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治疗临床论文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论文 当下手足口病护理新进展

临床医学论文 当下手足口病护理新进展

临床医学论文当下手足口病护理新进展手足口病(hand-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发生于婴幼儿的全球性、急性传染病,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为发病高危人群,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HFMD确定为丙类传染病[2],引发此病的肠道病毒以EV71、CoxA16多见,其中,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粪便、唾液或口鼻分泌物、空气、密切性接触等传播[3],幼儿园与学校多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公共场所。

为了降低婴幼儿发病率,提高HFMD治愈率,增强公众和卫生管理人员的认知,预防大范围暴发性流行,本文就手足口的护理及预防对近年来的进展做一综述。

1 HFMD的临床特点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类疾病,起病急,传染性强,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粘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导致感染的播散[4]。

根据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中由EV71感染的临床表现,分为五期,手足口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开始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如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差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累及神经系统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烦躁、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严重者即为心肺功能受损,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浅促,出冷汗,面部发白,四肢湿冷,指(趾)发绀,血压降低,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2 护理2.1 维持正常体温保持室内室内温湿度,患儿衣被不易过厚,汗湿的衣被及时更换。

高热期间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并记录,药物降温的同时辅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可在患儿额头、颈外侧、腋下、腹股沟、后背等部位,禁忌擦拭前胸、腹部、足底,尽量避开皮疹部位,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血压、心率变化,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2 口腔、饮食护理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其次,鼓励患儿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摄入辛辣、苦咸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者,需给予静脉营养。

临床医学论文 8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及消毒隔离措施

临床医学论文 8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及消毒隔离措施

临床医学论文8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及消毒隔离措施肠道病毒会直接导致患儿患上手足口病,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以及柯萨奇A16病毒,其发病人群以婴幼儿居多,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疱疹、斑丘疹等[1]。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肺水肿、脊髓炎、脑炎以及脑膜炎,死亡原因则包括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脑炎。

我院对87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2月-20xx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共87例,其中男44例,女43例,年龄6个月-20岁,平均(15.3±2.1)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足部、手部以及口腔黏膜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疱疹或丘疹,疱内可见少量液体且有红晕,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患者体温均在38℃左右。

其中有7例患者合并心肌炎,心率不规则。

1.2方法1.2.1消毒隔离:按照呼吸道以及消化隔离处理,加强患者病床前的隔离,随时用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消毒。

使隔离室内保持通风状态,同时确保隔离室中空气新鲜,紫外线照射2h/d。

隔离室地面应采用2000mg/L消毒剂清洗。

隔离室中的垃圾采用含氯消毒剂溶液1000mg/L进行喷洒,同时需要对患者的随身衣物进行暴晒以达到充分消毒杀菌的作用。

待患儿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便可解除隔离。

护理人员在于隔离室患者进行接触后全部采用消毒液洗手。

1.2.2皮肤护理:每天为患儿洗澡,同时为其更换棉质衣物。

在对患儿进行清洗的过程中严禁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各种刺激性物品。

针对于年纪较小的婴幼儿而言,应当加强对其私处的清洗,视患儿情况需要可对其采用抗菌药物类软膏。

除此之外还应当使病床干燥、整洁,进一步减少对患儿的皮肤造成刺激。

注意对患儿的指甲进行修剪,避免出现抓伤导致感染发生,若是发现患儿已经出现皮肤破裂等情况,可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涂抹。

1.2.3口腔护理:针对手足口病患者而言,在舌、口腔颊部、咽、上腭等各个部位均有可能出现疱疹以及溃烂情况,情况严重时会对患者的进食造成直接影响,同时再加上患者可能具有发热情况,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情况发生。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第一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治研究论文【摘要】从国内外手足口病流行概况、临床症状和中西医药治疗近况等方面对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防控措施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手足口病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但同类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则均有共性,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

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

一、国内外流行概况自1974年Shc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脑炎患者中分离到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和流行。

1972一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发生EV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无菌型脑膜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共济失调、发热惊厥等,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1975年在保加利亚发生超过750例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EV71感染,无手足口病症状,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群体发病,其中报告无菌型脑膜炎545例、类脊灰样麻痹52例、脑干脑炎68例(死亡44例),其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延髓受累导致呼吸衰竭而出现急性死亡。

日本1973和1978年出现2次VE71感染流行,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1973年为24%,1978年为8%)。

1997一2000年EV71在日本再度活跃,流行期间的皮肤和黏膜表现证明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毒株的基因型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与EV71感染有关的神经系统表现因小脑、脑干和间脑等受累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

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29例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82例手足口病治疗论文

82例手足口病治疗论文

82例手足口病治疗体会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临床诊断明确的手足口病82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临床诊断明确的手足口病8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0例,5岁以下有72例,5岁以上有10例。

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5—8月份,7月份是高峰期。

1.2 临床表现 82例病例中,多数表现发热,手足、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少数为手、口腔疱疹。

1.3治疗方法加强护理,再用思密达粉涂口腔疱疹、溃疡,促进愈合,利巴韦利抗病毒治疗。

2 结果本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5—7天,82例患者最终都治愈出院。

3 讨论3.1 临床特征手足口病是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3.2 传播途径(1)接触病人皮肤。

(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饮用污染的水。

3.3 预防做到“洗尽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3.4 鉴别诊断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体疫、疱疹性咽颊炎等疾病鉴别。

3.4.1 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血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在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皆有。

口腔黏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手足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显效14例(34.15%),有效17例(41.46%),无效10例(24.39%),总有效率75.61%;治疗组:显效28例(68.29%),有效11例(26.83%),无效2例(4.88%),总有效率95.12%。

两组患者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手足口病;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20-02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1]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可引发的肠道病毒有很多,但主要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2]。

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突发性、爆发性和很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3]。

我院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为10个月~6岁,其中患儿以3岁以下的为主,共53例,占64.63%。

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各41例,两组患儿间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间具有可比性。

1.2一般症状患儿口腔黏膜和唇内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有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多为持续性的发热,患儿手心、足心和臀部有皮肤斑丘疹,出现最多的是脚心。

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补液、抗炎等常规的西医治疗。

治疗组:急性症期间的药方:石膏15~30g、大青叶12 g、野菊花12 g、赤芍12 g、蒲公英10 g、金银花10 g、黄芩10 g、连翘9 g。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生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等护理方式,探讨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50例患儿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应及时确诊,立刻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减小感染人群,实施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0-01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状之一,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是指有机体因肠道病毒而引发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粘膜疱疹或溃疡的临床症状。

[1]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的儿童,以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具有传染性强、感染严重、不易治愈等特点,为隐形传染疾病。

其中,引发病症的病毒多达20多种,主要通过饮食、分泌物以及患病儿童所使用的毛巾、牙杯、玩具、奶具以及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

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患儿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1-201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50个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0-1岁之间的病例有12例;1-3岁之间的病例有21例;3-5岁之间的病例有17例。

患病原因包括:12例肺炎、14例心肌炎、15例并发脑炎、其他病症9例。

参与研究考察的病例均得到患儿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果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引发脑膜炎、心肌炎或者院内交叉感染。

患者住院时间为3-10天。

结论良好的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上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护理体会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6-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患者平均年龄3岁。

经过临床诊断患者手足部和臀部有明显的疱疹,口腔内也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者溃疡,所有患者都有或轻或重的发热症状。

其中有22例患者发烧在37.5-38°之间,18例患者体温在38.1-39°之间,其余患者>39°。

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膜炎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3-10天。

1.2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灶:患者病灶处皮疹的形态为斑丘疹、椭圆形丘疹、疱疹、斑丘疹,一般在24h后转化成水疱疹,水泡最小的米粒般大小,最大的黄豆粒般大小,水泡破裂后黏液比较浑浊,约一周后逐渐消退。

消退后原病灶处并没有色素积淀。

口腔病灶:选取的68例患者均有口腔黏膜病变,患者唇侧、舌侧有红色斑点和斑丘疹,一般直径在2-5mm。

1.3方法1.3.1隔离消毒患者确诊为手足口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患者所在的隔离病房应当保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每天要进行3-4次通风,每天为患者进行紫外线照射3-4次,在患者病房内们应当准备好助听器、输液盘等。

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试剂对患者用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擦拭,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用品每隔6h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患者的玩具应当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应当加1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混合,静置一小时后才可倒掉。

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研究

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研究

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研究目的: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

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8例患儿经过及时地早期治疗,全部获得痊愈,无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结论:每一年的4 ~8月份,儿童易患手足口病,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手部、足部以及口部容易出现皮疹、疱疹伴,均可以经临床诊断出是手足口病。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标签:手足口病;治疗分析1.前言手足口病主要是因肠道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疾病,通常是多发于1~5岁的儿童,据调查发现,在托幼机构以及小学容易发生流行, 特别是对婴幼儿易感。

手部、臀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均出现疱疹, 而重症病患会伴有伴发热、咳嗽以及流涕等症状, 部分患儿会导致心肌炎、脑膜脑炎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1]。

现将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做如下分析: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7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童46例,女童32例。

最大6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为3.4岁,在5月份至8月份,发病人数是最多的。

2.2 临床表现: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手部、臀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全部有程度不一的疱疹,手部或者足部疱疹例数最多,占36例;臀部疱疹的占21例;口腔疱疹的有21例。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最多见,均是伴有程度不一的发热,本组共有58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其中37.4~38.1℃的占32例,38.1~39.2℃的占14例,≥39.2℃的占12例;患儿发热的持续时间最长为6天,最短为2天,平均发热时间为3 d,一般热型不定。

除此之外,有少数的患儿伴有咳嗽,呕吐、恶心以及易惊等之类的症状。

3.临床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综合患儿体质、症状等方面的情况,给与全部患儿如下的治疗:3.1常规治疗:(1)加强消毒以及隔离, 给患儿保持一个通风的环境。

对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论文

对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论文

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探析目前,经临床数据表明,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的病症之一,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夏、秋季多见。

由于传播的途径多,快、在短期内就可能造成大流行,一旦小儿感染上述病症,必须要抓紧诊断治疗,以免威胁小儿的生命,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仅供参考。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1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由于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它使宝宝饱受折磨,那么,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首先是由于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然后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最后还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特别青睐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而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我们称为隐性感染者,但会成为病毒的载体,传播病毒。

2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2.1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2.2 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小儿感染肠道病毒后,潜伏期一般3—7天。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常常突然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出现皮疹。

在宝贝的小手、小脚、屁股上出现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偶尔可出现点状出血点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3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案3.1 一般治疗①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③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④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⑤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⑥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⑦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根据手足口的发病特征对轻度和重度患儿进行区分,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患儿家长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患儿的痊愈,说明规范护理是患儿康复的有力保证,同时消除了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范文一:手足口病的护理【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一年4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

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

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

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

现将该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2月30日一12月2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298例,其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7岁。

其中3岁以下218例,3岁~7岁80例,病情较重7例。

平均住院6天,经过精心护理、严格消毒隔离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体会2.1发热的护理绝大多数患儿有发热。

采取的护理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患儿T 38.6℃给予物理降温,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

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鸡蛋汤、菜汤等;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30例临床论文

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30例临床论文

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将手足口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5~10 mg(kg?d),对照组采用病毒唑片5~10 mg(kg?d),观察临床体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症状体征消失比对照组早,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昔洛韦;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发疹性传染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

本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l病毒(肠道病毒感染)是其中的一种。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5~7月尤其是高发期。

其潜伏期一般2~8 d。

由于被传染上的孩子会在手、足皮肤或口腔黏膜上出现类似水痘样的小疱疹,因而被称为手足口病。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将手足口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

1 2 方法观察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5~10 mg(kg?d),分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病毒唑片5~10 mg(kg?d),分3次口服。

1 3 疗效标准根据全国进作组统一规定的标准,治愈: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改善率天大于90%。

显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改善率为70%~9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改善率为30%~70%。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改善率小于30%,进行量化评定。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两组对比分析,24例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循环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本文对重症hfmd患儿的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采取更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护理;儿童手足口病(hfmd)由柯萨基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侵犯3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大部分患儿为轻症,1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可发生脑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而导致死亡。

对这部分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重症hfmd护理角度出发,总结经验,更好的治疗重症hfmd患儿服务。

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hfmd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实用儿科学》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从6个月至5岁6个月,平均年龄2岁3月。

其中41例并发脑炎,10例并发心肌炎,1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并发感染性休克,7例并发肺炎治疗按《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方案。

住院天数从16 d到25 d,平均20 d。

除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 1 一般病例护理大部分病例为轻症,表现为手、足、口腔疮疹,可并发热、咳嗽及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拒食等。

大部分在一周内自愈。

护理工作要做到面面俱到。

病房实行隔离制度,保持良好通风,患儿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用消毒剂浸泡处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疱疹导致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护理口腔。

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

对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正确指导应用退热药,专人护理,防止惊厥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精神状况,并准确记录。

小儿临床论文手足口病论文

小儿临床论文手足口病论文

小儿临床论文手足口病论文小儿手足口病7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为手足口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临床参考资料。

方法本文通过对本院2009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76例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病率5岁以下68例(占89.47%),其中3岁以下56 例(占73.68 % ),5~8岁8例(占10.53%)。

76例均见手足口皮疹(占100%),42例伴发热(占55.26%),并发症以肺炎的患儿最多,有9例(占11.84%);并发心肌损害的4例(占5.26%)。

重症患儿2例(占2.63%),危重病例无。

本组患者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重症患儿给予降颅压、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全部病例治愈。

结论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其中防控是关键,做好个人与环境卫生,加强疫情报告,早隔离,并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并发症预后手足口病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伴或不伴发热,个别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

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

2008年、2009年在我国多地区有爆发流行,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本院2009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76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希望对该病有更深入地了解,更好地作好进一步防治。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9 年3 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76例,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年版)中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1]。

对其进行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尿、便常规化验,血糖、血生化、血沉、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

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与重症病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结果治愈517例,治愈率为98.29%,死亡9例。

结论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饮食指导及心理辅导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消毒隔离,可有效控制传染性。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手足口病是受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常是由飞沫、唾液等经呼吸道进行传播,或是由污染物及手经口进行传播,也或是由粪便进行传播1。

其临床表现为患儿发病较为突然,可引起手、足、口腔及臀部的疱疹或皮疹,也会引起发热,少数患儿还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

我院于2010年3月到6月共收治538例10个月—4岁的手足口病患儿,经科学合理的临床观察与细心的护理,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次涉及资料为2010年3—6月份收治的538例患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65例,送广州治疗12例,转本院儿科及重症室有53例治疗,其中死亡9例、治愈44例。

526例患儿中发热453例,体温为37.5℃—39.2℃,持续发热时间为1.5—3天;526例患儿均出现口腔黏膜疹,在发病初期有4mm水泡样的黏膜疹出现,且边缘充血。

在发病2—3天后黏膜疹破溃成溃疡,致使疼痛加剧,造成患儿饮食困难,在2—3天后愈合;均出现皮疹,且以手掌、足底、肛周及臀部多见,也会偶发于肘部、膝部及躯干处,在发病的1—2内会有玫瑰色充血性疱疹或斑丘疹出现,呈椭圆或圆形,直径为2—4mm且数目不等;128例出现咳嗽、咳痰及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2 临床观察2.1 普通病例观察普通病例其发病潜伏期通常为2—7d,患儿发热的热程也为2—7d不等,且体温越高,其热程也越长、病程也越重。

在发病期间,患儿常有哭闹、流涕、咳嗽、烦躁、食欲不振及拒食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

方法:将8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儿均给予相同西医治疗即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组加用中医方药治疗,即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2组发热天数,口腔疱疹消退、皮疹消退的时间。

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6岁6例。

本组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9年版)的诊断标准[2]。

急性起病可见口腔疱疹或溃疡及手足臀部小疱疹,初为小红斑疹,后转为疱疹,局部瘙痒。

59例在发病前期伴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随机将86例患儿分为 2 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2 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 组患儿均给予相同西医治疗即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有高热时予以布洛芬口服退热,有口腔疼痛拒食者予以补液支持等对症治疗。

治疗组加用中医方药治疗,即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方药为: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葛根、升麻、石膏、薏苡仁﹑茯苓﹑甘草,方药需根据患儿年龄药物剂量有所不同;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2 组发热天数、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消退的时间、药物不良反应。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 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用药1~3d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及臀部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用药 3~5d 体温正常,手、足及臀部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好转;无效:用药5d 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口腔疱疹及溃疡无好转。

2.2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 23 例,有效15 例,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治愈16 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74.4%,2 组疗效比较,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诊疗论文

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诊疗论文

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43-02【摘要】目的:对手口足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以2010年1月~ 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9个月~12岁,年龄在3岁以下的患者有50例。

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2例,治疗组患者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备可比性。

结果:治疗组患者无论是在临床的治愈率上还是在治疗的总有效率上,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更昔洛韦对于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控制效果明显,能够有效促进疾病康复,并且能够预防疾病的蔓延。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诊治;传染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属于我国定传染病中的丙类传染病。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肠道内存有致病菌,患者以婴幼儿为主,特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患有此病。

手足口病的发病时间主要是在每年的夏、秋两季,其中9月是发病高峰期。

目前,手足口病已经被列为我国法手足口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此类病体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染途径主要是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患者一般情况下症状比较轻微,儿童患了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流口水,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会起一些小水泡。

由于这种疾病具有病传染性强的特点,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为了能够有效地治愈此种疾病,控制它的蔓延,我院采用了更昔洛韦对其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2010年1月~ 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9个月~12岁,年龄在3岁以下的患者有50例。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相关临床标准,即:①具备流行病的特征。

手足口病180例诊疗体会论文

手足口病180例诊疗体会论文

手足口病180例诊疗体会【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包括coxa4.5.8.10.16型,b2.3.5.7型,ev71及埃可病毒,尤以coxa16及ev71最为常见。

ev71占54.5%,coxa16占17.4%,其它肠道病毒占28.3%[1]。

ev71感染可以仅引起手足口病(hfmd),也可合并疱疹性咽峡炎等呼吸道症候群或消化道症状,少数累及神经系统并出现心肺症状[2],甚至死亡。

ev71感染多呈季节性流行,亦可全年散发。

【关键词】手足口病;诊疗自2008年10月起,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爆发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年龄从6月-13岁不等,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亦差别较大。

就乌兰察布市而言,2008年10月起,截止至2009年7月31日,我地区手足口病例明显增多,而本地区经济较落后,无能力进行病毒分离,不能按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进行全面检验,但针对本病特点及幼儿病毒感染的表现,我科依靠临床仅有辅检,结合常规抗病毒治疗经验,对患儿进行综合治疗[3],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依我科诊疗,向医界同仁及类似我区不发达地区共同探讨治疗,促进手足口病的治疗。

1 实验对象2008.10.1——2009.07.31,我科收治的手足口病180例。

年龄6月-13岁(〈1岁,男5,女2;1-3岁:男45,女49;3-7岁:男35,女34;7-13岁:男6,女4;血常规:wbc4-15*109/l,快速血糖410mg/l持续发热〉38.5℃,3天以上患儿。

临床表现:精神差,口腔黏膜散布小溃疡,咽后壁多分布充血性小疱疹,咽扁桃体充血ⅰ-ⅱ°。

手足掌面散布充血性小丘疹,多不伴痒感。

肛周为浅红色小丘疹,心肺腹查体多无阳性体征。

可伴口腔疼痛,流涎,或不能进食水。

治疗经过:常规予头孢ⅲ代抗生素,或阿奇霉素,加炎琥宁注射液(5-10mg/kg)西咪替叮注射液(1-2mg/kg),能量和剂(维c、atp、辅酶a)。

手足口病120例临床论文

手足口病120例临床论文

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治经验。

方法:2008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879例,随机抽查120例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0例患儿中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

发病年龄2个月~9岁,平均年龄2.4岁。

所有病例均有口腔内疱疹或手足、臀部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时间2小时~4天,平均1.4天。

经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后,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手足口病可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达到临床痊愈,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诊治经验2008年5月~2008年10月收治小儿手足口病患者879例,随机抽查其中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所选120例患儿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2]。

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岁12例,1~3岁81例,3~6岁21例,>6岁6例,平均2.4岁;56例为托幼机构患儿;29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

临床表现:71例患儿以发热伴皮疹为首发症状,体温37.4~40.2℃,热程1~4天;所有病例均见皮疹或疱疹,分布于手、足、臀、口腔内,初为红色斑丘疹或丘疹、疱疹、周围有红晕,愈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可伴有流涕、咳嗽、厌食、少食、流涎、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嗜睡,易哭闹、精神萎靡。

实验室检查:wbc<4×109>/sup>/l 11例,wbc 4~10×109>/sup>/l 68例,wbc>10×109>/sup>/l 41例,l>60%83例,n>60%37例。

治疗方法:均给予抗病毒(利巴韦林或炎琥宁,痰热清)治疗,利巴韦林剂量10mg/(kg·日),炎琥宁注射液5mg/(kg·日),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日);发热>3天或(和)wbc>10×109>/sup>/l者加用抗菌药物,如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头孢甲肟或马来酸阿奇霉素等;腹泻者给予蒙脱石散剂口服,咳嗽者给予肺热咳喘口服液,复方锌布颗粒等;适当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部分重症病例,予应用甘露醇降颅压,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分2~3天)冲击治疗。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中西医治疗策略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中西医治疗策略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中西医治疗策略2009年7月18日,清晨6:00,我匆匆赶到医院。

患儿是个6岁的小女孩,抱在父亲的怀里,脸儿红扑扑的,双眼半开半闭着,呼吸很急促。

我用手中的小电筒一照:女孩小小的舌头上布满了红红的疮疹。

“发病多少天了”?“第3天了。

”主管医生很快地回答着。

“又来了?手足口病的重症?”我心里不禁问自己,因为在这清晨之前的两个早上,已有两个患儿患了同样的病,很晚了才来住院,错过了救治的时机,最后虽经积极抢救但回天无术了。

手中的听诊器很快移到小女孩的背部,在她细细的呼吸里,我听到了粗糙的啰音,这是手足口病发展为危重症的早期征象。

“马上按重症病例救治,同时做好转送上级医院的准备!”我转身下达了指令。

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来自之前两个小孩的教训,清楚现有的抢救条件与技术的限制。

1.5个小时后,我接到了电话,小女孩永远地走了,2个小时前的小女孩此刻变成了天使,我再也看不见她红红的脸了。

——一位基层医生的日记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服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剂等。

阿昔洛韦治疗剂量为20 mg/kg体重,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日;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mg/(kg·天),分3~4次服。

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的作用。

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为5~10 mg/kg体重,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日,疗程3~5天。

干扰素治疗剂量为100万u,肌肉注射,1次/日。

有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如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疗效。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

治疗剂量为10 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3次/日,疗程3天;或者口服利巴韦林含片1/4~1/2片,4次/日。

利巴韦林气雾剂给药方便,既避免了口服引起的口咽部不适,又大大降低了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家长与患儿都易接受;并且药物含有高浓度的微粒能透过黏膜,进入口咽部,直接与病毒组织接触,降低肝脏首过代谢,提高了局部药物抑制病毒的浓度,可迅速减轻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

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8例患儿经过及时地早期治疗,全部获得痊愈,无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结论:每一年的4 ~8月份,儿童易患手足口病,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手部、足部以及口部容易出现皮疹、疱疹伴,均可以经临床诊断出是手足口病。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03-01
1.前言
手足口病主要是因肠道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疾病,通常是多
发于1~5岁的儿童,据调查发现,在托幼机构以及小学容易发生流行, 特别是对婴幼儿易感。

手部、臀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均出现疱疹, 而重症病患会伴有伴发热、咳嗽以及流涕等症状, 部分患儿会导致心肌炎、脑膜脑炎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1]。

现将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做如下分析: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7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童46例,女童32例。

最大6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为
3.4岁,在5月份至8月份,发
病人数是最多的。

2.2 临床表现: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手部、臀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全部有程度不一的疱疹,手部或者足部疱疹例数最多,占36例;臀部疱疹的占21例;口腔疱疹的有21例。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最多见,均是伴有程度不一的发热,本组共有58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其中37.4~38.1℃的占32例, 38.1~39.2℃的占14例,≥39.2℃的占12例;患儿发热的持续时间最长为6天,最短为2天,平均发热时间为3 d,一般热型不定。

除此之外,有少数的患儿伴有咳嗽,呕吐、恶心以及易惊等之类的症状。

3.临床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综合患儿体质、症状等方面的情况,给与全部患儿如下的治疗:
3.1常规治疗:(1)加强消毒以及隔离, 给患儿保持一个通风的环境。

(2)加强患儿的护理工作, 给患儿勤洗手。

(3)加强患儿的饮食起居,注重患儿的营养需求,瞩家属为患儿准备清淡而且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给患儿吃生冷性食物以及刺激性食物,瞩多饮水和多漱口[2]。

3.2药物治疗:给予抗感染以及抗病毒的对症支持治疗:以炎琥宁以及利巴韦林等之类的抗病毒药物为主,进行抗病毒治疗。

部分患儿采用头孢类为主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与此同时,给予患儿适量维生素 b2以及维生素 c治疗。

患儿口腔黏膜则是涂抹适量思密达, 并应用炉甘石洗剂来涂于患儿的手部、臀部以及足部等
部位的疱疹[3]。

4.结果
78例患儿经过及时地早期治疗,全部获得痊愈,无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疗效令人满意。

5.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因20来种肠道病毒而诱发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中以 ev71以及 coxa16最为常见。

在近些年的相关报告可知,因ev71而引起相关症状是比较重的。

在我国各地区,均有手足口病的相关报告,该病在一年四季均会出现,主要在夏季和冬季最为多见,所以,在合适的时间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手足口病进行及时隔离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防止手足口病的不断蔓延。

手足口病通常是呈自限性,而且预后较好,近年来,此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所以临床上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本组所有的病例均是来自患儿,可见一般易发于小儿,据了解,托管所机构尤其流行手足口病。

对该病的早期发现以及治疗,是减少手足口病发生率以及传播速度的关键所在,这对减少重症的病例发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各地区的托儿所应该每天坚持晨检,通过对幼儿的手部以及足部等部位的皮肤仔细检查,利于及时发现手足口病患儿。

本研究中,就有39例是托儿所晨检时发现患儿的手部以及足部等部位出现疱疹而及时就
诊的,所以,在托儿所进行日常晨检十分有必要。

由于手足口病是因多种肠道病毒而导致的,所以病毒的潜伏期
多是在两天至七天。

而人是肠道的病毒最大的宿主,患儿和以及隐性感染者全部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通常肠道病毒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隐性感染的比例非常大。

除此之外,肠道病毒的传播渠道十分的复杂, 而传播速度十分快速,因此,在短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大范围流行[4]。

本组研究中的全部患儿,多数的临床表现属于轻型,通常病程均是在5天至10天左右,而对并发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病例, 在临床上应给与高度的重视。

经及时做好早期的诊断,以尽早进行脱水降颅压, 应用激素可以在早期有效地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出现。

而对于重症患儿,则是必须要及时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在本组全部的手足口病患儿中[5],患儿手部、足部以及口腔黏膜均出现疱疹,这是患儿最主要的症状,也有少部分伴有发热,但基本上是中低热, 大部分的病患并没有发热现象,仅仅是出现皮疹。

临床上,以皮疹性状和特征为依据,极易做出诊断。

本组患儿没有一例是重症病例。

在本组病例中,临床上的治疗方法除了给予常规的治疗之外,还及时给予患儿利巴韦林以及炎琥宁等之类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这在早期治疗手足口病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有部分病例属于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还进行局部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皮肤受到感染,。

本研究还应用适量的免疫增强剂,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支持治疗, 以控制或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6.总结
总而言之,在本组的所有病例中,经过及时诊治,全部的手足
口病患儿全部治愈, 而且没有发现任何的不良药物反应。

手足口病作为儿科最为常见以及多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大多数都是轻型, 可以进行门诊的隔离治疗,。

对手足口病有个正确的认识本,不断加强对此病的疫情报告, 加强对疫情的扩散控制, 是防止手足口病在小儿人群暴发流行暴发流行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丁继光,孙庆丰,郑戈,温怀加,虞上勇,林峰,潘嘉西,孙芳红,陈威,杜庆玮. 重型手足口病20例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j]疾病监测, 2008, (10) .
[2]孙景春,艾清,张玲,王爱林,常红叶.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在诊断儿童心肌细胞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01) .
[3]周桂琴,曾玲玲,林连升,王玉光.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进展[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0, (04) .
[4]周大明,沈雷,宗文宏,姜继军,黄祖璇.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1) .
[5]李燕,王晓青.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病情观察与护理[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0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