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排泄是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尿液、二氧化碳和汗液等废物的形成和排出,以及这一过程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示和模型,使学生能够正确指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的位置和作用,并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对消化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由于排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复杂的生理机制,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认知方面,学生对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可能较为陌生,对泌尿系统、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在分析排泄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掌握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皮肤通过汗液排出废物,以及呼吸系统通过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图示和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尤其是泌尿系统在排泄过程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3.理解皮肤和呼吸系统在排泄废物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对《人体废物的排出》一节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的新的尝试。初中年级中这一节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并不大,都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泄和排遗这几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过程”知识点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到“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教法上,较难有新的突破,同时老师和学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二、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学习本内容可能遇到的知识和能力困难)
1.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为学习这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好了铺垫,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探究的能力。同时也知道了一些有关尿液的常识,但非常肤浅,如对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形成对于他们来说也显得抽象了很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时可以借助图片和教师引导来帮助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观察讨论,并将讨论后的答案写在学案上并向同学们展示。
学生描述肾脏的位置和形状。
1.“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先引导学生分析图形归纳尿的形成过程,再运用动画让学生感知尿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学会合作学。
尿的形成和排出
部分学生:听过。
学生举手回答:是肾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
教师:有谁知道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很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而排出这些废物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人体的泌尿系统。
学生1:人体内会产生二氧化碳。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在本次《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掌握得比较快,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和图示讲解的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在讲解尿液形成过程这一难点时,学生们似乎有些困惑,尤其是对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单纯的理论讲解和图示展示可能还不够,需要结合更多的互动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直观感受尿液的形成过程,或者运用实物模型来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明确排泄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过程,强调排泄与排遗的区别,以及排泄的三个途径(泌尿系统、皮肤、呼吸系统)。
-尿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以及尿液成分的筛选和重吸收过程。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和功能。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过程,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增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提升科学思维,通过对泌尿系统组成及尿液形成过程的探讨,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使学生认识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情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排泄的基本概念、途径、尿液形成过程以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排泄过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2.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3. 排泄系统的组成4. 排泄过程及机制5. 影响排泄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及排泄过程。
2. 教学难点: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影响排泄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新课导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泄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4.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排泄的因素,如饮食、运动等。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排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排泄和排遗区别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
4.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排泄系统的结构图、功能介绍、废物排出过程的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课后作业模板: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模板。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泄系统的组成。
2. 第3课时:讲解排泄和排遗的区别,分析影响排泄的因素。
3. 第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5. 第6课时: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人教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尿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排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饮水、定时排尿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系统,谁能告诉我,这些器官和系统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相互协作,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肾脏模型、尿液形成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滤过和重吸收作用。
3.设计互动教学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验证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针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排泄系统的认识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排泄途径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排泄系统知识框架。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重点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尿常规检测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
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排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讲解: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那么,什么是排泄?【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属于排泄。
粪便的排出也属于排泄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补充讲解:排遗是指动物体通过消化系统将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剩余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
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三、肾脏与肾单位【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进一步拓展讲解肾脏的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排出途径。
2. 让学生掌握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教学PPT。
3. 案例分析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会产生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的呢?(2)引入本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 讲授新课(1)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
(2)讲解废物排出的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3)阐述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3. 案例分析(1)呈现案例:小明感冒后,体温升高,出汗增多。
(2)提问:小明出汗增多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属于哪种废物排出?(3)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 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废物排出的途径吗?(2)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3)拓展思考:人体内废物排出不畅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如何预防?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更多关于人体内废物排出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废物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区别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医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医院,实地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检测和排出过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
案例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前言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产生、排出等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健康。
教学目标
- 了解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及其产生过程;
- 掌握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惯。
教学方法
- 理论讲解
- 图片展示
- 视频演示
- 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人体内废弃物的概念和种类。
2. 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人体内废弃物有害的影响等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理论讲解
1. 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和产生过程。
2. 人体内废弃物的排出方式。
视频演示
老师可以放映与人体内废弃物相关的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
方式,深化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理解。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体内废弃物的种类、排出方式等相关问题,并总结讨论结果。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老师可以通过场景式的角色扮演或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废弃物产生和排出的过程。
总结
本次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人体内废弃物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
处理人体废物的意识和习惯。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
环保,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出一份力。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引入主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排尿、排便等,引发学生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产生兴趣。
2. 介绍人体内废物的概念:解释人体内废物是指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无用物质。
3. 强调废物排出的重要性:说明废物排出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哪些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第二章:人体排泄系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排泄系统对废物排出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排泄系统的组成:解释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废物排出功能。
2. 泌尿系统:介绍肾脏、尿道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介绍肺脏、气管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4. 消化系统:介绍肝脏、大肠等器官的功能和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观看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系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考。
第三章:废物排出的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废物排出的具体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废物排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教学内容:1. 解释废物排出的过程:介绍废物在体内的积累和如何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2. 泌尿系统废物排出:解释尿液的形成、储存在膀胱中并通过尿道排出的过程。
3. 呼吸系统废物排出:解释二氧化碳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4. 消化系统废物排出:解释食物残渣的形成、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器官,模拟废物排出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感。
2. 绘制图表:让学生绘制废物排出过程的图表,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废物排出的步骤。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人体的排泄途径。
(二)能力方面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提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肾脏的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涉及了排泄的途径和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等内容,而且有关肾单位和尿的形成过程的知识比较微观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观看视频、观察实物、分析模型、进行模拟活动和资料分析等多种方式来辅助教学,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准备白板课件、导学案、视频资料(《人体工厂》、《尿的排出》、微课《肾脏的结构》)、新鲜的猪肾、小组合作活动相关材料用具(自制肾单位模型、烧杯、标签纸)、筛子和一包混有沙子的杂粮。
五、教学过程排泄途径及概念联系七年级上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明确排泄的途径和每种途经排出废物的种类,并总结出排泄的概念。
在白板上进行连线。
根据教师的提示,说出排泄的概念。
温故知新肾脏的结构(1)图片与实物结合,初步认识肾脏的特点。
(2)观看微课,自学感知(3)小组合作,深化理解出示肾脏的图片,说明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并请学生动手摸摸自己肾脏的位置。
出示新鲜完整的猪肾,指导学生观察其形态和颜色,并说出血液是由哪两条血管进出肾脏的。
播放微课《肾脏的结构》。
分发自制的肾单位模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并进行点拨和评价。
找出自己肾脏的位置。
通过观察,说出肾脏形似蚕豆,呈红褐色,结合教材说出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浏览学案上活动一的内容;观看微课;整理、分享答案。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活动二的任务。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生物教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及排出途径。
难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资料。
2.实验材料:尿液、汗液等。
3.教学道具:人体模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是如何被吸收和利用的?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2.探讨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如:尿液、汗液、呼出的气体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废物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需要排出体外?3.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
以尿液为例,讲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让学生明白泌尿系统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
4.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尿液、汗液等废物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思考这些废物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排出废物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因为废物排出不畅导致的疾病案例,如:肾结石、尿毒症等。
让学生分析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研究。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相关研究。
3.思考:如何通过健康生活习惯,促进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健康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人体内废物的种类与产生讲解:同学们,我们人体在吸收营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物。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四、教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采用“预习、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运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益。
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最重要的器官是
哪一个?
展示课件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肾脏的外形。
2、肾脏内部有哪些结构?
小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展示课件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对照书本,同座之间相互提问,认识肾单位结构。
生:学生阅读书本,自学
师:展示课件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动画),动画中可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其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比较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别。
思考:健康人的尿液中是否会有葡萄糖或蛋白质、血细胞?如果有,是什么原因?
生:学生讨论,血液经过肾单位时,成分的变化情况。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体的废物排出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废物排出的概念和原因。
2. 讨论废物排出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废物排出的了解和经验。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图像或视频。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废物排出的途径和意义。
第二章:出汗排汗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出汗排汗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出汗排汗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出汗排汗的机制。
2. 探讨出汗排汗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出汗排汗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汗排汗的过程。
第三章:呼吸排二氧化碳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呼吸排二氧化碳的机制。
2. 探讨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呼吸排二氧化碳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呼吸排二氧化碳的好处和作用。
第四章:排泄排尿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排泄排尿液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排泄排尿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排泄排尿液的机制。
2. 探讨排泄排尿液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排泄排尿液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排泄排尿液的过程。
第五章:排便排粪便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排便排粪便的废物排出过程。
2. 讨论排便排粪便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解释排便排粪便的机制。
2. 探讨排便排粪便的好处和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排便排粪便的了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排便排粪便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排便排粪便的好处和作用。
第六章:皮肤的废物排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皮肤的废物排出功能。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描述其他的排泄途径。
4. 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教学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
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平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的信息量大,对于尿毒症等有一定的了解。
2.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细胞获得生活所需营养物质、氧气的途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尿液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课件、实现录制的模拟实验小视频。
学生课前准备好大科作业纸。
1
七.教学过程
2
3
4
5
6
7
8
9。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天津五十中学教师课时教学方案第周第课时使用时间年月日同学们自学的非常好,现在我们来一起回答几个问题:1、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2、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一下血液是如何进出肾脏的?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总结:1、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为红色,肾静脉为蓝色,肾为红色,血液是经肾动脉流向肾由肾静脉流出。
3、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以及多余的水分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肾静脉则将排除了尿素、无机盐和多余水的血液送往人体的其他部位。
经过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三、尿的形成和排出1、肾单位的组成请同学们阅读73页,比对图4-44来自学肾单位的组成。
总结: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自学肾单位的组成,完成学案,并小组互助,组间互助板书设计作业(掌握好层次和作业量)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二、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三、尿的形成与排出1、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2、尿的形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3、区分血液、血浆、原尿、尿液4、尿的排出 四、排尿的意义完成测评练习教学反思2、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与排出: 1、过滤作用 2、重吸收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分析利用图示和学案对尿的形成过程进行检测。
1. 阅读课本第74页,先找到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2. 对照图4-45总结尿的形成过程,分析各个阶段血液成分发生哪些变化。
(小组合作完成)3. 区分血液、血浆、原尿、尿液4. 尿的排出四、排尿的意义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并讲解血尿、蛋白尿、糖尿,提出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指出产尿无时无刻,但排尿却不是这样的原因。
)1. 排出体内的废物2.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3.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完成表格认真思考。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废物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理解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3. 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促进废物排出。
教学重点:1. 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2. 不同器官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
3. 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白板。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器官的结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废物排出的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对人体内废物排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人体内有哪些废物吗?这些废物是如何排出体外的?讲解(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向学生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如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等,并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展示不同器官的结构,讲解它们在废物排出中的作用,如肺部排出二氧化碳、肾脏排出尿液等。
3. 使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废物排出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废物是如何从人体内排出的。
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活动(15分钟):1. 分发一份小册子或工作表给学生,让他们记录自己平时如何促进废物排出的方法。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方法。
3. 教师巡视并提供指导,确保学生的方法正确和合理。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每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废物的正常排出。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废物排出的过程,并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废物处理设施或卫生保健中心,加深他们对废物排出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小册子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促进废物排出方法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在生物课中进一步探讨不同器官的功能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平塘县第二中学陈谋韵
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了解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性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如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学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制作好课件,以丰富的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6人分成一组,形成6——8学习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并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尿的形成(1)肾单位的结构(2)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尿液的排出及排尿的生理意义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讲“尿的形成过程”时,我利用动画和资料同时展示并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通过对所给数据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采用反推的形式对四种液体进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