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2018新大纲共117页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第一章 绪论P1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要旨P1一、自然辩证法的要义P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P2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P4四、自然辩证法的性质P5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P6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P6二、自然辩证法的传播P7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P10四、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P11第一篇 自然观第二章 自然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P17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P17一、史前的原始自然观 P17二、古代中国的朴素自然观 P18三、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 P19四、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P21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泛灵自然观P23一、世俗化的兴起P23二、文艺复兴运动P23三、宗教改革运动P25四、航海探险活动P26五、自然观 P26第三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P31一、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自然观的形成P31二、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繁荣P34三、机械自然观的困惑与局限P38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P41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来源P4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来源P44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义P47第三章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51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存在 P51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51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P54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P56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 P58一、自然界物质的系统 P58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内部关系P61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外在方式P64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P68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P68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P72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P76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P82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 P82一、人从自然的分化P82二、人与自然的对立P85三、人与自然的统一P88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 P90一、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 P90二、科学实践与人化自然 P93三、技术实践与人工自然 P95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P98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困惑P98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依据 P101三、可持续发展 P103第二篇 科学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 科学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07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 P107一、科学一词的来源P107二、科学的定义 P109三、科学的本质属性P111第二节 科学的构成 P113一、科学知识 P113二、科学方法 P115三、科学思想 P117四、科学精神 P118第三节 科学的力量 P121一、认知力 P121二、生产力 P122三、精神力 P124四、社会力 P126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 P128一、科学的划界 P128二、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 P130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P131四、科学与后现代 P133第五节 科学的价值观 P134一、科学的价值 P134二、中立说 P137三、负荷价值说 P138第六章 科学认识与思维活动P141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P141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P141二、科学问题及其特性 P143三、科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P145四、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P146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48第二节 科学事实与观察实验P149一、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P150二、观察P151三、实验P152四、观察实验的哲学问题P154第三节 科学语言与科学抽象P156一、科学语言P157二、科学符号P158三、科学概念P159四、思想模型P161第四节 科学规律与科学思维P162一、科学规律P163二、逻辑思维P164三、非逻辑思维 P167四、创造性思维 P168五、数学思维P170六、系统思维P171第七章 科学检验与科学理论P174第一节 科学假说及其检验 P174一、科学假说及其特性 P174二、科学假说的检验 P176三、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P178第二节 科学理论及其评价 P179一、科学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P180二、科学理论构建的方法P181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P183四、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准则 P185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演变P186一、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P186二、科学理论演变的模式P189三、科学的门类结构与成长 P192第三篇 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 技术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97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性 P197一、技术的源与义 P197二、技术的概念 P199三、技术的本质 P200四、技术的特性 P202五、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P204第二节 技术门类与技术系统P205一、技术的构成 P205二、技术的分类 P208三、技术的形态 P210四、技术系统的结构P211第三节 技术价值与技术观 P213一、技术价值P213二、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P215三、中立说与负荷价值说P217四、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P219五、技术伦理P221第九章 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3第一节 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与技术方法 P223一、技术活动与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P223二、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5三、技术方法的特征P227第二节 技术预测P228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特点 P229二、技术预测的基本程序及其原则P230三、技术预测的方法类型P232第三节 技术评估P234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P234二、技术评估的原则和基本步骤P235三、技术评估的方法P237第四节 技术发明P239一、技术发明及其特征 P239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P240三、技术发明的构思方法P242第五节 技术设计P244一、工程技术与技术设计P244二、技术设计特征和作用P246三、技术设计方法论及流派 P248四、技术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P249五、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P251第十章 技术产业与技术发展P253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P253一、技术创新定义、特征和分类P253二、技术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P256三、技术创新模式 P259 四、创新系统P261第二节 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P264一、技术创新集群与技术产业 P264二、产业创新与产业革命P266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P269第三节 技术发展P271一、技术的社会生产P271二、技术发展的动力P272三、技术的演变与进化 P274四、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 P277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 P281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系统P281一、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P281二、科学技术社会系统的结构 P283三、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P285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86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基础 P286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演变 P288三、科学技术体制 P291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范P293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3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4三、科学技术交流与同行评议 P295四、科学技术奖励系统 P296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塑P299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补 P299一、科学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补P299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构互补P301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功能互补P302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P304一、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P304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P307三、科学技术与政治P308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变革P311一、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1二、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4三、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P316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 P319第一节 自由探索与社会干预P319一、自由探索的依据与限度 P319二、社会干预的必要P321三、内在探索与外资干预的张力P322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P324一、思想观念P324二、硬件设施P326三、软件资源P328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P331一、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问题 P331二、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对象 P333三、科学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P334第四节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学技术政策 P337一、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P337二、科学技术政策 P338三、科学技术资源的配置P340。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不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注: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观:史前神话自然观、希腊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A.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B.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A.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B.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a) 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b) 思辩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

c)猜测性: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A.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B.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C. 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a)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b)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c)在认识宇宙方面,中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希腊侧重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d)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

(完整word版)2018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完整word版)2018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

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

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

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

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

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

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篇

自然辩证法概论篇

• 问题: (1)系统的整体是否等于或大
于部分之和?* • ①整体是否等于部分之和? • 答:不一定。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 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对二者之 间某些可以量度的共同属性来说,整体 可以等于部分之和。但在整体与部分之 间又存在着非加和性或非守恒关系,部 分组成整体以后会使原来的性质或功能 发生变化,某些部分的旧质消失而在整 体上产生出新质或出现新的功能,从这 一特性看,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 (2)开放系统必然会进化吗?* • 答:不是,开放只是系统进化的必 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即使是 开放的系统,当熵流(由于系统与 外部交换物质能量所引起的熵的变 化)dSe≥0,或即使dSe<0, 但- dSe<dSi时,仍有dS=dSe+dSi>0, 系统仍有可能是熵增加而走向无序。
• (3)在自组织过程中,系统进化的直接 诱因是什么? • 答:在自组织过程中,随机涨落对系统 进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非平衡 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 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 “驱动力”,即“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所以,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 2.系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 (1)整体性: • ①存在的整体性――任何系统都是 由系统内部诸元素、诸部分之间及 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作用 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整体的 基础,又受整体的制约。部分之间 也互相发生影响。整体与部分的联 系的性质表现为加和性和非加和性。
• ②演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整体发展演 化过程中呈现的任一状态,都是系统演化 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链条和环节,这些 链条和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使系统 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时间整体性。 • (2)能动性: • ①主动能动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各 部分之间进行不断的相互作用,推动系统 整体呈现动态。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目录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直觉与顿悟思维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二、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结束语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定为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2010年教育部发文,将《自然辩证法概论》调整为选修课、1个学分、18个课时。

我校自1990年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以来,一直承担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新形势下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与时俱进。

从世界上一流大学以及国内的一流大学来看,它们都非常重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研究,因而,我校的这门课程也需结合实际深化改革、重点建设、提高课程的整体水平。

本课以科学技术历史发展为逻辑线索,在人类历史背景下有机融合“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的理论观点,把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由来展现给学生;宗教的由来和历史发展也是理工科学生所缺少的社会学内容,所以,本课在宗教的由来和产生的讲授中讲解科学革命如何促使科学产生,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本课结合“大国崛起”讲授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本课还要结合科幻电影“星际穿越”讲授爱因斯坦相对论,尤其要以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帮助学生解读相对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一、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从逻辑和历史这两个方面理解科学与技术,对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有总体上的认识,深刻理解自然观,理解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以及其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内容、意义。

2.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科学的一般性质;技术的特征;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3.从历史与逻辑这两个方面概述科学与技术:古代科学技术,古代自然观或自然哲学的特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局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9世纪的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第二次技术革命现代自然科学,现代科学的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科技伦理是科技安全的基础
科技伦理规范了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为科技安全提供了基本的道德保障。
科技安全促进科技伦理的发展
科技安全的需求推动了科技伦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了科技活动的道德水平。
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相互依存
科技伦理和科技安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在遵循科技伦理的前提下,才能保 障科技安全;而科技安全的实现,也需要科技伦理的支撑和保障。
03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 革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 会的进步。
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动
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缓解能 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揭示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阐述科学技术的 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 持。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THANKS
感谢观看
展的过程。
创造性
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提出新的理 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创造性。
探索性
科技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实践性
科技创新需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 应用,具有实践性。
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基 础和前提,是科技事业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世界观;3.不彻底性: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 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自然辩证法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 减排、低碳生活等环保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 保护相协调。
推动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引导科技伦理建设
自然辩证法关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 题,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伦理 观念,促进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 进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同时强调科 技创新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对生态 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https://
REPORTING
• 自然辩证法概述 • 自然界的辩证法 •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 人类社会的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目录
PART 01
自然辩证法概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中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 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自然 观、科学技术观的统一。
会。
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01
经济结构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负责生产和 分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 需求。
政治结构
02
03
文化结构
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负责制 定和执行法律、政策,维护社会 秩序。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财富,负责传 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求。
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21/6/24
1
授课内容
第一讲 导 论 第二讲 自然观 第三讲 科学技术观及科技方法论 第四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与运行
2021/6/24
2
2021/6/24
3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存在、演化的普遍规律。 (即自然界的辩证法) 2.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
• 局限性——
A,机械性。以机械的物质观去解释自然界。 B,形而上学性。以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 C,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终陷入神
学唯心主义泥潭。
2021/6/24
18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 机器的自然图景
●16世纪末,法国作家亨利:世界是一部最有意义的、最美妙的机器装置。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是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生命犹如钟表。 ●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人与动物相比只不过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
“。
• 拉普拉斯决定论——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3.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主观辩证法)
2021/6/24
4
(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021/6/24
5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及内容
2021/6/24
6
2021/6/24
7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3讲 人和自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3讲 人和自然

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砍伐林木、 开垦林地、采集薪材、大规模放牧、空 气污染等。
2019/11/2
3讲—人与自然
29
6、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总体积为 14.1亿立方公里。这些水如果均匀分布在地球 表面,地球水深将近3000米,其中只有2%是 淡水。淡水的87%又被封冻在两极及高山的冰 层和冰川中,难以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淡 水资源只有21000立方公里左右。这些资源在 时空上分布不均,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利用, 使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近十年来,广州降雨就一直属于重酸雨类型,
2000年以来就没有低于70%,2000年到2019年,
其频率分别为76%、71%、85%、83%、97
%,其中第一季度的降雨几乎都为酸雨,且
2019/11/2
3讲—人与自然
36
以上七个当代环境问题,是七 个国际性问题,单独靠一个国家解 决不了问题,只有各国共同采取行 动,才能逐渐扭转这种形势。
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 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 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 的社会问题
2019/11/2
3讲—人与自然
38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 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 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 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 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 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 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 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的几乎所有人口增长均来自于发展中国
家,为此未来世界不得不养活另外的50
亿人。 2019/1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