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常见的罕见病

合集下载

罕见病和世界国际罕见病日知识汇编

罕见病和世界国际罕见病日知识汇编

罕见病和世界国际罕见病日知识汇编一、罕见病的定义概念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但世界各国对于罕见疾病的定义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顾名思义,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

罕见疾病又称“孤儿病”,在中国没有明确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

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少于5万(或发病人口比例为1/2500)的疾病,中国台湾则以万分之一以下的发病率作为罕见病的标准。

不同时间和地区,罕见病的界定标准会有所变化。

例如,艾滋病一度被定为罕见病。

又如,地中海贫血病,在北欧地区也曾被定为罕见病。

现在,这两种疾病都已是常见病。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统计,目前已有65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

对于罕见病,目前我国尚无官方的权威定义,因为中国对罕见病的发病情况尚不十分清楚,而国外数据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这也是目前中国罕见病政策制定的困难和瓶颈。

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

按此比例,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总数应有千万人之多。

目前,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各有不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

美国、日本分别将全国患病人数少于20万和5万的病种定义为罕见病;美国制定了罕见疾病保障法,来保障罕见疾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罕见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但世界各国对于罕见疾病的定义不尽相同。

在美国,凡是境内罹病。

人数少于二十万人的疾病,都属于罕见疾病;在日本则界定疾病人数少于五万人者属于罕见疾病;而在台湾省,以万分之一以下年盛行率作为中国罕见疾病盛行率之标准。

美国罕见疾病组织所公布的罕见疾病高达一千种之多。

可治性罕见病—血友病

可治性罕见病—血友病

可治性罕见病—血友病一、疾病概述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编码凝血因子的基因异常而导致凝血因子FⅧ或FⅧ生成障碍,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

其中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为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为血友病B(hemophilia B,HB)。

通常女性携带,男性发病。

人类Ⅷ因子基因定位于Xq28,基因跨度超186 kb,由26个外显子(占9 kb)及25个内含子(占177 kb)组成,编码2351个氨基酸,已发现缺失型(包括错义、无义及移码突变等)共46种以上[1]。

血友病B也呈x连锁隐性遗传,但血友病B有明显家族史者少,故此基因似有高度的自发性突变率。

人类Ⅷ因子基因定位于Xq27 11,基因总长度34 kb左右,由8个外显子组成。

已鉴定出的突变100种之多(部分缺失及全缺失者30种,其余为各种类型点突变)[2]。

1986-1989年在全国24省市的37个地区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友病患病率为2. 73/10万,与欧美相比较低[3]。

二、临床特征血友病患儿绝大多数为男性,临床特点是延迟、持续而缓慢的渗血,出血频度与部位取决于患儿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

血友病的出血在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发生,以膝、踝、肘和肩等大关节出血最为常见,肌肉出血次,内脏出血少见,但病情常较重。

除颅内出血外,出血引起的突然死亡并不多见,但年幼儿可因失血性休克致死[4]。

患儿首次出血常为学步前皮肤、软组织青斑、皮下血肿;走路后关节、肌肉出血开始发生,若此时无有效替代治疗,关节出血常反复发生并在学龄期后逐步形成血友病性关节病,不仅致残而且影响患儿就学及参与活动,影响其心理发育。

上述疾病演变过程常为重型患儿特点,但在没有及时接受替代治疗的中型患儿中也常见。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似,确诊及两者的鉴别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三、诊断血友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在血友病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尤为重要[5]。

1例庞贝病患者的个案护理

1例庞贝病患者的个案护理

1例庞贝病患者的个案护理【摘要】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正式发布,首批121种罕见病目录中,庞贝病就在其中。

人群患病率为1/40,000~1/300,000,被称为罕见病中的“罕见病”。

近期我科收治1例确诊庞贝病迟发性的患者,我们通过精准的治疗,细心的照顾,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医患双方共赢。

【关键词】庞贝病护理庞贝病(Pompe disease),又称为Ⅱ型糖原贮积症或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症(acid-α-glucosidase deficiency),是一种由于缺乏酸性α- 葡糖苷酶(acid alpha-glucosidase, GAA)所引起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它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病,由于 GAA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或缺乏,糖原不能分解而贮积在各种组织的溶酶体内,尤其以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受累最为严重,引起肌肉病变、呼吸困难、肢体残疾甚至死亡[1]。

临床分型为早发型(婴儿型)和晚发型(儿童及成人)。

患儿常于1岁左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成年期发病的患者全身多系统出现症状可有肌无力、行走困难、经常跌倒、吞咽困难、消瘦等,特别是当疾病累积呼吸肌时,患者需要日夜佩戴呼吸机方可维持呼吸。

其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以及GAA基因检测确诊。

庞贝病是可以治疗的,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注射酶替代制剂,替换不存在或缺乏的酸性α-葡萄糖苷酶,改变庞贝病的病程发展,实现临床治疗结果。

2020年04月17日我科收住1例确诊庞贝病晚发型患者,经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6岁,于2011年高考体检时发现血肝酶增高(2倍多),先后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2013年行肝脏穿刺活检,结果未见异常,后患者自觉体力下降,短程跑步,走路后易累,尤其是上楼梯,做蹲起动作,症状缓慢加重。

可治性罕见病—高 IgE综合征

可治性罕见病—高 IgE综合征

可治性罕见病—高IgE综合征一、疾病概述高IgE综合征(hyper IgE syndrome,HIES)又称Job综合征,由Davis等于1966年首次报道[1]。

HIES是一组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湿疹、反复细菌感染所致的皮肤及肺脓肿,伴有血清IgE异常增高。

该综合征为常染色显性或隐性遗传病,起初病因不明,进入21世纪,才逐渐发现其致病基因。

经典的高IgE综合征包括3个致病基因:2007年发现的TYK2基因[2]、STAT3基因[3]及2009年发现DOCK8基因(见表1)[4]。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综合征中各基因突变的深入研究,发现并非所有TYK2和DOCK8基因突变患儿均出现IgE升高,且这两种基因突变具有其他临床特点,如TYK2突变常出现沙门菌和分枝杆菌感染[5]。

2015年,国际最新分类[6]将其归入固有免疫缺陷中的需德尔分枝杆菌易感性疾病;而DOCK8突变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缺陷[7],目前将其归人联合免疫缺陷中。

同时,将1994年发现的Comel-Netherton综合征[8]和2014年发现的PGM3基困缺陷[9]归入HIES。

本文重点阐述STAT3基因突变所致的HIES。

STAT3基因突变所致的HIE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因此又称为AD - HIES,占HIES的60%~70%。

STAT3是一种转录因子,在Th0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STAT3可被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包括IL -6、IL - 10、IL - 22、IL - 23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启动初始T 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及Th17细胞发挥杀伤功能。

而当STAT3发生突变时,不仅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并且可干扰上游细胞因子网络,导致免疫功能紊乱[10]。

HIES发病率低于1/10万,常于婴幼儿期起病,无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

目前国内尚缺乏该综合征发病率的大样本调查研究,本中心从事该综合征研究多年,临床上发现了大量HIES患儿,积累了一定的诊治经验,以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为研究内容申请中标的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为揭示中国大陆HIES特点和HIES免疫学机制奠定基础。

精氨酸酶缺乏症-罕见病诊疗指南

精氨酸酶缺乏症-罕见病诊疗指南

精氨酸酶缺乏症一、疾病概述精氨酸酶缺乏症(arginase deficiency)也称精氨酸血症(argininemia),或高精氨酸血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中较少见的类型。

1969年由Terheggen等[1]首次报道。

精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尿素循环障碍有所不同,多数患儿在婴儿早期智力运动发育正常,随着疾病进展,在婴儿晚期出现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倒退、癫痫等神经系统损害。

除一般高氨血症所导致的症状外,可有步态异常、痉挛性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国内外关于精氨酸血症发病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报道其发病率为1/350 000~1/2 000 000不等。

国内韩连书等从4 981名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患者中检查出了1例精氨酸血症患者[2];杨艳玲教授团队曾报道7例精氨酸血症患者[3]。

精氨酸酶(EC3.5.3.1)有两种同工酶,Ⅰ型存在于肝脏,为精氨酸酶的主要类型;Ⅱ型存在于肝外组织,含量较少。

精氨酸血症是由于Ⅰ型精氨酸酶缺乏导致的一种疾病。

精氨酸酶缺乏导致精氨酸不能顺利转化为瓜氨酸,血液及尿液中精氨酸浓度增高,尿素生成障碍,引起神经、肝脏、肾损伤等多脏器损害,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编码Ⅰ型精氦酸酶的基因(ARGl)位于6q23,长11.5 kb,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由322个氨基酸组成的精氨酸酶同工酶Ⅰ蛋白。

迄今已报道了至少30种ARG1基因突变。

二、临床特征精氨酸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包括痉挛、震颤、舞蹈样运动、多动、共济失调、痉挛性四肢瘫痪、抽搐、精神发育迟缓等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肝病、周期性呕吐和小头畸形。

患儿早期可表现出厌食蛋白倾向及蛋白不耐受,进食高蛋白食物后血氨增高,导致呕吐或嗜睡,易合并营养不良。

进行性神经系统损害是精氨酸血症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病情严重者可于新生儿早期发病,出生后数日出现惊厥,病死率高。

患儿于2岁内出现“剪刀”步态、痉挛性双侧瘫、惊厥、严重智力低下、脑电图异常。

可治性罕见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可治性罕见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可治性罕见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疾病描述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pseudohypoparathyroidism,PHP)包含了一组临床多样化的遗传性疾病,患者虽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升高,但靶器官对PTH的生物作用不反应或反应下降,而表现出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症状和体征。

甲状旁腺素由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合成与分泌,其主要生物功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肾脏远端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及作用于破骨细胞激活骨吸收,间接经增加骨化三醇的合成,提高小肠对钙吸收的作用共同提高细胞外液的钙浓度。

另一方面,甲状旁腺素可抑制肾小球磷酸盐的重吸收,增加尿磷酸盐的排出。

因此,当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时会出现低血钙和高血磷。

PTH的生理作用是经肾和骨靶细胞表达的特异细胞膜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磷脂酶,引发级联反应,激活信号通路来完成的[1]。

研究发现编码G蛋白a亚单位Gsa的GNAS基因的表达缺陷与PHP的发生有关,GNAS基因定位于20q13.3,其组织特异性的表达受基因组印记基因的调控,来自母源或父源的等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形成既右差别又有重叠的多种临床类型。

PHP因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不同特征而划分为以下几类:PHP1,PHP2,进展性骨发育异常(progressive osseous heteroplasia,POH)和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pseudopseudohypoparathyroidism,PPHP),PHP1又分为PHPla,PHPlb,PHPlc 3型。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非常罕见,发病率不详,仅日本在1998年报道其1997年间全国患病率为3.4/1000000,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患者发病年龄从婴儿至老年均可见到[2-4]。

二、临床特征PHPla型的临床特征最明显,有典型的称为奥尔布赖特遗传性骨发育不良(Albright hereditaryosteodystrophy,AHO)的表型:矮小,圆脸,肥胖,手指/足趾变短(第4,第5指/趾最常见图1),牙齿发育不良,软组织钙化/骨化[5]。

首批一百二十一种罕见病目录公布

首批一百二十一种罕见病目录公布

龙源期刊网
首批一百二十一种罕见病目录公布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24期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药监总局、中医药管理局5部门联合公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首批目录纳入了血友病、白化病等121种疾病,因冰桶挑战活动被社会公众熟知的罕见病“渐冻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被纳入。

由于治疗罕见病的药物适用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进行研发生产,这些药被称为“孤儿药”。

据罕见病制药企业负责人王晓晖统计,首批进入目录的121种罕见病中,目前有40多种已经有批准上市的治疗药物,而其中在国内上市的仅20多种。

业内人士认为,目录的出台将提高药企对罕见病用药的研发积极性,加快罕见病药品上市进程,从而改善罕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将为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提供参考依据。

(摘自《新京报》6.9)。

怪异的“糖尿病”———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

怪异的“糖尿病”———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

关注罕见病28家庭医学2019.01(上)家庭医学2019.01(上)专家提醒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是什么病铜蓝蛋白是一种含铜的α2糖蛋白,外观呈蓝色,故命名为铜蓝蛋白,又称铜氧化酶、亚铁氧化酶。

铜蓝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其作用是可以将一价铜离子氧化成二价铜离子,也可将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从而使其在体内进行转运与代谢。

如果铜蓝蛋白降低或缺乏,临床上会出现三种神经系统疾病:即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WD )、门客斯病(Menkes disease ,MD )和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

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和门客斯病为铜蓝蛋白缺乏导致体内铜代谢障碍,大多数患者尿铜升高,血清铜降低;几乎所有的肝豆状核变性病患者均有角膜K-F 环,而较少合并糖尿病及视力减退等症状。

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是由于铜蓝蛋白基因突变,造成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丧失活性,致使二价铁无法被氧化成三价铁,进而不能与铁转运蛋白结合,转运到体内各组织中去。

由于体内的二价铁无法被氧化利用,便过多沉积在肝脏、胰腺、肌肉、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从而出现相关组织中铁浓度显著增高的现象。

因此,检查发现魏女土的铁蛋白水平增高,腹部超声检查中发现脾肿大,肝CT 扫描时显示肝内存在弥漫性高信号,头颅CT 显示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存在金属沉积。

至于空腹血糖居高不下,是由于胰岛铁浓度增高,造成胰岛素抵抗,其调节糖代谢的能力受到了损害所致。

此外,铁沉积于大脑,造成神经细胞因营养缺乏和自由基累积,导致组织损伤,以致最终引起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

魏女士的记忆力进行性减退和焦虑、失眠等症状,可能就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相关。

铜蓝蛋白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在对魏女士进行基因检测后,发现了铜蓝蛋白的基因突变。

对其父亲、母亲及其他3个子女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都是铜蓝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

只是他们属于携带者而不发病,魏女士却是纯合子,所以表现出疾病状态。

临床上空腹和/或餐后血糖升高的种类和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并非仅仅是调节血糖那么简单。

消化系统少见病与罕见病

消化系统少见病与罕见病

消化系统少见病与罕见病作者:黄晓东作者单位:430014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现代医学通俗地将疾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常见病(多发病)和罕见病(少见病)。

对罕见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反映着一个社会对罕见病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一所医院和一名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

本文介绍了4种消化系统的罕见病(少见病),每一种疾病都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1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又名蓝色橡皮样球形斑综合征(Beau Syndrome ),指皮肤与内脏同时出现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罕见,发生率仅1∶14000。

从幼儿到老人各年龄段皆可发病,常于出生后或幼年期发病,但多数在出现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重视而就医。

1860年Gascoyen首次报道,1985年Beau报道了2例。

由于皮肤血管畸形呈蓝色橡皮奶头状,故称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简称BRBNS,也有人称之为Beau 综合征。

多认为系胎儿期分化、发育过程异常或发育不全所致。

多为散发,个别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9号染色体短臂点突变有关。

1.1 病理国外资料显示,BRBNS皮肤血管瘤100%,胃肠道血管瘤为74%,中枢神经血管瘤为17%,关节和肝血管瘤各为5%,眼内、肾、脾血管瘤各为2%。

胃肠道血管瘤的分布:小肠100%、结肠74%、胃65%。

国内资料显示,BRBNS 皮肤血管瘤分布在躯干75%,四肢100%,颜面部33.3%;胃肠道血管瘤分布在小肠为66.6%、胃66.6%、结肠41.7%、食管25%。

肺部罕见病与少见病集萃

肺部罕见病与少见病集萃

15.04×109儿,中性粒细胞0.35,嗜酸粒细胞0.41。红细胞
沉降率48 mm/h。血IgE为6
757.41
IU/ml;类风湿因子
(RF)336 IU/ml(0~20)。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核抗
原抗体(EN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均阴性。 降钙素原(PCT)<0.05斗g/L。1,3-B—D葡聚糖(G)试验阴 性,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阴性,结核杆菌吖一干扰素释放 试验184.7 ng/L(0一14)。痰结核杆菌PCR(一)。3次痰抗 酸染色(一)。3次痰找瘤细胞(一)。痰涂片:大量白细胞, 大量G+球菌,部分于白细胞内部;少量真菌菌丝及孢子。 痰培养:少量烟曲霉。痰六胺银染色(一),痰放线菌培养 (一),痰奴卡菌培养(一)。特异性IgE检测:总IgE>
DOI:10.3760/ema
j.issn.1001旬939.2014.03.026
确,治疗亦比较规范;第二阶段:患者在原有肺空洞病变的基
万方数据
生!兰丛丝翌业i『盟苤娄!!!兰生!!]笙!!鳖箜!塑业i!I|11-・世竺坠型!望i!!坠型尘型!!:∑丛!!!盥!!:i
图1
2012‘i:I门18||胸部(jrr:左啼I:IIf‘尖后段斑片影伴审洞形成
生堡结篮塑哩哩苤查!!!!生!旦笙!!鲞笠!塑g!i!』!!!!!竺垦!!囱!望i!:丛!丝!!!!!:y!!:!!:盟!:!
・237・
.青年学者沙龙.
肺部罕见病与少见病集萃
2013年第4次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活动于2013年 11月28日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肺部罕见病与少见病 集萃”,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宁医生 主持。 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肺部罕见病与少见病的分 享可以让临床医师开阔眼界,今天我们将北京几家大医院呼 吸科的罕见病集中在一起讨论,是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 会。今天有多位专家到场进行点评,更为本次沙龙增色。在 分享病例之前,首先请王辰教授谈一谈对青年学者沙龙的建 议和希望。 王辰(卫生部北京医院):呼吸沙龙自1996年发起至今 已17年。17年在一个学科的发展里程上并不算漫长,但就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呼吸学科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壮大,呼吸 沙龙也在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年我和林江 涛、孙永昌教授在筹划呼吸沙龙的时候,起初是为了分享国 内外的研究进展,后来大家参加的热情都很高,沙龙也逐渐 壮大。至今,参加沙龙的人也算是换了好几拨了。5年前随 着更多青年医师的参与,而像我们最早的这批人也不能再妄 称“青年”了,沙龙就成立了所谓的“顾问委员会”,从而使青 年学者沙龙永远保持年轻。我们特别钦佩何权瀛教授,虽然 年龄比我们大,但更有活力,思想活跃。沙龙这么多年来之 所以长久不衰,也是因为她保持了活力,而且给呼吸学界带 来了一种文化。至于呼吸沙龙今后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充分 体现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呼吸学界应该更有“血性”,特别 是青年医师。17年间呼吸学科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这一 代人也都成长起来。当年创办沙龙的时候还是所谓的“懵 懂”的一代人,现在都成长为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当年我们 很多人给杂志投稿但屡投不中的,现在也成为杂志的编委、 常务编委。但想想看,年龄的增长和学问的增长还不一定是 一致的,不能说大家不努力,但可能做得还不够,与主观上想 达到的境界和想取得的推动学科发展的成绩还有距离。因 此,我们更寄希望于我们的后辈们把青年人应有的热情和能 量都迸发出来。最后一点,青年学者沙龙应有青年人的特 点,而青年的特点就是有活力,大家一定要迸发活力,勇于进 取,一起往前闯。 孙永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我们和王 辰教授都是一代人,在2008年为了呼吸学者沙龙的年轻化, 当时做了一项“新老交替”的工作,大家把带领培养新一代 “沙龙学者”的重任交给了我。我们对沙龙都有深厚的感 情,就凭这份感情,我想应该能够把呼吸沙龙做得更好。近 5年来,沙龙得以继续发展,但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够, 包括我个人;有些方面与上一代“沙龙学者”比起来,还是有 不少差距。记得当年王教授曾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来 形容沙龙活动的情景;“激扬文字”指的是我们撰写的沙龙 通讯,而“指点江山”则是探讨、议论呼吸病学领域甚至医学 领域的新思想新进展。我想以后应该把你们的活力更多地 释放出来,把沙龙办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呼吸学科 发展得更好。 刘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例1(肺部 巨大气腔和多发空洞病变),女性患者,19岁,学生。主因 “间断咳嗽、咳痰21个月,加重4个月”于2013年8月6日 入院。患者2011年11月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盗汗,伴发 热,体温38—40℃,白服抗生素无好转。行胸部cT(图1) 示左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斑片影伴空洞形成,诊断为肺 结核,给予HRZE+左氧氟沙星治疗2个月,症状明显缓解, 体温恢复正常,停左氧氟沙星,继续规律应用抗结核药物满 1年。4个月前患者再次咳嗽伴黄绿色痰,发热,体温最高 38℃,自服头孢类抗生素体温降至正常,但咳、痰无缓解。 2个月前复查胸部cT示左上叶巨大空腔伴有液平(图2), 应用HR+阿米卡星抗结核,并先后应用头孢唑啉、氟康唑、 替硝唑、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生素,症状无改 善,于2013年7月19日复查胸部cT示液平消失,左上叶空 腔进一步增大,腔壁增厚,周围可见斑片状影伴实变,内见空 洞,右肺中叶及下叶新出斑片影(图3,4)。发病以来体重减 轻10 kg。对氨基水杨酸钠过敏。否认其他病史及粉尘接触 史、宠物饲养史。体格检查示生命体征平稳,脊柱右弯,左上 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可治性罕见病 》甲基丙二酸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 》甲基丙二酸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甲基丙二酸血症一、疾病概述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malonic acidemia,M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自身缺陷或其辅酶钴胺素( cobalamin,cbl,VitBi:)代谢缺陷,导致甲基丙二酸、3-羟基丙酸及甲基枸橼酸等代谢物异常蓄积引起的疾病‘1]。

根据酶缺陷类型分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陷(Mut型,其编码基因为MUT)及其辅酶钴胺素代谢障碍两大类。

钻胺素代谢障碍包括6个类型,分别为cbIA、cbIB、cbIC、cblD、cbIF及cblH,其编码基因分别为甲基丙二酰变位酶的基因为MUT,编码cbIA、cblB、cbIC、cbID和cbIF相应编码基因分别为MMAA、MA4AB、MMACHC、MMADHC及LMBRD1。

Mut、cbIA、cbIB及cbIH缺陷型仅表现为MMA,故称为单纯型MMA,cbIC、cbID和cbIF缺陷型则表现为MMA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故称为MMA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

近几年研究发现cbID型缺陷存在两种变异型(cblD -1和cbID -2>。

cbID -l 缺陷导致单纯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ID -2缺陷导致单纯甲基丙二酸尿症。

目前证实,既往报道的cbIH型缺陷属于cbID -2型。

MMA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有很大差异。

美国患病率为1. 3/10万;德国为0.4/10万;意大利为1.6/10万;日本为2/10万;我国台湾约1.2/10万[4];上海新华医院筛查80万例新生儿,患病率为3/10万;浙江省儿童医院筛查近13万例,患病率为1.5/10万;各地临床遗传代谢病疑似患者筛查资料显示甲基丙二酸血症是我国有机酸血症中最常见的类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60%~80%,其中cbIC型占95%[5-7]。

二、临床特征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反复呕吐、嗜睡、惊厥、运动障碍、智力及肌张力低下。

可治性罕见病—范可尼贫血

可治性罕见病—范可尼贫血

可治性罕见病—范可尼贫血一、疾病概述范可尼贫血( Fanconi anemia,FA)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或)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为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疾病,全球发病率为0. 3/10万[1]。

1927年Fanconi首次报道3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多发性先天畸形病例,故名为范可尼贫血[2]。

FA中位发病年龄为7岁,9%的FA患者直至成年期才被确诊,也有直至49岁才发病的患者,男:女约为2:1[3]。

目前,已经发现FANC -A、FANC -B、FANC -C、FANC - D1(BRCA2)、FANC -D2、FANC -E、FANC -F、FANC -G(XRCC9)、FANC -I( KIAA1794)、FANC -J(BRIP1)、FANC -L(PHF9/POG)、FANC -M(HEF)、FANC -N(PALB2)、FANC -O(RAD51C)、FANC -P (SLX4)、FANC -Q(XPF/ERCC4)、FANC -R( RAD51)、FANC -S(BRCA1)和FANC -T( UBE2T)等19个基因的异常可以造成FA,其中FANC -A突变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FANC -C和FANC -G突变[4]。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FA/BRCA功能网络,该功能网络与3条经典的基因损伤后DNA修复路径相关,分别是同源重组、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经诱变的跨损伤DNA复制[5]。

在射线、有毒化学物质、细菌和病毒感染造成DNA损伤后,该损伤不能得到及时修复,造成突变的累积。

由于人体造血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的增殖状态,这些DNA损伤后易导致造血系统受累,表现为造血系统增殖低下,远期极易发生血液和其他系统的恶性转化[6]。

二、临床特征FA是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且疾病呈进展性,造成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部分患者可仅有骨髓衰竭而无躯体畸形,或只有躯体畸形而无血液系统异常;患者常有阳性家族史,其自身和(或)家族成员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

首批国家版罕见病目录发布

首批国家版罕见病目录发布

首批国家版罕见病目录发布作者:许雯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1期备受期待的国家版罕见病目录终于出台。

日前,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五部委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正式发布,共有121种疾病被收录其中。

目录涉及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人”症)、白化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法布雷病、戈谢病等门诊常见罕见病种。

这被业内视为罕见病保障历史性的突破,有望推动罕见病科学和临床研究以及药物研发。

5月23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公开了由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优化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有关事宜的公告》,进一步明确科学简化罕见病药品审评审批程序的相关细节。

公告中提到,对于境外已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不存在人种差异的情况下,可以提交境外取得的临床试验数据直接申报药品上市注册申请。

同时,对于公告发布前已受理并提出减免临床试验的上述进口药品临床试验申请,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要求的,可以直接批准进口。

建立罕见病登记制度所谓罕见病,按照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提出的定义,即患病率低于1/500000或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10000的疾病。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罕见病种类约7000多种,受影响人数超过3亿。

罕见病的诊疗技术远落后于常见疾病,仅5%的患者有药可医,但这其中,大部分费用极其高昂,多数患者难以承受。

”2017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罕见病与孤儿药大会暨第6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披露了上述数据。

我国罕见病诊治及用药受到经济、人口、社会保障水平等条件制约,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

近年来,我国大刀阔斧地改革药品审评审批政策,其中也包括支持罕见病药品(即孤儿药)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发。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公布罕见病目录,建立罕見病患者登记制度。

中国罕见病诊疗现状_

中国罕见病诊疗现状_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张松筠,E m a i l :2574459696@q q.c o m 中国罕见病诊疗现状张松筠(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罕见病是指发病率很低的一类疾病㊂目前种类超过7000种,80%具有遗传性,以先天性畸形㊁内分泌代谢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㊂罕见病的知晓率低㊁误诊率高㊁治疗可及性差㊂伴随基因科技发展,罕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巨大进步㊂中国成为罕见病诊治领域进步最快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㊂关键词:遗传;畸形;基因;罕见病;诊断;治疗;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R 5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3-0197-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3.001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r a r e d i s e a s e s i nC h i n a Z h a n g S o n g y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S o n g y u n ,E m a i l :2574459696@q q .c o m A B S T R A C T :R a r ed i se a s e s r ef e r t oa t y p eo fd i s e a s ew i t hav e r y lo wi n c i d e n c er a t e .A t p r e s e n t ,t h e r ea r e m o r e t h a n7000k i n d so f r a r ed i s e a s e s ,80%o fw h i c ha r eh e r e d i t a r y ,m a i n l y i n c l u d i n g c o n ge n i t a lm a lf o r m a t i o n s ,e n d o c r i n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d i s e a s e s .T h e a w a r e n e s s o f r a r e d i s e a s e s i s l o w ,t h e r a t e o fm i s d i ag n o s i s i shi g h ,a n d t h e 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 o f t r e a t m e n t i s p o o r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g e n e t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g r e a t p r o gr e s s h a s b e e nm a d e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r a r ed i s e a s e s .U n d e rt h ea c t i v e p r o m o t i o no f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a n dv a r i o u ss o c i a l f o r c e s ,C h i n ah a sb e c o m e t h e c o u n t r y w i t h t h e f a s t e s t p r o g r e s s i nt h ed i a g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r a r ed i s e a s e s ,w h i c h m a r k s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m e d i c a l l e v e l a n d t h e p r o gr e s s o f s o c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h e r e d i t y ;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g e n e s ;r a r e d i s e a s e ;d i a g n o s i s ;t h e r a p y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y张松筠,医学博士,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㊁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河北省药学会罕见病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北省遗传学会遗传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药学会内分泌代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㊂曾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㊂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著作4部㊂主要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罕见病,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疾病㊂1 罕见病概述1.1 罕见病定义 罕见病(r a r ed i s e a s e )又称 孤儿病 (o r p h a nd i s e a s e ),顾名思义,是指发病率很低㊁很少见的一类疾病㊂罕见病的界定,全球目前尚无统一标准[1]㊂大多数国家根据两个原则,一是发病率或患病人数;二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待罕见病,用于决定政策划分及患病人群规划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美国把患病人数少于20万,发病率低于7.5/10000的疾病划分为罕见病;欧盟则用发病率小于5/10000作为区分罕见病的标准;在日本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低于5万,发病率低于4/10000㊂在中国,由于缺乏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无明确的罕见病定义[2]㊂1.2 罕见病种类 目前全世界已知罕见病7000余种,占人类疾病10%㊂整体来讲,罕见病并不罕见,全球罕见病患者大约3.5亿,每年新出生的患儿超过20万㊂在美国,罕见病影响人数超过3000万,中国预计可达数千万㊂1.3 罕见病特殊共性 罕见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极低,患病人数少且人群分散㊂其中80%由基因缺陷导致,具有遗传性,50%于儿童期发病,30%于5岁前死亡㊂常累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呈慢性㊁进行性耗竭性发展,多为终身疾患,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㊂1.4 罕见病疾病谱 不同国家罕见病疾病谱不同,中国与欧美国家就存在明显差异㊂欧美罕见病疾病谱中,罕见的外伤㊁传染病㊁中毒㊁肿瘤等占较大比例(约2000~4000种),而在中国,这些疾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罕见病㊂一些中国常见的疾病,例如结核病,却列在欧美的罕见病目录中㊂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和山东省罕见疾病防治协会分别对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5年住院病例和全国7省份93家三级甲等医院10年住院病例进行罕见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临床实际数据统计与欧美的罕见疾病谱有较大差距,在系统分布方面,以先天性畸形,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主㊂更为精确的数据还有赖于罕见病规范化注册登记的普及[3]㊂2中国罕见病的诊治现状2.1罕见病的知晓率低这与罕见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极低㊁患病人数少且人群分散有关㊂ 2018中国罕见病调研报告 显示,不仅普通民众对罕见病了解甚少,医务人员状况也不乐观㊂接受 罕见病的普遍认知调研 问卷的285名医生中(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超过77%),33.3%的医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了解罕见病,而受访医生整体学历㊁职称㊁工作医院的级别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㊂可以想象在基层医疗机构,这种现象会更为严重[4]㊂2.2罕见病的临床诊断能力不足临床工作中,罕见病就诊难,常常难以确诊㊂即便在美国,每位罕见病患者平均需要7.6年,经历8位医生,被误诊过2~3次后才能确诊㊂欧盟2003-2006年的调查发现,25%的罕见病患者确诊需要5~30年,40%的罕见病患者首诊时被误诊㊂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教授的调查研究显示,58.15%的罕见病患者有过被误诊经历,其中35.20%曾被误诊5次以上㊂许多罕见病患者被长期漏诊,甚至是误诊,一些罕见病的诊断甚至需要几代人努力㊂大多数罕见病需要多学科㊁跨专业的临床专家以及医学遗传学专家协作才能精准诊治㊂2.3罕见病治疗可及性差罕见病的治疗方案极度缺乏㊂目前7000多种罕见病中,只有不到5%有药物治疗㊂因而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又称孤儿药,大部分费用极其高昂,每年治疗费用少则几万,多则几十㊁上百万,加之社会保障不足,多数患者及家庭难以承受㊂经统计,截至2016年3月16日,美国已上市的孤儿药共431个,其中172个品种(39.9%)在我国有注册批准信息,93个品种(54.07%)被遴选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其中甲类药品品种22个,报销比例较高,乙类药品品种71个,报销比例低;有79个品种(45.93%)未列入医保或医保不覆盖罕见病适应证[6]㊂2012年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开展的 中国罕见病群体生存状况调查 显示,77.7%的罕见病家庭医保报销费用不足10%,71%的家庭无法承担罕见病费用支出㊂大部分家庭没有得到社会救济,能够得到政府救助的仅7.4%,慈善组织救助的只3.75%[7]㊂由此可见,我国罕见病药品的可及性较低且保障水平不足㊂一旦患上罕见病,患者和家庭就要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㊂患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㊂3中国罕见病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努力成果3.1规范临床诊疗提高医生诊治水平比罕见病更加罕见的,是会看罕见病的医生㊂严重的漏诊与误诊常常源自医生对罕见病的认知不足,提高医生诊治水平是减少罕见病漏诊和误诊的重要措施㊂制定罕见病标准化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可有效提高医生诊治水平㊂临床路径是建立在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目前大多数罕见病缺乏临床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㊂为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㊁促进临床诊疗规范化,北京㊁上海等地医学机构积极开展罕见病临床诊疗的规范工作㊂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主持完成了戈谢病㊁庞贝病等罕见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规范研究㊂2017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组织编写了‘可治性罕见病“,纳入罕见病117种,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部分罕见病的规范性诊疗意见㊂2018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洁教授组织专家研讨并撰写了‘A l p o r t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推荐意见“[8]㊂2018年10月‘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释义“首发,向社会各界提供国家首批罕见病目录释义㊂二代测序的临床应用已在全球范围展开,改善了临床诊疗诸多问题㊂绝大多数罕见病由遗传变异所致,通过适当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得到病因诊断㊂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产前诊断及植入前筛查有助于预防绝大多数基因缺陷性罕见病[9-10]㊂伴随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广,罕见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确诊时间缩短,成本降低㊂当然,对临床基因数据的深入解读㊁患者的治疗指导和预后监测均需进一步提高㊂当今,精准医学下的基因治疗正给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㊂基因治疗指的是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㊂具体来说,就是注入㊁添加一个健康的基因以替代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变异基因,永久恢复蛋白质表达,改善患者症状[11-12]㊂2012年,首个基因治疗药物G l y b e r a在欧盟上市,用于治疗基因缺陷症-脂蛋白脂酶缺乏症[13-14]㊂2016年中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的基因治疗药物S t r i m v e l i s也在欧盟获准上市[15],2016年底治疗部分D u c h e n n e型肌营养不良的外显子51跳跃治疗药物E t e p l i r s e n等[16]和治疗脊肌萎缩症的R N A干扰药物S p i n r a z a(反义寡核苷酸,A S O)于美国获批上市[17-18]㊂2017年底,用于R P E65基因缺陷所致视网膜营养不良的基因治疗药物L u x t u r n a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 D A)批准上市[19]㊂除了批准上市的药物,还有更多的基因治疗药物处于临床前实验或临床试验阶段,如C R I S P R-C a s基因编辑系统和基于改造C a s的不断链单碱基编辑系统,都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㊂与此同时,国内基因治疗的研发与产业化也进入快车道㊂3.2重视罕见病的科学研究由于绝大多数罕见病的发病机制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并不明确,罕见病研究任重道远㊂更由于罕见病病例极少,患者分散,跟踪随访不足,采集数据极为困难,数据缺失等罕见病研究面临巨大挑战!面对严峻形势,国家正逐步加大对罕见病研究的科技投入: 十二五 期间启动首个综合性罕见病防治研究项目 中国罕见疾病防治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十三五 期间又同时启动3个罕见病研究精准医学专项-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㊁中国人群重要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技术与临床规范研究㊁眼耳鼻喉口腔罕见病精准诊疗技术研究㊂其中 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 ,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㊁联合全国20余家大型医院,于2016年启动㊂建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拟录入不少于50种病种,50000例罕见病病例㊂同时建立罕见病多组学整合的临床数据库及多中心临床生物样本库,以便有效整合临床诊疗信息㊁探索诊断和治疗罕见病的精准手段,同时为罕见病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20]㊂另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5年开始提出 重视支持具有研究基础的罕见病的研究 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对罕见病科学研究的支持㊂在中国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罕见病科研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已持平,某些领域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㊂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了2000多种罕见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方法,初步建立中国人群罕见遗传病基因突变数据库㊂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㊁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和湘雅医院共同发起研究项目,系统评估全基因组测序在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发育迟缓㊁多发畸形等罕见未确诊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指征㊂2018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本关于罕见病的综合性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罕见病研究报告 出版发行㊂该报告认真梳理罕见病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客观介绍这些年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为罕见病事业做出的努力与奉献,力求客观实际地剖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㊂2018年10月30日,‘基于中国1500万余例次住院病例的121种罕见病现况分析“[21],这是首篇关于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大数据研究的论文㊂文章初步探索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121种罕见病在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中的住院例次㊁种类㊁省/直辖市分布㊁年龄分布及重复住院率等,为进一步建立全国范围内罕见病注册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支撑㊂3.3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及社会保障罕见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医疗机构㊁政府㊁企业㊁患者㊁新闻媒体等多方面的协作努力㊂国家食药监总局(C F D A)在2015至2016年,多次发文支持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㊂2017年7月19日,国家经药品谈判纳入医保目录的36种药物中包含两种 孤儿药 ,这体现了国家对 孤儿药 的关注㊂2018年5月2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鼓励罕见病用药进口注册的通知,出台罕见病药物上市绿色通道政策㊂近些年,政府对罕见病诊疗和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罕见病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㊂2015年底,中国国家卫计委成立了 国家罕见病诊治与保障专家委员会 ,致力于罕见病议题的全方位解决㊂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21种罕见病纳入其中,开启了我国清单制认定罕见病的篇章㊂2018年10月24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成立了 中国罕见病联盟 ,超过50家罕见病相关单位加入其中㊂与此同时,在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下,在医学学术团体㊁罕见病患者组织慈善机构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协助推动下,罕见病的认知和救治水平有了巨提高㊂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是罕见病诊治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㊂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也显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㊂参考文献:[1] R i c h t e r T,N e s t l e r-P a r r S,R a b e l a R,e t a l.R a r e d i s e a s et e r m i n o l o g y a n dd e f i n i t i o n s-a s y s t e m a t i c g l o b a l r e v i e w:r e p o r to f t h e I S P O R.R a r eD i s e a s eS p e c i a l I n t r e s tG r o u p[S].2015,V a l u eH e a l t h18,906-914.[2]丁若溪,张蕾,赵艺皓,等.罕见病流行现状一个极弱势人口的健康危机[J].人口与发展,2018,24(1):72-84.[3] C u iY,Z h o u X,H a nJ.C h i n al a u n c h e da p i l o t p r o j e c tt oi m p r o v e i t s r a r e d i s e a s eh e a l t h c a r e l e v e l s[J].O r p h a n e t JR a r eD i s,2014,9:14.[4]丁洁,王琳.中国罕见病研究报告(2018)[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33.[5]李亚茹,丁红,苏霞.罕见病药物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44(2):107-111.[6]葛琳,魏翠洁,史录文,等.中国罕见病用药现状研究[J].北京医学,2018,40(5):432-434.[7]李莹.关于我国罕见病相关政策制定的探讨基于罕见病群体生活状况调研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30(2):77-89.[8] A l p o r t综合征诊疗共识专家组.A l p o r t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推荐意见[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8,34(3):227-231.[9]王彦林,程蔚蔚.高通量二代测序在预防出生缺陷产前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1:1. [10] Z i mm e r m a nR S,E c c l e s J,J a l a sC,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t e s t i n g f o rp r e i m p l a n t a t i o n g e n e t i cd i a g n o s i so f s i n g l e g e n ed i s o r d e r s[J].M e t h o d sM o l B i o l,2019,1885:61-71.[11]闵浩巍,王飞,姜召芸,等.罕见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44(2):123-126.[12] C u c c h i a r i n i M.H u m a n g e n et h e r a p y:n o v e la p p r o a c h e st oi m p r o v e t h ec u r r e n t g e n e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s[J].D i s c o v M e d,2016,21(118):495-506.[13] M o r r i s o nC.$1-m i l l i o n p r i c e t a g s e t f o rG l y b e r a g e n e t h e r a p y[J].N a tB i o t e c h n o l,2015,33(3):217-218.[14] W a t a n a b eN,Y a n o kK,T s u y u k iK,e t a l.R e-e x a m i n a t i o no fr e g u l a t o r y o p i n i o n si n E u r o p e:p o s s i b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t h ea p p r o v a l o f t h ef i r s t g e n et h e r a p yp r o d u c tG l yb e r a[J].M o lT h e rM e t h o d sC l i nD e v,2015,11(2):14066.[15] G e n e t h e r a p y f o rs e v e r ec o m b i n e di mm u n ed e f i c i e n c yp o i s e df o r E u r o p e a n a p p r o v a l:I fg r e e n-l i gh t e d,S t ri m v e l i s w o u l dp r o v i d e a d d i t i o n a l t r e a t m e n to p t i o nf o rs e c o n d m o s tc o mm o nf o r mo f d i s e a s e[J].A mJM e dG e n e tA,2016,170(8):1955-1956.[16] A a r t s m a-R u s A,G o e m a r s N.A S e q u e lt ot h e E t e p l i r s e nS a g a:e t e p l i r s e n i s a p p r o v e d i n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b u tw a sn o ta p p r o v e d i nE u r o p e[J].N u c l e i cA c i dT h e r,2019,29(1):13-15.[17] P r a k a s hV.S p i n r a z a--ar a r ed i s e a s es u c c e s ss t o r y[J].G e n eT h e r,2017,24(9):497.[18] L e v i n A A.T r e a t i n g d i s e a s e a t t h e R N A L e v e l w i t h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s[J].NE n g l JM e d,2019,380(1):57-70.[19] D a r r o wJ J.L u x t u r n a:F D A d o c u m e n t sr e v e a l t h ev a l u eo fac o s t l yg e n et h e r a p y[J].D r u g D i s c o v T od a y,2019J a n31.[E p u ba h e a do f p r i n t][20]徐昊鹏,朱翀,弓孟春,等.中国罕见病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协和医学杂志,2018,9(1):5-9.[21]石鑫淼,刘徽,王琳,等.基于中国1500万余例次住院病例的121种罕见病现况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40): 3274-3278.收稿日期:2019-03-07编辑:武峪峰。

《认识罕见疾病》课件

《认识罕见疾病》课件
增加无障碍设施等。
患者自我管理与互助
自我监测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提高治疗效果。
健康档案管理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等信 息,方便医生了解患者情况。
患者互助组织
鼓励患者加入互助组织,相互交流治疗经验、分 享康复心得,共同应对罕见疾病。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 疾病的认知,减少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家庭护理与照顾
日常护理
为患者提供日常护理,包括饮食 、起居等方面的照顾,确保患者
的身体健康。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 训练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
复。
家庭环境改造
为方便患者生活,对家庭环境进 行适当改造,如调整家具布局、
心理影响
罕见疾病可能给患者带来 心理压力和焦虑,影响生 活质量。
经济影响
罕见疾病的诊疗费用较高 ,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负 担。
02 罕见疾病的病因与症状
遗传因素
遗传性疾病
罕见疾病中有一部分是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如囊性纤维化、亨廷顿 氏病等。
家族遗传
有些罕见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马凡综合征等,这些 疾病在家族成员中发病率较高。
由于罕见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医生可 能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诊断困难。
03 罕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策略与措施
1 2 3
建立完善的罕见疾病预防体系
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罕见疾病监测和预防网络,加 强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降低罕见疾病的发病率 。
提高公众对罕见疾病的认知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罕 见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鼓励人们积极采取预 防措施。

可治性罕见病—戊二酸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戊二酸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戊二酸血症Ⅰ型一、疾病概述戊二酸血症I型(glutaric acidemia I)又名戊二酸尿症I型( glutaric aciduria type l),是罕见的有机酸血症,一种在赖氨酸、羟赖氨酸、色氨酸代谢途径中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 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 GCDH)( EC l.3.99.7)缺陷引起的遗传代谢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为1/100 000.戊二酸血症发病率在不同的种族和人群有所不同,在古老的阿米什人( Amish)人群、加拿大土著Oji-Cree人、吉普赛人、美国印第安拉姆毕族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国内报道台湾发病率1/100 000,浙江发病率1/130 000[1]。

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位于19 p13.2,基因全长7 kb,包含11个外显子。

目前为止相关基因突变已报道150多种上,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内含子剪切等。

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编码线粒体基质内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二钠依赖的蛋白,涉及L-赖氨酸,L-羟赖氨酸和L-色氨酸的合成代谢。

在大鼠皮层纹状体细胞和海马细胞培养中,提示3羟基戊二酸诱导激活N-甲基天冬氨酸( NMDA)受体,引起神经元退化,目前汝有直接证据揭示3羟基戊二酸直接作用于谷氨酸受体,推测3羟基戊二酸可能通过能量消耗诱导了电压依赖的镁离子阻断作用于NMDA受体,由于二羧酸不易通过大脑毛细血管上皮细胞,戊二酸与3羟基戊二酸在脑中浓度高于血浆100~1 000倍[2],在高浓度聚集的二羧酸(2氧基戊二酸脱氢酶,以及在星状细胞和大脑神经元间穿梭的二羧酸)可能具有神经毒性,抑制能量代谢,可激活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突变引起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戊烯二酸、戊二酰肉碱(C5DC)等代谢产物堆积引起戊二酸血症I型。

二、临床特征新生儿期多数症状不典型,常可观察到暂时性肌张力低,75%表现为头围增大,易激惹,此时头颅MRI扫描可显示颞叶发育不全,脑脊液间隙增宽,室管膜下假性囊肿,髓鞘化延迟,脑回未成熟。

2021年风湿罕见病,规范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治(全文)

2021年风湿罕见病,规范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治(全文)

2021年风湿罕见病,规范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治(全文)摘要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风湿罕见病,已列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

该病为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由免疫介导的多器官受累疾病,目前在我国各地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且在疾病诊治方面尚有诸多不规范之处,制定IgG4相关性疾病的专家共识对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诊治水平非常重要。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类新近认识的疾病,为2018年8月我国公布的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121种罕见病病种之一[1]。

该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因患者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受累组织中大量IgG4阳性淋巴和浆细胞浸润,造成器官肿大和硬化。

IgG4-RD虽属罕见病范畴,但从目前临床收治的情况看,很可能是一种被低估的罕见病,随着各专科认识的深入,将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诊断。

虽然IgG4-RD的认识时间较短,但我国学者在发病机制研究、临床特征总结,以及探讨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做了诸多工作,亦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然而,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在国内的诊治尚不规范,漏诊和过度诊断并不少见,且医生对治疗的掌握亦参差不齐,导致该病整体诊治水平非常不均衡,急需规范。

基于此,由中国罕见病联盟和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IgG4相关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2],现就本共识的必要性浅谈几点看法:1. IgG4-RD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患者因首发症状部位不同而就诊于不同的专科,如消化科、口腔科、眼科、呼吸科、肾脏科、胰腺和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和神经科等,各学科医生对患者的整体病情评估及治疗策略的把握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统一各专业医生的认识,更合理地制定最佳的治疗和随诊方案。

2.血清IgG4升高是IgG4-RD的诊断标准之一[3, 4],但其敏感度、特异度均不理想。

心肌炎是“常见病”吗

心肌炎是“常见病”吗

心肌炎是“常见病”吗心肌炎在世界各国均属罕见病,而在我国,自70年代后却成了内、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有的乃至占了首位。

心肌炎果然常见吗?为此,对心肌炎从头知道一下可能是必要的。

在上一世纪,西方国家对心肌炎亦无知道,将心包炎、胸膜炎和肺炎等均确诊为“心脏炎”,对感染和心血管病变所形成的的胸部症状也归于“心肌炎”,所以“缓慢心肌炎”成为其时惯用的抽象确诊。

直至本世纪初,仍有人将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归于“心肌炎”的领域,这种宽松抽象的“心肌炎”至1932年方被否定。

英国学者Wood1968年陈述,在他所遇的约1万名心脏新患者中,确诊心肌炎者仅约30人(0.3%)。

美国得克萨斯儿童医院在1954~1977年住院14322例的心脏病中,心肌炎只占0.3%。

多伦多儿童医院1951~1964年所计算的数字亦与此相仿。

我国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1997年报导,在儿科每年约5000~7000(1~15岁)住院患儿中,心肌炎不超越2人。

国内对心肌炎的知道也很晚。

在解放初期,对心肌炎的概念很是含糊。

至70年代后期方有了深一层的知道,但从一个极点走到了另一个极点,确诊被不断扩大化。

至80年代,心肌炎好像已成了临床上的“ 常见病”。

正如首都儿研所李家宜教授所指:“有些单位将早搏、乏力、胸痛等症状都归为心肌炎;对病毒的查看没有材料,即冠以病毒性的病因”。

所以“患者”数目很多添加,形成许多不必要的住院、查看、医治、休学和矿工,除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外,还引起许多家庭的无谓惊慌。

近年来,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被逐步发现: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对心肌细胞的损坏为其主要的病理根底。

柯萨奇B病毒(CB)为心肌炎最常见的致病原,但临床上除爆发的心肌炎可能为病毒直接对心肌细胞的广泛损坏所形成的外,大多病例并非因为病毒的直接危害,而系由免疫系统异常所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常见的罕见病:(不完全统计)
1、渐冻人(包含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脊髓性肌萎缩症、肯尼迪病病友群体);
2、重症肌无力
3、青少年帕金森病
4、血友病
5、多发性硬化病
6、肺淋巴管肌瘤病
7、脊髓性小脑共济失调
8、成骨不全症,又称瓷娃娃
9、戈谢病
10、庞贝氏病
11、尼曼匹克病
12、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3、卡尔曼氏综合征
14、肢端肥大症
15、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
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7、甲基丙二酸血症
18、黏多糖贮积症
19、苯丙酮尿症
20、白化症
21、结节性硬化症
22、生长激素缺乏症
2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24、Alport综合征
25、普瑞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症”
26、特纳氏综合征
27、肝豆状核变性
28、亨廷顿舞蹈症
29、神经纤维瘤病
30、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31、腹膜假性粘液瘤
32、猫叫综合征
33、威廉姆斯综合征
34、Albright综合征
35、马凡综合征
36、克罗恩病
37、软骨发育不全病
38、掌跖角化症
39、骨膜增生厚皮症
40、红斑肢痛症
41、视网膜母细胞瘤
42、糖原累积症
日期:2月28日2015国际罕见病日主办方: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