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合集下载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模板】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模板】

附件2“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持续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支撑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

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布局,实现智能电网关键装备国产化。

到2020年,实现我国在智能电网技术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本重点专项按照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与微网、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 大容量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求,研究大容量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型发电控制技术。

具体包括:典型双馈和直驱风机宽频动态特性及量化分析方法;风力发电机组对电网惯量和一次调频支撑的优化控制技术;风力发电在电网次/超同步频率的动态特性优化控制技术;电网故障暂态过程中风力发电设备支撑电网电压和频率的优化控制技术;不同电网运行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分析及稳定优化控制。

考核指标: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低于2MW,惯量支撑响应速度≤200ms,一次调频支撑持续时间≥5min,有功支撑能力不低于10%Pn;耐受1.3pu持续500ms的暂态过电压;主动阻尼控制同时覆盖低频段、次/超同步频率段,完成风电机组的并网性能验证和示范应用。

1.2 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为提高规模化、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并网消纳能力,研究分布式光伏多端口接入直流配电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及装备,建立分布式光伏直流并网实证系统。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以自主云计算与大数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资源汇聚、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按需服务等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本重点专项按照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等4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0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 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1.1 数据科学的若干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大数据的数据建模理论,包括大数据的统一表示和有效度量等;研究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复杂性理论,包括多项式可计算问题类的细分等;研究高通量计算理论与算法、高效并行计算算法、分布式计算算法、近似计算算法等;研究大规模分布式可扩展的数据存储与组织,能效优化的分布存储和处理的系统架构,以及数据副本一致性、数据压缩、数据划分与迁移等问题;研究大数据的数据治理理论与方法,包括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权属、数据隐私保护等。

考核指标:形成有国际性影响的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若干专著。

在关键技术上申请系列专利,形成专利群。

1.2 基于NVM的TB级持久性内存存储系统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持久性内存存储I/O栈与存储管理;分布式持久性内存文件系统;基于RDMA的分布式持久性共享内存新型编程模型;构建分布式持久性内存存储系统;研制基于TB级内存系统的典型大数据应用系统及示范。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1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 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

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技术及平台,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1-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

本重点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1.基础前沿技术1.1仿灵长类高机动运动机器人研究内容:面向野外丛林等复杂环境自主移动需求,研究足、踝、腿、脊椎、臂、爪等仿生机构和爆发式高功率密度驱动技术、高机动运动控制方法等,研制仿灵长类机器人原理样机,实现走、跑、跳、攀爬等多种运动方式,开展典型地形环境的实验验证。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1)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1)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

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2018年度指南主要支持实施方案提出但在2016年和2017年指南未覆盖的任务,持续围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科研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

2018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项目,国拨经费约3.2亿元。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参与单位不超过10个。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资源勘探增储要求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等相关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专项将形成3000米以浅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2000米以浅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0000米,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一批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支撑扩展“深地"资源空间。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启动11个项目,2017年第二批启动20个项目,重点部署了克拉通破坏、增生造山、大陆碰撞和陆内变形等成矿动力学系统,深部资源评价理论、技术与建模,地球化学勘查与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等深部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紧缺矿产、战略性资源的评价勘查示范,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评价等基础性研究、技术研发与勘查示范等工作。

2018年(第三批)拟支持15个项目,国拨经费概算约4.8亿元,重点针对大深度立体探测技术装备、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增储应用示范、深部矿产智能与绿色开采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类研究任务进行部署;原则上覆盖专项实施方案任务的1/3。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为3年。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申报指南

“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本专项结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场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支持场地土壤污染形成机制、监测预警、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安全利用等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研发与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系统解决技术方案与产业化模式,在典型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4-5年。

2018年拟安排不超过35个项目,约占专项总任务的30%左右。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形成产学研用研发团队。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申报团队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源解析理论与方法1.1我国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及其与产业行业的关系,明确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及污染场地时空分布规律;运用大数据及遥感等技术,探明我国不同区域重点行业污染场地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研发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阐明污染场地形成机制,发展污染场地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建立数据库和可视化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污染场地名录及动态数据库1套;明确我国污染场地区域分布与产业行业关系,提出污染场地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主控因子;建立我国场地污染数据挖掘方法、时空分布图集与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化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5篇,出版专著2部。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1“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本重点专项按照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等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 煤炭高效燃烧1.1新型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液态排渣炉内钠、钾等碱金属的释放、捕捉特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开发适合全烧高碱煤的液态排渣燃烧关键技术;研究液态排渣低NOx燃烧技术;研发全烧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设计、制造工艺及技术;开展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技术示范与优化运行。

考核指标:实现纯燃高碱煤(碱金属含量≥4%)液态排渣关键技术在200~300MW等级机组的工业示范,连续运行≥168小时,锅炉出口NOx排放浓度≤400mg/m3,炉内钠、钾的捕捉率≥50%。

1。

2超低NOx煤粉燃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超低NOx煤粉燃烧技术,包括:煤粉燃烧全过程的燃烧组织与抑制NOx生成技术、超低NOx燃烧燃尽技术、超低NOx燃烧优化控制集成技术,进行相关试验。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附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及2020年阶段性目标,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指南建议。

2018年度项目指南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面向重大需求的核心关键技术、智能芯片与系统三个方向部署实施,实施周期为3年(2018—2020年)。

申请者应根据指南描述,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原则,根据拟申请项目特点提出具体的考核指标和明确的任务目标。

1.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以突破人工智能基础机理、模型和算法瓶颈为重点,重点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

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设7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

鼓励已有较好基础的融合性团队参与申请。

1.1新一代神经网络模型借鉴神经认知机理和机器学习数学方法等,开展神经网络模型非线性映射、网络结构自动演化、神经元和模块功能特异化、小样本学习/弱标签/无标签样本学习、可解释性等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本质性提升深度神经网络支撑解决现实人工智能问题的范围和能力。

1.2面向开放环境的自适应感知针对应用场景变换易导致智能系统性能急剧下降问题,发展适应能力强的层次化网络结构、可连续学习的机器学习策略及一般性效能度量方法,突破无监督学习、经验记忆利用、内隐知识发现与引导及注意力选择等难点,推动形成开放环境和变化场景下的通用型感知智能。

1.3跨媒体因果推断研究基于跨媒体的人类常识知识形成的机器学习新方法,并在常识知识支持下对跨媒体数据进行自底向上的深度抽象和归纳,有效管控不确定性的自顶向下演绎和推理,建立逻辑推理、归纳推理和直觉顿悟相互协调补充的新模型和方法,实现跨媒体从智能的关联分析向常识知识支持下因果推断的飞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

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6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1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1.1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1.1.1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7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技术,并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开展基于微流控芯片及计算毒理学的保健食品原料典型风险物质毒性预测、安全评价及功能评价模型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利用人源性细胞及器官芯片等技术,开展保健食品原料中重要污染物毒理及功能评价的体外评价模型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存在风险隐患的保健食品原料内源性风险物质的基础毒理数据库。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开放、分享、协同、融合”为发展理念,以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为主题,以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现代服务科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打造现代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和联盟建设,重塑现代服务业技术体系、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提高科技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的贡献度,创新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新生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本重点专项按照现代服务科学理论、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新兴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等5个方向,共部署35项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8年,拟在上述5个方向,按基础理论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启动不少于23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75亿元。

应用示范类项目须有经费配套,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

鼓励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与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项目申报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3“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支撑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分级分类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重点专项按照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物联泛在接入技术与融合系统、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城市综合决策技术与智能服务平台、城市信物融合技术与支撑体系等5个创新链—1—(技术方向),共部署51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2018年,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3个研究任务,拟支持15—2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3亿元。

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组织申报。

除特殊说明外,拟支持项目数均为1—2项。

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基础前沿类、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的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0个,应用示范类项目的参研单位总数不超过15个。

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

指南中“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研究内容:对35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每个项目完成不少于35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最少3个诊次以上、包括疗效评估与随访的完整病例数据;总结形成不少于10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30种特色有效方药或30种特色诊疗技术,并对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完成不少于5种疾病不同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2018年度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集表

2018年度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集表

2018年度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集表
行业领域
课题名称(自拟)
技术阶段(选择)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试验发展;D.成果应用与推广
实施内容(500字)
主要阐述项目的主要研发任务及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项目创新点、先进性;预计所需资金,包括总量资金、申请资金、自筹资金等
预期目标(200字)
预期可考核的创新指标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指标
预计实施期限(100字)
建议理由与依据(500字)
省内及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院校及企业名单(200字以内)
建议单位(或建议人)(可填多个单位或多个人)
序号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1
2
3。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一体化服务系统,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分级分类支撑50个以上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全球引领者。

推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五跨”共享,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链,使我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规范与产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重点专项按照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物联泛在接入技术与融合系统、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城市综合决策技术与智能服务平台、城市信物融合技术与支撑体系等5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51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8-2022年)。

1.智能感知技术与智能终端1.1 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平台系统与应用验证(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物联网平台化智能感知终端技术,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嵌入式智能终端处理系统平台,探索解决感知终端基础软硬件碎片化难题的方法。

研究物联网终端轻量级计算架构技术,感知数据的终端存储技术,实时高效感知数据的终端处理技术,支持感知信息智能处理终端化。

研发轻量级、低成本、低功耗、可重构终端处理平台化片上系统,研究多传感器集成、多传感信息融合处理,信息收发与控制、M2M终端协同、能耗管理、基于WEB的跨终端信息交互与协同操作技术等,实现终端的自主协同、自主智能处理和控制。

基于感知终端平台系统,研发基于自主芯片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选择典型城市场景进行应用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

本重点专项按照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等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1. 煤炭高效燃烧1.1新型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液态排渣炉内钠、钾等碱金属的释放、捕捉特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开发适合全烧高碱煤的液态排渣燃烧关键技术;研究液态排渣低NOx燃烧技术;研发全烧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设计、制造工艺及技术;开展高碱煤液态排渣锅炉关键技术示范与优化运行。

考核指标:实现纯燃高碱煤(碱金属含量≥4%)液态排渣关键技术在200~300MW等级机组的工业示范,连续运行≥168小时,锅炉出口NOx排放浓度≤400mg/m3,炉内钠、钾的捕捉率≥50%。

1.2超低NOx煤粉燃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超低NOx煤粉燃烧技术,包括:煤粉燃烧全过程的燃烧组织与抑制NOx生成技术、超低NOx燃烧燃尽技术、超低NOx燃烧优化控制集成技术,进行相关试验。

考核指标:工业装置规模≥14MW th,NOx燃烧排放浓度≤50mg/m3,CO排放浓度≤200 mg/m3。

1.3燃煤发电机组水分回收与处理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燃煤烟气水分回收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燃煤发电机组排烟水分回收的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回收废水处理和利用技术;开发烟气超低排放污染物控制系统中的废水回收及节能节水技术;进行相关试验。

考核指标:建成燃煤发电机组排烟水分回收的10万m3/h 中试系统,烟气水分回收率达到30-50%;建成300MW以上燃煤发电厂烟气超低排放系统中废水回收及节能节水装置一套,废水回收率≥90%。

1.4 700℃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在实际运行燃煤机组平台上,开展700℃锅炉关键热部件的长周期验证试验研究;开展700℃超超临界机组燃烧与锅内水动力特性研究;开展600MW以上700℃超超临界发电热力系统、布置方式及机组优化集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锅炉关键热部件在蒸汽流量≥10t/h、蒸汽温度≥700℃下长周期考核试验;形成600MW以上700℃超超临界发电热力系统、布置方式及机组优化集成技术方案,设计工况下的净效率≥50%。

2. 煤炭清洁转化2.1合成气(或热解气)甲烷化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合成气(或热解气)甲烷化合成催化剂及新工艺;开发新型甲烷化反应器;研究新工艺全流程优化技术及系统集成;形成合成气(或热解气)高效甲烷化成套技术,并进行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1~2种短流程低能耗甲烷化新技术,建成原料气处理能力1亿m3/年以上高效甲烷化示范装置,CO转化率≥99.5%,甲烷选择性≥92%。

2.2煤与重油或煤焦油共加氢及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煤与重油或煤焦油等在共加氢条件下的匹配性和协同效应,及重油降黏预处理技术;开发煤油共转化新型加氢工艺、催化剂及装备;开发共加氢液体产物制清洁燃料和化学品的加工技术;开发高含固的油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10万吨/年以上煤油共加氢转化示范装置,并进行72小时以上工业运行考核,煤浆浓度≥20%,共加氢煤转化率≥90%,蒸馏油(≤360℃馏分)收率≥70%(无水无灰基原料),产品油中硫含量≤10mg/kg,形成1-2种高含固油渣利用新技术。

2.3合成气高效合成醇类化学品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煤基合成气高效合成乙醇、低碳醇、乙二醇等关键技术及催化剂;开发合成新工艺及反应器;形成合成气高效合成醇类化合物的工程化技术;建立煤基合成气制相关醇类化合物的工业级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建成10万吨/年以上的合成气制乙醇示范装置,目标产物的总选择性≥90%;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在万吨/年级装置上实现总醇选择性≥70%(C2+醇在总醇中含量≥60%),催化剂寿命≥7200小时;合成气制乙二醇加氢新型催化剂在单系列20万吨/年以上的工业装置应用考核,乙二醇产品质量达到国标(GB/T4649-2008)优等品标准。

2.4煤基甲醇制燃料和化学品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甲醇制芳烃、聚甲氧基二甲醚等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催化剂和反应器;研发系统集成技术并形成成套工艺;分别建立甲醇制芳烃和甲醇制聚甲氧基二甲醚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建成10万吨/年以上甲醇制芳烃工业示范装置,甲醇转化率≥99.5%,芳烃收率≥30%(甲醇基);建成5万吨/年以上聚甲氧基二甲醚新工艺示范装置,聚甲氧基二甲醚(DMM2-8)选择性≥90%,产品收率>70%(甲醇基)。

2.5基于发电的煤炭热解燃烧多联产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热解反应器、热半焦燃烧室相互之间的过程匹配技术及系统集成;开发高温热解气的净化分离和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研究热解、燃烧耦合的工程化技术;建立以高参数发电为主的煤热解燃烧技术体系,进行大型煤热解燃烧多联产技术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100MW以上煤热解燃烧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煤转化率≥98%,系统热效率≥90%,焦油含尘量≤1.0%,煤气热值≥12.5MJ/m3。

3. 燃煤污染控制3.1 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形态转化和迁移释放机理研究;研发炉内重金属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基于烟气净化装置的重金属强化脱除关键技术;开发尾部烟气中重金属联合脱除技术及成套装备。

考核指标:在300MW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进行示范,砷排放浓度≤ 5μg /m3,铅排放浓度≤ 30μg /m3,硒排放浓度≤ 50μg /m3。

3.2 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煤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排放特性;研发燃煤烟气中有机污染物高效吸附剂及吸附控制技术;开发燃煤过程有机污染物高效氧化技术;研发有机污染物与其它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技术;进行大型燃煤电站锅炉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000m3/h以上规模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脱除效率≥95%,氧化效率≥80%;在300MW等级燃煤发电机组进行应用示范,总烃(以甲烷计)排放浓度≤3mg/m³。

4.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4.1煤炭富氧燃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常压和加压O2-CO2气氛下煤燃烧特性、热质传递特性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特性;开发煤炭富氧燃烧关键技术及燃烧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进行相关试验。

考核指标:完成MW级加压富氧燃烧试验,压力≥0.3MPa,干烟气中CO2浓度≥90%;完成常压25MW th以上富氧燃烧工业示范装置试验,连续运行≥168小时,干烟气中CO2浓度≥84%;形成300MW th富氧燃烧锅炉设计方案。

4.2煤的化学链燃烧和气化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加压下载氧体与煤的反应特性;开发满足工业应用的载氧体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化学链燃烧和气化反应器的强化传热传质与污染物控制技术,开发关键设备;开展煤炭化学链燃烧和气化技术的试验。

考核指标:建成MW th级规模的化学链燃烧装置,连续运行≥72小时,CO2捕集效率≥90%,燃烧效率≥90%;建成0.5MW th级规模的化学链气化装置,有效气组分(CO+H2+CH4)≥75%。

4.3 CO2驱油技术及地质封存安全监测(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低渗油藏CO2驱油油藏工程方法及优化设计技术;开发CO2驱油注采安全控制与防腐技术;研究地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及井眼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CO2地质封存环境监测及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在年注气规模10万吨/年以上的CO2驱油、地质封存示范工程中应用,非混相CO2驱油采收率提高8%以上,混相CO2驱油采收率提高12%以上;地质封存示范工程中封存体泄漏量预测误差≤15%。

4.4 CO2驱煤层气富集分离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煤阶煤质及地质条件对CO2驱煤层气的影响规律;开发CO2驱煤层气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驱替煤层气中CO2、H2O等的高效脱除技术及装备。

考核指标:在驱煤层气亿m3 /年以上规模的示范工程中应用,煤层气抽采率提高10%以上,煤层气产品中CO2浓度≤1%。

4.5 CO2矿化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低能耗矿物化封存利用CO2新工艺;优化矿化反应器结构,并进行工程放大;研发利用废弃资源作为矿化原料的技术并进行工业级试验。

考核指标:建成1000吨/年级规模的CO2矿化装置,CO2的吸收转化率≥90%;CO2的净封存利用率≥50%。

4.6 CO2高效合成化学品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CO2转化合成化学品的新型催化剂及制备技术;研发基于反应与传递耦合匹配的新型反应器;研究过程强化与系统集成技术;形成以CO2为原料制化学品的成套技术及装备,并实现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1-2种CO2合成化学品的新技术,建成产品万吨级以上的CO2合成化学品工业示范装置,CO2利用率≥95%。

5. 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5.1冶金、化工炉窑及系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冶金、化工炉窑的均匀加热与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热力过程性能优良的新型炉窑结构和系统;研究工业炉窑高效净化及网络化监控技术平台;研发炉窑与冶金、化工过程工艺装备之间高效匹配的节能系统,形成成套技术并实现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示范工程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家/行业标准中最优等级降低10%以上;烟气中超细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Nm3,NOx排放浓度≤100mg/Nm3。

5.2电机及电机系统的高效节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电机及电机系统的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新技术;研究电机及电机系统节能的智能化控制技术;研发特种高能效电机(如超高速电机、高性能永磁伺服电机等);研究电机系统的一体化、轻量化、低能耗、高可靠性技术,并形成应用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