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1979年以后, 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家案、“胡风反革命 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 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到1980年,包括《收获》、 《当代》、《十月》、《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 文学刊物和省市所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 仅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 了众多的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3、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 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 于人的“异化”问题。
4、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 《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 现代派。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思 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新 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艺 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艺 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评 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亮 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在全 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萨特、 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亚·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作家名字,逐渐 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潮”电影、新潮 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不过,这个时期, 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在零散的、常识性 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广大作家和读者 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兴起,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颠覆和重组,追求个性化、超验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旨在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文化形态日益繁荣兴起,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形成。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和经验已经不再足以解释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而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不断涌现,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素材,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审美取向。

一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有全球性的文学形态;一些作品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审美。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些作品更关注内心体验和心理刻画,引入意识流等技巧,表现出深刻的个人主义和超验主义精神;另一些则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模拟游戏、虚拟现实等,体现出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文学的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交流和融合,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将会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不断追求新时代文学的较高境界。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2、政治的拨乱反正 • ①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
性。 •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 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新体验小说:
⑴概述
1993年9月25日《北京文学》编 辑部邀请陈建功、赵大年、母国政、 刘庆邦、许谋清、王祥夫等中青年 作家召开座谈会,决意联合发起 ‚新体验小说‛创作大联展。1993 年11月9日《北京文学》又邀请在 京的毕淑敏、徐小斌、刘毅然、齐 庚林、王愈奇等10位青年作家举行 陈 组稿会。以后《北京文学》从1994 建 功 年第1期起,开始接连推出‚新体 验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代表作品: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 陈建功的《半日追踪》
朱 鲁 羊 文
刁 斗 韩 东
5、‚现实主义冲击波‛:
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 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 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积极关注 我们社会当下的生活,关注社会下层百姓的窘困 处境,关注社会改革途中的曲折与艰难,也关注 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良的倾向和风气,以现实主义 的手法,生动地写出社会转型期活生生的现实生 活,引起文坛的瞩目,因此被人称为‚现实主义 回归潮‛、‚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的 回归‛、‚新社会问题小说‛、‚新现实主义‛ 等。
⑵新现实主义小说的 代表作品:
谈歌《大厂》,何申《信访 办主任》、《年前年后》; 关仁山《大雪无乡》、《九 月还乡》;刘醒龙《分享艰 难》;张继《黄坡秋景》; 张宏森《车间主任》《大法 官》;范小青《百日阳光》 等等。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文学发生的背景及意义,掌握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格局,走向明确文艺理论发展的态势。

重点: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创作思潮的格局。

难点:明了文学创作思潮的演变状况和各种文学创作思潮下的小说创作概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思考题:1.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特点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演变及格局3.新时期文学兴起的原因必读作品与文献:1.丁帆主编《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诗性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志中著《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4. 金汉主编《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学出版社2002年5.曹文轩著《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思想解放潮流及其背景新时期既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1976,10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喘息、过度,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学也从极左路线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回归、发展、深化与现代主义的引进、改造、融合、创新,这样一个多元美学原则并存、竞争、繁荣的新时期,其核心是:与文革决裂,反观历史,做出新的思考。

人们对过去时代存在的生活的荒谬性、对理论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戒律的质疑与冲决思想戒律的冲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潜流,并终于在70年代末期冲出地表,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其表现是: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

2. 同年11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彻底推翻了《纪要》,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真正开始。

3.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纠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了。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四、重写文学史

1985,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陈思和的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先后发表。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并强 调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宏观”、 “整体”把握的主张,反对把文学史的 分期与社会政治史分期作简单的比附。
五、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1、缘起 1993、6《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 的对谈录《旷野上的废墟——人文精神 的危机》,以情绪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 学现状展开激烈批评。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拨乱反正
一、政治思想领域的解放潮流 1、告别文革 1976、10,四人帮被逮捕。 1977、8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结束。
2、思想解放运动

延续文革的思想禁锢。
1977年华国锋“两个凡是”的意见

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 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展开了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观点的多元



批评态度,对市场经济造成的现状忧心忡忡, 言论带有激进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色彩。上 海学者陈思和、王小明。作家张承志、张炜 乐观态度,更多看到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积极 的一面。北京批评家张颐武,作家王蒙、刘心 武 谨慎态度,对文学精神品位的下降表示忧虑。 北京的学者谢冕、洪子诚
六、关于现代化的想象
三、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
1、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 1985《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来自于 对文学的政治功能和文学创作上的机械反映的厌恶和批判。 2、陈涌等人的坚决否定 忽视社会实践,不赞成把文学规律分为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错 在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倾向;不成体系,概念混乱,甚至自相矛 盾;出发点不符合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实际;作家与人物之间的 “二律背反”难以成立。 3、对陈涌等人批评文章的反批评 这次讨论的热烈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从心态的角度说,它 解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上的舒服,为推动文艺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道路。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06
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和价 值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思想解放
新时期文学思潮倡导思想解放,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
文学创新
新时期文学思潮鼓励创新,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如 先锋小说、伤痕文学、新写实主义等,丰富了中国的文学 表现手法。
反映社会变革
新时期文学思潮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和 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发展
寻根文学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逐渐成 为当时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其影响一直延 续至今。
主要作品及作家
主要作品
《活着》、《狼图腾》、《平凡的世界》等 。
主要作家
莫言、余华、贾平凹等。
பைடு நூலகம்点和影响
要点一
特点
寻根文学注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地域 文化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
要点二
影响
发展
伤痕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兴起,通过描写个人经历 和内心感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痕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 现象。
主要作品及作家
主要作品
《伤痕》、《班主任》、《夜与昼》等。
主要作家
卢新华、刘心武、冯骥才等。
特点和影响
特点
伤痕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呈现了那一 代人在“文革”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创伤。作品情感真挚,触动人心。
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启示和价值
1 2 3
传承优秀文化
新时期文学思潮挖掘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遗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思想基础。
引领时代潮流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文学在发展中开始自觉地把西方20世纪以 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主义新人问题的讨论
• 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重大影 响的思想现象——对文学中人性、人情、 人道主义的讨论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 文学思潮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 表现生活已相对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 念发生了整体性位移,温馨创作的现代性 特征愈加明显
• 1985年、1986年——方法年、观念年
• 西方文学作品介绍,艺术手法引进 ,方法 观念输入
• 1984-1987年,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
• 文化寻根热
• 韩少功 《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 •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李庆西《谈点 文化,谈点“寻根”,再谈点别的》
•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
•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 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5期
第14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
• 1976年4月天安门诗歌运动——四五运动 • 预示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 1977-1978 文艺界对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 系进行理论上彻底批判的同时,也开始了 文艺体制的重建。
• 1976-1979 新时期文学艺术理性的复苏与 恢复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第四讲: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

第四讲: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

粉碎“四人帮”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公 报
第二章:80年代人道主 义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一、“人道主义”话语变奏
• 1、对人的生命权与生存权的呼吁,对 一切践踏人权、漠视生命的现象的批 判。
• 以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 的伤痕文学阶段。 • 以王蒙《蝴蝶》、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 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刘心武 的《如意》、戴厚英的《人啊,人》等作品为代 表的反思文学阶段,对人的尊严和价值进入更自 觉的呼唤。
二、新时期人道主义产生的时代背 景及思想根源
• 1、“四人帮”统治的被推翻及其罪行 的被清算,对“文革”所造成的人道 主义悲剧的反思与控诉。 • 2、“五四”启蒙思想的接续。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便是以西方的 个人主义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集体 主义,以取得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平 等。
• 3、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理论及80年代 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萨特的 存在主义的人道义思想,对中国一代青年 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4、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反思。对”文 革“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当作两种 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世界观的做法提出 了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与人道 主义没有对立,而且始终是以解决有关人 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人道主义有着基本恒定的话语内涵,其基本意旨 是“指一切以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 利益或幸福、人的发展或自由为主旨的观念或哲 学思想。它是一种伦理观,更是一种价值观。
•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不容侵犯的人权起码 包括七项基本内容,即生命权、公平对待的公正 权、获得帮助权、在不受干涉这一消极意义上的 自由权、诚实对待权、礼貌权及儿童受照顾权。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新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一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思想和趋势。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以及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流动的意识流以及多重叙事者等手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到灯火阑珊处》等作品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对理性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现代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断裂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解构,同时也呈现出对多元化和混杂文化的关注。

托马斯·品钦的《失乐园》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残缺的帝国》等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拓展和补充,强调“事实胜于虚构”。

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叙事的真实性和真实世界的反映,常常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将真实故事和个人体验进行呈现。

例如,李敬泽的《历史的无意义》和梁文道的《蓝颜色的博物馆》等作品表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四、拟小说拟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造。

拟小说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和改编,对历史进行再现和解读。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

五、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和揭示。

新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第六章_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六章_新时期文学思潮

5、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 (时间1993-1998)
触发点:在市场化、商品化冲击下, 文学是否存在危机问题。
主题: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 和精神立场问题。
两种理解: 从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认为人文精神 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 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对价 值的迷失,理想的放弃,批判立场的回避等现象进 行抨击。代表人物有:张炜、张承志、王晓明、史 铁生等。 从世俗立场出发,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 神,没有什么失落、危机,是因为某些人不受重视、 崇拜才有这种感觉和说法。代表人物有:王蒙、王 朔、刘心武。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结束了长达 十年的“文革”,标志新时期文学的开始。 2. 1977年11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界率先批判“教育黑线专政” 论,给文艺界以极大的鼓舞。
3.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展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 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 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 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也是引 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 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 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学史的 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反思,促 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的边缘位移, 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三、文学理论批评队伍壮大。
• 老一辈批评家:周扬、陈荒煤、冯牧、张光年、 朱寨。 • 中年批评家:阎纲、何西来、张镇邦、陈骏涛、 谢冕、雷达、刘锡庆、张炯等。 • 青年批评家:曾镇南、季红真、黄子平、李洁非、 陈思和、王晓明、南帆、周政保、朱向前、王干、 吴亮、程德培、李庆西等。 • 更年轻一代批评家:王一川、陈晓明、张颐武、 陶东风、王彬彬、孟繁华、唐晓渡、谢有顺等。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 ⑶、张爱玲 • 张爱玲这位在三四十年代的都市中书写着上 海和香港两地“传奇”的女作家是那个烽火时代 的女性写作的中与男性社会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她对人与人 之间的恶劣的生存状态的感受。 •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大量展示了具有私人性的 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 •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与姑姑梁太 太之间, • 《心经》中的小寒和母亲之间。
• 王安忆的“三恋”:《荒山之恋》,《小 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以性爱为焦 点,集中透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 人,特别是女人本体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 涵。“三恋”在女性文学中第一次揭示了 生命的内在冲突,对女人的痛苦,女人的 悲剧给与了极大的关怀。“三恋”的深意 还在于:女性自审意识是与女性 生命意识 一起复苏的。王安忆以鲜明的女性生命意 识,写出了女性生命的形态,女性生命的 欲望,女性生命的流程。
3.二十世纪50---70年代 杨沫 、茹志鹃、刘真 等的文学创作。
二 新时期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 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 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 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一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
• 第二种观点:新时期文学,应以1976年粉 碎“四人帮”为起始。 • 第三种观点:以刘心武1977年11月发表上 《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为 起点。 • 第四种观点:1978年以前发表的作品带有 十七年文学甚至“文革”的印记,1978年 以后文学空间与话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 动。
3、文学思潮: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在特定 社会思潮、哲学或艺术观念乃至大众传媒 等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具有 群体性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创作潮流。 创作思潮 文学思潮{ 理论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论争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论争

80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文艺领域中的改革.在新时期初期对僵化、极“左”观念进行全面清算和大规模重新辨识的基础上,开始在自身诸方面进行着切实的探索和重建。

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

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创作,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引导下恢复了自身尊严的新时期文学,开始在关注现实中实现着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关注现实的转交。

这一转变,不仅是文学自身的蜕变,也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

在一定意义上,从80年代前期开始,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

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其实.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前后,西方现代汉文学的话题,已被人们广泛注意到了,并逐步上升为热点问题。

徐迟在1978年3月就发表了《文学与“现代化”》一文;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关于“外国现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文学研究》曾开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的着眼点是在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文学。

由于徐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叶君健、冯骥才等著名作家也撰文予以支持。

他们认为.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决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会出现的易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

他们认为,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2)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 (2)
历史时期; (2)情感上,情感性宣泄/ 冷静的理性思考; (3)表现斱式上,单一的政治批判/ 社会历史、 文化心理的全面反省。
5.“反思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及意义
(1) 把理性批判精神注入了文学,所涉及的问 题即是政治批判又超越了政治批判,使之更 加理智、冷静;
(2) 在题材方面大大扩展了文学的艺术视野;
一是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 革的迚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呾持续的反映不描 写。
二是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不 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是改革文学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 为中心的当代英雄,此外还通过对各色人物 的创作表现了改革背景下的各种心态世相。
4.评价:改革文学的成就没有反思文 学高,有“急就章”的现象,作家情 绪上比较浮躁。 主要问题和缺点:一,矛盾冲突简单
文化大革命文学,集中揭示了十年浩劫给人 们的肉体和精神所造成的累累伤痕。
1978年9月2日,《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
论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
2.“伤痕文学”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
(1)否定文革。
(2)反个人崇拜。
题材范围:暴露文革时期生活。文化
大革命的本质是:“非人化”,使人
啼哭呼号的童年期进入了理想张扬的青春期。
⑵乡土作家的“返回故土”意向
代表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张 炜等。凢着对变革敀土呾变革自我的热切愿望, 这些作家大夗都积极地投入过反思文学戒改革 文学,如路遥轰动一时的《人生》,贾平凹也 从80年代初的写阴暗面转向写光明的改革呾艰 涩的反思,如《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腊月·正月》等,张炜的秋天系列自丌必说,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中 也融迚了反思呾改革的味道。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

简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内容提要】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促成思潮起落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本文从这一角度先后描述了社会批判、人道主义、寻根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逃离后现代的文学探索等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系列思潮,展示了中国文学界在新时期为中华文化重构所作的种种努力。

【关键词】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丰富多彩。

促成思潮起落的原因众多,其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新时期文学穿透了政治的表层,进入到了文化层面,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进行一个简要的描述。

一、社会批判文学思潮1976年10月之后,中国文学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倒文学身上左的束缚。

不完成这一工作,新的文学便无法迈步。

于是,文学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四人帮”、对极左政治、文艺倾向进行批判,对建国以来的历程进行反思,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揭露。

这是文学在新时期掀起的第一次大的思潮。

它既是大陆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力,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思潮是从揭批“四人帮”文艺思想开始的。

“四人帮”曾将十七年的文艺诬蔑为“文艺黑线专政”,又为文艺制定了一整套规定。

1976年之后,文艺界首先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推倒了其“文艺黑线专政论”等一切强加给文艺界的精神枷锁和政治镣铐,批判了其“三突出”创作原则、“写与走资派斗争”的文艺思想,批判其“阴谋文艺”。

文艺生产力得到了初步解放。

文艺界同全国人民一道,有一种寒冬过去、春天来临的解放感、喜悦感。

大家群情激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要真正繁荣文艺,仅仅批判“四人帮”文艺思想远远不够。

中国文艺思想中的左倾错误其实在更长的历史时期、与更大范围内的左倾倾向紧密联系着。

在更大范围内批判左倾错误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的议事日程。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 1979年10月30 ——11月16日 日——11月16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 作者第四次代表 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在北京召开。
年关于“ 三、80年关于“社会效果”之争 年关于 社会效果”
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 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 》(沙叶新 李守成、姚明德)、 李守成、姚明德)、 在社会的档案里》(王靖)、 》(王靖 《在社会的档案里》(王靖)、 女贼》(李克威)。 》(李克威 《女贼》(李克威)。 李剑《醉入花丛》 李剑《醉入花丛》
王安忆的《小鲍庄》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 线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 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浸透着传统文化几近封 闭状态的村庄和一群农 民的生存状态。 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上 这里民风古朴, 看,这里民风古朴,讲 究仁义,敬老爱幼, 究仁义,敬老爱幼,其 实贫穷、落后、愚昧, 实贫穷、落后、愚昧, 甚至人性被扭曲。 甚至人性被扭曲。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的创作从思 想延续的角度看, 想延续的角度看,它 既是“反思” 既是“反思”在新的 历史阶段的再次呈现 和发展, 和发展,更是超脱相 对具体和粘着的时代 背景, 背景,在更为广大的 空间和更为长久的时 间之流中探寻我们民 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 秘。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 志着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 志着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 当代文学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 当代文学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 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 小说中的浪漫倾向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 种表现手法的探索, 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破了小说创作单 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文体、 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 喻象征、叙述方式、 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 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第六章 1976-1989年中国文

第六章  1976-1989年中国文

(二)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综合化
在1985年前后,中国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 化。文学的主流消失了,文学的一元化发展 状态迅速瓦解,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五彩 缤纷、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文学出现边缘化 和综合化倾向。文学在创作手法上也呈现出 多样性。
(三)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 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 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西方文学 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
(三)对文革文艺观念的批判
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批判 “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主题先 行论”等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 文学刊物相继复刊。 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的作家群”重新获 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作品结集为《重 放的鲜花》出版)1979年10月30日-11月 16日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标志着文艺界 全面“解冻”。
(二)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作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作 家从再现生活到组合生活、表现“观念”和 “感觉”。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 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文学的现代性特 征较为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 位突破Βιβλιοθήκη (三)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1、寻根文学:文化意识的勃兴。 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4、关于重写文学史的提出
1、出现了针对文革的“伤痕文学” ,文学走出假 大空的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蓬勃发展时间为 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 11月)是一划时代的作品,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 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人,成为一些作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重要的作品有:小说郑义的《枫》、孔捷生的《姻 缘》、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从维熙的《大 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啊!》、莫应丰的 《将军吟》、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诗歌有李发模的叙事诗《呼声》、流沙河的《故园 六咏》;戏剧有话剧《报春花》、《权与法》等。

新时期文学思潮共20页文档

新时期文学思潮共20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

• 3、理论探索期:“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 拟现代派——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新状态小说——女性文学——网络小说;
• 4、90年代,文学逐步边缘化,商品化,市场
三、新时期文学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差异
1、文学思潮:十七年以现实主义思潮一统天下,后者多元文学 思潮(现实、现代并立竟存) 2、作品创作: (1)题材:前期 两大题材,革命斗争历史、农村现实生活; • 后期 题材领域多样化,城乡,历史与现实,战争 与和平,现实与理想,人与世界; (2)主题:前期 单一、集中、明晰重大政治主题; • 后期 社会性主题 人本/生命/文化/多义/淡化/主题 (3)人物塑造:前期 工农兵英雄形象,“高、大、全” 后期 “圆型人物”,普通人,“象征人”《青衣》嫦娥, (4)文体:前期 政治诗,再现型小说占主流; • 后期 体式多样、叙述方法多样 3、文学观念、美学观念上不同。 • 前期 真实反映生活的作品为“好作品”; • 后期 文学既要费用现实生活,还要反映人的真实情感—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一、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1、拨乱反正与解放思想。(70年代末—80年 代初)
好处:解放了文学生产力,端正了文学理论思想。
2、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80年代前期)
好处: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新题材、新观念、新生活、 新市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文化的碰撞与文化的融合。(80年代中后期)
二、本期文学思潮
• 1、拨乱反正期: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潮。
• 文学创作: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 文学理论:文艺——政治;歌颂与暴露;歌“德”与“缺 德”。
• 2、观念变革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相 互融合。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三)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一)
新的审美建构,具有新的审美独立性 (二)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三)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三)文学论争的焦点发生了变化
1、寻根文学:文化意识的勃兴。
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 化寻根”热等,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 识的作家。如韩少功、李杭育、贾平凹等。 韩少功——"楚文化"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吴越文 化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秦文化
4,文学的本体论问题。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主体论包括——“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作为文学对象 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 评家”。
5,“人文精神大讨论”。
最早引发这一话题的是王晓明在《上海文 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 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 。 “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 不但标志了公众文化的普遍下降,更标志着 整整几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化危机 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整 个社会对文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 我们已经对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 趣。”
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文学对人的关注不仅仅关注政治、经济、文
化、道德,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生命、 关注人的原始生命力,关注人的性欲冲动, 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性高潮”。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最先的尝试是朦
胧诗、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和高行健、 沙叶新的探索戏剧。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文学思潮1.1997年12月25日,国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创建。

A.博库B.清韵书院C.榕树下D.橄榄树2.网络文学是随着()而出现的。

A.互联网的问世B.《第X浪潮——网络文学》C.《新语丝》D.《橄榄树》3.童的作品()讲述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亲情伦理。

A.《驯子记》B.《红粉》C.《米》D.《妻妾成群》4.妓女秋仪是小说()中的人物。

A.《妇女生活》B.《离婚指南》C.《妻妾成群》D.《红粉》5.一个从事三陪的同性恋人"乔"是()笔下的人物。

A.欧河B.王家新C.村D.安妮宝贝6.在先锋作家中,()对语言进行了最极端、最大胆的艺术探索。

A.莫言B.叶兆言C.甘露D.童7.女主角“轻舞飞扬”是作品()中的人物。

A.《超情书》B.《城市的绿地》C.《危险》D.《第一次的亲密接触》8.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9.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10.1993年第1期的《读书》发表了《躲避崇高》一文,该文的作者是()。

A.王朔B.王晓明C.王彬彬D.王蒙11.从创作思潮看,现实主义在新时期走向变异的具体标志是()的涌动。

A.先锋文学B.寻根文学C.新现实主义文学D.大众文学12.1989年由英国女批评家玛丽·伊格尔顿编的()出版,这是第一部翻译过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专集。

A.《女权主义文学理论》B.《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第二性》13.最初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是由一些从事()进行的。

A.从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作家B.写作朦胧诗的诗人们C.从事理论与批评工作的专家与学者D.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专业围14.民间写作中的民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文学的角度看,民间具有()等基本涵。

A.独立精神与自由创造B.从它意识C.自我放纵15.下列作品中,()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畴。

A.《一个人的战争》B.《青春之歌》C.《爱是不能忘记的》D.《恋爱的季节》16.“伤痕文学之父”是()。

A.王蒙B.卢新华C.心武D.贾平凹17.在新历史小说的几个类型中,作为历史叙述的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A.《温故一九四二》B.《红高粱家族系列》C.《往事与刑法》D.《月黑风高》18.短篇小说()是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反映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精神变化的佳作。

A.《杂色》B.《枫》C.《在乡场上》D.《沉重的翅膀》19.在先锋作家中,()着力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A.格非B.甘露C.余华D.洪峰2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文坛上“双峰并秀”的发展态势是指()。

A.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B.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C.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D.写实主义与新写实主义21.下列作家中,()是明确以“性别语言”进行写作的。

A.铁凝B.谌容C.王安忆D.海男附:参考答案1、C2、A3、A4、D5、D6、C7、D8、B9、D 10、D11、B 12、A 13、D 14、A 15、A 16、C 17、B 18、C 19、C 20、A 21、D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一、答题技巧这种题型与上述单项选择题相似,其特点是,在给定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选对的得分,少选、多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大于单项选择题,难就难在在备选答案中到底有几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稍有疏忽就会选择失误,回答错误。

这种题型增加了选择的迷惑性,减少了考生猜题的可能性,能测试出考生的真正水平。

为了提高选择正确答案的可能性,考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例如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推理法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外,关键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容,扎实地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正确界定问题的界限,理解问题的精神实质。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现实主义的恢复、变异与深化知识点:1、现实主义在新时期的复归。

2、改革文学。

2、现实主义变异的原因。

3、文学是人学。

第二章现实主义的理论流变与阐释知识点:西方现代派。

第四章先锋文学:追求文学自主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知识点:先锋文学在90年代逐渐溃败的主要因素;先锋文学的基本主题;先锋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第五章新写实文学思潮知识点:1、新写实文学思潮的发展。

2、新写实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第六章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知识点:1、新历史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而言的,其"新"主要在于它表达的什么?2、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3、家族小说。

第七章大众文学思潮及文学的雅俗之争知识点:大众文学的特性; 属于大众文化畴的作品。

第八章“人文精神”的理论争鸣与评析知识点: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认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人文精神失落与缺失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有哪几位?;"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缘起。

第九章女性文学思潮知识点:1、女性文学的特点。

2、属于70年代女性作家阵营的有哪些?第十章网络文学思潮知识点:与传统的写作方式相比,网络写作主要有哪几个特征?第十一章个人化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理论论争知识点:个人化写作也存在着一些悖论,它的意义与问题同时并存,具体表现为什么?三、练习题1.大众文化又译为()。

A.大众文学B.通俗文学C.民间文学D.城市文学E.无产世界文学2.家族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这一特定角度来进行历史的叙述与反思。

A.家族历史的回溯与表现B.地域C.个人和家族的命运D.环境E.伦理道德意识3.下列属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文学作品的有()。

A.《乔厂长上任记》B.《祸起萧墙》C.《新星》D.《沉重的翅膀》E.《分享艰难》4.对新时期文学而言,女性作家一直是文学创作队伍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直到90年代后,才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以性别命名的“女性文学思潮”与文化现象,这是由于()等几大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A.西方60年代后的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译介成为写作的理论基础B.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的召开所产生的促进作用C.女性作家的创作实力D.文化市场的运作和大众传媒的影响E.主流意识形态的刻意倡导5.现实主义变异的动因有()。

A.时代的迅速发展B.国外思潮的引进C.文学反思的深化D.市场化运作的结果E.文学的初步自觉6.文学是人学,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把人作为其价值理想,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A.人的“归返”B.人的现实突进C.人的终极关怀D.人的生存描述E.人的历史探究7.现实主义在新时期的复归,()。

A.首先是对十七年文学创作道路的复归B.也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现实主义那种严峻的批判精神的复归C.这种复归具体体现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创作思潮中D.同样体现在新写实文学中E.体现在寻根文学中8.新写实作为一种创作思潮出现后,理论界随即对其进行了“命名”,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

A.韧、吴亮的“新写实小说”B.雷达的“新现实主义”C.王干的“后现实主义”D.柯云路的现代现实主义E.徐兆淮、丁帆的“新写实主义”9.对文艺的()倾向的认识,意味着对当时文艺发展的整体评价,意味着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状况的评价。

A.大众化B.商业化C.知识分子化D.精英化E.古典化10.()等文章再次强调了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被批判的文学“写真实”论。

A.洁民的《文学是真实的领域》B.敏泽的《关于艺术的真实》C.钱谷融的《真实与真诚》D.《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E.黄泽新的《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流向》11.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具体体现为()。

A.及时关注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文精神的状况B.充分肯定了文学的娱乐与休闲功能C.深化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与批判D.首次呈现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论争的形态E.一种政治性的学术论争附:参考答案1、A,B,C2、A,C3、A,B,C,D4、A,B,C,D5、A,B,C,E6、A,C,D7、A,B,C8、A,B,C,E9、A,B 10、A,B,C 11、A, C,D☆名词解释复习指导一、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做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

这些名词在“课程讲解”和“概念解释”中都有明确的定义或简明的概括。

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而且容广泛,覆盖面大。

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论述。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现实主义的恢复、变异与深化知识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现实主义”小说第二章现实主义的理论流变与阐释知识点:新现实主义小说。

第五章新写实文学思潮知识点:新写实小说第六章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知识点: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第七章大众文学思潮及文学的雅俗之争知识点:文化工业第九章女性文学思潮知识点:女性文学第十章网络文学思潮知识点:网络文学的概念第十一章个人化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理论论争知识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关系、精英文化三、练习题1.女性文学2.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3.新现实主义小说4.新写实小说5.文化工业附:参考答案1.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指女性作家立足于女性的观点、态度,采用女性的话语、措辞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索、研究、描写,这是以创作主体的性别为依据的。

被历史遮掩的女性文学创作,是在对文化中男权意识的揭露中彰显的,是在对文化中男权意识的发现中体认的。

女性文学的主要意义就是力图改变过去文学中存在的对妇女的歧视与偏见,改变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对既成的传统审美标准进行批判,建立一个全新的包容女性和男性文化经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

缺少了对男权意识批判的力度和揭示的深度,同样会影响女性文学创作,因而一个文本是不是女性文学,看它是否和男权意识相对的女性意识相联系。

进入90年代后,在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在中国也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女性文学思潮,出现了一批作家与作品,如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海男的《女人传》等。

2. 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是当代西方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畴。

这一观念也渗透在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中。

历史的文本性是指不以我们所研究的社会的文本踪迹为媒介,我们就没有任何途径去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和一个物质性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