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律令之矩内容简介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
《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北宋以来,人们在每一座官署衙门都会看到这座叫“戒石坊”的牌坊,上面刻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北宋灭后蜀以后,宋太宗赵光义鉴于后蜀政治腐朽、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下令将这16个字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警醒各级官吏。
千百年来,矗立在衙门的戒石坊,提醒着每天从这里出入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在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些戴着木制手铐的陶俑直观地告诉人们,在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束缚犯罪者手脚的械具。
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监狱和司法制度。
从此之后,不论是作奸犯科,还是贪赃枉法都会面临法律的惩处。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贪官是谁呢?公元前531年,一桩突发事件震惊了晋国国都新绛。
晋国掌管刑狱和审判的最高官员、代理司寇羊舌鲋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死,杀死羊舌鲋的是晋国的贵族刑侯。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有身份的贵族做出了这样激烈的举动呢?事件缘于一件久拖未决的土地纠纷案。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虽然只有八集,却让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秋之评》更是用历史的终极审判功能警醒我们鉴史,慎思笃行。
众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竟然没有一个字,这位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女皇,给后人出了一个哑谜。
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无字碑让我们能感受到,武则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
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名。
历史是公正客观的。
清名与骂名,历史自有评判,也会铭记。
我认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个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权倾朝野,积累家财富可敌国,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极为煊赫。
但他们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
因而他们的风光是短暂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他们身后必将骂名滚滚,遗臭万年。
南宋奸相秦桧在位时,贪污受贿,私通敌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他的铜像也永远的跪在岳飞的墓前。
据记载,后世一个秦姓学子游历风波亭,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骂名影响,竟至于斯!明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横征暴敛,残害忠良,竟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全国各地官员为其建立生祠。
生祠没有延长他的福寿,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骂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这句诗意味深长。
很多人虽早已故去,但他们没有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他们的光荣事迹一直为后人称道,他们的作为造福一方,影响深远,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清名流芳千古。
战国时期,淮河支流史河经常泛滥,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传至今。
唐朝的韩愈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当地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办学堂,教化万民。
廉政文化建设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廉政文化和谐国税拂清风(县国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这是一曲清风的颂歌;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一种情操的陶冶。
近年来,我县国税局始终秉承“聚财为国,依法治税”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积极探索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增强全系统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结合打造学习型机关,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坚持领导讲廉、教育倡廉、案例警廉、家庭助廉等形式,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彰显国税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谱写了一曲廉洁奉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崭新乐章。
(推出片名)心存廉,身自正。
该局领导班子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带头签定廉政承诺书,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个人收入报告制度。
【同期声】国税干部对领导班子评价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
局党组一班人自觉遵守税务干部“十五不准”等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成为了一个党政信任、纳税人认可、基层拥护、社会满意的领导核心。
县国税局还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中心内容的荣辱观、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把营造崇廉氛围,提升勤政、廉政理念,作为全局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廉政文化“五进”活动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为了增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个活动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来展开。
进机关,以“学党章、知荣辱、正三观”为主题;进家庭,以“营造幸福家庭,倡导廉洁家风”为主题;进网络、进课堂、进生活以“廉洁自律、警钟长鸣”为主题。
寓教于乐,寓情于理。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活动特色化,是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
上好一堂廉政课。
县局主要领导定期讲授党课,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廉政法规,推荐廉政文章。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1·兴衰之思·内容简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
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
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8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片名):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
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
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
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专题宣传片解说词

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专题宣传片解说词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参观工程公司廉洁文化展厅。
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工程公司廉洁文化展厅以“九廉”为内容,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廉洁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立足岗位、甘于奉献。
第一部分:“教诲导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国家领导人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对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前夕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邓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江泽民同志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第二部分:“三进推廉”工程公司2012年廉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组织分工,细化了活动项目,建立了《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流程图》,开展了廉洁文化进机关,廉洁文化进项目(工程),廉洁文化进家庭的“三推进”活动。
图为“三推进”活动剪影,向机关党员干部发放廉洁书籍,到中层干部家中发放《助廉倡议书》,以及深入项目部开展廉洁文化签字活动。
第三部分:“制度促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求,工程公司制定了廉政建设制度的八项原则和八项不准。
八项原则要求党员干部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八项不准禁止党员干部进行公务以外的不适当活动,收取不正当利益,防止“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
第四部分:“警示思廉”工程建设领域的犯罪是指:发生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由重大责任事故、重大劳动安全事故、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的犯罪行为。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4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河南省上蔡县城郊的这条沟渠,被人们称为“撒金沟”。
暴雨过后,人们会常常在沟里捡到一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铜器和古钱币。
(同期声·捡小铜器的年轻人):“像个蚂蚁的形状…”解说词: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蔡国的都城。
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明和历史的重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将自己的堂兄蔡仲分到了这里。
据《尚书》记载,成王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千百年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维,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八维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子孙的骨髓里,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国的准则。
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而那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片名):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2011年3月,一块刻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在山东巨野县被人们发现。
这个消息立刻成为当地的轰动新闻,也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视。
因为就在与巨野县毗邻的金乡县,也有一块刻于民国年间的同样的石碑为人们所熟知。
尽管在年代上比巨野县发现的这块清代石碑足足晚了118年,但是由于它们所记载的内容完全一致,同样获得了人们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两块年代相差百余年的石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在这块被主人层层包裹得如此严密地石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
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

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第一篇: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片解说词——廉政清风吹响东海东海县地税局以“建设…三型‟税务、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实施税务文化工程为契机,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十一五”地税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由创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地税干部家庭积极参与,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组织网络。
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力量。
该局开展廉政文化“三进”活动不仅仅体现在一般的组织领导上,更体现在领导对该项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上,局党组全力配合,强调要把这项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局长、党组书记颜景华同志亲自统筹规划,多次召开研究协调工作会议,精心部署,强化落实。
分管领导、各科室、分局的负责同志不仅亲自落实廉政文化“三进”活动,还带头让家庭成员参加“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
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风格。
该局在廉政文化“三进”活动的总体规划上,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酝酿,精心推敲,使廉政文化“三进”活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这----就是东海地税人的精神。
领导重视,整体推进东海县地税局坚持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监察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统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局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就党风廉政建设做专题讨论,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组织收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作为构建惩防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反腐倡廉和文化建设大格局中抓实、抓好。
在年初的地税工作会议上,局党组分别和分局以及科室负责人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按照“两手抓”的要求,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不断完善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
同时,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综合考核体系,建立目标量化考核办法。
按照“先机关、后基层,先搞示范点建设、后全面推进”的原则,抓好措施落实。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专列活动计划,专项经费保障,专设廉政文化网页,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购置有关廉政教育网络设备、廉政学习书籍、廉政教育影像资料,不断加大廉政文化建设投入。
鉴史问廉第3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公元1727年1月,清王朝陕西、河南等地的官员们发现,在数千公里的黄河河段上,昔日浑浊的黄河水突然变得清澈见底,这个罕见的自然现象在朝廷引起了震动。
远在北京的雍正皇帝特意写文章感谢上天,并派人到河南焦作武陟县的嘉应观祭祀河神,在此立碑纪念。
几千年来,在黄河水清浊这个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政治清明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历史上尽管不断泛滥的黄河水一次次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人们仍然用海晏河清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期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那么,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片名):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汩罗江,一条中国人不会忘记的河流。
每年端午,汩罗人都会用这种隆重的方式,来纪念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楚人——屈原。
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吴钧在他的《续齐谐记》中这样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也是目前我们找到的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
汩罗江和屈原,早已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使这里成为屈原最后的归宿。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兵大举进攻楚国,入侵的秦军一举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这个几百年间称霸南方的大国,从此一蹶不振。
此时的屈原由于受到小人的诬陷,已被放逐江南。
郢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屈原耳中,当意识到自己深爱的国家已经没有了希望的时候,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着绝望和悲愤的心情,来到汩罗江边,抱石投江自尽。
相传屈原在流放途中,在江边偶然遇到了一位渔夫,于是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教师观《鉴史问廉》---观后感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廉能旺,腐能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我,看了这部警示片后,我从中看到了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作风,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廉政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坚决杜绝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区分对待孩子。
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树立良好的时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经得起诱惑,顶得住风浪,将来一定在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一生廉洁。
做为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八集文化纪录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
跟随着《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进了历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风采。
包拯不持一砚归,狄仁杰断案如神、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
纵时光流逝,斗转星移,他们是恒星在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照亮了世人的眼睛。
包拯有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
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好钢是不能用在做鱼钩那样的小用途的。
仓库里粮食多了老鼠就会高兴,草原上荒芜了,兔子和狐狸也会发愁没有吃的。
古代的典籍中已经有很多的教训了,作为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被历史嘲弄的人。
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
他无愧于“包青天”这一称呼。
像他这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清官还有很多,海瑞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海瑞是一个浑身是胆、一身硬骨头的人。
他对国之忠心几乎无人能及。
向皇上上疏时,他已做好死的准备,坐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旁他一脸坦然。
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是天下百姓的疾苦,是社稷江山的安危。
为官的'海瑞生活极其清贫,所吃的菜都是夫人亲自种的,衣服更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在他老母亲过生日那天,他破例买了一点肉,“海瑞买肉了”竟成了爆炸性新闻。
海瑞死时,家徒四壁。
得知海瑞逝世的消息,自发送行的队伍绵延百里。
我想起前不久以身殉职的警察。
张作田是连云港市赣榆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户政中队中队长。
2014年12月10日,他在南京执行公务时突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38岁。
12月15日清晨6时,数以千计的社会各界群众赶到连云港赣榆殡仪馆,含泪为警察张作田送行。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要先百姓之忧,后百姓之乐而乐。
鉴史问廉讨论话题

一、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理解。
2、谈谈你对“廉则兴、贪则败”的理解。
3、奢靡之风具体到个人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谈谈奢靡之风的危害?
二、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理解。
2、你认为当代清官廉吏应具备哪些品质?
3、谈谈你的清官情节?
4、说说令你印象最深的清官事迹?
三、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辩》讨论话题:
4、谈谈你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理解。
5、清和浊具体到个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在当代社会中,怎样才能明是非,辩清浊?
四、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责》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的理解。
2、你认为什么是当代的为官之德?
3、要治国先要管好家,谈谈你家的家风家规是什么?
五、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讨论话题:
1、谈谈你对内乡县衙正气歌(“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的理解。
2、谈谈廉政文化对廉政建设的积极意义。
3、基层应该如何加强文化之力助推廉政建设?。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2)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有史以来,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
不要以为时过境迁,历史规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
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纪录片《鉴史问廉》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片名上观众就能对全片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
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百姓对廉政的向往,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这个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规则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捍卫。
《鉴史问廉》就是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表现廉政文化,思考廉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该片既有穿越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呼应现实的时代感,对历史人物、故事和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帮助干部群众对历史和廉政文化的了解。
XXX及廉政教育展厅解说词

XXX及廉政教育展厅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欢迎来到都昌县警示教育基地。
本基地位于都昌县滨水西区,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4252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基地集廉政教育、办案办公、会议接待等功能于一体,是一个相对独立、交通便利的区域。
主要由3栋主楼和一些附属设施组成。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反腐倡廉的文学作品也如恒河沙数,其中《爱莲说》是代表佳作之一。
该作品以洁净纯朴的语言,道出了“淡然处世、清廉为官”的真谛。
在基地内,我们展示了古代廉吏的八则佳话,分别是“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XXX先生、五代清卿、六字知县、七品钦差、XXX”。
每本石卷都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诠释,以便各位领导更好地了解廉政文化。
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廉政文化建设,基地内办公楼内悬挂有百余幅都昌本土书画名家创作的廉政书画作品,基地外建有爱莲池、爱莲亭、八廉石刻等十余处廉政文化景观。
廉政文化元素内外交融,整个基地可谓是处处见廉、时时思廉。
在基地内,我们还展示了一块刻有13种不同写法的“廉”字石。
该廉字石形似一对双翼,正欲展翅飞翔,将我们廉政教育基地的清廉之风传播到都昌各地。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无论写法怎么变化,廉字所代表的意义一直没变,清正廉洁永远是世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鱼儿为了诱饵而咬钩,人类因为贪婪而落网。
如果引诱得太多,贪腐分子就会伸出手来。
一时的小贪念,可能会带来一辈子的大悔恨。
下面请观看一位党员干部逐步腐化的心路历程。
贪污像火一样燃烧,如果不遏制,就会引起大火灾。
贪欲像水一样汹涌,如果不遏制,就会引起洪水泛滥。
许多领导干部因为理想信念滑坡、心理失衡,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现在他们被关进了监狱,失去了自由,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培养,也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腐败分子在监狱里与家人悲痛欲绝的离别场景。
视频播放的是原XXX局长XXX因受贿被查处的警示案例。
人在做事,天在看着。
腐败分子顺着“欲望”、“贪婪”和“虚荣”三个台阶,一步步走向了这把腐败椅子,踏上了贪污腐化的不归路。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内容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内容简介.解说词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
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之重》通过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将这些历史的镜鉴展示给观众。
解说词:1975年11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进行的一项考古发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在一座秦代墓葬中,人们发现了1000多片竹简。
这些竹简的主要内容,是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律令条文,它们对官吏的职责、考核与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
云梦县出土的这些秦简直观地向人们展示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国家就开始运用律令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监察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和回避制度为主的制度设计,构成了防止和遏制腐败的制度保障。
这些凝聚着古人政治智慧的制度设计,直到今天还在启示着我们。
(片名):第七集制度之重解说词:吴艳军是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长。
一直以来,吴艳军将“人生的最大失败是失去自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今,吴艳军的座右铭和全院其他法官的座右铭一起,被醒目地立在法官们开庭时必经的走廊里,这些独特的座右铭采用的是秦代竹简的样式。
在云梦县法院还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秦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馆藏物品。
在云梦县,秦简是这里最为瞩目的文化名片。
云梦县博物馆收藏的睡虎地秦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珍贵的秦代文献资料。
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1. 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讲述了清朝时期,官吏们如何在政治上廉洁,以及如何区分清廉与浊丑。
在清朝,官吏们需要维护政治秩序,廉洁的行为是必要的。
官吏们应该以清廉的心态来处理政治事务,以免被贪污腐败的行为所污染。
官吏们应该以谨慎的态度来处理政治事务,以确保清廉。
他们应该避免受到贿赂的诱惑,并且拒绝任何形式的贿赂。
另外,官吏们应该坚持原则,不让自己受到任何形式的影响,以确保政治的公正性。
此外,官吏们应该维护政治秩序,以确保清廉。
他们应该及时发现任何可疑的行为,并且及时处理,以确保政治的公正性。
另外,官吏们应该加强社会管理,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讲述了清朝时期,官吏们如何在政治上廉洁,以及如何区分清廉与浊丑。
官吏们应该以清廉的心态来处理政治事务,以免被贪污腐败的行为所污染。
同时,官吏们应该维护政治秩序,以确保清廉,及时发现任何可疑的行为,并且及时处理,以确保政治的公正性,加强社会管理,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清浊之辨的普遍性清浊之辨是一种古老的思想体系,它指的是把事物划分为清洁和污浊的两种状态,并对这两种状态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事物的优劣。
这种思想体系普遍存在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其影响力深远,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
清浊之辨的普遍性体现在其应用范围上。
它不仅仅应用于艺术、文学、哲学等文化领域,而且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
比如,清浊之辨可以用来衡量政治的优劣,用来衡量社会的秩序,用来衡量经济的发展程度等等。
此外,清浊之辨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其影响力上。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比如日本、朝鲜等国家,都受到中国清浊之辨的影响。
总之,清浊之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还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这说明它的普遍性是非常重要的。
3. 清浊之辨的重要性清浊之辨的重要性在于,它让人们能够在事物中区分清晰的边界,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简介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简介解说词引言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鉴史问廉》第七集节目。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制度之重的简介解说。
制度是国家和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它涵盖了方方面面,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历史,我们有机会了解不同制度对于国家运行的重要性,进而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制度之重。
第一部分:制度的定义与意义1.1 制度的定义制度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规范以及组织安排所组成的,为社会、组织或国家运行提供有序规划和指导的体系。
1.2 制度的意义制度的存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良好的制度可以保护公民的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
相反,糟糕的制度则会导致混乱、腐败和社会动荡。
第二部分:历史上的重要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和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重要的制度,它们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来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制度。
2.1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通过培养和选拔人材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隋朝,并在唐朝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激发了社会上普通人的求知欲,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也确保了政府能够选拔到有才干的官员。
2.2 美国宪法下的三权分立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的相互制衡。
这一制度是美国建国之初的伟大创举,通过确保各个权力机构之间的平衡,防止了滥用权力和专制政治的产生。
三权分立制度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日本的一律平等原则日本的一律平等原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追溯到江户时代,强调了人民的平等和尊严。
这一原则在日本的社会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2.4 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国家在二战之后建立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公民提供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福利。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千秋之评内容简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1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河西小学-一牛保云“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鉴史问廉》的第一集一一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再说说追求。
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 那么简单了。
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一一艺术创作金像奖, 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一一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1·兴衰之思·内容简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
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
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各地征发数十万百姓,为他继续营建这座宏大奢华的陵墓。
公元前212年,居住在咸阳的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在渭河南岸为他修建新的宫殿。
这个巨大的宫殿,后来被人们称为阿房宫。
为了修建这项工程,帝国先后征发了70多万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然而几年之后,这座巨大的宫殿还没有完工,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吞噬了秦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
”解说词:秦始皇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建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也是封建王朝挥霍无度无所至极的极端表现。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自称始皇帝。
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至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
对他这种亡国的教训,后人在不断反思。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也如宏钟大吕,余音犹在。
几千年来,战乱和统一,盛世和乱世的交替,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面对历史翻天覆地的风云变幻,人们只能用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无力。
盛世荣光被人们长久地感怀,而乱世的黑暗与杀戮,更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后的300多年,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乱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乱世的出现呢?洛阳是西晋王朝的首都,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在洛阳街头,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用金谷园命名的地方,这是那段历史留给今天洛阳城的唯一印记。
在洛阳市西工区,还有保存至今的金谷园遗址。
在牡丹盛开的时节,人们还可以欣赏到花艺师们精心培育的金谷春情牡丹花。
那么,在金谷园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典故呢?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金谷园是西晋宰相石崇在洛阳西北营建的一座豪华别墅。
这座庄园北倚邙山,面临金谷,规模宏大,园中财富山积,楼堂馆榭,奇花异石,琳琅满目,可谓富丽堂皇。
”解说词:今天,金谷园和石崇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石崇和他同时代的富豪斗富比阔的故事,却被《晋书》记录了下来。
石崇出生于世族大家,多次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进行比富,王恺总是以失败告终。
为了帮助自己的舅舅,晋武帝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
不料,当王恺把这些东西拿给石崇看的时候,却被石崇当场打碎。
随后,石崇从家中拿出许多更为昂贵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
这次斗富,又一次以王恺的失败而收场。
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知道石崇到底有多少财富,但它无疑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它给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卞宪群:“你看从皇帝到大臣,大家都在比谁奢侈?谁富有?你想想看,这样一个王朝,它能够治理得好吗?”解说词:那么,石崇到底是如何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呢?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
《晋书·石崇传》中说,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对路过荆州的商人大肆抢劫。
依靠着这明火执仗的抢劫,石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巨富。
不过,这位高调炫富的富豪官员,很快就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
公元300年,石崇被送上了刑场,临死之前他才意识到,正是那些来路不明的巨额财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
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地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
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这种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那么,为什么西晋王朝会如此迅速地陷入整体性的腐败和社会的溃败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卞宪群:“在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的、干实事的这些人当做俗官、浊流,被社会所看不起。
那么在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
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
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解说词:公元316年,西晋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
西晋王朝总共只存在了51年,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但是西晋灭亡后,长达近三个世纪的乱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这个空前的乱世,一直到隋王朝和唐王朝相继建立之后,才宣告结束。
公园643年正月的一天,长安城笼罩在一片紧张与不安的气氛之中,唐太宗李世民下了一道命令,停止为自己营造宫殿,用这些材料为魏徵修建一座房子,这座房子只用了5天时间就盖好了。
但是此时魏徵已经身染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
为什么唐太宗会下这样一道命令呢?原来,当唐太宗去看望病重的魏徵时,发现一身清廉节俭的魏徵,家里的住宅竟然没有正厅,就下令用给自己修宫殿的建筑材料为魏徵盖一个正厅。
皇帝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一位能臣廉吏的感怀与褒奖。
但是,房子刚刚盖好,魏徵就去世了。
魏徵的死,使太宗皇帝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亲自前往家中吊唁,并下令停朝5天,以示哀悼。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所以唐太宗感慨地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去世,我失掉一面镜子了。
’”解说词:在大唐王朝的初期,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有抱负的君王,还是魏徵、房玄龄这些千古名臣,都经历了隋末的乱世。
面对隋炀帝骄奢*逸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
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比较少见,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成就之一,在李世民和魏徵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大地上。
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贞观之治’的时候,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盛世,甚至我敢说,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盛世里头几乎达到了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贞观之治’,它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贞观之治’,它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系列的治国理政的思路,再加上切切实实的措施造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卞宪群:“唐代的法律制度关于廉政监察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应当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保障民生,安定边防,选拔人才,法制公平,有这些东西是支撑着的。
”解说词:在中华数千年的古代史中,“贞观之治”所造就的那个盛世,也许是最让中国人怀念的时代,这是一个吏治清廉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空前安定的时代。
一千多年过去了,大唐的盛世景象还留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上海博物院收藏的这幅明代画家绘制的《十八学士图》,为人们描绘了那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大唐盛世。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成为唐帝国新一任皇帝,改元开元。
据《新唐书·睿宗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年初,唐玄宗命人将宫内一批珠宝、玉器和锦缎刺绣烧毁,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
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皇帝。
在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这个王朝即将迎来最辉煌的时期。
面对吏治的混乱和腐败,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任宰相。
在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能臣廉吏的辅佐下,唐玄宗开创了唐帝国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人口数量达到5200多万人,创下历史的新高。
生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杜甫,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描述唐玄宗时的盛世繁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公元734年,唐玄宗任命一位叫李林甫的大臣担任宰相,李林甫虽然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他结交太监和皇帝的妃子,掌握了皇帝的喜怒哀乐,想方设法满足皇帝的嗜好和享乐欲望,逐渐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甚至依赖。
于是这位皇帝把朝政大事交付给了李林甫,开始沉溺于享乐之中。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早先开创盛世时,励精图治的精神和节俭之风就这样消失了。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既堵塞人才晋升之路,又遏制不同意见的表达,所以万马齐喑,这才是李林甫使玄宗后期的政治走向黑暗的一个原因。
”解说词:李林甫前后当了19年宰相,在他的操控下,正直而有才能的大臣遭到了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受到了重用。
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唐帝国的根基逐渐被腐蚀一空。
作为当时最大的权臣李林甫,住在京师长安最好的别墅之中,他使用的车马、衣服都极其奢华。
晚年的李林甫沉迷于女色和歌舞享受之中,家里蓄养了大量的侍女和姬妾。
然而此时的李林甫已深陷恐惧之中,由于他陷害过的忠良正直之士实在太多了,最终李林甫在惊恐忧惧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