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引言
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体育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通过对学校体育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体育在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体育概念
1、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提高健康水平、传递文化和教育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平竞赛意识。
三、常见体育项目
1、田径:包括短跑、长跑、跳远、跳高等项目。
这些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
2、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3、球类: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协调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运动员代表
1、刘翔:中国著名跨栏运动员,曾获得奥运会金牌和世界纪录。
他的成就代表了中国体育的高水平。
2、姚明: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曾效力于NBA休斯敦火箭队,是中国篮球的代表人物。
五、学校体育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体育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学校体育学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学校体育学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健康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学校体育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即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4.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5.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6.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重点
学校体育学重点1.学校体育是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要求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并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形式,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4.身体练习即运动动作是指人们用于专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技术水平所采取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总称。
5.体育动作技术是指最合理最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6.技术细节是指完成动作时,在不影响技术基本环节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细微技术,往往体现个人的技术特点7.技术基础是指按特定的动作顺序和节奏要求所组成的动作结构整体8.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品质道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它存在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基本要素:教师,体育教材,传播媒介,学生,教学目标9.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采用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10.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质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11.分组轮换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教学内容,按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12.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训练,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过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13.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14.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15.课外体育是在体育课程以外,一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16.动作示范是教师或其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17.一般身体训练是指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旨在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姿势,为专项身体训练打基础18.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19.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20.微格教学是指在悠闲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21.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1.学校体育的结构包含: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2.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常规,队列队形,编班分组教学,场地器材布置,体育骨干的培养3.课时计划又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针对班组具体情况而编写的每次课的具体执行计划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5.学校体育目标中指定的理论依据:学校体育目标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6.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学生身型发展的特点7.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8.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9.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教学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的规律10.动作技术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11.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高尚的思想品德,全面的业务能力,广博的知识,精力充沛体魄健全12.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体形与姿势,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运动素质13.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条件14.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1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16.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17.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18.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19.体育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实践性。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学校体育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调整和发展的能力,包括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1.提高社交能力,促进人际交往2.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3.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4.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要求1.注重团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2.注重竞技体育,培养竞争意识3.注重体育教育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时,需要考虑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3.学校的特点学校的规模、地理位置、教育水平等特点也需要考虑在内,以制定适合该学校的体育目标。
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步骤1.明确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基础。
2.分析学校体育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学校体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可以找到目标制定的方向和重点。
3.确定学校体育目标在考虑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校特点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该学校的体育目标。
4.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活动方案、竞赛计划等,以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5.监测和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体育目标和实施方案。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和其他体育健身活动。
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这些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能,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七个方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对全体学生;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研究与创新的关系;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学校体育学的复习重点
1.教学活动:指在学校范围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所展开的有组织有方案的教学活动。
2.学生的主体性: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3. 学生中心论:学生的开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教育过程不应由老师直接进展,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或体验。
老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4. 体育学习: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开展个性的过程。
5. 分解练习法: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有质的区别或运动技术难度较高而又可分解的运动工程。
6.完好法:适用于“会〞和“不会〞之间没有质的区别或运动技术难度不高而没有必要进展或根本不可分解的运动工程。
7.领会教学法:体育教学方法指导思想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从强调动作技术转向培养学生认知才能和兴趣。
8.循环练习法: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假设干练习手段,设置假设干个相应的练习站,学生按规定顺序、道路和练习要求,逐站一次练习并循环的方法。
9.运动游戏法: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10.运动竞赛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赛进展技能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11.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2. 体育教学方案概念:体育教学方案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国家公布的体育教学指导文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施行方案。
13. 启发创造原那么:是指老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穿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开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与创造性人格。
14.理论联络实际原那么: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历与直接经历,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学校体育学重点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全面发展体能。
提高机能水平。
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 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2) 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 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3.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有哪些?(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3.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4.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三、简答题1.体育学科的功能有哪些?答:一般认为体育学科具有以下功能: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育活动效能。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
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有哪些?(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3.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学校体育学重点资料]学校体育学重点
[学校体育学重点资料]学校体育学重点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1、1979年扬州会议2、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布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3、2001年9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部分学校开始实施。
4、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次年在海南、广东、宁夏、山东四省全面进行试验。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①、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②、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情感、意志③、个性发展的特点: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①、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②、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③、有助于情感的发展④、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⑤、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①、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②、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③、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4、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①、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5、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①、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②、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③、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④、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名词解释或者选择题①、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的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③、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学校体育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即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
4.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5.意志: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6.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8.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9.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不定项选择题1.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三基”的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3.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是由下列学校体育功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等因素决定的。
4.学校体育可为终身体育打下体质、意识、思想、习惯、方法、学历等方面的基础。
5.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
6、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7.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8. 体育课教学的概念具有双边性、教育性、技能传授,体育教学的阶梯性不在涵盖范围内。
9. 体育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传播媒介、体育教材。
10.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11.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其中礼、御、射、乐体现了体育的内容。
12.是心理特点组成因素的是气质、性格、才能。
1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情感的发展;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14.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15、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16,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口头评定成绩的语言法形式17.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因素有语言,器材设备、运动动作。
18.新兴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包含郊游,远足:体育舞蹈、健美操:旅游登山 ;攀岩。
19: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制定实施计划。
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学》知识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学校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真、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标准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总称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讲解: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练习)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口头评价: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练习完成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作的方法分解法:是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教案: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课外体育:是在体育课程意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程的特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1.身体直接参与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整体性2.连续性3.层次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1.身体运动性2.健身性.3娱乐性4.非阶梯性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1.根据体育教学目标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根据教师条件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讲解的要求:1.要明确讲解的目的2.讲解内容要正确3.讲解生动形象,精简扼要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5.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动作示范动作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示范要正确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完整法要求:1.直接运用2.强调重点3.降低难度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P120编写体育课程教案应考虑的问题:1.确定课的目标2.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选定教学内容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步骤4.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及措施5.对课中各种活动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6.教案力求简单明了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潜在性3.多质性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全校性活动和年纪活动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3.俱乐部活动4.小团体活动5.个人锻炼活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特点:1.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2.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3.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
第4章 《学校体育学》考点
第四章《学校体育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4.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5.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事务的总称。
6..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7.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
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8.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9.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
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10.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11.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
其一是教材重点。
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
学校体育学知识要点重点总结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技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注意、思维)2.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意志)3.个性发展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
能力的发展有块又慢,不同个体有高有低)个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进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1.社会适应2.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学复习笔记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一1、《学校体育学》是国家教委于1997年2月25日正式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教体厅[1997]1号)中,规定的必修课中9门主干课程之一。
2、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提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本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一门新兴学科。
3、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期3学时。
4、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5、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6、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1949-1957);(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7、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特征;(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8、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9、全面发展教育概念:是指为促进受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
(P27内容与判断、选择)。
10、终身体育概念: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1、学校体育目标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2、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区别: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学校体育学重点整理学校体育是指在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开展的以体育为内容的教学、训练、比赛、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旨在探讨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以下是学校体育学的重点整理。
一、学校体育的概念和意义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的意义在于:首先,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增强体质,降低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还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最后,学校体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型公民所必需的。
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及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拟定的。
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科学化、健康化和全面化的教育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长发育状况等特点,合理设计体育课程。
此外,还必须注意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横向和纵向整合,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应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由简至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同时,还适时的加入游戏、竞赛、社会实践等元素,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体育是以运动为主要内容的。
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旨在增强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学校体育运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运动项目的选择、组织和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身体素质,提供多种选择,并注重运动的乐趣性、普及性和竞技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同时,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学校体育学重点
1、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国外学校体育产生的一些代表:○1斯巴达:一个军事化的城邦国家,全斯巴远人无一例外地被编入军队。
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斯巴远教育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2雅典:其学校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场。
在雅典,7岁时进入第一级文法音乐学校,主要学习文化知识和音乐;到12岁时,学生便进入体操学校,主要学习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
3、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一些代表性人物、观点: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之父”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1974年受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博爱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古茨穆茨(1759~1839)整理研究并创造了体操体系。
4、新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之为自然体育学说。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既为身体也为精神,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5、二战以后的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体育实践的变革,学校体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1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乐”中的舞蹈。
○21903年,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辛亥革命后,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规现象”。
○3毛泽东同志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军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41922年,《壬戊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绪言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
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
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奴隶社会文武合一。
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和庠;西周:国学和乡学。
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1。
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苏区学校体育受到重视,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可分四个阶段:(一)初创阶段(1949-1957)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
1951年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1953年毛泽东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1952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群体司学校体育处。
同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苏联十年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介绍,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国家体委于1954年参照苏联模式制定并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劳卫制),1952年创办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先后办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专,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体育系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削弱了学校体育。
1962年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学校体育重新步入正轨。
1961年编辑出版了中小1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御、乐与体育有关。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诗、书、易、礼、春秋4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5小学每周3学时,中学2学时,高校3学时。
学体育教材,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
1964年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管理机构:1977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学校体育处。
2.法规制度:1979年在扬州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高等学校体育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1992年起在全国9省市试行初中升学考试体育,1998年在全国试行。
3.科学研究:相继成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创办《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学刊》等杂志。
1983年在苏州召开“首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并召开多次。
4.体质调研:1979年对16个省市20多万学生进行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区的50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健康的调查研究。
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
此后,1990年、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体质测试。
5.大纲教材:1978年重新制定并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87年进行修定。
1993年颁发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颁布的。
近年来还在进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尝试,《体育》课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6.课外体育:目前全国已有26000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在270多所中学进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
50多所高等学校试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
1990年修定并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7.体育师资:发展较快。
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活动,1990年举办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8.场地器材:有所加强。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3个方面)(一)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学校体育必须紧扣学校教育总目标,担负起一部分教育职能。
(二)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在管理决策和具体措施上,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6个方面)(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已经突破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引起学校体育认识上的巨大变化。
促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
其目标概括说,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竞技的目标;娱乐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等。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确立。
(四)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过去对体育课研究较多,对课外体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重视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强调学校体育的整体性。
(五)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教学方法向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学法”的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综合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近年来引进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法、程序法等。
(六)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目前基本建立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功能一、概念: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
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对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均有良好影响。
(三)提高人体功能:能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的功能得到改善。
(四)调节人的心理:(五)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5个方面(一)教养功能:教养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并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
体育过程中的教养功能就是使学生懂得有关体育的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传授经过选择的体育文化。
(二)教育功能:教育指使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美感等。
其表现为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
(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亦即由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
体育能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对促进个体社会化有利。
(四)美育的功能:(五)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人的个性即个体独特的社会性。
学校体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其他文化课无法比拟的优点。
健康的身体是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
四、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体育的地位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毛泽东论全面发展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育德。
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较好条件。
(二)学校体育与智育:学校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
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三)学校体育与美育:体育可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一)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是一个民族素质水平的象征和标志。
他们在学校期间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抓好了学校体育工作,为他们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维护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终身体育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