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色形态研究
保存城市的历史记忆——以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为例
PRESERVATION OF CITY HISTORICAL MEMORY WITH CONSERVATION PLAN FOR THE HISTORICAL SCENERY OF THE VILLA AREA ON YIHE ROAD IN
NANJING AS A CASE
作者: 于立凡[1];郑晓华[2]
作者机构: [1]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2]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
页码: 81-84页
主题词: 历史街区;南京市;颐和路公馆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总体规划;建筑风格
摘要: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通过对该街区的分析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对其现状和在适应现代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估,形成科学的、整体的、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保护规划构想,在提高使用功能的同时保护了原有的城市肌理.。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保护与开发研究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保护与开发研究作者:苏婧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8期颐和路公馆区位于南京城北中心区山西路、颐和路一带,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集中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文章通过对公馆区的研究,发掘其文化与历史价值,并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评估,形成科学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保护与开发构想,提出具体详细的操作方法,在完善使用功能的同时保护了作为城市遗产的历史文化街区并令其重焕生机。
一、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背景总述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之称。
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都,于1929年制定《首都计划》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为这片高级住宅街区设计了大量流派纷呈、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成为南京城市版图乃至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精彩的一笔。
颐和路公馆区位于南京城北中心区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集中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公馆区按照道路自然分割成12个地块,窄街两边高大粗壮的悬铃木掩映着粉黄色的高墙,墙内偶尔露出的洋房坡顶,风韵犹然。
公馆区内豪华官邸别墅云集,多出自当时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之手,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
公馆区内道路呈方格网和对角线布置,街坊的每处院落都有一面临街,交通方便又闹中取静,建筑群整体风格既统一又各具特色,居住环境高雅宁静。
公馆区建筑设计理念深受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表现为坡顶、老虎窗、青红砖外墙、砖块装饰窗框,入口雨蓬及檐口造型精细,风格简洁大方又兼具丰富的细节点缀,中西合璧,别具韵味。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公馆区周边地区兴建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多、高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影响了公馆区周围的空间环境。
沿城市干道破墙开店、违章搭建等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公馆区景观的保护。
颐和路公馆区调研报告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调研报告——从街道角度出发姓名:姜潇班级:建筑学一班学号:235315120指导老师:陈尚峰摘要: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首都计划”,现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中国拥有民国公馆最多的区域。
作为民国的高档住宅区,国民党的高官名流,外国的公使馆云集于此。
在这片37.8万平方米的区域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建筑仍有225幢,分布在以颐和路为中轴线的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内。
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风格迥异,从外形上看有西班牙式、英国式、西方古典式、折衷式等等风格,构思巧妙,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的洋房在如今看来宛如万国博物馆。
有人说:“一条民国路,半部民国史。
”此话再恰当不过。
整个公馆区最显幽静的街道就是颐和路,街道2侧树木有些甚至有2人合抱之粗,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林立在两侧,和四周繁华甚至略显喧闹的南京都市比起来,颐和路更多了一分清幽与平静,多了几分浓郁的文化气息。
颐和路街道两侧是一片连着的住宅建筑群,各式民国建筑遍布其中,它们各有各的故事,这些建筑的意义早已不是建筑本身,它早已成为了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建筑风格清幽氛围文化载体正文:我国著名作家张守仁曾称颐和路为:“中国最美街道。
”在我看来,这样的赞誉一点也不为过,当我轻轻走过颐和路,我看到的是一个十分优雅的环境,那儿绿树成荫,你看不出一丝的杂乱,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全部的阳光。
有些民居我们无法进入其中,但即使隔着铁门也能感受到他那独特的气息。
而在一些依然可以进入的别墅庭院中,我依然可以看到大量的花木生长其中,那些足有2人合抱之粗的古树疤痕累累。
似乎向我诉说着悠久的历史,诉说着那段尘封的记忆。
颐和路真的不能算长,但两岸的建筑几乎没有样式重复的,美式,法式,西班牙式等各种风格建筑物林立在道路两侧,道路与建筑早已看不到了当年的繁华富贵,那些历史已被老旧的建筑物掩盖其中。
张守仁在2005年还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我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哪条街道可以和颐和路媲美——即使是法国最豪华丶最漂亮丶气度最轩昂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能和我心中的颐和路相比。
南京颐和路在这里可以读到“半部民国史”
南京颐和路在这里可以读到“半部民国史”
千山;孔纪元(图);Shark(图);罗莱夏朵·颐和公馆(图)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22()6
【摘要】颐和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西南至东北走向,栽满法国梧桐的林荫大道两旁大多是中西合璧式的花园别墅。
在这一带居住过的作家张守仁认为,颐和路是他心中“最美的街道”。
这片街区曾专属于达官显贵与社会名流,马歇尔、宋子文、汪精卫、阎锡山、薛岳、张笃伦、陈布雷等人都在此居住过。
时光境迁,曾经高不可攀的私家宅第,现在已向四面八方的游客开放……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千山;孔纪元(图);Shark(图);罗莱夏朵·颐和公馆(图)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专家学者畅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2.一部民国史半部在钟山——写在《中山陵志》出版发行时
3.一个虞洽卿,半部民国史
4.南京颐和路街区花园洋房历史及形态演变研究
5.南京颐和路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民国建筑空间的现代化观光应用——以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为例
当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一个愈演愈热的话题。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护下来;二是为了激发起该建筑的空间活力,使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保护能够和谐地共生。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以历史建筑为依托的文化观光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也成为了推动城市文化繁荣的有生力量。
政府和学者们也一直在研究南京古建筑的活化应用,据统计,自1988年东南大学、规划局和文物局合作汇编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以来,南京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近10条相关法律法规,对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做出规划。
南京曾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历史背景,使南京的民国建筑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中占据了重要部分。
以往对于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打造策略,停留在公共建筑空间保护和对外开放参观,如打造中山陵、总统府等人文观光景点,项目规划受功能、物质空间和硬件设施等局限。
现在,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主动参与观念增强,文化观光方式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参与体验”,南京市政府的规划重心也相应做出转变。
近两年,政府对以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为首的普通民国建筑街区空间的保护规划提上日程,在合理统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理念下,致力将其打造成集餐饮、展览、休闲、住宿为一体的重要文化观光街区。
1.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概况从民国八年(1919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南京进行了多次城市规划,其中1927-1937年是南京进入近代史发展的“黄金十年”。
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始建于1933年,占地37.8万平方米,以宁海路环岛为中心,放射形宁海路、颐和路、牯岭路、莫干路、江苏路、北京西路。
公馆区内陆续建成的287处风格各异的独立式建筑院落是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为政府官员居住规划的高级花园住宅。
但在南京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忽略了它的存在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南京颐和路街区近代规划与建筑研究
四、基于文物法规的保护措施
1、建立保护机构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是保护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必要措施之一。这些机构 应负责制定保护计划、组织保护工作、监督保护工作等。此外,保护机构还应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如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规划局等,形成协同合作的 局面。
2、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是保护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关键。应制定针对性的法规或条 例,明确保护对象、保护措施、违法行为处罚等内容。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关 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等,确保公馆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 调。
部分三:南京颐和路街区近代规 划与建筑的研究
南京颐和路街区的近代规划与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首先,它的城市规划 和建筑设计完美地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元素,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又展示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精髓。其次,颐和路街区也是中国近代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
个方面的缩影,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结论
南京颐和路街区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 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通过深入探讨颐和路街区的历史、建筑特色以及 近代规划的影响,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一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与保护。
颐和路街区的近代规划与建筑代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一地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 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并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 借鉴和启示。
从人物角度来看,许多政商名流和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如周恩来、王光英等。 这些人物与颐和路街区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该地区的活动和影响,都为研究这 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颐和路街区的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许多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变迁,如五卅运动、南京大屠杀等。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南京颐和路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之围墙整治探讨
南京颐和路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之围墙整治探讨作者:周晓亮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9期摘要: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是由漫长的城市历史演变形成,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巷、以及其内部的所有景观要素等。
围墙作为最直观体现历史街区风貌的构成要素之一,不仅对内部的历史建筑起到保护作用,更为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如何整治历史街区围墙,成为保护和提升历史街区风貌的重要问题。
以南京颐和路历史街区为例,对其围墙现状、保护及利用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围墙设计及园林景观有关理论,提出相关整治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体现街区风貌特色。
关键词:历史街区;围墙;风貌保护;整治一、引言南京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之称。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首都计划》。
大批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建筑师在南京城里造就了许多优秀建筑,成为南京城市发展和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有建筑学家评论:“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在南京众多民国建筑中,以鼓楼区范围内颐和路、宁海路一带成线成片的“民国公馆区”内造型各异的别墅官邸尤显特别。
这些花园洋房造型千姿百态,被称之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而今南京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相比之下公馆区掩映在围墙之内,其民国味道则显得有些落寞。
二、颐和路围墙现状及优劣(一)围墙的基本状况颐和路历史街区内围墙整体颜色基调为黄色,辅以灰色纹饰点缀。
围墙呈现墙体连续、界面整齐、保存完整的特点。
街区内围墙主要由实体围墙、透空围墙、以及建筑山墙组成,其中实体围墙长6632.6米,占比65.2%;透空围墙长707.7米,占比6.9%;建筑山墙长2822.7米,占比27.9%。
浅析南京民国颐和路片区使馆建筑
2017年5月下【产业论坛】住宅与房地产43 浅析南京民国颐和路片区使馆建筑杨 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使馆建筑作为近代建筑中的新崛起的类型,其风格多变,融汇了中西方建筑的特色,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反映。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全国政治中心,肩负外交的重任,各国使馆多集中于此,因而对南京民国使馆建筑的研究是全面且必要的。
关键词:南京民国;颐和路使馆;保护与发展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7)05-0043-01 1 南京民国使馆建筑的缘起1927年,民国迁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各国陆续在南京建立大使馆,主要集中在南京城西城北一带,其中以颐和路片区最为集中且具代表性。
当时留洋海外的建筑学子们在西方学了近代近代建筑的理论实践,深知中国建筑走向现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在归国后得以大展身手,以西方不同的优秀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建筑艺术相互比较,交融争辉。
2 颐和路片区使馆建筑在中美建交的当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来到南京,受民国政府委托主持制定南京城建规划。
1929年,墨菲制定了《首都计划》,随着该计划的实施,一个以城西北的颐和路为中心的上层住宅区开始建筑。
此时,正是各国外交官陆续来到南京之际,于是他们的目光自然而然投向这片充满欧化氛围的住宅区,或自建馆舍,或租赁私人房屋为馆舍,使这一带成为海内外有名的使馆区。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国外使节使馆区,反应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
街区内建筑总数317栋,一类建筑有225栋,二类建筑有92栋,其中包括2处省级保护单位、19处市级保护单位、20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大多定时修缮,均为名人旧居或者是公使馆类的民国建筑。
街区内的建筑多出自于上世纪国内外建筑大师之手,建筑风格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西方现代派建筑与新民族形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1112.文化导向的城市设计路径探索——浅议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十一号地块概念设计构思
1112.⽂化导向的城市设计路径探索——浅议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号地块概念设计构思1112.⽂化导向的城市设计路径探索——浅议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号地块概念设计构思何序君陈沧杰【摘要】城市⽂化是城市特⾊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之⼀,⽽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科学化和艺术化发展的⼀种技术⼿段,⽂化导向的城市设计,就是试图将城市⽂化与城市设计结合,共同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城市在功能、空间等⽅⾯的优化⽬标。
本⽂⾸先从理论⾓度探讨城市⽂化与城市设计的耦合点,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等多个耦合点出发,形成⽂化导向的城市设计的⼀般路径。
其次以南京颐和路公馆区⼗⼀号地块概念设计为例,浅议上述思路如何在实际项⽬中得以落实,并对理论⾓度提出的路径进⾏反馈修正。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化;颐和路民国公馆区1 引⾔现代城市设计在研究对象、设计⽅法和价值取向等⽅⾯有了较⼤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是在重视⽣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为宗旨、以“⼈——社会——环境”为核⼼,注重并强调城市⽂脉设计,提⾼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城市设计的核⼼理念,从最初的追求空间形态美,发展到坚持以⼈为本、强调⼈⽂关怀,倾向于对⼈性尺度、⾏为⼼理、场所意义、⽣活情感和⽂化内涵的研究[1]。
针对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出现“批量化”现象,存在城市个性的缺失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等问题,当前学界和业界对各地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误区的梳理,也⽐较集中地表现为缺乏对城市历史⽂脉的传承、基于民⽣公平性的城市活⼒提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
⽆论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是对实践的反思,对⽂化的关注都已经成为城市设计转型的新⽅向。
本⽂通过对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号地块概念设计的思路介绍,试图探索与总结⽂化导向的城市设计⽅法,抛砖引⽟,以供参考。
2 城市⽂化与城市设计耦合的路径思考城市⽂化的独特性给地区增添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标识性,同时给城市带来吸引⼒和活⼒。
南京颐和路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南京颐和路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藤岛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
你可以揣摩,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从中国四大古都到各朝各代的首都,再到近代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从骨子里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感。
走在南京的颐和路上,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高墙深院里各式风格的小楼,隐匿在浓郁的绿荫之中,将身后繁华都市的喧闹关在了门外。
这样清净幽雅的环境,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却是一副截然相反的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那个年代,出入这些洋楼里的不乏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金发碧眼的洋人也是常客。
【总页数】8页(P128-135)
【作者】藤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战略及引入业态研究 [J], 王玉
2.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战略及引入业态研究 [J], 王玉
3.外部立面保护修复策略研究——以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建筑为例 [J], 吉正星;
林晓东
4.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的媒介策略——以颐和路为例 [J], 王卓
5.南京颐和路街区花园洋房历史及形态演变研究 [J], 何劲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说南京民国颐和路公馆区
漫说南京民国颐和路公馆区颐和路公馆于南京,如同外滩之于上海,八大关之于青岛,但又不尽相同。
中国之近代史始于南京终于南京,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耻辱,而颐和路见证了20世纪初中国的风风雨雨,目睹了中华最大的苦痛。
民国时期,旧官僚、新权贵、外国公使云集南京。
他们纷纷大兴土木,修建办公场所、豪华住宅等。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留学归来的建筑师们开始在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东、草场门以内的颐和路一带为达官贵人设计、兴建官邸,老百姓们把这一带叫做“公馆区”。
宁海路5号——马歇尔公馆到南京解放为止,公馆区共建有花园洋房9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欧洲别墅式、欧洲乡村别墅式、现代派、江南园林风格、西班牙风格、仿美式、仿日式……成片的豪宅,形状各异、情调各具,几乎找不到一座式样重复的建筑,置于现代的南京城中俨然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近代建筑博物馆”!而为了表现出公馆区的文化品位,这里的道路皆以中国各地名胜命名,主干道叫“颐和”,两侧有“珞珈”、“牯岭”、“普陀”、“灵隐”、“赤壁”、“天竺”、“莫干”、“琅琊”、“西康”、“宁夏”诸路,叫起来琅琅上口,分外优雅。
颐和路公馆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同时,又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
保留31幢民国建筑(3幢一级、25幢二级、3幢三级),这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31幢小楼的主人有22位被收进《民国大字典》。
汉口路9号——孙中山故居西流湾8号—周佛海公馆颐和路公馆区曾被誉为“民国官府区”、“使馆区”、“近现代建筑样板区”。
虽名为颐和路公馆区,其实是由江苏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围合而成的一个超级街区,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级别、档次最高的上层住宅和公使馆区,在全国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而马歇尔、孙科、宋子文、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陈布雷、阎锡山、于佑任、汤恩伯……这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更令颐和路一带充满了神秘而沧桑的独特气息。
南京颐和路民国文化特质及其旅游资源性评价
南京颐和路民国文化特质及其旅游资源性评价
南京颐和路是一条具有浓厚民国文化风韵的历史街区,坐落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山西路交汇处。
颐和路上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结合着中西文化形态,展现出南京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南京颐和路的特质和旅游资源性进行评价:
一、历史背景独特
颐和路是南京历史悠久的街道之一,因为这里曾经是当地财富和文化的集中之地。
在民国时期,这里汇聚了许多艺术家和时尚人士,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里的建筑也是众多优秀设计师的创作结晶,传承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建筑特点独具魅力
颐和路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入了中西文化形态,令人叹为观止。
建筑多以中式四合院为基础,再融入西方建筑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每一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故事和特别的建造技艺,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
三、文化内涵丰富
颐和路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展现历史的场景,更代表着南京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底蕴。
这里有着丰富的手工业文化、艺术文化、新旧文化的融合等,众多历史资料也都得以保存,让人沉浸在浓郁的时代氛围之中。
四、旅游资源丰富
作为一个历经时光沉淀的文化街区,南京颐和路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了解到南京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欣
赏到不同风格的建筑和文化元素,还可以体验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
和美食。
因此,南京颐和路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发展潜力。
总之,南京颐和路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价值
和旅游资源,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之一。
55-附件1_5处历史文化街区及11处历史风貌区情况简介
55-附件1_5处历史文化街区及11处历史风貌区情况简介附件1:5处历史文化街区及11处历史风貌区情况简介1、历史文化街区序号名称所在区县简介范围附图备注 01 颐和路鼓楼区保护区在历史上与民国名人的活动相关,其整体环境风貌及优秀近代建筑群体、院落保存完整,现主要为居住用地。
保护范围: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总面积约35.19公顷。
已公布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02 梅园新村玄武区为民国时期集中兴建的居民区之一,地段内有独栋院落式住宅、有联排式住宅、兵营式住宅、散落居民住宅等住宅形式,各种居住类型相互混杂,别有特色。
民国居住建筑成片分布,风貌完整,保存较好。
保护范围:北到竺桥,西到梅园新村纪念馆围墙,东到毗卢寺西围墙,南到钟岚里南侧围墙,面积10.32公顷。
已公布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03 总统府玄武区中轴线及建筑保存良好,空间格局和建筑布局保存完好。
保护范围:西、北到1912街区围墙,东到东箭道,南到长江路,面积11.42公顷。
已公布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 04 朝天宫白下区现为六朝古建筑群,保存较好,风貌较为完整。
保护范围:北至冶山道院,东到王府大街,南至建邺路,西到莫愁路,面积约9.0公顷。
05 金陵机器制造局秦淮区 1856年李鸿章洋务运动时建立清朝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清同治修建了机械正厂和机械右厂,光绪年间修建机械左厂,尚保留6栋清朝机器制造厂房。
民国时对此进行扩建,现在尚保留民国时期厂房22处,历史文化建筑保存状况较好,部分进行了功能更新,整片老生产区得以保留,环境优美,道路肌理清晰,历史风貌完好,现作为1856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保护范围:南至纬七路,西至民国廿六楼,北至围墙,东至1856展示大楼,用地面积约13.8公顷。
2、历史风貌区序号名称所在区县简介范围附图备注 01 大油坊巷秦淮区现存大量的传统建筑,为明清民居形式。
传统街区、街巷格局保存较好。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作者:谷以成来源:《远方的家》2016年第08期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及它的周边,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流连。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鸿图华构,风花雪月,从来就不缺看点。
这块巴掌大的地方,真的是不大起眼。
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近它。
它是神秘而富于传奇色彩的颐和路。
“颐养天和”的寄寓,应该说恰如其分。
它的周边熙来攘往,繁华热闹,它却闹中取静,安闲幽雅。
两边的法国梧桐穹窿合抱,形成一条天然的绿色走廊。
渐行渐远的淡黄院墙上爬满藤萝,安静地开着小花。
自然有天地不闻车马喧,置身其中,宛如世外。
它的两侧那些岔道歧路,分别是以“珞珈”、“牯岭”、“普陀”、“灵隐”、“赤壁”、“天竺”、“莫干”、“琅琊”、“西康”、“宁夏”等地名命名的,琅琅上口,雅致不俗,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街区的那些建筑都是洋房别墅,透过掩映的绿荫,一幢一幢地看过去,恍若异国他乡。
建筑风格有美式、法式、日式、西班牙式等,情调各异,无一雷同,几乎就是万国建筑博览会,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建筑曾经的主人,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蒋纬国、马歇尔、陈诚、顾祝同、汤恩伯、阎锡山、马鸿逵、汪精卫、薛岳、陈布雷等等。
除了这些达官贵人的公馆以外,这里还曾经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的使领馆。
当然,还有一个与上海吉司菲尔路76号齐名的“21号”,汪伪特工总部南京站。
有人说,颐和路之于南京,如同外滩之于上海,八大关之于青岛。
让时光倒流90年。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气势宏大影响深远的《首都计划》,这份城市规划文件的产物之一,就是将上层人士住宅区选定在鼓楼附近的颐和路片区。
在建筑师们的勾画下,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造了起来,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很快便云集在此。
这里共矗立着287幢风格缤纷的别墅建筑,以颐和路为中轴,以“珞珈”、“灵隐”、“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
颐和路历史街区民国建筑保护现状调查
颐和路历史街区民国建筑保护现状调查[江苏路民国建筑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谁来为民国建筑撑起保护伞] [小组成员]3130368陆慧怡3130369张艺3130370端木娴[走进颐和路历史街区][历史街区民国建筑保护与修缮状况调查]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中遗留了大量的民国建筑,代表了当时的建筑和工艺水平。
然而受建筑年限的限制,大多数建筑并不能像文物一样受到妥善的保护,其中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建筑更是不适合采用文物法规定的完全原样不动的保护方式。
那么作为南京最大最集中的民国居住建筑别墅群,有70年左右历史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现今状况又如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以江苏路为起点,开始探寻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调查范围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主体片区北到宁夏路,东至江苏路,南抵莫干路,西至西康路。
对于这批珍贵遗产,多年来虽也曾注意保护和利用,以颐和路历史街区第十二片区的保护性开发最具代表性。
按照新的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500强企业总部,希望由此重塑昔日的显赫与华贵,古老的外壳能逐渐填充最新的内容,但按照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里已被改造成高档酒店。
图1调查区域(红线范围内为十二片区)图2民国建筑地理模型民国建筑产权归属情况根据实地调查与走访,在调查范围内的民国建筑的产权归属情况存在多样性。
具体分为公有、私有、公私合有、产权不明四种。
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代管,也有军区代管,还有的房屋属于相关企业单位代管。
由于许多住户的房屋是由租赁的方式从其所在单位分配的来,所以并不清楚、也不在意房屋的真正产权归属。
认为建筑的维护应该由收取租金的人负责。
私有建筑在所调研区域只有江苏路25号一家,是八十年代落实侨务政策时向原房主移交的产权。
从现状来看,颐和路地区大多数民国建筑的产权归属不明确。
其中大部分代管建筑居民没有建筑的产权,无法真正意义上拥有所居住的建筑,因此居民无意花费人力物力对所居住的建筑进行保护。
这就导致了许多有价值但并未确定为文保单位的的民国建筑缺乏必要的修缮,处于濒危状态。
浅析南京市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浅析南京市颐和路公馆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摘要: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国建筑看南京,民国经典建筑看鼓楼(区)这里留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极具有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
必须在保护的原则下开发这些区域民国建筑的参观旅游价值,使沉睡的颐和路老公馆区在新时代人们面前展示其原有的风采,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南京鼓楼区民国建筑建筑规划特色历史价值街区保护1、历史背景走在南京的颐和路上,路旁是高墙深院一幢幢各式风格的小楼隐现在浓郁的绿荫之中形成了在喧闹的大都市中独特而优雅的清静环境。
而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一片密密林荫的掩映下,这些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却是熙熙攘攘神气十足其间还时而闪出一些声名显赫的人物,不少是金发碧眼的洋人。
那一幢幢洋楼风格各异无一雷同,它是当年国民政府留下的高级住宅区和大使馆区,是今天的南京城尤为郑重保护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1929年12月近代中国较早的一次系统性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这部规划不仅对南京的城市用地按功能做了细致划分,这就是今天还留存在人们视野中的颐和路公馆区。
2、街区建筑规划特色2.1风景优美整体和谐颐和路是民国时期闻名海内外的外国驻华使馆区、民国政要及社会名流高级住宅区。
这里街道整洁、马路宽阔,树高荫密,绿树成荫、院落清晰、楼宇别致、环境优美、空气宜人。
一片绿荫覆盖的花园洋房住宅区,绿荫、红瓦、青砖交相映衬,显得极其宁静安详。
颐和路公馆区东起江苏路西至西康路,南自北京西路北至宁夏路为第一住宅区。
宽阔的宁夏路、江苏路、西康路、北京西路以及琅玡路、赤壁路、路伽路、颐和路、灵隐路、普陀路、枯岭路、莫下路、天竺路、宁海路等主次于道把这块土地隔成一个个片区,整体风貌、街巷空间尺度都基本保持着当年建筑设计的风格,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约有225幢。
一幢幢花园式别墅和少量中国传统式庭院建筑,形状各异,它既有欧美的异国情调又有中国传统的特有风韵,几乎找不到一座形式重复的建筑,建筑群错落有致整体和谐颐和路公馆区的绿化,实行道路绿化与庭院绿化有机融合。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的媒介策略——以颐和路为例
I观窝与思耆|OBSERVATION AND PONDERATION►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的媒介策略——以颐和路为例□文/王卓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社会、市场对于历史文化品牌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信心。
本文从现阶段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以南京颐和路为例,对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的媒介策略做了一些探索总结。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媒介策略一、现阶段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品牌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品牌系统不完善,难以突出街区特色品牌系统在品牌传播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不论是南京较为知名的“夫子庙文化街区”还是“颐和路文化街区”,都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系统,这就让整个品牌的宣传过程中难以突出自身街区的文化特色。
虽然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吸引到游客,但是没有品牌系统的帮助,就很难形成自身文化街区的特色。
(-)商业气息太浓厚,难以形成深刻印记商业气息浓厚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通病,在整个文化街区中,缺乏和街区文化遥相呼应的特色场所,而原本应当设置的这些场所却被小吃店、火锅店、艺术品店等等替代,整个街区俨然成为了一个商品倾销的大卖场。
游客在其中进行游览,不仅仅没有感受到丝毫的文化氛围,更是增加了审美疲劳,难以对游客形成印记。
(三)同质现象较严重,难以构建街区认知同质现象顾名思义就是不同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特色、风格、旅游产品等多方面都是雷同的,通过对南京不同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调查研究不难看出,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主打”民国文化”,但是在其中售卖的纪念品却是和民国历史没有关联的手串、手镯、镜子、脸谱等,并且价格高标。
这些同质化街区氛围,让游客很难构建对于街区的特色认知。
二、南翩姒炀区ffiis触的媒股略(-)符号媒介,确定品牌特色符号媒介是在传播过程中极其有意义并且能够引起人们互相交流的传播载体。
南京鼓楼区颐和路历史街区特色与保护价值
A s at G l ir t f aj g a  ̄nte eroy hr teR p bi o em g t c , o i m as s ad b t c: uo ds c o N ni sbe rt ee eu l fh air y f e ne bsi n r u t i nh " h t irw h c t sa rg e
LU M a , W ANG n n Ga g
( o eeo Aeic r,ot at n e i , a i i gu 2 09 hn ; 1C lg f rh et eSu es U i r t N m n J ns 106 C ia l t u h v sy g a
209 ; 10 8
3 鼓楼 区人 民法 院 , 苏南 京 江
[ 摘 要 ] 南京鼓楼区境内曾是民国官府、 外国使领馆及政要名流居住集中之地, 各种类型的民国建筑遍布区境各个角
落。 颐和路公馆 区的路 网格局 , 色鲜 明, 特 独树 一帜。 而且其街 道空间尺度适 宜, 院落花 园毗邻成趣 , 绿化环境雅致 清新 , 宅 住 建筑丰富 多彩 , 这一切构成 了一幅绚丽 多姿的 画卷 。建 筑专 家云 : 明清建筑看北京 , 民国建筑看 南京 , 国经典建筑看鼓楼 民 ( 。 区) 这里留存 了大量的历史信 息 , 极具有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 。 必须在保护 的原 则下开发这 些区域 民国建筑的参观旅 游价 值, 使沉睡的 颐和路老公馆 区在新 时代人们 面前展 示其原有 的风采 , 发挥 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
ptr iicv n nq e wt sibesai c e f t e, d cn or a n a e ,e gneg e a eni dsnt eadu i , i u al pt l a so set aj et ut r adgr n l ac r n t s t i u h t a sl r a c yd d e e
熙南里和颐和路的现状对比_建筑风格
6.建筑风格
6.1九十九间半
6.2.2街区改造
甘熙故居博物馆内部的重修工作总的还是相当出色 的,不仅是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还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展览,进一步增添了甘熙故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艺 术价值。 建设方建设街区时保持院落路网肌理以及空间尺寸 也保持古代原样,按照现状尺度设计道路宽度,保持原 有的“多进穿堂式建筑群组合”,与甘熙故居建筑风格 相协调一致。在改造过程中对街区内的古井、古树、断 墙、残垣等尽可能加以保护。
南京市街区现状对比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and熙南里历筑群 建筑模型
熙南里建筑群
建筑时期 建筑风格
民国 欧式建筑,西方的建筑风格, 有美式、法式、西班牙式
清朝 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 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 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 风格 黛瓦粉墙,清淡高雅,封火山墙,错落 有致 甘熙故居
故居共有三百多间房屋,因皇家规定 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甘熙曾在朝为官, 深知法规,故对外宣称“九十九间半”。 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 品位和伦理观念。
6.建筑风格
6.2九十九间半
6.2.1故居特点
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 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正落是封建大家 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正 落中轴线贯通,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相对 正落而言,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进 入这个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 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是封建 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传统的地方材料及气候条件使民居具有较统一的 色调,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 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 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 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 有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色形态研究
南京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本文从城市设计要素出发,通过归纳分析规划成果,研究该历史片区的特色空间形态,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和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要素;空间形态
1、颐和路历史街区风貌概况
1.1颐和路历史街区区位
颐和路历史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9片历史化街区之一。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总面积约35.19公顷。
1.2颐和路历史街区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翌年1月,就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和工程师古力冶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成为南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城市规划文件。
《首都计划》涉及的内容有城市功能分区、市政工程以及实施管理的各种条例。
按照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上层阶级住宅区;第二级为一般公务员住宅区;第三级为一般市民住宅区;第四级为棚户区。
第一级上层阶级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南京西北部,首期规划四个住宅区,其中第一区位于山西路、颐和路一带。
颐和路地区为一级高级住宅区始建于1930年代,虽然历经八十年的风雨变迁,街区内的民国时期建筑、道路格局仍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保留,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级住宅区的特色风貌。
1.3颐和路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变迁概况
从近年来的影像资料可以看出,街区内的道路完全保持了初建时的放射状方格路网,院落也保持着方正的块状格局,民国时期的建筑大部分也得以保留,街区整体变化不大,较好地反映出民国时期的风貌特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历版名城保护规划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该地区民国风貌的延续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特色功能定位
历史文化街区与一般的城市地段规划不同,由于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导致了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存在功能混杂,新旧空间叠合的现象。
在整治规划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治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有背景、资源等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与更新,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2.1植入公共功能,激发街区活力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在民国时期以第一住宅区保留至今,现状功能用地仍以居住为主。
一方面,为彰显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处于南京民国游线重要的节点发挥的串联作用;另一方面,参考国内主要城市的民国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做法,为了传承民国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规划在街区内部植入更多的公共功能,激发地块活力。
2.2串联特色资源,打造开放区域
为了保持公馆区安静优雅的氛围,根据现状已开放、已腾空及有条件腾空院落、产权难易程度以及资源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校核建筑风貌,确定拟开放院落,通过路径的组织串联,形成“一轴、一环、一带、一片” 的开放结构。
2.2.1 “一轴”:文化主轴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道路颐和路,其两侧拟开放院落密集,是主要的游览路径。
结合省级文保单位、名人故居等高价值院落建设公益性开放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彰显公馆区的文化魅力,打造颐和文化之路。
2.2.2“一环”:特色文化环线
片区内局部首尾相连的院落,可以通过相邻院墙打开,形成特色路径。
天竺路与内部院落串联形成的特色路径构成特色环线,功能设置以宁静、优雅的餐厅、葡萄酒店、精品专卖、画廊为主,体现现代与历史的交融。
2.2.3“一片”:旅游休闲片;“一带”:休闲文化带
通过建筑梳理、内部院墙改造,在街区内部形成连续的步行开放空间。
零售商业及休闲娱乐集中在珞珈片区设置。
联系已开放的12片区和计划开放的11片区,沿宁海路-江苏路形成特色文化带。
3、特色空间形态
3.1 多元有趣的街巷格局肌理
颐和路公馆区的路网格局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当时为迎接孙中山灵柩,中山北路自西北向东南直插鼓樓,公馆区北侧采用了与中山北路平行垂直的走向,
同时为了照应与北平路的衔接关系,主要路口斜插相交。
区别于南京其他民国历史地段和解放后南京建设的正南北向道路,形成南京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独有的历史印记。
3.2灵活、多样的院落肌理
颐和路街区有着近八十年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完全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建设的住区,具有显著的欧美花园洋房的空间肌理。
院落大多与道路垂直分布,院门设置在朝向道路的一侧,整体十分工整。
因循道路,大部分院落为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院落内均设有花园庭院。
从街区内现存建筑的建设年代来看,街区内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民国建筑,解放后插建了一些体量略大的建筑,主要是一些多层住宅;19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建建筑,其中不乏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但大多数位于街区的边缘,对整个街区的影响有限。
4、内外部交通的衔接
4.1区域交通现状
规划区位于以宁夏路、西康路、北京西路和江苏路围合的范围内,主要以北京西路作为主要对外通道,以西康路、江苏路为次要对外联系通道。
其中北京西路往西联系快速路城西干道,往东联系中山北路。
4.2规划内部道路
规划区内部道路有12条,路幅宽度在7.5-18米,基本为1-2车道,其中主要道路有颐和路、宁海路、牯岭路等,承担了街区内部的主要交通联系。
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街区与外部交通的顺畅和谐,截流部分机动车交通,疏解历史街区机动车通行的压力。
通过合理组织风貌区内部交通,引导人车分流。
结论:
颐和路独特空间格局和肌理产生于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交融。
作为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一部分,对其空间形态的整治和整合对整个区域的文化展示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城市设计的角度探究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有利于促进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也为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功能置换等提供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博物馆.胜迹千年---朝天宫历史沿革展[M].2010.
[2]薛冰.南京城市史,《南京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丛书,南京出版社,2008,
P46
[3]李勤,杨豪中.德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04:34-37+57.
[4]申静书,沈一.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4):2360-2361.
胡静静,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刘阳,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