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 月亮姑娘做衣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
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中班语言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学反思
(2011-09-18 14:51:02)
分类:教学研析
标签:
杂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对月亮的变化感兴趣。
2、学习故事中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对月亮的变化感兴趣。
活动难点:
学习故事中描述月亮变化的语句。
活动准备:
1、挂图14号(事先将月亮姑娘的变化挂图剪下制作成贴绒教具)
2、《小朋友的书.我的家》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月亮姑娘想做一件衣裳,可总是做不好衣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二、讲述故事。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提问:这个故事题目叫什么?故事里说了件什么事?
三、教师边演示挂图制作的教具边讲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①、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这时月亮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②、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拿到衣裳了吗?为什么?
③、又过了五天,月亮姑娘拿到衣裳了吗?为什么?
④、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拿到衣裳了吗?为什么?
⑤、为什么裁缝说没法给月亮姑娘做衣裳?
四、完整欣赏故事录音。
提问:在故事里月亮姑娘一共有几种模样?你能用故事里好听的话说一说吗?(“像小姑娘的眉毛”、“好像弯弯的镰刀”、“弯弯的像只船”、“圆圆的像圆盘”)
五、讨论。
①、如果你是裁缝你有办法为月亮姑娘做衣服吗?
②、你看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模样,请你画一画。
③、相依性,月亮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鼓励幼儿晚上观察月亮并做记录)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语言课,《月亮姑娘做衣裳》这则故事把月亮拟人化地比作姑娘,重点是让幼儿理解通话故事中月亮变化的自然现象。本活动我首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在讲述故事中,我有序地出示月亮变化的图片,幼儿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观察图片上月亮的变化,然后,通过对故事的提问,着重引导幼儿思考“月亮姑娘为什么穿不上衣裳”,在理解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月亮的不断变化。
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幼儿用视觉、语言感受月亮的变化,但是在最后环节我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画一画月亮的模样,并且鼓励幼儿晚上观察月亮,这样的活动效果并不明显,在最后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身体动作表现月亮的变化,并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请幼儿表演各个阶段的月亮姑娘,这样更能帮助幼儿切身感受月亮的不断变化,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让幼儿猜谜后可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先让他们谈一谈“小朋友们见过的月亮是怎么样子的?”然后鼓励幼儿大胆结合生活经验,让他们想象和猜测一下我要讲述的故事情节,其次在讲述故事,这样会更好的开展整个语言教学活动的。
月亮姑娘做衣裳”说课
说活动教材
《月亮姑娘做衣裳》这个故事虽然是老教材,但蕴含着诸多的教育价值——月亮阴晴圆缺的现象用故事的形式描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并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此篇故事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趣味性,运用儿童生活中的做衣服事情来表现月亮变化的过程,前后有对比,层层递进,产生的幽默性和拟人化使儿童感到快乐。而且它的篇幅比较短小、精练,情节虽然有重复性,但展现的基点不同。这样的故事易于幼儿记忆,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为以后展开其他活动奠定了基础。整个故事的呈现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月亮姑娘穿不了衣服”为主线这一事实去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听、看“月亮的变化”并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月亮的秘密。不用多解释,幼儿自然而然会理解故事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运用和富有价值的语言教材。课件图如下:
说话动目标
1.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的线索围绕问题积极思考。
(2)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萌发幼儿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积极性。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而这个道理的阐述并不是单单直白的表露,而是通过形象、曲折的情节给展现出来的。孩子往往在反复的感受、理解、学习、表现中受到启发,并能根据自己一定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我把教育目标之一定为: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的线索围绕问题积极思考。
主题内容的理解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我想在倾听故事的基础上少不了孩子的表现。孩子可以通过声音、表情、动作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并用个人化的方式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那才是真正体现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和内化的过程。于是,将第二条目标定为: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这中间也体现了幼儿之间能力的差异性,对于能力弱幼儿主要是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而能力较强幼儿采用多种方式对作品进行表现,体验出一种个性化。
情感目标的制定是萌发幼儿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积极性。让他们保持一颗探究之心,遇事会积极开动脑筋,相信科学。
2.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会根据故事的线索进行思考。
【分析】《纲要》中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特别是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好动性开始明显表现出来,此时,一定要坚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只有认真听了,才会在理解时进行积极的思考。所以把这一条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