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 《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创设学习情景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学也不是告知的过程。
教学过程应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的过程,是为了学习的未来着想的。
同时,《相互作用》这一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对相互作用的已有相当的感性认识,本章教学工作要做的,就是让学习的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因此,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信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首先,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读好教材;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挖掘教材;
其次,要相信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给学生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分析,尽可能地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第三,要相信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探究能力。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要鼓励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最终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
第1页共1页。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教学重点】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2、重心的概念【新知探究】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_______。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________;2)、使物体发生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
4、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
(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__ )。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二、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示意图(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2、力的图示:(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________。
(2)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________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 G = mg(g与物体所在位置的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g=9.8m/s2;粗略计算时:g=10m/s2)3、方向: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是矢量,会做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分类方法,弄清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重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位置的确定方法。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1.力的概念,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物质性:一个力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受力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是施加力的物体。
即产生的作用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③同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因此即使力的大小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不同,所以说一个力一定要指明其方向。
例1: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 、物体竖直上抛时受到上冲力的作用C 、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两个物体D 、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例2: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疼,而甲未感觉疼,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而乙对甲未施加力B 、“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C 、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D 、足球离开脚后,施力物体不再是脚。
例3: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疼,而甲未感觉疼,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而乙对甲未施加力B 、甲打了乙一拳,所以先有甲对乙的作用力在先,再由乙对甲的反作用C 、马拉车向前走,则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D 、物体的重力没有施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0a v v 大小和方向都变方向变,大小不变大小变,方向不变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3)能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与关键
力的基本知识、力的图示、重力和重心、弹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演示法,讲授法
4.关于滑动摩擦。在初中讲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只作定性介绍,在高中给出了定量计算公式。为了突出重点,教材仍是先讲静摩擦,后讲滑动摩擦,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摩擦,还介绍了滚动摩擦.
第三课时:
5.关于力的合成。在初中只讨论在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强调了作图法解题。同时介绍共点力的概念,说明力的合成适用于共点力,这是一节留有余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材,教学中要注意不要上成注入式的课。
……
说明
第二课时:
3.关于弹力的概念。初中不专门讲弹力,只是在力的测量时,用弹簧的伸长和外力的关系引入的,所以学生对弹力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在这里是一个台阶。高中物理不仅要认识弹力,还要会判断弹力的方向,为力的分析奠定基础。弹力的引入采用了传统的例子。新教材把原必修本中的压瓶实验移到课文后面,使得教师讲课顺畅多了。压瓶实验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做,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胡克定律作为探索性实验,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做。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相应的规律。F=kx
人教版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相互作用》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已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节《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章相互作用第4节力的合成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几种常见力的基础上,依据等效替代思想得到合力与分力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力的合成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变化特点;利用生活实例图片的对比共点力和非共点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共点力的图景。
求解几个力的合力是对本章前几节力的认识的深化,也是为以后的受力分析作准备,更是为进一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平衡、功能关系、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对力的合成的研究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的概念认识,但对矢量相加的法则,只在学习位移概念时有点思考,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
所以对矢量运算的前概念就是同一直线上二力的直接相加减。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预习环节回顾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方法和两段位移之和的计算方法,并将之形成对比引发思考和冲突,在教学中注重对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的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力的合成的实验都显得非常重要。
另外,为了有效的完成探究实验,要做好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力的图示的作图规范、平行四边形的作图方法)的复习,教学设计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层层递进,为学生顺利完成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提供条件。
设计思路: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材分析
发展要求
说明
先讲静摩擦力 后讲滑动摩擦 力
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物理贴近生活
宽拓学生的 知识面
物理与生活
提高学生的 观察、动手 能力
注意安 全噢!
滚 动 摩 擦 比 滑 动 摩 擦 小
阅读材料
现代!
物理课本与时 俱进啦!!
三、新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第四节 力的合成
例如:
中文兼译文
每章前有名人名言
提示语起引导作用
彩色图
三、新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基本要求
①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
道力的作用效果 ③知道重力的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掌握重力大小的计算和 测量方法 ④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位置 ⑤初步了解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 用等概念
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3).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基 础物理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 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多方
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
面的熏陶。
4.新教材结构、内容编排特点
(一)结构方面(结构和思路作了合理的调整)
⑴ 运动学提到静力学前面 ⑵ 将原来运动学一分为二
四、教学建议
2.教学建议
(5)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很多,①探究弹力 大小与形变的关系。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规律。③探究 求合力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基础情况选一二个进行 探究。 (6)本章蕴含着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例如显示微小形变 的“放大”思想、重心概念、力的合成和分解中的“等效”思想、 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假设法”、实验中的 “控制变量法”等等。教师利用这些素材,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 教学.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doc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摘要:本教案旨在为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提供一份详尽的章末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平衡的判定和计算。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中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共点力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分析。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静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定义、性质、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矢量性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共点力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条件的应用、三力平衡的特殊情况。
摩擦力:摩擦力的分类、产生条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讲授。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系统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准备下一章的学习内容,预习新课。
八、教学反思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是否到位。
学生在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平衡条件。
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是否熟练。
九、结语通过对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第三章 相互作用复习教案 原创
相互作用复习目标:知道重力弹力,摩擦力,能正确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能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能熟练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教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
重点难点: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计算。
利用平行四边形解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力:1. 力的概念:思考:足球运动员在罚球点踢点球时一脚劲射,足球快速飞出,而运动员仍在原地,试分析:(1)足球为什么会飞出?(2)足球对运动员有作用力吗?(3)足球运动员为什么没有向后飞出?2.重力的方向:大小:重心的位置: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练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重力B.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C.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地理纬度及离地面的高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及运动状态无关D.两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重力有可能不同3.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画出下列静止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4.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讨论:汽车突然启动,平放在汽车上的货物受到的摩擦力力。
(1货物滑动,2。
没滑动)练习: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运动。
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
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max= ;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F= ;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32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38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再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如果撤去水平推力,这时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直到木箱停下来。
《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互作用》教学反思东镇中学任彩平《相互作用》本章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
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长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物理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
本节课我以“课前热身”导入,让同学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同时不忘体验两腮的感觉。
学生很兴奋的接受了这样的开始,带着老师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相互作用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
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
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
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
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请学生举例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而后手拉橡皮筋问相同的问题,学生轻易能回答,正当他们觉得毫无难度时继而又抛出第二个问题:”手有什么感觉?”另外,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当学生能了解:力作用在比较软的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形变,那么作用在比较硬的物体上呢?是否也会发生形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意见。
(新)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节至3节,主要讲述了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心、力、力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流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第二部分是4节至5节,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等概念。
X k b 1 . c o m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三、教学重点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难点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力重力①大小:G=mg,g=9.8N/kg②方向:竖直向下③等效作用点:重心弹力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NFFμ=;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静摩擦力:大小,mFF<<0;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Ⅰ物理思维方法l、具体——抽象思维方法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2、等效替代方法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
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Ⅱ基本解题思路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取有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电子教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 相互作用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案(3)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学过关于描述力的方法和重力的基础知识,力的图示初中也画过,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以及在不同的场合灵活地运用则属于新学知识。
对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初中也学过,重力加速度、重心等属于新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重心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
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促进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个性、健康地发展.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预习,通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理解记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三种力的特及规律;2.能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理解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实质;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解决受力平衡问题;5.能用整体、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1.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2.受力分析的矢量三角形方法,正交分解方法;3.平衡问题三、教学难点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2.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的选取的使用四、教学过程【知识网络】课前完成知识网络,并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案。
【课堂导学】提问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判断条件。
(一)弹力、摩擦力的判断弹力摩擦力存在判断①产生条件②假设法③受力分析①产生条件②假设法③受力分析方向判断恢复形变的方向。
平面、球面、点接触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力分析大小受力分析或xkF∆=受力分析或Nfμ=学生随堂练习。
例1提问学生答案和分析。
例2实时展示多名学生的答案,并做点评。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二)力的合成和分解提问和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运算法则。
1.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2. 方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正交分解(三)平衡问题提问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特点。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条件:0=合F解决问题的方法:三个力作用下:可使用合成法(三角形定则)四个以上力作用下:正交分解法(基本方法)1.静态平衡特点: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各力构成闭合三角形(受三个力)或正交分解后坐标轴方向合力均为零。
学生随堂练习。
例3,学生独立解题2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考场练兵,抽学生上黑板做题,教师点评,3分钟。
例3. 质量为m的物块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块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恰好沿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
求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考场练兵】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重物被绳A、B悬挂于墙角,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
现不断增加重物重力,试判断哪根绳子先断。
2.动态平衡特点:物体受到变力的作用下缓慢移动时可以认为物体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随堂练习。
例4,学生独立解题3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考场练兵,抽学生上黑板做题,教师点评,5分钟。
例4. 当挡板由竖直位置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怎样变化?【考场练兵】如图所示,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对船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过程中,分析船受绳子的拉力F、船受的浮力F浮。
船受的合力F合如何变化。
(四)连接体问题提问连接体问题的使用条件和处理方法。
1. 方法:整体法、隔离法2. 使用条件:连接体各部分运动情况一致(速度大小相等)学生随堂练习。
例5,学生独立解题2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考场练兵,抽学生上黑板做题,教师点评,5分钟。
例5. 如图所示,m 1与m 2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F 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求m 2对m 1的摩擦力,以及地面对m 2的摩擦力。
(滑轮质量和绳与滑轮的摩擦均不计)【考场练兵】如图重力为400N 的人站在重力为500N 的重物上通过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
求绳上的拉力T ,墙顶对定滑轮的拉力F ,以及重物对人的支持力N 。
【随堂小结】根据课堂板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和求解。
2.力的运算法则。
3.平衡问题 【板书设计】§3.6 相互作用复习课 学情分析知识层面:高一的学生对于“力”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重力、弹力、部分摩擦力有了一定的学习,并且研究了物体受少数共线力情况下的“二力平衡”问题,知道了物体在“静止”、“匀速运动”状态下的受力特点。
m 1 m 2FG 2FT能力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对运动现象一定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能够将一些简单的实例转化成物理模型。
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规律概括和结论总结能力。
情感情面:学生对“力”这个熟悉的物理名词遇到陌生的学习内容时能表现出具有较多的兴趣。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效果分析从课前预习效果来看,导学案课前部分本章知识框架概括、例1、例2大部分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例2画出弹力方向部分学生存在思维定式,需要强调。
从课上互动效果来看,提问的基础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较为熟悉。
对于矢量三角形、正交分解法等解题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情况来看,经过引导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针对这部分课后应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
从课后批改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基本力大小、方向的判断,矢量的合成和分解,静态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有了较大进步。
但基础不牢,还需多加训练,接下来可以在章末检测等综合试题中有所体现,或者在练习今后所学知识的训练题中有所穿插巩固。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材分析本章《相互作用》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主要是静力学范畴包括几个基本力的概念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算,即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的理解与应用,加深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
最后我利用静力学平衡问题,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综合利用。
可以说,本章内容虽难度不大,所研究的力学问题却是整个高中物理内容的基础,学生掌握好了简单力学的分析能力,对今后的动力学分析、曲线运动、粒子在复合场运动问题等诸多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可见本章的重要之处。
§3.6相互作用复习课评测练习【随堂练习】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例3. 质量为m的物块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块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恰好沿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
求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F【考场练兵】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重物被绳A 、B 悬挂于墙角,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
现不断增加重物重力,试判断哪根绳子先断。
例4. 当挡板由竖直位置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怎样变化?【考场练兵】如图所示,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对船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过程中,分析船受绳子的拉力F 、船受的浮力F 浮。
船受的合力F 合如何变化。
例5. 如图所示,m 1与m 2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F 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求m 2对m 1的摩擦力,以及地面对m 2的摩擦力。
(滑轮质量和绳与滑轮的摩擦均不计)【考场练兵】如图重力为400N 的人站在重力为500N 的重物上通过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
求绳上的拉力T ,墙顶对定滑轮的拉力F ,以及重物对人的支持力N 。
【课后评测】1.水平地面上有一斜面体A ,在A 上放一物体B ,若对物体B 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且由零逐渐增大的力F ,A 、B 始终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如图:则A .B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B .地面对A 的摩擦力一定增大C. 地面对A 的支持力一定不变D. A 对B 的作用力一定减小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 ,AO 水平放置,表面粗糙。
OB 竖直向下,表面光滑。
AO 上套有小环P ,OB 上套有小环Q ,两环质量均为m ,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
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 杆对P 环的支持力F N 和细绳上的拉力T 的变化情况是A .F N 不变,T 变大B .F N 不变,T 变小C .F N 变大,T 变大D .F N 变大,T 变小 3.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 的四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 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第二块对第三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 .mg ,竖直向上 B .mg ,竖直向下 C .2mg ,竖直向下 D .04.如图所示,A 、B 的重力分别为5N 和8N,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则要能从A 下方拉出B 所需的最小水平拉力F = N ,这时系A 的水平绳中的张力大小为 N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直角三棱柱A 放在水平地面上,三棱柱的斜面是光滑的,且斜面倾角为θ。
O Q BAPF2 13 4F质量为m的光滑球放在三棱柱和光滑竖直墙壁之间,A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求地面对三棱柱支持力和摩擦力各为多少?§3.6 相互作用复习课课后反思首先,感谢王老师、孙老师在我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关于这节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很多学生对本章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针对性、系统性的帮学生突破一下本章的难点。
准备的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难题,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自己一点点克服,录课结束后,老师们也提出了许多建议,我收获非常大。
课堂教学应更有针对性。
复习课型重在总结规律,多加应用。
比如孙老师提出的,复习课型并不是学生在新学知识,而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再提高,所以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应该站在整本书、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层面,帮学生把知识建立成体系,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课堂应更加注重高效性。
受教王老师,我认识到课堂应该多注意提高效率。
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语言精练程度有要求,不说废话、不做不必要的强调、不提不必要的问题。
还包括课堂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这个可以多加利用新硬件和软件。
备课过程也应该更多、更及时地了解学生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随时改动自己的教学细节。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课标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对基本力的大小、方向等性质的分析,平衡问题的分析。
属于《相互作用》章节的部分内容。
所涉及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和山东高考改革后省教育厅发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如下:《课程标准》1.2.1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能用滑动摩擦规律计算摩擦力。
例1调查生产生活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例2制作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1.2.2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与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