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死场》中的“出发点”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萧红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乡土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体现了她浓厚的乡
土意识。
小说情节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贫穷农村,书中描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
生活。
这种地域性的描写展现了萧红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乡土情结。
她通过对农村
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之情。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人公杜小伟、蓝丽英等人物都是农
村出身,他们的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善良、朴实和纯洁的品质。
通过这些人物
的塑造,萧红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对农村的社会风俗、习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描写也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丰富描写,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的珍视。
她
对农村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
情感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小说中对于农村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体现了萧红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
土地问题、封建旧习惯、农民贫困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乡土社会的关怀和
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忧虑。
她通过小说,呼吁对农民进行关爱,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体现
了对乡土的责任和担当。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的《生死场》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展现了农民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与奋斗。
小说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农民的苦难。
在这个小村庄里,人们生活贫困,劳动艰苦,面对着自然灾害和封建剥削的双重压迫。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生存。
萧红以细腻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将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有善良勇敢的农民,有勤劳朴实的妇女,也有贪婪残忍的地主。
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在阅读《生死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
他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萧红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让我对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论萧红《生死场》女性身体经验的表述
论萧红《生死场》女性身体经验的表述作者:李艳云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萧红的《生死场》中,纠缠了两种声音——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语境下的具有国民、阶级、阶层身份的社会人的声音与作为遭遇人生种种磨难的女性而发出的女性声音,两种声音互相碰撞、抵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主流话语对女性边缘话语的挤压,以及萧红这样的女性作家对主流时代话语的突围。
关键词:身体经验时代话语《生死场》小说《生死场》发表于1935年,被认为是萧红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
此书的出版过程颇费周折,最终是鲁迅把它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等小说作品一起编入“奴隶丛书”中而得以公开发表。
因此,此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政治意识指向鲜明的左翼小说之一。
由此可见,《生死场》得以进入当时意识形态所指强烈的主流文学圈而被接受,与其小说鲜明的意识形态指向是分不开的。
然而,细细研读此部小说作品,其渗透在文本中的意义所指,早已经溢出了左翼小说所涵盖的价值指向与审美经验。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1]在这短短的序言中,可见鲁迅已经洞察到了在对于北方人民生存抗争的表述中,萧红所传达出来的女性的认知经验以及女性“越轨的笔致”式的写作经验。
《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出发点,把女性的身体经验作为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点,以此来关照女性的生存以及整个乡村群体的存在境遇。
因此,她把她的人物放置在生与死的场域中考察。
在这里,生与死则是由生殖衔接的自然种群繁衍的轮回。
女性的生育成为生存与死亡之间的中介存在,因此与女性的生育相关的身体经验,也就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
萧红把这种关于身体的经验叙述寓于身体的物质根性以及影响其身体的物质根性存在的物质贫穷及其伴生的精神空洞之中来表述。
在这里,人的生存首先作为物质躯体存在,一切供给身体的根性存在的外在物质条件,成为推动人物行动的外在驱动力。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生死场》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代表作,也是她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展现了作家对乡土生活的深刻关怀和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表现在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上。
《生死场》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社会地位。
小说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乡土社会的苦难与艰辛。
在小说中,农民们饱受土地兼并、天灾人祸等困苦,他们的生活艰辛,甚至无法为温饱奔波四处。
小说中还描绘了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乡土生活的丰富多彩。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生动描绘,萧红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世界,展现出了她对农民生活的浓厚兴趣和深刻关怀。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上。
小说中描绘了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在小说中,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遭受封建礼教的严重压迫和歧视,她们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没有个人地位和尊严。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李秀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在封建社会中备受压抑,最终不堪忍受选择了自杀。
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萧红呈现了农村社会中封建礼教的荼毒与异化,展示了她对这种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上。
《生死场》揭示了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的不公和落后,以及农民的困苦和受苦。
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露,呈现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
通过小说,萧红透过农民的苦难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对社会变革的向往和呼唤,体现了她对乡土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其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其次,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抒情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非常真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之间的残酷。
第三,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和人生境遇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例如,她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萧红在《生死场》中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她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她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抒情的写作
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生死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萧红,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深厚乡土情怀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乡土情感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广受好评。
代表作之一的《生死场》更是展现了她对乡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揭示。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萧红对乡土意识的思考和表达。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生死场》中的乡土意识。
乡土意识是《生死场》的基本氛围。
小说以20世纪初中国北方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社会风貌,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
在小说中,萧红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景象,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困境。
她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和特殊气息。
乡土意识贯穿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之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的命运和情感都与乡土紧密相连。
主人公俊相、王二嫂等人物都是来自农村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受制于乡土社会,他们的情感冲突也源于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呈现了乡土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内在纠葛,进而表达了她对乡土生活的深沉理解和探索。
乡土意识贯穿于小说的价值取向之中。
《生死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更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展现出的对乡土社会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对传统乡土价值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她通过对主人公俊相的命运展开,深刻揭示了乡村社会中的种种非理性和不公正,传达了对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她也在小说中呈现了新的乡土价值观念,倡导平等、自由和人性尊严的观念,力图以此挑战传统的乡土伦理和秩序,表达对乡土社会的期待和改变。
乡土意识也贯穿于小说的艺术手法之中。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表达和探索。
她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致刻画和情感揭示,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饱满的乡土形象,表达了她对乡土生活的深刻关怀和情感。
与此她也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与意境,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将乡土生活的严酷和压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通过作品深刻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独特魅力与真实性。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乡土意识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描绘农村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展现了深刻的乡土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怀,体现了作家对于乡土意识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
本文将从《生死场》这部作品出发,探讨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从故事情节看,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将乡土意识融入到了整个故事的情节之中。
小说围绕着一个叫七妹的女人的一生展开,讲述了她在农村的艰辛生活和家庭矛盾。
故事情节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通过七妹的遭遇和命运,萧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种种不易和困境,反映了乡土生活的特点和乡村社会的矛盾。
这种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乡土意识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酸甜苦辣,增强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怀。
从人物形象看,萧红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理解和关怀。
七妹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她坚韧不拔,顽强生存,受尽磨难却依然乐观向上。
从七妹的形象可以看出,萧红对于农村妇女的塑造十分细腻入微,她通过对七妹的塑造,展现了农村妇女的艰辛生活和顽强生存的精神,体现了对农村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他们或憨厚老实,或狡诈阴险,或善良淳朴,或心机勾心,无一不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乡土生活的鲜活和多姿多彩。
从语言表达看,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也体现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之中。
萧红的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关怀。
她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用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
萧红的语言表达也充满了对农村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乡土生活的真挚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乡土生活,感受到了乡土的魅力和韵味。
从思想内涵看,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也体现在了对农村生活和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之中。
萧红的《生死场》——“生”和“死”贯穿全文
萧红的《生死场》——“生”和“死”贯穿着全文的主线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1935年12月在上海出版发行后,立刻引起当时文坛上的巨大轰动。
小说《生死场》描写了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后农村农民悲惨的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描写人民的悲惨的人生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农民坚决同侵略者抗争到底的精神和誓死不屈的民主气节。
《生死场》的题目“生”和“死”贯穿着全文的主线:在“死的命运”中求“生的挣扎”。
小说围绕着“生死场”的主线,通过描写几个家庭的变迁,暗示着国家从乱世中走向进步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萧红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分别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颠覆旧式家庭观和描写女性的痛苦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刻画。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用了最多的描写来刻画“王婆”这个乡村老太婆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出她的不屈不挠,意志力坚强、执著的个性特点。
从王婆的形象刻画中:“束紧头上的蓝布巾,加快了速度,雪在脚下也相伴而狂速地呼叫”“宛如一阵风落到平儿的身上,好像山间的野兽要猎食小兽一般凶暴。
”我们可以看出她在村子里妇女当中不落人后的地位。
小说中,在描写王婆和他丈夫赵三暗中较量时,王婆永远显示出不服输的姿态,“不管赵三什么态度,王婆就是自行其是,旁若无人……”。
萧红在刻画王婆意志力坚强时,有这样的描写:当她为儿子死讯痛不欲生,服毒自尽后,所有的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而她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王婆的复活正是她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的体现。
其次,《生死场》还在颠覆旧式“家庭观”的方面突出进行了描写。
作者描写最为深入的家庭就是王婆的家庭。
王婆的丈夫赵三具有强悍的男人形象,作者欲打破旧式家庭的束缚,在王婆临死前,有一段和丈夫意志上的“搏斗”:“赵三用他的大红手贪婪着把扁担压过去,扎实的刀一般的切在王婆的腰问……她的黑嘴角也动了起来好像说话……血从口腔直喷,射了赵三的满单衫。
”作者的这段描写的背后王婆实际上获得了胜利,她的生命虽然结束,然而却给了丈夫一记有力的回击,人物的胜利意味着旧式的“家庭观”的残害并不能轻易地把人置于死地,反而创造了人思想上的“复活”。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的文学价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对其文学价值的简要分析:
1.主题深刻:《生死场》以东北地区一个偏远村子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们生与死的挣扎,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作品主题深刻,对人性、生存等古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深邃的阐释,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2.艺术表现力强: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细腻、生动的笔触,通过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景色描写也十分出色,与作者的情感相融,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反映社会现实:《生死场》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可以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4.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明,她们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勇敢。
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萧红的小说《生死场》通过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探索,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极度剥削和压抑,进而揭示出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悲剧命运。
本文就从女性角度出发,探讨《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都是被动的受害者。
玉米、小红等女性主人公都经历了身心上的痛苦,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小红在父亲的逼迫下成了养病地震的妓女,给她带来了无法描述的痛苦和寂寞,而玉米则被父亲放逐到农村,被迫嫁给相貌丑陋的文革闲散青年成勇,最后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些女性不得不接受她们不愿意的生活,承受着世俗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
她们受到的是残酷的对待,是无限的悲痛。
其次,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女性都被贴上了“弱者”的标签。
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地位愈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萧红通过刻画女性人物,直观地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身份危机,使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女性也应当成为社会中重要的角色。
最后,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表明了女性已经迫切需要自我救赎。
尽管生存环境艰苦,小说中的女性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逐步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寻找自己内心的安宁。
这从小红在痛苦中祈求释放和玉米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
她们正在寻求自我救赎的道路,希望挣脱社会规则的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总之,《生死场》中的女性命运凸显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和悲剧命运。
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忽视。
但是,小说同时也表明了女性不应该屈服和自卑,而应该得到平等和尊重。
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应该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步伐,而女性也应该挖掘自己潜藏的力量,争取自我救赎。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摘要】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深刻体现了乡土意识这一重要主题。
在小说中,萧红通过真实的描写乡土生活,展现了乡土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性。
她塑造的乡土人物栩栩如生,展现了他们与现代化的冲突和矛盾。
在《生死场》中,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也为乡土意识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萧红小说中乡土意识的独特性和深刻体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揭示了乡土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人们对乡土生活和情感的珍视和保护。
【关键词】萧红、乡土意识、《生死场》、乡土生活、乡土情感、乡土人物、现代化、家族血缘关系、独特性、深刻体现、小说、主题、描述、展现、塑造、冲突、文学。
1. 引言1.1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乡土风俗、乡村生活、人情世故的真实描写,萧红展现了乡土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小说以微观的视角揭示了乡土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碰撞与冲突。
萧红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描写,表现了对乡土世界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性的关怀,使得《生死场》成为中国乡土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情感的真挚细腻,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乡土世界,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真实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中,乡土意识仍然存在着重要意义,保留乡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生死场》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1.2 乡土意识是萧红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萧红的小说作品中,乡土意识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中《生死场》更是突出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乡土意识是萧红小说中深深扎根的种子,它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乡土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在萧红的笔下,乡土意识不仅体现为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更体现为对乡土情感的呈现与对乡土人物的塑造。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1. 引言1.1 乡土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乡土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乡土是中国文化根植的土壤。
乡土意识贯穿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诗词歌赋到现代小说戏剧,都可以看到对乡土生活的关注和反映。
乡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学的独特精神之一。
通过描绘乡土生活,作家们能够深刻表达对家园、对人情、对生活的情感与体验,使作品更具生活的质感和韵味。
乡土意识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乡土意识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特色至关重要。
在当代文学中,乡土意识依然承担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文化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角色,对于维系文学的当代性和传统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萧红作为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萧红作为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深刻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命运,展现出对乡土情感的深厚理解和表达。
萧红的小说作品充满了对家乡、乡土和人民的热爱,她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关注。
她的作品不仅展现出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实再现,更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通过萧红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可以感受到她对乡土情感的独特诠释和表达。
萧红以其坚实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乡土情感,成为了中国乡土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生死场的背景和主题《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初期中国江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刻画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围绕着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经历展开,揭示了农民在农村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人性悲剧。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萧红是被誉为“民间文学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她的小说中,体现了深厚的乡土意识,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存状态和人民的疾苦。
其中,萧红的代表作品《生死场》更是充分展现了她的乡土意识。
小说中,麻雀镇是
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处处透露出农民的落后和苦难。
麻雀镇里最大的贵族家庭冯家,无论
男女老少都对人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
而乡村里的普通百姓又只能默默忍受,他们的生活
状态就像是《生死场》中的苏小姐一样,毫无选择自主,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在小说的结尾,苏小姐因自己曾经的身份地位被折磨至死。
苏小姐的结局让人深思,
她的悲惨遭遇也代表了乡村百姓的深刻纠结。
在那个年代,人民的定位和身份是被固化的,他们无法摆脱这些旧有的束缚,使得社会高度阶级化和僵硬化,这也是萧红小说中一直在
反对的。
在《生死场》中,苏小姐的死因看似是自杀,但实际上是社会的不公、个人的无力感
和恐惧感导致的。
这种无望的绝望情感是萧红小说中的主要主题之一,在她的小说中多次
呈现,比如《儿子和他的恋人》中的许肇青,以及《阿Q正传》中的阿Q等。
总之,萧红小说中的乡土意识,是她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
她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社会
的种种悲惨遭遇,这对于当时的群众来说,是切肤之痛。
从苏小姐的角色出发,她通过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农村人民的真实状态,体现了她的认同和理解,她希
望通过小说传递出人性的光辉和美好,用心诠释着人的真情和生命的尊严。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角度。
《生死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女性在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理性思维之间所遭遇的挣扎和矛盾。
本文将从女性悲剧命运和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生动地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特别是中产阶级女性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困境:家庭、传统道德、社会规范、男权主义等等。
她们往往被束缚在自己的社会阶层和性别角色中,无法自由发挥和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
例如,小说中的漂亮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因为母亲的过度保护和传统思想的限制,最终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生活方式,只能为了家庭和社会做出牺牲和妥协,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其次,萧红的小说流露出了深刻的现代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她反对传统的、死板的道德规范和文化观念,主张个体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发展,追求真实、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
她的作品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多元性,赞扬自由创新的思想和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机械性。
例如,小说中的赵大爷就是一位代表传统的老人,他坚持“三从四德”,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秩序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发则是一个代表现代主义的人物,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主创意的精神,勇于挑战传统、批判社会,并最终获得自由和尊重。
总的来说,萧红的《生死场》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所遭遇的困境和矛盾,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在当代社会,人们也面临着许多类似的挑战和困境,如性别歧视、传统文化僵化、社会规范过于繁琐等等。
我们可以从萧红的小说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勇于拥抱自由和多元性,摒弃迷信和盲从,推动社会的正义和进步。
从小说《生死场》看作家萧红的女性意识
—
现 当代文 学
从小说 《 生死场》看作家萧红的女性意识
姜 良琴 中 山 火 炬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摘 要: 2 0 世 纪二三 十 年 代, 著 名的 女 作家 萧红以 其对 女性 命运的 关 注而 享 誉文 坛。 本 文从 萧红 女 性意 识的三 个层
面出发,探讨其女性意识形成的成因,并以小说 《 生死场》为例,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生 ,受 到 鲁迅 的欣 赏及 关 照 , 生活 逐 渐 安 定 下来 ,然 而
女性意识及萧红的女性意识表达 所谓 女性 意 识 ,应 包 含 社 会层 面 、 自然 层 面 及 文 化
一
、
层面 三 个 层 面 ,即 从社 会 阶 级 结 构看 女 性 意 识所 受 压 迫 及 其反 抗 压 迫 的觉 醒 、 从女 性 生 理特 点研 究 女性 自我 和 以 男性 作 为 参 照 ,从 女性 角 度 探 讨 以男 性 为 中 心 的主 流 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创造 的 ‘ 边 缘 文化 ’ ,及 其 所 包 含 的 非主 流 的世 界观 、感受 方式 和 叙事 方 法 。在社 会层 面 上 , 萧 红 的作 品有 着对 女 性 求 生艰 难 的极 大 关注 ; 自然 层 面 上 ,萧 红 对 众 多女 性 生 产或 难 产 的苦 难 有诸 多表 述 ;文
加 重 ,在 隆 隆炮 声 中转 院 ,丈 夫却 在 危 难 之 际离 去 , 因
二 、作家萧红 女性 意识 的形成原因探索
起 来 很 顺 畅 , 很 过 瘾 ,笑 过 之 后 又会 有 点 淡 淡 地 苦 涩 。 《 王 招君 》 是赵 赵 典型 的风 格 ,是 平 民老百 姓 扒掉 光鲜 外 衣 的 实诚 和善 良。但 另 一 方 面 ,有 时 也 会用 力 过 猛 ,这 就 显得 故 意 和 装 了 ,她 的嬉 笑 怒 骂 好像 都 是 在 刻 意保 持 着 自己 的风 格 。这 种 故 意表 现 在 , 文 中 穿插 了大 量 的 的 “ 金 句秒 语 ” ,例如 对 看客 心态 的评价 ,“ 观 众 、群 众 只 围 观 ,不 求 证 ,恨 不 得还 在 谎 言 的 基础 上 再 添 加 更邪 乎 的 谎 言 ,求 证 到 真相 又 怎 样 ?真 相 关 自己 蛋事 ,就 算 自认 为 最 客观 的群 众 ,最 后 也 不 过就 撂 下 旬 ‘ 真 他妈 都不 是 好 鸟 ’而 已 。 ”又如 对 人物 心 理的 大量 描述 ,都掺 杂 了大 量 的 作者 本 人 的看 法 ,并 没 有做 到 她 自己所 希 望 的,少 点 热 闹 ,稳 重 一 点 ,依 然写 得 很 飞 扬 。这 就 把 读者 自我 思考的空间挤得很小,像一阵风一样地被作者拖着跑,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从《生死场》看萧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表现与思考【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从《生死场》看萧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表现与思考专业班级:汉语言071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死场》是萧红的第一篇杰作,也是萧红的成名之作。
在鲁迅先生的鼎力相助下,几经周折,于1935年12月,以“奴隶丛书”之三的形式紧随叶紫的《丰收》面世于上海,从而“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因为是那么雄厚和坚定,是血淋淋的现实缩影”,使年轻的萧红以一个女作家的身份成功地跻身于上海文坛,并从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生死场》正是萧红经历种种困苦后凭借其敏感的心智和热切的才情写成的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生死场》讲述的是“九一八”前后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
全书共17章,近8万字。
小说背景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前9章主要写东北农村大地上农民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描绘出他们如动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毫无意义的生和死,其中女性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篇幅。
小说从第10章起,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铁蹄踏入东北,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农民觉醒起来组织抗日斗争。
《生死场》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
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一直众说纷纭,言说不尽。
最初“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
鲁迅注重了《生死场》和当下时局的对应关系,从而突出了《生死场》的抗日内容。
当时鲁迅还没有把民族国家的字眼赋予作品,而在胡风为《生死场》写的后记里,他把民族国家的字眼赋予了作品,他以抗日精神和中国农民正在觉醒的爱国意识来读解。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失彼的现象,尤其是许多研究者盲视了《生死场》中对女性生活内容的描写。
直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孟悦、戴锦华的研究现代女性文学的专著《浮出历史地表》和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才从女性主义角度开始把眼光投注到文本中女性生活的描写内容,开始思考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意义。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一、本文概述《生死场》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农村,一群女性在面对生存、死亡、爱情、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压迫下所经历的悲剧故事。
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和无法逃避的命运。
本文旨在从女性视角出发,深入解读《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内涵与成因,探讨萧红如何通过这部作品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境遇,以及她们如何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女性观和她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二、萧红的女性视角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的细腻情感和敏锐观察力,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她不仅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更通过女性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萧红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在旧中国东北农村,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上。
萧红通过描绘女性在家庭中的辛勤劳作和在社会中的受压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性生存状态的非人性、动物性。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对女性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愤怒不平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女性意识,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萧红运用女性的语言来书写女性的身体。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细腻地描述了女性在生育、疾病、劳作等方面的身体体验。
她通过女性的身体语言,将女性的痛苦和苦难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女性身体的脆弱和无力,更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在男权文化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而萧红则通过女性的视角和语言,将女性的身体还原为她们自己的,让女性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生死场》中的“出发点”
发表时间:2019-02-15T10:08:07.0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作者:张钰唯[导读]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命都是在不断地探寻与摸索,从阶级地位高低决定生命轻贱到家族兴盛、个人才能决定生命贵贱,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生命也进行不断地思考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市 316000)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生命都是在不断地探寻与摸索,从阶级地位高低决定生命轻贱到家族兴盛、个人才能决定生命贵贱,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生命也进行不断地思考,才致使现在所有人获致生命平等与尊严。
但在这长期的对生命的黑暗探索历程中,旧中国的女性与未成劳动力的孩子付出的代价更甚。
读萧红《生死场》后,对萧红小说中东北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更是可以看出。
1938年在《七月》座谈会上的一次讲话中萧红谈到“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
现在或者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我的理解是萧红认为写作的必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不能割裂,所以萧红一直坚持写作的出发点是站在“人类愚昧”的原点出发,不断认识从而获得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站在阶级的立场或者其他的立场上。
以致我们在读《生死场》时也可以看到人类对待生命是愚昧的、无知的。
甚至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类比,人的生命如同动物一般轻贱。
中国旧社会的男权主义使女子的地位低下,也可以说是没有地位,她们或许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女子如是,未成劳动力的孩子也是,更不用说新生命更是轻贱。
他们活下来是贱命,死了更是无人问津,从萧红《生死场》的中看来人们对于这样的死亡似乎还是有淡淡的喜悦,必进人死后他的口粮也会节省下来不至于其他劳动力饿死。
萧红的有一段描述使我印象深刻,她说“……一个孩子三岁了,我把她摔死了,要小孩子我会成了个废物。
……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
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凶兆,偏偏孩子跌在铁犁一起,我以为她还活著呀!等我抱起来的时候……啊呀!……啊呀!……我把她丢到草堆上,血尽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颤颤着,血在冒着汽从鼻子流出,从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断了。
我听一听她的肚子还有响;那和一条小狗给车轮压死一样。
我也亲眼看过小狗被车轮轧死,我什么都看过。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著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
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着哭吧,我会嚎叫吧。
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萧红笔触下的王婆是悲凉的,惨无人道的。
她在写王婆讲述的这个故事时,王婆最终对于孩子生命,女人生孩子的痛苦似乎是无所谓的、她也是无所谓的、甚至可以说在劝诫周围的人也要看成是无所谓的。
正是这样的无所谓、漠然也让我更懂萧红,更懂她的处境与她写《生死场》时站在人类本是愚昧的立场以此引导人们如何对待生命。
萧红从书中想告诉我们在那个时期东北的这个贫穷的小村庄人们心中或观念中对孩子的生命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认为孩子在没成劳动力之前吃东西便是在与其他人争口粮,其他已经是劳动力的人少口粮就有可能饿死,女孩更是赔钱货。
以致人们觉得孩子的命是不值钱的。
用萧红书中“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这句活来形容人们对待孩子再贴切不过了。
那是的人们贫穷更是愚昧无知,人们对一个小的生命是如此轻贱的态度也可体现了萧红写《生死场》的原点是“人类愚昧”。
故事中王婆对待自己孩子的死和庄上其他不能养活的孩子的死的态度其实也是当时东北甚至是整个中国人们对待生命态度的缩影。
萧红便是想要从“人类本是愚昧的”对待小生命这种愚昧的做法更是荒唐,人们应该醒悟尊重生命,不然必将固步自封,自取灭亡。
前面内容我写了《生死场》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们对待小生命愚昧无知的段落以及一些看法。
它也仅仅是书中精髓之一毛。
读完整本书,深入思考书中内容其实还有许多的细节也揭示了萧红写作是站在“人类愚昧”的原点来劝诫人们给人以警示。
书中萧红在细节的写作时也在无形中体现当时的人是没有自我意识和价值的,把人与没有思想的动物类比,人与动物互为背景,同时在描写一些人物当时状态时把他们用动物的状态表现出来,展现“生”“死”的纯粹动物性。
以此来表现人如同动物一样无思想般的愚昧以及如动物一般麻木的生活状态,更深层次的把人性本能的怯懦自私与“动物般”的愚昧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书中在写女子生育过程时,频繁地与动物的交配繁衍并列在一起。
书中王婆作为产婆,当她为女子接生回来,会写到"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母猪,也在生小猪。
"女子生育孩子和母猪下崽类比,女人的生育等同为低等动物的本能繁殖活动,甚至连动物都不如。
如菜圃中写到金枝老鼠一般地整夜好像睡在猫的尾巴下,母非母,子非子,最亲的母女之间没有爱,只有如同动物天敌一般的暗中较量和谨慎小心的生存。
五姑姑的姐姐即将生产的时候“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在丈夫冷漠无情的摧残下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的苟延残喘;金枝在去哈尔滨打工后,在哪里无依无靠,独自流浪。
她好像一个垃圾桶,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在那里。
这些都表现出整个村子的人或者直接说是村子中的女人都可悲的喘息着,她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死了,也没有被记住的可能。
女人和动物互成背景类比,更是从潜移默化中将人的生命价值看的卑微与轻贱。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场》怵目惊心地为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东北乡村社会的生存状况。
村子中对待女性、孩子的生死是如此的淡然就如同事实本就是如此一般。
也是在这种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下,村子中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混沌、愚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中麻木的活着。
这也就恰好凸显了《生死场》中萧红的写作原点是站在人类愚昧的立场。
但也正是萧红从人类本是愚昧的原点写作出发,在文章的后面面对日本侵略着的惨无人道的杀害和对领土的侵略,人们在对比下开始醒悟,也开始积极反抗并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明白人应该有的尊严而不是如死了一般活着,更能表现人们逐渐的认识清楚不在处于愚昧的状态,而是追求平等的尊严与人权。
作者简介:张钰唯(1994.07-),女,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