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罗默的知识外溢思想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思想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返回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罗斯托 (Rostow,W.W.) 的 《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
高额消费 成熟 起飞 为起飞创建前提 传统社会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国内来源 资本
外部来源
农业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
返回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重要概念——工业化、工业化的模式。同步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工业化战略——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
如何认识我国的工业化阶段
返回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与经济发展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 传统农业——技术长期停滞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金融资本
收入分配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实证研究结果
麦迪逊、钱纳里
要素投入中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资本的贡献
资本投入增长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资源配置效率的增长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新古典主义思路——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 累积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会一般地使所有收入 阶层受益。经济体系有一种自然走向充分就业的强 有力的趋势。舒尔茨、明特、巴拉沙、拉尔、鲍尔、 怀纳、哈伯勒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经济发展的思路
激进主义思路——对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的旧的国 际经济秩序以及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传统政治经济制度进行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
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
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发展经济学重点(考试专用)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即国民生产总会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为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增长的模型:一:哈多模型:它以下列假设为前提: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3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不变,即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优点:简洁性缺点:这个模型不具备自身调节的能力,一量出现不均衡,就只能任其发展下去二:索洛模型:总量生产函数、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结论: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倍增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罗斯托主认为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人类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阶段。
刘易斯指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由原来的储蓄和投资占不到国民收入的4%~5%的社会变为一个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15%以的经济的过程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利用汇率进行换算,进而就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部分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某一特定要素投入量之比资本(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什么是资本形成?它的过程?资本形成是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35=15分单选120=20辨析62=12 简答76=42论述二选一111=11发展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①罗斯托“起飞”理论:他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高额消费、追求生活质量;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条件二:建立和扩展主导部门有关联效应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②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等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③库兹涅茨效应: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变得较为平等;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Kuznets Effect 为“倒U形曲线”;④物质资本:是指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交通运输设施等在内的由有形的物质投资所形成的物质生产要素;⑤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能有效地增加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⑥智力外流: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⑦技术进步:新知识创造、新技术发明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并产生物质财富增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部过程;包括: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社会生产者本身的知识进展;⑧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企业所启动和实践,以成功的市场开拓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入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扩散等环节或阶段,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技术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⑨适用技术:发展中国家应根据理性判断,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适用技术可以是高级、先进技术,也可以是中间技术甚至低级技术,只要满足三个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要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现状、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和技术吸收及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获得最佳效益,促进经济发展;⑩可持续发展:①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国际环境发展委员会,1978;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联合国环境署,1989⑪二元经济结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部门;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⑫农业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也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的发展;⑬平衡增长: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⑭发展极:“发展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⑮倒U型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提出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⑯经济发展: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产品及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和习俗的变革;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4、高度的、不断增长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水平5、二元结构明显及普遍的不完全市场与信息6、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和农产品出口7、国际关系中的依附性和劣势地位8、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1. 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在间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等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 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产品及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和习俗的变革;区别:经济增长内涵较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经济发展既是质也是量经济增长的非充分性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必要性经济发展的外延的动态性经济增长是手段,而经济发展是目的;3、简述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P63-66一、生产要素严重短缺物质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教育水平的低下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这需要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三、结构性弱点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四、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不断加快;一方面,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与先进的激素;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五、制度因素制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导向作用;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六、其他外部因素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4、推导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关系式,并阐述其基本观点;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投资等于储蓄,I=S于是,I=S=ΔK两边同除以ΔY,得ΔK/ΔY = C= S/ΔY = sY/ΔY于是可以得 G =ΔY/Y = s/C这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基本方程式;由于C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因此储蓄和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思想: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基本观点:模型提出储蓄或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一个经济的增长能力依赖于一个经济的储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储蓄水平、刺激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该模型强调了经济不稳定的“内生性”,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就是其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并且这种不稳定的周期波动具有“累积”的效应;于是,政府的干预就是不可避免的了;5、推导索洛模型的基本关系式,并阐述其基本观点;1假设技术水平不变新古典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一个总量生产函数:Y=fK,L=AKL1-这一公式表明,产出水平取决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大小;同理,产量的增加就取决于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即:Y=f K, L根据假设,全部产出是由资本和劳动生产出来的,它们在全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是由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和投入量决定的,即:Y=MPPK K+MPPLLY= MPPK K+MPPLL两边同除以Y得:经济增长率:2考虑到技术进步以A / A表示技术进步率,则,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为:这一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这两种要素各自在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以及技术进步的程度;基本观点:模式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且强调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调节进行,而不是依靠国家干预实现的,通过价格的调节使资本和劳动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得以稳定增长;它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资本积累的作用,开始重视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6、简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起飞的三个条件是什么1.传统社会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经济技术生产率的进步非常有限;一般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a.一般由较为先进社会从外部入侵开始;b.动摇传统社会,加速其解体;c.引进先进思想和观念;该阶段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主集团和殖民政权;3.“起飞”阶段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经济起飞的条件:条件一: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条件二:建立和扩展主导部门有关联效应: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条件三: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主要特征: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本身所经历的变化,归根结底又表现在技术的吸收和扩散;4.走向成熟阶段成熟,指超越初始工业,能够吸收和有效的采用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起飞之后是一段长时期持续的增长,产量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白领人口比重增加;更多社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便宜的大众化的汽车可以购买到;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去拼命地赚钱;主导部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市政、保健、环境、旅游等各种艺术追求和人的自身精神发展;7、我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试谈中国如何有效的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1.人口问题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的硬约束;除了数量以外,人口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低下,也是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2.资源问题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按13亿人口平均计算,我们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了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地区分布还很不平衡;我国不仅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存在着资源开采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开发不足并存;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已经是当代人是否能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因此,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中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还有提高人口素质;2.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之一;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模式;变先建设后治理的做法为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有机结合;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实施的;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5.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为走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进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这就要求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并切实把它落实到实处;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世界经济日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新格局下,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把人类命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国际环境合作成为我国新的推动力和突破口8、简述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但不能是“惟资本论”;2.资本的配置是资本有效发挥的条件;3.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也是资本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4.重视物质资本的同时,也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5.也要重视资本制度的建设;9、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P9910、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战略P1071.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2.在劳动力需求方面:1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3消除要素价格扭曲现象4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11、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⒈改善资源配置:通过改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及资源结合方式⒉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⒊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⒋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劳务⒌引起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12、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引进技术主要有哪些途径必要性:P139-140途径:P142-14313、试述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托达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并以此理论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差异;第二,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第三,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第四,农业剩余劳动被工业吸收完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劳动供给将变得有限弹性;拉尼斯和费景汉: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的最大改进,是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纳入了分析范畴;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农产品支持看作为农业剩余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拉尼斯和费景汉建立了一个包含工、农两部门共同发展的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伪装失业者被工业吸收的阶段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0,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托达罗模型的内容:吸引农民进城的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城乡实际工资差异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市实际工作率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如何更好的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二优化农业结构,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托达罗指出,超过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率的人口迁移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仅仅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的,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自我吸收;三乡镇企业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当前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四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1、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治本之策;4、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城镇建设体制的创新进行户籍制度的创新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创新14、简述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这些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发展极”是由先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发展极”的作用:1技术的创新和扩散2资本的集聚和输出3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4形成“团块经济效果”“发展极”的形成需要的条件:第一,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第二,必须具有规模效益第三,必须有适当的周围环境,便于投资和生产“发展极”理论的政策含义: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发展极”,通过“发展极”自身的发展和对其他地区或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发展极”的形成的途径:一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生“发展极”;另一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成“发展极”;15、试比较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异同;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赫尔希曼在1958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1、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各有其优缺点;平衡增长理论强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却忽视了大规模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不现实性;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资源配置效率和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却忽视了不平衡增长所造成的结构失衡等严重后果;2、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是对立的,但有一定的联系;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利本斯坦---“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赫尔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优先发展主导部门工业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1)结构主义(2)新古典主义(3)新古典政治经济学(4)激进主义第一章导论1、从量和质的角度界定发展中国家(p1-p2)量:①刘易斯:发展中国家即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美元的国家②世界银行: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是指那些20XX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580美元左右的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是指那些20XX 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646美元左右的国家。
质:从质的方面去界定发展中国家,一般认为它们具有六个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2)低下的生产率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脆弱的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地位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的其用的状况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联系、区别(p2-p3)3、)含义: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发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4)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2)产出的变化5)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3)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6)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2)区别(p5)经济增长内涵窄,经济发展内涵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也是一个质量概念;(3)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p5)3、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哈罗德和多马于1948年同时提出的理论把短期的、静态的凯恩斯经济周期学长期化、动态化为经济增长模式,被认为是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先河、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1.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古典增长
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新技术进步理论。
这些理论探讨资本积累、劳动力
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发展经济学模型:
3.发展政策和策略:
4.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
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经
济学研究这些领域的理论和政策,包括对外援助、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
让等问题。
5.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研究农村发展、城
市化和城市贫困、社会保障等问题。
此外,发展经济学也研究了环境和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
6.发展经济学的历史: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践中,发展经济学家还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和计量技术来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实
地调研来获取经济数据和情报。
通过这些研究,发展经济学为制定经济政
策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精品]发展经济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类发展的含义及其关系1、经济增长定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增加。
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
(2)产出结构的变化。
(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
(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分配状况的改善。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当然,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就是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或必要条件。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4、经济发展的度量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这个指数是由莫里斯-D?在1979年提出来的。
缩写为PQLI,叫做物质生活指数,这个指标的构成是,一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
第二章一、“大推进”战略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和50年代提出来的, 指在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求在短时期内启动停滞经济,迅速推进工业化。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并且使穷国维持贫困状态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
而在这个多种力量的循环集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积累的循环集。
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一、文章概述本文旨在为延边大学2024级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提供《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的重点。
文章将按照课程内容的结构,详细介绍每一部分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二、课程主题解析1、发展经济学概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目标。
这一部分将探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以及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地位。
2、经济发展理论:我们将学习关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包括传统经济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
请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我们将探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如贫困、不平等、失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问题等。
请注意,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将学习各种经济发展战略,包括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市场化战略等。
请关注各种战略的优缺点以及实施条件。
5、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这部分将探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发展。
请关注全球化的利弊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6、可持续发展:最后,我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实现途径。
请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期末复习重点1、熟练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2、深入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3、理解并掌握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原理、实施条件和优缺点。
4、分析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机遇实现经济发展。
5、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实现途径,并能够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四、总结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制定出更为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陕西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学科,而发展经济学则着重于分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于准备参加陕西省考研经济学的考生来说,熟悉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和贸易等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经济发展理论1. 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特征经济发展是指经济运行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定向性的变化过程。
它的特征包括持续增长、社会进步、制度变革和资源优化。
2. 单一原因论和多因素综合分析单一原因论是指将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结于某一个因素,如资本积累或技术进步。
而多因素综合分析则认为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 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4.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城市化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劳动力的流动性。
二、经济增长1. 经济增长的概念和测度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加。
测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
2. 产出与生产要素增长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产出要素(劳动力、资本等)的数量或提高产出要素的质量来实现。
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4.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贸易与经济发展1.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贸易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资源配置和技术转移来推动经济增长。
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带来更大的贸易便利,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保护主义政策则会限制贸易,影响经济的发展。
3. 国际分工与经济发展国际分工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考试提纲
一,发展、增长、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上落后与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低,现正在积极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特性:1,收入水平底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沉重4,收入分配不平等5,城乡发展不均衡6,失业问题和就业不足日益严重7,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8,市场不发育与市场体系不健全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地位发展和增长不必然相等:无工作(未能制造多工作岗位)、无声(民众参与度不够)、无情(收入分配不合理)、无根(破坏文化多样性)、无未来的增长(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区别:增长:产出增加发展:随着产出增加带来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增长:GDP衡量发展:多个指标进行衡量、反应增长:数量发展:结构和质量增长:手段发展: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无意义的。
GNP核算体系的缺陷福利水平闲暇的效用产品类别,只能反映总产量产品使用价值的质量和改进产品的占有和分配情况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无法定价的效用地下经济各国物价结构差异很大,以美元折算的GNP在各国的实际购买力改进方面:数量和质量并重;发展指标补充增长指标;遵循成果而非投入;反应社会生产成果分配;以主观感受测度指标补充客观测度指标;加大基本生活权重。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并依此区分高度开发、中度开发、低度开发国家。
统计数字根据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毛额)等作为指标。
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预期寿命,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每个指标0最差,1最好,再进行简单平均。
分为高中低三组,高(0.8-1)中(0.5-0.8)低(0-0.5)。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摘抄
第一章1、发展中国家的含义:是指这样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或者是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或者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国家,或者是虽然某种资源禀赋(例如石油)能够给他们带来高收入,但经济结构单一,现代化程度不高,社会文明演进处于较低层面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1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2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3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4文化教育保健条件差,文盲率高;○5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位脆弱;○6社会、经济、文化的双元结构;3、发展中国家的四种分类方法;联合国的,世界银行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划分方法。
4、HDI: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出生时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来衡量的长寿;用成人识字率(2/3)和在校受教育的平均年限(1/3)的一个加权平均数来衡量的学识;以及用调整(根据购买力平价及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实际人均收入来衡量的生活水平。
(低水平0.51—0.79高水平)第二章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专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如何从贫困、落后的不发达阶段转变为繁荣富裕的发达阶段,讨论实现这一转变所需要的条件。
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2、纳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
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形成了一个循环。
两方面含义:(1)资本缺乏造成了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了低水平的需求,突出了资本在消除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
(2)第一个循环侧重资本存量、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循环侧重市场容量、收入和投资之间的关系。
3、来宾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克服资本稀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阱”,实现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平等等。
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
亚当斯密、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化论。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8、收入分配的两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收入分配有两种类型: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指之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直接的分配。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成员参与的经济活动。个人收入分配是由功能性新收入分配演变而来的,功能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决定着个人收入分配
洛伦茨准则:如果一条洛伦茨曲线的每一点均落在另一条洛伦茨曲线的右侧,那么前者比后者的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
假设曲线L(X)上的每一点都落在曲线L(Y)的右侧,根据洛伦茨准则,前者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高于后者。但可以发现,通过一个收入转移,L(X)曲线可以由L(Y)曲线得到,而这种收入转移是累退性转移。根据达尔顿准则,如果一种收入分配状态是由另一种收入分配状态经过一系列的累退性转移得到的,那么前者的不平等程度一定要比后者高。以上分析表明,洛伦茨准则与达尔顿准则是完全一致的。(P68页第三段)
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果即为资本形成。 高储蓄率为资本形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但是否会形成资本,这主要是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渠道是否通畅,而这个转化机制又决定于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完善程度,经济金融体制等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条件下,产品市场总是均衡的,那时就有储蓄等于投资。资本形成的来源: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问题整理讲解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问题整理考试题型单选(11*1=11分)填空(16*1=16分)名词解释(3,14分)问答(4,8分)论述(3,31分)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一.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其他部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变化的独立的应用学科,应用性、综合性、整体性、边缘性是发展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特征。
独特性:发展经济学考察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重视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①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区别:西方经济学在分析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时,假定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是不变的,它不考虑非经济因素。
联系:微观方面:都强调资源的稀缺性和有效配置;宏观方面:都把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长期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
②发展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一般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层次高,考察因素少,较抽象。
揭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趋势,不直接回答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理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考察因素较多,较具体,与现实生活贴近,还会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具体行为方案的研讨。
③发展经济学与其他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只研究某一经济活动领域,如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
发展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长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伴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产出和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江苏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经济学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重点考点整理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江苏省考研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内容,本文将对发展经济学的重点考点进行整理。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些考点,考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发展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考试中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全面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和指标。
1.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这些理论的基本假设、分析框架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
2. 发展经济学指标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常用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人口增长率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二、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重点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
发展战略包括传统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新兴经济体模式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战略的基本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考生需要掌握不同政策的基本内容、工具与方法,并能够分析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考试中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了解不同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与不均衡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差异原因和相关政策。
2. 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
考生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指标,以及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四、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考试中的热点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了解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相关政策。
发展经济学知识重点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判断3.单项选择4.简答题5.论述题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及性质(一)定义: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研究方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
研究目标: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所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二)性质:发展经济学从大一统的宏大经济理论式中走出,分化出若干个专业化的关于发展问题的子分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跨经济分析与非经济分析的边缘性的综合学科。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及历史差距(一)现实差距:1、收入水平、生产力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同,而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结构2、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3、人口聚集效应发展中国家普遍为负(二)历史差距 1.资源禀赋差距——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相对的人均收入和GDP水平 3.气候差异 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 5.国家移民的历史作用 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制度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经济效率三、50、60年代和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特征(了解)(一)1、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瑟~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斯克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以R.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理论特征:(1)反对单一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倡导双元经济并存,即经济学至少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2)注重结构主义分析,主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3)强调向发展战略,主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4)试图建立对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适用的宏大发展理论体系(二)1、70、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伯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2、理论特征:(1)主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2)反对国家的干预,主自由竞争、自由放任(3)主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三)1、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培刚、科斯2、理论特征:(1)把发展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发展中国家是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答:①低下的生活水平②低下的生产率③高人口增长率④高赡养负担比⑤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⑥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2、简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及其区别联系?答:经济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
(包括:①投入结构的变化②产出的变化③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④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⑤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⑥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区别联系: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宽;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如果出现有经济发展而无经济增长的现象,那一定是个别的、短暂的、反常的现象,而决不是一般的、长期的、正常的现象。
但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3、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组成。
4、库兹涅茨效应(为什么呈倒U型)。
答:①内容: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
②经济增长首先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发生,在这个部门中,就业量小而生产率和工资高,与之相比在传统部门中,就业量多而生产率和工资低;在传统农业得到改造之前,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而且扩大中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中的收入不均现象又可能比停滞的传统农业部门更严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工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人口的流动和就业量的变化使部门间的生产率趋于缩小,从而使收入差距缩小。
5、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答: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是从世界经济进程的跨度研究经济的历史及其阶段划分的理论。
经济增长一般分为六个阶段是:①传统社会阶段: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②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阶段:科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③起飞阶段:社会基础资本的积累,工农业技术和政治的发展。
④成熟阶段:起飞之后是一段长时间持续的增长,产量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
⑤大规模高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更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
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高质量生活,艺术追求。
6、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答: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并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①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的人们不能不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小;低储蓄水平引起资本稀缺,从而使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②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和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有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
(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7、人口过渡理论。
答:该理论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也可以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特别是可以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何以在现阶段人口过度膨胀。
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现代人口历史中同样的三个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高②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明显下降③第三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最终使人口增长很少甚至不增长。
※8、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
答:①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②社会不平等加剧③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④智力外流。
教育深化:即教育过度,本来小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中学毕业生代替了,本来中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大学毕业生代替了。
知识失业: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智力外流: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也称为“智力反向外援”。
后来人们把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接受高级专门教育的留学人员滞留不归也划入智力外流的范畴。
9、二元部门模式(刘易斯模式,人口流动模式)。
答: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仅能满足糊口、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为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10、拉尼斯-费模式。
答:①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②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③农业生产率的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11、刘易斯模式与拉尼斯-费模式的区别。
答:①刘易斯模式基本上对农业发展略而不论,而拉尼斯-费模式对农业剩余进行详细的分析②刘易斯模式把资本积累看做是工业部门扩张的唯一源泉,而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而拉尼斯-费模式则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都看成是工业扩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在模式中,拉尼斯论证了创新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③刘易斯暗含假定资本积累与劳动吸收是同步进行的或说要素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拉尼斯-费模式自然把要素比例看成是变化的,因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有出现不利于劳动转移和就业增长的可能性。
12、托达罗模式的基本思想和政策含义。
答:基本思想:①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②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③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④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
政策含义:①通过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不可能的②一切人为扩大城乡收入差异的行为必须消除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原因。
13、技术进步: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
14、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答: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15、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答:①无论从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看,还是从就业总人数所占的份额看,农业在发展中国家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②发展中国家非农业部门的增长紧密依靠粮食供给的稳步上升,如果粮食短缺,必将引起通货膨胀和工资成本上涨,从而不利于非农业部门的生产③农业部门为非农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也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④农业部门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资本积累率,因为粮食增产使非农业部门能得到充分的粮食供给,粮价可以保持稳定甚至下降,从而减轻工资成本的上涨速度,使利润幅度加大以增加累积⑤农业进一步方面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农产品的进口,从而有利于国际支付差的改善⑥进步的农业加上比较公平的农业收入分配,可以提高社会总需求,使工业产品得以顺利销售,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
16、全要素生产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
17、绿色革命的概念、特点以及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利益和消极作用?答:概念: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称为绿色革命。
特点:技术规模是中性的;采用高产良种的花费效应很高利益:①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②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缓和了劳动力盲目流动和失业问题,减轻了人口压力③对低收入阶层很有利④缩小了粮食的供需缺口,降低了粮食价格,从而也缓和了通货膨胀。
消极作用:①使收入分配不均恶化②引起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18、平衡增长理论。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答:罗:从主张工业化着眼,重点考察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强调资本供给和投资的不可分性,指出大推进式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还规定“同比率”投资和“同比率”投资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制定一条严格的路线。
纳:若将资本同时投资于广泛不同的行业,其结果是市场的全面扩大,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平衡增长,国际专业化关系,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19、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答:联系效应: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各产业部门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20、“发展极”理论。
(法国佩鲁)答: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这些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发展。
※21、“增长极”(增长点):企业和行业之间的亲和力将产生外部经济效果,这种效果使企业和行业在地理上聚集发展,从而出现“增长极”。
※22、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
答:①初级内向:经济上完全自给,基本上以农为主②初级外向:开始进行贸易,鼓励农产品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出口③次级内向:进口替代,采取保护措施,发展国内制造品生产,以国内生产的制造品去替代进口的制造品④次级外向:出口鼓励,发展国内制造品的生产,积极出口制造品。
23、“两缺口”模式。
(钱纳里、斯特劳特)答: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三种约束:①储蓄约束: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②外汇约束: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进口,阻碍了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发展③吸收能力约束: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和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
Y总收入=C总消费+I总投资+X出口总值-M进口总值(I-S)储蓄缺口=(M-X)外汇缺口,其中S表示总储蓄24、外国援助:通过让与条件而形成的国际转让,这种转让或者是不需要偿还的赠与或是具优惠条件的贷款,分为双边援助、多边援助。
(特点:①从援助国家或国际组织看,它是非商业性的②在利率和偿还年限上,往往有一定的优惠条件)25、外国投资的缺点?答:①虽然提供了资本,却降低了东道国国内的储蓄率和投资率②短期改善外汇短缺,长期中缺降低了东道国的外汇收入③公司税的贡献远小于从东道国得到的优惠④管理能力、企业家杆、技术和海外联系,并不能带动东道国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⑤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自身利益、经济实力影响政策,垄断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