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蒋勋说唐诗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一、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非常灿烂、非常华美,可我们大概没有办法了解一朵花开放的辛酸,它那么渴望生命完成的过程,它怎么去完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完成的残酷,其实是不可能的。
残酷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当然感觉不到残酷性,可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一个小宠物,常常会有一种难过,因为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另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残酷。
一个生命,只要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群体的相互依赖感之间常常找不到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唐朝很可能是因为群体的依赖感到了一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法得到释放,所以唐朝出现了。
4.唐朝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心个性的释放会给社会造成大紊乱,接下来的宋朝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必去骂唐朝的人,宋朝以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无法无天,因为宋朝重新出现了土地依赖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种角度去看待唐朝。
5.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跟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6.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蒋勋说唐诗摘抄
蒋勋说唐诗摘抄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许多世代的读者。
在蒋勋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中,他经常引用唐诗来点题或作为解题的线索。
下面是一些蒋勋在节目中提到的唐诗摘抄以及相关参考内容: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句之一,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逝去往事的怀念。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永恒循环和生命的无常。
无论是草木还是人生,都有生长、枯萎、再生的过程。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人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4.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以独特的意象表达了夜晚的凉爽和琉璃宫中的浪漫情景。
5.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戍鼓、边秋和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忧伤之情。
以上几首摘抄的唐诗,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自然、对家乡、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蒋勋经常引用这些诗句来考察选手们对文学、历史和人情的理解。
此外,在节目中,蒋勋还会以唐诗为线索,引导选手解答题目。
他可能读出一句诗句,选手需要根据诗句的意境和上下文,联想和推理其中的人物、事件或故事。
这需要选手熟悉唐诗的题材和常见的典故,并能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因此,了解和熟悉唐诗的题材、典故和常见句式,对于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唐诗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蒋勋通过引用唐诗摘抄来点题和引导选手思考,使得《中国诗词大会》成为一个集学识、智慧和艺术品味于一体的节目。
蒋勋说唐诗
诗就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语言和
文字能变成如此华美的事,是因为经过了长期 的琢磨。 唐诗里有一种东西,里面充满了色彩感,充 满了一种华丽的美学追求。唐诗中有非常贵族 的一部分,因为唐朝是唯一一个觉得美可以被 大声称赞的时代。同样,残酷也是唐朝的灿烂 与华丽里面非常惊人的一部分,因为唐诗中有 一种“物竞天择”的生命状态。灿烂华丽的背 后那非常残酷的部分便是——生活本来就如此, 生命本来就如此! 唐诗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的扩大跟时间的 扩大。唐诗使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个 人不再是被当做群体的角色来看待,个人就是 纯粹的个人。
灿 烂 与 华 美
《春江花月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
系。 唐诗开篇《春江花月夜》那么美,恨不得刻 在记忆里。最喜欢那句“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已经飞过去了,可是它的却留在河流当 中没有走。光与影,是我所认为这首诗最美 之处,有些东西走了,可是又好像存在,因 为它的光与影被记住了,于是,不存在却成 了永恒的存在。有一种“一切都会过去,一 切都不会过去”的感觉。 这首诗让人充分的感到了唐诗的美感。也让 我体会到唐诗用最凝练的表达将汉语的美推 向极致,字形、发音、呈现出的画面、给读 者的留白,唐诗中很多意向就像自然生长出 来一样,读者可以感悟可以借此说自己的话。
孤 独 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杜甫
唐朝的确是一场精彩的戏!
灿 烂 与 华 美
—— 孤 篇 盖 全 唐 的 《 春 江 花 月 夜 》
唐代诗人都有一种孤独感,他们最大的特征
就是流浪。王维是孤独的,他是“侠”的孤 独,同样面对绝对自我的李白也是孤独的, 他从人间走出,他宁可孤独,同时他还有自 负。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 中走出去,需要对自我有勇气,才能走出困 境。在这个冲忙的世界,语言有时候显得很 苍白,于是与文学结了很深的缘。那种孤独 感深为此刻的我们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 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最近读了蒋勋先生的,感受颇多,仿佛在唐诗的世界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蒋勋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解读,让我对唐诗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唐诗于我而言,可能只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篇目,是考试中要分析的题目。
但在这本书里,唐诗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就拿李白的来说吧。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以前读这两句诗,只觉得辞藻华丽,美则美矣,却并未真正领会其中的韵味。
但蒋勋先生的解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赏景,李白被召唤前来作诗。
他望着杨贵妃那倾国倾城的容颜,灵感如泉涌,将云彩比作她的衣裳,将花朵比作她的容颜,那种美,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蒋勋先生说,李白的诗有一种“不羁”,他不受世俗的束缚,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
在这两句诗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自由奔放的力量。
还有杜甫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直以来,都知道这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但从未想过,那背后的情景是如此的凄惨。
蒋勋先生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的画面,长安城破败不堪,山河依旧,可昔日的繁华已不再。
春天来了,草木疯长,却无人欣赏。
花朵绽放,鸟儿啼鸣,可在诗人眼中,这一切都因为战乱而变得悲伤。
花儿似乎在落泪,鸟儿的叫声也让人惊心。
这种对细节的刻画,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到了杜甫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书中还提到了王维的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以前觉得这只是一句很有意境的诗,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蒋勋先生解释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当走到水流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却能静下心来,欣赏天上的云彩。
这是一种对困境的坦然,对生活的豁达。
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和古人相比,真是太缺乏这种淡定和从容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唐诗的花园里东瞅瞅西看看,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芬芳,每一片叶子都有它动人的故事。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
[整理版]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唐诗一:张若虚“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春江花月夜》,看他一步一步推进,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的对话。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待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
二: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我觉得王维的诗非常像庙里的签,他讲的是生命本质的状态。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感情受挫,你抽到这样的的签,又会怎么反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有庙的话,一定要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签王。
年轻时写“纷纷射杀五单于”的王维,这时候看到了生命另外的一种状态,与他自己认为是绝望的那个部分和好。
“江流天地外,天地有无中。
”这两句诗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比天地还要大的空间,就是空白。
山的最美的地方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
唐朝的绘画是彩色的,王维的诗却预示了黑色要战胜彩色。
一千多年来的水墨画,以留白与水墨为主体,与王维贡献出的这种生活经验有关。
三: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酒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首写给孟浩然的诗,里面很大部分也是李白写给自己的。
李白在这里歌颂的完全是超离世俗之外的生命情操。
这类人在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可能一点地位都没有,可是他们会惊动朝野。
诗人可以通过创作,实现个人命运的完成,使天下对他有一种尊重。
四: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读《慈乌夜啼》与读《花非花》是非常不同的感觉。
白居易越来越觉得文学应该直接让人家知道,看完以后可以做什么,譬如说孝顺。
我不完全赞成他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的功能在社会里是非常多重的,如果只有这个部分,有可能真的变成教条。
我觉得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开启了另外一个美学领域。
这个领域开启了以后,人对于人的爱,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不是孝不孝顺是问题,而是对于一朵花都会尊重,都会疼惜,这就是文学真正的力量。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精品5篇)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精品5篇)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篇1蒋勋的《唐诗》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籍,通过蒋勋的讲解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诗的内涵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蒋勋在书中介绍了唐诗的历史背景,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唐诗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同时,蒋勋还介绍了唐诗的分类,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爱情诗等,以及唐诗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二、深入分析蒋勋在书中深入分析了唐诗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包括《静夜思》、《登高》、《春江花月夜》等。
他通过自己的讲解和剖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蒋勋分析了李白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在讲解《登高》时,蒋勋分析了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人生感慨。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蒋勋在书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的讲解和剖析非常深入浅出,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他的个人观点也非常独到,他强调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此外,他还提出了“唐诗是生命的歌谣”的观点,认为唐诗是诗人对生命、生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四、对比与参照蒋勋在书中也与其他诗人和作品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例如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特点,以及唐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五、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蒋勋的《唐诗》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唐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唐诗中的经典作品和思想感情。
如果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我给它打9分,因为它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值得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学习。
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篇2蒋勋说唐诗是一本关于唐代诗歌的书籍,作者是蒋勋。
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例子,讲解了唐诗的背景、发展和内涵,让读者对唐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青春作伴,遇见自己——读《蒋勋说唐诗》
青春作伴,遇见自己——读《蒋勋说唐诗》文/施崇伟都是用同一个韵。
析其结构。
蒋勋称之为“交响诗的乐章”。
他将“春江花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成对联,文字结构和音韵平仄都如此平衡对称,如同天成。
他说,小三两声”,转轴、拨弦和掩抑,一步一步慢慢谈起演奏艺术;“拢”“捻”“抹”“挑”,仿佛看到了女子弹琵琶的手指;音乐响起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展现粗弦、细弦之间高音、低音部位的变化;“间关莺语花底滑”,感觉到春天的鸟语;“幽咽泉流冰下难”,由极动转向极静,从高亢转到细密;“凝绝不通声暂歇”,最凝绝的时候变成另外一种美,像“有一个大提琴很慢地拉,甚至好像没有声音的状况,那个时候大概是最美的”;声音最低时,忽然“银瓶乍破水浆迸”,音乐由静忽然爆开来;“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急转;“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曲终弹完,拨板一收,“啪”一声,音乐停了……蒋勋的“音乐欣赏课”,不只是讲白居易,不仅在听《琵琶行》,他还引进了《红楼梦》的琴声,《霓裳羽衣曲》《六幺舞》,鉴赏《霸王卸甲》或《十面埋伏》,插入一段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这是一场多么豪华的音乐盛宴!唐诗也像一座精品荟萃的美术馆。
蒋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唐诗里的缤纷画卷。
《问刘十九》短短20字,绿蚁、红泥、火炉、雪,有冷有暖色彩鲜。
“海上明月共潮生”,蒋勋说,这是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往上涌升,这是“接近雕塑”。
被誉为水墨画“南宗之祖”的王维,他的笔下“古木余衰柳”“清浅白石滩”“木末芙蓉花”“秋山敛馀照”“幽阴多绿苔”……处处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有着强烈的色彩感的画阁、朱楼、红桃、绿柳,让人感觉这岂止是在读唐诗,这也是在欣赏一幅色彩华丽的唐朝绘画。
读李商隐偏与《簪花仕女图》对照,看似读诗,也在赏画,因为它们共有的华美,都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
在唐诗里听曲,在唐诗中赏画,在唐诗里行走,感受四季风景、大美江山,这还是浅层次的阅读。
2022年《蒋勋说唐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word版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或实践体验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核心是要把自己的感悟体会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出来。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写一些学习心得,比如工作心得体会、军训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活动心得体会等,可以参考一些对应的优秀范文,再结合自己的核心体验心得,能够更好的进行写作。
《蒋勋说唐诗》读书心得体会/《蒋勋说唐诗》读书心得体会1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像是一粒镶嵌在文学史上的明珠,使人无法忽视它的润泽闪耀。
还记得从小接触到的第一首诗,便是翻开课本以后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句。
我想,上过这么多年学之后,谁心里又会不记得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呢近日因为兴趣又重读了手边的这本古典诗词书。
《蒋勋说唐诗》尽以唐朝诗歌为题,从初唐品评至晚唐,历数几位深具代表性的诗人和诗篇,并以作者的美学眼光和学识修养做了阐释。
就跟随着书中的脚步,感受这大唐盛世孕育出的诗中上品吧……打开书页就可看到单在诗人王维一人的身上便兼具两种气质。
取过进士,晋过高官的他有“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意气风发;以及后来晚年隐居山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从容。
诗人李白一生以游侠精神仗剑天涯,写下大量诗篇,以他的天马行空让人学会放下一些事。
心情郁闷不得志时不妨读读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苦短,不过匆匆数十载,更要放开怀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为什么要把时光浪费在不美好的事情上呢既然时间有了紧迫性,人生虽有不如意事八九,就好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苦中一点甜吧。
而诗人杜甫与白居易诗中饱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感召人们能够拾起一片心。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生活的周围仍有弱势群体的存在。
《石壕吏》、《兵车行》、《卖炭翁》等诗篇描绘出的战乱困苦、民不聊生至今读来揪心。
《蒋勋说唐诗 修订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 2
幻灭与眷恋 的纠缠
0 3
繁华的沉淀
0 4
抽象与象征
0 6
更持红烛赏 残花
0 5
深知身在情 长在
0 1
人间重晚晴
0 2
此情可待成 追忆
0 4
生命的荒凉 本质
0 6
典型情诗
0 3
世界微尘里, 吾宁爱与憎
0 5
寻找知己的 孤独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 有灵犀一点通
泪与啼
晚唐的生命情调 最深的情感
蒋勋“美的沉思”系列有声产品 征订启事
07 第七讲 李商隐
06 第六讲 白居易 08 蒋勋“美的沉思”系
列有声产品征订启事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 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 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0 2
生命的独立 性
0 3
与道德无关 的生命状态
0 4
何处春江无 月明
0 6
江畔何人初 见月?江月 何年初照人?
0 5
空里流霜不 觉飞
0 1
宇宙意识
0 2
牵连和挂念 予生命以意 义
0 4
归宿
0 6
交响诗乐章
0 3
愿逐月华流 照君
0 5
交响曲的结 尾
第三讲 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无人”
山水中生命的状态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洛阳女儿行》:贵 游文学的传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 云平
蒋勋说唐诗第五集:李白
蒋勋说唐诗第五集:李白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唐诗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诗,像一粒珍珠,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侠的精神、山水中生命的状态、浪漫诗的极致、寻找知己的孤独等就像珍珠的生成一样历经磨砺。
更多链接
蒋勋说唐诗 | 第一集:初唐盛世
蒋勋说唐诗 | 第二集: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 | 第三集:王维
蒋勋说唐诗 | 第四集:王维
在《蒋勋说唐诗》中,美学大师蒋勋满含激情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唐诗及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听,好好美,好享受。
第五集:李白上集
下集。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8分)蒋勋眼中的宋词①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②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
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如何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③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
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
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
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⑤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
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⑥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
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
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
其实不然。
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
蒋勋说唐诗
《
黛
玉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葬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从这节选片段中可以看出:葬花的林妹 妹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试想一八尺男 儿是如何写出这凄怨哀怜的千古名篇呢?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 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⑿。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为何豪迈粗犷的李白在《长干行》中却化为 一个哀怨的女子呢?
作者这样评价:
角色越能够多样转换,社会心理就越健康。
蒋勋说唐诗之白居易
蒋勋说唐诗之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写《长恨歌》时候的白居易年纪不大,大概三十岁左右,在陕西做一个小官,听到别人讲五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是经过这一带到四川去的。
安禄山造反之后,战争发生。
有一天早上,皇宫的宫门打开,有一队人马往西去。
老百姓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密报来了,说潼关已经破了,京城即将不保。
皇帝匆匆忙忙带着重要的大臣、贵妃,由三军护卫出了城。
到了马嵬坡,军队发生了政变,要求杨家的权力受到约束,杨贵妃被赐死。
这样一个事件,在当地一直在传述,五十年之后,白居易写了《长恨歌》。
从《诗经》、《楚辞》已降,中国很少有长篇史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善于写精简短诗的风气被白居易改变了。
《长恨歌》中那种大篇章进行历史叙事的能力非常惊人。
《长恨歌》读起来非常感人,会令人忘掉唐明皇是皇帝。
唐明皇本身也非常矛盾。
如果从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去讲,他有许多可以被批判的部分。
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女子,嫁给了唐明皇的儿子寿王,成为寿王妃。
在家族宴会当中,唐明皇看到儿媳妇这么美,硬是抢过来。
这背后隐藏了很多让我们非常惊讶的事情,白居易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全都去除了。
他单纯写一个男子被一个美人惊动以后的专注——我不知道这与“花非花,雾非雾”的美学精神有没有关系。
中国文化一直缺乏对女性身体的描述,在儒家的道德教育下,对女性身体的描述等同于罪恶,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唐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用温泉的水滑去形容女性肉体的某一种质感,尤其是唐代那种比较饱满丰盈的身体,用字到了精准的程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少有的一次对女性身体的描写,是很健康的描述。
“侍儿扶起娇无力”,我们在中国美术史里讲到唐朝的时候,常常说不太能够想象为什么唐朝的女人这么胖,可是这么娇。
她的身体非常胖,非常圆,眉眼和手,还有嘴角的部分非常细腻。
在造型美术上,这很奇特,唐朝综合了雄伟与纤细两种精神。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蒋勋说唐诗》作者为蒋勋。
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便推荐过此书。
然而快高三了,我才翻开此书。
除了第一讲简介唐朝及其文化,第二讲赏析了《春江花月夜》外,其余几讲都是围绕某一位诗人展开。
当然,《春江花月夜》似乎也是围绕着张若虚展开的。
不过第二章第八章主要讲的还是本诗的内容。
“春江花月夜”连用五个意象。
在诗中也可以看出,五个意象之间,各有一个隐藏的“逗号”,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两个或多个意象连进去。
这便是主题尊重五个主题的独立性。
某次也可以看出其实唐诗,也是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也包括了有生命活动的,比如“花”,也有没有实际灵魂活动的,例如“春”。
在《春江花月夜》里有这句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发展史的追问。
蒋勋作者觉得这是哲学上逻辑学的追问,忽然把人能从现象中拉开抽离,顺便面对苍茫的宇宙。
这便是对遥远时间的追溯,甚至可以说是质问。
这跟现在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也颇为相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天问》在呐喊地一笑自然现象一个又一个自然现象。
古人在由衷地,发出科学,总而言之是哲学问题。
唐诗,也很开放,似乎没有多拘束。
我很想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看见过杨贵妃从温泉出来的样子,或者说在《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是不是他的想象。
此后,就很少出现如此的描写了。
这也是对唐代美学明代的一种反应吧。
所以读唐诗,可以看到唐朝的许多许多。
写现在看起来是“情诗”的李商隐,在这一讲里,有一个标题,叫“晚唐的生命情调”,听着挺伤感的,因为又到了一个朝代的中段。
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是如何的?看起来有些豁达,毕竟心有灵犀的人还是有的,看起来又有点伤感,心有灵犀之人,究竟在何处呢?杜牧用多情倾心女子的口吻写下,看起来心事重重。
古人的内心,无论男女,尤其是诗人,其实都是很细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是也是这种生命状态吗?不过在此也不得已说,依我愚见,古诗中题材过少,以爱情,亲情,思乡,边塞,被贬官后的所见所感为多。
蒋勋说唐诗好句摘抄
蒋勋说唐诗好句摘抄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蒋勋说唐诗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好句。
你知道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简直把那辽阔大漠的景象活生生地摆在了咱眼前。
想象一下,那直直的孤烟,圆圆的落日,多壮观啊!感觉就像自己也置身在那荒芜却又美丽的地方。
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这家伙也太会玩啦!一个人喝酒还能和月亮、影子凑成一伙,这脑洞开得够大,却又让人觉得特别浪漫和有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亲切啊!就像我们早上睡个懒觉,迷迷糊糊中听到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志向,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站在山的巅峰,看着脚下的群山都变得渺小,那种豪情壮志,真叫人热血沸腾。
蒋勋解读唐诗,真的让这些好句更加生动有趣,仿佛唐诗里的世界一下子就和咱们的生活拉近了距离。
怎么样,是不是也觉得特别有意思?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扒一扒蒋勋说唐诗里的那些妙不可言的好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多少在外漂泊的人心里一酸。
那月光就像霜一样冷,是不是让你也想起了那些孤独的夜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哇塞,这得多安静多荒凉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想想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画面多有生机!黄的鹂,绿的柳,白的鹭,蓝的天,色彩鲜艳得就像一幅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管相隔多远,咱们都能看着同一个月亮,多温暖呀。
蒋勋对唐诗的解读,就像是给咱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让咱们看到了唐诗里那些美好又动人的风景。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些好句呢?。
蒋勋说唐诗宋词
蒋勋说唐诗宋词诗像一粒珍珠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
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
有一天,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是因为经过了这长期的琢磨。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同时我们也知道这只是在美学上做了一个平衡和提醒,不必担心在现实当中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朝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仍是农业伦理。
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回想起来,这一年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朝过两天再回来。
——《蒋勋说唐诗》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一位文学史家有一个很有趣的描述: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的线的串连。
用编织、彩绘去形容词,我想是因为它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果显露出来。
我们可以在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中,感觉到音调的婉转,转成心事;同时也感觉到它具备了释放出文学独立个性的可能。
“乐游原上清秋节”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和后面的“咸阳古道音尘绝”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
相关是靠曲调来相关,而不是靠文学本身的意象,它们其实是独立的意象。
大家或许会发现,词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现代诗,因为它非常讲究意象。
结尾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完全是意象。
我希望大家仔细看一下,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当中,诗人有没有讲他的感情,有没有讲他快乐或不快乐?什么都没有讲。
他用的全部是名词——“西风”、“残照”、“陵阙”,可是为什么它们会组合出一种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
意象并不是直接告诉你“我觉得好悲壮”,可是这八个字却形成了悲壮的感觉,是一种肃杀,是一种时间的沧桑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蒋勋说唐诗第1节:大唐盛世(1)第一章大唐盛世第一节诗像一粒珍珠我在讲美术史谈到唐代的时候,会有一个很不同的心情。
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一到唐代,在色彩和线条上都出现了如此华丽的美学风格。
我常常用“花季”来形容这个历史时期。
张萱、周昉、阎立本,这些初唐时期的美术创作者们让我们感觉到生命整个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样绽放开来,好像忽然之间全部的花都开了。
当然,历史本身是延续的,在此之前自然会有一个慢慢积累的阶段,有很多准备工作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
我们之前提到过陶渊明的时代。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有很多文学实验,也有许多其他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在美术方面,要准备色彩,准备线条,准备造型能力;在文学方面要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所以我称其为“漫长的准备期”。
这个准备,特别是文学上的准备,不是很容易发现。
因为文学上使用的这些语言和文字,其实经过了长时间的琢磨。
比如我们现在给朋友写信时,不大可能专门去思考怎么样把字跟字放在一起,产生比较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或者形成一种对仗。
但我看学生的报告,会注意他们怎么用“的”、“了”、“呢”、“吗”这些字,这些字用得好或不好,跟我们讲的文学会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五四运动”前后最早的白话文,看当时一些大家的文字,会觉得那个时候“的”用得很多。
我想,如果把那些个“的”都删掉,文字会更简练一点。
可是在当时,他们这么用,是在强调一种文字的解放和语言的解放,他们希望在文学当中能够看到平常讲话的白话形态。
其实我们平常讲话的时候,“吗”或者“呢”这些音,不见得那么强;可当它们变成文字的时候,会特别触目。
我讲“触目”的意思是说,在讲话的时候,“你吃饭了吗?”当中那个“吗”,可能只是带出来的一个音,但一变成文字就跟“吃饭”这两个字同等重要了。
从听觉上,这个“吗”只是一带而过;而从视觉上看,它却有了很高的独立性。
可能就是这个部分,使文字跟语言之间,一直在互相琢磨。
我在很多场合形容诗很像一粒珍珠,它是要经过琢磨的。
我们的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在互动,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
有一天那个语言和文字能变成这么华美的一首诗,是因为经过了这个长期的琢磨。
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
我们甚至在陶渊明这些诗人身上,还可以看到琢磨的痕迹。
陶渊明这么好的诗人,我们也给予他很高的文学评价,可是以文学的形式美来讲,我其实没有办法完全欣赏他的诗。
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同不同意?大家回想一下,《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首诗的序,他其实是要写那首诗的,结果没想到流传在这个世界上的是诗的序,而不是诗本身。
这种现象很有趣,说明这首诗在形式上的完美度还没有被琢磨好。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像唐诗那样的文字、语言还在一个练习的初期阶段。
第2节:大唐盛世(2)第二节唐代是诗的盛世如果这样讲的话,唐代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
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的高峰绝对在唐代。
当你读唐诗时,意思懂还是不懂,都不是那么重要,你忽然觉得那个声音是那样好听。
唐诗的形式已经完美到了极致,所以唐代是诗的盛世。
唐代不仅在美术史上是一个花季,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花季。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的是诗的黄金时代。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那么多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
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个时代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给诗人们提供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如果返身看我们自己的角色,就会发现白话文运动之后的华文文学绝对不是处在黄金时代,我们的时代比较像魏晋南北朝初期。
整个华文文学,都是这种状况。
我们有时候会认为华文文学只存在于中国台湾或中国大陆,其实不然。
前几年我去马来西亚的八个城市讲华文文学,我没有想到当地的华文文学如此兴盛。
所以,今天的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已经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上,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和我们讲同样的语言。
如果这个力量跟电脑、网络统合起来,必然会产生非常惊人的力量,我对此很是好奇。
我曾经到过马来西亚南部临近新加坡的一个城市——新山,很多新加坡的华人来听演讲,我当时就感觉我们使用的语言与文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新起点,因为它的市场太大了。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出一条信息,回应的人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
这些人或许是从中国大陆去的,或许是从中国台湾去的,华文文学在他们身上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断裂。
也许手里拿的护照是美国或加拿大的,人却一直浸染在华文文学中。
这是中国文化长期累积的一个成果,而这个成果很可能只是一个大成果的小部分。
我觉得“五四运动”后有些人之所以要进行文字和语言的改革,是因为当时的文字语言形式已经僵化到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表达需要了。
那个时候的徐志摩、鲁迅,心中有很多新的感受要去表达,可是旧的语言形式不够用了。
徐志摩在恋爱时,觉得用“愿逐月华流照君”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实在有点奇怪,可是在唐代这七个字绝对是对的。
为什么这句诗会从唐代一直流传到徐志摩的时代?在徐志摩的时代,如果有人要送别人照片,会在照片背面写“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的句子。
这当然说明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高到变成一个概念,变成一种形式,变成我们怎么都推翻不了的一个阴影。
文学史的成就要从两方面去看。
“文学”比“美术”对我们的影响要深。
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自己脱口而出的那个字是唐朝的字,是唐朝的语言。
我曾经提到过陈达,陈达的“劝世歌”很像唐诗。
里面的七言句是唐诗的结构:二、二、三,而且押韵,四个句子一韵。
《春江花月夜》里面的“春江潮水连海平”,就是二、二、三的句式。
我们的语言模式中有没有类似的感觉?答案是肯定的。
当我们做某种引述时,常常会出现一个语言形式。
当我说今年真是“风调雨顺”的时候,《诗经》跑出来了。
当我提到另外五个字的时候,汉乐府跑出来了。
当我提到七个字的时候,唐诗跑出来了。
第3节:大唐盛世(3)每个时代都对中国文学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怎么变成“五”?“五”怎么变成“七”?几百年间,不过在解决这些小问题而已,所以说,文化的工作非常非常艰苦。
可是这些小问题一旦解决,就会一直影响我们。
我一直不希望文学史是一个脱离我们生活的东西,所以我常常建议朋友最好随身带一个小录音机,在跟大家聊天的时候录下音。
即便当时只是不经意的闲谈,但当你回头去听时,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四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的表达,这就是文学史对我们真正产生的影响力。
“脱口而出”说明我们已经将它们完全吸收消化了,“脱口而出”,这四个字就是一个成语的模式。
当诗变成了成语、格言的时候,就会对人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就像刚才说的,因为唐诗的形式太完美了,所以大家一直在用。
虽然宋代之后,文学有小小的变迁,但唐诗在民间已经变成根深蒂固的一个美学形式。
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
甚至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在看戏时接触到唐诗。
那些旧戏,无论是川剧、河南梆子,还是歌仔戏,人物一出场念的“定场诗”就是唐诗。
所以我的意思是,唐诗不仅影响了读书人,也通过戏剧在文盲的世界里发生了影响。
第三节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大家回想一下黄俊雄的布袋戏里面,有多少唐诗的句子?人物一出场,啪啪啪念的那两句就是唐诗,我是从这个角度去估量他的价值的。
每当我去马来西亚或其他地方,看到庙宇里的对联,听到那些老先生们吟出的诗句,就感觉到中华文化的根深蒂固。
之所以讲根深蒂固,是因为这个文化系统不是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阅读系统去传承,而是演变为传唱的系统。
这个部分传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个模式,比如一个人谈恋爱的时候怎么谈?失恋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哀伤的句子,都有固定的范本。
有次我和云门舞集的人一起去台湾美浓,当地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书的老太太,站起来唱的是“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不但对仗而且押韵。
她绝对不知道这和唐诗有什么关系,可是我一听就感觉到里面有一种与唐诗一脉相承的东西,而且里面充满了色彩感,充满了一种华丽的美学追求。
我一直认为当文学变成了一门专业课程,也就是走入了坟墓。
文学当然需要被研究、被分析,可是当文学变成研究对象的时候,也说明它到了博物馆时期了,不再是活在民间的一个力量。
所以,我们应当进行专业研究,但更应该投入心力去关心那些活在路边走在路边的人,他们口中的语言模式跟文学传统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感觉到我们自身的语言中所存在的内在冲突。
尤其是当下的台湾,受到很多元素影响,比如我们这一代的语言一定有英文的影响。
很多发音,很多使用声音的模式和节奏模式都是从英文中来的。
再早一辈人,受日本文化影响很大,所以他们讲话的方式跟节奏,与日本文学里的美感有相通之处。
我在这里所讲的受日本文学影响,不是说他们一定读过川端康成或者三岛由纪夫,而是指那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在成长时所接触到的声音模式。
第4节:大唐盛世(4)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附近的那些“欧吉桑”邻居,讲话时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很像日本电影里面的声音。
他讲的是闽南语,他的发音方式、节奏其实很多是出自日本。
这个现象真是相当复杂。
前段时间我看学生的报告,才明白“哈日”与日本偶像剧的关系有多么紧密。
几乎每一篇报告他们都会引用日本漫画和偶像剧里面的内容。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日本文化的影响不会比老一辈的“欧吉桑”小。
我在看待这些文化问题时,没有任何偏见,只是觉得开心。
因为岛屿是一个很有趣的生态现象,可以很封闭,也可以很开放。
当我们说岛屿可以很封闭,是指如果要在政治上把它封闭起来很容易,只要把海防一做就可以了。
在我成长的年代,台湾是很封闭的,就像一个打不开的贝壳,只要走到海边拍照就有人出来检查你拍了些什么。
如果说那时候台湾是一个闭紧的贝壳,现在就是一个打开的贝壳,什么东西都可以进来。
岛屿的文化生态模式如此复杂,语言模式也绝对不可能单纯。
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没有偏见,保持宽容的心态,可是当我看学生的报告时,还是有些震惊。
有个学生在回答“我最爱的电影是什么?”时,他用了犯罪的“罪”代替“最”。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很像一个白字。
可是当我接着往下看,看到他回答“我最喜欢的是什么?”时,还是这么写。
接着又写“我最讨厌什么?”时也还是如此。
看到这么高的重复性,我不敢说这是白字了,就问这个学生。
他说,用电脑打字时,感觉在一些同音字中,这个“罪”字最重、最强烈,所以就选择了这个字。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文学语言,可能也处于一个几乎完全失控的状况。
过去如果写白字,就等于是写错了,老师要罚写一百遍的。
我觉得用白字是错的,这个学生却有自己的理由:因为在键盘上打出音以后,同音字会出来,所有的同音字当中他对这个字的感觉最强烈,就选了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