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海南楼市逃顶者的回忆

合集下载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众所周知的导火索,引发了众所周知的泡沫,造就了众所周知的人物、财富以及亏空。

为什么总会不厌其烦地回首这段地产史,难道只是为了追忆辉煌或伤痛?今天看来,追忆远不是目的。

■本报记者李诚如今在海南三亚担任某星级酒店副总经理的于益贤,是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亲历者。

1992年海南房价疯涨时,他担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

这是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上来就说的三个故事——故事一:1992年,于益贤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在海口建起了37幢别墅。

据他回忆,当时别墅的成本是2000元/平方米,开盘售价为4500元/平方米,结果销售的第一天就被炒房者全部买去,一套不剩,仅仅几天,别墅再次标价,价格已涨到8000元/平方米,抢的人头破血流。

于益贤感叹,盖房的不如炒房的。

故事二:于益贤手下有一个售楼小姐,广东人,原先在政府机关上班,1992年辞职,带了一点生活费来到海南,刚来时找不到工作,就先做售楼小姐,工资不高,她和人合伙炒房,3个月后辞职专职炒房,走的时候,坐驾奔驰,身家上百万。

于益贤再次感叹,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在1992年的海南,就像空气一样习以为常。

故事三:于益贤在南京工作过,南京有不少熟人,每年有不少朋友去海南玩,于益贤也会尽地主之谊。

1992年炒房高峰,再有朋友过来玩,于益贤会建议他带个大额的汇票,玩几天,买几套房子再卖出去,带来的500万的汇票就变成800万了。

“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也是个泡沫年代。

”于益贤总结说。

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时刻。

1993年底,海南房地产的美丽泡沫化为乌有,这个号称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于益贤说:“90年代,对于从未遭遇过真正金融危机的中国内地来说,从民间到决策层,都缺乏对泡沫经济的系统研究。

”“击鼓传花”于益贤记得他刚到海口市的情景,1989年——海南岛建省刚满一年(建省前,海南隶属于广东,1987年海南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广东省的5%)。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

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1来自西北贫困农村的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毕业后又顺利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

在那里,他的聪明能干深得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很多人都羡慕他,说他鲤鱼跳龙门,是个幸运儿。

但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天,单位里新来了一名女大学生,热心的他帮着去领办公桌,没想到,女大学生竟然挑了一个多钟头都没有挑好。

他有点发急,就说,差不多就算了,不就是一张办公桌嘛!至于这样认真吗?结果对方却一本正经地说:小潘你知道吗,我刚毕业分来,这张办公桌有可能要陪伴我一辈子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句话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难道自己这一生将与一张办公桌共同度过吗?以后他只要一想到一张办公桌将要陪伴自己一辈子,就感到不寒而栗。

为此,他毅然地离开了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生活,也主动打碎了当时人人艳羡的铁饭碗,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创业历程。

他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地产大鳄潘石屹。

生活就是这样,也许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将改变我们许多人的一生。

有关潘石屹的创业故事2春节一过,就有媒体把潘石屹17年前海南"5斤橘子逃生"的故事刨出来,文末还"太史公曰"般地附上:"谨以此文献给正在炒作海南房地产和海南概念股的朋友们……"效果好极了。

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读起来,比时评家空洞地喊"‘三亚天价一晚’是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前夜"、"海南的海景房是否会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起点?"要有力得多。

那实在是个好"桥段":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潘石屹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1992年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在规划局吃了闭门羹。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

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1992年8月,正在海南“淘金”的潘石屹已经靠炒房炒地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发现,他还准备继续“淘”下去。

为了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潘石屹以五斤橘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他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

凭着直觉,潘石屹意识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

包括冯仑、易小迪、王功权在内的6位合伙人马上决定分家,撤回北京发展。

一年后的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致命,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烂尾楼遍地。

对于潘石屹以及其他经历过上世纪末“中国经济软着落”的人来说,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1988年8月23日,有“海角天涯”之称的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立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

海口,这个原本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首府,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国”。

用潘石屹的话说,1989年他坐船来到海南时还是黑蒙蒙一片,第二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

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

事实上,大部分人和潘石屹一样,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他们手里传的是地皮。

时隔十五年,下面的这组统计数字,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游戏的热火朝天: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上世纪80年代,海南省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逐渐开放。

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岛屿省份,海南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胜地。

这个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涌入海南,其中包括了许多房地产开发商。

1992年,中国政府宣布海南为国家级经济特区,这进一步提升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增长。

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海南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许多国内外的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进入海南,开展各类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和旅游地产。

在200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升温。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加快了房地产的发展速度。

特别是2009年,中国政府推出了房地产投资热点海南自贸区政策,这促使了更多国内外投资者进入海南购买房地产。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投机和违规开发等问题,导致了一些买房者和开发商的纠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南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收紧了购房政策,并加大对违规开发的处罚力度。

目前,海南房地产市场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海南面向国际市场,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购房者,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自由贸易港,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阶段,再到当前的调整和改革阶段。

海南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投资,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未来,海南将继续努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背景海南在过去数十年中,一直被视为中国大陆的后花园,拥有美丽的海滩、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景色。

这些因素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购买房地产。

然而,房地产市场却一度出现泡沫。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后开始升温。

当时,政府提出了“国际旅游岛”的计划,旨在将海南打造成一座国际旅游胜地。

这一计划使得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段疯狂的增长期,许多投资者纷纷涌入海南,购买土地和房产。

此外,银行也积极发放贷款,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低、甚至有利率优惠政策。

随着资金的充沛,房价不断攀升。

一些开发商也开始以哗众取宠的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房价开始暴涨。

在海南的一些地区,房价甚至涨到了每平方米数万元的天价,许多投资者被迫面对高额的贷款和房屋的空置问题。

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10年,为了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海南省政府开始出台措施,包括提高土地出让费用、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等。

这些措施导致房价的下降,很多投资者开始抛售自己的房产。

一些地区的房价甚至下跌了50%以上,导致一些开发商和投资者陷入巨大的财务困境。

同时,银行也开始提高房贷利率和严格审查房贷申请,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一度下降。

反思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提醒我们对于房地产市场需要进行持续的监管和调控。

在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中,政府的计划和措施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了市场的疯狂增长。

在破灭后,政府出台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有力地遏制了房价的上涨,但也给不少开发商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修正市场行为时,我们需要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要避免给市场带来持续的不利影响。

回顾海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我们能够得出一些。

其一,房地产市场需要政府、开发商和投资者三者的合理分配和监督,这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海景房的骗局,10年前5000买,现在4000卖

海景房的骗局,10年前5000买,现在4000卖

海景房的骗局,10年前5000买,现在4000卖到了六⽉,天⽓燥热起来。

就拿北京来说,单⽇最⾼温,已突破30度。

这时候,海滨城市也就成功上位,成了旅游热⼟。

青岛、厦门、威海等沿海旅游城市,海滩上的萧瑟不复存在,取⽽代之的是热闹的⼈群。

在游玩的过程,不少⼈肯定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要是有⼀间海景房,那该有多好。

然⽽,事实远没有这么美好。

(拥有⼀套海景房是很多⼈的梦想)海景房,难忘的情结⾯朝⼤海,春暖花开,是很多中国⼈的梦想,多多少少带着点浪漫与慵懒。

良⽥千亩、⼴厦万间,是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我们的⽂化基因深处,对房⼦有着⼀种天然的占有欲。

于是,⼆者结合,造就了国⼈对海景房的情结。

特别是对许多内陆地区的⼈来说,海景房已然成为了⼀个简单粗暴的远⽅。

据统计,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包括1.8万公⾥的⼤陆海岸线和1.4万公⾥的岛屿海岸线。

简单计算⼀下,13亿国⼈的⼈均海岸线不到3厘⽶。

如果考虑适宜居住段,这个数字只会更⼩。

稀缺性,更加重了国⼈对海景房的情结。

同时,这也成为了开发商在推销海景房时,永不过时的说辞。

“⼀线海景房,⼀⽣⼀套”、“闻松听海,看⽇出⽉升”、“最后的海岸线”……这些带着点⼩⽂艺的⼴告词,直中⼈⼼。

海景房,通俗来讲,就是能看到海的房⼦。

实际上,海景房也分好⼏等:⼀线海景房,通常距海300⽶。

⼆线海景房,⼀般距离海岸线800⽶以内,⾛到海边不⾜5分钟。

⽽800⽶开外的,均可归为三线海景房。

然⽽,不管是⼏线海景房,在很长⼀段时间⾥,中国⼈都是趋之若鹜。

投机的、投资的、被骗的……众⽣百相,在海景房的沉浮中演绎着⼈⽣悲欢。

跌跌撞撞的海景房1980年是房地产改⾰的元年。

从此“国家⽋每个⼈⼀套房”的时代结束了,房⼦被正式定义为商品,开始成为⼀个产业。

在以后的⼏年时间⾥,⽼百姓的购房需求和购买⼒皆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房地产发展进⼊快车道。

1988年,海南脱离⼴东独⽴建省,中国的第⼀个房地产泡沫开始孕育。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

海南房地产发展历程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素有“热带之岛、度假天堂”之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海南逐渐成为了一座新的房地产热土,其发展历程令人瞩目。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经济特区政策,海南成为中国第一块、也是唯一的经济特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涌入海南,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兴起。

当时,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以园林别墅和度假酒店为主导,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出让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房地产市场监管不严,海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化的现象。

2006年,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房价大幅下跌,部分楼盘面临着销售困难甚至破产。

这一时期,海南的房地产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也成为了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个典型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国家对海南的战略发展规划,2008年以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国家将海南定位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示范区,并提出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际旅游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海南加入中国自由贸易区试验区,成为第三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海南引进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大量的投资者纷纷涌入海南,购买房地产,推动了当地的房价上涨。

2010年起,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多次调控,对海南出台了一系列限购、限贷等政策,以遏制投机性购房和房价的过快上涨。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南的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近年来,海南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兴起,一批新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涌入海南,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创新发展。

同时,海南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新的需求。

一朝地产热—海南往事

一朝地产热—海南往事
1998年12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海南考察,指示海南要作为全国试点,加快处理房地产热的遗留问题。在现有商品房没有消化前,原则上不许再新建住宅、别墅、写字楼等,银行不准再提供新开工商品房贷款。已批租但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发利用的土地,政府要坚决收回。
199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制定的《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海南开展了处置工作。
烫成小卷的短发、涂着淡红的唇膏,余阿姨提着个白色塑料袋在售楼处来来回回转了好几个圈,袋子里装的是她和昌茂集团签署的中润温泉水城一期认购意向书,还有2万元定金的收据。1月16日是房子的最后签约日,她犹豫着是不是该签约还是转让。
余阿姨应该属于那10%的岛内买房人,在海口定居工作几十年,刚退休不久。除了现在自住一套(2004年买的,当时1900元/平方米,现在涨到了5000多),她正供着一套,另外还准备在老家万宁买块地盖楼。
她打听了一下,自己订的那种70多平方米的户型最抢手,已经有人出两万多买这个号,但她觉得赚太少,不愿意。
海口的房价正在飞涨,西海岸的楼盘从7000元/平方米涨到11000元/平方米,只花了8天时间。海南省府公务员小区的购房指标私底下都炒到了30万。
最近托余阿姨留意房子的外地朋友也不少,北京上海东北江浙四川广东……来海南买房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开发商不断地调价,“哪里是买房子呀,分明是抢!”买也好,抢也好,如果手脚不够快,可是什么都没有。
第三步是处置闲置土地,两年没开发,政府无偿收回。因政府原因、银行抵押等原因未开发的,与政府签署换地权益书,下次买地时可抵款。
海南房地产的接火,是在烂尾楼被消化完之后。2004年前后,一些新楼盘的开发,把海南地产价格和岛外拉近,4000元/平方米左右。把房子卖到岛外去,不仅仅是地产商提出的概念,也是海南省政府一直致力的工作。

1993年海南房产的大崩盘

1993年海南房产的大崩盘

1993年海南房产的大崩盘一九九三年,通货膨胀。

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

治理通货膨胀,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

其中,行之有效的一项政策就是出台了“国务院十六条”。

1993年,海南,始终是中国房地产的可怕记忆。

至少在当前这一代开发商中,它就像一个可怕的噩梦,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房地产泡沫的巅峰与破灭在那一轮地产泡沫时期,以四大银行为首的资金,包括大型国企以至乡镇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大量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房地产市场。

“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这句话就像后来的“人傻钱多速来”一样流传广泛。

从1988年海南建省开始的房地产投资热,在这一年达到了巅峰。

资料显示,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

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

“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

从1楼签了房产卖买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

现在想想都害怕。

”曾经经历过海南房地产泡沫的潘石屹经常这样描述当时的疯狂。

任志强后来总结道:“1992-199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在其它行业的投资几乎无增长的条件下,以房地产业投资为主要拉动的单一高速增长。

”这种情况决定了房地产泡沫的脆弱性。

1993年6月23日,在“国16条”出台前一天,一件影响房地产命运的大事件终于发生。

它的实际影响甚至从1993年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发展商耿耿于怀的心头大患,它就是——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

这一决定,在当时为阻止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开始了对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清理整顿。

房产泡沫在急剧膨胀后砰然破碎。

被 骗 去海南购房的老人 冬天再好都不愿再去了 怎么回事

被 骗 去海南购房的老人 冬天再好都不愿再去了 怎么回事

被骗去海南购房的老人冬天再好都不愿再去了怎么回事被骗去海南购房的老人冬天再好都不愿再去了怎么回事原因分析如下:一、海南买房热由于海南气候宜人,每年冬天都会有许多北方人成群结队到海南过冬,除了人之外还有100多万的海鸟也会来这里避寒。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优美的风景,广阔的沙滩、高耸的椰子树、碧蓝的海水以及热闹的夜市,都让全国各地热爱度假和旅游的人为之倾倒。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北方老人们流行起冬天到三亚居住一段时间,由此也开启了海南的买房热潮。

三亚目前40年产权的别墅要6万一平,普通的商品房也大多在3万每平。

很多房子还不接受贷款,因为三亚的房子从来没愁卖过,比如五年前万科湖畔的房子1.5w,现在已经3万多了。

虽然海南大部分地区的房价都偏高,但也抑制不住外省人的购买欲望。

许多北方人来三亚旅游之后就爱上了这里的海景蓝天,一年都维持在28℃左右的宜人气候。

尤其是北方老人们,退休后有多余的养老金,在三亚买一套房既能冬天过去自住也能当成产品投资。

二、为何不想来了?来三亚买房过冬一直是北方老人圈子里的潮流,但近几年这种情况开始转变。

很多被置业顾问忽悠来海南买房的老人们逐渐觉醒,他们认为即使这边的冬天再暖和也不想来了,究竟是为什么呢?1、房子不值钱了很多北方老人当时购买海南的房子,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投资,但在高房价的壳子下,是当地虚高的房产泡沫。

房子盖了很多,但真正有需求的购房者并没有那么多。

即使买入的时候房价不高,但之后卖不出去也相当于烂在手里了。

再加上海南限购政策和全国房地产调控的来临,整个海南楼市更加难以“出货”。

购房的门槛增高且处在高房价线上,即使想买房的人也会停下脚步,选择继续观望。

而那些被骗来海南投资买房的北方老人们,在看清房子没那么容易出手之后也非常愤怒,估计只想把房子挂在二手网上,自己以后都不会再来了。

2、物价越来越高当初在海南买房的老人们看中的是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很适合退休之后拿来养老。

但随着海南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这里旅游消费的人也逐渐增多,当地物价也随之上涨了不少。

“神秘抄底手”:郑见明是谁?

“神秘抄底手”:郑见明是谁?

www.i 0171993年,海南地产潮退之后,郑建明进军上海房地产市场;1997年香港遭遇金融风暴,楼市价格迅速腰斩,郑见明遂进军香港楼市。

2000年开始,郑建明在上海的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其下属的明申实业和钱江实业开发了“明申中心大厦”、“钱江商务广场”等数个住宅及商业地产项目;彼时,海南出手整顿海南烂尾楼之际,郑建明见到其中商机,重返海南房地产市场,在收购一些烂尾楼的同时,又在海南三亚、海口等地拿地3000余亩。

其投资眼光在地产业已可见一斑。

据传,郑建明本人喜欢打高尔夫球,同时亦对收藏感兴趣,并委托上海天衡拍卖公司拍下其喜欢的艺术品。

不过,也有人士称,天衡拍卖幕后的老板也是郑建明。

郑建明在上海、海南两地是以地产起家,有多个实业布局,旗下有钱江实业和上海明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郑为人颇为低调,上海地产界的一些聚会基本不见其身影,郑本人亦较少参加一些公共活动。

另外,一份关于明申实业的评估报告显示,作为明申实业和钱江实业的实际控制人,郑建明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南特区时报》副社长等职务。

回 放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公司CEO米赫利松,决定在2013年计划将天然气产量大幅提高7.5%,而公司2012年生产天然气573亿立方米。

1月末,俄总理表示可能会允许除了俄气公司(Gazprom)之外的天然气生产商出口天然气,结束其垄断地位。

而这一切,都与米赫利松在俄政界的游说和努力有关。

1月中旬,尚德员工在网上发公开信,要求相关部门对金纬的工作能力和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并呼吁罢免金纬。

去年接棒创始人施正荣出任CEO之后,金纬掌舵下的尚德接连发生了高层变动、缩减产能和大幅裁员等变革。

这些在金纬看来是挽救尚德的改革新政,却成为了员工眼中的“罪状”。

列传 BIOGRAPHY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南房地产泡沫历史

海南房地产泡沫历史

估计现在很多90后和00后都不知道海南岛房地产行业90年代经历过多大的风浪,今天我们重温下当年海南地产泡沫有多么可怕的经历。

2008年随着海口市南海大道9号,楼高188米的海口明光海航大酒店正式落成,这栋搁置了多年的海口较高“半拉子”工程迎来了它新的生机,昔日的“烂尾楼”变成了今日海口的“”。

从1999年至2007年,海南花8年时间,终以把被誉为“天涯,海角,烂尾楼”三大景观中的“烂尾楼”盘活。

击鼓传花海南炒房成风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动身南巡。

当时的国内,针对改革的诸多争论、质疑声不断,邓小平以他独有的睿智和眼光,在南巡过程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讲话,勇敢地为改革开放大业护航。

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较全面明确的阐述。

小平同志在他的暮年,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大局进行了准确的的定位。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南巡讲话精神已成为中国继续前行的号角。

海南建省后,闯海南,淘金去,成为无数内地人的选择。

“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经事的人,无论成王败寇,都认同这一判断。

“十万大军下海南,各大财团抢地盘”。

满大街都是各地口音的炒房炒地者,他们口中吐出一个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数字背后却只是一块不毛之地,或是刚刚挖了个坑的“大厦”。

这些天文数字还在不断膨胀,直到演变成一个令其原形毕露的词汇:海南地产泡沫。

“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

在1楼签了房产购卖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

现在想想都害怕。

”潘石屹曾这样回忆。

周先生是某省驻海南办事处专业,曾经为单位在海南炒房地产。

1992年,周先生来到海南。

那时候,海南房地产正是热火朝天的时候,大家都像疯了一样。

除了炒房地产,海南还在热炒内部股。

社会上购内部股,根本不问这是什么公司的股票,都是用真金白银去购。

到较后,全部变成了废纸。

在海南“地产泡沫”较膨胀时,各地“热钱纷纷流入,房价以每天200至300元的速度上涨。

海南房地产十大怪

海南房地产十大怪

海南房地产十大怪2011年08月08日08:24 新浪乐居编者按:18年前,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最终留下一个满目苍夷的“烂尾岛”,在“海南省”概念的豪赌中,整个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也给海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噩梦,这一后果足够海南消化至今。

如今“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推出,是已逐渐复原的海南房地产行业重新觉醒的千载良机,然而,国际旅游岛的膨胀式升温到底是吸取经验之后的机遇,还是重蹈覆辙般的又一轮豪赌,这是有过惨痛教训的海南应该慎之又慎的。

在史上最严楼市调控来袭的影响下,海南外向型的房产市场尤其受困,整个房地产市场将怎样在重组结构后发展转型,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基于此,新浪海南乐居将立足于促进海南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从号脉自身弱点开始,进行海南楼市怪现状系列调研报道,以找到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新浪乐居讯 (编辑王朝凯)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查出闲置房地产用地2648宗,18万亩,其中北京、广东、海南、江苏、重庆等地成为闲置土地“重灾区”。

而国土部在去年公布的闲置用地名单中,海南以141宗同样“榜上有名”。

官方数据仅仅是海南大规模圈地运动的冰山一角,随着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推出,海南楼市又成了冒险家和投机分子的乐园,大胆的民营公司老板、香港富豪,甚至2011年08月08日08:24 新浪乐居泛东海岸线全线“失守”而从地图上看,海南岛中间是高山,四周有着优美的海岸线,是热带海岸原生态净土,在地产商眼里,对海南土地的争夺实际上就是对海岸线的争夺。

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院原高级工程师林鸿民指出,从南向北,三亚的三亚湾、大小东海、亚龙湾、海棠湾,再到陵水的土福湾、南湾半岛、清水湾、日月湾、香水湾,万宁的杨梅湾、石梅湾,再到琼海的博鳌水城,文昌的冯家湾、高隆湾、椰林湾、火箭发射基地……东海岸已基本被开发商圈地完毕。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南海岸线目前只开发了100多公里”。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案

【90年代腐败大案回眸(一)】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案

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案1993年9月27日上午。

海口市浮陵水刑场。

几声正义的枪声响过,建国以来全国最大的贪污案中的5名主犯薛根和、陈贻全、熊道光、赵东方、杨绍琼,几乎同时应声倒地,结束了他们罪恶的生命。

案发“10.17”1992年IO月15日海口市工商银行东风办事处主任陈名龙接一自称香港女士打来的电话,查询由东风办书处开出巨额汇票的情况。

根据该女士提供汇票的号码,陈主任查询后确认议号码的汇票是从本处开出,但无汇票底联登记,便引起警惕。

此间,被告人薛根和闻知,感到事情即将败露,于当日下午3时许携带空头汇票底联离开办事处、同时,东风办事处经审查发现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自行签发空头银行汇票17笔,到外地解付,共计金额2594万元。

遂于1992年10月17日由海口市工商银行向海口市公安局报案,故称为“10.17”案件。

接到报案后,海口市公安局认为此案属于贪污性质,1O月19日由海口市政法委同海南省公安厅联席会议决定将案件移送海口检察院受理。

10月20日海口市检察院反贪局决定立案侦查,成立了专案领导小组,并分别组成追赃组分赴全国15个省、市,35个县(市)进行追赃取证,同时还组织追捕组全面展开侦查,对逃往全国各地及境外的主要案犯进行追捕。

艰难的审理1993年10月此案侦破后,社会各界惊愕、愤怒、哗然,人们热切盼望法律对这群特大蛀虫以严正惩处。

海南省省委、海口市市委的有关领导多次指示司法机关依法从重、从快惩治犯罪分子,尽量挽回国家损失。

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田忠本几度询问案件的进展情况,并对法院的审理工作付出重要指示。

作为第一审的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更是极为重视,由吴邦海院长亲自挂帅,全盘指挥。

主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王前生具体安排部署。

为了使案件尽快得到审理,海口中院刑事审判庭曾于3月中旬、4月中旬和5月中、下旬4次派人提前介入,了解案情案件起诉过来的当天晚上,吴院长立即主持召开审判委员会会议,分析案情,制定方案、方针和工作计划。

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8年经验谈

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8年经验谈

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8年经验谈作者:戴开权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06期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海口是全国房地产泡沫的重灾区。

截至1998年底,全市空置商品房360万平方米;停缓建工程项目416宗,涉及原规划报建面积1438万平方米;闲置土地2856公顷。

按经济适用住房标准,即每套房面积100平方米供5人居住计算,海口市空置和停缓建的商品房总面积够18万户90万人居住,而当时全市常住人口才80万人。

1999年7月,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工作的决定。

经过海口市各有关部门8年的艰辛努力,许多专家学者曾预言15年都处置不完的积压房地产终于圆满完成处置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验固然值得总结,而如何将历史教训转化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六条经验一是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20多个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促进全市处置工作依法、规范、高效地进行。

二是积极推出转化房,促进销售盘活。

充分利用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优惠政策,通过返还开发企业土地出让金的办法,降低积压商品房销售价格,实行政府限价,面向广大中低收入阶层销售,消化了一大批积压商品房。

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岛外人士前来购买,出现了“东北村”、“浙江苑”、“上海帮”等,转化房已成为海口房地产市场的一大亮点。

三是强制代为处置,突破处置难点。

政府限定一个时间让停缓建工程项目产权人申报处置方案,对超过期限不作为的停缓建工程,政府就指定机构进行代为处置,处置收益存放在法院或财政指定的账户,待产权人理清关系后,凭有效证明文件再申领分配。

四是实施分类处置,确保处置实效。

一是“压”:项目在规划审批时按原批建的40%进行核减,同时注意不搞一刀切,对自身配套完善、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可以通过优化方案,按原开发强度续建。

二是“拆”:拆除不符合现行城市规划要求的停缓建项目。

海南再次疯狂的背后——论2010年年初海南房地产热潮

海南再次疯狂的背后——论2010年年初海南房地产热潮

17562010INDUSTRIAL ECONOMY 海南“再次疯狂”的背后——论2010年年初海南房地产热潮■ 王琦 东北财经大学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0) 06-175-02摘 要 本文以2010年年初海南房地产热潮为素材,在描述了海南房地产的两次热潮之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热潮产生的原因,接着分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最后结合研究成果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 海南 国际旅游岛 房地产 泡沫一、疯狂始末 (一)海南的过去1988年,海南建省,又是经济特区。

数万人到海南淘金,随之而来还有大量资本,全国数百个地级市基本上都在海南有房地产公司。

先到的人圈地炒地、低买高卖、招商引资,海南到处都是开发区。

后到的人炒项目,炒楼花,很多仅仅还停留在图纸上、模型上。

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冻结了大量资金,导致许多工程未能建成。

海南房地产真正衰退是在1995年,此后4年,海南房地产基本失火。

原来的5000多家开发商,1998年末还活跃的不足200家。

人走茶凉,海南留下空置房455万平方米,半拉子工程1631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多达23800公顷。

当时海南人口不过六七百万,烂尾楼却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1998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压在海南的空置房、半拉子工程和闲置土地上的资金有430多亿元(再加上社会资金积压总量达800多亿元),房地产不良贷款率高达80%以上。

(二)海南再次疯狂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房地产热迅速升温,甚至出现房价一天一涨、购房者跟风抢购等“狂热”现象。

不断飙升的海南房价,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成为2010年开年后百姓焦点话题。

以海口市为例,如图1所示,海口市商品住宅成交价(以下简称成交价)在2009年11月之前一直稳定在5000元左右,到了12月,成交价迅速窜升至6000元高位,环比增长15%。

海南富豪冼笃信的20年轮回1

海南富豪冼笃信的20年轮回1

海南富豪冼笃信的20年轮回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2010-3-22 10:33:48 访问数:12次作者:据中国周刊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政府挂牌,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诞生。

凭着商人的敏感,冼笃信决意进军房地产业。

事后证明,冼笃信赶上了海南地产“淘金潮”的头班车。

“120”工程位于三亚市西河西路,经过与汕头公司的谈判,冼笃信获得了与对方合作的权利,拥有25%的股份。

冼笃信最初只是拥有西河西路南段的开发权,在混乱局势下,与他一起开发路北段的汕头公司准备退出。

冼笃信非但没有听信朋友的劝阻停止开发,反而又花了600多万元将整个“120”项目全部吃掉。

冼笃信的这一做法几乎被所有的人视为“豪赌”,并且必败无疑。

亲历疯狂的地产海南岛没有让冼笃信等得太久。

“120”项目开工后,从1990年开始,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就开始呈现渐进式升温的态势。

冼笃信的好友、时任一家香港房地产公司驻海南办事处总经理的苏勇回忆说, 1989年,地价还只有三四十万元一亩,到了1993年,每亩地已经涨到了500万元!这时,冼笃信当年被人认定的那场豪赌终于赢大了,他将“120”项目的土地出手,赚了十多倍。

接下来,他用赚来的钱在海南四处买地,最多的时候,他手里握着约5000亩土地,当时总值超过10亿元。

冼笃信成为当仁不让的海南首富。

“最成功的失败者”就在海南房地产市场热浪滔天时,1993年3月,时任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的马蔚华找到冼笃信,告诉他目前有20个省的银行资金吃紧,中央很有可能会紧缩银根,“要有所准备”。

冼笃信不以为然。

他不仅没有将手中价值10多亿元的地皮出手,还拒绝了拿着几千万支票找上门来买地的客户。

这一时期,还有人动员冼笃信把公司上市,他也拒绝了。

“我不缺钱,上市以后的管理又搞不懂,我干脆不上了。

”他再次选择了逆流而上,但接连失手。

冼笃信先是因为建高档酒店,被马来西亚人骗走400万美金。

接着,在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论证的情况下,到五指山投资几千万元项目,几乎都打了水漂。

海南房产停缓建的前世今生——万国大都会

海南房产停缓建的前世今生——万国大都会

海南房产停缓建的前世今生——万国大都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南四处矗立的都是半拉子工程,那些尚未竣工的商品房长期空置,圈占的建设用地闲置荒芜,海南烂尾楼一度制约海南经济的发展。

1999年,国务院决定开展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工作。

这一处置就是八年,如同八年抗战一样,一座座荒芜重生了,变成了一栋栋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高档写字楼,繁华的商场,这其中就有现在海口人逛街必去的万国大都会。

如今,海口市民都习惯到万国大都会看电影、吃饭、购物,看着繁华的万国大都会,谁都不会想到万国大都会从建立到繁华历经了二十年的挣扎,才成就今天的美丽。

一、项目介绍万国大都会原名叫万国商城,项目地址位于大同路26号,占地面积达22654.46平方米,报建规格是1栋29/3层的综合楼。

是1992年8月由当年的海南生供销合作联社即供销社与海南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合作兴建的综合性商城。

然而,1994年2月该项目建至地上8层后停工,被定性为海口市停缓建工项目。

在该项目报建之处,供销社与新能源签订合同约定,有供销社提供土地,新能源提供建设资金。

二、停缓建原因而在项目建设期间,新能源发生资金链断裂,导致建设两年的万国商场停缓建。

据资料显示,1992年至1995年间,新能源先后向9家金融机构融资3.74亿元,2家公司融资3400多万元,到期无能力偿还而形成债务,于1994年2月停建。

1995年12月新能源与9家金融机构和2家相关公司签订《抵债协议书》,将3.74亿元人民币债权和3400多万元债权转化为股权抵押,9家金融机构其股权占整个项目的57.76%,另外2家分别占7%和3.5%。

三、处置过程在项目停滞10之后,2004年6月,海口市处置停缓建工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处置办)经过协调项目权益人,达成一致意见,整体评估后做出拍卖的决定。

至2005年4月,该项目终于以725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卖,竞得方为海口海日辉房地产有限公司。

然而,该项目不仅是资金断裂问题,更有土地产权不清、建设项目与报建项目不符等复杂问题。

海口市首批积压房转售看好

海口市首批积压房转售看好

海口市首批积压房转售看好
沈丹
【期刊名称】《中国房地信息》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海口市首批推出的20万平方米积压商品房转为经济适用房销售看好,目前已售出1350套,面积12.5万平方米。

海口市是海南省房地产泡沫重灾区之一。

截止到1998年底,积压商品房26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153万平方米,在住宅房中有80万平方米适合转为经济适用住房。

为了促进积压房地产销售,海口市
【总页数】1页(P)
【作者】沈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5
【相关文献】
1.海口市消化积压商品房140余万平方米 [J], 张卜岳;
2.海口市首批积压房转售看好 [J], 沈丹;
3.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8年经验谈 [J], 戴开权
4.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综合评析 [J], 李先双
5.从单方造价控制到成套面积压缩:析空置房成因看商品房设计趋势 [J], 刘云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海南楼市泡沫逃顶者的回忆
“天涯、海角”是海南两处最著名的景观。

然而,那只是在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前,当泡沫破裂之后,海南的著名景观也就升级为“天涯、海角、烂尾楼”了。

人人都在玩的“击鼓传花”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是个疯狂激情下的疯狂地方。

那时,几乎每个在海南的人都在疯狂地玩一个叫做“击鼓传花”的炒作房地产的游戏,说句不好听点,应该称之为“博傻”游戏。

每个人都在热浪传递中地避免自己成为最后那个接棒的“傻子”,于是,每个人都在尽快地把手中的房子、地皮转给下一个接棒者。

在这种心理下,“花”越传越快,房价越炒越高。

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短短3年,增长超过4倍。

房价高涨的背后,海口市地价由1991年的几十万元每亩,一路狂飙至680万元每亩。

与房价、地价同时高涨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数量。

前来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公司可谓络绎不绝,最多时每天竟然高达300家。

高峰时期,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下来,每320个人就有一家。

紧锣密鼓,夜以继日。

终于,有一天,鼓声停止。

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整顿措施招招针对房地产,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

那些刚刚在高位接盘的开发商们无法找到下家,只好“花落我家”,然而,细看手中“花”,却发现“很多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

而这场泡沫最后的遗产,就是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甚至出现建国以后第一家因支付危机而被央行宣布关闭的银行。

而那些在政策出台之前就意识到泡沫的危险性,从而可以全身而退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身在此山”却“云深知处”呢?
逃顶者的故事一:潘石屹:五斤桔子的海南逃生记
“1989年我去了海南。

海南特好!整个气氛都特别自由,周围大部分也都是北方人,大家都是闯天下的,什么都能谈得来。

那时候挺穷的,可我穷,还有比我更穷的!”这是现任SOHO中国董事长的潘石屹初到海南的感受。

1989年,只有26岁的潘石屹无家无业,刚刚从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辞职两年。

没有光头,没有黑框眼镜,更没有SOHO中国。

当年的他,只是个砖厂的厂长。

潘石屹是跟着一位老板来到海南的,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300个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他乐在其中,觉得“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队伍”。

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经济一片萧条。

砖没人要,大家的生活也都相当困顿,甚至长时间挨饿。

不过,这一切都没把潘石屹从海南吓走。

1990年,潘石屹认识了冯仑和王功权等人,并和易小迪、张民耕等人在海南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他们瞅准机会,也加入了当时热火朝天的炒房大军中。

“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

在1楼签了房产买卖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

现在想想都害怕。

”潘石屹这样回忆他刚加入炒房大军时的情景。

不过,虽然战战兢兢,潘石屹也很快赚到他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而且,更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赚钱容易而变得失去理智。

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他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

这,正是他逃生的关键所在。

1992年底的一天,潘石屹去海口市规划局了解一个项目的产权问题,可是在规划局却吃了闭门羹。

规划局的一位小伙子说“这是保密文件,你不能查。

”潘石屹不想空手而回,只能在规划局门口徘徊。

这时,一位也来规划局办事的熟人给他支了一招,说,“你啊,得买一斤桔子!”潘石屹办事心切,就买了五斤
桔子送到规划局,小伙子见了,就把一摞资料给了他:“查吧。

”这一查,让潘石屹吓了一大跳。

他发现,海口市整个报建面积除以该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人均面积达到50多平方米,而当时北京的人均面积才不过7平方米。

在潘石屹看来,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房地产行业要出事了。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天要塌下来了!”潘石屹说,“没有任何需求支持的供给,这不就是泡沫吗?”由此,五斤桔子给了潘石屹一个逃生的证据。

之后,他带着在海南赚得的第一个100万及时撤离,来到北京寻求发展,成功躲过了半年后海南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现在SOHO中国的版图,有了现在的潘石屹。

逃顶者的故事二:冯仑:野蛮生长的“原罪”反省
说完潘石屹五斤桔子的逃生经历,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是“万通六君子”的另一人——冯仑。

按说当时从海南逃生的计划,应该是六君子一起做出的决定,但是基于冯仑超强的个性,这里有必要把他的经历也拿来分享,也许他的总结与思考会带来不一样的角度。

与潘石屹一样,冯仑初到海南,也不是直接就做房地产生意的。

但和潘石屹一样,回忆起最初的那段海南岁月,也是充满着快意的,用冯仑的话来说就是“天天过年,夜夜结婚”。

1988年,冯仑作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来到海南岛,主要“负责招人、组织研究队伍并管理《新世纪》杂志”,看来,冯仑是作为一个官员、文化人和海南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的。

之后,他离开了海南,与当时的中国首富牟其中分分合合,直到1991年他才回到海南,和“万通六君子”一起用大家凑的3万多块钱注册了“类似皮包公司一样的
公司”,开始运作第一单房地产业务。

在当时的海南,炒卖地皮应该是最快的暴富手段了,“很多楼盘一拿到报建批文就登广告,连地基还没有开始打,价格就已经翻了几倍”。

这样,很快,冯仑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像是大姑娘初婚,很幸福。

幸福又糊涂。

”冯仑这样描述自己赚到第一桶金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潘石屹发现“天要塌了”的时候,冯仑也从另一个角度嗅到了海南楼市的危险气息:“当时海南省有18000家房地产公司,可是海口当时本土人口不到30万!”
就这样,冯仑与潘石屹达成共识,万通成功躲过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然而,冯仑并没有停止对此事的思考,在那种“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背景(用一些亲历者的话来说,“那时候人人眼睛都是绿的,看到天上掉钱,谁的腿拔得掉?”)下,如何说服自己的内心,如何平衡内心放与不放的纠结,乃至于在90年代末期,万通高速扩张后如何及时收缩,“把所有和北京没关系的、跟房地产没关系的项目都砍掉”,冯仑有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很多人收不住?“其实是男人张狂、征服的本性和想要成为一世英雄的虚荣心把事业的方向给误导了。

”虚荣之心往往无止境,赚了第一桶金就想赚第二桶,成功一次就想成功第二次,以至于看不清自己,看不到事物的基本和实质。

所以在冯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四个大字“守正出奇”,并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弄热闹事,要控制住基本面。

“古法说奇正之术交相为用,一个人老是出奇,奇多了就成了邪,要以正合以奇胜。


他们的反思
“从海南活下来以后,知道了公司的发展有三样东西绝对不能靠——不能靠爹,不能靠天,不能靠买地。

”冯仑这样总结道。

事实上,在离开海南的这些岁月里,冯仑依然在关注海南,“我经常思考1993年泡沫破灭以前的海南和这五六年以来的海南有何不同。


在冯仑看来,当年的房地产完全是炒起来的,没有任何真实的需求。

而现在海南有真实的需求,但他对短期内海南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很担心,“有些楼盘爆炒到一天涨1000元/平方米,这不正常,会破坏这个市场,而且会使市场走形。


而潘石屹从海南全身而退之后,在发展上一向是小心翼翼。

SOHO中国目前只在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做项目。

他说“房地产业不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它应该是爬山虎:只有工业、农业、旅游等各行业发展起来,房地产才能发展起来。

”潘石屹直言,10多年前,海南房地产就是因为没有实体经济支撑,所以成为泡沫。

现在海南被定为国际旅游岛,如果先发展旅游业,再发展房地产业;或者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同步,海南的房地产业就不会是泡沫。

如果没有别的行业支撑,而只发展房地产行业,那它还是泡沫。

后记:其实,从海南泡沫中逃生的还有很多人、还有很多故事,他们或许就是身边某个您熟知的地产大佬,或许拿着当年在海南炒房的第一桶金转行做起别的生意,也一样风声水起。

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及时抽身,在海南房地产泡沫中败北的人们的故事。

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相信海南岛蓝色无际的海洋,白色刺眼的太阳一定会留在他们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