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 唐诗五首之《黄鹤楼》 (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背景:创作于1927年,正值
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 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 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 得意地初临王位。
八年级语文
唐诗五首——《黄鹤楼》
《黄鹤楼》
1 黄鹤楼简介 2 《黄鹤楼》赏析 3 黄鹤楼相关作品赏析
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 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 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 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 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
有白云在此飘浮。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一个 “逐”字,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 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 如荼的革命高潮。设意象中,而意在 象外。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小篆)
秋,草木凋零、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 心,表示内心感伤忧虑。
第13课《黄鹤楼》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黄鹤楼
导入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 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导入
走进诗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 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 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有《崔颢集》。《黄鹤楼》选自《全唐 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使人愁。
走进古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去:离开。 »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诗意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走进古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历历”“萋萋”描绘了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色, 两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赏析古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仕途失意之愁 远离故土之愁 羁旅他乡之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乐景传愁情
思考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黄鹤楼、白云、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烟波、江流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是哪两句诗?其中所描写的景 物有何特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清新 明媚 充满生机 赏心悦目
思考 3.情感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诗人如何把愁绪表达的生动
形象?
诗人用用烟波暗指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 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赏析颈联。 诗句展现了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的 繁荣景象,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乐景衬哀情,借江上繁荣景象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 的向往。
导入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 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导入
走进诗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 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 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有《崔颢集》。《黄鹤楼》选自《全唐 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使人愁。
走进古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去:离开。 »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诗意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走进古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历历”“萋萋”描绘了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色, 两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赏析古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仕途失意之愁 远离故土之愁 羁旅他乡之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乐景传愁情
思考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黄鹤楼、白云、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烟波、江流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是哪两句诗?其中所描写的景 物有何特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清新 明媚 充满生机 赏心悦目
思考 3.情感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诗人如何把愁绪表达的生动
形象?
诗人用用烟波暗指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 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赏析颈联。 诗句展现了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的 繁荣景象,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以乐景衬哀情,借江上繁荣景象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 的向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黄鹤楼》课件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 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出,就 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与黄鹤楼
➢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 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 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 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 人七律第一。
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画一下。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黄鹤楼
传说三国时,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人, 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 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 黄鹤楼。墙壁题诗:驿馆、寺亭等公共场所的 墙、柱或悬挂的“诗板”,成为唐代诗人约定 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唐代诗人也喜欢在 名胜古迹发表诗作。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墙 壁题诗中流传下来的佳作。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诗中表现诗人怀念故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类似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答案】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好像已无所 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感。第二个“空” 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 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
8、<<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 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末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 浩渺,抒发诗人漂泊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5.五、六句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 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而七、八句 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以繁茂之景反衬手法清冷之情,烘 托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类文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 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楼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乡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 到的情景,通过吊古伤今,抒发了思念故乡 的愁情。
《黄鹤楼》虚实相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
人”“黄鹤”,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气 势苍茫。颈联和尾联转而写楼上的所见所闻,这是实 写,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写“烟波” 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域相一致,使 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 怅然生情。
诗的前四句是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 是虚写;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 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而后四 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 怀。将神话和眼前事物奇妙融为一体,目睹景 物,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好像已无所 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寂感。第二个“空” 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 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
8、<<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 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末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 浩渺,抒发诗人漂泊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5.五、六句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 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而七、八句 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以繁茂之景反衬手法清冷之情,烘 托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类文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 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 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楼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乡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 到的情景,通过吊古伤今,抒发了思念故乡 的愁情。
《黄鹤楼》虚实相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
人”“黄鹤”,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气 势苍茫。颈联和尾联转而写楼上的所见所闻,这是实 写,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写“烟波” 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域相一致,使 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 怅然生情。
诗的前四句是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 是虚写;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 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而后四 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 怀。将神话和眼前事物奇妙融为一体,目睹景 物,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文章主旨
《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 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和诗人对世 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与怅惘。
板书设计
起→借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意愁 境而 高不 远怨
合→抒发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李白也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这首诗写 得实在太高妙了。诗人将黄鹤楼的传说与人生的感 触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 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 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2.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情 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的炼字美。
写作背景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诗 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 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 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 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作者简介
新课导入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 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他千杯之恩, 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 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 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他致富 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 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领略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美、和谐的音乐美。
诗文赏析 4.《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 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①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由感叹故事的结局回到 现实情境。虚中有实,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 料的感慨。②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 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转换为对白云的描画。两 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怀今,无限怅惘的 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PPT优秀课件
诗词赏析
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 雾霭一片迷蒙,诗人的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 用一“愁”宇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做到了景中含情,以景衬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文章主旨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 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 思念家乡的愁绪。
黄 鹤 崔楼
颢
崔颢(
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 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 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从而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词赏析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 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 情,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诗词赏析
4.尾联以“愁”字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全诗以“愁”字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 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 的乡愁。
《黄鹤楼》
崔颢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723) 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早 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 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 集》,《全唐诗》其诗四十二首。
写作背景
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 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人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崔颢《黄鹤楼》(共13张PPT)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 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 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崔颢与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 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 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 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 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抒发世事 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 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 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 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 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 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文本研讨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 归宿的向往。
诗文延伸
思乡诗文知多少?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 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崔颢与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 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 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 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 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抒发世事 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 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 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 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 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 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文本研讨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 归宿的向往。
诗文延伸
思乡诗文知多少?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 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16张PPT)
研读悟情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参考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请选择任意一联谈一谈,该联如何体现诗人的愁怨心情的。
研读悟情
明确: 首联:借用神话传说,说其空荡无所依。虚写黄鹤楼表达出内心孤寂。 颔联:先抒发“仙人不在”的惆怅,再着眼于所见远景,写云徒然飘荡,由虚转实,衬托内心的失落惆怅。 颈联:描绘所见近景。写阳光明媚、草木茂盛。乐景衬哀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尾联:诗人自问自答,将乡愁之情与江上烟波之景交融。欲见家乡却被阻拦,使“愁”字应景而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拓展
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 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悟感情
6.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 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黄 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楼 崔
颢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主目录
1 认识诗人 2 疏通诗意 3 赏诗句悟感情 4 总结拓展
1
认识诗人
走进诗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风格分期比 较明显。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 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雄 浑奔放、气势宏伟。主要作品有《黄鹤 楼》等。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3
赏诗句悟感情
赏诗句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 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 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 苦闷。
黄 ( huáng ) 鹤 ( hè ) 悠 ( yōu ) 悠 ( yōu ) 鹦 ( yīng ) 鹉 ( wǔ )
字词解释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悟感情
6.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 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黄 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楼 崔
颢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主目录
1 认识诗人 2 疏通诗意 3 赏诗句悟感情 4 总结拓展
1
认识诗人
走进诗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崔颢的诗作风格分期比 较明显。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 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雄 浑奔放、气势宏伟。主要作品有《黄鹤 楼》等。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3
赏诗句悟感情
赏诗句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 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 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 苦闷。
黄 ( huáng ) 鹤 ( hè ) 悠 ( yōu ) 悠 ( yōu ) 鹦 ( yīng ) 鹉 ( wǔ )
字词解释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恩施州中考)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 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晴__川__历__历__汉_阳__树___,__芳_草__萋__萋___ _鹦_鹉__洲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崔颢《黄鹤楼》) (2)(凉山州中考)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 乡却为暮霭所隔,由此引发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日__暮__乡__关__何___ _处_是__?__烟__波__江__上__使__人__愁__。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 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 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比喻谗臣当道 障蔽贤良。 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绿树芳草、落日烟波。 ③韵律铿锵的音乐美:双声词“黄鹤”“复返”,叠词
“悠悠”“历历”“萋萋”。
合作探究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 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 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 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的渺远,重在抒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 感慨。
茫的怅惘之感。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恩施州中考)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 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晴__川__历__历__汉_阳__树___,__芳_草__萋__萋___ _鹦_鹉__洲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崔颢《黄鹤楼》) (2)(凉山州中考)崔颢的《黄鹤楼》中诗人凭栏远望,故 乡却为暮霭所隔,由此引发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日__暮__乡__关__何___ _处_是__?__烟__波__江__上__使__人__愁__。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 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 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比喻谗臣当道 障蔽贤良。 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绿树芳草、落日烟波。 ③韵律铿锵的音乐美:双声词“黄鹤”“复返”,叠词
“悠悠”“历历”“萋萋”。
合作探究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 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 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 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的渺远,重在抒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 感慨。
茫的怅惘之感。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3张PPT)
题壁美诗篇,
千古《黄鹤楼》
黄 鹤
楼 崔
颢
岳阳楼 滕王阁 鹳雀楼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 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 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 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 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 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yī
另一传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 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 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 黄鹤楼。
知人论世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
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 海浮沉,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 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背景知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 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 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 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文学科普1.0:唐七言热搜榜NO.1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 楼》为第一。”
——【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 《沧浪诗话》
文
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 野。
长江中的小洲, 在黄鹤楼东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译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
文 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译
黄昏中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烟雾笼罩的长江更
千古《黄鹤楼》
黄 鹤
楼 崔
颢
岳阳楼 滕王阁 鹳雀楼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 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 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 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 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 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yī
另一传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 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 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 黄鹤楼。
知人论世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
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 海浮沉,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 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背景知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 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 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 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文学科普1.0:唐七言热搜榜NO.1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 楼》为第一。”
——【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 《沧浪诗话》
文
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 野。
长江中的小洲, 在黄鹤楼东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译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
文 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译
黄昏中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烟雾笼罩的长江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PPT)
小结 崔颢以神来之笔,将黄鹤楼的传
说与现实交织,将登楼所观之景和所 感之情融会,过去,现在,未来,在 广阔的时空中,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 化难以逆料的感慨和漂泊难归的乡愁, 也暗含对自己事业前途的迷茫。
这首诗被人们赞誉为唐人七言律 诗第一。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深沉、烟波凄迷的诗歌境界
崔颢才思敏捷,年少时便科举中 第。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做过一 些小官职,远离故乡,四处奔波。
官场浮沉、前途渺茫的感伤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诗歌传统意象: “芳草”
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唐 李治《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诗歌传统意象: “芳草” 芳草/春草/草:离愁别恨,思乡怀远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 元第12 课 《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49张 PPT)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唐诗五首》
读经典唐诗 学古人情怀 主讲人: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 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 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 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为 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前期诗多写闺情, 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 雄浑奔放。
诗歌赏析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 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 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 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 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诗歌赏析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背景链接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 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 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 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李孟相识】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 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 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 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 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唐诗五首》
读经典唐诗 学古人情怀 主讲人: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 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 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 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为 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前期诗多写闺情, 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塞,诗风变得 雄浑奔放。
诗歌赏析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 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 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 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 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诗歌赏析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背景链接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 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 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 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李孟相识】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 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 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 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 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第13课《黄鹤楼》课件(共19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 悠长。
14
背诵全诗
1、限时背诵 2、当堂默写
15
拓展延伸
思 乡 诗 文 知 多
少?
1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2
岳 阳 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 《昌,因王勃的《滕王阁序》 而著名。
4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 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5
hào
6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展示交流,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全诗, 积累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7
一读感知
• 注意字音、节奏 • 朗诵时要边诵边想 • 融于诗的意境中 • 体味诗的美感 • (学生读、示范读、自由读)
8
黄鹤楼 唐--崔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17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8
作业: 1、预习下面三首并背诵 2、默写五首诗
14
背诵全诗
1、限时背诵 2、当堂默写
15
拓展延伸
思 乡 诗 文 知 多
少?
1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2
岳 阳 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 《昌,因王勃的《滕王阁序》 而著名。
4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 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5
hào
6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展示交流,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全诗, 积累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7
一读感知
• 注意字音、节奏 • 朗诵时要边诵边想 • 融于诗的意境中 • 体味诗的美感 • (学生读、示范读、自由读)
8
黄鹤楼 唐--崔颢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17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8
作业: 1、预习下面三首并背诵 2、默写五首诗
第13课《黄鹤楼》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之久。 •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
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合作探究
• 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 何不同。
•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 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 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艺术特色
• 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 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 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 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 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仙 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 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合作探究
•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 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 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念自己的家乡却有 家难归, 为此充满迷离之愁绪,描写了在黄鹤楼上 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原文翻译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 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日暮:黄昏时分。 • 乡关:故乡家园。 •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合作探究
• 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 何不同。
•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 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 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 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艺术特色
• 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 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 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 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 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仙 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 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合作探究
•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 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 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念自己的家乡却有 家难归, 为此充满迷离之愁绪,描写了在黄鹤楼上 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原文翻译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 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日暮:黄昏时分。 • 乡关:故乡家园。 •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 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为了赞美这首诗,不惜 杜撰“诗仙”李白打油诗来造势:“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优美的诗歌《黄鹤楼》。
黄鹤楼
作 者 : 崔 颢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 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重点)
2.体会诗歌传达出的诗人吊古伤今、 怀念故乡之情。(重难点)
作者介绍
崔颢(?—754),汴州(河南开 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 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 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 放。其最为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 楼》,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 赞颂。《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2.诗句理解默写。 《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现了游子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用自己的语言描画一下“晴川历历汉阳黄鹤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鹅洲 上芳草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 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 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 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 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乡愁忧思之情。
在黄鹤楼东北。
译文: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 木清楚分明,芳草繁茂长满鹦鹉洲。
第13课《唐诗三首——黄鹤楼》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 怎样的景象?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描绘了一幅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鹉洲的春草茂盛浓绿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 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芳草,古诗中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说明愁思浓郁。看到此情 此景,不由得想起家乡,反衬诗人沉重的漂泊感以及对故乡的思 念。
走近作者
崔颢, 唐代诗人。唐代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 奔放。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 集》。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 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 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写作背景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 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 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 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初读诗文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尾联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如何理解这种 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愁”字。②尾联将乡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 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 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5.本诗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 诗人什么情感?
黄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 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 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历历:清晰的样子。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乡关:故乡。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 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 哀愁。
课文品读
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 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板书设计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黄 鹤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吊 古 怀
楼
乡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课堂总结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 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 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 乡愁。
技法总结
虚实相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人”“黄鹤”, 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气势苍茫。颈联和尾联转而 写楼上的所见所闻,这是实写,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写“烟波”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界相一 致,使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怅 然生情。
1.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
情的写法。
黄鹤楼
黄鹤楼,美名留。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情悠悠。今天,我 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课前自主学习
资料袋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 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 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崔颢集》。
翻译课文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注释: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译文: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
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Hale Waihona Puke 翻译课文原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文品读
“空”字有何妙处?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 “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 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 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 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 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 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 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 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 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 景?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
课文品读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 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 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 么作用?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 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课文品读
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
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 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 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历:清晰的样子。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乡关:故乡。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 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 哀愁。
课文品读
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 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板书设计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黄 鹤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吊 古 怀
楼
乡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课堂总结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 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 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 乡愁。
技法总结
虚实相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人”“黄鹤”, 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气势苍茫。颈联和尾联转而 写楼上的所见所闻,这是实写,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 尾联写“烟波”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界相一 致,使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怅 然生情。
1.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 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
情的写法。
黄鹤楼
黄鹤楼,美名留。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情悠悠。今天,我 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课前自主学习
资料袋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 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 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崔颢集》。
翻译课文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注释: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译文: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
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Hale Waihona Puke 翻译课文原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文品读
“空”字有何妙处?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 “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 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 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 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 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 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 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 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 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 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 景?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
课文品读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 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 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 么作用?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 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课文品读
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
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 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 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