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宋词读书笔记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4a6fb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c.png)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蒋勋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在读蒋勋的宋词感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宋词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蒋勋认为,宋词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读宋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在蒋勋的宋词解读中,他强调了宋词的意境和情感,他认为宋词的情感非常真挚,而且表达方式也非常含蓄,这正是宋词的魅力所在。
同时,蒋勋也指出了宋词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词过于华丽、有些词过于晦涩等,但是这些不足之处并不影响宋词的整体价值。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他对宋词的热爱和尊重。
他认为宋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同时,蒋勋也指出了现代人在阅读宋词时的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过于追求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而忽略了词本身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读蒋勋的宋词感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宋词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宋词的情感和意境。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宋词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读后感】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读后感】读《蒋勋说宋词》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d4ce7b5b83d049649a6658b8.png)
【读后感】读《蒋勋说宋词》有感读这本书,首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们常提起唐诗,讲宋词很少。
在宋朝,文化和艺术有很大的发展。
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端。
宋词是我们的文化。
我觉得我们应该去了解,去思考。
唐诗和宋词是有差别的。
唐诗比较豪迈,写的景象也大多是比较宏观的,字字都非常惊艳。
唐诗是可以叙事的,比如一首耳熟能详的长诗《琵琶行》。
而到了宋词。
就有些不同的地方。
整体来讲,没有唐诗豪迈,可能在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起起落落的。
于是写的一些事物是偏细小的。
关注了生活更深一层的内容,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宋词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
不仅仅是说可以把词用到文章里来。
还要学习宋词中好的写法。
宋词很洒脱。
有时就是用平常通俗易懂的文字去描写一个状态,然后加上自己主观的感受。
由于不同的经历,会对某一事物产生特殊的情感。
对别人来讲,它可能是普普通通的,但对自己而言是特别的、有意义的。
借这个事物去抒发情感,情感会更加真挚。
从贴切生活点滴写起是很好的,往往比写“大事”容易触动人。
文学是用来记录生活的。
如果离生活太远。
也就渐渐失去了意义。
美学在书中也算是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了。
仔细去看。
什么都有它的美,壮阔的美。
细微的美,都是一种美。
每个人对美的判断不同。
这是不能强求的。
所以每一种美都值得欣赏、接受,不管是柔软的美,还是坚毅的美。
如果说要去做一件事情。
我觉得,在做之前,明确这件事的目的是很重要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去想想文学的本质。
大概是先有了生活,然后有了文学吧。
文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他一定离不开生活。
塑造的人物一定有血有肉,有不完美地方,才会触动人。
有时他就是不经意闪过的灵感。
不是故意的伤感,故意如何怎样。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通过文字,它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的观点,或反映社会。
这大概是文学最终的目的。
但也不要把它看作一个多么重的任务。
仅仅当作一个消遣娱乐的方式。
又何尝不可呢。
如果能让文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是再好不过的。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 读《蒋勋说词》有感第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 读《蒋勋说词》有感第](https://img.taocdn.com/s3/m/807b25f9a417866fb84a8ee7.png)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一章辛弃
疾(悲壮)
原先我一直很欣赏辛弃疾的词,因为我觉得他的词给人一种很雄壮的感觉,有着千军万马的气势。
细看了《蒋勋说词》后,我才发现,辛弃疾的悲壮与盛唐时李白的悲壮不同,他的悲壮,其实是悲惨凄凉的,似乎从头到尾都只有他一个人在呐喊。
他的悲壮,其实很无奈。
辛弃疾出生面南宋,当时南宋周围有鑫,西夏、辽几个强敌,而当年北宋的大片领地也被夺去了许多,都城被迫迁到了江南一带。
而当时时朝廷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占,一派主和。
辛弃疾属于主战派,因此他很希望能够去边疆,但朝廷根本就不理会,所以他的词很多都是想像边疆战争的。
在《水龙呤》的第三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就很好地写出了辛弃疾的“悲”。
“落词”,“断鸿”总给人一种悲壮的感受,夕阳如血红一般,落单大大雁厉地叫着,大家可以在脑海中想像下这个画面。
画中就只有一轮血月份,一只黑影在被染红的天空中飞着,其实这里面有一种孤单与无奈。
人家来到金陵都有一种六朝古都的怀旧感,而只有辛弃疾一人想到天上落单的雁,染红了天空的落日,这让他感觉很孤单,因为孤单,才会无奈。
就好比他一个人飙高音,飙到最后上不去了,甚至还出现了破音,所以正是孤单与无奈使辛弃疾的词多少有一点凄历的感觉。
第一次讲辛弃疾是谈到他的孤单凄历,另外的几面我们还会在后面谈到。
1。
蒋勋说宋词好段摘抄
![蒋勋说宋词好段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0e5a34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c.png)
蒋勋《说宋词》好段摘抄1.蒋勋在《说宋词》中谈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明月的赞美。
2.蒋勋在谈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3.蒋勋在谈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4.蒋勋在谈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句话描绘了秋夜的宁静美景,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蒋勋在谈论晏殊的《蝶恋花·春景》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以及对远方的向往。
6.蒋勋在谈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清秋时节的感慨。
7.蒋勋在谈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这句话描绘了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以及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8.“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这蒋勋的《孤独六讲》,它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沟通的复杂性。
9.在讨论李煜的宋词时,蒋勋指出:“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人间。
”这反映了他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还描述了李煜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
10.“从人的角度看到的风景都是征服的,不从人的角度看的风景,才是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它促使你以一朵花或者一枚雪片的姿态去体会宇宙自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读书感悟
![读书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a4195e0043323968001c9224.png)
读书感悟:103班高炳丽 10011172我要说的书是台湾艾台湾美学大家蒋勋的《蒋勋说宋词》。
蒋先生首先是位美学家,所以读这本书觉得写的很美。
但是不会以读《中国美术史》的心态来读这本书。
每个人对于宋词的理解都是他自己。
他曾经说过:“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
”我想这句话放在“宋词”这一文学形态上也是极为适合的,众多不同风格、派别、体系的词人,以“词”这一最美的最有意蕴的文体发出自己在那个时代是心声,留给我们后人歌颂。
这大抵是蒋勋颇有争议的书,网评批评不断,说他的学问浅,经常随意按字面解释,典故也常常讲错,仿佛没甚可读。
带着这样瑕疵的遗憾,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惊喜。
蒋勋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所以他带着他的情绪来看唐诗宋词,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孤独,天真,迷茫,突然就会觉得诗词都活跃了起来,不再是小学课上读诗释义的刻板了。
这两本书,把唐诗、宋词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唐诗的浩瀚灿烂,宋词的精致温婉,其实都是有所因的。
文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和特点而已,诗词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报复梦想,喜怒哀乐,所以才真正的感人和精彩。
你可以不爱蒋勋,但你一定会爱上宋词,爱上或更爱中国的文化,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历史不会重新来过,李后主、欧阳修、苏轼、秦观、李清照,等等,他们在写某曲词的时候想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所有今天的解释,都是想象甚至是意淫出来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在其中自得其乐,这就够了。
蒋勋讲词,说得并没有多么深入,只是从头到尾,让你看到从唐到南宋、北宋的过渡、发展,然后就是用他的方式向你介绍几个或很出名或出名的词人。
当然,他会选择一些自己更有兴趣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其实,越是这种自我的东西,你可能更能学到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因为很多东西可能是被所谓的正统文化忽略了的,就像张三记下的“何须论得丧”的自如,李四学会了“自在飞花轻似梦”的淡然,这就够了。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0ced4b90c69ec3d5bb75fa.png)
«蒋勋说宋词»读后感寒假里,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一书。
如果说,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那么翻阅十几页后,我已经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我喜欢蒋勋先生,读他的文章更像在听他讲故事。
他讲的不仅仅是宋词,他把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环境等都和词融合在一起,娓娓道来,让人细细品味。
我一直很喜欢唐诗,清高浪漫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博学多才的师佛王维等都是我的偶像。
当我跟着蒋勋先生走近宋词,走近多才多艺的李后主、平直率真的欧阳修、豁达豪放的苏轼、清冷婉约的李清照……这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笔下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样让我心潮起伏。
在这本书所列的宋词中,我最喜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原来也只是喜欢这首词的大气磅礴,但看了蒋勋先生的介绍才知道,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他在人生最艰难、最悲苦的时期,完成了思想的超越及升华。
读这首词,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渺小,但我们不能虚度光阴,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把握当下,努力学习知识本领,争取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随着«蒋勋说宋词»一书,步入宋词的神秘世界,领略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https://img.taocdn.com/s3/m/0ba742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e.png)
美的沉思--读《蒋勋说宋词》
施崇伟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21(19)20
【摘要】蒋勋有许多耀眼的桂冠。
他著书无数,举办画展,开设讲座,推广美育,浓缩起来,可称作美的化身。
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说宋词》之美可见一斑。
如张晓风所言:“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暗灭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施崇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走进美的世界--读蒋勋的《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平凡的天长地久——读《蒋勋说文学·诗经》
3.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4.教师需要一双美的眼睛——读《蒋勋的卢浮宫》有感
5.历史沉思中的探索——读蒋心焕《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沉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蒋勋说宋词
![蒋勋说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f9b48a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b.png)
《蒋勋说宋词》蒋勋
◆命运的错置
>在政治上,李后主、宋徽宗都是亡国之君,是受诟病与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没有李后主或许就没有宋朝的词,没有宋徽宗或许就没有南宋和元以后那么高的绘画成就。
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是非常惊人的。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词的语言更接近民间,当然这与李后主了解民间最底层的文化有关——讲得更白一点,就是歌妓的文化。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恐怕对这种东西很不屑为之,可是李后主的天真个性里有这个部分。
◆有如流行歌曲
>词牌代表的是一首词音乐的调性,词人只是按照音乐把词填进去。
◆感伤与温暖并存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完全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
一直到今天,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读《蒋勋说宋词》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335b6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71.png)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读《蒋勋说宋词》有感接触蒋勋,是因为爱看《红楼梦》,我常说:“多情人看红楼,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着哭,跟着笑;无情人看红楼,看的是‘食尽鸟投林’,知进退,明舍得”。
然而,蒋勋却把红楼一梦解释得既入情又清隽,这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切换,实在让人惊叹。
从这点上看,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那种“静水流深”的学者一样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学用很人情味的过程表达出来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与批判人性恶的箴言用很梦幻的童话传达给孩子们,蒋勋则擅长用很生活、很心灵的方式来向成人世界表达生命的意义。
蒋勋是个很纯粹的文人,只专注于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比如他评价《红楼梦》,不会把美食、建筑、华服单独拿出来深入研究,若有些许篇幅的描述,也是为了让读者能了解当时的文化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本身。
他更多地是在讲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运;在讲癞头和尚、跛脚道士如何给执迷之人指点迷津;在通过曹雪芹的作品说一切人生的状态都是值得悲悯的。
所以看《蒋勋说红楼梦》,让我对作者的素养与境界真是肃然起敬。
基于以上所说的表达方式和他对经典之文学性的尊重,我对他的其余作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读《蒋勋说宋词》这本书仍然是一次意外。
相对于唐诗而言,我是不太喜欢宋词的,珠玉在前,唐诗恢宏大气,李太白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把古今万千气象都道尽了,再说宋词,“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我们就来看周邦彦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种意象的对比,宋词就相对好像更纤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志,然而李后主则终日关心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种小情绪、小落寞。
也许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比较难理解宋词的美,最在意“家国天下”的年纪,是看不上这些儿女情长的耳边絮语的。
所以,最初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瞧瞧蒋勋这位“生命的旁观者”是如何看待宋词的小家子气的,会不会偶尔他也不那么中庸?可是这本书拿起就放不下了。
蒋勋说宋词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蒋勋说宋词好词好句好段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82c064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a.png)
蒋勋说宋词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蒋勋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美学鉴赏家,他对宋词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一些蒋勋所说的关于宋词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好词:
1.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2.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好句: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好段:
1.临窗听雨,一纸忧伤于笔尖萦绕;相思太深,经不起那一帘夜雨的轻贱打
湿;一帘幽梦,泪痕双滑;写一纸忧伤的相思雨;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东风杨柳欲青青。
淡雨初晴。
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叶细,舞腰轻。
妆成。
春芳意,三月如风,牵系人情。
这些词句段都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宋词的独特魅力。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 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二章 苏轼(修行)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 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二章 苏轼(修行)](https://img.taocdn.com/s3/m/9697493881c758f5f71f6711.png)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二
章苏轼(修行)
我们说过,苏轼在被贬期间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修炼,所以这时候的词往往是他最好的,比如《赤壁赋》,还有《临江山》。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到东坡喝酒,又是晚上,醉了又醒,醒了又醉。
我相信,如果不是有心事没人愿意选择灌醉自己,归来时已好像是三更了,看来他已经醉得都不记得时间了。
可是此时家里看门的小孩都已经睡着了,还睡得很香,打呼声如雷鸣一搬。
一般人会觉得这开头也太不像词,那个词会像这样写,但别忘了,这可是苏轼。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打呼声这么大,他肯定进不去,于是苏轼便倚着手杖听江水流淌的声音。
换在过去,他肯定是踹也要把门踹开,而现在不同了,他学会了生命的豁达,也知道自己不必非进门不可。
“夜因风静縠改平”,景色在夜晚,风停了,水也几乎平静了,有一种不带生命的形式。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至。
”(苏轼)想坐着一条小船消逝,在江海中“隐居”。
当然,第二天太守就吓坏了,派人四处找,其实苏轼已经进门睡觉了,不要认为苏轼很食言,因为他的生命感言就是这样,他从不认为文学作品里就是全部,只是片段,这个可以修正,也可以修改,所以它是一个过程。
这才是修行。
1。
饱览满园芳华——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1000字).docx
![饱览满园芳华——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1000字).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8c8fdc955270722182ef7a9.png)
饱览满园芳华——读《蒋勋说宋词》有感我仰望泰山之巅,看它们如天上白云,书写壮志凌云;我站在黄河水边,听它们如滔滔江水,倾吐历史尘埃;我注视蜿蜒长城,望他们如大好河山,追寻逝去豪情……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使我这样的魂牵梦绕。
我知道,我无法与它抗衡。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中李清照乘着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向我们走来,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薄雾浓云,面对着暗香盈袖,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惨白的弯月勾勒了过往尘埃,她的孤独融入了一杯浊酒。
家愁,情愁,国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把这股愁情,化作轻轻的泪滴,滴在对赵明诚的深深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她的学富五车,注定了盛世浮华下一朵娇艳奇葩的绽放,她的流芳百世续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
她让我懂得了,即使“山河破碎风飘絮,世事沉浮雨打萍”,仍不能丢弃坚定的信念,仍要怀着一颗向上的仁爱之心。
“胭脂泪,相留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里李煜踏着无限的怅恨,伴着暮春的残景,破碎的帝梦同我们招手。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道出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胭脂吟泪,林花惜别,抒写了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迷茫。
出生在帝王之家,他无从选择,国家的败破,他也无能挽救,只留一腔情仇,在清冷的冤狱里,谱写出生命的千古绝句。
他的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
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
他让我懂得了,唯有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造就人生,苦尽甘来,大悲大喜后,才能透彻的体会百味人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间辛弃疾带着建立功名的壮怀,壮志未酬的愤慨,无奈尘世的悲戚,永远的长眠于那片他挚爱的沃土。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思潮汹涌,无法入睡。
酣畅淋漓的点兵,斩将擎旗的战士,人民的水深火热,无一不交织于那片赤胆忠心。
痛彻心扉,却报国无门!他让我懂得了,既然是国家的臣民,就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心系国家,就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蒋勋说宋词第一讲读后感
![蒋勋说宋词第一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5586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a.png)
蒋勋说宋词第一讲读后感大家对蒋勋说宋词这个文学形式有兴趣,可是也许我们应该关心的一点是,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蒋勋说宋词?唐诗经过初唐,发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它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已经有些高不可攀,民间慢慢读不懂了。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民间。
可是民间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老百姓会自己写一些歌来唱,这时会被士大夫看不起,说你看那些歌多难听。
结果,二者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即我们现在讲的蒋勋说宋词。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蒋勋说宋词还要多。
可是宋人诗的成就往往没有蒋勋说宋词的成就高,这是个有趣的事情。
蒋勋说宋词的整个音韵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读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甚至九都出现了。
音韵的跌宕起伏产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拓展出了蒋勋说宋词的境界。
讲到蒋勋说宋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蒋勋说宋词,因为五代蒋勋说宋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蒋勋说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而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即李煜。
李后主的作品其实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
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上,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一个人具有旋乾转坤的力量。
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
因为他的蒋勋说宋词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蒋勋说宋词。
北宋时大家还在写诗,可是蒋勋说宋词变成了文学的主要形式,从中可以看到李后主的影响有多大。
他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了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的工具。
那些伶工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可以变得这么有意境。
我们今天谈蒋勋说宋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要重视两个方面。
一是民间创作。
蒋勋说宋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
它产生于民间,产生于大家认为要有一点“低俗”的民间文化。
后来当文人开始用这一形式去书写自己的心情、感受时,它才变成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合作产生的文学成就。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e28b4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9.png)
关于蒋勋说宋词的读后感范文
蒋勋是一位研究宋词的专家,他在他的著作中对宋词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述。
通过
他的讲解,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宋词的魅力和韵味。
在读完他的著作之后,我感到
受益匪浅。
首先,蒋勋对宋词的解读非常细致入微,他从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让我对宋词的艺术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他的解读,我学会了更多欣赏诗词的技巧,也更加懂得如何通过诗词来体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蒋勋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表达方式生动具体,让我在阅读他的著作时感到舒
适愉悦。
他不仅对宋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将研究成果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我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蒋勋的著作让我对宋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帮助我提高了欣赏诗
词的能力。
通过学习他的著作,我不仅感受到了宋词的美妙,也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人
们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蒋勋的著作无疑是一部不
可多得的佳作。
蒋勋读宋词读后感
![蒋勋读宋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82f7a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d.png)
蒋勋读宋词读后感蒋勋,当代著名文化评论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文化眼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本书叫做《宋词》。
这本书中,蒋勋对宋词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赏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老的文学作品。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蒋勋的《宋词》之后的感受。
首先,蒋勋的文笔非常优美。
他对宋词的赏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每一首词的内涵和情感之中。
他用流畅的文字,将自己对宋词的理解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词人们的爱恨情仇。
读完蒋勋的《宋词》,我对宋词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欣赏这些古老的文学作品。
其次,蒋勋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
他不仅仅站在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宋词,还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将宋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揭示了词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他的解读,我对宋词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词人们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
再者,蒋勋的学识渊博。
他不仅对宋词有着深入的研究,还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会引用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将宋词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宋词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的讲解,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自豪于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蒋勋的独特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在他的著作中,常常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方式,而是敢于打破常规,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赏析宋词。
通过他的著作,我学会了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总的来说,蒋勋的《宋词》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著作。
通过他的解读,我对宋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热爱这些古老的文学作品。
希望蒋勋能够继续写出更多优秀的著作,让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最新蒋勋说宋词随笔
![最新蒋勋说宋词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2274f48c650e52ea551898c3.png)
蒋勋说宋词随笔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一篇】:《蒋勋说宋词》读后心得说实在的,看这本书之前我真不知道蒋勋何人。
谈起唐诗宋词也只不过是上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背诵的那几首罢了,翻看这本书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沙龙活动,放假在家闲来无事翻翻,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
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
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
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
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
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
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
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让我了解“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读《蒋勋说宋词》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14e32649649b6649d74782.png)
竹风72EDUCATOR 以从容的心境悠游于生命的变化中 ——读《蒋勋说宋词》有感文 / 邢晓凤闲暇之时,读一阕词,清风流云,微波轻岚,唯美的词像动人的琴弦拨动着心绪,心底顿时涌动起一泓清泉,内心深处无言的情愫都在那泓泉里潋滟生姿。
宋词很大,大到“气吞万里如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蓑烟雨任平生”;宋词很小,小到“沧海的一粒粟,红尘的一粒尘,旷野的一粒种”,都从内心开出一朵花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劫,或情感,或事业,或生老病痛,宋词便是劫的窗,情思的出口。
读宋词就仿佛在采撷一朵朵花,花团锦绣,盈满襟怀……待到读了《蒋勋说宋词》,突然觉得散落在记忆中的花朵成了花环,蒋勋便是那擅长编织的花匠,他从历史、美学、人生际遇、生活环境等角度把那些繁花盛朵串起来,缀成了一个缤纷的花环。
他一边编织,一边抽丝剥茧地把我们带到那个烟波浩渺、文治辉煌的古宋朝代——词人墨客风流蕴藉,笔下生花;翩翩少年花前侧帽,柳边系马。
词进入知识分子的境界蒋勋为宋词的繁盛做了最好的注脚:唐诗成就高到老百姓已高不可攀。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高远之际、繁复到专业性很高时,它就远离了民间,是巅峰也是下坡的开始。
到了巅峰,无路可走了,豪迈写不过李白,沉郁写不过杜甫,叙事的磅礴写不过白居易,只有峰回路转来到民间,创生出贴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词。
蒋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写宋词:李煜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关键人物,王国维评价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让词进入了知识分子的境界。
李煜前半生耽于淫乐,这种生活让他接触了词,早期多写艳情词。
亡国后,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原罪感,他开始写家国之思,写生命从繁华到幻灭,当他把亡国的心境放进去后,力量出来了。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意象在诗中反复,感叹时间的消逝、家国乡愁。
他的《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垂泪对宫娥”,流淌着真性情,颠覆了传统的文以载道。
如果他说“垂泪对祖先”似乎还可被原谅,但他没有感知到家国,家国只是供他挥霍的富贵。
宋词读后感(通用8篇)
![宋词读后感(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92a1b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5.png)
宋词读后感(通用8篇)宋词读后感(通用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词读后感(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词读后感1《宋词》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
读《宋词》是我每晚的习惯。
带着丝丝倦意,放起悠扬小歌,细腻的指尖划过百溜的页面,丝滑享受,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畅想之中,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词世界中,独领文学之风骚。
天下乎,还有甚比此乐?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无与伦比的美。
我觉着吧,虽说宋词与唐诗,元曲,同为史诗之丰碑,交相辉映,可宋词应排第一,也比排第一。
至于为何?我也说不上,只觉得,唐诗结构过于严谨,不自由元曲曲风过于悲凉,不自然。
而宋词不,一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为例,名为婉约,但字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积极向上乐观。
下面就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段来品析。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清照一生可谓坎坷,词风以北宋灭亡为界,前多为清新秀丽,后因经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词风变得凄楚哽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为前之作。
同看全段,乃知此篇为清照思夫之作。
而我们看文章,不能看表面,有些时候,即使内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咋天看了关于此词的鉴赏时,很不以为然。
文中说:“此文渲染她万千心事无从诉说的哀愁,抒发了离别后思念的深情与独居的幽怨”。
我认为这篇此不仅表达了这些,更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试问:清照若不热爱生活,又何会思念丈夫呢?所以看文章,看诗词,要从多角度,换位理解。
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理解。
词中“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中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更是千古一绝,通过的景物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所思,也让我看到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想与亲人会面,却只得朝朝暮暮等待那驿站传来的书信报平安。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f29bc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0.png)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蒋勋说唐诗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在这本书中蒋勋教员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讲解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教员认为从魏晋南北朝起头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
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
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前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
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碰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独。
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夕照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起头与宇宙对话。
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如许的诗句的。
蒋勋教员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使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2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是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练直白,引经据典的评论,滑稽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期间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服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讲解,令我对这首本认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而李白又是另一种气概。
《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率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味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 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一章辛弃疾(境界)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 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一章辛弃疾(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3582f5f4168884868662d62c.png)
重庆市涪陵九中八年级学生作文:读《蒋勋说词》有感-第一章
辛弃疾(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前诗其实是辛弃疾的诗,或者是说,很多人绝不会认为辛弃疾会写这样的诗。
但事实就是这样。
人,具有两部分,特别是诗人,这两部分中,有女姓的柔情与男性的阳刚。
而一个诗人光有男性的东西,那就是粗鲁。
所以辛弃疾的这句话才被视为经典。
在《青玉案》中,甚至带有了一点李清照的味道,这也颠覆了平时辛弃疾在我们眼中的传统形像。
真正使辛弃疾这句话出名的是他代表的第三个人生境界。
既快要放弃时,你偶尔一回头,却发现你要找的就在不远处。
这其实有种偶然美,即告诉人们要从于自然,回归自然。
、或许当你追求到名利财富时,一回头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或需要的,不过是自己当初早已拥有的东西,而不经历这三个人生境界是不可能明白的,尤其第三个境界最重要,第一个人人都会,第二个需要坚持不懈,第三个却要运气与悟性。
所以第三个不是最重要的,但不是有人做到了,比如,辛弃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请记住,这是辛弃疾的诗句,并且是他一生境界的写照。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勋说宋词读书笔记【篇一:蒋勋说宋词读后感】蒋勋说宋词读后感蒋勋说宋词读后感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
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
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
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
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
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
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
其实不然。
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
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
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
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
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
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
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篇二:蒋勋说宋词】蒋勋说宋词简介: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全书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与姜夔。
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作者: 蒋勋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1五代的变革1.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2.“富三代”的李后主,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 3.前半生的醉生梦死是真实的,后半生的亡国之痛也是真实的 4.政治上的失败者,文化上的贡献者 5.李后主应该是最喜欢流行歌曲的一个诗人 6.词在宋代出现的时候,就是流行歌曲 7.《蝶恋花》在民间一定是艳情的流行歌曲2从五代词到宋词1.诗和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1)2.诗的没落是由于专业性越来越强,诗人开始转向词这种形式3.词不具有唐诗的叙事功能,但它的画面感强烈(1) 4.词不具有唐诗的叙事功能,但它的画面感强烈(2) 5.李后主的提倡,使词的地位提高,变成士大夫之词了 6.诗是向外征服式的体验,词是内省自恋式的体验 7.我们在现实中对物质的追求,其实忽略了生命里最可珍惜的情感3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1.范仲淹首先是个政治家2.北宋开国时期文人的文字修养真是太好了 3.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4.从一变而为多情男子的范仲淹,看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 5.唐诗都是在写大事件、大气象,宋词则是在写小事物、小感觉 6.宋词之美就在于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平静 7.超越喜悦和悲伤,是宋词追求的境界4苏轼1.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2.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1)3.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2)4.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5.坐牢令苏轼脱胎换骨5柳永1.柳永,历史上第一个拒绝考大学的小子2.宋代的大众歌手--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3.就像今天流行歌曲受到批评一样,士大夫禁止孩子阅读柳永的词4.柳永如果生在明清,恐怕活不下去5.“慢词”自柳永开始,它带动了戏曲的发展6.流浪、多情、耽溺,是柳词的特征6李清照1.李清照与苏轼,两种性别,两种美学2.李清照的才华来自父亲和丈夫的鼓励3.即使李清照写出抗金救亡诗也会显得很假4.数千年的文化中,没有女性立场,李清照是第一人5.缺少女性色彩的男性文化会变得非常粗鲁6.琼瑶作品中的许多东西出自李清照7.“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国文化史上女性情感的第一次表白五代的变革大家对词这个文学形式有兴趣,可是也许我们应该关心的一点是,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我们会发现由于唐诗的成就太高,它经过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唐诗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其实大家会发现,老百姓、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因为它已经高不可攀。
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就说明它远离了民间。
可是民间本身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歌来唱,这时士大夫会看不起说,你看那些歌多难听,真是靡靡之音。
结果这两者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然而一旦当这两个东西被拉近的时候,它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词。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宋朝没有人写诗,其实多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诗比词还要多。
可是他们的诗都没有词的成就高,这个是有趣的事情。
其实苏东坡写了很多诗,可是你会发现他最重要的东西都是词,因为词比较自由。
它的整个音韵的形式当中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会发现唐诗的七、五都在变化,甚至四都出现了,九也出现了。
它的音韵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很多节奏上的新的韵律感,这个韵律感推展出词的一个新的境界出来。
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但是这个关键的桥梁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其实李后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却在文学史上发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力。
有时候的确可以看到在文学艺术的创造性上,一个人会有旋乾转坤这么大的力量。
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
因为他的诗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
我们看到北宋时词变成文学的主体,诗不再是主体,大家还在写诗,可是诗不再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
可以看到李后主的影响有多大,他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士大夫抒怀的工具,他们以它来抒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
那些伶工,从来没有想到他们的作品可以变得这么有意境。
如果我们今天谈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
它产生于民间,产生于大家认为有一点低俗的民间文化。
后来当文人开始用这一形式去书写自己的心情感受,它变成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合作产生的文学成就。
二是李后主,他把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连接成功。
唐朝崩溃以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这一阶段,有两个朝代比较安定繁荣。
一个是定都在南京的南唐,延续了对唐朝的向往与崇拜,他们一直自认为延续了唐朝的正统,被称为南唐。
李煜是最后一位君王,被称为李后主。
另外一个朝代是建都在四川的西蜀,也产生了非常华丽的艺术、文学创作。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李后主的地位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背负着原罪。
一个帝王竟然亡了国,当然受指责。
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发现,他创造了文学世界当中最精彩的作品,而且对后代影响很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评价极高,说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如果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这个人,也就没有后来的士大夫之词。
什么叫做士大夫之词?什么叫做伶工之词?伶工是写流行音乐的人,职业性地演奏音乐的人,他们的音乐形式在民间流行,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人们一直把伶工之词当成消遣。
士大夫之词就是后来的苏东坡、欧阳修写的词。
这些人是士大夫,是社会文化的领导者。
他们认为词可以变成上层的文学形式。
打个比方,今天有一个人,利用民间卡拉ok形式,填进自己写的词,改革了流行歌曲,提高了流行曲的意境。
李后主是第一个做这种文学改革的人物。
李后主身上有两重有趣的矛盾,他的前半生与后半生绝然不同,简直是两个很不同的人。
他的前半生是什么?他的祖父是皇帝,他的父亲又是皇帝,到他做皇帝的时候,有一点不耐烦了。
李后主是第三代的富贵,祖父那一代要北伐中原,到了父亲那一代,已经不太想了,再到了孙子辈,连想也不想了,就是玩。
江南又非常富有,皇宫里面天天吃喝玩乐。
读他的传记时,会发现他整天都在调情。
调情是李后主生命里面最大的重点,我想大家都听过他与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一对美丽的姐妹,是他的皇后、妃嫔。
他有几首词就是写他从大周后的房间跑到小周后旁边,“手提金履鞋”,让他的脚走路没有声音,从窗户爬进去。
他是非常奇怪的一个人,在玩一些情欲的游戏。
他生于富贵之家,长于华丽的宫廷,根本就没出去过,不知道外面的民间疾苦,他完全是一个淫乐的皇帝,每天关注的都是自己的吃喝玩乐。
可是他喜欢文学,他就去写词唱歌,唱的东西全部是艳情的内容。
我觉得他的艳情与李商隐全然不同,李商隐有感伤,他没有。
比如李后主著名的《玉楼春》,里面没有任何感伤。
在李后主早期作品当中,我们读不到感伤,他也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感伤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富贵的第三代,也可以说是最幸运的人。
祖父打天下,父亲守成,孙子干什么呢?当然就是花钱,就是挥霍。
所谓富不过三代,大概就是讲这个意思。
所有偏安江南的朝代到第三代,常常出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