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药养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其天人相应的观点很好地契合了现代养生观点,深入人心。

本文从中医养生学说、中医药食疗与保健以及按摩养生与保健三个方面对中医养生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一些中医药养生的方法,以期对寻求中医药养生的人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保健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就有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观点和认识。

认识并实践这些养生观点对于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卓有成效。

本文主要从中医养生学说依据,中医药食疗与保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学在养生方面的认识和见解,以期为寻求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人们提供参考和依据。

1 中医养生学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养生有以下的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取法与阴阳的变化机理,顺应四季的变化规律,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起居有规律,不随意变动,劳作有节制,所以能够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活到百岁才去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养生有以下的描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通过四季的变化更替和五行的转化,万物得以生长更替;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产生五气,五气的运行产生人的欢喜、愤怒、悲伤、忧愁和恐惧五种情绪的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养生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相应,人的身体受到四季更替和五行变化的影响,如果生活可以顺应四季和自然界的变化,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长寿。

2 中医药食疗与保健《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脏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实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与资料查询,对中医在艾灸养生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

【关键词】中医养生;艾灸;健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可见针灸既是一种自古历代相传的古老医术,又是一种可以经常使用的调节人体阴阳的保健手段。

一、艾灸疗法的起源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二、艾灸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了一百零一岁。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

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一、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兼备,旨在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养生法则、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运动锻炼等方面,为您详细阐述中医养生保健的内涵。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1. 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使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

2.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养生保健要注重调整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3. 五行相生: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相对应,养生保健要注重五行相生的规律,使五脏功能协调。

4. 形神兼备:中医强调形神一体,即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

养生保健要注重调养身体与精神,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三、中医养生法则1. 预防为主:中医认为,未病先防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预防疾病要从生活细节做起,如作息规律、饮食有节、情志调畅等。

2. 因人制宜:养生保健要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体质、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3. 因时制宜:养生保健要顺应四时变化,遵循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原则。

4. 综合调养: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包括饮食、运动、按摩、情志调摄等。

综合运用多种养生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四、饮食调养1. 饮食原则: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饮食调养要遵循以下原则:(1)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过饥过饱。

(2)五味调和: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要合理搭配,使五味调和。

(3)温热适中:饮食宜温热,不宜过冷或过热。

(4)粗细搭配:粗细粮要合理搭配,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小威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关键词;中医养生,按摩保健,亚健康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靈樞本神論】:「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

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

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

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2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2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的原理与实践引言:中医养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已经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养生的原理与实践,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好、更科学的保健方法。

一、中医养生的原理中医养生的核心原理是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是指万物存在的两个相对的方面,如太阳与月亮、上与下、内与外等。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等自然界的基本元素。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相互影响和制约。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饮食、锻炼、按摩、针灸等方法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

饮食调养就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和调整饮食习惯来增强人体的阳气或阴气。

锻炼包括太极拳、气功、四季养生等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按摩和针灸则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平衡体内的阴阳能量。

二、中医养生的实践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药食同源”,即许多食物具有药物的功效。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例如,阳气虚弱的人可以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蒜、红枣等;阴虚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石斛等。

2. 锻炼调养中医养生强调四季养生,即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

夏季可以选择清凉的锻炼方式,如游泳、打太极等;冬季可以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冬泳等。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个体差异,建议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

3. 按摩和针灸中医养生中,按摩和针灸是常用的疗法。

按摩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体内的阴阳能量,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阴阳能量和气血循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结论:中医养生是一种独特而科学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达到增强体质和健康的目的。

饮食调养、锻炼调养、按摩和针灸等方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实践手段。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与系统性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本文从养生的意义、方法以及全面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养生的意义1.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精气神的统一体对健康长寿起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景岳曾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段话表明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养生的方法1. 调摄情志: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因此,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过甚。

愤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因为怒能伤肝、伤心、伤胃、伤脑、伤肾,还会引起皮肤枯干、毛发憔悴、筋脉拘挛等症。

所以,调摄情志时要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2)制怒气:怒气是一种伤人害己的有害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制怒气的方法有多种,如转移、释放、让步、想象、避免;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喜克忧,以达到平和求安的目的。

(3)防惊恐:防惊恐亦是一种极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有害情绪之一,往往惊恐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等情况,甚至可见到严重的突发性昏厥等症状。

因此,注意防惊恐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4)制忧愁:忧愁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神气已衰,精气亏虚常易发生忧愁悲苦之事,忧愁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进程。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制忧愁悲愁,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健康养生相关研究论文范文摘要:《黄帝内经》讲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真正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关键词: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一四季养生春季养肝《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

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养肝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保持思想的清静。

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

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

夏季养心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

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魏华 02092125 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在药膳的真正含义及如何更好地达到对人身的养生保健作用等方面,尚需提高人们对药膳的理性认识。

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

同时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关键字:药膳中医养身养身理论正文浅谈中医养生理论一、药膳养身的含义药膳,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用来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

但是,药膳尽管是膳,它的前面还是有个“药”字在修饰,说明它不是普通的“膳”,是有医药作用的,所以,不能随便食用,必须要在医生或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使用的情况直接决定你养身的效果的好坏,所以药膳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滋补药膳是根据人体生理特点,采用一定的滋补中药与相应的滋补食物合理搭配而成,本书介绍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精、补髓、生津益液、补脑、健脾益胃、强心养心、补肾养肾、补肝养肝、补肺润肺、增强性功能等各种保健膳食,所选食谱实用、科学、简便易行,有显著的养生健体效果。

二、药膳的意义和作用药膳不仅应用于家庭个人,更应应用到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因为那里有着各类不同的病人,怎样的病人应该用什么药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和医院配膳室(营养室)的具体烹调下,满足病人的要求。

中医药保健论文

中医药保健论文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词:药膳、中医养生、行为养生、四季养生一、药膳1、特点(1)、辨证施膳: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2)、因时施膳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

外界温暖的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养生法。

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菊花脑等。

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者,亦可选择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正常升发。

夏季是一年巾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夏天三个月中,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其时天空热气下降,地气因而上升,自然界植物大多开花结果。

夏季对五脏中心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夏季的药膳食疗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特点现实生活中,夏季膳食还是以甘寒清凉为宜,再适当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

所以,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西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鳝鱼、玉竹、百合、薏米、黄精、石斛、麦冬、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

秋季,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季节。

人体也同样处于收获时期。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摘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

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

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

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

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

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优秀5篇五篇关于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范文这里山草香为大家分享了5篇中医食疗与保健的论文,希望在中医食疗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论文篇一题目:浅析《滇南本草》与现代食疗养生关键词:《滇南本草》;食疗养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有些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500多年前的兰茂先生,经长期实践总结了应用药物和食物对身体进行治病和调理的经验,撰写了《滇南本草》,它不仅是一部价值很高的药物学专着,为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十分注重食疗的作用,对现代食疗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收载了药物近500种,涉及当今生活中常见九个类别近百种的食物。

通过学习,浅析兰茂先生对食物的药用价值和运用方法。

现分类举例浅述如下。

1蔬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蔬菜类有“藕、金针菜、苤蓝、白菜、青菜、芥菜、萝卜、黄芽白菜、甜菜、菠菜、莴笋、茄子、慈姑、芋头、葱白、韭菜、大蒜(青蒜)、茭瓜、茼蒿”等。

以藕为例,“藕,味甘、平,多服润肠肺,生津液…生食令人冷中,熟食补五脏”[1]。

其中藕节是具有止血功能传统的中药,现代研究认为,莲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鞣质、多酚化合物、钙、磷、铁等,具有补血、抗氧化、抗癌等多种食疗效果[2]。

2水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水果有“石榴、山楂、枇杷、花红果、苹果、杏、桃、樱桃、李子、梨、菠萝蜜、桑葚子、拐枣、葡萄、橙子、龙眼、荔枝、甘蔗、荸荠、无花果”。

以苹果为例,“苹果,气味甘、微酸,无毒。

主治脾虚火盛,补中益气。

同酒食治筋骨疼痛,用蜜酿,久服延年之品也…”现代研究认为,苹果含多酚、三铁、果胶、膳食纤维,具有抗癌、降血压、增强记忆力、促进发育、减肥、促进睡眠的作用。

3瓜类。

《滇南本草》收载的瓜类有“冬瓜、西瓜、黄瓜、南瓜、甜瓜、葫芦、丝瓜、苦瓜”等。

其中记载的丝瓜“味甘,性凉,无毒。

主治解热、凉血、通经、下乳汁、利肠胃,并治痰火及痈疽疮、胎毒”。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中医养生论文范文,请参考!中医养生论文篇1中医养生术疗效研讨如果阴阳不调,身体就会产生疾病;只有阴阳相互平衡,身体气血运动上下及谐,并总是处在“平衡”,才能身心健康无病。

所以,传统养生术的治病原理,必须也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

对阴盛阳虚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其经由练功各身体不断变化,起到舒筋活络功能,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病人,则应选择练习静功,就是采取坐、卧、站等身体姿势,意念集中以及各种呼吸方法习练,以求养阴助阳。

阴阳相互平衡体现在传统养生术中就是指动作方向上与下、开与合、屈与伸、俯与仰对称;动作速度快与慢、松与紧互根互用;呼吸中呼与吸相互依存;意念导引中兴奋与抑制相依相存等。

调理脏腑身体功能活动中心是五脏,五脏作为身体化生之所,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维持人生命活动。

脏腑功能状态是否正常,决定身体身心健康及疾病,脏腑失调是身体失去身心健康病理基础。

传统养生术习练中,所有动作是以腰作为主宰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

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原动力。

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心主身之血脉”,传统养生术习练,强化了气血运动功能,使周围毛细血管开放增多,体质强化。

五行中,肝属木,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

传统养生术注意动静结合,放松入静,能使肝气舒及条达,肝火自降。

传统养生术中许多功法。

如腹式呼吸,能使胃液等消化腺分泌增多,强化了气血循环,改变了腹内压,以此对肠胃起到“按摩”功能。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保健能使脏腑调及,这就是传统养生术何以能全面强化体质道理。

传统养生术能使身体中枢及内分泌产生变化。

习练后作为中枢介质多巴胺活性降低。

习练者会轻松、安宁。

这意味衰老过程变慢,系统功能强化。

所以,传统养生术能够调理脏腑,延年益寿。

扶正怯邪中国传统医学以作为,元气充盈是否,能够决定人身心健康。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

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

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

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

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

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

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2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2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中医养生与保健第一篇:中医养生的原理与实践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保健中。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防病于未发”,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以及恰当的饮食和运动方式,预防疾病发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阴阳失衡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体的生理活动受五行的调动而变化。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流动,可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根据中医养生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首先是调理饮食。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平衡和适度,注重调节饮食的五味、热量和营养成分的摄入。

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需要不同的饮食方案,比如寒冷的冬天可以适当增加暖性食物的摄入,夏天则要注意清热解暑。

其次是合理运动。

中医强调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和调节心理状态。

不同的人体质和年龄需要不同种类和强度的运动,比如年轻人可以进行激烈的有氧运动,而老年人则适宜选择轻松的气功或太极拳。

此外,中医养生还注重心理调节。

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松和调节心情的方法来保持身心的平衡,比如听音乐、读书、做瑜伽等。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种重视防病和保健的方法,通过调节饮食、运动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的原理和实践方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健康保健指南,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借鉴和践行。

第二篇:中医养生的具体实践与效果中医养生作为一种民间传统保健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养生的方法,亚健康与养生,推拿按摩保健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中医养生,按摩保健,亚健康一、引言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如《灵枢本神论》中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这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1. 四时养生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 精神养生中医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

中医药的保健与养生

中医药的保健与养生

中医药的保健与养生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注重身体的保健与养生。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论述其在保健与养生方面的应用。

一、防病抗病的重要性中医药讲究预防为主,强调“治未病”,具有较为完备的预防体系。

中医认为,人体受到外界因素侵袭后会产生病变,而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和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药保健的原理中医药保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通络、活血、养阴、助阳等方式,达到调节气血、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药保健的核心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和相互协调。

三、中医药保健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季节,用药膳、食疗等方式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例如,夏季多食用清凉的食物,冬季则多食补养的食物。

2. 中药养生中药养生是中医药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选用适宜的中药材,配伍合理,制成饮片或药物,对脏腑进行滋补和调理,以增强体质,延缓人体衰老。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通过特定的按摩手法,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例如,推拿、针灸等都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流通,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4.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也可以用于保健与养生。

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身体状态的效果。

5. 中医气功中医气功是中医药保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特定的呼吸法、姿势和动作,调整气血循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四、中医药保健与养生的实践中医药保健与养生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许多人通过饮食调理、中药养生、中医按摩、中医针灸和中医气功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平衡的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医药保健与养生的局限性中医药保健与养生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和谐人际关系与养生文化工程技术学院专业:土木0912 姓名:何林南学号:2009987062摘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促进人际和谐摆在重要位置。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而要想在这和谐的社会里要想更加延长益寿,那就要懂得点养生文化。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养生文化一、浅谈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

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位子而有适当之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良好之组织气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一)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所在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我们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构建。

人们由于不断地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有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而大学时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所以正处于这种时期的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掌握各种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其次,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做到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最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新概念。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养生理论魏华 02092125 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在药膳的真正含义及如何更好地达到对人身的养生保健作用等方面,尚需提高人们对药膳的理性认识。

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

同时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关键字:药膳中医养身养身理论正文浅谈中医养生理论一、药膳养身的含义药膳,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用来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

但是,药膳尽管是膳,它的前面还是有个“药”字在修饰,说明它不是普通的“膳”,是有医药作用的,所以,不能随便食用,必须要在医生或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使用的情况直接决定你养身的效果的好坏,所以药膳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

滋补药膳是根据人体生理特点,采用一定的滋补中药与相应的滋补食物合理搭配而成,本书介绍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精、补髓、生津益液、补脑、健脾益胃、强心养心、补肾养肾、补肝养肝、补肺润肺、增强性功能等各种保健膳食,所选食谱实用、科学、简便易行,有显著的养生健体效果。

二、药膳的意义和作用药膳不仅应用于家庭个人,更应应用到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因为那里有着各类不同的病人,怎样的病人应该用什么药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和医院配膳室(营养室)的具体烹调下,满足病人的要求。

但尽管大家认为药膳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开展中医药膳的中医院还是比较少。

其次,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

随找经济不断的发展,药膳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医院的医药养身的发展必将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三、药膳的特点(一)辨证施膳气虚——参枣米饭、山药汤圆、茯苓包子、益脾饼、大枣粥血虚——大枣、花生、桂圆、枸杞子阴虚——生熟地、制首乌、百合、麦冬、龟板胶阳虚——羊肉、狗肉、鹿茸、鹿角胶(二)因时施膳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

《汉书·律历志》说:“少阳东也,东者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

故君子当审时令,节宜调摄,以卫其生。

”意思是说,春天阳气渐渐升腾(少阳),故能使自然界万物萌动,生机勃勃。

外界温暖的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

故《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此时人体生理功能为了适应这一季节气候的变化,表现在皮肤腠理(汗孔)由冬令的致密而转疏松,在五脏中肝的功能活动也较为旺盛。

故《内经》言“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后人又有“春旺于肝”之说。

因此,春季的药膳食疗就应适当地注意到这一生理特点。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调味“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即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也就是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养生法。

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菊花脑等。

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者,亦可选择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正常升发。

夏季是一年巾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故《内经》概括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意思是说,夏天三个月中,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其时天空热气下降,地气因而上升,自然界植物大多开花结果。

夏季对五脏中心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故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的说法。

夏季的药膳食疗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特点。

孙思邈提出“夏宜增辛减郁苦”。

他认为,夏季心火当令,而苦味人心,苦多则助心火,而伐克肺金,为了防止肺气受伤,故多吃辛味,以补肺气。

但这未免有些机械。

现实生活中,夏季膳食还是以甘寒清凉为宜,再适当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

另外,夏天多数人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故此时的药膳在总体要求不以“清淡甘平”为原则,有助丁开胃消食,若此时运用冬令药膳,过进肥甘腻补之物,则致呆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

所以,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西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鳝鱼、玉竹、百合、薏米、黄精、石斛、麦冬、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

秋季三月,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季节。

人体也同样处于收获时期。

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

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视补充营养,调整机能,为冬季的藏精做好充分准备。

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气候逐渐转凉。

此时,宜注意补益甘味以益气。

秋高气爽,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使人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季使用药膳进补时应注意的因素。

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秋天药膳应选择甘润养肺类补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总体上以不伤阳、不耗阳为度。

同时,在味型的选择上,秋令肺气旺,辛味人肺能补肺气,故应少吃辛味,以免肺气过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气,可以抵御肺旺的克伐。

酸味与甘味相合,则可化生阴津以濡润秋燥,所以,秋季制作药膳常选的药物和食物有百合、沙参、麦冬、阿胶、石斛、银耳、甘蔗、柿子、梨、荸荠、菠萝、香蕉等。

冬季三月,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自然界万物凋谢;朔风凛冽,甚至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有些生物则自行蛰伏(亦谓冬眠)。

《黄帝内经》概括冬季特点称“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意思是说,冬季三个月,自然界万物处于闭藏状态,气候严寒,水结冰,地冻裂,阴寒盛,阳气衰。

故冬季药膳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

冬季对五脏中肾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所谓“肾气旺于冬”。

又因咸能人肾,肾主蛰藏,咸多伤肾,故冬季药膳不宜用咸太过。

冬季药膳尤要注意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但要注意制作药膳选择药物和食物时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胎盘、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桑寄生等。

药膳顺乎自然,除了顺应四时气候外,还应顺应四方地理。

这在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里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素称烹饪王国,菜肴丰富多彩,口味各具特色,以至形成菜系、风味,与各地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药膳亦然。

譬如西北地区,地处多高原,而气候亦较寒冷、干燥,药膳宜温、宜润。

因为地区寒凉,易伤人体阳气,故宜用温性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寒凉之气,又由于多风致燥,燥则易伤人体阴液,伤阴液则易使人皮肤、粘膜干燥,故宜用滋润的药物和食物制作药膳以胜其干燥。

其具体药物和食物可参照秋季和冬季选择有关补品。

四、药膳学的药性理论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一)四气1.含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3.所示效用-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二)五味1. 含义-五味,就是药物具有酸、苦、辛、甘、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除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2. 确定依据-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

所以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大多数有辛味。

红花、益母草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调和药性的药物和止痛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甘草、大枣苦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有苦味。

黄连、大黄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有酸味。

乌梅、五味子咸能下、能软,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一般泻下润下通便、软坚散结的药物多有咸味。

昆布、海藻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尿作用。

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具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三) 升降浮沉1.含义-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升:就是上升提举的意思,趋向于上,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降:就是下达降逆的意思,趋向于下,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浮:就是上行发散的意思,趋向于外,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沉:就是向内收敛的意思,趋向于内,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四) 归经1 含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2 理论基础-脏腑经络学说(核心)3 确定依据以药物疗效作为归经依据十分准确。

4 表述方法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二法合并表述。

5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通过辨证审因,诊断病变所在脏腑经络位置,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医生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

(五) 毒性1.含义古代-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毒性是药物的偏性。

现代-所谓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2.毒性分级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均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3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等。

五、药膳的注意事项药膳是中药与食物组合后,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美味佳肴,它具有强身延年,防治疾病的功效。

近来,药膳开始在国内大城市中流行,京、津、沪、穗等大中城市相继开设了药膳餐厅,得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各国外宾好评,认为把药物变成人人喜爱的美味佳肴是医药上的革新。

国内药膳也已渐渐深入到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