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胸痹的中西医治疗

胸痹的中西医治疗

通法的定义
• 通法,最早提出始于北齐徐之才对药物的 十种归类,说:药有宜、通、补、泄、轻、 重、涩、滑、燥、湿十种。宋以后有“十 剂”之说。通法,通剂,是十剂之一, “通可去滞”。而通法的应用则贯穿中医 古今治法体系的始终,应用极为广泛。从 某种意义上说,通法是一种治疗大法,它 比“十剂”其他治法以及程氏“八法”具 有更为深层的涵义和更为广泛的涵盖力, 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和创新有重大的 研究价值。
• 邓教授临证时,只要患者舌苔白,脉滑, 不管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均视为病 痰饮者,一律使用陈皮、半夏等温热之属 以化痰,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4.养阴通络法
•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为:心痛隐 隐,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倦 怠乏力,声息低微,自汗,五心烦热,口 干欲饮,舌红少苔,脉虚细。 • 选方: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 药物组成: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5g, 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桂枝10g,黄芪 30g,酸枣仁30g,丹参15g,桂枝10g • 中成药:生脉胶囊、洋参黄芪胶囊
冠心病的西医治疗
• 冠心病的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的 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 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分型
• • • •
①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型; ②心绞痛型; ③心肌梗死型; ④缺血性心肌病型; ⑤猝死型。
• C〖心律失常〗 75-95%的病人伴有 心律失常,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以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 D〖心力衰竭〗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 减弱且不协调,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肺水肿,后期可有右心衰竭。 • E〖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 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 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 梗塞后1-2天内出现。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

胸痹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瘀血痹阻型【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复方丹参片,每次片,每日3次。

(2)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3)五灵止痛胶囊,每次-2粒,痛时服。

(4)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本品亦适用以下各型。

3.单方验方(1)冠心Ⅱ号方(北京西苑医院验方)处方: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

水煎服。

(2)活血养心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丹参30克,川芎lO克,红花15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痰浊壅塞型【证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

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1.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瓜蒌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丹参15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瓜蒌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温胆汤加减方(邓铁涛验方)处方: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

水煎服。

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五爪龙或吉林参6克(另炖)。

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

(2)加味瓜蒌薤白汤(刘正锡《新千金方》)处方:瓜蒌30克,薤白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降香15克,枳壳10克,桂枝10克,太子参2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阴寒凝滞型【证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是指胸中有所阻滞,犹如积聚,严重时可致呼吸困难、气促、心悸、胸闷等不适感。

在中医学中,胸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需要全面的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辨析和中药治则两个方面,对胸痹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析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主要有下列几种:1. 情志不遂:情志不畅,长期受到情感压抑或刺激,导致心气郁滞,胸脘气滞,从而引起胸痹。

2.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习惯乱,容易伤脾导致湿热内盛,从而引起胸痹。

3. 外邪侵袭:外邪入侵,经络受阻,从而导致胸痹。

4. 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如机体虚弱、气盛痰多、肝郁气滞等均可引起胸痹。

同时,在中医中,还需根据胸痹的不同证型进行辨析,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气滞胸痹:呼吸不畅、胸闷、口苦、胁肋疼痛、胸中犹如有物,舌质偏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有力。

此证辨证重点是气滞,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为主。

2. 痰浊胸痹:气促、咳嗽、痰多、胸闷、胸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辨证重点是痰浊,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为主。

3. 痰火胸痹:心烦、目赤、口渴、咳嗽、胸闷、胸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有力。

此证辨证重点是痰火,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

4. 血瘀胸痹:胸闷、心悸、乳房胀痛、经期不调、舌质暗紫,脉涩或弦涩。

此证辨证重点是气血不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

二、中药治则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药治疗胸痹有着不同的中药处方。

1. 疏肝理气方:肝郁气滞患者适用,主要成分有柴胡、枳壳、香附、青皮等,可以舒肝理气、解郁消痞。

2. 燥湿化痰方:湿热内盛患者适用,主要成分有苍术、茯苓、陈皮、半夏等,可以燥湿化痰、削平负阴。

3. 清热化痰方:痰火较重者适用,主要成分有葛根、枇杷叶、胆南星、桔梗等,可以清热化痰、通肺散邪。

4. 活血化瘀方:气滞、血瘀较重者适用,主要成分有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络。

以上给出的中药方剂仅供参考,治疗胸痹还要根据病因、证型具体选择合适的方剂。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作为中医术语,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属于“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胸痹的中医定义、病因辨析、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胸痹的中医定义胸痹,又被称为心痛,是指胸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的一种病症。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胸痹的病因辨析胸痹的病因多端,常见的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外邪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内侵,凝滞气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痹阻胸络,亦可导致胸痹。

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亦可引发胸痹。

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胸阳不振,亦可成为胸痹的发病原因。

三、胸痹的中医诊断要点胸痹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常因劳累、饱餐、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

脉象多见弦脉或涩脉。

在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法胸痹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其中,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

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病证名。

出《灵枢·本藏》。

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

指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的病症。

症见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

治以温阳益气,疏气豁痰为主;病延日久,络脉瘀阻者,兼以通络。

常用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

即胃痹。

《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即胃痹也。

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时或作呕”〔1〕。

胸痹者,乃胸间闭塞而痛也。

其主证为胸憋,心痛。

形成胸痹的原因大多为胸阳不足,阴乘阳位,气机不畅所致。

即上焦阳虚,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之故。

《医宗金鉴·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后世医家对胸痹的证候、脉象、治疗以及其病理机转论述均有发展,如《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

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

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又如余无言叙述:“所谓胸痹,统一胸部而言,且其痛,有放散性,有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2〕。

较常见的胸痹证状和治法方药论述如下。

1 阳虚气滞痰涎壅塞临床表现:胸憋时痛,心痛彻背,胸脘痞满,胁下逆抢心,喘息短气不得卧,咳嗽,痰多而盛,神疲乏力,形塞肢冷,舌苔白或厚腻,舌质淡,脉弦滑或沉迟或紧数。

治法方药: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导痰汤(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甘草)、细辛散(细辛、麻黄、葛根、荆芥、白术、赤芍药、紫菀、桔梗、桂心、甘草、五味子)、前胡散(前胡、茯苓、白术、白芍、桂心、当归、半夏、吴茱萸、麦冬、大枣、羊脂)等方。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胸闷、心悸、疼痛等症状。

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诊疗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胸痹。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胸痹主要依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

脉象:可见脉弦数,或短弦,有力沉,有所其病,若为紧弦则为实证,若为细弱则为虚证。

舌苔:舌质淡红或发绛,苔薄腻白,脉络明显,为实证;若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涩有力,为虚证。

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疼痛、气短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郁金、陈皮等,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伍使用。

如川芎活血化瘀,用于胸痹胸闷、疼痛明显者;郁金导滞化痰,适用于病情中有痰者。

中药煎服或入丸药颗粒,每日两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胸痹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选穴包括心包经穴位如心俞、心郄、心舌等,具有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脏腑反射区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常用手法包括揉、捏、按摩等。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常用于症状较重者。

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5. 饮食调理:胸痹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薏仁粥等。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1. 预防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脉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对胸痹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1.辨证论治:(1)气机不畅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应疏通气机,舒缓症状。

可选用香附、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2)心血瘀滞型: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胸痛可辐射至左臂、肩背等部位。

治疗时应活血化瘀,缓解症状。

可选用桃仁、川芎、红花等药物进行治疗。

(3)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治疗时应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选用黄芪、当归、党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2.调养饮食:(1)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症状。

(2)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微循环。

(3)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调节血脂、血糖水平,维持心血管健康。

3.心理调适:(1)情绪稳定: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焦虑等情绪波动,以减轻胸痹心痛的发生。

(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疲劳或过度劳累,以免引起气机紊乱,加重症状。

(3)学会放松:可以通过冥想、休闲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胸痹心痛的不适。

4.生活习惯调整:(1)适量运动:可以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心血管功能。

(2)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胸痹心痛的发生。

工作时间过长的人应适时起身活动,做适当的伸展运动。

(3)避免过度饮食:过量饮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加重胸痹心痛的症状。

饭后宜保持适当的饱腹感,不宜过饱。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建议,具体治疗方案仍需根据个体情况和中医师的诊断进行制定。

此外,请勿自行用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胸痹医案分析(胸闷20年)

中医胸痹医案分析(胸闷20年)

中医胸痹医案分析(胸闷20年)
1.刘某,男,78岁。

初诊:202*年03月19日。

主诉:胸闷20年。

现病史:20年前出现胸闷,偶有心慌,心前区隐痛不适,身乏力,心不烦,口干,喜温饮,纳眠可,大便4—5日1次,质正常,小便尚可。

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紧。

辨证:饮邪上泛,胸中气机不利。

治则:理气化饮。

处方: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

方药:杏仁10g,茯苓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

(白酒姜汁为引)
二诊:服前方后胸部闷涨感减轻,仍胸闷心慌,身乏力,喜温饮,纳眠可,大便质软,较前次数增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

中药予以调方。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方药:云苓15g,桂枝10g,白术15g,党参15g,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

三诊:服前方后胸闷、身乏力明显减轻,仍觉胸闷,头晕沉,喜温饮,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紧。

上方加生龙牡各30g、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5g。

7剂,水煎服。

按语:此病案病机为饮邪上泛,胸中气机不利。

茯苓杏仁甘草汤加五味子化饮降逆。

复时痰饮之生,因于中焦脾阳虚损。

苓桂术甘汤加党参温阳健脾化饮。

三诊时又有胸闷头晕,因于肝郁化热上扰,以小柴胡汤疏肝清热,龙牡平肝潜镇,引饮邪下行。

胸痹-医学百科

胸痹-医学百科

胸痹-医学百科胸痹,病名。

出《灵枢.本藏》。

①胸膺部闷窒疼痛之证。

由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上乘,胸阳痹塞所致。

《肘后备急方》卷四:“胸部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有按证情轻重将胸痹分为胸满、胸痛者。

《金匮要略.订正金匮要略注》卷二十:“胸部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本病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患。

②指胃痹。

《症因脉治》卷三:“胸痹之症,即胃痹也。

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

”目录[隐藏]•1 概述•2 症状•3 治疗•4 方药概述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寒凝心脉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痰浊闭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瘀血痹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心气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摘要: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饮食调养和情志调理等方面。

一、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胸部脉络不通,发为胸痹。

(2)痰湿内阻: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发为胸痹。

(3)心脾两虚:久病体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2.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胸痹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滞血瘀型:胸部闷痛,刺痛,痛处固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紫暗、脉涩。

(2)痰湿内阻型:胸部闷痛,伴有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

(3)心脾两虚型: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

(2)痰湿内阻型:采用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

(3)心脾两虚型:采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等。

2. 针灸治疗(1)气滞血瘀型:选取膻中、期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2)痰湿内阻型:选取中脘、丰隆、肺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心脾两虚型: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 推拿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2)痰湿内阻型:采用揉捏、拍打、抖动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3)心脾两虚型:采用轻柔的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4. 饮食调养(1)气滞血瘀型:宜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茄子、玫瑰花等。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8胸痹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等特点。

在中医师承中,有很多经典医案是关于胸痹的治疗和观察的。

今天,我将分享一例由中医师承所记录的医案,以飨读者。

【医案】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胸痹症状来就诊。

患者自述胸背部疼痛明显,疼痛持续时间约3个月,加重后放射至左臂,呼吸困难,并伴有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1.辨证分析患者面色苍白,舌苔黄腻,脉沉迟,正视胸痹病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望闻问切的结果,初步判断为气滞血瘀型胸痹。

2.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消瘀。

3.处方苏木、川穹、郁金、厚朴、柴胡、柴胡、川芎、红花、丹参、桃仁、香附、玫瑰花等。

4.用法用量上述药物研末,每包装成药丸,每次服用10粒,每日3次,温水送服。

5.随访观察患者于治疗第3天向中医师承反映疼痛减轻,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胃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每周随访1次,连续治疗4周。

6.效果评价经过4周的中医药治疗,患者胸痹症状明显减轻,胃肠道症状消失,心理状态明显好转。

患者的舌脉等指标也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医案分享,介绍了一例中医师承对胸痹的治疗案例。

中医师承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采用疏肝理气、活血消瘀的中药治疗方案。

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理状态有所提升,充分展示了中医师承在胸痹病症治疗中的独特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本医案仅作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一例个案,并不能代表所有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于胸痹等疾病的治疗,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承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只有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病因病机特点,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师承在胸痹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并且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医案。

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广中医师承的经典医案,让更多人受益,仍然需要更多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进一步探讨。

中医医案——胸痹(三)

中医医案——胸痹(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瓜蒂散治愈胸痞病案:某妇人,28岁。

主诉及病史:久患胸膈满闷、气短,颜面虚浮。

诊查:视其面目光泽,脉沉而浮,按之有力。

辨证:知系痰涎留于胸膈。

治法:用瓜蒂散催吐其宿痰。

处方:甜瓜蒂(轧面)1.2g 党参5g 半夏5g 大枣10枚药后3时许,频频呕吐,连吐3次,胸膈满闷、气短即愈。

按语瓜蒂散是《伤寒论》之经方。

用瓜蒂散催吐,只要诊得脉沉紧有力,又无贫血气虚症状,均可服用,其效甚捷。

仲景原方用瓜蒂、赤小豆、豆豉煎服,此例改用党参、半夏、大枣,是我临床中自制的验方。

编者评注瓜蒂散一般常用于实证之呕吐,瓜蒂、赤小豆、豆豉,皆驱邪之物。

本例患者脉症示虚,故改用党参、半夏、大枣等品,以达扶正祛邪之意。

于此可见段老先生审证之精,用药之当。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31,段英廉医案。

段英廉(1904-1986),辽宁省铁岭人。

主任医师,15岁即从舅父张凤楼学医,19岁在本地行医,后又转至海龙县、长春市等地悬壶。

1954年调长春市中医院工作,曾任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曾为该院名誉院长。

还先后被卫生部聘为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主任医师级考试委员会委员,还曾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吉林省和长春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临床擅长内科,尤其对肾炎、臌胀等杂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喜用简方和验方,药虽平淡,但常获奇功。

曾撰学术论文多篇。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
1
概述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 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 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所谓 真心痛。
2
现代疾病
冠状 动脉
现代临床认为,胸痹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 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以胸闷、心痛彻背、 短气、喘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历史沿革
孙一奎《赤水玄珠》说:“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夕发 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 在心之部位而名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胃脘胸膈, 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 火,皆致痛也。”
吴谦《医宗金鉴》说:“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 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 即今之胸痛也”
19
胸痹恢复期调理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可采用气功、太极和娱乐三种形式。 气功也称导引。道家称吐纳,佛家称参禅,儒家称修身,
医家称摄生。胸痹者取卧功为以,调心练意,意守丹田, 排除杂念,逐渐入静。 太极拳又称内功拳,如简易二十四式。要领是神静意导, 体松谐调,气沉丹田,连绵自如,呼吸均匀。 娱乐首推四大雅趣“琴、棋、书、画”。 “寓乐于动,寓养于乐”。
汪昂《医方集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喘息而咳 唾。诸阳受气于胸中,转行于背,气痹不行,故胸背为痛 而短气。”
4
病因病机
• 寒邪内侵 • 饮食失调 • 情志失节 • 劳倦内伤 • 年迈体虚
本虚:气血阴阳亏虚 标实:寒凝、血瘀、 气滞、痰浊 病机:心脉痹阻不通。
危险因素
• 可以改变/控制的因素
胸闷如窒而痛,或如物压,痰多气短,形体肥胖, 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 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弦滑。
病机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食疗药膳: 1、芥菜黄豆粥:芥菜头6个,黄豆、大米各50克,煮粥调味食用。 2、淮山苡仁萝卜粥:大萝卜1000克煮熟绞取汁,薏苡仁20克,淮山20克, 大米60克,煮粥调味食用。 3、大蒜粥:大蒜50克去皮,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然后下大米100克 12
20
胸痹恢复期调理
经络保健
穴位:膻中、间使、神门、内关、足三里等。
21
膳食合理
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 维素多。三少即糖类少、咸盐少、脂肪少。
掌握“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原则。“好” 即精细为主,注重质量;“饱”即适量但不过量; “少”即清淡充饥,少动再睡。
食后养生三法:摩腹、散步和漱口。 食疗:19种食物可舒缓胸痹心痛,薤白、洋葱、萝卜、
豆芽、扁豆、红枣、莲肉、木耳、蜂蜜、桃仁等。
18
胸痹恢复期调理
起居有常
提倡“子午觉”:子时即深夜0点至四点,午时即中午12点 至1点。 顺应四时:春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 晚起。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晨起最好。如有便秘,切勿强弩,以防 用力过度,诱发胸痹心痛发作。 适当冷水浴可增强血管弹性,提高心肌收缩力,防止动脉硬 化,适宜胸痹患者。可取面浴和足浴,由夏季开始坚持到冬 季,不要间断。
病机 阳气虚弱,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16
胸痹恢复期调理
养神为本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神务除“六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狂妄、
嫉妒。 以德养心,以理收心,遇事制怒,豁达明快,无忧无
虑,胸痹心痛发作即可明显减轻。神怡开朗,乐观知 足是养生第一要素。
17
胸痹恢复期调理
辨证分型
4、寒凝心脉证
证候 病机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 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 心悸,面色苍白,苔白滑,脉弦紧。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13
辨证分型
5、气阴两虚证
证候 病机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 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 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 代。
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10
辩证分型
2、气滞心胸证
证候 病机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 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脘胁胀闷.得 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肝失疏泄,气滞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11Fra bibliotek辨证分型
3、痰浊闭阻证
证候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 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
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 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 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8
发病特点
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 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高血压
糖尿病
缺乏运动
饮食 口味重
6
辨证分类
• 标实 心血瘀阻证 气滞心胸证 寒凝心脉证 痰浊内阻证
• 本虚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气虚弱证
辩证要点
• 本虚标实,虚实夹 杂
•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 • 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治疗原则
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 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等,一般持续几秒至几分钟 缓解,病情严重者可疼痛剧烈,并持续不解,汗出肢 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旦发夕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暴饮 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9
辩证分型
1、瘀阻脉络证
证候 病机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甚 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悸不宁,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14
辨证分型
6、心肾阴虚证
证候
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 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 数或促代。
病机 水火不济,虚热内扰,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15
辨证分型
7、心肾阳虚证
证候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气喘,自汗,面色苍 白,神倦怯寒,腰酸乏力,四肢欠温或肿胀,舌 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