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分类训练: 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解析)

类型3 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1·嘉兴、舟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10 分)【甲】淛江(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
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
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晋山祠。
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
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选自《宋史·河渠志》)【乙】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
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地。
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
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
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
(选自《钱塘六井记》)【丙】(忱) 常□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
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选自《明史·周忱传》)活动一:有同学在三个文言文选段中各隐去一字,提供了下列四个备选字,请你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空白处。
(3分)活动一:(1)D (2)C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版筑不□”译作“不从事土木营造之事”,这里译作“从事”,因而选D ;(2)“皆江之□地”译作“都是江河的旧地”因而选C ;(3)“常□松江相视水利”可译为“经常到松江查看水利”,因而应选A 。
活动二: (1) 筑堤(2) 解决了水质不佳、百姓饮水不足的问题。
(3) 松江沿岸长着茂盛的草,阻塞河道。
(4) 堵塞的松江都疏通了,水质变得干净了。
(5) 相同点:当遇到自然带来的困境时,他们都积极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不畏艰辛,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不同点:选文体现了官员勤政爱民、造福百姓的精神品质;愚公目光长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力是无穷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1)根据材料一甲文中“日受两潮。
考点15:文言文阅读(对比)(压轴模拟)(解析版)

考点15:文言文阅读(对比)【2021年题组】一、【2021年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全集》)(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①还(xuán):同“旋”,转身。
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②缀.公卿之后(_____)③莫逾自厌.(_____)④迨.年事蹉跎(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021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精编

2021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精编2021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精编_17教育网1、(2021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③允:符合。
(选自《涉史随笔》) 12.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1)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 (2)上常临镜:__________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14.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2分)答案: 2、(2021湖南益阳)【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1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芙蕖则.不然(《芙蕖》) D.孔子云:“何陋之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陈涉世家》对比阅读2021年江苏省常州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陈涉世家》比照阅读2021年江苏省常州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答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日:“敬受命。
”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
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愤③,处之者有经有权④,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
人之阅历广那么智识高,智识高那么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
羔裘豹饰⑤者, 爱毛而不爱皮板。
抑知无皮板那么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那么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
②裕如:轻松的样子。
③质:ze,精微,深奥。
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那么,有时随机应变。
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
⑥丽:附着。
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7.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吴广素爱人(2)宁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4)从古迄今(5)舍注意读史.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两个句子的意思。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人之阅历广那么智识高,智识高那么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2021年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练

2021年中考语文卷文言文《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练2021年广西北部湾(二)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
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
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
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
(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12.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
2021年部编语文中考考点之文言文比较阅读系列一

2021年部编语文中考考点之文言文比较阅读系列一(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苏轼《小石潭记》)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⑴四时..俱备四时:⑵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⑶晓雾将歇.歇:⑷影布.石上布:⑸俶尔..远逝俶尔: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16.【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透明、纯净,但描写角度方法不同:【甲】文段用“清流见底” 描写水的清澈,【乙】文段借游鱼描写水的清澈。
(2分)17.【甲】【乙】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但情感不同,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4分)【答案】14.⑴四季⑵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⑶消散⑷映⑸忽然(意思对即可)(5分)15.⑴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⑵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意思对即可)(4分)16.正面(或:直接)侧面(或:间接)(2分)17.【甲】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自豪之感、自得之情;【乙】文作者被谪贬后,也寄情山水,但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油然而生郁闷、孤寂、凄凉、忧伤之情。
(意思对即可)(4分)(二)【甲】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届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文言文比较阅读《出师表》和《诫子书》(一)及答案

.2021届中考语文考前冲刺文言文比较阅读〔一〕一、《论语》与《诫子书》比较阅读【甲】《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4分〕〔1〕传不习乎:〔2〕曲肱而枕之:〔3〕夫君子之行:〔4〕意与日去: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含哪几点?〔4分〕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二、《出师表》和《诫子书》比较阅读甲:《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1〕则不能励精,险躁〔2〕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3〕,意〔4〕与日去,遂成枯落〔5〕,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1〕淫慢: 沉迷、滞迟。
〔2〕险躁:草率、急燥。
〔3〕年与时驰:年华随着时间流逝而虚度。
〔4〕意:意志。
〔5〕枯落: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原卷版通用版)

湖心亭看雪(一)(2022·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提平,丝管夹岸。
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
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
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拥:______(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谓:______2.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
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批注:景象寒气逼人)(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批注:文中有画)3.【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4.【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说明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3) 故.(因此)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新课标第一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能够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画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
“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差不多上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3分)《论语》十则(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明白得和体会B.学而不思则罔.罔:困惑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C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2分)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摸索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如何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对一样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
如此,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三. 【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因此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X k B 1 . c o m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仅标一处)(1分)今齐地方千里今齐地/方千里2.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2分)A.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D.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皇宫中和朝廷中差不多上一个整体,提升、处分、夸奖、批判、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4.【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期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3分)答:第一问:都期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同意意见。
第二问:邹忌: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诸葛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警告,不失人臣身份。
5.【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复原你们的这些课程,你预备和他(她)如此说:(2分)答:略。
评分要点: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形内容即可。
四.【甲】因此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答案: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缘故是什么。
(3分)答案: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中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答案: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答案: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害就隐伏在那儿。
五.【甲文】因此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 2 分)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2 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3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一年”也可)..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2)期年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判议论我的过错,同时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害。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纳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同意进谏,并付诸行动。
六.【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