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礼貌有礼、自律自强的品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践研究是探索和验证理论的有力工具。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中,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观察、分析和引导的过程。

这里将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理能力、卫生习惯等。

其次是培养幼儿合理的行为规范,如尊老爱幼、友善待人等。

还包括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听讲、专心、配合等。

通过培养这些习惯,能够使幼儿养成自律、自觉、自强的好品质。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榜样引导法,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好示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其次是实践操作法,教育者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是情感导入法,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导入,引发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兴趣和渴望。

最后是游戏教育法,教育者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参与。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幼儿行为习惯的改变,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行为习惯从不良转变为良好。

其次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培养,幼儿能够自觉克制不良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再次是幼儿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解释,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最后是幼儿社交能力的增强,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与他人的相处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推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养成教育研究论文一家园共育,合力培养心理学的“首印效应”是指凡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在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幼儿正处在身心快速发育期,可塑性极强,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关键期。

幼儿随着活动范围和认知领域的逐渐扩大,求知欲和自主探究欲愈发强烈,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引导。

因此,幼儿教师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细节上、活动环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如:秩序优良、生活自理、做事认真、有条不紊、观察细致、善于分享、协商合作、喜欢探究、文明礼貌、尊敬师长、感恩孝道等等。

幼儿在幼儿园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好能自然地迁移到家庭生活中。

幼儿教师应经常性地与每位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密切配合、精诚合作、统一标准、统一口径,帮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幼儿在家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规范,尽力遵照执行,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幼儿园也可通过半日观摩、家园亲子联谊活动、春游、秋游、采摘、趣味运动会、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式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健康、快乐、聪明、活泼、文明、礼让、团结、友爱、真诚、负责、探究、合作、分享的优秀儿童。

二执行常规,精心培养每个班级的三位幼儿教师之间,应分工明确、目标一致、通力合作,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地执行对幼儿的各项常规培养。

由于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制定细致的规则,对幼儿进行科学、细心地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清楚和明白规范的作用,努力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可针对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对幼儿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好处,也可加深幼儿的记忆,努力养成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意识。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验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验报告

一、课题地提出本实验是“学前儿童德育方法地研究与实验”地深化研究,在第一阶段,我们研究培养了幼儿品德中地意志品质、情绪情感和良好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良好行为习惯地培养尤为重要.因为现在地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太阳,全家人都得围着他转,孩子说干什么,家长必须服从,试想一下这种在一味地满足中长大地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也都是一帆风顺地吗?回答肯定是否定地,因此,要适应世纪竞争激烈地经济社会地发展需求,必须从培养良好地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幼儿地综合素质,提高幼儿地多元智能.二、实验过程(一)实验假说: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地培养,增强德育地实效性,为了孩子地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地基础,为世纪培养合格地高素质人才.(二)实验任务:、通过实验,使大部分幼儿克服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地不良习惯,养成良好地、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地、适应世纪发展需要地、综合素质较高地建设性人才.、在实验地过程中边总结边积累进行《好孩子、好习惯》地教材编写与游戏设计,经过反复地实践验证,最后装订成册,按小、中、大班进行编写.、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写一篇论文.(三)实验进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四)实验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各两个班,进行实验,并设有对比班.(五)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辅之于问卷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六)实验原则:、主体性原则: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地机会和条件,使幼儿在教师地激励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地潜力,对幼儿要求要有一定地难度,并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一致性原则:保教人员在教育上要协调一致,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差异性原则:教师要根据幼儿地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地要求,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七)实验措施与做法:、搞好调查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幼儿现在行为习惯地水平和现状,为验证实验效果提供事实依据,通过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所在家庭地自然状况和幼儿在家中地表现,结果表明,只有个别幼儿在家地生活习惯还算可以,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脸,大部分幼儿都是靠父母,依赖性很强,独立能力差,所以急需培养和训练.、研究制定各年龄班地实验重点、实验目标、根据各班孩子地年龄特点编制适合幼儿活动又易于接受地活动教材,要求符合孩子地乐趣,又能使孩子在愉快地游戏中形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多彩,教学手段要尊重孩子个性化要求,只有这样地教材和游戏,才能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习惯地作用.、习惯地养成不能只靠教育活动,还要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地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时间长了,良好地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行为长期重复而形成地结果.、要做到家园要求一致,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地情况以及教师地实验进程及相关要求,与教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地任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所以家长地作用不可低估,家长会地作用同样重要,因此必须定期分阶段召开高质量、内容不同、形式各异地家长联谊会,不但是培育孩子,同时也教育家长,提高家长地教育意识,转变家长地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地思想觉悟,来共同完成我们地实验任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培养“好孩子、好习惯”具体做法、设置特定情境,培养良好地行为习惯在教材地编写过程中,我们边编写边利用教材实验,有意识地观察幼儿,设置特定地情境.如:选大班幼儿为观察对象,()值日生:交待值日生要做地工作.、记录天气;、清点本班人数;、整理图书、玩具等;()吃午点,将大小苹果混合放在一起,让幼儿按组一起拿;()上床睡觉时鞋子地摆放.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地行为,并做好记录,教师将记录情况告诉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谁做地好,为什么?讨论后地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故事“孔融让梨”、“爱做事地小猴子”让幼儿知道吃东西应学习孔融,让同伴先吃或自己拿小地,知道做值日生应不落过程,完整地做完事情;知道上床前应把鞋子放在指定位置,不乱放.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地行为习惯,幼儿地行动发展为自身地行为,可见特定情境地多次或反复创设,生生互动,会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练习和实践是行为形成地主要方法,师生互动.()寓行为习惯于教育活动之中良好地行为习惯,是幼儿德育地主要内容,德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有目地、有计划地培养过程,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时,精心设计主题活动,促使幼儿在认识行动中得到巩固.如: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并且针对本班霸道,攻击性强地幼儿做为对象,让幼儿通过讨论、表演、对话练习,知道该怎么做,什么是良好地行为习惯,什么行为为小朋友所反对,取得很好地效果.、通过扮演角色培养行为习惯幼儿在一定地氛围中常能表现出良好地行为习惯,一旦离开了特定地环境,便会是另一种表现.为解决这一矛盾,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多次练习地机会,让幼儿分组表演,每个人都有表演地机会.通过扮演角色达到多次练习地目地.、抓住教育契机,强化习惯形成良好地行为习惯地形成是幼儿德育地最终目标,幼儿地良好习惯形成必须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教育者必须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强化行为习惯地养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日常生活中“一把小椅子倒了,一个小朋友扶起来,” “积木掉在地上,一个幼儿捡起来送进篮子里,” 诸如这类司空见惯地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同时辅之以表扬或批评等评价手段,巩固习惯地养成.、家园密切配合定期与家长勾通,达到家园教育地一致性,教师和家长同时规范自己地行为习惯,做孩子地楷模,以良好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根据以上实验活动,我们编写地教材以主题活动为主题,每个周或月一个主题,通过语言、音乐、常识、美工等不同地教育手段来实现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地目标,使幼儿在这个大实验氛围中,逐渐明白“好孩子、好习惯”地行为.(九)在组织教师编写教材与游戏设计中要按以下三方面进行:、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所编写地教材或活动游戏必须是有教师亲自参与幼儿共同游戏来完成地,其目地是调动幼儿参与地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参与地意识,培养幼儿地自信心和动手实践地能力,从而养成主动参与活动地具有实践能力地良好行为习惯.、亲子互动方面:要求家长地积极参与,其目地是达成家园教育地协调一致,家长与孩子地一一对应进行游戏与活动,也增强幼儿对游戏地兴趣,增进亲子关系,效果自然会更好.、生生互动方面:设计生生互动地游戏目地,是培养幼儿地合作能力、互帮互让地精神以及有困难要大家共同商讨解决地克服困难地能力,因为曾有一外国有关人士这样讥讽评价中国人“说中国人一人是条龙,三人就是一条虫”,说明我国人地合作能力差,因此从小培养这种合作意识,意义是很深远地.三、实验总结通过近几个月地实验,利用我们所编写地教材与游戏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培养了幼儿良好地卫生习惯.实验班地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地洗脸、洗手,以上地幼儿能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进餐时不讲话、不乱扔东西,不乱涂墙壁,并且能够安静午睡.、培养了幼儿良好地学习习惯.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活动,提高了幼儿地学习兴趣,增强了幼儿地学习意识,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出现了孩子爱说、爱问、爱动手,积极主动参与地学习气氛.、培养了幼儿良好地行为习惯.实验班幼儿与对比班相比,已逐步形成了良好地行为习惯,不良地道德行为正在明显减少.因为我园正处在实验进程中,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反复实践,以使我们地教材与游戏活动更趋于完善,更适合于培养幼儿地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研究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研究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研究报告一、引言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特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报告将围绕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方法与实践进行研究。

二、方法与实践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品德培养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等等。

同时,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幼儿得到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良师益友的角色。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品德教育课程,让孩子了解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案例分析、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参与和思考。

在课堂外,学校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助人为乐、团队合作等品质的重要性。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孩子远离影响不良的媒体和人群。

同时,社会组织可以为幼儿提供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机会,让孩子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实践品德。

三、问题与挑战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方式存在差异,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中存在各种负面影响,例如以名利为导向的价值观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四、结论与建议培养幼儿良好品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力。

父母要做好自身的榜样,学校要加强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社会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培训和资源,为幼儿的品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只有综合性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幼儿,为他们的未来做好铺垫。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研(3篇)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小班幼儿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小班幼儿习惯养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探讨有效的幼儿习惯养成策略。

3. 提高教师在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专业素养。

4. 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活动内容1.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小班幼儿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小班幼儿在生活自理、文明礼貌、学习专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方面依赖性强;与同伴交往时,缺乏谦让、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等。

2.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观念偏差。

部分家长对幼儿习惯养成重视不够,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过多关注;或者过于溺爱,导致幼儿形成依赖心理。

(2)幼儿园教育方法不当。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习惯的养成;或者采用严厉的批评、惩罚方式,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3)幼儿自身因素。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尚未发展成熟,导致习惯养成存在一定难度。

3.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幼儿的生活细节,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优化幼儿园教育方法。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游戏、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3)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等,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注重家园共育。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标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如何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建立积极的奖励机制、提供明确的规范和示范行为,并与家庭积极互动等方法,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实验、奖励机制、规范、示范行为、家庭互动1. 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幼儿期正是个体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选择了4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幼儿作为参与者,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20人一组)和一个对照组(20人)。

2.2 实验设计实验组A接受积极奖励训练,实验组B接受规范与示范行为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

实验组A和B的训练时间都为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30分钟。

2.3 数据采集我们使用观察记录法和行为评估量表来收集数据。

观察记录法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行为评估量表由专业评估员根据幼儿行为进行评分。

3. 实验结果3.1 积极奖励训练组的表现经过12周的积极奖励训练,实验组A的幼儿在行为表现上有显著改善。

在观察记录法和行为评估量表中,幼儿的积极行为比例明显增加,消极行为比例明显减少。

3.2 规范与示范行为训练组的表现经过12周的规范与示范行为训练,实验组B的幼儿在行为表现上也有显著改善。

观察记录法和行为评估量表结果显示,幼儿的遵守规则和模仿他人的能力明显增强。

4.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积极奖励机制和规范与示范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积极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加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规范与示范行为则能为幼儿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榜样,使幼儿更容易获得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标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1. 引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实验设计2.1 参与者选择选择5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幼儿作为实验参与者。

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5名)和对照组(25名)。

2.2 实验步骤实验组幼儿在每周五的课堂上接受特别设计的行为习惯培养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规则和约定:教导幼儿关于课堂行为规则和社交约定的重要性。

-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模仿和练习正确的行为反应。

- 奖励和认可:通过给予鼓励和小奖励,增强幼儿积极表现的动力。

- 反馈和反思:定期与幼儿讨论他们的行为,并引导他们反思和改进。

对照组幼儿没有接受任何特别的行为习惯培养训练,只按常规进行日常活动和教学。

3. 测量方法使用量表和观察记录等方法来评估幼儿的行为习惯。

测量指标包括:- 课堂行为:观察和记录幼儿在课堂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如安静听讲、尊重他人等。

- 自理能力:评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等。

- 社交技能:通过观察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和沟通,评估其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4. 结果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接受特别行为习惯培养训练的实验组幼儿在课堂行为、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方面表现较好。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幼儿表现出更好的自律和合作意识。

5.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表明,特别行为习惯培养训练在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规则和约定、角色扮演、奖励和认可以及反馈和反思等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6. 参考文献(可选)- Jones, S. M., Bailey, R., & Greenberg, M. (2017). Expanding the evidence base for the 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PATHS) curriculum.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46(1), 91-108.- Raver, C. C., Jones, S. M., Li-Grining, C., Zhai, F., Bub, K., & Pressler, E. (2011). CSRP's impact on low-income preschoolers' preacademic skills: Self-regulation as a mediating mechanism. Child Development, 82(1), 362-378.- Webster-Stratton, C. (2016). The Incredible Years: Parents, Teachers, and Children Training Series.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mental disorders and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Systems, 10(1), 1-11.。

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

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

《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幼儿教育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期是人一生身心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可见幼儿阶段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乡镇中心园,绝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在加上我园开园时间较短,教师在幼儿养成教育方面意识不足,经验与引领方法也贫乏。

因此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这一专题研究,对提升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我们以《幼儿教育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紧紧围绕我园实际,以《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为课题,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保教并重的教育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整合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1.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环节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提高幼儿养成教育的时效性。

2.更新教师的养成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不断丰富内涵。

3.探索出一条家园合作新路,使每一个家长都能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并能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小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的行为礼貌用语和生活自理能力。

(能主动的说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有初步的进餐、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愿意参与收捡活动,如收拾自己的碗筷、自己主动喝水等)。

幼儿行为习惯研究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研究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研究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研究报告
引言: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儿的行为习惯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进行了行为习惯培养和训练,另一组不进行干预作为对照组。

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幼儿行为习惯的差异。

结果:
经过三个月的干预,干预组幼儿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善。

观察发现,干预组幼儿更加守时、整洁、遵守规则、自律等。

访谈结果显示,干预组幼儿对训练的行为习惯有较高的满意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照组幼儿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明显变化。

讨论: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律的能力。

本研究表明,通过专门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和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重复训练,
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尤为重要。

结论: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律的品质。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参与和引导。

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教育方法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幼儿行为习惯对其后续发展的长期影响。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

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

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大家好,我是一名有着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幼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实验成果。

一、实验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

二、实验目的1.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2.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难点和重点;3.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三、实验过程1.制定实验方案:我们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时间等。

2.实验实施:我们选取了50名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我们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行为习惯培养,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教育方法。

3.实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定期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变化,并记录下来。

4.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实验效果。

四、实验结果1.实验组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如自律性、合作意识、礼貌待人等。

2.对照组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实验组相比,改善程度较小。

3.实验组家长对实验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实验分析2.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有助于提高培养效果。

3.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实验结论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通过实验,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借鉴。

3.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支持。

我想说的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努力。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标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实验工作报告一、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实验幼儿教育措施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目的1. 确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义和指标体系;2. 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3. 评估教育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1. 确定定义和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确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包括自律、礼貌、积极参与等方面的指标。

2. 教育措施设计: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包括游戏化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3. 试验组与对照组:将幼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设计的教育措施,对照组按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培养。

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通过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和教育成效。

四、实验结果1. 定义和指标体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得到了初步确定,能够全面评估幼儿的行为发展。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教育措施设计:设计的教育措施能够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 效果评估:试验组在自律、礼貌、积极参与等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设计的教育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讨论与总结1. 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义和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2. 设计的教育措施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进一步研究应重视教育措施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六、参考文献[1] Smith, J. (2015). The importance of good habits for toddle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43(2), 123-135.[2] Brown, A., & Jones, B. (2017). Developing good behavior habits in preschoolers: A guide for educators. Preschool Education Quarterly, 29(3), 211-224.[3] Wang, L., & Li, H. (201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good behavior habits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6(4), 285-299.。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与研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与研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教育实践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实践方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1. 规范行为: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标准,告诉幼儿应该如何行为,例如要注意礼貌、分享玩具等。

同时,教师应该亲身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2. 积极引导: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当幼儿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赞扬和奖励,增强其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

3. 角色扮演: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模仿和模拟各种场景中的良好行为。

通过亲身经历,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正确的行为模式。

4. 社交技能培养:通过组织幼儿参与小组活动、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分享、互助等社交技能。

这些技能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5. 家园合作: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

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培养计划,加强对幼儿的指导。

研究方面,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他们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环境因素等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如,研究发现,给予幼儿实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增强他们行为的持久性;利用游戏和趣味性的方式教授行为规范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接受度;提供清晰和简洁的指导可以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研究还表明,幼儿在积极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氛围中更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适的教育策略和探索研究,我们可以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一、现状分析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能够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

所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当前研究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课题。

因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的孩子除了自我为中心较严重,更多的是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给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基于此焦点问题,我们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将幼儿良好品德养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意在寻求多种途径对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实行全面、细致地培养,以促动其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1.探讨养成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有效教育策略,提升教学理论实践的对接水平。

2.通过实践研究力求把幼儿德育教育形成常态教学,提升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的对象和时间研究时间:2014年6月——2016年6月四、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实施步骤(一)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和策略,通过研究,预计在行为养成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有所突破。

1.幼儿品德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区、生活活动中)3.如何将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提升家长对习惯养成重要性的理解,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园共育,共同促动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研究方法1.调查法:对我园全体幼儿品德行为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理解各个年龄班在日常品德教育中存有的问题。

2、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理解相关的养成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等。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各个年龄班养成教育的指导策略和方式方法实行有效的分析,即时实行反思、归纳、总结、推广验证。

4.教育渗透法: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实行常态化的良好品德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园品德教育研究报告 幼儿园品德教育

幼儿园品德教育研究报告 幼儿园品德教育

研究报告一、引言幼儿园品德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品德教育策略以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1. 儿童品德的形成幼儿期是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品德教育对儿童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社会需求良好的品德素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幼儿园品德教育对培养未来社会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个体发展良好的品德素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和未来成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目前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礼仪、公德、诚实、守时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 教育方法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游戏教育、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

3. 教育资源现阶段幼儿园品德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师资和活动内容等方面。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1. 家园合作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是有效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2. 以身作则老师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引导者,老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品德成长的榜样。

3. 情景教育情景教育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模拟不同情境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 思想品德发展通过品德教育,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品德素质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 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品德素质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情绪稳定。

五、结语幼儿园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效的品德教育策略和方法能够促进幼儿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良好品德的未来公民。

以上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欢迎各界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此展开深入讨论和研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优秀篇)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优秀篇)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以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变化为特征的世界,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

要在强手如林的境地中立稳脚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

党中央制定了科教兴国重要方针。

各阶层、各领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家长们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长大后能有一番大作为,于是从小就开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偏差。

如: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了智商的高低,忽视了情商的作用。

导致了许多孩子高分低能,甚至读大学还需要家长陪读的现象。

这样的孩子,一时之间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全面的素质。

义乌小商品市场,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商人,这些商人的子女也随之到义乌来就学。

商城集团为了解决商人们的后顾之忧,投资创办了商城幼儿园。

正因如此,生源与其他幼儿园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中外地占20%;农村占34%;城区占46%。

由于来自农村、外地(基本上是当地农村)的幼儿比较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比城区幼儿。

在幼儿园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

如:骂人打人、不懂礼貌、乱扔纸屑等等。

教师们再三强调,总是不见好转。

行为习惯总体状况令人担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包括三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有了捕鱼的方法,就不愁吃不到鱼。

幼儿学会的一个舞蹈、一个故事、画幅画得个奖,认识几个汉字,会讲几句英语,长大后可能都会忘记,但一个良好的习惯,却能使孩子终生受益。

积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研究的设计一)、研究目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与其教给幼儿过多的知识性的东西,不如先培养好幼儿的习惯。

幼儿品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幼儿品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幼儿品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名称幼儿品德教育二、课题研究背景幼儿时期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品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等。

因此,开展幼儿品德教育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幼儿的品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品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2、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3、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内容1、幼儿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2、幼儿品德教育内容的研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研究适合幼儿的品德教育内容,如诚实、友善、尊重、关爱、合作等,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

3、幼儿品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探索适合幼儿的品德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故事讲述法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

4、幼儿品德教育评价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品德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幼儿的品德发展水平,及时反馈教育效果,调整教育策略。

五、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幼儿品德教育的文献资料,了解幼儿品德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不断优化品德教育的效果。

4、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幼儿品德教育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_____年_____月_____年_____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
——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幼儿教育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期是人一生身心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著名教育家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可见幼儿阶段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乡镇中心园,绝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在加上我园开园时间较短,教师在幼儿养成教育方面意识不足,经验与引领方法也贫乏。

因此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这一专题研究,对提升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我们以《幼儿教育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紧紧围绕我园实际,以《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研究》为课题,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保教并重的教育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整合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环节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提高幼儿养成教育的时效性。

2.更新教师的养成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不断丰富涵。

3.探索出一条家园合作新路,使每一个家长都能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并能与幼儿园实施同步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容:
小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的行为礼貌用语和生活自理能力。

(能主动的说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有初步的进餐、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愿意参与收捡活动,如收拾自己的碗筷、自己主动喝水等)。

中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懂得遵守规则。

(有爱心,会尊重他人,懂礼貌、诚信、乐观等。


大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能力。

(遵守规则、善于合作、爱护公物、乐于助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等。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幼儿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方式。

有效的制定策略与方法。

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容相关的系列问题。

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幼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养成教育的习惯性,有效的制定出策略与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或特殊表现的某个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来了解相关的养成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等。

是教师以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事实为素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这些材料加以分析、概括认识,揭示其在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实现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举办专题讲座,针对实际解决问题;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交流、经验介绍等。

五、研究策略
1. 理论学习。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容与方法”及“家园合作的要点”明确家园合作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的意义,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家园互动。

发放调查表、告家长书、开家长会,通过家长讲座、家访、约谈等多种方式,对家园合作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探
索。

3.阶段总结。

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方案。

六.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1. 准备阶段(2014年9月)
主要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学习、查阅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明确相关概念。

确定研究的对象,对幼儿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对教师进行课题实施前的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意识。

2. 研究阶段(2014年10-2015年4)
将方案具体细化,由专人负责执行,落实课题,设计各种记录表格,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幼儿良好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家园共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生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3.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分析比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发展水平,撰写好课题研究报告。

归纳、整理好研究资料,形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优秀案例、论文集,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成果:
经过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后,能形成了一些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的观点,收集、整理、设计的活动方案、撰写的论文,都能为以后开展的日常教学活动,在容、方法、形式、手段、途径上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操作方法。

1.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有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通过学习、研究与分析,使老师们明白,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其各自的特征,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而开展活动,将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逐渐养成。

2.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通过研究,让我园幼儿的各种习惯能力有一定的改观,同伴间合作、分享、商量的情况逐渐变多;孩子们在家里“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关心邻居的小朋友、知道不乱发脾气、”等,基本能做到在家与在幼儿园一个样,让孩子们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家长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小班阶段的幼儿有了一定的习惯意识,养成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没有吮吸手指的现象,有了鼻涕能及时擦掉,与同伴能友好交往,会主动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大胆与其他人打招呼,能友好与别人相处并积极进行交往,能和别人合作。

在照顾自己和关心环境方面的素质上能有明显的提高,并能带动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

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能有明显提高,能自觉遵守各项常规要求。

在活动中,幼儿喜欢融入集体,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再用哭闹、放弃等解决问题。

在同伴,甚至是老师需要帮助时,他们也会及时地伸出援手,使其幼儿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有独立思考、友好合作、共同解决的能力和思路。

大班幼儿在遵守常规学习方面、与同伴交往、互助、合作方面的主动性较以前要有所提高,让他们能在成功中体验合作的快乐;遇到困难不退缩,寻求更好的合作成功的方法。

3.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在发现问题时,从以前的直接要学会慢慢引导,老师们在平时更要注重了自身言行的规,深刻了解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成长。

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使自己不论是在专业素质方面,还是业务素质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促进了家长的发展
在老师的宣传下,家长会得到了认知与领悟:幼儿教育并非只是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也不是幼儿园单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的默契配合,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让家长开始主动参与到共育活动中来,大力的支持教师和班级中的一切合作工作。

同时,引领家长对幼儿的关注越来越多,发现了问题乐意与老师沟通,及时联系反馈,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向老师反馈情况的同时,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家园互动越来越密切。

使家长成为教育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家庭也成为了教育的“红色根据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