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药物转化
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金富锐;孟英奇【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1(023)002【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增生期、腺瘤样增生过长、内膜癌3种组织中的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含量,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11例腺瘤样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和15例内膜癌组织中EGF、TGF-α含量,并对3种组织中二者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EGF含量为0.11±0.0696μg/L,TGF-α为1.4±1.046 ng/ml,二者呈正相关(r=0.7293 P<0.001).在腺瘤样增生过长和内膜癌组织中TGF-α的含量分别为9.8±3.423 ng/ml和3.7±0.653 ng/ml,显著高于增生期组织(P<0.01).EGF含量分别为0.021±0.007μg/L和0.04±0.0065μg/L,均明显低于增生期组织(P<0.01).两种因子在腺瘤样增生过长和内膜癌组织呈负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GF和TGF-α含量变化有关.【总页数】3页(P116-118)【作者】金富锐;孟英奇【作者单位】大连铁路医院妇产科,;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P和转化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宋敬;李越2.第四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J], 胡居根;虞亦鸣;谭云山;徐永华;邓在春3.胰腺癌组织中P21(WAF1)、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与神经浸润转移的关系 [J], 陆澄;曾水林;张郢华;杨鹏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Ⅱ型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J], 何守搞;黄燕;王超;卢运龙;黄永秩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田志华;郝钢华;于艳丽;蒲慧然;宋志超;邢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偏厚竟是癌前病变,早了解早预防(育儿知识)

子宫内膜偏厚竟是癌前病变,早了解早预防当你发现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临床上可能疑为流产,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那么你可能是患上了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厚的危害其实有很多,最为严重的就是导致女性朋友出现不孕,因此,女性朋友出现子宫内膜增厚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一、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1、内源性雌激素所致子宫内膜增厚(1)不排卵在青春期女孩、围绝经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某个环节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可有不排卵现象,使子宫内膜较长期地持续性受雌激素作用,无孕激素对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长期处于增生的状态。
因此建议长时间不来月经的患者朋友,尤其是育龄阶段的女性,一定要医院及时治疗,不宜延误病情,耽误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
(2)肥胖在肥胖妇女,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
这种情况已经在我临床诊断过程的得到了确诊,因此建议肥胖型女性注意控制体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体重是提高孕育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3)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罕见的肿瘤,但在研究统计中属内分泌功能性肿瘤的占7.5%。
垂体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颗粒细胞瘤也是持续性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2、外源性雌激素所致子宫内膜增厚多发生在年龄偏大的女性,并且没有生育要求。
例如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查清不典型增生的原因,是否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有上述任何情况者应作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对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即可开始对症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这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年龄、内膜增生的类型、对生育的要求等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二、如何治疗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首先要明确诊断,查清不典型增生的原因,是否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郑伟;王家富;黄庆玉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5(11)11
【摘要】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β,TGF-β)作为TGF-β细胞因子超家族的成员调节多种靶基因的表达,在胚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增殖及凋亡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发育分化等多种生理过程。
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共同介导TGF-β超家族成员的跨膜信号转导。
研究表明,TGF-β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等密切相关。
【总页数】3页(P1002-1004)
【作者】郑伟;王家富;黄庆玉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
【相关文献】
1.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张建华;刘
立新
2.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型受体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 [J], 赵昕;马淑
芬;张杰英
3.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Ⅱ型受体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 [J], 赵昕;马淑芬
4.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高血压关系研究进展 [J], 赵师岳
5.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探讨 [J], 赵昕;马淑芬;王惠兰;张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癌的变迁与治疗的策略

子宫内膜癌的变迁与治疗的策略子宫内膜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既往治疗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与手术相结合,以化疗为辅的治疗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资料显示,人乳头瘤病毒(HIPV)感染增多,宫颈癌发病趋于年轻化,在构成比例中,乳癌明显增加,因此,治疗宫颈癌的策略必须适应其病变特点的变迁,采取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方式,形成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强调化疗,尽量保留功能”的全新治疗模式,现就其新特点及治疗模式,概述如下。
1 宫颈癌的年轻化趋势宫颈癌的年轻化趋势已引起世界妇科肿瘤学界的关注,为了与常见的宫颈癌区别,现将发病年龄小于35岁的宫颈癌的发生率在20世纪50年代9%,由80年代的1.4%上升至2002年的12.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年轻宫颈癌由1991年的1.2%上升至2001年的10.8%。
四川省肿瘤医院在2000年高达17.5%,由此可见,宫颈癌的年轻化趋势势在必然,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性行为的改变,性传播疾病和服用避孕药有关。
初次性交的年龄越小,患宫颈癌和宫颈肉瘤(CIN)的相对危险性越大,拥有多个性伴侣较1个性伴侣的发病危险更高。
性传播疾病中,生殖道淋病和HPV感染与年轻妇女CIN和宫颈癌的发生呈平行关系,且16及18型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最为密切,口服避孕药时间较长的年轻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
年轻宫颈癌患者表现为与传统宫颈癌不同的特点:1.1 腺癌的构成比例增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1年的年轻宫颈癌占所有年轻癌的8%,2003年增至25%。
1.2 年轻人宫颈癌的发生率与死亡比增加,大多数年青宫颈腺癌患者对化疗不敏感,术后易复发,其生存率与其他癌症相比低,愈合差。
1.3 宫颈腺癌的临床症状隐蔽,有时普遍妇科检查不易发现,巴氏涂片检查常为阴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1.4 还有较大一部分患者,由于对宫颈癌的重视,往往在没有排除恶变的情况下,积极采用微波激光等对宫颈表面进行治疗,使这一部分患者在短期内“症状消失”病程更为隐蔽,也使原局限于宫颈癌部位的早期病灶,因受到物理因素的激惹,使病变进一步浸润扩散,发展为浸润型或中晚期类型,使得后续治疗更为棘手。
早期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体阴性患者 相 比,内 膜 转 化 率 有 明 显 的 提 升 [3]. 此
素受体形成复合物,并进入细胞核,抑制细胞质中的
外,针对小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部分孕激素
雌激素受体数量,若 复 合 物 在 细 胞 核 内 停 留 时 间 过
受体 阴 性 组 患 者 (
18% ~50% )对 孕 激 素 具 有 反 应
表达不足或呈负性 患 者 进 行 保 育 治 疗,因 为 子 宫 内
据报道,他莫昔芬与 孕 激 素 联 合 治 疗 的 有 效 性 已 被
膜癌孕激 素 敏 感 性 与 其 受 体 的 表 达 及 功 能 密 切 相
证实,这种联合治疗 可 以 解 决 子 宫 内 膜 癌 患 者 在 使
关.孕激素类药物目前主要包括睾酮及孕酮衍生物
导细胞凋亡 [56].李媛等 [7]研究表明,在治疗子宫内
中肿瘤特异性生长 因 子、人 附 睾 蛋 白 4 和 催 乳 素 水
中在晚期子宫内膜 癌 患 者,缺 乏 早 期 子 宫 内 膜 癌 患
膜异位症的过程中,结 合 使 用 腹 腔 镜 手 术 和 孕 三 烯
者的相关数据.
酮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殖激素水平,
1.
3 米非司酮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醋酸甲地孕酮可用于治疗子
米非司酮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孕激素与糖皮质
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其 对 于 激 素 依 赖 的 肿 瘤 有 明 显
激素的相互作用的 拮 抗 剂,同 时 具 有 与 雌 激 素 受 体
的治疗效果,并可与 宫 腔 镜 电 切 术 联 合 使 用 治 疗 早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适应证进行合理分析,并 在 治 疗 后 进 行 相 关 跟 踪 调 查,以 提 升 受 孕 率,同 时,对 肿 瘤 的 预 后 也 要
子宫内膜化生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化生通常发生在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并逐渐向上扩散,最终影响整个子宫 内膜。
子宫内膜化生的发生可能与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 进一步研究。
子宫内膜化生的影响
子宫内膜化生可能导致月经不 规律、痛经、不孕等问题。
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子宫内膜化生,药物治 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包括孕激素
、口服避孕药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内 膜化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宫 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
辅助生殖技术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化生患 者,可以考虑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如 试管婴儿等。
子宫内膜化生的预防措施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 避免过度肥胖或消瘦。
子宫内膜化生的原因
01
02
03
慢性炎症
长期存在的子宫内膜炎症 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化生。
内分泌失调
激素水平失衡,如雌激素 水平过高或孕激素水平过 低,也可能引发子宫内膜 化生。
损伤与刺激
宫腔手术、分娩等损伤以 及长期炎症刺激,也可能 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化生。
02 子宫内膜化生的病理生理 机制
子宫内膜化生的发生机制
调整饮食
均衡饮食,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 入,减少高脂肪、高糖
食物的摄入。
控制激素水平
保持激素水平稳定,避 免长时间处于高雌激素
状态。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超 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和治疗子宫内膜化生。
05 子宫内膜化生的研究进展 与展望
子宫内膜化生研究的最新进展
子宫内膜化生与激素水平的关系
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联合固本止崩方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疗效观察

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联合固本止崩方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疗效观察李富萍;靳蕊蕊【摘要】目的:观察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联合固本止崩方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固本止崩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有效率、复发率、病理转化率、子宫内膜厚度、促卵泡生长激素(FSH)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9.3%(P<0.05);进展率观察组为4.0%,对照组为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理转化率为78.7%,高于对照组的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为(3.12±0.39)mm,小于对照组的(4.24±0.41)mm(P<0.05);2组FS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8.67%,对照组为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联合中药固本止崩方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9(032)007【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固本止崩方;中西医结合【作者】李富萍;靳蕊蕊【作者单位】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9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一类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具有癌变倾向,属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长趋势,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治疗,易发展为恶性肿瘤,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
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与效果

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与效果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发生在更年期后的中老年妇女身上。
虽然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在病情晚期、手术不可行或术后辅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及其效果。
一、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是常用的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方式之一。
目前,常用的子宫内膜癌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多柔比星、顺铂等。
紫杉醇是一种微管抑制剂,能够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分裂生长;多柔比星是一种雌激素拮抗剂,通过阻止子宫内膜癌细胞对雌激素的依赖来达到治疗效果;顺铂则是一种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
二、药物治疗的效果1.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术前治疗中,药物治疗通常与手术联合使用。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小肿瘤体积,缩小手术范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药物治疗还可以清除可能残留的微小肿瘤细胞,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因此,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在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药物治疗对于子宫内膜癌手术后的患者,辅助药物治疗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辅助治疗通过给予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复制能力,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研究表明,辅助化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辅助药物治疗在子宫内膜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药物治疗在一些无法手术或初步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前药物治疗可以起到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的作用。
通过术前药物治疗,可以减小肿瘤的体积和压力,提高手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
术前药物治疗还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与风险药物治疗虽然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皮疹等。
此外,部分药物还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国家卫健委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

2.子宫内膜癌 (1)子宫内膜样癌 • 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 60%~80%左右。 • 子宫内膜样癌伴鳞状分化:10%~25%的子宫内膜样癌可见到灶性鳞状
分化。 • 子宫内膜样癌伴分泌性改变:典型的伴有分泌改变的子宫内膜样癌几
•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 相关,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 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无排卵性月经异常、无排卵性不孕、 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由于无周期性排卵,子宫内膜缺乏孕激素拮 抗,长期的单一雌激素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甚至癌变。
系统体征。 • 是否因长期失血导致贫血而出现贫血貌。 • 触诊锁骨上、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 • 妇科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宫颈或子宫颈管质硬或增大、子宫主韧
带或子宫骶韧带增厚及弹性下降、附件肿物以及盆壁处肿大固定 的淋巴结。
(三)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子宫内膜癌可以出现血色素下降。因多数患者合 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需重视血糖、血脂等方面结果。 还要进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5)子宫内膜混合型腺癌
• 混合有 2 种或 2 种以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至少有 1 种是Ⅱ型 子宫内膜癌,任何比例的Ⅱ型子宫内膜癌 的混合存在即可诊断为 混合型癌。
• 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癌和 浆液性癌的混合型癌,其次是子宫内膜 癌和透明细胞癌的混 合型癌。
• 混合型癌的预后取决于混合成分中的高级别癌的成 分,即使小于 5%的浆液性癌混合在普通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预后仍然较差。
宫颈癌前病变是癌症吗

宫颈癌前病变是癌症吗【导读】宫颈癌前病变是一种在妇科门诊会时常见到的疾病,许多女性因为身体不适去医院妇科门诊进行诊治时,在大夫告诉自己患有宫颈癌前病变时都会感到很害怕尤其是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
很多人可能会直接认为自己得了恶性肿瘤疾病。
那么宫颈癌前病变是癌症吗?宫颈癌前病变是癌症吗?就算是在医疗水平极度提高的今天,癌症也是一个让人感到很害怕的词语。
很多女性在去医院进行诊治时,在大夫要求自己去做病理性组织检查的时候,都会感到很害怕。
尤其是病理检查结果是宫颈癌前病变时更会觉得自己得了癌症。
那么宫颈癌前病变,他真的是一种癌症吗?其实宫颈癌前病变,它并不是一种癌症。
所以在被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时,我们并不用感到很惶恐。
宫颈癌前病变,虽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癌症,但是他有癌变的可能性。
就是说宫颈癌前病变,他可能会因为一些原因进展为恶性肿瘤。
但是这种恶变的几率并不是很大,并不是说我们得了宫颈癌前病变就一定会得癌症。
甚至有一些女性她虽然有宫颈癌前病变,但是经过。
机体的一种自我的调节或者是经过一些治疗会自行痊愈。
因此宫颈癌前病变,它并不是一种癌症,它只是有一定癌变的可能性。
女性在患有这种疾病时,应该积极去医院寻求帮助,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而导致恶性肿瘤。
宫颈癌前病变能治愈吗宫颈癌前病变它虽然不能被准确的诊断为一种肿瘤,但是他有恶化成恶性肿瘤的潜能。
虽然很多女性明确这一点,但是在患有这种疾病时他们还是会感到很害怕。
所以。
想要把这种疾病完全治愈,以完全消除转化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那么宫颈癌前病变作为一种非典型性增生,他真的可以被完全治愈吗?宫颈癌前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虽然有一部分宫颈癌前病变它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但是这一部分只是宫颈癌前病变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在患有这种疾病时,我们还是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在被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时,医生会根据病灶范围的大小以及病灶的位置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宫颈癌前病变程度较轻微时可以选择抗病毒等药物治疗。
妇产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妇产科名词解释细菌性阴道病(BV)——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均质、稀薄、白色,有鱼腥臭味,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检查阴道pH>4.5,线索细胞阳性,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性改变。
播散性淋病——指淋病奈瑟菌通过血循环传播,引起全身奈瑟菌性疾病,如淋菌性皮炎、关节炎、脑膜炎、胸膜炎、肺炎、心内膜炎、心包炎,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生理性鳞-柱状交接部——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又称鳞柱状交界,SCJ)随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变化而发生移位,称为生理性鳞-柱状交接部。
移行带——在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性鳞-柱状交接部间形成的区域称移行带区,此区细胞增生活跃,为宫颈癌好发部位。
鳞状上皮化生——位于宫颈阴道部的柱状上皮在阴道酸性环境影响下,移行带柱状上皮底层的储备细胞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继之柱状上皮脱落并为复层鳞状上皮取代,此过程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底膜之间,致使柱状上皮脱落而被取代称为鳞状上皮化。
CIN Ⅲ——指重度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形细胞几乎累及全部上皮层)及宫颈原位癌。
EIN——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称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包括子宫腺瘤型增生过长伴细胞不典型及子宫内膜原位癌。
库肯勃瘤(Krukenberg tumor)——即印戒细胞癌/粘液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的卵巢转移性腺癌,原发部位为胃肠道,肿瘤为双侧性、中等大,多保持卵巢原状或呈肾形;一般无粘连,切面实质、胶质样;镜下见典型印戒细胞,能产生粘液,周围是结缔组织或粘液瘤性间质;预后极差。
输卵管卵巢囊肿——为炎性囊性积液,常有不孕或盆腔炎病史,两侧附件区条形囊性包块,边界较清,不活动。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为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统称。
即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除葡萄胎外的全部病变。
部分性葡萄胎——指妊娠后部分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常合并胚胎或胎儿组织。
前药.的原理

前药.的原理前药的原理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也被称为靶向药物转化治疗。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药物的特殊设计和化学修饰,将非活性的药物转化为活性药物,以增加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
在传统的药物治疗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药物的副作用、耐药性、疗效不佳等。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药物在体内作用的方式和剂量难以精确控制,以及药物对于特定靶点的选择性不够。
而前药的出现,最大程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前药的工作原理是先将非活性的药物分子与特定的酶或其他生物分子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在体内运输到目标部位后,受到酶的特异性催化作用,被分解成活性药物和其他代谢产物。
由于这种分解过程是特异性的,只有在特定的组织或部位中才会发生,因此前药具有很强的靶向性。
这种前药的靶向性使得药物分子只在目标部位才被激活并发挥作用,从而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量,降低致死剂量,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与此同时,这种靶向性也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前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机,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由于前药的分解过程是受酶的调控的,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前药结构,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时机。
这种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缓慢释放或者靶向释放,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疗效。
总之,前药是一种通过特殊的设计和化学修饰,将非活性的药物转化为活性药物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量和代谢产物,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同时通过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机,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这种前药的治疗策略有望在肿瘤治疗、感染性疾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评价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效果

2019年6月A 第6卷/第16期Jun. A. 2019 Vol.6, No.16107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评价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治疗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效果徐爱群(高密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高密 261500)【摘要】目的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对照组采用正常药物治疗,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经过1个月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癌变发生率。
结果 经过一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情况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其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将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病变率,患者满意度较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16.107.01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具有避孕作用的避孕药。
已经被大量推广。
近年来,妇科疾病频发,手术治疗虽然普遍,但是不能根治,为了防止子宫膜癌变,控制患者的病情,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22~40岁,平均(33.0±4.21)岁,糖尿病患者10例,不孕患者10例,单纯性非典型增生患者18例,复杂性非典型增生患者18例;观察组年龄24~39岁,平均(22.21±2.3)岁,糖尿病患者10例,不孕患者10例,单纯性非典型增生患者18例,复杂性非典型增生患者18例。
子宫内膜癌的西药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西药治疗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15%~20%。
好发年龄较宫颈癌晚,多为绝经后妇女,中位年龄61岁。
近20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北京妇产医院统计,20世纪70年代子宫内膜癌占子宫恶性肿瘤的比例不足10%,而1992年已达42.9%。
此病为激素依赖性,与高雌激素水平有关,内源性雌激素引起的子宫内膜癌病人多有闭经、多囊卵巢及不排卵、不孕少孕、绝经晚,并常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外源性雌激素所致子宫内膜癌病人多有激素替代史及因乳腺癌服用三苯氧胺的病史。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达60%~70%。
子宫内膜癌属化疗敏感性较差的肿瘤,原则上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宜用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缺乏者行化疗。
一激素治疗1.孕激素 1961年首次将己酸孕酮用于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并取得28.5%的有效率,之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都证明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是有效的,客观有效率为30%~40%,70%病人的症状得到改善。
针对孕激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近十几年来进行两大组随机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较,孕激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总的生存率无提高,提示常规使用孕激素作为辅助治疗是无益的。
目前孕激素主要用于:①晚期或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骨、肺、肝转移的疗效高于盆腹腔复发者。
②激素受体阳性者,PR阳性者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85%,PR阴性者仅为11%;ER阳性有效率71%,ER阴性则为5%。
③肿瘤分化好者孕激素治疗效果好,高分化腺癌有效率达30%~50%,低分或者仅为 15%。
④对部分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癌前病变或极早期IG1病人,在严密随诊下可单用孕激素保守治疗。
孕激素起效慢,一般8~12周才产生疗效,主张长期应用,至少连用 3个月以上或直至肿瘤缓解或静止。
美国妇科肿瘤协作组(GOG)对63例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Ⅱ期临床试验表明,高剂量甲孕酮 (800mg/d)疗效并不优于低剂量组(100mg/d和200mg/d),因此治疗中不主张使用高剂量的孕激素。
【免费下载】逆转治疗癌和癌前病变及皮肤病创新药—“逆转生”简介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探讨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探讨赵昕;马淑芬;王惠兰;张杰英【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年(卷),期】2001(10)2【摘要】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 Ⅰ、TGFβR Ⅱ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多克隆抗体技术检测 30份正常子宫内膜癌组织、15份子宫内膜复合增生组织 (其中 9份有不典型增生 )、12份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 Ⅰ、TGFβR Ⅱ的表达。
结果 :子宫内膜癌及复合增生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者 (P<0 .0 1,P <0 .0 5) ,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且TGFβ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 (P<0 .0 5)。
从正常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 Ⅰ、TGFβR Ⅱ表达逐渐下降甚至缺如 ,且两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TGFβR Ⅰ、TGFβR Ⅱ均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TGFβ1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进展 ,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现象 ,其负性调控的丧失与TGFβR Ⅰ、TGFβR Ⅱ表达下降或缺如有关。
【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子宫内膜肿瘤;病理学【作者】赵昕;马淑芬;王惠兰;张杰英【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0.2【相关文献】1.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原癌蛋白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J], 王晨;孔为民2.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型受体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 [J], 赵昕;马淑芬;张杰英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J], 王娟;李军;郭灿灿4.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Ⅱ型受体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 [J], 赵昕;马淑芬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erbB-2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J], 陈菁; 耿昕; 栾朝辉; 韩小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药物转化治疗及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林金芳
摘要:
子宫内膜癌分为I型及II型子宫内膜癌。
I型子宫内膜癌又称为雌激素依赖型;常发生在长期无排卵的患者,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而无孕酮拮抗的情况下发生增生病变,甚至癌变;组织学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II型子宫内膜癌又称为非雌激素依赖型,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分化差。
本文主要针对雌激素依赖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及其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 EAH)的药物转化治疗,介绍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关于药物治疗的前景和展望。
.
子宫内膜腺癌传统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施行全子宫切除术;直至2014年NCCN最新指南指出:子宫内膜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仍是施行全子宫切除术,但是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Ia期的特定患者,也可以考虑选用孕激素全周期疗法,并指出了药物治疗的指征及治疗方法; 另外,孕激素药物保守治疗方案同样也适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特定患者。
2014年NCCN指南强调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仅适合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Ia期的特定患者,是因为目前的医学证据表明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完全转化率约为50%(证据级别2A);且复发率高(证据级别2A)。
因此,探究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患者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原因,是提高药物转化成功率及攻克此顽疾的关键。
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患者可能存在多种亚型;我们对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采用高效孕激素治疗失败者(其中9例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为子宫内膜癌早期病变)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均在3-6个月的治疗后获得疾患的完全转化;另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的癌前病变及2例癌早期病变直接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治疗,亦在3-6月的治疗后获疾患的完全转化。
我们在确定以上治疗方案前查阅了有关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型的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对孕激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如下:1.体内高胰岛素环境可进一步放大雌激素生物学活性,及促进IGF-1活性,并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2.体内持续高雄激素环境,也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局部的胰岛素抵抗,使子宫内膜局部胰岛素水平增高也能促进IGF-1产生,从而加强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增殖的作用;3.大剂量孕激素的应用可使孕激素受体失敏,可能是孕激素失去对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病变及癌病变的转化作用的
原因。
因此,根据以上病因的信息,我们采用了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的治疗方案,其中二甲双胍可达到降低患者胰岛素水平,削弱胰岛素及IGF-1上述直接和间接促进子宫内膜腺细胞异常增生及癌变的作用;联合达英-35的目的是:1.通过降雄降低子宫内膜局部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水平,2. 达英-35制剂中所含的炔雌醇具有强雌激素活性,可诱导子宫内膜病变细胞的孕激素受体和对孕激素治疗的敏感性,3. 达英-35制剂中的孕激素-环丙孕酮仅2mg,可避免使用单方大剂量孕激素转化病变内膜使其受体失敏的可能性。
以上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的新疗法转化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获临床的成功,验证了这类胰岛素抵抗型PCOS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对高效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机理;在采用二甲双胍削弱致癌因素及口服避孕药中炔雌醇诱导孕激素受体的合力作用下,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即使剂量不大,仍发挥了对病变内膜的完全转化作用。
我院上述22例PCOS患者在子宫内膜病变转化后继续二甲双胍治疗及口服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保护子宫内膜,随访8个月至6年无一例复发,在患者具备怀孕的健康条件后指导生育,其中5例已足月分娩均获活婴。
但上述疗法我们用于治疗2例月经规则,基础体温显示有排卵的、曾采用大剂量高效孕激素治疗未能转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病变却未获成功转化,提示这类子宫内膜样癌病变可能是对孕激素不敏感的另一类亚型;有报道合并卵巢癌的子宫内膜样癌病变也是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类型。
二甲双胍联合达英-35的新疗法为胰岛素抵抗型PCOS患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的药物成功转化开拓了美好的前景;不仅使患者的子宫和卵巢得以保留,还使患者得到了生育的机会。
但由于我们临床实践样本量小,故日后期待设计更高级别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疗法对胰岛素抵抗型PCOS子宫内膜癌前和癌早期病变的转化疗效;还需开展对其他类型孕激素不敏感的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病因的探究。
并且需要对子宫内膜癌前及癌早期病变药物转化后建立规范的转化后治疗方案以避免病变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