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高一数学教案全套打包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习题精选(全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优质教案及配套精选练习(全套)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篇一: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课题: 1.1.1正弦定理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Ⅱ.讲授新课[探索研究](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a则定义,有a?sinac?,b?sinbc,又sci??ncc,1asina?bsinbcsinc?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sinabsinb?csincca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同理可得从而 asina?bsinb,csinc??bsinb?,asinabsinbcsincac b(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b. {(x,y) ∣ x+y=6 ,x、 y∈ N}用列举法表示为
.
c.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
(1){x ∣ x 为不大于 20 的质数 }; (2){100
以下的 ,9 与 12 的公倍数 };
(3){(x,y)
∣ x+y=5,xy=6};
d.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 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
1. 1. 2 集 合间的基 本关系 (1 课时 )
教学目标: 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 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理解“ ”、“ ”的含义; 4. 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 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 以提供某种规律 ,
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小于 5 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 能被 3 整除而且大于 4 小于 15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 从 51 到 100 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4) 小于 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5) 方程 x 2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②若 a Ν ,b Ν , 则 a+b 的最小值是 2 ④ x 2+4=4x 的解集可表示为 {2,2}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
A .0
B
.1
C
.2
D
.3
( IV )课时小 结
1. 集 合的含 义;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
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实用13篇)
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实用13篇)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 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教案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均不是细胞器。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3.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分为光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上有核糖体附着)。
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必修4)全套教案集(共4册)精品打包下载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 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集合
函数及其表示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与方程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二、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1求集合A与B的并集① A={6,8,10,12} B={3,6,9,12}② A={x|-1≤x≤2} B={x|0≤x≤3}(过度)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2求集合A与B的交集③ A={6,8,10,12} B={3,6,9,12}④ A={x|-1≤x≤2} B={x|0≤x≤3}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用彩笔图出)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例题讲解例3(P12例1):理解所给集合的含义,可借助venn图分析例4 P12例2):先“化简”所给集合,搞清楚各自所含元素后,再进行运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1. 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具;2.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机。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单元:1. 数与式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3.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4. 平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5. 二次函数与简单二次方程6. 平面向量初步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2. 实践法:通过实际的例题、练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4. 自主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教学评估本教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方式,如:1. 课堂练:通过课堂上的小测验和练,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3. 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的研究效果。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课本和教辅材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和相关教辅材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3. 实验器材:实验课时所需的实验器材;4. 额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研究时所需的额外参考资料。
以上是本教案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具使用:常规教学教学过程:一、听课要求1.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作业要认真,按时完成,优秀的学生往往是能自学的;2.认真听讲,积极思维,听课时要做笔记,笔记本要大。
记录教师范例、练习、课本重点难点,不懂就问;3.每周一测,每天都有作业,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要求每个月装订一次。
二、温故知新,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的对象整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宣布课题)三、新课教学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在本书,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3.集合的正例和反例(1){2,3,4},{(2,3),(3,4)},{三角形},{ x2,3x+2,5y 3-x,x2+y2},{51,52,53,…,100},{2,4,6,8,…},{1,2,(1,2),{1,2}}(2)“好心的人”“著名的数学家”……这类对象一般不能构成数学意义上的集合,因为找不到用以判别每一具体对象是否属于集合的明确标准。
{1,1,2}由于出现重复元素,也不是集合的正确表示。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优秀6篇高一上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大全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大全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索、阐述,能够体现老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讨论心得。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大全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对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过程1.平面对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探究: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人教版高一数学教案大全2【教学目标】(1)体现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2)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3)通过学生进行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爱好,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重点】了解并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难点】建立函数模型刻画现实问题中数据的处理【教学目标解析】通过对全班学生中抽样得出的样本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突出重点的同时能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目标1,2,3)在如何用函数建模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的爱好,培育学生主动参加、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目标4) 【学生学习中预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预设】①描点的规范性;②实际操作的速度;③解析式的计算速度④计算结束后不进行检验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课前课上处理是,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坐标纸来提高描点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利用小组讨论来进行多人合作以期提高相应计算速度,在解析式得出后引导学生得出的标准应该是只有一个的较好的,不能有很多的标准,这样以期引导学生想到对结果进行筛选从而引出检验.【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计算机)。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大全(优秀11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篇一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一、重点.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
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版本:人教版编写人:XXX教学时间:XX周教学目的:1. 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运算法则。
2. 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3. 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简单二次方程的方法。
4. 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5. 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第一单元:函数的基本概念第一课:函数的基本概念与函数的图象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函数的图象和函数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掌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二课: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教学内容: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3.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4.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应用。
......注:此为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全套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难点: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2、集合的表示法教学过程:一、集合的概念实例引入:⑴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⑵ 我国从1991~2021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⑶ 金星汽车厂2021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⑷ 2021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⑸ 所有的正方形;⑹ 黄图盛中学2021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二、集合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练习: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⑴ 2,3,4 ⑵ (2,3),(3,4)⑶ 三角形⑷ 2,4,6,8,?⑸ 1,2,(1,2),{1,2} ⑹我国的小河流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⑻好心的人⑼著名的数学家⑽方程x2+2x+1=0的解三、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四、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练习:(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A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六、集合的表示方式(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人教版必修1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套打包,150页)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
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
x3
4.已知集合 A={x|-3<x<3,x∈Z},B={(x,y)|y=
x 2+1,x∈A},则集合 B 用列举法表示是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
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 习题 1.1,第3.4 题;
2. 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后记: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即代表整数集 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
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 2.(课本例 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
合:
(1)方程 x2—2=0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 10 小于 20 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
x x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思考 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 C 与集合 A,B 之间的关 系:
(1) A {1,3,5} , B {2, 4,6}, C 1, 2,3, 4,5,6 ; (2) A {x x是有理数} , B {x x是无理数}, C x x 是实数 ;
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人教A版)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必修⼀全册教案(⼈教A版)》,供⼤家学习参考!4、2⼀元⼆次⽅程根的问题4、2、1 ⼀元⼆次⽅程根的分布(1)第⼀部分⾛进复习【复习】1、⼀元⼆次⽅程的解法(1)因式分解法例如:解⽅程(1),(2)(2)求根公式法例如:解⽅程(1),(2)2、⼀元⼆次⽅程根的判别式对⼀元⼆次⽅程当△= 时,⽆实数根当△= 时,有两个相等实根。
当△= 时,有两个不等实根。
3、⼀元⼆次⽅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设、是⼀元⼆次⽅程的两个根,则,4、⼆次函数⼆次函数的性质(1)当时,图象开⼝向上,,当时,图象开⼝向下,,(2)⼆次函数图象是抛物线,顶点为,,对称轴为(3)当时,若,随的增⼤⽽增⼤,若,随的增⼤⽽减⼩。
当时,若,随的增⼤⽽减⼩,若,随的增⼤⽽增⼤。
5、⼀元⼆次不等式应会解不等式:(1)(2)(3)(4)(5)第⼆部分⾛进课堂【探索新知】(⼀)⼀元⼆次⽅程根的根有正有负例1.已知⽅程,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①⽆实数根②有解③有两个不等的实根④⽆正根⑤只有⼀个正根⑥有两个不等正根⑦有两个不等的⾮负根⑧有⼀个正根⼀个负根,且负根的绝对值⼤⑨⾄少有⼀个正根⑩⾄多有⼀个正根(⼆)⼀元⼆次⽅程的根控制在⼀个区间内例2已知⽅程,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①根都在(,4)内②根都⼤于例3已知⽅程,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①在[-1,2]内⽆解②在[-1,2]内只有⼀个解反思总结:第三部分⾛向课外【课后作业】1.已知A= ,,若A∩ =φ,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当为何值时,⽅程的根(1)在,内;(2)都⼤于2 ?3.⽅程在,有实数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4、2、2⼀元⼆次⽅程根的分布(2)第⼀部分⾛进复习【复习】1、⼀元⼆次⽅程根的分布问题①⽆正根②只有⼀个正根③有两个不等正根④有两个不等的⾮负根⑤有⼀个正根⼀个负根,且负根的绝对值⼤⑥⾄少有⼀个正根⑦⾄多有⼀个正根⑧根都在(,4)内⑨根都⼤于2、⼀元⼆次⽅程根在⼀个区间内的问题①在[-1,2]内⽆解②在[-1,2]内只有⼀个解③在[-1,2]内有两个不同的解④在[-1,2]内有解第⼆部分⾛进课堂【探索新知】(⼀)先求补集(补集思想)例1、已知下列三个⽅程:,,⾄少有⼀个⽅程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3)非负奇数;(4)方程210x+=的解;(5)某校2007级新生;(6)血压很高的人;(7)著名的数学家;(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例题讲解:例1.用“∈”或“∉”符号填空:(1)8 N;(2)0 N;;(3)-3 Z;(4(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2--, 若3∈P且-1∉P,1,,33m m m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课本P5练习1;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1.习题1.1,第1- 2题;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 2,3x+2,5y 3-x ,x 2+y 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3.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 2=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4)方程组20;20.x y x y +=⎧⎨-=⎩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如:{x|x-3>2},{(x,y)|y=x 2+1},{x ︳直角三角形},…; 说明:1.课本P 5最后一段话;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 2+3x+2}与 {y|y= x 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 ︳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组3;1.x y x y +=⎧⎨-=-⎩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1.课本P6练习2;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Z,x∈N},则它的元素是。
3.集合A={x|4x3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2+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是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1.习题1.1,第3.4题;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后记: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1,2,3}A =,{1,2,3,4,5}B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如:(1)中A B ⊆2. 集合相等定义: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B A ⊆⊆且,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
记作: 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如:(1)和(2)中A B ,C D ;4. 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0 ∅; ∅ {}∅; {}0 {}∅ 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5. 几个重要的结论:(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说明: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二)例题讲解:例1.填空:(1). 2 N ; {2} N ; ∅ A;(2).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则A B ; A C ; {2} C ; 2 C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260,10,=+-==+= B A,求m的A x x xB x mx值。
(m=0或11或-)32例4.已知集合{}{}=-<≤=-+≤≤-且A BA x xB x m x m25,12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m≥)(三)课堂练习:课本P7练习1,2,3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1.习题1.1,第5题;2.预习集合的运算。
课后记: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已知A={1,2,3},S={1,2,3,4,5},则A S ;{x|x ∈S 且x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