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
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前言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专项和科技项目的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国家科技部发布了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和解析。
重点专项项目申报重点专项是针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通过集中投入、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推进关键技术、前沿领域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重点专项项目分为青年科学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三部分。
青年科学家计划青年科学家计划是国家为鼓励青年学术和科技创新而设立的一项项目,旨在提高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8年的青年科学家计划申报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3月31日,申请人可以通过科技部门的官网在线提交建议书,重点内容包括项目简介、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将筛选出获得批准的项目并通知申请人提交正式申请书。
申请人需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好正式申请书,提交相关材料。
正式申报的截止时间为6月30日。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新型继承,旨在促进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前沿学科等方面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
2018年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申报也同样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建议书阶段。
截止时间为5月15日,申请人需要提交建议书以及相关的申报材料。
2.第二阶段:正式申报阶段。
根据建议书的评审结果,科技部门会通知获得批准的项目负责人,要求提交正式申请。
正式申请的截止时间为10月15日。
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是为更好地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国家级科技计划。
重点研发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计划性地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
2018年的重点研发计划包括预先研究、面上项目和重点专项三种类型。
定向项目公开任务申报
附件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公开任务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
根据《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要求,现发布2018年度定向项目公开任务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创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原则下的国际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战略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在内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支撑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全面实现。
到2020年,我国要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统,时速120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160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因技术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本重点专项按照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系统综合效能提升技术、系统可持续性技术、系统互操作技术4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10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
2018年,本重点专项拟在1个重点研究任务中设立2个项目,针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需要公开择优的内容,在项目项下设置公开任务并面向社会择优。
公开任务预算费用由申报单位依据研究任务相关性编制,最终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和申报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拟承担相应研究任务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落实《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国开办发〔2013〕18号),稳固革命老区脱贫和致富成果,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2018年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设置了“井冈山绿色生态立体养殖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定向支持项目,围绕井冈山地区特色水产动物种类和冷水性水产动物开发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支持井冈山地区鱼鳖虾蟹的种质资源利用、新品种(系)选育及其绿色生态综合种养、稻渔工程以及深加工等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逐步形成具有井冈山特色的绿色生态种养技术体系,成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技术发展模式。
本专项2018年拟支持定向项目1个,项目执行期3年。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0家。
具体指南内容如下:1.井冈山绿色生态立体养殖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1—研究内容:针对适宜井冈山地区养殖的优良经济水产动物种类(鱼鳖虾蟹等),以及不同水体和稻田情况,在优良品系(种)开发、亲本培育与规模化繁殖、生态立体养殖、稻渔工程设计与建设、深加工及副产品再利用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模式的研发、集成与创新,并进行推广。
建立和开发适应该地区的绿色生态立体繁、养殖综合技术体系,保障稻渔健康与产品安全;创新与优化加工关键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标准,增加养殖户和龙头企业的收入,扩大示范及推广效应,稳定扶贫成果,逐步形成具有井冈山地区特色的绿色生态立体养殖综合技术体系和产业。
考核指标: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开发新的养殖品系2~3种,建立水产养殖动物亲本培育技术2~4种,繁育技术模式4~6种,生态养殖模式3~5种;开发2~4种加工工艺技术;编写2~4种繁育技术规范、2~4种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等相关资料;创建生态健康养殖基地6~8个,核心示范区总规模1000亩以上,新技术累积推广10000亩以上。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
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国科发资〔2017〕294号附件2ĐቶถଐႯđᒮ࢛ᓜሲ2018ฤࣞሲۨᒎฉ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在E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新型处理器结构、高速互连网络、整机基础架构、软件环境、面向应用的协同设计、大规模系统管控与容错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适应应用需求的E级(百亿亿次左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末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研发一批重大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究适应不同领域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协同开发与优化技术,围绕超算中心、科研机构、大学等优势单位建立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
配合E级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研发,探索新型高性能计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建立具有世界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在我国科学研究、— 1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所取得的经验,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的成长。
本重点专项按照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发、高性能计算环境研发等3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0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3个技术方向已启动10个研究任务的19个项目。
2017年,在3个技术方向已启动5个研究任务的18个项目。
2018年,在2个技术方向启动5个研究任务,拟支持5-10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5000万元。
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的项目数均为1-2项。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8定向项目申报
附件3“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及相关行业组织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专项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原则,围绕源头减量—智能分类—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精深加工—精准管控全技术链,研究适应我国固废特征的循环利用和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体系,攻克整装成套的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固废问题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与推广模式,建立系列集成示范基地,全面引领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支撑与保障能力,促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为大幅度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8—2022年。
2018年拟部署定向项目方—1—向3个,国拨经费概算不超过1亿元。
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4~5年。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项目承担单位需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支持专项数据共享。
对于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对于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重点专项2018定向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1“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申报指南内容如下。
1. 东部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及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1.1 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研究内容:评估雄安新区生态状况,研究新区发展与区域协调的关键生态风险和制约因素;研发城市湿地恢复与保护、绿地群落结构与绿带景观网络构建技术体系;研发城市绿地、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功能优化以及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结合雄安新区发展规划,提出生态安全保障方案与对策。
考核指标:建立雄安新区发展的生态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1~2项,研发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技术3~4项、城市绿地群落和景观网络构建技术4~6项,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示范,提出新区生态安全保障方案和生态风险防范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项。
有关说明: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申报。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称1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2 舒俭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3 孟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4 蒋忠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5 王磐岩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6 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7 沈渭寿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8 宁堆虎水利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教授级高工9 卞正富中国矿业大学教授10 赵新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11 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2 牛健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13 毕宝贵国家气象中心高工14 蔡运龙北京大学教授15 赵景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6 李秀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7 吴永贵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生态技术中心研究员“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7“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018—2022年。
2018年拟安排33个研究方向,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国拨经费总概算6.5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1—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基础研究类)1.1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内在关系,研发特征污染物识别方法,提出有毒有害物质名录;运用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方法,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揭示场地污染形成机制;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研究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技术。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科技部附件11“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我国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在希望“好看病、看好病”的同时,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个体功能的完善、健康状态的良好,以及健康寿命的延长。
本专项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要求,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国科发社〔2017〕147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66号)、《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5号)及《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战略部署,突出“战—1—略前移、关口前移”,聚焦健康风险因素控制、老龄健康服务等关键问题,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健康失衡状态的动态辨识,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连续性服务的生命全过程危险因素控制、行为干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支撑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科技支撑。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国家科技部
附件3“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1—出原则,2016、2017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矿山安全开采保障、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相关任务。
2018年度拟在刑事执行方面安排定向择优项目1项,执行期3年。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0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 刑事执行监督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究跨部门刑事执行协同办案监督控制模型与效能评价方法;研发刑事执行监督多源异构信息自动提取、分析匹配和信息交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基于专网的无线警信通和无线信号侦测定位监督系统装备;研究基于私有加密技术可管控的、可监督的远程帮教系统;研发监狱督导多级可控互联关键技术与平台;建设刑事执行协同办案监督控制应用示范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含五篇)
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含五篇)第一篇: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聚焦网络安全紧迫技术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着力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系统,逐步推动建立起与国际同步,适应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自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和网络空间测评分析技术体系。
本重点专项按照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开放融合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保护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网络空间虚拟资产保护创新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7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网络与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方向1.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类)面向物联网节点计算资源、体积、功耗受限和规模、复杂度提升带来的安全挑战,研究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在大连接、异构数据、时延复杂的条件下,能够与物联网节点融合的一体化安全机制;研究基于标识技术的安全物联网互联互通架构,基于标识的加密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大规模信任服务机理及关键技术,包括安全协商、数据完整性与私密性、跨域设备身份与认证服务等;研究大规模设备监控技术,实现在无安全代理条件下设备自动发现、识别及状态、行为智能感知;研究智慧城市安全保障总体技术架构;研究支持智慧城市统一管理且支持隐私保护的智慧小区或智慧家庭适用的安全技术架构及其相关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1.提出适应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安全目标的模型和体系框架,指导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安全实践;2.研制安全物联网原型平台,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对象的分级分层管理与安全解析,物联网设备发现、识别和监控以及身份认证、密钥管理服务均支持10亿规模;3.设计完成采用国家标准密码算法的物联网管理域的强逻辑隔离安全机制,安全隔离方案应通过国家主管部门的安全审查;4.设计完成多物联网管理域之间的受控互联互通机制与协议,支持基于身份和基于角色的授权策略映射,支持时间、环境以及安全上下文敏感的授权管理,其中时间粒度应不大于1分钟,支持的环境鉴别应包括物理位置、网络接入途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等因素;5.开发完成支持智慧城市统一管理的智慧小区或智慧家庭适用的安全控制中心、安全网关、智能防火墙等原型系统,具有隐私保护能力、深度感知与检测能力,相关原型系统应通过权威部门测评,并得到试点应用;6.专利不小于10项。
精准医学研究-国家科技部
精准医学研究-国家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国家科技部附件14“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3—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
2018年启动的项目主要部署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研发,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3个主要任务,拟启动5个重点方向,拟支持项目6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1.3亿元。
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
1. 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1.1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与标准的研发1.1.1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内容:研发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等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生命组学数据的产生、数据存储、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分析等,形成标准化的方法与质量控制工具;制定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与指导原则,保证项目内统一标准,并促进后续全—4—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研发用于生命组学数据质量控制的生物计量技术,实现生命组学数据的跨技术平台、跨实验室的可比性;建立基于中国人群遗传结构特征的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物组的参比物质与参比数据集,并开发通过参比物质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的自动化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1—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8年,拟在“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方向启动不少于4个定向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6亿元。
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参研单位不超过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2—1.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1.1珠三角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按照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选择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规划明确、需求迫切的省市或特色区域,密切结合省市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及实施,面向珠三角城市群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整合服务及资源集成等技术成果,研究资源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典型产业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具有珠三角城市群特色的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选择研究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为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汽车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以及高技术产业群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考核指标: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整合珠三角城市群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形成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3—建立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培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聚集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推动3类以上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累计科技服务收入超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重点产业3类以上,服务核心企业10家以上、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在区域科技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平台研发以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等方面,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
按本专项总体部署,协同建立应用科技资源标准体系与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说明:由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组织项目申报,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保障示范平台项目实施及有效运行。
1.2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按照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选择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规划明确、需求迫切的省市或特色区域,结合省市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实施,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及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整合服务及资源集成等技术成果,研究资源集成应用—4—技术,开发典型产业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具有长江中游城市群特色的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选择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考核指标: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整合长江中游城市群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形成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培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聚集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推动3类以上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累计科技服务收入超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重点产业3类以上,服务核心企业10家以上、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在区域科技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平台研发以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等方面,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
按本专项总体部署,协同建立应用科技资源标准体系与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说明:由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科技厅组织项目申报,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保障示范—5—平台项目实施及有效运行。
1.3北部湾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按照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选择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规划明确、需求迫切的省市或特色区域,结合省市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及实施,面向北部湾城市群推动临港工业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等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整合服务及资源集成等技术成果,研究资源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典型产业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具有北部湾城市群特色的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选择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为高端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考核指标: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整合北部湾城市群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形成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6—培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聚集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推动3类以上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累计科技服务收入超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重点产业3类以上,服务核心企业10家以上、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在区域科技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平台研发以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等方面,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
按本专项总体部署,协同建立应用科技资源标准体系与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说明:由广东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科技厅组织项目申报,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保障示范平台项目实施及有效运行。
1.4中原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按照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选择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规划明确、需求迫切的省市或特色区域,结合省市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及实施,面向中原城市群推动壮大先进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整合服务及资源集成等技术成果,研究资源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典型产业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具有中原城市群特色的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平—7—台运营服务体系。
选择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或综合科技服务领域,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考核指标: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整合中原城市群3类以上优势科技服务资源,形成特色科技服务资源池,研发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实施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工程,培育科技服务核心企业,聚集一批科技服务企业,基于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推动3类以上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累计科技服务收入超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重点产业3类以上,服务核心企业10家以上、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在区域科技综合服务应用技术、平台研发以及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等方面,申请专利或登记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项,制定国家、行业或核心企业标准不少于3项。
按本专项总体部署,协同建立应用科技资源标准体系与科技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有关说明:由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科技厅组织项目申报,示范所在地政府需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和经费配套措施,保障示范平台项目实施及有效运行。
—8—“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1—“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