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洪基、写作年代等;(3)掌握词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内容和意境;(2)词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的含义;(3)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词的背景知识的掌握;(3)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如PPT、图片等;(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杨洪基和写作年代;(3)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和写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兴趣,引导思考。

2. 朗读与解析:(1)让学生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2)逐句解析词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3)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与欣赏:(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2)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词的解读和欣赏;(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深化理解。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词中所表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3)鼓励学生创作以“怀古”为主题的诗词,展示自己的才华。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和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默写。

(2)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联系。

2. 诗中典故和文化背景的解读。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典故,联系现实生活。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参考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营造课堂氛围。

(2)简要介绍作者杨慎及其创作背景。

(3)提问:你们对历史人物杨慎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2)讲解历史事件和典故,联系现实生活。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中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9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9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9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一设计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比较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包括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把握意境等。

3、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感受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手法。

感受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领悟其爱国情感。

2、难点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词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词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词中的重点词句、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南宋历史的视频,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局势,引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讲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何种情况下写下这首词,为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齐声朗读,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四)精读诗词,理解内容1、逐句讲解诗词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讲解孙仲谋的典故,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让学生理解历史的沧桑变迁。

2、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象,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等,感受作者营造的氛围。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的含义?2、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案与知识梳理(必修上册)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案与知识梳理(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案一、课文导入【作者了解】我们首先猜个谜语,谜面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打一宋代词人)。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希望他成为大将之才,很崇拜西汉的名将霍去病,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疾”。

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的词不是用墨水来写,而是用血和泪涂抹成的。

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写作背景】65岁高龄的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在镇江任知府时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千古传诵的词作。

辛弃疾文武双全,从小经历女真贵族的残暴统治后满怀强烈的民族情感,渴望收复中原。

年仅二十一岁的他起义抗金,两年间取得辉煌战绩,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万军南归,距写下该词时达四十三年。

这四十三年间,辛弃疾仕途浮沉,却始终忧国忧民,一心主张抗金,只可惜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嘉泰四年,掌权大臣韩侂胄先后起用大批支持抗金之士以筹备北伐,闲废数十年的辛弃疾继而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开禧元年春又被调任至镇江防要地京口。

由此,辛弃疾一方面在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熊熊燃起恢复中原的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叹息于自身无可奈何的孤危、忧心于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为。

他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思今,抒发其复杂又真挚的情思,成就了这首气魄雄大而又悲壮苍凉的佳作。

二、课文学习——从用典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词好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是通篇用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教学重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今英雄泪,何必曾相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风格、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作。

是辛弃疾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思想。

2.用典较多的自读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是一首自读词,但因用典较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选择讲这首词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分析典故"这一鉴赏诗词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对怀古诗、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等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解读词中典故分析诗歌情感;2.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解读词中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难点:2.通过本词的学习,习得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思考法、点拨引导法、比较联系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伊始·知人论世1.在你眼中,辛弃疾是一个的人?少年侠气——家本秦人真将种,少年横槊气凭陵43次弹劾、15次调派——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被迫隐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晚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写作背景写于1205年任镇江知府时,时年66岁。

两年后去世。

当时宰相韩侂胄执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

他想借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9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掌握。

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典故。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诗歌的喜爱。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选择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关于诗中典故的研究性短文的质量,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

4. 自主学习: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结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3. 运用比较法,分析诗歌的异同点。

4. 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并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如诗歌中的典故、结构、艺术特色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讨论诗人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民族自豪感。

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背诵、结构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怀念;(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永遇乐》词牌的格律和韵律;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关键词语:理解词中的关键字词,如“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三、教学难点1. 词意内涵:深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哲理;2. 欣赏与评价: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 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词歌,理解词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词牌特点;4. 课堂讲解:讲解词歌的词牌特点、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5. 欣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6. 情感体验: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怀念;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理解程度;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词歌的背诵、词意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4. 欣赏与评价:评估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词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歌;3.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5.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词歌的内涵和美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诗境和诗意,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解读诗歌。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结构和诗意。

3.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的翻译和解读。

4. 案例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7.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翻译、解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制作包含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和例句的课件。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以备学生提问和课堂讨论。

3. 作业布置:提前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诗歌翻译、解读和修辞手法的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作者:李绍群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09期
【设计理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

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

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

教学时要向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词的写作背景;
(2)掌握作品写景、咏史和抒情相结合,融情于史,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
(3)总结豪放词的特点;掌握相关古文知识;
(4)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怀,学习古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精神。

【重点】用典、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难点】体会作者有志报国、壮志难酬情怀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会作何感想呢?(此设
计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2.反复品读本词
(1)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在预习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的印象。

(2)学生展示读: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3)教师指导读: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诵读要领,体味作者情感。

方法点拨:①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②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

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

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3.本文的艺术特色:用典和对比
(1)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小结: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2)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小结: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及对比,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4.《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做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
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既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又要让学生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5.牛刀小试
(1)当堂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①、②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赞扬的是哪位英雄人物?刻画了其怎样的形象?孙仲谋。

刻画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率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的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②整首词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讽今,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抒发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从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此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规范答题意识。


(2)课外练: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此设计让学生更真切地走近辛弃疾其文、其情、其人,积累课本素材,为写作锦上添花。


附学生习作:
登高楼,伫立亭上,举目遥望,千里清秋,天际暮云压心头。

官场险恶,你不停地叹息,叹尽人生失意,叹尽壮志难酬。

你抬头,你低头,而目力所及,全是一片秋色。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想当年你是何等意气风发!“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现今却已容颜憔悴、疲惫不堪。

小楼西风,触动了你的眉梢。

虽岁至暮年却壮心不已,你依旧想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奈何世事炎凉,终是壮志难酬。

辛弃疾,你的吟诵、你的叹息、你的爱国豪情,永远驻留于人们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