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美学”关心研究,“美”关心生命

合集下载

蒋勋:敢于不随波逐流

蒋勋:敢于不随波逐流

蒋勋:敢于不随波逐流·美是活出好看的自己·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在内地,传统知识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大概是从2001年的《百家讲坛》开始。

但在台湾,二十几年前就出了蒋勋。

陈丹青说,能听到蒋勋的一场讲演、一堂课是很难得的。

爱听蒋勋讲美学、讲艺术的不只是大学生和文化人,有一段日子林青霞的母亲病重,她夜夜失眠,每周五都专程坐飞机去听蒋勋讲《红楼梦》。

“我不想把文学、艺术弄得那么伟大,但有时候有那么一个安慰的时刻,对她的心情很重要。

我觉得美是一种救赎,在人生的关口有时一句诗或一张画就可以让我过关。

”谈及这位大明星学生,蒋勋很淡然。

冬季下午,北京蓝色港湾的酒吧街异常安静,只有单向街书店的二楼人气沸腾。

“讲师”蒋勋走进了不大的咖啡馆,一身黑衣,但脖子上挂着的橙配绿围巾和玉件却很醒目。

在人群中,他安安静静地就成了焦点。

蒋勋讲的都是大题目:孤独、传统、儒家文化。

但他丢出那些压得死人的大话之前,会铺垫出许多细细碎碎的故事,他的童年,他的情绪……所以那些大话也变得真挚,有说服力。

蒋勋写过《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他说写给“大家”,就是要讲一些15岁的孩子也能看懂的东西。

这些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他们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

而且即便是供奉在经典里的道理,也不是不可挑战的,他认为要能跟经典对话,“能够进去以后再出来”。

在《百家讲坛》里,经典或许教会了我们一些职场技能、一些社会成功学,但在蒋勋的经典讲解中,更多的是对现代人心的呼应。

几天后,记者在时尚廊再次见到了蒋勋。

蒋勋仍是穿着那身黑衣,胸前的玉件温润自在。

记者不由得想起陈丹青在蒋勋新书发布会上说过的话:“对于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我是不太相信的,因为我见过真正的文人是什么样子的。

”敢于不随波逐流文丨蒋勋 1.身体≠罪恶我在法国的时候,对在街上碰到一个人说:“我觉得你身材很好,希望可以画你。

他说真的可以么?很高兴。

可是在台湾我从来不敢这样讲,因为别人一定以为我是性骚扰,华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恐惧。

蒋勋经典语录

蒋勋经典语录

蒋勋经典语录导读:蒋勋经典语录1、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如果尊重消失,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

——蒋勋品味四讲2、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鴞,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

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3、我们或者沮丧,或者无奈,或者毫无缘由热泪盈眶,只是因为刹那间心里什么久未开启的地方忽然被触动了。

我们刹那间懂了什么,却说不清楚。

我们同时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盛旺与凋零,看到了繁华与幻灭,看到了洪荒与劫毁,看到了终始与因果,如此就在眼前——蒋勋此时众生4、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

我喜欢东方古老的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

——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5、少年时的狂热浪漫一过,我们大约都有一种觉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实在离我们太遥远。

如果我们有沧桑,我们的沧桑也只是生活中琐细的一点点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怆或剧痛。

——蒋勋忘言书6、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

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

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7、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风景。

熟悉,是因为萍水相逢,我与风景,不过都在流浪途中。

不熟悉,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别,那车窗外不断飞逝而去的风景与岁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点一滴。

——蒋勋无关岁月8、“他知道自己一清如水,所以不在意世俗里沸沸扬扬的传闻。

有人性上小小的缺陷,也有人性上小小的欲望。

他们在完成他们自己,同时又很真性情。

蒋勋 约翰济慈

蒋勋  约翰济慈

蒋勋美的启蒙者──母亲1947年出生在历史古都西安的蒋勋,似乎血液中便流着一种传统的古风,他即使学的是西洋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永远流露对儒家思想的执着。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

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能讲个故事来听。

”蒋勋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她曾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听着仿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也历经改朝换代、战乱逃亡的颠沛流离的岁月。

这些在母亲刻意渲染之下,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趣的中国古老传说,也是蒋勋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

而大龙峒庙口看的歌仔戏,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美的转移──从戏剧到史学、哲学虽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已久的戏剧领域,但天不从人愿,蒋勋失望了,因为当时国内戏剧研究的环境,使他怀抱的美学理念完全落空,只好忍痛放弃。

原本想转往美术系或哲学系,因家人反对而改读历史系。

这样的抉择,果然对日后的知识训练,有重大的影响。

“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的。

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我开始把文学艺术,摆回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来看,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

”从此的蒋勋在史学上,开阔了视野,也以纯粹个人的主观感性艺术,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

虽然在知识的焦点有了这么大的转移,但他仍难忘情于哲学的探求,尤其在大一的时候,受到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的洗礼,承受过多的生命质疑,所以他不时到哲学系旁听。

后来竟成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师的入室弟子,在毓老师的活的见证,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实观点,他有了新的顿悟: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的观点,他说:“明朝亡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都走上艺术的路,像石涛、八大山人,因为艺术可以相对地具有超越于政治之上的价值观。

﹍﹍当前朝的仇恨消失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真正为这个民族做了事。

他们在艺术上营造了崭新的事决空间,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理解的线索。

”于是蒋勋选择了通往先民的喜乐苦悲之艺术研究。

蒋勋

蒋勋
• 美是不可取代的,如果你都跟別人一样,那 就不是美。 • 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 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 • 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 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 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 孟子说人性本善,认识性善的发扬;另一 个非常大的荀子学派,则说人性是恶的, 因为性恶,才需要很多的教养和禁忌去限 制。 • 最好的语言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 言的暧昧。 • 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 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 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 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 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语言孤独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 我到动物园玩,炎热的夏天让鹦鹉也热晕了,站 在那边不动,我突然觉得很有意思。鹦鹉羽色鲜 艳,非常抢眼,而它又会学人说话,它如果学了 「我爱你」,是学会了声音还是学会了内容?而 我们说话都有内容吗?抑或不过是发音而已? 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经验,和朋友聊天失神时,你 看到朋友嘴巴一直动,听不到他的声音,可是又 不会影响你继续对话。
思维孤独
孤独是思考的开始
•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 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 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 在,我们没办法让杂志消失,但可以让它 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 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 晰,非常冷静。
• 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 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 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 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 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到巨大的虚无感, 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 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 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 因。(蒋勋《孤独六讲》)

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

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

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导读:经典语录著名作家蒋勋的语录1、真情,往往是最孤独的。

2、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

3、清醒地活下来,并省视自己的堕落。

4、对圆的渴望,是因为太多太多的残缺。

5、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6、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7、美,不会使人自大骄傲,真正的美,使人谦逊。

8、你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执著,到最后是一场空。

9、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10、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11、面对遗憾时的从容,也许是发生美非常重要的时刻。

12、甜味如果是纯粹幸福的陶醉,酸味似乎多了一点忧愁。

13、全力以赴的专注,使生命凝肃成一种美,一种像雕塑的美。

14、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15、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16、若是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

17、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

18、救赎的意义,並不在神的慈悲饶恕,而是人类自己彼此学会靠近。

19、你根本说不清楚什么叫爱,什么叫恨的时候就是人生中的“纠缠”。

20、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21、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去印证。

22、我仍愿深爱着你们,爱着这每一天以不同的美丽来使我受苦的人世。

23、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其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

24、人世间一定有委屈和忧伤,可是通过诗句,委屈和忧伤是可以转换的。

25、我们都活在血泊中,各种不同形式的血泊,厮杀的血泊,或爱的血泊。

26、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27、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

28、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吧。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蒋勋作品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一起来挑选一下蒋勋作品里面的经典语录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1) 全力以赴的专注,使生命凝肃成一种美,一种像雕塑的美。

--蒋勋《此时众生》2) “无名天地之始”的时刻,我在那时,已注定了要和你相遇。

在不可计量的时间的毁灭中,经验爱,经验相聚与分离,经验成、住,也经验坏、空。

--蒋勋《欲爱书》3) (我)来到这样遥远的地方,好像是要知道多么思念你,又多么需要孤独。

也许没有一种爱能代替孤独的意义。

--蒋勋《欲爱书》4) 不自美才是真的美 --蒋勋《忘言书》5) 池边三株虬曲盘结的樱花树,绯红的樱花斗寒怒放,开成一片花海,花瓣飘落,夹着细雪,漫天飞舞迷离,仿佛梦境。

--蒋勋《此时众生》6) 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去印证。

--蒋勋《捨得·捨不得》7) 我们在挑战毁灭。

在分开的时间里,你将经历的改变和我将经历的改变,都无法预知。

所以,我们什么都无法预言和承诺。

--蒋勋《欲爱书》8) 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蒋勋9)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

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蒋勋《天地有大美》10) 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

--蒋勋《忘言书》11)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12) 人的一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大事好记,真要打‘结’,几个‘结’也就够了。

上古人类结绳记事,或许只记攸关生命的大事,那个“结”,可能是三十万年前一次山崩地裂的地壳变异的记忆,幸存者环顾灰飞烟灭尸横遍野的大地,惊魂甫定,拿起绳子,慎重地打了一个“结”。

那个“结”,是不能忘记的事件。

那个“结”,就是历史。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

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评价《蒋勋细说红楼梦》知乎: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

个人感受如下: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

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

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

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

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

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

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

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

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

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

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

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豆瓣:我在好多好多场合都推荐过《蒋勋细说红楼梦》,在微博上也反复推荐,今天也想再推荐一次。

我是在五月份的时候开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它。

蒋勋在最开头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在高雄这边开讲《红楼梦》,然后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他不想开的原因是这是一本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读的书,那时候功课搞得一塌糊涂,家里面有一段时间是禁止读《红楼梦》的,他就晚上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红楼梦》,所以《红楼梦》对他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记忆,是他度过青少年时期很私密的记忆。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

蒋勋艺术美学出版对大众审美的引导刘 倩摘要:近年来,随着《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图书的热销,蒋勋的艺术美学图书使得曲高和寡的艺术美学得以走进大众视野。

蒋勋的艺术美学图书诠释了全新的当代东方美学,具有朴素之美、表达之美、内容之美和意蕴之美,成为引导大众迈入美学门槛的领路人。

其对于大众审美的引导价值在于艺术审美大众化、传播方式娱乐化、审美趋向感性化,为大众了解、应用美学提供了渠道。

关键词:蒋勋;艺术美学;美学传播;审美价值;艺术美学出版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112-03提起蒋勋,在大众认知里,他是畅销书作者,犹如行走的文化符号,将美的哲思以大众极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被媒体称为当代中国乃至亚洲“讲美第一人”。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先后与蒋勋合作,出版了《美的沉思》《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宋词》《蒋勋说唐诗》等艺术美学图书,均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好评。

“蒋勋讲美”作为一种文化热点现象,在美学界、文学界、出版界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但图书畅销的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学术界有学者认为蒋勋的美学没有理性分析只讲感性领悟[1],另一方面,文学界却认为蒋勋是大众走进美学世界的领路人[2]。

缘何会出现两种相悖的反馈?本文从蒋勋艺术美学图书的审美价值出发,研究其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价值。

一、蒋勋艺术美学图书的审美价值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被称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3]。

人只有满足了较低层级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层级的需求。

实践证明,该理论也适用于大众阅读的精神需求。

在大众阅读的图书消费需求金字塔中,从低到高的层次分别是:必需品,如教材、《新华字典》等图书;大众消费品,如美妆、家居、菜谱等图书;文学读物,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而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才是哲学、艺术及学术专著。

蒋勋关于美学的观点

蒋勋关于美学的观点

蒋勋关于美学的观点
蒋勋关于美学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美是生命的极限:蒋勋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生命的体验。

他强调,美不是可以被量化的感受,而是需要人们去体验和感受。

美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生命的体现,是生命的极限。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体验和感受来寻找美,让美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美是无所不在的:蒋勋认为,美不仅仅是存在于艺术品中,更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强调,我们应该去关注身边的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存在。

无论是花草树木、建筑风景,还是人们的情感交流,都可以成为美的源泉。

美需要心灵的参与:蒋勋认为,美需要心灵的参与和体验。

他强调,人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美,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去看。

通过心灵的参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内涵和价值,让美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力量和滋养。

美是一种修行:蒋勋认为,美是一种修行,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力。

他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用所有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总之,蒋勋关于美学的观点强调了美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认为美是无所不在的,需要心灵的参与和体验,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美,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蒋勋美学的经典语录

蒋勋美学的经典语录

蒋勋美学的经典语录
蒋勋是著名的美学家、作家与艺术家,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众多读者和听众。

以下是一些蒋勋关于美学的经典语录:
1.“命”与“运”的比喻:
“我们讲命运,‘命’跟‘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命’是本命,就像你是奔驰车还是大发车;而‘运’则是那条路。

你可以是奔驰车,但如果行驶在崎岖小道上,也可能不如大发车在平坦大道上顺畅。


2.文化与美的追求:
“文化并不是知识,文化是知识之外对美的追寻。

性情里最崇高的部分在生活中被开发出来,那才叫做文化。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强调一个人应首先培养内在的气度和见识,然后才能真正成就文艺。

3.生命的美学感悟:
“我们有这么多‘憎’与‘爱’,或离弃,或牵挂。

想到碎为微尘的众生,便一时啼笑皆非。


“鞋子很像一个好朋友,你穿久了以后,它会把你的走路习惯复制在这双鞋的生命里。


4.美的存在与消失:
“荣格的心理学说认为,美其实不是一种存在,美是一种消失,如果春天的花一直存在,它并不构成美的条件。

恰恰因为它本身是在一个消失的状态,而且因为它短暂,才构成了那个对美的特
别强的惋惜。


5.生活中的艺术视角:
“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


“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这些语录体现了蒋勋对于美学、生命意义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度洞察与独特见解。

蒋勋艺术美学读书笔记2000字

蒋勋艺术美学读书笔记2000字

蒋勋艺术美学读书笔记一、引言在当代艺术和美学领域,蒋勋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学者和评论家。

他的著作《蒋勋艺术美学》被誉为当代我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美学著作之一。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我对蒋勋的艺术美学颇有兴趣,因此阅读了他的这部重要著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中获取了许多有益的启发和观点,并对艺术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蒋勋艺术美学的读书笔记,希望与大家共享。

二、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在书中,蒋勋首先阐述了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他指出,艺术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的,美学是对艺术现象进行深层次反省和理性思考的学科,它涉及到对艺术的本质、价值、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的探讨。

艺术是美的表现,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美的表现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解释。

蒋勋在书中对美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美学这一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艺术的本质与功能蒋勋在书中还探讨了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是情感、理性和意识的统一体现,是对世界和生命的诠释和表达。

艺术的功能则包括审美功能、表达功能、反思功能等多重层面。

通过阅读蒋勋的论述,我对艺术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艺术的多重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艺术的形式与风格蒋勋在书中详细讨论了艺术的形式与风格问题。

他指出,艺术的形式是艺术表现的外在载体和表现方式,而艺术的风格则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个性和气质。

作者阐述了形式与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大有裨益。

五、艺术与社会蒋勋在书中还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艺术既是超越社会的独立存在,又受制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

艺术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反映了社会生活、人民情感,又参与了社会变革、文化建设。

通过蒋勋的论述,我对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结语通过阅读蒋勋的《艺术美学》,我不仅对艺术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艺术的多重意义和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美的沉思 蒋勋读后感

美的沉思 蒋勋读后感

美的沉思蒋勋读后感《以美的沉思》蒋勋读后感蒋勋的《以美的沉思》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通过对美的探讨和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美的哲学境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蒋勋对美的理解和思考所感染,也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以美的沉思》中,蒋勋首先对美进行了概念的界定。

他认为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事物的情感体验。

在这种理解下,美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对美的理解让我感到非常启发,因为美的确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美的标准。

蒋勋在书中还探讨了美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美源自生活,源自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在日常的琐碎中,我们可以发现美的存在,比如一朵鲜花、一幅画作、一首音乐,甚至是一段文字。

这些都是美的表现形式,而美正是通过这些形式被呈现给我们。

这让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除此之外,蒋勋还讨论了美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美是一种对生活的赞美和追求,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美的存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对世界的美好展望。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美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以美的沉思》中,蒋勋还对美的哲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美的概念。

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理解,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美的哲学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总的来说,蒋勋的《以美的沉思》是一部关于美学的精彩著作,通过对美的探讨和思考,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美的哲学境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美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美的哲学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美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了全新的思考。

首先,书中引发了我对美的定义的思考。

蒋勋通过对美的解释,使我意识到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的光鲜亮丽,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表达。

他用多个例子和观点阐述了美的多样性,并强调了美与个体的独立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外部美的观念,而忽略了内在美的重要性。

通过蒋勋的解读,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美的定义,意识到美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美。

其次,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竞争的思考。

蒋勋在书中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他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和现代社会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竞争并不仅仅是争夺资源和位置的斗争,而是一种相互刺激和成就的过程。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竞争是残酷和无情的,往往将之等同于拼尽全力打败对手。

然而,通过蒋勋的观点,我开始思考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在合作中也存在着竞争,而竞争中也可以找到合作的机会。

进一步,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于自身竞争力的思考。

蒋勋提到了很多有关竞争力的观点和案例,从中我意识到竞争力并非只有在某个领域才能发挥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知识、思维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拥有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非常看重,而往往忽视了这种综合性的竞争力。

通过蒋勋的解读,我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仅仅依赖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全面发展个人能力,提高自身对于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对于美与竞争力关系的启发。

蒋勋通过书中的案例和观点阐释了美与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为补充。

他指出,美可以是一种竞争力的表达和体现。

这个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于美与竞争力的认知,使我对于二者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被欣赏的感觉,更是一种可以在竞争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美”的解密: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作者:祁志祥来源:《艺术广角》2022年第02期一、从当前美学界的“三去”现状说起我们先从当前美学界的现状说起。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蒋勋的一段话:“美的本质其实不需要解释。

美的本质不过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

”蒋勋是台湾的一位大学教授,本人是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作家,但他不是理论家。

他热爱美,但对研究阐述美的理论著作,他感到有点头疼,没有好感。

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去追问“美的本质”这样形而上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呢?“美的本质”其实不需要解释,只需要关心鲜活感人的美的现象。

他还有好多讲解艺术的视频,很受观众的追捧。

于是理论家对“美的本质”的追寻和探索遭到嘲笑。

蒋勋的这段话其实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克隆德国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的话,只不过把主语“教育”改成了“美的本质”。

实际上,蒋勋回答的不是“美的本质”,而是“美的形态”。

蒋勋的这段话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契合了当下国内美学研究的现状,这就是“去本质化”。

去了“本质”之外,还要“去体系化”“去理性化”。

去了“理性”之后,“逻辑”也就取消了,实际上“思想”也就取消了。

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三去”特点,实际上是受到西方的美学和哲学影响在中国克隆的产物。

中国的学者往往喜欢跟风,当代西方流行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

当代西方流行什么?流行存在论、现象学、阐释学、非本质论。

我们首先看对“本质”的取消,这受到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强大支撑。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法国的一位学者富尔基埃指出,存在主义哲学对本质、一般的存在,对抽象的概念丝毫不感兴趣。

现象学也是如此。

代表人物是胡塞尔。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跟我们过去所讲的与“本质”相对应的“现象”有不同的含义。

他们说“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在“现象”中。

现象学否定离开现象的本质存在。

于是就走向了对“本质”的否定和解构,形成“解构主义”。

蒋勋名言名句大全-34句

蒋勋名言名句大全-34句

蒋勋名言名句大全这里为您整理了蒋勋的名言名句34句,供您参考。

1、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

当许多东西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其中哪几项就好。

2、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3、明代后,城市生活渐渐成为绘画的主题,文人画家不再隐居,开始关心现实生活和各种社会现象。

4、岛屿的地图剩下几个没有差异的都会,以及没有差异的生活方式。

5、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6、我喜欢东方古老的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

7、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8、在宗教画中,中国画家喜欢安静祥和的画面,他们觉得宗教给人的应该是喜悦和幸福,所以往后走血淋淋的场面就很少了。

9、神话是肉身的故事,肉身惊恐、怖惧、痛苦、惶惑、流离,世世代代,还在寻找安心之处。

10、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大智慧,因为在生命里我们会作假,我们甚至会塑造出一个假的自我出来,甚至越来越觉得这个假的自我是真的自我。

11、小说最大的对立面就是八卦,当一个社会里大家很热衷于八卦的时候,好的小说很难出来,因为好小说不是八卦,而是一种非常委婉的担待。

12、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做自己。

13、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14、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15、所以生活美学其实是呼唤我们对于人最基本的一个尊重,回来做自己,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16、日本的文学史家经常称中国魏晋时期为“唯美时代”,是说这个时代特别重视美。

17、一条路是无法占有的,路就是一直延伸和行走的意思18、柔软是智慧,有柔软就有包容,有柔软就有慈悲。

19、人类文明里一些从传统经验留下来的最美的品质,不应该因为工业快速的量产就全部消失了。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读后感《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是蒋勋先生的一本著作,通过对美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于美、竞争力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让我对美这个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蒋勋先生在书中提到,“美是一种以审美的眼光观看世界的能力。

”美并不仅仅局限于外貌和表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从内心出发的感知和体验。

通过读这本书,我开始关注起周围的美,无论是艺术品还是自然景观,都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和感受。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渐渐学会了慢下来,用心去感受美的存在。

美与竞争力似乎并不直接相关,但在蒋勋先生的书中,他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美是一种竞争力,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内驱力,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潜能。

美所带来的喜悦和激励,能够推动我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美与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引发了我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还深入讨论了文化与美的关系。

蒋勋先生指出,文化是美的土壤,没有文化的支撑,美无法生长和传承。

我被书中所言深深触动,开始关注起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并思考如何在其中塑造和传承美。

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传承和弘扬美的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蒋勋先生的这本书给予了我对于人生意义的新思考。

他提到,人生就是不断追求美的过程,而美正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和挑战自我的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寻找美的痕迹。

无论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是工作上的挑战,我都试图将美融入其中,以激励自己不断提升和进步。

在读完《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后,我对于美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我明白了美是一种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内在的潜能,推动我们不断追求进步。

同时,我也认识到美与竞争力、文化以及人生的紧密联系。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这本书让我对美、竞争力以及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蒋勋说美的句子

蒋勋说美的句子

蒋勋说美的句子
蒋勋有很多关于美的句子,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美是一种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状态的力量,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我们对生命充满感激和敬畏。


2.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3. “真正的美不是靠外在的装饰来获得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4. “当我们欣赏美的时候,我们是在欣赏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力量。


5. “美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让我们变得更加平静和愉悦。


6. “美是一种语言,它超越了文字和语言的限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命。


7. “美是一种信仰,它让我们相信生命是美好的,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8. “美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刻。


9. “美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10. “美是一种恩赐,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让我
们更加感激每一份付出。

”。

蒋勋美学的经典语录

蒋勋美学的经典语录

蒋勋美学的经典语录蒋勋,中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和学者,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他的美学观点和理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蒋勋的一些经典语录,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美学观点。

1. "美是一个不完美的词,因为美的对象是多样的,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这句话凸显了蒋勋对美的主观性的理解。

他认为美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美的标准和偏好。

因此,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美的本质。

美的多样性使得我们能够欣赏到不同的美,体验到多样的情感和享受到多元的文化。

2. "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人类内心的共鸣和启迪。

"蒋勋认为,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不仅是审美的快感,更是一种内心的共鸣和启迪。

美的存在和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感受到美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因为这种共鸣而感到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会受到美的启迪,激发我们对生活、艺术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3. "美学是一门反思与解构的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文化的本质。

"蒋勋认为,美学是一门反思与解构的学科,通过对艺术和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和内涵。

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艺术和文化中的规律和价值,揭示它们的意义和影响,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绝对的美,而是为了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蒋勋认为,美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绝对的美,因为美的标准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和标准。

美学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能够培养对艺术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判断力,从而更好地享受和理解美的存在和意义。

5. "美学的学习需要持续的思考和实践,只有不断地探索和体验,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美的内涵和价值。

蒋勋: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美

蒋勋: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美

蒋勋: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美
蒋勋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文艺评论家和教育家。

在他的作品中,他深入思考和探
讨了文艺、人生、教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在这个论述中,蒋勋意味着美不是每个人
都能感知到或欣赏到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都有所不同。

蒋勋的这个观点可能是从个人的经验和观察中得出的。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美学素养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美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

有些人可能会
更容易被一些艺术作品所感动,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作品可能并不会产生同
样的效果。

此外,美本身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因此,每个人对于美的理
解和感受都会有所不同。

蒋勋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是否定所有人都能看见美,而是指出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并感受到相同的美。

相反,蒋勋可能还在强调每个人应该尊重和包容他人对于美的不同看法。

正因为每个
人对美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才使得艺术和文化得以多样化、丰富多彩。

不同的审美观
可以让我们更加开放、包容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
的繁荣发展。

蒋勋美学三部曲读后感

蒋勋美学三部曲读后感

蒋勋美学三部曲读后感
近日终于读完了蒋勋美学三部曲,非常精彩。

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

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

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

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

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

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

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蒋勋美学三部曲》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

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

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
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认为是“美的布道者”的台湾作家蒋勋,近日在大陆修订出版了自己30年前的著作《美的沉思》。

这本蒋勋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台湾版《美的历程》”,自1986年第一版发行以来,至今经过几度再版印刷。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蒋勋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他将一本个人审美的阅读笔记,蜕变为一个民族长久的“美的记忆”。

在大陆修订版出版之际,蒋勋通过邮件接受了该书编辑的访问。

问:您在作品里曾经说过,多年后领悟到,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您为什么认为审美上的自由是高于一切的自由?
蒋勋:人的生存,有不同阶段的自由向往,或追求经济上的自由,或追求政治上的自由,或追求思想上的自由。

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吗?我长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向往庄子的逍遥,北溟的鱼,可以一夕间化为飞鹏。

肉身沉重,或许飞不起来,但是心灵可以,困顿、艰难、受苦、耻辱,苏轼下放黄州,写《赤壁赋》,他仍然看见了“山间明月”,他也听到了“江上清风”,耳目之间,光明洁净,那便是审美的自由吧。

问:《美的沉思》引言中您提到,这本书是依靠着中国艺术史的数据,试图初步建立起中国美学的几个基本观念。

可以给读者概括一下,这几个基本观念是什么吗?
蒋勋:《美的沉思》原来是1978年前后在我台湾大学授课的笔记,刚从巴黎读完书回台湾,受欧洲方法训练,回头看自己的传统,有一些感触,有一些心得,跟学生切磋,都还不成系统。

当时只是觉得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像一条大河,有独特的脉络领域,能够与欧洲美术比较,可能有更深的领悟。

例如,“水墨”一千年的传统,为何是“水”,为何是“墨”?与欧洲的“油”、“彩”有何差别?“水”使“墨”散开,“油”使“彩”凝聚,因此中国水墨美学的极致是八大,西方却是梵谷,八大的悲伤里仍然空明灵透,梵谷的痛苦里浓烈纠结。

再例如,欧洲的艺术史,“建筑”是重要的核心,中国美术的核心却可能是“书法”。

《美的沉思》是很个人的思维心得,并不关心结论,而是希望有一个思考的起点,思考民族美学的传成与异变。

问:《美的沉思》1986年就在台湾出版了,经过多次再版印刷,在台湾读者中有着广大反响,2003年在台湾做了修订版。

2005年,大陆文汇出版社曾引进过。

时隔多年,大陆再次引进该书,您觉得在当下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下,希望大陆读者从《美的沉思》中获得些什么?
蒋勋:《美的沉思》是个人审美的阅读笔记,看一张画,凝视一只宋瓷的杯子,阅读南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心中有震动,随手记下来,不敢期望给他人什么,只是自己默默的感谢吧。

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审美,尊重他人的审美情怀,尊重不同民族的审美,万物并育,天地有大美,或许才是一个社会长久深厚的福气吧。

问: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被称为美学的经典之作,《美的沉思》被冠以“台湾版《美的历程》”,对此您怎么看?您怎么看两本书的异同?
蒋勋:《美的历程》对我影响很大,我也曾数次在新加坡和北京访问李泽厚先生。

文革初结束,李先生的思维、文笔、情怀,都让我相信,即使在“浩劫”中,仍然存在着这样宽阔、优雅、美丽而自由的心灵。

我在台北故宫上课多年,随前辈庄严先生、那志良先生、谭旦冏先生、李霖灿先生阅读碑帖、书画、铜器、玉石,课余也随他们时常行走于山林烟霞中,我相信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也有同样的向往,关心“人”,“人”才是美的核心价值。

至今,《美的历程》仍是我常拿出来读的书,有时吟诵一两段,觉得像诗,不像论述。

美学好像更多人“研究”了,“论文”更多了,但是我还是怀念《美的历程》这样的作品,像诗,不像论文。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论述书法,今天读起来,也像诗,不像论文。

因为有生命的关心,才能有美,也才会有诗。

我们是不是太受西方学院影响?多了论文,却少了诗。

多了学者,却少了文人。

多了学术研究,却少了人的关心。

问:您对“美的沉思”这四个字怎样理解?为什么您认为“没有美,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
蒋勋:美是心灵的向往,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

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的灿烂炫丽。

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或许就是文明的开始吧。

问:如果让您本人用一句话来向读者推荐《美的沉思》,您会说什么?
蒋勋:因为美,我们就可以继续前去。

问:多年来,您一直从事跟“美”相关的工作,作品著作也多从“美”的角度切入,作为“美的布道者”,可以跟我们说说是什么因缘让您走上这条向大众传播美的道路的吗?
蒋勋:我的父母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一代,他们在中日战争、国共内战里幸存了下来,离乡背井,失去一切现世的物质,然而他们教育子女,论语、大学,唐诗、宋词,做人的道理,谆谆教诲。

在举目无亲的地方生活下去,感谢陌生人的帮助,日后也把生活的美好与他人分享。

我总记得战乱后第一个除夕,没有祖宗牌位,父亲用小楷在红纸上恭正写了“历代祖先牌位”,贴在白墙上,插三炷香,我们依序祭拜。

那是我记忆中最庄严的画面,我相信那个除夕,许多离乱中的家庭在做同样的祭拜,因为困顿、流离,更能领悟,美,原来是一种信仰。

问:您经常往返大陆和台湾,在您看来,两地居民对“美”的理解和发现能力有什么不同吗?在您去过的国家中,您认为哪个国家的人民在这方面最接近您的期望?
蒋勋:心脏手术后我很少去大陆了,但总记得上一世纪八零年代在陕西兴平县马午村遇到的一个农民,从防范、警戒,慢慢攀谈起来,邀我进屋,上炕,大粗碗喝水。

我离开他家,旅行袋里塞满他新收获的大蒜。

那个呛辣强烈的气味陪伴我很久,世界许多角落,有许多那样的农民,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他们让我觉得更靠近了“美”。

问:您对于自己“美的领路人”这个尊称怎么看?
蒋勋:美,没有“领路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走到自然终,天宽地阔,月光、水声,松风,潮汐,才是真正的“领路人”。

问:您认为“美”和“美学”完全是两个概念还是有着一定的从属关系?
蒋勋:“美学”关心研究,“美”关心生命。

“美学”做研究,写论文,拿学位,变成职业,也可能远离“生命”。

“美学”像解剖,可以帮助了解人体,但是,若不回到“人”的原点,回不到“生命”的原点,便只是“尸骸”。

问:您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旅游是很大的反省,是用异文化,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应该反省的东西。

”那么,您对现在年轻人间隔年旅游或者辞职旅行,是抱持着认可和鼓励的态度吗?
蒋勋:元代周达观到柬埔寨,写出《真腊风土记》,清初郁永河到台湾采硫磺,写作《稗海记游》,这两本书,我都曾经带在身边,去重走他们走过的路。

这个民族,数百年来,太多青年被八股考试绑死了,被教育禁锢了,被职业消磨了青春,需要一种大胆的“出走”。

不是“旅游”,我不常用“旅游”这个词汇,我常用“出走”,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出走,从自己觉得安逸稳定的地方出走,从自己已经没有挑战可能的地方出走。

蒋勋,福建长乐人。

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有《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