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疾病简介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子宫内膜腺癌或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子宫内膜是子宫内覆的膜,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子宫内膜中异常细胞增生,则引发子宫内膜癌。
该病通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女性。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与月经无关的出血或阴道分泌物、性行为时疼痛、骨盆疼痛等。
该病的治疗朝着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面发展。
早期发现的子宫内膜癌,经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通常可以治愈;晚期的子宫内膜癌很难治愈,但是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基本知识高危人群了解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提高警惕性,有助于降低罹患本病的可能性。
那么都有哪些人容易患子宫内膜癌呢?1.卵巢肿瘤患者主要是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它们均可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引起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及子宫内膜增生和癌变。
2.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囊卵巢患者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处于高水平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状态,缺乏孕激素的调节和周期性的子宫内膜脱落,易患子宫内膜增生症,久之易发生癌变。
3.肥胖的人肥胖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子宫内膜癌亦是如此。
据统计,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比标准体重的女性增加3倍。
4.未孕女性和不孕症患者未孕女性和不孕症患者,体内缺乏怀孕时升高的孕激素,无法调节或对抗雌激素,为此,子宫内膜长期被雌激素刺激,极易发生癌变。
5.初潮早与绝经迟者12岁以前初潮者比12岁以后初潮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高60%。
绝经越晚,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时间就越长,患病的机会也就越大。
6.长期使用雌激素者长期使用雌激素,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
研究发现,应用外源性雌激素的女性患此病的危险性比正常女性增加4~8倍。
7.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家里若有子宫内膜癌患者,会使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增大。
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月经不调、有患癌家族史(特别是卵巢癌、乳腺癌等)、生活优越、高脂肪饮食、盆腔接受过放射线照射等人群,均易患子宫内膜癌。
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ppt课件
连续两代或两代以上亲属中有3或3人以上肿瘤患者, 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可能,无遗传性肿瘤的特征。 遗传性肿瘤(占<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1%) 连续两代或两代以上亲属中至少有3人一级亲属患 子宫内膜癌或结直肠腺癌(HNPCC),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至少有一患者确诊时<50岁。
adenocarcinoma (4)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Adenocarcinoma with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 ① 腺棘癌 Adenocanthoma adenocarcinoma ② 腺鳞癌 Adenosquamous adenocarcinoma
在哪种情况下女性必精须品要p进pt行引产手术
人精流品手p术p具t 体过程
13
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轻度
中度
重度
含 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复杂性非典型增生
哈尔滨引产精最品多pp花t 多少钱
14
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
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carcinoma (1)纤毛状腺癌 Ciliated adenocarcinoma (2)分泌型腺癌 Secretory adenocarcinoma (3)乳头状腺癌 Papillary,villoglandular
怀孕多精久品进pp行t 流产恰当
11
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 增殖期 排卵期 黄体期
萎缩性子宫内膜
增生期
早期分泌期
晚期分泌期(月经前期)
无痛人工精流品产p之pt后要怎样饮食
子宫内膜癌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包括异常阴道出血、月经周期不规律、下腹 疼痛等。
这些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疾病进展
若不及时治疗,子宫内膜癌可能扩散至邻近 器官,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早期阶段的五年生存率较高。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
通过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和活检等手段进 行确诊。
新兴的治疗方法为一些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临床试验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要点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要点 心理支持
患者可能面临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需要提供支持和疏导。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患者恢复信心。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要点 营养护理
合理的饮食可增强患者体力和免疫力,促进 恢复。
建议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随访期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反馈健康状况 。
患者教育与随访
支持小组
建议患者参与支持小组,分享经验,获取情感支 持。
互相支持可以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谢谢观看
子宫内膜癌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2.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3.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 4.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要点 5. 患者教育与随访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属于 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通常与激素水平失衡、肥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 系。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尤其在绝经后女性中。
宫颈癌新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最新宫颈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与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约有30万女性死于宫颈癌。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死亡病例约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宫颈癌年轻患者比例有所上升,35岁以下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3. 地域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宫颈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此外,宫颈癌在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三、宫颈癌的风险因素1. 性传播感染性传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饮酒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5倍。
3.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等,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多次妊娠、早产、人流等不良生育史也是宫颈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4.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基因等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四、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1. 诊断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宫颈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
(2)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通过检测HPV感染情况,评估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子宫内膜癌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子宫内膜癌>>>
病因:
下子宫,有25%同时伴有分化较好的内膜 癌。因此,不典型增生具有癌变倾向,属 于癌前病变。
9.其他因素 家族史,有卵巢癌、肠 癌或乳腺癌家族史者,患内膜癌危人群。 在美国有人作过对照研究发现,子宫内膜 癌在文化
内科学疾病部分:子宫内膜癌>>>
病因:
大。癌组织灰白色,粗糙质脆或鱼肉状, 可伴有灶状出血,分化好的癌肉眼不见坏 死,但分化差的癌较常见坏死。有的肿瘤 表面形成坚实平面,有时伴有溃疡形成。 少数病例癌可沿黏膜表面浸入宫颈管,甚 至深达宫颈间质层,也可侵入输卵管。
2.组织发生学和组织学类型 (1)组织发生学:女性生殖道
内科学疾病部分:子宫内膜癌>>>
病因:
底部和宫角附近,后壁较前壁多见。早期 局部内膜表面粗糙,无肿块形成,此时检 查子宫标本时要特别注意宫角,因病变不 明显,诊刮时不易刮到此处。当肿瘤向宫 腔内生长时,形成息肉状或菜花状肿块 (图1)。肿瘤向肌层生长浸润时,形成 坚实的肿块,浸润深浅不一,肿瘤与肌层 间界限清楚。子宫体积增大或不增
内科学疾病部分:子宫内膜癌>>>
病因:
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的妇女中的发病率比 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少者明显的升高。 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前者应用雌激素替 代疗法较普通,时间也长且肥胖之故。一 般说来,子宫内膜癌在经济发达国家发病 率高于不发达国家,在城市的发病率高于 农村。
发病因素是否与种族不同有关尚无定 论。Matthews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子宫内膜癌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子宫内膜癌>>>
别名: 子宫体癌,子宫癌。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趋势前言宫颈癌是人类恶性肿瘤中唯一可知病因的恶性肿瘤。
有研究显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1],HPV疫苗的成功研发表明宫颈癌将成为第一个通过注射、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来消除的恶性肿瘤[2]。
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有研究数据显示,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第4位高发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在男女合计全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8位[3]。
据估计,2018年全球约有宫颈癌新发病例57万,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3.15%;死亡病例约31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总死亡人数的3.26%[3]。
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6位常见恶性肿瘤,2015年全国新发宫颈癌病例11.1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83%;宫颈癌死亡病例约为3.4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5%[4]。
本文通过整理汇总宫颈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1.宫颈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有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女性宫颈癌发病约569847例,粗发病率为15.1/10万,世界标化发病率为13.1/10万,构成比为6.61%,仅次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死亡约31365例,粗死亡率为8.2/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6.9/10万,构成比为7.47%,仅次于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3]。
我国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女性宫颈癌发病约11.1万例,粗发病率为16.56/10万,世界标化发病率为10.86/10万,构成比为6.24%;死亡3.4万例,粗死亡率为5.04/10万,世界标化死亡率为3.15/10万,构成比为3.96%,宫颈癌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4]。
中国女性宫颈癌粗发病率是全球的1.10倍(分别为16.56/10万和15.1/10万),标化后宫颈癌粗发病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为10.86/10万和13.1/10万);中国女性宫颈癌死亡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5.04/10万和8.2/10万)[4]。
子宫内膜癌串讲
近10-20年
分型已经不只局限 于与雌激素的关系 ,更强调肿瘤的病 理特点和相关分子 的改变
xx
3
疾病分型及病理
易晓芳,等. (2008). 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Lax SF. Molecular genetic pathways in various typ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from a phenotypical to a molecular based classification. Virchows Arch.2004
3.子宫内膜活检:
分段诊刮(dilatation &curettage D&C)曾是诊断的“金标准”。但 D&C是一种非直视下的盲刮,需要扩张宫口,若不麻醉,病人疼痛明显,存 在取材不全面,对患者创伤大,且可能发生子宫穿孔、感染、宫腔粘连等并 发症。
20世纪70年代,负压吸引内膜采集装置使得门诊无需麻醉而行子宫内膜活 检成为可能。其中比较经典的是Pipelle内膜采集器
子宫内膜癌系列串讲-1
病因/分型/临床表现/分期
目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学
3
疾病分型及病理
4
临床表现及诊断
5
分期
xx
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 上皮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 的腺癌最常见,故亦称子宫内膜腺癌。
xx
1
流行病学
❖ 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 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
xx
3
疾病分型及病理
内膜癌发生于子宫内膜,而子宫内膜来源于苗勒氏管上皮, 故类似上皮腺癌结构
子宫内膜癌PPT课件
83% 消退,经孕激素治疗85% 可逆转
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分级与癌:
轻-15%;中-24%;重-45%
对孕激素治疗反应
子宫内膜癌
9
子宫内膜增生和癌的病因学
长期持续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刺激。部分具有时间 和剂量依赖性。
内源性雌激素:
1)长期无排卵,卵巢持续分泌雌激素,并将雄激素 转化为雌激素。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前功血。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1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 瘤,
仅次于子宫颈癌在欧美发达国 家已上升为第一位。
子宫内膜癌
2
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
I 型:雌激素依赖型,为子宫内膜样 腺癌,约占子宫内膜癌80%。 发生在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妇女 (<60y)、 伴有子宫内膜增生(AH)、 分期早、进展慢。
P53与雌激素关系不大。在内膜增生中不存在,但 在20%的内膜癌中可见,在浆液性内膜肿瘤,高达 90% 。
子宫内膜浆液性肿瘤由萎缩的子宫内膜发展而来, 对雌、孕激素无反应者,几乎均有P53基因突变,
子宫内膜癌13ຫໍສະໝຸດ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布 绝经后50~59岁妇女最多; 60%绝经后, 30%绝经前; 高发年龄58岁,中间年龄61岁; 40岁以下患者仅占2% – 5%; 25岁以下患者极少 。
不孕
↑1
子宫内膜癌
16
三苯氧胺与子宫内膜增生
服用tamoxifen的妇女 患子宫内膜增生、 患子宫内膜息肉、 患内膜囊性变、 患内膜癌的几率增加。
子宫内膜癌
17
子宫内膜癌的家族遗传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②医疗保健、医疗检查以及妇女对异常情况 (如绝经 后出血)的保健意识和警觉,使患者得到早期发现和 确认;
③内外环境因素,最突出的是外源性雌激素的因素(雌 激素替代疗法ERT)。
病因与发病因素
雌激素和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病理分级
依据肿瘤结构和细胞核异型性的程度及肿瘤的结 构特征分级
G1(高分化癌):癌组织的实性部分≤5%。 G2(中分化癌):癌组织的实性部分占5%~50%。 G3(低分化癌):癌组织的实性部分>50%。
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途径
主要是直接蔓延,淋巴转移,晚期亦可有血行转移。 1.直接蔓延 沿内膜蔓延生长向下累及宫颈、阴道 向宫角输卵管扩散 浸润子宫肌层(由浅入深)→子宫浆膜→盆腔扩散 2.淋巴结转移 与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可发生盆腔淋巴结和 /或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 晚期患者癌细胞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 等处。
用药原则 大剂量、长疗程
4、化疗
常用药物 ①孕激素 ②三苯氧胺(TAM)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步骤
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探查盆腹腔 对子宫体以外可疑癌细胞播散处行活检
全子宫或广泛式切除
剖视宫腔,确定癌肿部位、累及范围、肌层 浸润深度,癌组织病检,ER、PR检查
无肌层浸润,腺癌 有肌层浸润,为特殊病理类型,宫颈 宫颈阴性,分级G1 管受累,分级G2、G3
病理组织学 检查 确诊
分段诊刮 送病理检查
宫腔镜下诊刮或取 活检送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
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
1、功血 2、老年性阴道炎、内膜炎、宫腔积脓 3、子宫内膜增生和息肉 4、粘膜下子宫肌瘤 5、子宫颈癌 6、原发性输卵管癌
宫颈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62·HPVE。
、E,基因是两种病毒癌基因,转染上皮细胞后具有转化生长能力,其持续表达维持了其恶性表型。
E6、E,蛋白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
和Rb蛋白,成为肿瘤恶变多步骤进程中的始动环节。
其中E。
蛋白能与Psa蛋白结合,并通过依赖蛋白酶系统将其水解,使其对细胞生长负调节功能丧失。
E,蛋白可与Rb蛋白结合,使得正常状态下与Rb结合的转录因子E。
F一1解离出来,诱导细胞周期激活,引起细胞失控性生长。
3.2其他因素与宫颈肿瘤除HPV感染外,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继发性或先天性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因多个分子事件的参与导致了细胞的转化。
3.2.1基因改变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宫颈癌细胞中存在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如第1、3、5、11和17号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缺失。
3.2.2激素HPVl6的uRR区包含一些激素调控元件,它允许非E。
蛋白依赖性早期基因转录,所以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如雌、孕激素等可以增强病毒转录,但正规的激素替代疗法(HRT)并不增高宫颈癌发病率。
3.2.3免疫状态某些HLA基因型在宫颈癌患者中较正常人更为常见,说明宫颈癌易感性可能部分由调节对HPV免疫反应的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
在间变细胞及癌细胞中HLA一1类抗原下调,而HLA—I对于识别病毒抗原十分重要,相反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不表达的HLA一Ⅱ类抗原在宫颈癌细胞表面都可发现。
病变部位的角化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似,说明它们可能直接参与免疫监视。
吸烟者、肾移植、HIV患者易患CIN和鳞癌,可能与系统免疫能力下降或局部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清除病毒能力亦下降,导致病毒持续感染状态,从而增加了发病率。
3.2.4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实验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丫一干扰素、B一转化生长因子能抑制HPV转化细胞中E、E,表达,从而引起细胞增殖下降。
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能与HPVl6E。
子宫内膜癌诊断和治疗指南
复发监测和干预措施
复发监测
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发监测,包括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以及时发现复发征象。
干预措施
对于复发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再次手术、放疗、化疗等, 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营养支持等,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06
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辅助检查方法选择
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 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 及深度,可对异常阴道流血的原因作出初步判断 ,并为进一步检查的选择提供参考。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可协助判断有无子宫外转移,但价值有限。
磁共振成像(MRI)
对肌层浸润深度和宫颈间质浸润有较准确的判断 ,有助于术前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为手术方案的 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早期症状及体征
01
异常阴道流血
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
长或月经紊乱。
02
阴道排液
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恶臭。
03
下腹疼痛及其他
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晚期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现贫
好发人群
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其中50-69岁是高发年龄段 。
危险因素及预防
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长期使用雌激素或 他莫昔芬等药物以及家族遗传等。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脂肪饮食、适当锻炼、控制体重等;积极治疗相关 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或他莫昔芬等药物;有家族 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
常见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流行及疾病负担研究现状
常见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流行及疾病负担研究现状一、本文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其中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更是妇科领域最为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本文旨在综述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负担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球女性健康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首先将对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分布、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数据,以揭示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些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以及对患者家庭的影响,全面分析妇科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
本文还将综述当前针对这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学研究、诊断技术进步、治疗策略更新等方面,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妇科三大恶性肿瘤概述妇科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
其中,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被誉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200万,死亡病例约60万。
乳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50万,死亡病例约30万。
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通过早期筛查和HPV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宫颈癌的筛查和防治工作仍面临挑战。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其死亡率却相对较高。
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20万,死亡病例约15万。
卵巢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难以发现,因此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难度较大。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查房
子宫内膜癌的护理查房•子宫内膜癌概述•护理评估与计划•术前护理措施•术后护理措施•放化疗期间护理措施•出院指导与随访管理子宫内膜癌概述01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机制与雌激素过度刺激密切相关,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
前者占大多数,与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关;后者与基因突变有关,多为老年体瘦妇女。
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占20%~30%,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率发病年龄地域和种族差异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其中75%发生于50岁以上妇女。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白人妇女发病率高于黑人妇女。
030201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相应症状。
诊断方法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其中,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
护理评估与计划02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诊断过程、治疗方案等。
病史采集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身体状况。
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和应对能力。
心理社会评估患者全面评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制定疼痛管理计划。
疼痛管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营养支持计划。
营养支持识别潜在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出血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并发症预防护理问题识别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护理目标设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明确的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制定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疼痛缓解、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
护理计划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术前护理措施0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担忧,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大学教育-医学-妇科-子宫内膜癌20190614-490
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0)
Ⅰ期:Ⅰa:癌局限在子宫内膜 Ⅰb:侵犯肌层≤ 1/2 Ⅰc:侵犯肌层 1/2
Ⅱ期:Ⅱa:累及宫颈管腺体 Ⅱb:侵犯宫颈间质
Ⅲ期:Ⅲa:癌侵犯浆膜和(或)附件和(或) 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
Ⅲb:阴道转移 Ⅲc:盆腔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Ⅳ期:Ⅳa:癌侵犯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Ⅳb: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李小毛 教授
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协作医院的专家
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协作医院的专家
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组人员
流行病学
• 女性生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女性全身 恶性肿瘤第四位
–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约占女
镜、 CA125、淋巴造影
宫腔镜下癌灶
鉴别诊断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萎缩性阴道炎 • 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 内生型子宫颈癌、子宫肉瘤、输
卵管癌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共同点:阴道出血 • 不同点: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未绝经 子宫内膜癌——部分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 诊断性刮宫,组织送病理检查 • 首先应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再按良性疾 病处理
• 直接蔓延 • 淋巴转移:主要转移途径 • 血行转移:少见。晚期转移
至肺、肝、骨等处
直接蔓延
• 沿子宫内膜蔓延生长 向上:→宫角→输卵管 向下:→宫颈管→阴道
• 肌层浸润 →子宫结合带(UJZ) →累及浆膜→→广泛种植在盆腹 膜、直肠陷窝、大网膜
淋巴转移—主要转移途径
• 淋巴转移多见于浸润深肌层、扩散至宫颈 管、分化不良者。
子宫内膜癌的诊治ppt医学课件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8
淋巴结相关问题
1.无论从手术分期和治疗方面考虑,淋巴结清扫术 是理想的术式。 2.淋巴结取样术是近年来较多使用的术式,淋巴切 除范围介于活检和清扫术之间,对其诊治价值意见 不一,有作者认为除手术分期、提供判断预后的信 息,指导术后治疗外,本身对治疗作用不大,认为 仅用于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者。也有作者持相反意 见,认为淋巴结取样术不仅用于手术分期,减少局 部复发,改善5年生存率,且并发症少。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5
中晚期的非手术治疗
临床Ⅲ期(或以上): 治疗应以综合治疗 为主,一般首选放疗,或经放疗后癌灶缩 小后再手术;部分患者可首选手术。
(1)手术目的:明确诊断,行肿瘤细胞减灭 术,尽可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癌瘤,达到镜 下水平。(2)术后应用放疗,化疗和激素综 合治疗。对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如浆液 性乳头状腺癌等,或已有腹主动脉淋巴结 转移者,更应重视应用化疗。
(Sorosky 2008)
2002年全球约有198 783例子宫内膜癌,其中50 327人死亡,发病率6.5/10万,为女性全部恶性肿瘤 的第七位,死亡率为1.6/10万。 (Parkin et al. 2005)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
在我国,尽管缺乏全国详细的统计资料,但子宫 内膜癌也呈现上升状态。 对2004-200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回顾调查,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 子宫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32/10万,位居的第七位; 子宫颈癌为2.84/10万,位于第九位。
• 对于颈管受累的II期子宫内膜癌应行广泛子宫切 除术。
精选2021最新课件
23
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时强调先将宫颈“8”字缝合,并在进腹后, 取盆、腹腔细胞学检查之后,将子宫角部、包 括圆韧带及部分宫旁组织钳夹之后再作盆腔探 查,以免探查过程引起种植转移。
2024年子宫内膜癌课件.
2024年子宫内膜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妇产科学》第十五章“子宫内膜癌”,具体涉及第1节“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与病因”,第2节“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以及第3节“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与预后”。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高危因素。
2. 熟悉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法。
3.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诊断、分期和治疗。
难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妇产科学》辅导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引发学生对疾病的好奇心和关注。
2. 理论讲解:(1)介绍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高危因素;(2)详细讲解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3)阐述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3. 例题讲解:针对课程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消化所学内容。
5.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流行病学特点年龄、发病率、死亡率等2. 病因及高危因素内分泌失调、肥胖、高血压等3. 诊断与分期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分期标准及各期的特点4. 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5. 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期、年龄、治疗方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2)比较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的优缺点。
(3)某患者,50岁,肥胖,高血压,不规则阴道出血。
根据症状,你认为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请说明诊断依据。
2. 答案:(1)病因:内分泌失调、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年龄、糖尿病、不孕症等。
(2)见教材相关内容。
(3)可能的诊断:子宫内膜癌。
诊断依据:年龄、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不规则阴道出血为典型症状。
医学专题子宫内膜癌诊治
• 详细的病史(注意尿路及肠道)及妇检(阴道 及宫旁),胸片,生化,血常规,血 CA125
• 病理类型
• 分期
• 临床分期———指导术式选择
18
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
• 0期 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恶性癌变
(ái biàn)
• Ⅰ期:肿瘤局限于宫体。
•
Ⅰa期:子宫腔长度≤8cm。
•
Ⅰb期:子宫腔长度>8cm。
• (3)疼痛:多发生在晚期病人。由于肿 瘤压迫神经而造成。疼痛可发生在腰骶部。 下腹部。并可向腿部放射。
• (4)经检查,早期多无明。
8
第九页,共五十八页。
•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即可疑为子宫内膜癌。围绝经 期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后再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均应 先除外内膜癌后,再按良性疾病处理。 3.分段刮宫 是确诊内膜癌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 先用小刮匙环刮宫颈管,再进宫腔搔刮内膜,取得的 刮出物分瓶标记送病理检查。分段刮宫操作要小心,以 免穿孔,尤其当刮出多量豆腐渣样组织疑为内膜癌时。 只要刮出物己足够(zúgòu)送病理检查,即应停止操作。
•
(2)手术加放射治疗:Ⅰ期患者腹水中找到
癌细胞或深肌层已有癌浸润,淋巴结可疑或已有转
移,手术后均需加用放射治疗。Ⅱ、Ⅲ期患者根据
病灶大小(dàxiǎo),可在术前加用腔内照射或体外照射。
放疗结束后1~2周内进行手术。体外照射结束4周
后进行手术。
•
22
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
•
(3)放射治疗:腺癌虽对放射线不敏感,但在老
•
4
第五页,共五十八页。
• 二 易患子宫内膜癌的预警信号(xìnhào) • 1 肥胖,不育,未生产,52岁后绝经
子宫内膜癌护理查房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合理 饮食建议。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出血
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发现 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感染
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遵医嘱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血液 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肠梗阻
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发现肠梗 阻迹象及时处理。
针对每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 措施,如加强个人卫生、密切 观察出血情况、鼓励患者活动 等。
对患者进行风险教育,提高患 者自我防范意识。
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应包括护理目标、护 理措施、实施时间、责任人等
要素。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护理计划 ,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体位安置
协助患者摆放合适体位,确保手术顺 利进行。
术中配合
准确传递器械、物品,确保手术操作 无误。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报 告异常情况。
术后恢复阶段关注事项
01
02
03
04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 平稳度过恢复期。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取有效 镇痛措施。
管道护理
02
使用草药、偏方可能会干扰正规的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
草药、偏方存在质量问题
03
部分草药、偏方在制作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卫生和质量问题
,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05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需求评估及补充方案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度
中度
重度
含 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复杂性非典型增生
哈尔滨E引nd产o最me多tr花al 多Ca少钱/jhsy/wtyc/1202.htm1l4
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
女性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
Endometral Ca
1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 仅次于子宫颈癌 2003年40100 新病例; 死亡6800/USA
Endometral Ca
2
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
I 型:雌激素依赖型,约占子宫内膜癌80%。 发生在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妇女、 伴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分期早、进展慢。 主要为子宫内膜腺癌 Ⅱ型:非激素依赖型,占10%。 发生在绝经后, 伴有萎缩性内膜,分化差,侵袭性强。 包括:浆乳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等。
剖宫产时E剔nd除om子e宫tra肌l C瘤a是否可行/fkzl/zgzl/1209.h7tml
子宫内膜癌与基因
癌基因 K-ras基因突变:子宫内膜癌中36.4%,其 基因突变率存在种族差异 。 抑癌基因PTEN突变率:子宫内膜癌中为23%, PTEN表达缺失率: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肥胖 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 ↑ 2×
超过标准体重的21%~50% ↑ 3×
超过标准体重的
50% ↑10×
雌激素替代
血压
↑1.5
三苯氧胺( > 5年 )
↑7.5
晚绝经
↑2.4
初潮早
↑1.6~2.4
不孕
↑1
E哈n尔do滨m人etr流al在Ca哪里做好/jhsy/wtrl/1206.1h0tml
E药n物do多m久etr血al流Ca干净呢/jhsy/ywlc/1211.htm5l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
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为良性病变,绝大部分预后 好,仅有少部分可在10 年左右发展为癌 单纯增生 随访15年1%可发展为癌
80%病变可自然消退 复合增生 随访13年,3%可发展为癌,
年龄分布
绝经后50~59岁妇女最多; 60%绝经后, 30%绝经前; 高发年龄58岁,中间年龄61岁; 40岁以下患者仅占2% – 5%; 25岁以下患者极少 。
产妇En容d易om患e外tra阴l C炎a的原因/fkyz/wyy/1207.ht9ml
伴有细胞学不典型性的内膜增生常可发展为子宫内 膜癌。
Endometral Ca
男士护肤品代理/ 4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
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单纯增生极少进展为 子宫内膜癌。 伴不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容易进展为癌。 核异形性的存在是最值得注意的特征。 不典型增生进展为癌比无不典型增生高10 倍(23% 和1.6%)。
怀E孕n多do久me进tr行al 流Ca产恰当/jhsy/wtrl/1205.htm11l
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 增殖期 排卵期 黄体期
萎缩性子宫内膜
增生期
早期分泌期
晚期分泌期(月经前期)
无痛人En工d流om产et之ra后l C要a 怎样饮食/jhsy/wtrl/12041.2html
单纯性增生
复杂性增生
(simple hyperplasia) (complex hyperplasia)
功能性子宫出血时子宫内膜可呈以上两种变化。
E人nd流om手e术tra具l C体a过程/jhsy/wtrl/1203.htm1l3
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子宫内膜癌的家族遗传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无家族史 非特异性肿瘤聚集:
同代或两代亲属中有2~3人患不同类型肿瘤。 家族性肿瘤(占<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1%)
连续两代或两代以上亲属中有3或3人以上肿瘤患者, 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可能,无遗传性肿瘤的特征。 遗传性肿瘤(占<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3.1%) 连续两代或两代以上亲属中至少有3人一级亲属患 子宫内膜癌或结直肠腺癌(HNPCC),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至少有一患者确诊时<50岁。
83% 消退,经孕激素治疗85% 可逆转
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分级与癌: 轻-15%;中-24%;重-45% 对孕激素治疗反应
久坐容易导En致do输m卵et管ra堵l C塞a 吗/nvxby/slgby/1210.htm6l
发病机理
雌激素是突变诱导剂。 雌激素可诱导分裂刺激细胞分裂和器官生长。这 一效应似通过刺激cyclin D转录基因、原癌基因、 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起作用。 雌激素可能影响多种基因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增 生发展中的细胞信号改变。 P53与雌激素关系不大。在内膜增生中不存在,但 在20%的内膜癌中可见,在浆液性内膜肿瘤,高达 90% 。 子宫内膜浆液性肿瘤由萎缩的子宫内膜发展而来, 对雌、孕激素无反应者,几乎均有P53基因突变,
ER(+)/PR(+)癌组织中高, ER(-)/PR(-) 癌组织中低。 P53突变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在子宫内膜样癌的 发生率为10%,而在浆液性腺癌中则高达90%。
E白nd带om粘e稠tra是l C否a需要治疗/bdyc/1208.htm8l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与大量雌激素刺激有关,HRT、肥胖、无排卵。
Endometral Ca
3
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再生、分化、剥脱,依赖女性 激素作用。
子宫内膜由无对抗的雌激素刺激所引起:长期受雌 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引起增生;
单用雌激素一年,20%子宫内膜增生;
内膜增生以腺体病变为主、伴有少量间质病变,少 数可以发展成癌。其特征为腺体形状、大小不规则, 腺体/间质比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