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
明史·刘基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史·刘基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明史·刘基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
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
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
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
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省辟之,谢去辟:征召B.以币聘,基未应币:礼物C.大旱,请决滞狱狱:诉讼案件D.伏兵邀取之,易耳邀:请求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①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最新-刘基简介 精品
刘基简介篇一:刘基解密千古人豪刘伯温一、刘基家世与生平一、源流与播迁1、彭城郡、中山郡、鄜延郡、永嘉郡。
2、从鄜延到临安,至丽水,至南田。
3、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变。
4、生平简历。
二、刘基的智商为什么这样高?(优生)三、刘基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三不朽”间气伟人?(优育)。
四、元配富氏为什么不育?(刘基驳辨“七出”之条的现实体验)。
五、二夫人陈氏,何许人也?(刘基与陈宅)六、三夫人章氏所育二女适谁?七、刘基与方国珍的恩怨情仇一、方国珍起义的背景及其蜕变。
二、方国珍是“志在横行”土匪式的人物。
三、方国珍一再乞降招安,是彻头彻尾的投降派。
刘基不受贿赂,并因此受到朝廷处分。
四、方国珍是倭患的始作俑者,是汉奸。
五、刘基力荐朱亮祖讨伐方国珍是为民除害,不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朱亮祖封永嘉侯如同耿炳文守长兴有功封长兴侯)。
六、刘琏18岁平定山寇,刘基向朱元璋奏禀,以致刘琏招来杀身之祸。
二、刘基与罗贯中(罗贯中考)一、刘基一生最精彩的部分是鄱阳湖决战大破陈友谅。
灭汉歼吴,奠定了朱元璋反元与统一全国的基础。
二、鄱阳湖决战与赤壁之战极为相似,可以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原型,所以刘基传奇难以写好。
三、罗贯中为什么把“三国”写得这么好,远过他所有的历史小说。
四、刘基没有诸葛亮之后杜甫那样的“诗圣”与文学巨匠,为他描述与颂扬。
五、要提升刘基传奇创作质量,必须努力发掘鲜为人知、真实生动的乡土史料。
三、刘基的民本思想一、民族优秀传统(尤其是儒家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思想),良好的家世、家风、家训的薰陶。
二、《多能鄙事》是刘基原著,并非后人伪托。
是他关切民生(生产与生活)的一部好书,是刘基民本思想从细微处见精神的佳作,不能视之为粗浅与谫陋而不屑一顾。
三、保境安民,刘基与青田鱼灯。
要严肃维护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不容轻率篡改。
四、建功立业与“官瘾”辨(兼及对刘基军事谋略否定的驳辨)。
四、《二鬼》诗考辨种种一、《二鬼》诗内容意义简介。
苦斋记-2017
译文:
章溢先生说:“快乐与痛苦,是相互依存的。人们 只知道快乐是快乐,却不知道痛苦能变成快乐,人们只 知道以自己的快乐为快乐,却不知道痛苦是从快乐中产 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离能多远呢!现在的富贵子弟, 安坐在华美的屋子里,嘴里不尝试苦菜的滋味,身体不 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必定是双层垫被,吃饭必定是珍 奇美味,出入必定是仆役跟随,这是世人所谓的快乐, 一旦运气穷尽福泽停止,困顿产生于意外,却不知醉于 醇酒、饱于肥肉的肚肠不可以装满粗劣的饭食,铺柔软 垫褥盖温暖被子的身躯,不可以使用蓬蒿藋草御寒,即 使想效仿农夫仆隶,局促不安逃匿隐藏,在草木丛生的 地方偷生而不可得,岂不是以前的快乐,成为现在的痛 苦了吗?
章溢(1314——1369),号匡山居士,龙泉(今浙江 省龙泉县)人。元朝末年曾隐居匡山。朱元璋取处州 后,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请重用。这四人是 著名的明初四学士。
章溢为自己的书斋取名叫《苦斋》,刘基写的这 篇文章叫《苦斋记》,体现了章溢、刘基的一种 “苦乐”观。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máo),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 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的连词。 楹:厅堂前的柱子。又为计算房屋的单位,房屋一间称 一楹。 覆之以茆:茆,通“茅”,茅草;介词结构后置。 匡山:山四面高中间低,其形似匡,故名匡山。匡,古 代盛饭用具,通作“筐”。 出:发生,发源。焉:于是,这里。 ○写苦斋的格局与坐落。 苦斋坐落之匡山的位置。“二百里”,见离县城之僻远, 其“苦”意亦含其中。
岩崿(è)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zhòng)之, 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岩崿:山崖。“岩”与“崿”同义复用。苍:青色。 即外岸而中臼,外面高,中间低。岸,高貌。臼,舂米 的器具,用石或木凿成,中部凹下,此指其形如臼。 ○此写匡山之地势形貌,见苦斋环境险恶之“苦”。 其:它的,代词。惟:只有。 大率:大抵,大概。不能甘而善苦:意思是不能使受它 吹拂的植物长出甜味而容易使它们长出苦味。善,容 易。 乐生:乐于生长。焉:于是,在这里。 ○写匡山气候之恶劣与所生植物之特征,直接点出“苦” 意。“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一语,既收束上文,又 开拓下文。
刘伯温:足智多谋的明初名相
刘伯温:足智多谋的明初名相刘基(1311—1375),字伯温,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刘基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在历次的主要战役中出奇谋,划妙策,协助朱元璋平定各股叛乱势力,并于军政、财务等各方面为新王朝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开创了明初的第一个盛世。
刘基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
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
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
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
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
加上此时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
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
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个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为朱元璋采纳。
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刘基为太史令。
元至正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北伐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
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按运筹帷幄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
刘基1
坚持正义 倡导诚信
• 刘基一生不求名利、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直言不讳,得罪了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 权贵,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于是刘基 主动请求告老回乡,退出政治舞台。 • 刘基一生不仅功绩显赫,其精神风范为世 人之楷模。无论是待人处世,治国安邦, 还是赋诗作文、人格品质,他无一不践行 “诚意、正心”无愧于“诚意伯”之封爵。
政治寓言——《郁离子》
• 郁离子是什么呢?离在八卦中称之为火,是光明的象征, 将其用于文章之中,则更显文采,成为治乱世,建盛世的 光焰,因此称之为《郁离子》。这本书总共十卷,十八章 包括一百九十篇。每篇多则千字,少则百字。讲述了修身 正己、防微杜渐、建议法制、遵法守纪、崇尚诚实、审势 时事。任用贤才、治理天下等,这些本来就是仁义道德的 主旨,使人们对于吉凶祸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书中审视 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教训,概括分析了元朝的腐败,其中 多为有感而发,冲破旧的框框,博采了众家所长,洞悉解 释了当时万众的疑问,其中论证雄辩奇异诡妙,比喻形容 应用的更是恰如其分,同时又不失其本意。
帝师刘基
刘基故居
刘基,(1311-1375),字伯温, 温州文 成县南田镇武阳村(旧属青田县)人。明 朝开国元勋,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文学家,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明 朝功绩显赫,驰名天下。 明朝正德皇帝对刘基的评价:“学本帝师, 才为王佐”,“文臣第一,策士无双”。
• 壮志未酬
•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 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 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 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 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 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 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 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 师。
温州巨擘帝师刘基介绍
清末大儒
• (1848——1908),
浙江瑞安人,别号 籀庼。孙诒让是我 国近代著名的一代 经师,由于他的学 术研究极为朴实, 故又称朴学家,并 誉为“有清三百年 朴学之殿”。
孙诒让的重要贡献
• 主张普及教育,“初等小孩本应随地 广设”,并致力于浙南教育事业的发 展。比如:他创办的瑞安学计馆还是 中国最早的数学专科学校。 • 主张发展职业教育,建议创办矿学、 水利、农学、工学、医学等各种现代 职业技术学校。
•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 “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 “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雷巴柯夫 • 要利用时间,思考一下一天之中做了些什 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倘若是 ‘﹢’,则进步:倘若是‘﹣’,就得吸 取教训,采取措施----季米特洛夫
状元郎王十朋
• (1112-1171), 字龟龄,号梅溪,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 和诗人,出生于乐 清市梅溪村。王十 朋以名节闻名于世, 刚直不阿,批评朝 政,直言不讳。
议一议
• 以下两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你 的理由?
• 观点一:文理科一样重要。理科突出的,
文科也要均衡发展。
• 观点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只要理科好,文科好不好无所谓。
语言链接 用 “数学语言”书写的人 生格言
• 王菊珍的百分数:“干下去还有50%成功 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 • 爱迪生的:“天才=1%的灵感+99%的汗 水。” • 华罗庚:“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 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 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
王振鹏
• 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漕 运千户。工墨笔界画,笔法工致细密,自 成一体。亦擅人物。元仁宗赏识他,赐号 弧云处士。 • 现存传世作品有:《金明池龙舟图》、 《阿房宫图》 、 《伯牙鼓琴图》等 。
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doc
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 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连环画文稿)人物造型刘基,幼童(三兄弟);少年;青年(有发髻)。
刘父,刘爚读书人。
刘母富氏,端庄贤淑。
刘基外婆,慈眉善目。
吴梅涧,道士。
郑复初,学者。
叶岘、徐祖德,书生。
画页场面及文字内容一、文字南田山位于青田县的南部,虽然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但却有大片平地,水土丰美,多稻田,曾经是青田的粮仓,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
画面旷野良田,农夫割稻、打稻、挑担场景。
二、文字元朝至大四年(1311)夏六月十五,刘基出生于南田武阳村。
刘基家共三兄弟,大哥刘舒,字伯洋;刘基,字伯温,居中;小弟刘陞(shēng),字伯演。
画面三个大小有差异的小孩在山野田间嬉戏,远景为武阳村。
三、文字刘基家族“远世尚武,近世修文”。
刘基的父亲刘爚(yuè)做过遂昌县教谕,饱读诗书。
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的文化教育。
画面刘爚教刘基三兄弟读书。
四、文字刘基的母亲富氏是南田西坑人,为北宋名相富弼(bì)的后代。
富氏勤劳贤惠(huì),相夫教子,抚育子女健康成长。
画面富氏在院子里干活(如嗮菜干),三个孩子在帮忙。
五、文字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刘基自幼就表现出对读书学习的爱好。
至今,在青田、文成一带还流传着刘基痴迷于读书的传说故事。
画面刘基在自家院落的树下读书。
六、文字据说,有一年冬天,刘基的妈妈让刘基送腊肉和索面给外婆。
画面刘基的母亲在门口招呼在院子里读书的刘基。
七、文字刘基的妈妈把挈盂(qiè yú)递给刘基,吩咐他把桌子上的索面先装好,然后再去厨房拿腊肉装上。
画面厅堂里,刘基一手持书,一手从母亲手里接过挈盂,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几筒索面。
八、文字刘基一边看书,一边把桌子上的索面装进挈盂。
画面如文字。
九、文字刘基的妈妈催促刘基早点出发,然后早点回家。
画面刘基的母亲在院子里,一边晾衣服,一边说“东西收拾好了就早点走”,刘基手提挈盂从房内跨出门外,回答到“好了”十、文字刘基提着挈盂,高高兴兴地去往外婆家。
刘基简介——精选推荐
刘基简介刘基 刘基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处州青⽥(今属浙江)⼈,明朝开国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
出⾝官僚世家。
受家庭熏陶,从⼩聪颖过⼈,⼗四岁进处州(今浙江丽⽔)郡学,习《春秋》,“⼈未尝见其执经读诵,⽽默识⽆遗”。
⼗七岁,拜名儒郑复初为师,攻读宋儒周敦颐、⼆程开创的“濂溪学”、“洛学”。
他看书涉猎很⼴,经史⼦集、天⽂兵法⽆所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初露锋芒,时⼈对他都很器重。
⽼师郑复初曾对他⽗亲说:“此⼦必⾼公之门矣!”秘书监揭曼硕对⼈说:“此魏征之流,⽽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有进贤⽼⼈邓祥甫者,⼀见诧异⽈:‘吾尝语⼈王佐之学,率不省,⼦善⾃爱。
’尽出秘书相⽰。
” 元⾄元⼆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名重⼀时。
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是很难得到重⽤的。
特别是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军事统治,实⾏民族压迫政策,把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蒙古⼈最⾼贵,⾊⽬⼈第⼆,汉⼈第三,南⼈最下。
所谓“南⼈”指的是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宋朝统治下的以汉⼈为主体的各族⼈民,刘基⾃然属于“南⼈”之列。
这样,才⽓横溢的刘基却始终免不了因“南⼈”的地位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
⼆⼗九岁时,刘基复审⼀起⼈命冤狱,尽改原判,因此得罪了检察官,调为职官掾史。
第⼆年,⼜因与幕府官僚发⽣意见分歧⽽被迫辞职,不久补升江浙儒学副提举,⾏省考试官,⼜⼏次三番上书弹劾御史失职数事,被御史⼤⾂重重阻挠,刘基激愤之下再次辞职。
先隐居江苏丹徒,后⼜寓住浙江临安,每天纵酒西湖,以抒发⼼中忧愤。
这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正⼋年(1348)⼗⼀⽉,⽅国珍⾸先在浙江台州起兵,腐败⽆能的元朝统治者,为了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被迫起⽤刘基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
刘基⼀旦得到重⽤,也⼀⼼为元朝效⼒,他建议筑庆元等城,以压逼起义军;并且极⼒反对招抚,倡⾔:“⽅⽒兄弟⾸乱,不诛⽆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刘基,却之。
大明秘史——1368之刘基传奇:帝国第一谋士
大明秘史——1368之刘基传奇:帝国第一谋士大明秘史——1368之刘基传奇:帝国第一谋士1、南田故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即说起刘基,未必人人知晓;可刘伯温这个名字,却有极高的知名度,尤其在江浙一带的农村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当然,刘伯温就是刘基。
所不同的是:在农村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刘伯温是一个神,他能未卜先知,谶纬术数、扶鸾占卦无所不精,久而久之,便使刘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历史上的刘基却是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一生历仕两朝,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
刘基故里,在当时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九都南田的武阳村,即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的武阳村。
文成县是1948年由浙江省青田、泰顺、瑞安三县边区析置而成的一个新县,此县即以刘基的谥号来命名。
[1]因此,刘基既是青田人,也是文成人。
元朝的江浙行省是天下粮仓,朝廷的赋税多半取于此地。
但括苍山脉横亘其间的处州路(今浙江丽水)却是穷乡僻壤。
处州路,唐初称括州,后改缙云郡,又改处州,到了元朝的至元十三年(1276),始立处州路总管府,下辖丽水、龙泉、松阳、遂昌、青田、缙云、庆元七县。
[2]处州“连浙郡,控闽山”[3],“湍流险阻,九十里间三十六滩”[4],800里瓯江源自江浙行省的第一高峰黄茅尖,流经龙泉、丽水,在万山丛中奔腾呼啸,几经迂回而至青田。
青田县“群山倚天,湍流据险”,“罗山为城,堑江为池;百盘栈石,险凿天梯”[5],实为形胜之地。
瓯江,青田百姓俗称大溪,县境之内有条瓯江的支流就叫小溪。
小溪白石素波,清鉴苗发,鱼翔浅底。
浅濑萦纡百折,皆在瑶篸碧嶂之中,风光甚是宜人。
舟行90里,过鹤口岭,舍舟登岸,即岭根村。
明史·刘基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山东卷最新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
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
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
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
国珍惧,厚赂基。
基不受。
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
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
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
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
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日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
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
太租数以书即家访军国事,基条答悉中机宜。
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
帝幸汴粱,基与左丞相(李)善长居守。
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
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
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暱之,请缓其狱。
基不听,驰奏。
报可。
方祈雨,即斩之。
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
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B.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C.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D.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A.行省,元代在京师附近地区外,普遍分设的中央政务机构,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明史_刘基传》原文及译文
《明史_刘基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
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
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
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
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爚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曾祖是刘濠,曾任宋朝翰林掌书。
宋朝灭亡后,同乡的林融召集义军(反元复宋)。
起义失败后,元朝派使者到青田登记林融的同党,牵连众多。
使者半路寄宿在刘濠家,刘濠灌醉使者烧毁房屋,名册全被烧毁。
使者没有办法,于是更换了名册,很多人免受牵连。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父亲刘爚说:“您祖上德泽深厚,这个孩子必将光大门楣”。
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出任江西高安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
江西行省大臣征召刘基当属下官员,刘基(与幕僚商议事情时意见不合,参考黄纪善《诚意伯刘公行状》)辞官而去。
(后来)刘基被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检举监察御史失职,得不偿失。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卷: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卷: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中历史选修(3-4)1.(2021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
他足智多谋,被世人喻为魏征、诸葛亮再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元至元二年(1336)任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因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
但在蒙古贵族眼中,刘基始终摆脱不了”南人”的身份和地位.三十岁时,刘基首次辞职。
在经历了数次重新起用和辞官后,他心灰意冷,隐居青田,期间撰写了《郁离子》,用生动洗练的寓言故事反映元末日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为解决矛盾作出了种种设计。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因仰慕刘基的学识才智而邀他出山。
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留帷幄,预机密谋议”。
刘基针对当时形势,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又建议朱元璋脱离“小明王”韩林儿,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然后北伐中原,遂成帝业。
1367年授太史令,刘基上《戊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等一起编订律令,成为《大明律》的最初蓝本.洪武元年,他又奏请创立军卫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常驻军队,士卒平时屯垦,战时从征,调途任将一律归朝廷掌管。
明朝建立后,刘基不愿为相,于洪武八年因病去世。
——摘编自白寿弃《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末年刘基多次辞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刘基的主要历史功绩。
【答案】(1)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身为汉人的刘基得不到重用。
刘基为官清廉正直,因为打击权贵而遭到排挤;刘基感怀于元末乱世,辞官转向文学创作。
(2)辅佐朱元璋在元本农民战争中胜出,是开创明朝的功臣;编订律令,为《大明律》的颁布奠基;创立军卫法,为明朝统一疆域、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撰写《郁离子》等作品,既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也为古代文学及思想发展作出贡献总之,他是元末明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帝师刘基
•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 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 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 。书中集中反映了他 治国安民的主张。 • 他认为志利忘义、缺乏信义,国家是危险的。 • 他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主张 宽仁之道,认为只要把握好国家的纲纪、刑德、 人才,就能治天下。
历史的经验: • 朱元璋的军事主张:“缓称王,高筑城,广积 粮。”都采纳于刘基的军事谋略。 • 毛泽东主席针对五、六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帝 国主义对中国实现“半月形”包围圈,提出了英 明决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彻底 粉碎了世界上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伟大 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然耸立在世界的东方。
•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 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 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 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 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 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 军师。
•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 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 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 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 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 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 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 “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 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 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 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 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 一病不起。 •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 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 岁。后来被谥为"文成"。
实现人生三不朽的秘书刘基
实现人生三不朽的秘书刘基刘基( 公元1 3 1 1 年1 3 7 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今属温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后人将他与汉初张良、蜀汉诸葛亮并称为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古人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也称“三不朽”)。
在立功方面,以上三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都在于“善谋”,即为人主出谋划策,建立了旷世奇功。
在立德方面,张良竭尽忠诚、心胸坦荡、不贪名利堪称楷模;诸葛亮忠心耿耿、廉洁自律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德行也为后世人景仰。
在立言方面,张良并无著作传世,诸葛亮除《出师表》外也无其他著作流传,而刘基则是三人中唯一一位既立功、也立德、同时还留下大量著作的历史人物。
一、立功——辅佐朱元璋统一中国完成帝业刘基23岁考中进士,在元代先后担任高安县丞、江西行省椽史、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官职。
当时反元起义此起彼应,刘基看到腐朽的元政权无可救药,加上自己在官场受到压制,便于公元1348年毅然弃官回到了家乡青田。
朱元璋在攻下金华、括苍(今丽水)后,多次盛情邀请刘基出山辅佐自己。
刘基看准朱元璋是各方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便于1360年来到应天府(南京)。
他见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便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全面论述天下大势和朱元璋宜采取的战略、策略。
他对时局精辟的分析,使朱元璋看清了战略方向,从此刘基就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刘基的主要功绩有四点:第一是在政治上力劝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小明王是早期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拥戴下在毫州建国称帝。
朱元璋本是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郭子兴部将,郭死后,朱元璋成为该部统帅。
在安徽东部建立割据政权,攻克应天府(南京)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名义上仍受小明王节制。
刘基看出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就力劝朱元璋取而代之。
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树立起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雄心壮志。
第二是在战略上协助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的正确路线。
刘伯温“4+3”的智慧人生
刘伯温“4+3”的智慧人生公元1514年即明正德九年的十月,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下了一道名叫《赠谥太师文成诰》的诰令,说刘基“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故特赠刘基的谥号为“文成”。
在这篇诰令,间接道出了刘基的“四道”人生,一是为学,二是处世,三是为官,四是帝师。
做人要从学开始,所以我们先讲学。
为学之道——刘基从小好学,其启蒙教育离不开父亲刘爚及母亲富氏的教导,父亲刘爚是遂昌县教谕,主管一县之士子读书科举事宜,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局长,据说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刘爚还专门辞去了职位,刘基14岁入处州郡痒学习之前的主要教育任务还是由其父亲承担,同时也离不开的母亲富氏教育,富氏为人聪慧、贤淑,相传富氏家族是北宋名相富弼之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刘基背诵诗经《国风》,父母亲的影响给刘基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当然刘基的人格塑成除了后天的养成,也离不开其天性。
刘基从小就爱看书,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至今还流传着“外婆家,以书凑礼”的故事,说的是母亲富氏拿出腊肉、粉干,吩咐刘基放进篮子里。
刘基一边捧着书看,一边收拾拜年的礼物,到了外婆家,外婆掀开篮上的盖子,发现是一叠书。
泰定元年(1324)的春季,刘基14岁,父亲刘爚携子刘基走出了南田山,来到了处州路治括城(即今浙江丽水),在那个时候,能入郡学读书是很不容易的事。
《大清一统志》载当时处州府学入学额数为25名,元时大致也不会超出此数。
刘基在处州群学读书的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至泰定四年(1327),即14岁到17岁的时候,于泰定五年(1328)秋转学至青田石门洞的石门书院,攻读《春秋》,苦习举业达五年之久。
读书生涯是清苦的,非有志者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有一句诗说得很形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刘基苦读的艰辛难以用“十年”来形容。
元至顺四年(1333)刘基中进士,但刘基的学习生涯并没有在这里终止,可以说刘基是终生学习的化身,从26岁到48岁四次在元为官,四起四落,三次主动辞官,一次羁管绍兴,在元至正元年(1341)——元至正七年(1347)年这期间刘基经历了七年的宦游生涯,通过隐居力学、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不断的充实自我,。
刘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阅读答案
刘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刘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阅读答案刘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阅读答案刘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word资料11页
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连环画文稿)人物造型:刘基,幼童(三兄弟);少年;青年(有发髻)。
刘父,刘爚读书人。
刘母富氏,端庄贤淑。
刘基外婆,慈眉善目。
吴梅涧,道士。
郑复初,学者。
叶岘、徐祖德,书生。
画页场面及文字内容一、文字:南田山位于青田县的南部,虽然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但却有大片平地,水土丰美,多稻田,曾经是青田的粮仓,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
画面:旷野良田,农夫割稻、打稻、挑担场景。
二、文字:元朝至大四年(1311)夏六月十五,刘基出生于南田武阳村。
刘基家共三兄弟,大哥刘舒,字伯洋;刘基,字伯温,居中;小弟刘陞(shēng),字伯演。
画面:三个大小有差异的小孩在山野田间嬉戏,远景为武阳村。
三、文字:刘基家族“远世尚武,近世修文”。
刘基的父亲刘爚(yuè)做过遂昌县教谕,饱读诗书。
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的文化教育。
画面:刘爚教刘基三兄弟读书。
四、文字:刘基的母亲富氏是南田西坑人,为北宋名相富弼(bì)的后代。
富氏勤劳贤惠(huì),相夫教子,抚育子女健康成长。
画面:富氏在院子里干活(如嗮菜干),三个孩子在帮忙。
五、文字: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刘基自幼就表现出对读书学习的爱好。
至今,在青田、文成一带还流传着刘基痴迷于读书的传说故事。
画面:刘基在自家院落的树下读书。
六、文字:据说,有一年冬天,刘基的妈妈让刘基送腊肉和索面给外婆。
画面:刘基的母亲在门口招呼在院子里读书的刘基。
七、文字:刘基的妈妈把挈盂(qiè yú)递给刘基,吩咐他把桌子上的索面先装好,然后再去厨房拿腊肉装上。
画面:厅堂里,刘基一手持书,一手从母亲手里接过挈盂,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几筒索面。
八、文字:刘基一边看书,一边把桌子上的索面装进挈盂。
画面:如文字。
九、文字:刘基的妈妈催促刘基早点出发,然后早点回家。
画面:刘基的母亲在院子里,一边晾衣服,一边说:“东西收拾好了就早点走”,刘基手提挈盂从房内跨出门外,回答到:“好了”十、文字:刘基提着挈盂,高高兴兴地去往外婆家。
【最新推荐】刘伯温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刘伯温生平简介-范文模板 (1页)
【最新推荐】刘伯温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刘伯温生平简介-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伯温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刘伯温生平简介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阅读速度极快,据说“读书能一目十行”。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
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刘基的故事
刘基的故事刘基的故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早年生活: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十五(1311年7月1日)。
自幼性情奇迈,神智过人。
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
据说阅读速度极快,可以“七行俱下”。
泰定元年,刘基遵照父亲的决定,离开了家乡,来到处州府城括城,进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研读《春秋经》。
(1324年)泰定四年(1327年),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郑复初到距离青田县七十里的石门洞讲学,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后来,郑复初的预言,在刘基二十一岁时初步应验了。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刘基到京城大都参加会试,高中明经科进士。
仕途至元二年(1336年),刘基担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的县丞。
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
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地方豪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至正六年(1343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
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
刘基小品文
刘基小品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刘基小品文的艺术魅力与深远影响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邃的智慧、独特的文风和卓越的才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刘基的求学科举之路(再改稿)(连环画文稿)人物造型:刘基,幼童(三兄弟);少年;青年(有发髻)。
刘父,刘爚读书人。
刘母富氏,端庄贤淑。
刘基外婆,慈眉善目。
吴梅涧,道士。
郑复初,学者。
叶岘、徐祖德,书生。
画页场面及文字内容一、文字:南田山位于青田县的南部,虽然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但却有大片平地,水土丰美,多稻田,曾经是青田的粮仓,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
画面:旷野良田,农夫割稻、打稻、挑担场景。
二、文字:元朝至大四年(1311)夏六月十五,刘基出生于南田武阳村。
刘基家共三兄弟,大哥刘舒,字伯洋;刘基,字伯温,居中;小弟刘陞(shēng),字伯演。
画面:三个大小有差异的小孩在山野田间嬉戏,远景为武阳村。
三、文字:刘基家族“远世尚武,近世修文”。
刘基的父亲刘爚(yuè)做过遂昌县教谕,饱读诗书。
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的文化教育。
画面:刘爚教刘基三兄弟读书。
四、文字:刘基的母亲富氏是南田西坑人,为北宋名相富弼(bì)的后代。
富氏勤劳贤惠(huì),相夫教子,抚育子女健康成长。
画面:富氏在院子里干活(如嗮菜干),三个孩子在帮忙。
五、文字: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刘基自幼就表现出对读书学习的爱好。
至今,在青田、文成一带还流传着刘基痴迷于读书的传说故事。
画面:刘基在自家院落的树下读书。
六、文字:据说,有一年冬天,刘基的妈妈让刘基送腊肉和索面给外婆。
画面:刘基的母亲在门口招呼在院子里读书的刘基。
七、文字:刘基的妈妈把挈盂(qiè yú)递给刘基,吩咐他把桌子上的索面先装好,然后再去厨房拿腊肉装上。
画面:厅堂里,刘基一手持书,一手从母亲手里接过挈盂,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几筒索面。
八、文字:刘基一边看书,一边把桌子上的索面装进挈盂。
画面:如文字。
九、文字:刘基的妈妈催促刘基早点出发,然后早点回家。
画面:刘基的母亲在院子里,一边晾衣服,一边说:“东西收拾好了就早点走”,刘基手提挈盂从房内跨出门外,回答到:“好了”十、文字:刘基提着挈盂,高高兴兴地去往外婆家。
画面:一少年提着挈盂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十一、文字:到了外婆家,刘基对外婆说是妈妈让他送腊肉和索面来了。
画面:外婆家的院子里,外婆牵着刘基的手往屋里走。
十二、文字:挈盂盖打开后,里面除了索面,就是一本书,没有腊肉。
画面:在房间里,挈盂放在桌子上,刘基手拿盖子,看着挈盂作吃惊状,外婆一旁笑眯眯地看着。
十三、文字:刘基连忙对外婆说,在家里装东西的时候,还在看书,不留神就把书当腊肉提来了,请外婆别责怪,我马上就去拿腊肉。
画面:刘基在外婆面前低头认错状。
十四、文字:外婆和蔼(ǎi)地对刘基说,你这么喜欢读书,外婆高兴还来不及呢。
我外孙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个传说的题目是《书凑礼》)画面:外婆抚摸着刘基的头,慈爱地说着话。
十五、文字:元定泰元年(1324),年方14岁的刘基离开武垟下山到北山的岭根,然后坐蚱蜢船出小溪,溯瓯江往处州。
画面:少年刘基坐船过小溪的情景。
十六、文字:此次刘基离家是到括(kuò)城处州(今丽水莲都)郡庠(jùn xiáng州郡的官办学校)读书。
画面:少年刘基走近一座学宫前十七、文字:在郡庠,刘基和同学一起学习《春秋经》等课程。
画面: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下面端坐听讲。
十八、文字:刘基资质聪慧(cōng huì),悟性好,看书能“七行俱下”,学习理解能力超过其他同学。
画面:学校的庭院里其他学生,或坐、或站,都手持书卷,作看书、读书、背书状。
惟有刘基在长廊下抚琴。
十九、文字:老师闻琴声走过来,问刘基,为什么不温习功课?刚才课堂上所讲授的经文是否已经记住了?经义是否都懂了?画面:老师作询问状,刘基恭立一旁答:“已记,已懂”。
有学生观望过来。
二十、文字:老师听刘基说已经把他刚讲了一遍,还未详细讲解的《春秋经》的内容都记住并弄懂了,很是不信。
决定考考刘基。
画面:老师问:“《春秋经》中‘郑伐许’是何意?”,刘基答“书‘郑伐许’,以其一岁而再动干戈,为恶已甚…”,其他学生围聚过来听讲。
二十一、文字:听了刘基的回答,老师大为高兴,当众作了表扬。
画面:老师作表扬状,刘基作谦虚状,其他学生作惊讶羡慕状。
二十二、文字:刘基的智慧和学习能力,令同学们叹服。
课余,大家都喜欢听刘基谈古论今,并向他请教问题。
画面:一群学生围着刘基听讲,背景为学校的房子。
二十三、文字:在处州求学期间,刘基并非只是呆在学校里,只与老师同学接触,而是积极了解社会,与外界人士交往,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同时,刘基也乐于带同学一起外出交游。
画面:刘基与同学在房间里整衣束带,准备出门的样子,一学生问:今天我们去哪?刘基答:去少微山,那里的紫虚观道长吴梅涧(jiàn)是我的朋友。
二十四、文字:走出校门,见朝霞满天,同学们很高兴,却见刘基招呼大家回去拿伞。
画面:如文字。
二十五、文字:有同学疑惑不解地问刘基,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要带伞?刘基回答到,朝霞是下雨的征兆(zhēngzhào)。
别看现在天空晴朗,午时肯定有雨。
大家听后将信将疑。
画面:野外,山路上,一群学生背伞而行,有说有答。
二十六、文字:少微山,紫虚道观前,道士吴梅涧(jiàn)迎接刘基一行的到来。
画面:如文字。
二十七、文字:吴梅涧热情地带着刘基等人在山上看风景,讲典故,谈老庄。
画面:吴梅涧在向大家介绍景物状,口言:秦观被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时曾经登临此山。
二十八、文字:在吴梅涧请大家回紫虚道观用午饭时,天上下起了雨来,大家纷纷打起了雨伞,皆称赞刘基能掐(qiā)会算,料事如神。
而刘基谦虚(qiān xū)地说,只要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大家都可掌握天象规律。
画面:山间雨中,众人撑伞而行。
二十九、文字:在郡庠读书三年,完成学业。
刘基与同窗告别,劳燕分飞,各自东西。
画面:长亭外,古道边,学子们依依告别。
三十、文字:元天历元年(1328),18岁的刘基来到青田石门洞,追随名师进士郑原善(字复初),在石门书院继续深造。
画面:一叶扁舟抵达石门洞旗鼓山前。
三十一、文字:在石门书院,刘基又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写就习作《春秋明经》。
学习之余,刘基与郑先生讨论濂溪学派理学和洛书时,能立即领会书中之意。
以此,郑复初非常器重刘基,认为刘基的才华,足能建功立业,光大门楣(méi)。
画面:石门洞小溪边,师徒二人散步,郑复初给刘基讲解经文。
三十二、文字:看到郑复初和刘基在远处散步交谈,有一学生对另外一位学生讲,郑先生这么器重刘基,认为刘基好学,其实不然。
画面:一学生指着远处的郑复初和刘基的背影对另一先生说话。
三十三、文字:这话从何说起?哦,是这样的,我经常看到大家都在看书,而刘基大白天的,跑到月洞里的石床偷懒睡觉。
画面:特写,一学生一脸惊讶,一学生一旁说话。
三十四、文字:你别不信了,明天午后我带你去看。
画面:两学生还在对话。
三十五、文字:第二天午后,两位学生去往瀑布边的月洞,果然看到有人躺在石床上。
画面:石床上刘基双手作枕而卧,双眼睁开,口中念念有词,旁边放着书,有两学生走近。
三十六、文字:刘基,你躺在这里,念念有词,在干嘛?在这里睡觉会着凉的哦。
刘基听到有人招呼,连忙起身作答。
画面:两学生已经站在石床前,刘基起坐。
三十七、文字:刘基说:谢谢你们关心,我没有睡觉,是在默诵书中的内容。
一同学说,不会吧,先生教的课文,你不是都倒背如流了吗,为什么还要来此再背诵?画面:刘基在石床上侧身与两同学对话。
三十八、文字:刘基说:是这样的,除了先生教的内容,我还看其它的书籍,而每看过一本新书,我都要把内容默诵一遍,以加强记忆。
画面:刘基已下石床和两同学说话,其中一学生手拿刘基放在石床上的书翻看。
三十九、文字:刘基说:至于要躺在石床上默诵,因为这里安静,可以心无旁骛(wù),专心致志,面壁读书,面壁思考。
画面:刘基手指石床对同学说话。
四十、文字:刘基,你刚才是不是在默诵这本《梦溪笔谈》中的内容?我看了一下,书中所言与我们科考无关,你看它干嘛?画面:一学生举书问刘基。
四十一、文字:刘基回答,读经书,考功名,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治国平天下,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学问。
《梦溪笔谈》记录了天文、地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知识,是本好书。
作者沈括几百年前还曾经到过此地呢!画面:刘基侃侃而谈,一学生问:你说沈括到过此地,有依据吗?四十二、文字:你们看,证据在那。
刘基指着月洞高处的摩崖(mó yá)石刻对同学说。
画面:刘基仰头,指着高处,一学生读内容:…史馆检讨沈括,奉使按行过此…四十三、文字:同来的还有李之仪哎,另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就是写《卜算子》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那位大诗人。
画面:三位同学在摩崖石刻下兴奋地议论。
四十四、文字:在石门书院,刘基除了要读准备科举的经书之外,凡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的书籍都找来通读,而且有机会,他还要实践验证所学到的知识。
画面:石门飞瀑之下,刘基持书而读。
四十五、文字:在石门书院读书的学生,都很好学,为科举考试作准备时常挑灯夜读。
一天夜里,郑复初先生发现,刘基既没有睡在床铺上,也没有在挑灯看书,连斋舍里也没有他的人影。
画面:斋舍里有学生灯前看书,郑复初入室查看。
四十六、文字:郑复初觉得奇怪,就提着灯笼,四处寻找来到了江边。
画面:江边有渔船,郑复初手提着灯笼而来。
四十七、文字:见渔船上有渔火闪烁,郑复初先生就过去询问,渔翁指着矗立江边的旗山说,曾看见有人上山。
画面:郑复初与渔翁渔船上下,问答。
四十八、文字:爬上旗山,郑复初先生看见远处有人仰头观天。
画面:如文字。
四十九、文字:郑复初先生问道,是刘基吗?深夜在此为何?刘基闻声回头,见是老师,连忙迎走过来。
画面:俯视,刘基朝郑复初走来,山下大江东去。
五十、文字:先生,我见今夜万里晴空,星光灿烂,特意上山观星空天象。
不想劳您寻上山来。
您看,深秋之夜,北斗西指……画面:仰视,刘基为郑复初手指北斗。
五十一、文字:至顺三年(1332)秋,22岁的刘基意气风发离开石门洞赴杭州参加乡试。
画面:刘基(已有发髻)站立船头,昂首向前,踌躇满志,背景为远去的石门洞。
五十二、文字:乡试秋天在省城举行,秀才、监生(官办学校有学籍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中举者为“举人”。
此次江浙行省乡试,刘基中第十四名举人。
画面:刘基武阳家门口,数名官差,执捷报,敲铜锣高喊:“恭喜刘老爷高中了!”,旁边围着乡邻。
五十三、文字:中举人者,有资格参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元朝的京城在大都(今北京)离青田很远。
所以,中举之后,刘基就要早早收拾行装,准备赴京赶考。
画面:家中,刘爚与刘基说话,刘母为刘基收拾行装。
五十四、文字:刘基此次赴京赶考,旅途并不孤单,因为富川(今平桥)叶岘(xiàn)和石帆徐祖德也是举人,也赴京赶考,三人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