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8学分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
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
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各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4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 十一、推拿按摩 2 2 4 机动 2 0 2 合计26+3 4+3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学分为4学分(二)教学要求1. 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供五年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临床涉外专业、中医妇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医事法律专业本科使用。
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
“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
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接触到以上内容时无陌生感,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学时分配教学总时数为78学时,其中理论75学时,实践教学(实验3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1.教材(1)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王键(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孙广仁2.主要参考书(1)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李德新主编.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四、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占30%,(包括考勤20%;论文50%;实验30%),期末成绩占70%。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职)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敎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莫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倍。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医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 4 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十一、推拿按摩 2 2 4机动 2 0 2合计29 7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有关术语和生命现象。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利用)Ⅰ前言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假设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利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
因此依照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育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讨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式在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理论介绍时,咱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咱们的教学体会,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大体知识、大体理论、大体技术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幸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论述问题的方式。
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体内容和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大体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明白得,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更好为尔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医治方式(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和诊疗方式),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那么,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坎。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熟悉,明白得不同医学体系关于生命现象认知的不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
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绩作一些启发式教学,适看成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利用。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中医学
教学大纲中医学一、课程简介中医学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和理论的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课程将通过系统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对中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3、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3、中药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4、方剂学:介绍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中医外科学: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7、中医妇科学:介绍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8、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包括以上所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周:绪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和理论;3、第五周至第八周: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4、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中药学和方剂学,介绍常见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临床应用;5、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介绍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6、第十七周至第十八周:实践操作,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全套教学大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药学、护理等专业使用)《中医学基础》课程属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为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的课程,以及进一步开展中药药理研究、新药的开发应用等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要注重每一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适当介绍中医学最新的发展动态。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既要充分考虑到中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系统) 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时数按100学时没计,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由于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全凭本门课程为学生奠定中医学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所以调整幅度应当控制在10%计划学时之内。
具有开设实验课条件的院校,实验课所需学时另行安排。
《中医学基础》为考试课。
采用综合考核的考试方法,即在课程结束后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并结合课堂提问、专题作业、阶段测验等方面的考查,综合评定成绩。
“目的要求”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认真学习所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
“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地表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地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清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使之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接触到这些内容时无陌生感。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土豆爱打印~~008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导论 (4)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4)第一节气一元论 (4)第二节阴阳学说 (5)第三节五行学说 (5)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5)第二章脏象 (6)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6)第二节五脏 (6)第三节六腑 (7)第四节奇恒之腑 (7)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7)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7)第一节气 (8)第二节血 (8)第三节精 (8)第四节津液 (8)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第四章经络 (9)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9)第二节十二经脉 (9)第三节奇经八脉 (9)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第五章体质学说 (10)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10)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0)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0)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0)第六章病因 (10)第一节外感病因 (10)第二节内伤病因 (11)第三节病理产物 (11)第四节其他病因 (12)第七章病机 (12)第一节发病原理 (12)第二节发病类型 (12)第三节基本病机 (12)第四节脏腑病机 (13)第五节疾病的传变 (13)第六节疾病的转归 (13)第八节养生与防治 (13)第一节养生 (14)第二节预防 (14)第三节治则 (14)参考书目 (15)学时分配 (16)教学内容导论【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I前言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若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
因此根据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索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理论介绍时,我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避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阐述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更好为今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和诊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
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均为理论课。
四教材:〈中医学基础》,自编教材,秦建平,2007年。
□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
二教学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三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
(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一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史旳应用..…(四)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学说一教学目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脏腑1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2熟悉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3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二)精气血津液神1掌握精气血津液神功能。
2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3 了解精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
三教学内容(一)藏-象学说.的.概述...。
(二)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系统连属。
(三)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四)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六)精的基本概念、生成及功能。
(七)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分类及功能。
(八)血的概念.r…生成…循行和功能^(九)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
(十)神的基本概念一.….生成及作用。
(十一)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经络(自学)第五章病因病机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从病因病机两方面了解中医的病理观,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及病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外伤致病因素的特点、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及认识病因的方法。
(二)了解六淫的含义,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了解七情内伤的概念、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四)了解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常的病理。
(五)了解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的原因;熟悉痰饮、瘀血的征候特征(六)了解其他因素。
(七)熟悉正邪概念;了解邪正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八)了解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三教学内容(一)病因的概念。
(二)六淫的概念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含义…、…致病特点。
(四)病机的概念。
(五).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
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六)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
(七)气机失调的病机。
第六章诊法一教学目的中医诊法是中医获取病人信息,提供诊断依据的核心渠道。
通过对中医诊法的教学,要求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及各种病理征象的意义,了解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诊法运用原则等内容。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中医诊法概念、望神技巧及得神、失神、少神和假神的鉴别要点、常色和各种病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小儿指纹和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三)熟悉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舌诊原理。
(四)了解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各种病室、病体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五)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了解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了解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七)熟悉正常脉象的特征及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洪、细、弦、紧、滑、涩、濡、不规则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了解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八)了解按诊的意义、方法、按胸腹、按肌肤、按手足、伤科局部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二)中医诊法的运用原则。
(三)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
(四)望舌苔.、…望舌质.。
(五)问诊的主要.内容…。
(六)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方法,常脉.的特征及客观变化..…,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临.… 床意义.。
第七章辨证一教学目的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中医辨证体系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通过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学习,要求熟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
熟悉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了解里证、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
掌握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二)掌握气血津液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三)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病机特点。
三教学内容(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里证..、…寒证一.、…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辨证。
(二)气血津液不足和运行障碍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三)心、肺、脾、肝、肾病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第八章防治原则一教学目的中医治疗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预防、治则和治法。
学习本章应对预防、治则和治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熟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内容。
(二)了解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的含义和内容。
(三)了解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一)预防的概念..。
(二)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的具体方法。
(三)标本的概念;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
(四)扶正与袪邪。
(五)调整阴阳。
(六)三因制宜。
第九章中药学概述一教学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为学习方剂学及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中药的含义、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
(二)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
(三)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中药的概念。
(二)史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应用。
(四)各类常用中药的功效。
第十章方剂学概述一教学目的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二)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三)了解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
三教学内容(一)治法与方剂(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
m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中医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现代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i•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
四考核方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 %,平时成绩占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