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在线测试(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在线测试(附答案)现代文阅读: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阅读附答案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阅读附答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①)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②。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古代把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初候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二候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也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些碎冰片,就好像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二十四节气》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二十四节气》,回答11-14题。
(10分)二十四节气①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歌中所唱的二十四节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②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这一中国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农业生产行为。
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春雷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我国大部分地区由此进入春耕季节。
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农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④二十四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会根据节气准备特色食物,安排出行活动。
例如:立春时,人们会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清明时,人们会到郊外踏青、祭扫。
⑤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满”的解释是“盈溢”,一种丰盈到能够溢出来的状态。
小满这个节气的名字,在"满"字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按通常规律,有小则有大,可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它告诉我们: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启示人们做事留有余地, 做人适当留白..。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
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是世界对二十四节气价值的认同。
(选文有改动)【注】①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12、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3分)(1)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 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节气》的阅读答案篇1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日常生活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天气和农业生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总结。
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国,在封建统治阶段,我国的主要经济是农业生产。
自古以来,不少务农人员都会对天气、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其坚任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智慧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二十四节气”主要映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四立”就简单明了地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时间。
大小暑、大下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
而惊蛰,清明等则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更替与发展,我国的科技、经济、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现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来及时的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意义是用来针对性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农业生产以及季节气候相适应的经验总结。
虽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不少的益处,但是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通常伴有着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有些不科学的内容至今还没或者部分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
在科学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每当遇到当时科技以及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祈求于神灵,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中。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二十四节气(9分)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春季立春2月4日前后雨水2月19日前后惊蛰3月5日前后春天开始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春雷乍动,动物苏醒春分3月21日前后清明4月5日前后谷雨4月20日前后春天中点,昼夜时长相同天清气爽,草木繁茂雨水增多,谷物生长夏季立夏5月5日前后小满5月21日前后芒种6月6日前后夏天开始夏季小麦,籽粒灌浆小麦收割,开始夏种夏至6月21日前后小暑7月7日前后大暑7月23日前后夏天中点夏天炎热,正式开始夏天炎热,到达极致秋季[立秋8月7日前后处暑8月23日前后白露9月8日前后16.阅读材料二,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理由。
(3分)17.请从材料三中归纳出关于“二十四节气”三点有意义的信息。
(3分)18.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
24节气阅读答案
24节气阅读答案中国古代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日月的运行位置,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中国24节气。
以下是24节气,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二十四节气(9分)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材料二: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
春天开始。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阅读答案:1.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3.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4.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5. 二十四节气以气候和自然现象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6.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对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原文: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据历史记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它们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历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来划分的,每个节气与特定的太阳位置相对应。
节气的划分上下半月,每个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太阳运行的情况而定。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基于气候和自然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它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时令食品、农事活动等密切相关。
比如,在立春之后的雨水节气,是气温逐渐回暖、降雨增多的时候,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好时机。
因此,人们会根据雨水节气的到来,开展田间的筑坝、翻晒、杀虫等农事活动。
又如,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露水较多,早晨地面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露水,因此被称为白露。
白露节气是收获的时候,农民们会赶着将成熟的稻谷割下来。
总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历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们与农业生产和节气文化密切相关,对农民的农作活动和食物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今,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二十四节气仍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农业、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之中。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特而精细的时间体系,它不仅标志着季节的变迁,还融入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习惯。
2019-《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二十四节气》阅读附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题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同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亲密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改变,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受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受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涌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改变。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改变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改变,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说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聚、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肯定程度,水汽涌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24节气阅读答案
24节气阅读答案中国古代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日月的运行位置,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中国24节气。
以下是24节气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十四节气 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篇一」二十四节气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
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
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
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
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
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
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
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
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
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
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
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
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
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如“ 【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
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
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
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 素养阅读(含答案)
第七单元素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二十四节气》,完成练习。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谷雨前后气温升高,全国大范围降雨,雨量增加。
此时,人容易犯困,而脾脏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补益身体的大好时机。
针对气候特点进行食疗调养,可谓事半功倍。
1.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谷雨的命名反映了____________。
2.谷雨前后天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是____________的大好时机。
3.选择题。
(1)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有( )个。
A.4B.5C.6D.7(2)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 )个节气。
A.四B.五C.六D.十4.请写出两条与节气有关的谚语。
二、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
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记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
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
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甲】。
”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
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
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
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
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
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
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
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
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
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
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乙】”。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
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如“【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
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
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
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
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
我想起杜甫的诗:“【丁】”。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16.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
(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乙】【丙】【丁】
17.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5分)参考答案:
15. (3分) C [A.“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不准确的;B.主要依据是基本的气候现象及其规律,还有物候现象及其规律;D.是顺应自然不是改造自然]
16. (4分) [ 答案]依次为②④①③
17. (5分) [答案要点]
作者认识: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说是糟粕。
依然有用:在大部分地域,还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之而产生的民
然降低gjian 俗、民
谚,已然成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
作用受限:二千年的气候变迁,导致其实用性下降;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
异,东西各不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评分标准:作者认识,1分;“依然有用”“作用受限”两个方面,一条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