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论文城市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干预

合集下载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农村居民放弃务农,涌进城镇打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可是享受的社会待遇相比城镇居民来说却相差太多,这种付出和保障不能同步的问题明显,所以在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需要给流动人口更多的救助。

一、流动人口相关概念(一)迁移与流动传统意义上把户籍有变动居住地也有变化的称为迁移,把户籍不变动居住地变化的称为流动。

人口迁移是居民以定居为目的,放弃原来的居住环境和地域走进新的地域,而且被承认为新地域的居民。

人口迁移中移民通常占主导地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那些在城市落户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一些国家性的开发性移民,他们不仅被社会认可,而且被政府认可。

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移民、三峡库区移民等。

而如今,没有户籍变动的劳动力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所以,就出现把流动与迁移混用的情况,严格说来,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二)流动人口、外来人口与农民工一般而言,为了寻找工作而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临时或暂时居住在新的空间工作、生活,但是又没有当地正式户口的人,都归为流动人口范畴。

而外来人口是对工作在城市,但没有本地户籍的人的一种称呼,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歧视。

农民工,是一种职业和身份相结合的称谓,一般简称为民工,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从身份上来说是农民,享受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从职业上来说又是工人,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

二、流动人口现状(一)流动人口增长速度过快2012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 亿人,相当于每6 人中有1 人是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总量在不断上涨,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规律来看,农村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到非农业部门是一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普遍而必然的现象,农业人口不断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对推动一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

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

区矫正的介入文化艺术学院学年论文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论文作者姓名:刘然所在专业:社会工作作者学号:2011092031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徐翀(讲师)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2月8日浅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介入摘要青少年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连接着不成熟与成熟的两个自我,因此也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型期,这种转型比人生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广泛、深入,所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

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所致,对于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也不同于成人矫正服务的形式与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 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 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系。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为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提供了观念支持。

社会工作至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 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 可以为青少年矫正对象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使之更好地回归社会。

本文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对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介入手段,进行浅析,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社区矫正的方法上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现行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社区矫正; 社会工作目录论文总页数:13页引言2(一)本论文研究背景2(二)本论文研究现状2(三)本论文研究意义2(四)本论文研究方法2一、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发展历史2二、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一)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现状4(二)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51.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52. 欠缺广泛的社会认可63. 缺乏专业机构广泛介入64. 矫治队伍建设滞后6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6(一)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介入的优势6(二)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介入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可能性分析71. 家庭社会工作理论基础7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83. 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益处9(三)家庭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91. 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缺陷型家庭92. 家庭小组工作方法协调家庭内亲子关系93. 社区工作方法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9结语10参考文献10致谢12声明13引言(一)本论文研究背景西方等国如美国、英国、德国,历经长期的沿革已形成了项目众多、风格各异但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制度体系,而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工作试点与理论研讨同步摸索与推进的态势,但种种举措均局限在修补的层面,喧嚣而无序,尤其对青少年犯而言,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还处在摸索阶段,在矫正主体、矫正项目、矫正方法上还存在重大缺陷。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十七章-流动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十七章-流动青少年群体

女 , 15岁 。 父 母 都 已 过 不惑之年,刚刚忙完哥 哥的婚事,现在又要拼 命打工给梅子攒钱读书。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她背着父母悄悄去饭店 打工,而成绩却因此下 降了很多。她不敢面对 父母,也不知道怎样才 能弥补失去的时间和落 下的功课,终日忧伤。
介入理论
首属小组 理论
交流分析 理论
介入过程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系列教材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教材
第十七章:流动青少年群体
Social Work with Adolescents
教材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
目录
CONTENTS
流动青少年群体概述 流动青少年群体问题及成因 流动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工作干预和介入
流动青少年群体概述
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概念
案例优点
1
生态系统理论 运用得当
2
运用音乐协助 组员成长
3
两次使用仪式作 为小组工作媒介
提升空间
1
扩大小组规模和场 次,增加小组动力
2
3
活动紧扣小组目标, 加强“魔豆”这一
彰显逻辑关系
象征性工具的意义
社会工作干预建议
个体层面
学业就业帮扶 组织集体活动
家庭层面
经济生活援助 开展亲子活动
学校层面
补充学校短板 推动家校合作
微微
招娣
梅子
女,15岁。来到城市之前, 她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深 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但来到城市后,从未接触 过电脑且英语发音不标准 的她不敢发言、不敢表达。 她发现自己与城市孩子的 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业上, 还有特长和生活方式。她 震惊、恐慌,学习成绩下 降,情绪不稳,甚至厌学。
女,16岁。家庭经济拮 据,但两个姐姐接她来 到城市读书,对她寄予 厚望。她努力适应却跟 不上讲课进度;想和大 家交流沟通,可浓重的 地方口音招来同学们的 嘲笑;看着梦寐以求的 重点高中和大学,她失 去了往日的自信与活泼, 陷入孤独与迷茫之中。

干预措施论文

干预措施论文

干预措施论文引言干预措施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采取一系列有目的性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改变或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干预措施通常被用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教育、健康、环境等。

本文将探讨干预措施背后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是干预措施的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学理论主要涉及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它提供了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框架和思考方式。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的不平衡和紊乱所导致的。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调整社会结构,以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另外,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培养人际关系,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改变。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也是干预措施的理论基础之一。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它提供了我们理解人的内在过程和动机的框架。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建立正向激励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人的行为。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以及教授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来引导个体行为的改变。

另外,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及提供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来促进个体的改变。

实践应用干预措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干预措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教育干预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潜力。

在学习困难方面,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正向激励和奖励系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行为问题方面,可以采用行为管理技术,如奖励和惩罚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改变。

此外,也可以通过提供冲突解决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情绪和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闲散青少年的成长困境

社会工作介入闲散青少年的成长困境
闲散 青少年成长 困境的基础上 , 可以运 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干预 闲散青 少年的成长 困境 。
关键词 : 社会 工作 ; 闲散 青少年 ; 成长困境
中 图分 类 号 : 9 6 文 献标 识 码 : C 1. 2 A 文章 编 号 :0 8 8 9 (0 2)2 0 1— 3 10 — 9 7 2 1 0 — 0 2 0
的成 长 困境 ,运用 社会 工作 的方法 干预 闲散 青少 年 的 成长 困境 , 而为他 们创 造一个 正 常 的生 活环 境 。 从


闲散青少年的成长困境
闲散青少年常常会遭到周 围同伴的耻笑甚至侮辱。这 样 的文 化形 态 压 迫 了 闲散 青 少年 正 常 交往 的需 要 , 使 得他们害怕与本群体 以外的人交往 。
( ) 际 交往 困境 二 人
此, 闲散青 少 年 已经成 为社会 稳定 和发展 的隐患 , 已是

个 不容 忽视 的群 体 。本文试 图通 过 了解 闲散青 少 年
由于 社会 主流 文化 的影 响 ,人 们 总是 认 为没 有正 常升 学或 是没有 工作 的人 都是 社会 的不 良分子 ,因此 在人 际交 往 中 , 很多 人对 闲散 青少 年抱 有成 见 , 以至于
( ) 三 社会认 知 困境
家庭 、 学校 、 社会 等 主 流文 化 发展 轨 道 的偏 离 , 必 然会 导致 闲散 青少 年在 成长过 程 中 出现 一些 问题 和 困
境。
( ) 一 自我 认 同困境
社会认 知 是指个 人对 他人 的心理 状态 、行 为 动机
和 意 向做 出推 测和 判断 的过程 。青 少 年正 处 于社会 认 知 的发展 阶段 。 在此 阶段 , 正常 的青 少年 群体 完全 把 闲

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的实践

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的实践

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的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流动人口问题逐渐凸显。

流动人口是指在自己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居住或工作的人。

由于流动人口往往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合法的社会地位,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既要关注常住居民,也要关注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以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流动人口的增多,给城市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往往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这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正常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例如医疗、教育等服务。

其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使得他们面临着就业与居住不稳定的情况,很多人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

再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往往导致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缺乏社会支持与帮助。

这些问题给流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也对城市社会秩序与稳定带来了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在面对流动人口问题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社会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联系与导航的机制,指导流动人口了解并获取合法的权益与服务。

他们可以帮助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健康保险、教育资源等手续,确保他们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培训与能力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城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工作环境。

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和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支持等服务,帮助流动人口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体系。

同时,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模式。

例如,社会工作团队可以与流动人口建立直接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团队还可以与流动人口的自组织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流动人口权益的维护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以社会学为视角

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以社会学为视角

城 市流 动人 口犯 罪的社会学 原 因
( )城乡巨大的经济反差,使流动人 口相对剥夺感 ~ 增强。我 国 5 年 代建立 了城乡分治 的户 籍管理制度 ,这使 0 得农民只能在户 口所在地从事农业生 产,无法离开农村向城 市流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剩余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导致流动人口中农业人
城农 民社会 心理环境 ,是控制和 减少流动人 口犯 罪的有效对 策。
关键词:流动人 口;农民;相对剥夺感;文化冲突;犯罪;对策
中图分类号 :C 1 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6)0 — 1 2 O 8 74 20 0 5 0 2 0 一 2 0

市 ,但 在 经 济上 ,诸 如住 房 、公 费 医疗 、生活 消 费 品供
应、就业、失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同市民同等待遇 。这
种制度性的不公平,导致城市居民与流 动人 口在经济地位上 的差异,由此促使流动人口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在一定条 件 的刺激下 ,一些人就会对培养这种 不公的社会产生不满和 敌 意 。从 而 导致 犯 罪 。 ( )城 乡文 化 冲突 导致 “ 市边 缘 亚文 化 ”形成 。 二 城 “ 文化 冲突 ”是美 国著 名 的犯 罪学家塞 林提 出的,他认 为 , 当不 同规范准则在相邻 文化地 区时,或当一个文化集 团的人 移 民到 另一个集 团领域时,相对立的文 化冲突就会产 生。当 文化从单一体系发展为多种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就会发生冲 突,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集团。由于每一个集团都有 自己 的准则 ,如果 不了解 或违反对 方的准 则时 ,就会 由冲 突导 致犯罪 。2 l 任何人 的行 为都 具有 一定的文化背景,流 动人 口 则处于两种文化冲突的中心。由于城市农民工角色的变化和 社会生 活 内容 的改变 ,其文化 背景 也必然 发生变化 。他们 从个体的习惯上遵循着原来所属群体的行为规范,又面临着 必须遵循现在所属群体的行为规范。两种不同规范使他们在 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在行为上就往往不知所 以。农 民离开 自己 的土地 后。 由于 其特有 的性质 和特 点, 自然而 然形成 了“ 打工 层 ” ,他们 离开 了农村 ,却又不 能立 即融 入城 市, 而 成 为批 “ 缘 人 ” 边 ,他 们 的生 活 方 式 、行 为 方 式 、就 业方式 既不融于城市市 民生活 ,也不 同于纯粹意义的农民价 值体系和文化标准,而是形成了新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价值观 念等代表 自身特色 的亚文化。 同时由于进城前共同 背景,故进城流动人 口极 易纠集在~起 ,在城郊结合部 “ 贫 民窟 ”有增 无减 ,一种新 文化一一 流 民文化 开始形 成。这 种文化对于城市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破坏性。目前,在我国 的城 市中 。一 些农村 流动 人 口往往 以同乡 、亲 属等 结为关 系 , 形成 不 同 的 “ 黑 ”集 团 ,有 组 织地 进 行 犯 罪 ,对 带 城 市社 区造成 了极大的危害性。这种亚文化价值体系的发展 壮大必然造 成流动人 口犯罪率的进 一步提高 。 ( )社 会 管理 、社 会控 制 能力 弱 化致 使流 动 人 员处 三 于失 范状态 ,越轨 行为增 加。在我 国广 大农村 地区 ,农 民 深受 传统 的伦 理 、道 德规范 的影响 和约 束 。这 种特 有的文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论文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论文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论文社区流动人口多会影响社区的正常秩序,所以必须要得到管理,下面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论文吧!一、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基本状况根据访谈的社区数据,沈阳市各社区人口平均约106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为1340人,外来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12。

6%。

占比最小的社区为0。

06%,主要因为该社区内均为高档小区,流动人口很难支付得起高房租;占比最大的社区为52%,主要由于社区处于沈阳繁华商业街区,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其中农民工约占流动人口的65%。

外来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约为2:1,比例最大的社区为4:1;有46。

9%的社区表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还有35。

9%的社区认为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说明外来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有78。

7%的社区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学历为初中水平,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近年来流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近两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越来越多,有4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外,主要来源地是温州、福建等地,而6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地区。

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主要在沈阳做生意,并且居住时间较长,而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农民工。

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五爱市场、太原街以及大型劳务市场附近,例如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附近。

二、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范式管理为主,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防范式管理主要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需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将他们真正纳入到社区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

目前沈阳市多数社区是以防范式管理为主,但有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的趋势。

多数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开具各种证明、信息登记和计划生育三个方面,80%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各种各样的证明,62%的社区为其登记信息,68%的社区会对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例如举行计划生育讲座等。

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

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

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人口社会学论文: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些被称为流动人口的群体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和谐共融,社工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流动人口的特点、社工服务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动人口的特点。

流动人口通常是指在城市居住但户籍不在该城市的人群,他们往往来自农村地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往城市。

流动人口的特点包括:第一,他们大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第二,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第三,他们在城市中缺乏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容易感到孤立和无助。

然而,流动人口的到来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他们为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就业歧视、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工服务的介入。

社工服务在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工服务可以提供流动人口所需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社工人员可以通过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服务,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提高生活水平。

此外,社工人员还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咨询、法律援助、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社工服务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交融入。

由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缺乏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他们往往感到孤立和无助。

社工人员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和培训班,帮助流动人口建立社交网络,增加社会支持。

同时,社工人员还可以开展社区倡导和宣传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社工服务还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权益保护和法律援助。

流动人口常常面临就业歧视、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他们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作者:刘冰倩苏果云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流动方式也由单身外出打工向家庭式迁移转变,流动儿童的问题与需求逐渐得到社会关注,通过对山西省部分地区流动儿童进行实践调研及社会工作专业示范项目的实施,探究提升流动儿童学习能力的途径与专业方法,旨在为健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体系做努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动儿童;学习能力[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1 研究背景2013年05月10日,在全国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逐年扩大,目前,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1/5;城乡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乡村农民来大城市打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这背后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孩子跟随父母到处流动的现象很是普遍,而他们的学习状况因各种客观条件往往容易被忽视。

相关调查显示流动儿童自身学习情况堪忧,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对于城市教育适应性差,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旷课、厌学等偏差行为。

因而,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注,健全与完善城市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机制,不仅关系到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加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兴衰。

2 实践探究2.1 项目简介近年来,山西省面临经济转型,导致劳动力外流,家长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成长及学习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一现象,政府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特委托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即城乡连心,与你“童”行农民工子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示范项目。

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依托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山西省首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

2016年2月,受中央财政支持,城乡连心,与你“童”行——农民工子女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快进入了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从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剧增,流动人口由最早独自(或携伴)外出打工,逐渐过渡到举家外出打工。

城市中进城务人员及其子女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的会广泛关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

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和质量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

”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如是评说。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

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并迅速发展。

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

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

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奉贤团区委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三失”青少年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体成效明显,有效地控制了“三失”青少年总体数量。

但由于城乡差异,郊区“三失”青少年具有学历较低、技能匮乏等自身特点。

现行的有些政策和资源对于郊区“三失”青少年来说覆盖面不够、针对性不强,与郊区“三失”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有“脱节”。

分析找出上海现行“三失”青少年政策在郊区不尽完善或者缺失之处,并借鉴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一些有效做法和经验,根据上海郊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本文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分析国外经验一、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的主要问题当前,上海市各级党政部门正在积极构建预防“三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由于“三失”青少年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加上城区与郊区地域上的差异,目前出台的不少政策,其受众面的主体是城区“三失”青少年,对郊区“三失”青少年的辐射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近几年奉贤“三失”青少年工作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在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推进中还存在的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社会对“三失”青少年工作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失”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共青团组织在“三失”青少年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对于团的其他工作,“三失”青少年工作更加具体、更加务实。

共青团组织目前可以掌握和利用的各类资源十分有限,在开展“三失”青少年工作中,包括经费、人员、场所等许多资源都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但各职能部门在认识上存在着不足或偏差,造成共青团组织在开展“三失”青少年工作时往往陷入“力不从心”、“独木难支”的窘境。

(二)郊区地域广阔和青少年社工数量不足的矛盾青少年事务社工是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开展全市“三失”青少年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奉贤目前有青少年社工29人,区域面积为704.94平方公里,一个青少年社工的服务面积平均为24.3平方公里。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本科)-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本科)-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本科)-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前言一、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的介入中的现状(一)介入的目标(二)介入的模式与方法(三)介入的成效二、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领域的介入中的主要问题(一)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二)社会工作者介入公办救助机构中的困境(三)介入对象即流浪儿童带来的问题(四)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困境三、多措并举推进社会工作的介入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流浪儿童问题日趋严重。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者迅速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中开展了介入工作。

本文以J市救助站的两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为个案分析,从微观和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阐述社会工作者在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介入中的现状、发展困境,并做出对策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流浪儿童救助;困境;举措;前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流浪儿童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正经历着心理断乳期,同时由于长期家庭、学校,很可能成为问题少年,因此,流浪儿童常被称为犯罪的后备军,这些流浪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流浪儿童救助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介入。

同时,政府救助职能机构的不足和救助模式的单一僵化,民间组织对流浪儿童救助的非专业性和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而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救助模式恰好可以弥补政府和民间组织救助的缺陷及不足。

社会工作即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者接受了社会服务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具备科学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其工作更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宗旨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不是把受助者看成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把助人当作一个社会互动系统,了解受助人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挖掘其自身解决问题的潜能,帮助其恢复社会生活的能力。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一、论文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城乡间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其中,受带着孩子来到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城市中儿童流动人口也日渐增多。

据统计,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9亿,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带着孩子的家庭。

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

儿童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较为贫困、社会资源供应不足的状态,造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困难。

在外面工作的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而在城市中的环境与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差距较大,造成了孩子的适应问题。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城市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其所在地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孩子接受合适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遇到了子女流动人口的需求,容易让资源不足的情况出现。

2.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由于孩子的流动,很多时候都无法在一个城市生活超过一年,不同地域的家长教育观念不同,即使是同城不同区域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另外,由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3. 孩子的适应问题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很大,孩子们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城市和学校环境。

一些孩子因为来自穷困家庭,甚至还存在着基本的生活条件问题,这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生活压力非常大。

4. 参加学校的困难有时候,由于家长繁重的工作习惯或者低收入等原因,孩子们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校系统,而只能接受较为简单的自我学习,这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教育干预方案1.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政府部门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解决孩子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调查,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列入政府教育计划中,为孩子们提供适宜教育资源。

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各位同学请注意!!!看这里,最新的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新鲜出炉,这里包含了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同学参考学习。

请各位同学相互传阅!谢谢!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51.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5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价值. 困境与对策53.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54. 基于户籍制度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研究55. 人口统计学视角下的民办高校非教学人员职业倦怠水平差异研究56. 全球单身人数攀升美国单身人口首超已婚者57. 中国同性爱者. 同性性行为者和相关女性群体人口数值估测58. 国内流动人口休闲研究文献综述59. 试析女性流动人口职业健康问题及其对策60. 高职护理专业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学生人际容纳状况的差异性研究61. 跨省流动就业人口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重庆户籍人口为例62. 浅议机构养老中社会工作的介入63. 社会资本. 社会融合与健康获得--以城市流动人口为例64. 韩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策略探析65. 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探析66. 流动人口城市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6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生活适应性研究--基于合肥市大杨镇的田野考察68. 西北内陆中心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空间及其社会效应--以兰州市为例69. 清代乡村聚落分布与人口规模的环境要素分析70. 转型中国城乡住房不平等--基于2010人口普查汇总和CGSS2010数据71. 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探讨72. 人口老龄化困境中的“安倍经济学”--兼评日本经济增长的前景73. 农民工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74.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7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探析76. 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77. 人口结构变化中的德国家庭政策得失分析78. 人口. 户数和家庭规模变动对资源消耗的影响分析79. 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结构特征及其性别差异: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80.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理财问题研究81. 人口和耕地要素作用下中国传统聚落规模的层级分布特点82. 农村流动人口户籍迁入意愿研究83. 社会融合视角下新疆跨省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研究84. 需要为本:流动人口犯罪青少年社工介入模式--兼以“宝安项目”的分析为例85.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嵩山少林寺游客重游意愿研究86. 女性劳动参与. 生育行为选择与人口红利研究综述87. 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居住的主要特点及其思考88. 流动人口文化认同的过程. 困境及消解89. 城市适应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90. 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城市人口分布分析91. 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四国为例92.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居住分异测度及变化分析93. 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94. 社会融合视角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路径探析--以余姚为例95. 流动人口子女的辍学问题研究96.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97. 亲近还是疏离?乡城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民工家庭的代际关系类型分析98. 乡-城移民家庭融入趋势及政策研究框架99. 青年流动人口通婚圈研究100. 女性流动人口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与共性--以福建省为例101.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分解--基于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102. 苏州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基于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103. 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104. 广东流动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特征105. 探究增权视角下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入问题106.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107. 城市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干预108. 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109. 京津冀地区青年流动人口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110. 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代际关系解读111. OECD国家老年人口就业政策112. 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113. 理性选择视角下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意愿研究114. 唯物史观视域下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研究115. 城市银行网点及其与人口-经济活动关系的空间分析116. 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与路径探索117. 农牧区单身汉的人口社会学分析--以海北州为例118.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村落变迁--以贵州9个少数民族村落为典型119. 定量测算方法在确定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中的应用120. 农村围更年期女性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121. 北京市流动人口性生活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122. 城市化进程中青少年流动人口犯罪特点与对策123. 基于人口指标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本测算与实证:2000-201124. 历史人口学视角下的日本“近代家庭”论批判125. 人力资本. 融城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126. 中国女性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研究127. 云缅跨境婚姻的现状研究--基于云南省芒市(四个边境镇)人口状况分析128. 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流动人口城市融合问题研究129. 北京流动人口社会分层及机制研究130. 人口学指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131. 社工服务让流动人口与城市和谐共融132. 美国人口健康调查系统的残疾研究应用133. 跨国人口流动浪潮下的边境农村空心化134. 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135. 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136. 医疗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支持服务的可行性研究137. 河北省80后人口省内流动特征研究138. 人口流动. 代际生态与乡村民俗文化变迁139. 日韩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的经验及启示140. 丧偶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影响研究。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人口社会学论文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流动老年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

本文将探讨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流动老年人口的现状流动老年人口是指在老年阶段选择离开原有居住地,迁往其他地区或城市居住的老年人。

他们通常是因为子女工作、生活等原因而选择离开,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由于流动老年人口的特殊身份和环境,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融入困境。

首先,流动老年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网络的缺失。

由于离开原有居住地,他们失去了与亲朋好友的日常交往,无法获得社会支持和陪伴。

这使得他们在新的居住地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流动老年人口在新的居住地面临着就业和生活条件的不确定性。

由于年龄的限制和职业技能的局限,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经济来源不稳定。

同时,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他们在生活上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最后,流动老年人口在新的社区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常常被视为外来者,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使得他们在社区中难以融入,无法参与社会活动,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立感。

二、改善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的对策为了解决流动老年人口面临的社会融入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人社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形式,提供日常生活、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流动老年人口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2. 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流动老年人口提供适合的就业机会,并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3. 加强社区融入。

社区应当积极开展各类社交活动,鼓励流动老年人口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

同时,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流动老年人口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论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口的流动,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涌入城市,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我们称之为城市流动人口。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论文篇1浅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从农村向城镇家庭化的举家流动、迁徙成为当前社会变迁的一个突出特点,由此衍生出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流入地的学校条件限制,更有政府支持不够以及现有的制度壁垒阻隔。

为此政府必须从法律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大解决力度,流入地学校也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家庭也必须承担起正确的教育功能,以使之早日解决。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

这里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并且在城市中从事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的“农村外出就业者”的子女,年龄范围界定在6~16岁之间,即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这部分孩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中的各类学校学习的这部分孩子,他们又被称为“流动儿童”。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教育1.贫困的家庭条件,直接影响孩子的教育。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城市正常家庭相比,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要缴纳很大一部分费用。

而对于现实中的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来讲,家长的经济收入低且不稳定,他们不仅仅要承受生存、就业的压力,也面临着子接受正常教育的经费压力。

庞大的经济压力,使得农民工无法给子女同城市孩子同样的条件。

2.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当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中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

社会工作对青年犯罪与再犯率的干预与预防

社会工作对青年犯罪与再犯率的干预与预防

社会工作对青年犯罪与再犯率的干预与预防社会工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干预与预防手段,旨在改善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

其中,对于青年犯罪与再犯率的干预与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此领域的作用和方法,以期减少青年犯罪并预防再犯率的不断上升。

一、社会工作对青年犯罪的干预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需求。

在青年犯罪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有效干预:1. 提供全面的支持和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为青年犯提供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其对正当行为的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2. 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那些易受影响的青少年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降低犯罪的诱因。

3. 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社区居民和政府机构建立互助共融的社会环境,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通过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体育赛事、文化娱乐等,增加青少年的社交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会工作对再犯率的预防除了对青年犯罪的干预之外,社会工作还致力于预防再犯率的不断上升。

1. 重点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工作者应该将重点关注转移到促进青年犯重返正常社会生活上。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住房援助、技能培训等服务,协助他们尽早融入社会,避免再次犯罪。

2. 建立康复机构和项目:通过建立康复机构和项目,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已经犯罪的青年改变行为模式,重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3. 进行合适的监护和监管:针对再犯率较高的青年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监护措施和定期跟踪,确保他们在重返社会后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和监管,避免再次犯罪。

结语社会工作在干预与预防青年犯罪以及降低再犯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提供全面支持和辅导、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交适应能力,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当代青少年的吸烟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摘要:全世界大约有11亿烟民,中国就有3.2亿,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为37.62%。

在中国的烟民中,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万,并且吸烟群体还在日趋扩大化、低龄化、女性化,如今,学生群体的吸烟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探索造成这一现状的诱因的同时,了解青少年吸烟的心理,找到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吸烟现象的链接点,从而成功地进行介入。

关键字:青少年,吸烟,状况,特点,原因,危害,社工,介入一.当前我国青少年吸烟的现状我国现有13-18岁青少年1.3亿,据专家估算,青少年现在吸烟者约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数高达6500万。

青少年吸烟据调查,大致有以下两种特点:特点一,我国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逐年上升。

吸烟学生以男生为主,在大城市,女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均有上升趋势。

目前,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32.4%,男女分别为44.1%和19.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男女生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现象,男生增幅明显大于女生。

初中阶段增长速度最快,高中一年级男生尝试吸烟率出现高峰。

青少年现在吸烟率为11.5%。

男女分别为18.4%和3.6%。

其中初中生为10.9%和2.7%,高中生为28.8%和 4.9%。

男生中,现在吸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增长幅度有明显差异,在初三到高一升学阶段增幅最大。

女生吸烟率基本维持在低水平,没有发现岁年龄变化的明显趋势。

与此同时,国际上控烟先进国家的相关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如,美国高中男生现在吸烟率从2001年的29.2%下降到2005年的22.9%。

特点二,我国青少年开始吸烟呈现低龄化趋势。

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曾经吸过烟的的男女生中,13岁前吸完一整只烟的比率分别为66.8%和68.2%,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13岁前吸完一支烟的比例增加了15%,说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早。

根据以上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的形势不容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论文城市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
的社会工作干预
城市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干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三失青少年(指失学、失业、失所的青少年)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

这些三失青少年由于缺乏教育、失去工作机会和无家可归,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工作干预在城市流动人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社会工作干预应该关注三失青少年的基本权益。

这些青少年常常生活在边缘化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剥削和歧视。

社会工作者应当通过提供法律援助、教育机会和就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恢复和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他们申请低保或其他社会救助项目,使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社会工作干预应该注重三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由于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为他们提供交流和互助的机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压力。

再次,社会工作干预应该关注三失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失学是这些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而教育是他们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义务教育补习班或职业技能培训班,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学费和学杂费等经济问题,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社会工作干预应该关注三失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失业是这些青少年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也是导致他们陷入贫困和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工作者
可以通过与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帮助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鼓励他们创业或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城市流动人口中的三失青少年需要社会工作干预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他们的基本权益、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通过社会工作干预,我们才能够为这些三失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有希望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