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红的《生死场》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从《生死场》看萧红小说的乡土意识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萧红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乡土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注,体现了她浓厚的乡
土意识。
小说情节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贫穷农村,书中描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艰辛
生活。
这种地域性的描写展现了萧红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乡土情结。
她通过对农村
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之情。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主人公杜小伟、蓝丽英等人物都是农
村出身,他们的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善良、朴实和纯洁的品质。
通过这些人物
的塑造,萧红展现了对乡土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对农村的社会风俗、习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描写也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乡村生活的丰富描写,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的珍视。
她
对农村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
情感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小说中对于农村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体现了萧红的乡土意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
土地问题、封建旧习惯、农民贫困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乡土社会的关怀和
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忧虑。
她通过小说,呼吁对农民进行关爱,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体现
了对乡土的责任和担当。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妇女的命运。
小说以林达的视角展开,通过他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力挣扎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劳动人民痛苦境遇的强烈愤慨。
读完《生死场》,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首先,小说所展现的农村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感唏嘘。
小说中描写了农村贫穷、落后、愚昧的一面,以及封建观念对人们生活的压迫和束缚。
女性在这样的社会里处于弱势地位,被男性视为工具和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林达的妻子贞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被迫结婚,被迫做妓女,最终被强迫卖身给富豪,最后又被迫卖身给穷人。
她的命运完全被封建社会的道德和利益所左右,没有一点主动权和自由选择的机会。
这种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深感愤怒。
其次,小说对于妇女困境的揭示让我深思。
小说中的女性们都身不由己,无法摆脱贫穷和封建的束缚。
贞儿只能嫁给草包子,做贫苦农妇;风儿只能做村寨的妓女,最终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小福儿也是为了生计而只能去跟随坏男人做妓女。
她们的命运都被社会压迫所决定,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让我深感悲凉和无力,同时也让我思考起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
尽管现在女性在法律上有了更多的保护和权利,但社会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许多女性依然面临着工作、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和困境。
因此,读完《生死场》,我对于妇女权益的思考和关注也更加深刻。
最后,小说对于社会不公和劳动人民痛苦境遇的揭露和抨击让我深感共鸣。
小说中虽然以妇女的命运为中心,但也贯穿着对社会不公和剥削的揭示和抨击。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的困境和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无奈。
比如,林达和兄弟们在地主家务工,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却只拿到了一点微薄的饷银,生活依然艰辛。
小说中还描写了地主对于农民的剥削和残酷行径,通过地主的行为,作者表达了对于剥削压迫的愤慨和不满。
萧红的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的生死场读后感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通过对女性在战争年代的生存与挣扎的真实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和无畏。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小说以女主人公萧红为中心,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年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在战争的蹂躏下,女性们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磨难。
萧红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她不畏艰辛,不屈不挠地面对一切困难,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毅力。
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守护着家人的幸福和安宁。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也是非常丰满和深刻的。
作者通过对男性的塑造,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无奈和痛苦。
在那个时代,男性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磨难,他们不得不背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远离家人,去打仗,去冒生命危险。
在小说中,男性们也有着自己的痛苦和无奈,他们也在不断地挣扎和奋斗,为了家庭和爱人,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是非常动人和感人的。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渴望。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也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他们在生死场上不断地挣扎和奋斗,为了家人和爱人,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通过对《生死场》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痛苦和无奈,也更加珍惜了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不要轻易放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和平和幸福付出生命的人们。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为了自己和家人,为了社会和国家,努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的《生死场》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展现了农民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与奋斗。
小说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农民的苦难。
在这个小村庄里,人们生活贫困,劳动艰苦,面对着自然灾害和封建剥削的双重压迫。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生存。
萧红以细腻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将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有善良勇敢的农民,有勤劳朴实的妇女,也有贪婪残忍的地主。
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在阅读《生死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
他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萧红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生死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让我对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生死场读后感(7篇)
生死场读后感(7篇)【第1篇】生死场读后感800字生死场读后感1首先说萧红这个作家,原来只是听说过她的名字,后来看看电影黄金时代,对她的经历过了一遍,也算是了解了,也喜欢了。
前半部,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
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期望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
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
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由生死存亡转到革命前途问题。
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副“力透纸背”的图画。
这是萧红的成名作,或许就是在写着她的命运,父亲出了名的抠门,从小跟着祖父,祖父有美丽的花园。
就像书的结尾写着,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起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花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的,但都透露着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好像就是叙述,那些故事真实的让读者就感觉它的确发生过。
荒凉的年代,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人们还是有情的,只是情之前是吃饱,生存,然后是情。
一本书看下来,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感,看到结尾,好像又解脱了,这种解脱,是死亡的解脱。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
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
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
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
生死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生死场读书笔记摘抄:
1.在生死场中,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面对生死时的内心世界,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2.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生死、悲欢离合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百态。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他们的苦难和坚韧让我感到震撼。
3.萧红的语言朴素自然,却充满了力量。
她的文字如同生死场中的生命一样,既脆弱又坚韧,深深地打动了我。
生死场读书感悟:
在《生死场》中,我不仅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萧红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特别是在书中的女性形象中,我看到了她们在男权世界中的无助和坚强。
她们的生死、悲欢离合让我感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同时,书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自私和贪婪。
这种真实的人性描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惜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生死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死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死场》读后感1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
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故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写了序文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关于生的刚强,关于死的挣扎,却常常曾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察看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颖。
——鲁迅我们才干够逼真地看见了被抢的土地上的被征伐的人民,用了心的冲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胡风《生死场》是一部渗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理想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理想的繁重的心里反响。
在黄土地里,贫困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严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勤劳劳累,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故后,声称霸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着地主阶级严酷压榨的广阔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
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昼看着声称霸道的破旗,夜里机密地组织起来。
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义勇军了。
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了老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
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氛围,衬托出人民请求抗战到底的决计。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理想,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灾难命运,展现人生的荒芜感。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到女性世界。
《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练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她,后来痛快丢弃了她和孩子,单独跑进关内了。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生死场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
《生死场》是她的第一部以萧红之名写的作品,原名《麦场》。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生死场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生死场读后感1读完整本书,尤其是其中呼兰河传这一部分时,忽然发现原来是老早就与作家萧红见过面的,呼兰河传中的几章选入过我们的课文,至于是哪一年级,不记得了。
首先不得不说不愧是鲁迅先生的门徒,萧红笔下透着的也是那冷眼观世界的文风。
记得第一章是王阿嫂之死,形容最贴切的一段说,王阿嫂和那些妇女们向麦苗一样,风一到伏下去了,地主一走,又直起头聊起来了。
王阿嫂总归是死了,但也只是生死场里不起眼的一例而已,这样的死亡司空见惯,萧红看似平淡的描述里似乎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再接着是看风筝,刘成仍是这大生死场里的一位过客,他死了,却是为了革命而死,“我”是在看风筝的路上看到他的,亦如我在牛车上听闻那赶车人和路人的辛酸,我不是讲述者,“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位看客,也同我们一样冷漠和后知后觉。
在接着是主篇生死场,这回是一个大的村庄的生死,三户人不同的辛酸和生死印证了生死场这三个字,孩子一个个生着,大人怀着各自的苦难和不幸死着,谁都不记得谁,谁都那么渺小,生着有其欢乐和苦难在前方,而死者也不是永久的解脱,他们还在东桥下呐喊哭泣,似乎永久得不到安宁。
我”有二伯死了,--子磨倌的老婆死了,团圆媳妇也死了,每分每刻都有人死,而“我”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不悲亦不喜,这大的生死场,他带走了“我”可爱的祖父,可恨的祖母,然而“我”只是看着。
团圆媳妇死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开头我还骂着那胡老太太的假仁慈,后来我才发现了莫大的悲,不是那老太太,是所有人,是所有人的麻木和冷漠,是所有人的假仁慈害死了团圆媳妇,我和他们一样是看客,也是把她按进滚烫热水的一份子,我没有阻止,我即有份,团圆媳妇呢,她也有罪,她像是在看别人一样看自己:“看着吧,一会有人要洗澡了”,团圆媳妇眼睛大大的,笑呵呵的说(摘自原文),这是一个人人不自知的生死场,人们冷漠到连对自己都是那般冷漠,这是封建社会最大的悲。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生死场》的读后感《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死场》的读后感1生死场是一本生命之书。
在这个仿佛隔绝于我们所熟知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乡村,生与死犹如一扇旋转门,日夜旋转不休,从这个门进去,从那个门出来。
小说中反复出现生死交替的描写,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接生,五姑姑的姐姐生孩子,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窗外,阳光洒满窗子……田庄上绿色的世界里,人们洒着汗滴”。
二里半的老婆和李二婶子同时生产,麻面婆的孩子刚露出头顶,五姑姑进来说李二婶子小产了,人快死了,王婆赶过去,另一个产婆来时,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坑上哭着。
王婆再次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小猪也正在生小孩。
”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生与死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于生并无过多的欢欣,对于死并无过多的悲戚。
正所谓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这里美丽也不能获得的垂青,美丽的事物在这里是要被摧残,被毁灭的,像金枝,成业想要娶她的时候,叔叔问他小姑娘到我们家里会做什么活计”,成业说:她长得好看,有一双亮油油的黑辫子”,可是柴米油盐鸡鸣狗吠的夫妻生活一旦开始,斥责与殴打取代蜜语甜言,青春的丽颜失去了任何意义;月英原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最后以厉鬼一般的形象凄然死去,埋在荒山下;小金枝的死更不啻是一个人间惨剧。
仿佛这里不配拥有美丽的事物,这里的一切,是粗糙的,残酷的,丑陋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样十分微妙,有时候动物被提升至一个极度尊贵的地位,如二里半和他视若命根的老山羊,亡族灭种都不如其来得重要;如王婆牵马入屠宰场,哀恸如犹太人亲手将亲友送入煤气房。
而有时候人被践踏至一个极度卑贱的地位,在金枝母亲的眼中,女儿的价值竟不如麦苗;王婆说起过去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时,也说道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
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
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
只是心里钝痛着……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
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
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
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
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
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
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
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
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5篇生死场是女作家专心和泪铸就的文字,一字字,一句句,都饱含了她那国土沦丧之痛、百姓流离之苦、同胞沦为亡国奴之悲、日寇横行无恶不作之恨、汉奸为虎作伥认贼作父之愤。
生死场(读后感)1掩上萧红的《生死场》,心中久久不能安静。
真个字字滴血,字字含泪,使人不由得动容,不由得叹息,不由得把思绪融入到小说中,去把那段屈辱而又足以使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重温,弹去岁月的灰尘,走进那些中华儿女在生死线上奋争的日子里。
首先把我们带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农村。
那里的人们淳朴、勤善而又愚昧无知,日子虽贫苦,还有地主的剥削,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太多的不满与埋怨,总体上还是安于现状。
后来地主的剥削愈加严酷,以赵三为首的一帮贫民组织了“镰刀会”,方案一举毁灭剥削他们的地主,以结束这种苦日子。
但是不幸失败,赵三也因此坐牢,出来后很快便消沉了。
后来日本鬼子来了,他们的苦难日子变本加厉,彻底打乱了他们的一切。
二里半失去了妻子儿子,王婆失去了女儿,金枝失去了丈夫活着的人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
生活得提心吊胆,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行终日,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会如何。
受压迫的劳苦人,在义勇军的带领下,走上了抵抗的道路,特殊是像二里半那样,原本对武装抵抗压迫与侵略不感爱好的人,为生活所迫,也毅然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很令人兴奋。
或许是作家那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使然,她笔下塑造了很多胜利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的很胜利。
读完这部小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王婆和金枝这两个薄命的女人。
王婆原有一儿一女,后来改嫁赵三,又生下了平儿。
她原来的儿子当了土匪,被人害死后,她喝药自杀,后来又奇迹般地复活。
女儿后来投向了革命,为国捐躯,平儿也由于被通缉而四处流浪,她痛定思痛,在先进分子的鼓舞下,走向了新生。
她一生坎坷多难,经受了丧子、丧女和死而复生等诸多磨难之后,接触到了先进分子的新思想,虽对革命不甚了解,但是她为了给女儿报仇和摆脱逆境,坚决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800字5篇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800字5篇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关于《生死场》读后感800字5篇,欢迎借鉴参考。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一我之前未曾读过萧红的作品。
前段时间当当网搞店庆,女儿买了不少书,《生死场》是其中的一本,收录了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和其它一些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描绘的对象均为东北农民。
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操劳,受尽压迫。
在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女性生育无疑是经历了一场灾难,生命在病痛面前不堪一击。
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人们对死亡麻木着,愚昧着,却也渐渐觉醒着。
下面,我仅结合中篇小说《生死场》中的片段谈谈我所理解的萧红的文字魅力听说羊丢,她去扬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
但,那在冬天,羊为着取暖。
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
她翻着,她没有想。
全头发撒着一些细草,她丈夫想止住她,问她什么理由,她始终不说。
她为着要做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点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
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这段文字透露着俏皮和天真,也是萧红独特的表达方式。
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
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
太阳走在云后,那过于艳明,像红色的水晶,像红色的梦。
朝晨的红光照着她,她的头发恰像田上成熟的玉米缨穗,红色并且蔫卷。
五姑姑垂下头,和睡了的向日葵一般。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萧红所用的比喻既形象又别致,令人印象深刻。
《生死场》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成业的妻子金枝生了个小金枝,她吵得成业晚上睡不好觉,成业很恼火。
五月节来临了,但成业家穷得烧饭的时候豆油罐子什么也倒不出。
成业扬言要卖了金枝母女俩,金枝和他大吵起来。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是萧红的中篇小说,我看书前没有查过写作背景直接看的正文,对作者的了解也仅止于她生活的年代。
选这本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老师上课推荐的书籍整理后发现这本书的名字最有意思,生死场,生和死的地方,只记得您上课提过的一句话,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二是长度很合适。
全书总共13万字,正文共有17章,8万字,余下部分为作者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
我先看的小说,然后在网上找了话剧看。
话剧相对原著有改编,但演员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很好。
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就觉得压抑。
故事在打鱼村展开,围绕着王婆,赵三等小人物以及金枝等村民讲述了一个个故事,关于他们的痛苦,便也是他们的生活。
小说开篇就讲了麦场,二里半家的羊丢了,到处找没找到还受了别人的打骂,他拔腿就跑,懦弱又忍气吞声,只敢回到家对妻子发火,他怕外人不怕妻子。
妻子麻面婆也习惯了他的大骂,书中有一句话“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斗争……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丈夫骂她,她默默忍受然后继续麻木地晾衣服,所以叫麻面婆。
等到田地间妇女开始聊天了,又出现了第二个重要的女性人物——老王婆,老王婆很爱诉说她那让她愤恨的命运,讲故事时,描述她:脸发绿,眼睛发青,孩子把她比作猫头鹰。
为什么是猫头鹰呢,猫头鹰常常给人一种幽怨的感觉。
她讲话内容总集中在牛上,但是不时又提起自己死去的孩子,她的孩子死了,她却忙于收割,可是停下来后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又想起自己的孩子,那时候才觉得连麦粒都不重要了。
王婆的悲剧在于她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劳作是长久的刻在骨子上的习惯。
活的像是机器,但最终回过神来才展现了人的情感、母亲的情感……她的丈夫赵三是个抽烟、不爱干农活、一心想着进城发展的人。
觉得妻子成天干农活被使唤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家还有两头马,一头老马一头小马,马的感情倒是描写的比人丰富,小马被孩子喜欢,但没心思干活,被妻子王婆鞭打,小马暴跳起来,然而老马老了,干活慢,也常常被鞭打,老马却不暴跳,为什么?因为习惯了。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
《生死场》读后感800字《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
一起来看看《生死场》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生死场》读后感1说实在的,我读不太懂,我只看到了无数的人死去,那么,生呢?是金枝和李二婶等人的自然生育吗?还是活到最后的二里半和他的老山羊呢?死了,都死了。
全村中最美的女人月英悲惨地死去了,她最后瘫痪在床,下体生蛆,瘦得像鬼一样的死去了;可怜的小小的小金枝被父亲摔死了;小钟血肉模糊的离开了这个惨淡的世界,被扔在草堆上,小手颤颤的;乱葬岗上海躺着许多小孩子的肢体……惨不忍睹,不忍直视。
想要活下来,谈何容易?女人依靠男人生存,好像天生就为男人活一般。
金枝被他丈夫视作满足肉欲的工具,没有关心,没有爱情,只有发泄。
辛苦怀孕,一日三餐不能停,洗衣打扫时时做,女人到底是什么?婚前私自交往时,“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故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
尽量的冲涨了血管,仿佛他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
”此时金枝还能感到幸福、满足,就当是这样吧。
然而,为人妇之后,除了成为生育、泄欲工具,甚至在预产期内都要受着这兽欲的支配,一日日等待着变成黄脸婆,她还感受到了什么?有男人依靠的安全感吗?难哪!萧红的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悲剧宿命的根源就是盲目的男性崇拜和自我迷失。
哪一个女人不渴望爱情呢?但是,在婚姻中,在每一个家庭中,你能看到爱情吗?读后感.若非生命到头了,女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吗?哪怕只有一声小小的嗫喏。
月英是个温婉的女人,临死了,也就只是指点着自己不负责任的丈夫道了句“那个没有天良的,他想法折磨我呀!”村里男人盘算着弄个“革命军”或“义勇军”的名堂,与日本鬼子拼了。
老妇人家唯一的男丁在这场运动中死去了,她呼天喊地,晚上就拉着才五六岁的孙女上吊去了。
永久的憧憬与追求——读萧红《生死场》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永久的憧憬与追求——读萧红《生死场》李书凝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打开作家萧红的一部《生死场》,一场人生迷茫的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静静的山村中,暗流涌动、生死离合全都包括,这大概是人生的一幅生动画卷。
世道改变,人心不古,浮浮沉沉,我们不应该去责怪任何人,更不应该去责怪自己。
一本书,12个中短篇小说,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农村的小人物的命运,就这样真实地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无限的震撼。
同时,在阅读了萧红的《生死场》之后,也更加具象地意识到 萧红不仅仅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更在文字的表述和文章的内涵表达方面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
只是,身为一名女性,萧红的文字更加细腻与感性,十分犀利的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关键词:人生;国民劣根性;沉重;时代作者简介:李书凝,女,汉族,1998年出生,山东昌邑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59-01引言:相信,阅读过《生死场》的人一定都深深地 受到过震撼。
所谓“生死场”三个字,一个生,可以是生命、生活、生产;一个死,可以是死亡;一个场,可以是场景、场地。
从书名来看,《生死场》无疑是一部描绘生活与生命的书,它记录下了每一位小人物的生活场景,像是历史重现那样,再一次鲜活地出现在 人们面前。
透过萧红细腻的文字,在人们的心底蔓延,那种真实的乡村生活、那些活灵活现的小说人物,那种压抑与沉重之感,都将这部书的书名体现得淋漓尽致 。
萧红用她细腻感性的文字,将这部书中的各个故事娓娓道来,方方面面无一例外。
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这些事情的发生,让这些事情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这种客观的叙述,将那个我们现代都市人并不熟悉的乡村暴露出来。
一、作家萧红感性的一生萧红是黑龙江人,如她的书《呼兰河传》一般,她就在这个叫做呼兰的地方出生。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
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小说在描写王婆与那匹老马时,是选取了几个场景,在去屠宰场的路上和在屠宰场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生死场》读后感6篇,欢迎借鉴参考。
《生死场》读后感一现在的安逸,让我们早已忘却了挣扎。
这是个时代的洪流。
我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平凡普通,但是生活是温馨美好的。
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教育,生活和学校是相连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
现在是和平时代,国家重视科技和教育,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我们就这样活着,渺小平凡。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是无法避免的。
许多富者,挥霍着金钱,不知世上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找不到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式。
太多的父母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就是漂亮昂贵的衣服和大量的零花钱,早已为孩子铺好了人生之路,然而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却……这不知是幸福还是更深切的悲哀。
其实,我很想活在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社会中。
相对于教室里的学习,从5岁到25岁安逸本分的学习,书中那不幸的时代,似乎更能爆发出一个人的民族之气。
那时的人无疑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那些受地主压迫的贫苦农民,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干活,还要忍受饥渴和疾病的煎熬,在那种条件下,他们挣扎德活着。
我无法想象那样的环境中,想要活下来,是要忍受怎样的艰难与心酸,一颗怎样的心才能承受,要有怎样的顽强性格才能适应,那时的他们与现在的我们是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的。
想到自己总是因一点不顺心就乱发脾气,遇到点苦,就受不了要流泪,依赖着父母,不知生活的不易,我感到很惭愧。
隔了不过百年,世界彻底变了样,那人呢?我们血脉传承中,不知骨子里还有几分先辈的血性。
那时的中国也是在水深火热中,科技武器才是那时的王道,而中国无疑成了弱者。
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想吞下中国。
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不当王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样的豪情热血,无数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用自己生命保卫着国家的尊严。
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都一个个站了起来,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责,那些在茫茫黑夜中的苦难的人,组织着一切,是如此悲壮又义无反顾。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读后感》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沉重而又荒诞的噩梦。
然而,这场梦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由无数真实而残酷的细节编织而成,让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书里描绘的那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又熟悉。
陌生在于,那极端的困苦和绝望似乎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熟悉在于,人性的善恶、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着相似的影子。
萧红用她那细腻而又冷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东北农村的一幅悲惨画卷。
在那个生死场上,人们如同蝼蚁般活着,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不清。
他们在贫困、疾病、战乱中挣扎,却又顽强地想要抓住一丝生存的希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描写的那些女人们的命运。
比如金枝,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成业私定终身,却未曾想婚后的生活是无尽的折磨。
成业的粗暴和冷漠,让金枝在婚姻的牢笼里痛苦不堪。
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疲惫、憔悴的妇人。
记得书中有一个细节,金枝在劳作一天后,还要忍受成业的打骂,她默默地流着泪,却又不敢反抗。
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她眼中的绝望和无奈,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在一点点吞噬着她的灵魂。
还有王婆,这个饱经沧桑的女人。
她经历了多次的生死离别,丈夫的离世,孩子的夭折,都没有打倒她。
但她的坚强并非无坚不摧,当她看到自己的马儿被屠杀时,那种悲痛欲绝的场景让人揪心。
萧红写道:“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无尽的悲哀。
王婆的痛苦,不仅仅是失去了一匹马,更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命运的不公的控诉。
而月英,原本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却因为生病而被丈夫嫌弃,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
她那曾经美丽的身体变得腐烂不堪,而她的丈夫却视若无睹。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不寒而栗,也让我对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生死场中,生命似乎变得一文不值。
人们为了生存,可以抛弃尊严,可以漠视亲情,可以变得麻木不仁。
但同时,也有一些微弱的光芒在黑暗中闪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萧红的《生死场》。
首先说一下作者萧红,大家应该很熟悉吧,她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就是包括她在内的以及张爱玲、吕碧成、石平梅,但是也有人说是庐影,原名张乃莹。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萧红,它是其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但她的一生却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她接受了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虽然一生短暂只活了31 岁,但她的作品还是很多的。
在她23岁时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并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还有出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王阿嫂的死、小城三月等等。
说一下这本书吧,鲁迅评价生死场是以女性细致的观察,越轨的笔致,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悲惨命运。
读了这部小说,我觉得它是一本浸透着凄凉的,当你怀着愉快的心情读这本小说时,读到最后,你的心情会变得非常的沉重。
小说《生死场》描写了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后农村农民悲惨的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描写人民的悲惨的人生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农民坚决同侵略者抗争到底的精神和誓死不屈的民主气节。
《生死场》的题目“生”和“死”贯穿着全文的主线:在“死的命运”中求“生的挣扎”。
小说围绕着“生死场”的主线,通过描写几个家庭的变迁,暗示着国家从乱世中走向进步的历史必然性。
小说用十七个小题目来结构全篇,虽没有连续的故事情节,但通过麦场、菜圃、荒山等不同的场景描绘了一幅现实的生活画面。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故事。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用了最多的描写来刻画“王婆”这个乡村老太婆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出她的不屈不挠,意志力坚强、执著的个性特点。
她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
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
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
小说中,在描写王婆和他丈夫赵三暗中较量时,王婆永远显示出不服输的姿态,“不管赵三什么态度,王婆就是自行其是,旁若无人……”。
萧红在刻画王婆意志力坚强时,有这样的描写:当她为儿子死讯痛不欲生,服毒自尽后,所有的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而她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王婆的复活正是她有着
强烈的求生欲望的体现。
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打鱼村最美的女人、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她的命运依然是可怜的,患病瘫痪在床,请神、烧香无果,做丈夫的觉得尽了责任便也对她呵骂,用砖把她圈起来,还不给她水喝。
可月英抱怨的是自己的身体,因为她的病才受了这么些的罪。
后来也就死了。
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
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
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
哎,看到这些啊我真是很震惊啊,只是觉得那个时候的妇女真的很悲惨。
这些悲惨还来源于那里的人们,如他们的丈夫赵三,二里半,成发,
还有男权社会里人性的冷漠。
他们认为生活永远比生命更重要,在他们的意
识里没有价值,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
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的确,幼小的生命不及庄稼、牲畜。
母亲对于孩子,
在贫穷的生活面前已经忘记了怎样去爱。
所以王婆责骂平儿将他爹的靴子穿
出去,金枝母亲责骂金枝把青柿子给摘了下来。
对于那些刚降生的小生命等
待他们的是怎样的命运,王婆的一个孩子摔死了,而且死得很惨,当王婆看
到丰收的麦子时她的悲伤便也被麦粒给占据了。
而小金枝只因父亲生气了,
便被摔死了。
《生死场》里似乎生活的只是一群泯灭了人性的动物,他们对
于生命,对于死早已麻木,”月英被砖头围起来,活着等待着死亡。
人们仅
有的同情也会被时间消磨殆尽。
虽说小说中描写的农村妇女悲惨命运,但也无不透露着追求新生活顽强斗争反抗的精神。
王婆,还有平时胆小的二里半赵三等人不都投入到革命中去为了反抗了吗?萧红以他细致的观察和犀利的语言将那个时代下人们对生死的反抗于挣扎描写了出来,抨击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
想想那个时代的人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活而去活,婚姻也不是因为纯粹的爱情,看了这部小说我只是想说,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
它还是需要有其他的价值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其实,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在如此美丽的生活环境下,好好把握,做好想做,要做的事,去凸显生命的价值,让青春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