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经济的繁荣与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
区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动力与路径——以都市圈一体化为分析背景
![区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动力与路径——以都市圈一体化为分析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4f9ebe1f5f0e7cd18425369d.png)
石 家庄 经济 学 院学 报
Jun l f h i h a gU i r t o c nmi o ra o S ia u n nv sy f o o c jz e i E s
Vo . 4 NO 4 13 . Au . 2 1 g 01
成 一 系列 都 市 圈 ,并 且 这 些 都 市 圈呈 现 出小 都 市
圈 、中等 都 市 圈 和 大 都 市 圈 之 间 “ 中 有 圈 、圈 圈
圈相连 ” 的城 市化 格局 。
与快 速推进 的城市化 相 比 ,我 国的政府 管 理水
平 已经 开 始滞后 于 实践 的发 展 。地 方 保护 主义 、产
“ 行政 区行 政 ” 难 以满 足 区域 经 济 的 发展 要 求 。行
政 区行 政 ,是 以地 方政府 明确 的单 位 行政 区域 域 限
作 为管 理 出发 点 的 ,这种 以行政 区划 的人 为切 割来
都 市 圈 ( 称 城市 圈 、城 市 群 ) 也 ,是 由一 个 或
多个 中心城 市和 与其 有 紧密经 济社 会联 系 的临接 城 镇组 成 ,具 有一 体化倾 向的 区域 。都市 圈一 般都 有
的进 一 步发展 就必 须在 更 广 阔的地域 内实 现 资源 的 优化 配置 ,而要 在不触 动行 政 区划 的前提 下 达到这
一
都 市 圈有 三个 ,即京津 冀都 市 圈 、长 三角 都 市圈 和 珠 三 角都 市 圈。不 管采 用何 种划 分标 准 ,都 可 以看
到 ,随着 城市 化进 程 的不 断加速 ,我 国正 在逐 步形
目标就 必须 加 强地方 政府 合作 。
业 同构 、重 复建 设 、政策 壁 垒等严 重 阻碍 了都 市 圈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b98cc6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4.png)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2.26•【字号】长府办发〔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长府办发〔2022〕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长春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2月26日长春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本规划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吉林省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吉财综〔2021〕956号)和财政部关于“十四五”时期财政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编制,主要包括“十三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主要成就和“十四五”时期长春市财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是圆满完成国家、省、市关于财政工作部署要求、推动财政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指导。
一、“十三五”期间长春市财政改革发展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长春市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着力提升财政治理能力,积极妥善应对“增长拐点出现、收支矛盾扩大、保障任务繁重、风险隐患增加”等艰巨挑战,切实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全力推动财政事业逆势迎难、实现阶段性跨越,在东北地区取得了扎实并较为显著的成绩,有力推动了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札记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0c5a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7.png)
《从上海到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式现代化的都市圈规划探索》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背景分析 (2)1. 城市发展与现代化背景 (3)2. 上海大都市圈概况 (5)3. 中国式现代化与都市圈规划关联 (6)三、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探索 (7)1. 规划目标与愿景 (8)2. 战略规划布局 (9)(1)经济布局 (11)(2)交通布局 (12)(3)生态环境布局 (13)3. 关键领域与举措 (15)(1)科技创新 (16)(2)人才培养与引进 (17)(3)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9)四、中国式都市圈规划特点分析 (20)1. 强调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相结合 (21)2. 注重区域协调与资源共享 (23)3. 坚持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4)4. 强调创新与科技引领 (25)五、上海大都市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7)1. 经济发展压力与转型升级挑战 (28)2.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矛盾 (29)3. 人口规模与城市建设平衡问题 (31)4. 政策落实与执行效率提升途径 (32)六、结语与展望 (33)1. 总结心得与体会 (35)2. 对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本书首先回顾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指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其都市圈规划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协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思路与举措。
在实践与探索部分,本书总结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实施成效与经验教训,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都市圈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
![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https://img.taocdn.com/s3/m/ff4c9e30b90d6c85ec3ac65a.png)
●沈 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 [内容提要] 本文循着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都市区的管制策略为例,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六种基本管制模式。
论述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问题以及整合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都市区的管制经验,提出长三角都市区的区域管制基本策略。
[关键词] 美国大都市区 长三角 区域管制 管制模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区域和城市的作用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从工业革命以来,先后经历了城市革命(18、19世纪)、大都市区革命(以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大规模的郊区化拓展为主体),到20世纪90年代则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区域革命时代①。
同时,城市也经历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历程。
区域和城市被看作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国家竞争的主要场所单元、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走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迫切需要诸多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去支配其空间经济运行和增长,不同程度、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城市联盟”或“区域联盟”全面崛起。
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发改委启动“长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作为试点,标志着“长三角洲都市区”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城市区域”。
协调并管制好大都市区域成为实施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与核心任务。
因此,总结美国的大都市区的管制模式,对于我国目前基于行 收稿日期:2005108118 作者简介: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221116。
政区域的城市管理、缺乏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的区域管制模式借鉴意义十分明显,尤其是对于已经作为“国家发展增长极核”的跨越沪、苏、浙的长三角洲大都市区的来说,更为重要。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制的基本模式1.管制思潮与美国大都市区管制发展历程管制(G overnance),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以说它和“政府”一样古老,原意是治理的方式、引导或领导的行为,后被政府(G overnment)取代而停止使用。
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
![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1d742b7960590c69fc37600.png)
6 年代后 , O 经济高速起 飞 , 村人 口大量涌 向东 农 京、 大阪 、 名古屋 三 大都市 圈 , 在城 市近郊 大量农 田 被 占用 , 染严重 , 污 农业 生产 条件 恶化 ; 之农村人 加
口大 量外 流 , 业 生产 大幅 下 降 。对 此 , 农 日本 制定
制造业 、 零售业等产业大批 向郊区转移 ; 口加快 人
了农村整治计划 , 加大对农村投 资力度, 引导工业 合理分布 , 促进农村开发。17 90年至 17 97年建成 40个小城镇 ;0 纪 8 3 2世 0年代继续建设 40个小 5
城镇 。 日本 在推进 村镇建 设过 程 中 , 注意 防止农 村 人 口外 流 , 大促进 了农 村致 富 的过 程 , 动 了郊 大 推
关注 的主要 问题 之一 。相 对 与 世 界各 国大 都市 区
区分工合作、 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 才能全面带动 郊 区经济发展 , 缩小 城郊 经济 差距 。郊 区工业 化一
方面 能为农业 生产 提供先 进 的机械设 备 , 吸收农村 剩余 劳动力 , 推动农 业现代 化 进程 ; 一方面 , 能 另 还
( ) 一 国外大 都市 区域 协 调治 理 注 重长 期推 进 农业现 代化 、 区工 业化 、 郊 乡村 城镇 化 。 中心城 区
设施落后状况 , 改善居 民居住条件 和环境卫生状 况, 形成 产业 布局 与 城镇 布 局 互 为依 托 的格 局 , 将
推动郊 区 经 济 社 会 协 调 发 展 。如 日本 在 2 纪 0世
向郊区扩散; 郊区小城镇和各种规模的商业 、 工业 、
聚居中心大量涌现。实践表明 , 在中心城区扩张的
同时 , 推动农 业现 代 化 、 区工业 化 和 乡村城 镇 化 郊 是 国外大都 市实现 城郊 协调发 展 的普遍 选择 。
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及全部答案【附:党课讲稿】.docx
![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及全部答案【附:党课讲稿】.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61b2f6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8.png)
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及全部答案【附:党课讲稿】-.*⅛i⅛≡1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A.诲鲂Ift发展B.国家安全C城乡融合发展D∙对外开放答案:A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A.城乡眼介发展B.高顶设发展C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D.保障和改善民生答案:B3 .全党必须自觉把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 >A发展B改革C民生D∙创新答案:B4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 M IS H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体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或兴伸业的关键时期。
()A高质地发展B:中国式现代化C科技创新D深化改革答案B5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必须自觉把改革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困绕推进中国式现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面对纷繁更杂的国际国内形势:2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3面对人民群众新期许A, 12 B. 13. C、23 D, 123答案Q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货彻“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 指明了改革的根本保证,揭示了改革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改革的正要思想方法,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突出了制度的关键作用,明确了改革的重要保障,彰◎ 了改革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 )1整持以人民为中心2军持党的全面领导3室持全面依法治国4望持系统观念5整持守正创新A,21534 B、23415. C、32514 D, 12435答案:A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 )1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2市场监管公平统一3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遹A, 12 B、13. C、23 D, 123答案Q8 .中国共产党纪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殳笫二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日在北京举行.( )A. 15B. 16 C17 D.18答案Q9 .二I•届三中全会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人,候补中央委员165人,( )A. 179B. 189C. 199D. 2∞答案:C10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律检交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历和有关方面鱼贵同志会议. < )A.出席B,列席C.参加D.参与答案6IL :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 ∏至18「I在北京举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6)](https://img.taocdn.com/s3/m/63b43ee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e.png)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6)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城市治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6)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约大量的时间。
内容包含:不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快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城市治理学》题库一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项选择或者少选均不得分)1.(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 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2.城市治理中存在的(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逆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应缺乏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进展 3.城市进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猎取。
A.竞争一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年。
A.5 B.15 C.20 D.25 5.城市经济治理的方法包括( )。
A.行政方法 B.社会方法 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6.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7.( )城市的人口年龄构造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8.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加、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9.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包括(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10.西方国家区域协同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为代表。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9cef55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9.png)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4期【摘要】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都市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其形成之日起,单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
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4.00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笔者拟就都市圈理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关系、都市圈规划展开论述。
都市圈理论从理论上说,以都市为核心,其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城市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越大。
辐射半径以城市规模、空间距离、联系强度综合计算确定。
关于城市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一型大城市)以上谓之都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可谓之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一定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甚至也不包括20公里之外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不能把行政区的人口甚至市辖区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
所谓常住人口是在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虽然户籍不在这个城市,但长期在此工作与生活,就应该统计为常住人口,而虽然户籍在该市,但不在该市工作和生活,则不应统计为常住人口。
关于空间距离,一般以货车而非轿车和高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距离作为辐射半径。
都市圈经济形成中的政府定位_以南京都市圈为例_刘志甫
![都市圈经济形成中的政府定位_以南京都市圈为例_刘志甫](https://img.taocdn.com/s3/m/6881df0db52acfc789ebc951.png)
一、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所谓南京都市圈通常的界定就是以南京为中心,以一小时的路程,相当于100公里为界线的一个区域,也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该区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南京在长三角都市圈中,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上海较远,受上海经济辐射微弱,南京的发展与苏锡常相比,更多的依托自身及其周边腹地。
南京的地位目前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中,南京和杭州并列为副中心,但从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南京却落后杭州很多。
同时同作为长江流域的城市,南京与上海,重庆,武汉比较,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稍逊。
而在省内南京的经济也不如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经济辐射大的苏州,无锡等地。
这就促使南京为了加快发展,从2001年起就进行很多调整。
首先调整自身城市布局,扩展发展空间。
如加快郊县城市化进程等。
同时也在谋求向外部扩展。
与此同时,地处南京周边的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地也亟待谋求机遇发展。
芜湖的建材、家电制造和汽车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巢湖、滁洲的农业、镇江的化工、造纸工业、扬州的汽车、化工工业等,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地位。
南京与上述城市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协同发展是有基础的。
因此构筑南京都市圈,就其本身而言能加强彼此之间合作,提升彼此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对外来说,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相联系,西面挺进安徽,扩展南京发展的腹地空间,增强南京都市圈的对外竞争力,加强南京都市圈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
同样,对于周边城市而言,在经济上向南京靠近,有助于更为充分地吸取南京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来做大经济总量、促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充分利用南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也有利于其企业与南京的大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增强竞争力。
因此南京都市圈应运而生。
可以说南京都市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南京都市圈的现状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南京都市圈规划》已于2003年获批准并开始实施,其最大的特点是拆开了行政区划这个“围墙”,跨过省界将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纳入区域规划当中。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
![专题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课件)高考政治重大时政热点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f6e3fd1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5.png)
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 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①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②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④需要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同步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化,①说法错误。 ②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②③说法正确。 ④:推动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 》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 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材料说明政府 () ①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③推动构建统一开放、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④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研究制定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材料说明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①正确。 ②:“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构建县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说法错误,应是构建以城市群为 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②排除。 ③:商务部等部门制定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是为了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错误。 ④:《计划》提出,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材料说明政府增强发 展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协调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B。
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路径思考
![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路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f1ba40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f.png)
52January 2021 /广东经济区域·聚焦AREA 黄忠平 胡嘉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包括深莞惠河汕在内的深圳都市圈,极核带动能力强、产业协作配套好、城市功能互补、发展阶段各异、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有量、创新有质、融合有动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前景可期。
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枢纽门户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对接深莞、辐射河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望由深莞惠经济圈的外围城市一跃成为深圳都市圈的工业枢纽。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以及深圳所需、惠州所能的基础上,就惠州如何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借力借势加快自身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惠州有条件成为深圳都市圈新增长极深莞惠河汕历史上都曾属于惠阳地区管辖,1979年3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1988年1月惠阳地区拆分为惠州、河源、东莞、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路径思考汕尾4个地级市。
在市场引力和政策推动下,5市正从行政区划的“分”再次走向同城化发展的“合”。
放眼全球,每个超级都市背后都“自带一个圈”,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纽约、东京、首尔、深圳,莫不如是。
这个进程中,惠州凭借区位、空间、产业等优势,有条件成为深圳都市圈新的增长极。
(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优化让惠州优势更加凸显城市规模的决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互动的过程,其基础是企业和居民的选址行为,是市场主体权衡利弊的结果。
企业选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个人选址反映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口向着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和综合生活质量更好的地方迁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资本冲着湾区来、人才跟着资本走,成就了深圳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并辐射带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为国家和广东发挥重要价值创造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f8a5e37b90d6c85ec3ac6a4.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陈瑞莲谢宝剑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政策的演进并分析其成效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区域政策的创新路向:政策目标上以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为主线,实现动态整合;政策框架上加强区域立法和统一规划;政策机制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政策工具上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多项政策工具配合使用;政策评价上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实施差异化政策绩效评估导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 区域政策 创新路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系列区域政策,有效的改变了原区域间低水平均衡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勿庸讳言,中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差距过大、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本文从区域政策的角度着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成效与不足,并探讨其创新路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的区域政策,本文将其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如下四阶段: (一)第一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解放后,中国政府为了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①和战备等需要,实施了“优先发展内地”、向“三线”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奠定了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种主要基于政治导向的区域政策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和各大经济区封闭发展、重复投资、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国内区域间低水平均衡发展的格局,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实行配套的优惠政策。
同时,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也向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倾斜。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市政管理学第二次形考作业答案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市政管理学第二次形考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30ea5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d.png)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市政管理学第二次形考作业答案注意:学习平台题目可能是随机,题目顺序与本答案未必一致,同学们在本页按“Ctrl+F”快捷搜索题目中“关键字”就可以快速定位题目,一定注意答案对应的选项,如果答案有疑问或遗漏,请在下载网站联系上传者进行售后。
如需其它科目的答案也可以联系上传者。
一、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市政管理学第二次形考作业单选题答案1、________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
A、城镇化B、城市化C、“逆城市化”D、都市化学生答案:C2、在政策层面,很长时期内,中国城市化倾向于以________建设为主。
A、小城镇B、特大城市C、大城市D、中小城市学生答案:D3、1985 年9 月,开始实施________制度。
________携带方便、长期有效,功能在于证明个人身份,不记录个人的社会关系。
居民身份证A、户口本、户口本B、介绍信、介绍信C、居住证、居住证D、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学生答案:D4、1750 年伦敦有75 万人,1862 年增加到280 万人,超过当时的________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成为世界的工业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
A、东京B、巴黎C、北京D、纽约学生答案:C5、减少_________是要求城市政府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通过委托经营、特许经营、资产出售等方式,逐渐地从竞争性的经济和事业领域退出来。
A、经营职能B、“划桨”职能C、监督职能D、联络职能学生答案:B6、________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 亿人,其中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A、2014年B、1989年C、2011 年D、2001年学生答案:C7、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难以替代的优势,比如________,意思是城市规模越大,其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就越高,就越易产生集聚效应。
A、环境效益B、规模经济效应C、社会效益D、辐射作用学生答案:B8、为了保障市政府的自治权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做了一项制度安排,即当城市认为中央干涉其________时,可以向最高法院、专门法院或普通法院申诉,由法院进行裁决。
都市圈经济的繁荣与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
![都市圈经济的繁荣与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1e811cc6137ee06eff918f4.png)
组织的合作 , 有效发挥第三部 门的作 用, 不断进行 改革和创新。 [ 关键词 ] 市圈; 都 公共管理体制 ;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 2 7 F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3 39 (0 7 1— 0 2 0 10 — 8 02 0 )2 04 — 6
在 中国的经济 发展进 入到人 均G P 0美 元 ~ D1 0 0 3 o 美元 的阶段后 , 0 0 城市化 进程正在 以前所 未有 的
改 革与创 新
所谓 区域 公共 管理 , 是指 区域 内的多元 主体 为
带动作用, 可能会形成相应的都市圈I 3 } 。
都 市 圈经济 的飞 速繁 荣 , 国家 和社会 将起 到 对 巨大 的正面作 用 。比如 : 市圈经济 中, 在都 能称 得上 先锋都 市 圈的有 珠三 角都市 圈 、 长三 角都 市圈 和环 渤海都 市圈 , 们 以 占全国32 %的土地 , 它 .5 容纳 了全 国1 .8 5 0%的人 口, 供 了全 国4 .9 提 14%的G P} Dt 4 。其
和经济带。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
一
的大部 门体制 , 全部 门间协调配合机 制 。昀 健 。所
以,研究 都市圈经济 的繁荣与政府公共 管理 体制 的 创新, 具有 重大 的理 论 和现 实意义 。
一
、
都 市 圈经 济发 展催 生 区域 公共 管理体 制 的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350ba2d0d233d4b14e69c9.png)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综述一、公共组织理论为了提高我国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水平,以有限的公共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就必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
而对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恰恰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界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的一个领域,因此对公共组织理论的研究应该加以强调,以保证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
(一)公共组织的基本理论目前对于公共组织的内涵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
[1]政府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公共部门组织的管理更加广泛,呈现出公共服务组织再造、公共部门组织变革、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公共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的特征。
如今的公共组织理论研究的是公共组织性质、结构、设计方式、组织过程或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变革与发展一类的组织问题。
[2](二)公共组织领域的问题研究在借鉴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公共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构建中国公共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
涉及公共部门的角色、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信息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以及公共组织文化等方面的主题。
2011年1月1日至今,在CNKI上查询涉及公共组织主题的文章共有242篇,其中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类的占85篇,公共组织领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公共组织冲突公共组织冲突主要是指以行政组织为主体的公共组织内部以及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的紧张状态。
在公共管理领域中,长期缺乏一种能够激发活力的冲突管理机制,这样会抹杀公共组织的活力。
我国关于公共组织冲突的研究比较缺乏,现阶段看来,主要是对国外公共冲突管理概念、模型、策略等的介绍及引进。
关于公共组织冲突的代表性的是齐明山等的《论公共组织冲突管理机制的嬗变》,他提出了和谐社会以协作为主导的三元公共组织冲突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a6466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2.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目录一、城市规划与建设 (2)1.1 规划理念的演变 (3)1.2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4)1.3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5)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7)2.1 经济增长的历程与特点 (8)2.2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优化 (10)2.3 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升级 (11)三、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 (12)3.1 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普及 (13)3.2 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14)3.3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6)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17)4.1 绿色城市建设的推进 (19)4.2 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与努力 (20)4.3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 (21)五、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3)5.1 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4)5.2 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5.3 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27)六、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29)6.1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30)6.2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拓展 (31)6.3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 (32)七、城市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33)7.1 成功经验的提炼与归纳 (35)7.2 面临挑战的分析与应对 (37)7.3 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展望 (38)一、城市规划与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历经75年的风雨洗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经验。
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开始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
从最初的注重工业布局,到后来的功能分区,再到现今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城市规划理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革新。
这些理念的更新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
在过去的75年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与体制机制创新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与体制机制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6a9f86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c.png)
收稿日期:2014-11-09作者简介:王莉荣(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与体制机制创新[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3.006王莉荣(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23)摘要:广西现行的户籍、土地、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化管理相关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以市场配置为核心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构建以形成合理布局和分工明确的城镇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开发合作为重点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镇建管体制机制等创新途径突破制度障碍,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广西;新型城镇化;制度障碍;体制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3-0029-04城镇化是资本、土地、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在一定制度下不断流动、重组的结果[1]。
2013年广西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与广西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密不可分;而城镇化所存在的矛盾、问题也与制度安排、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直接相关。
因此,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深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对推动广西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战略指向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战略指向。
新型城镇化主要是针对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弊端而提出的新论断、新方略。
其内涵可从以下六方面来把握:一是新核心,即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二是新理念,即注重以集约、低碳、绿色、智慧、人文、宜居新理念建设新型城镇;注重城镇内在品质和形象的提升。
“十四五”规划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
![“十四五”规划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6d57271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c.png)
1.根据本讲,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应当以( )作为重要抓手来增强基础设施连接贯通性?
A.织密网络,优化方式
B.规划建设、管护
C.优化方式,畅通机制
D.畅通机制,加强轨道交通网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得分:10.00
2.根据本讲,若想形成“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应当以下列哪一项为主要抓手( )?
Y.对
N.错
正确答案:[N]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根据本讲,在都市圈的发展中,我国要统筹都市圈整体利益,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的互补。( )
Y.对
N.错
正确答案:[Y]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A.坚持尊重规律、顺势而为
B.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C.坚持功能互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建共享
D.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E.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
正确答案:[ABCD]
用户答案:[ABCD] 得分:15.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根据本讲,当前许多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来拉动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 )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2道题】
1.根据本讲,“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优化提升的五个城市群是( )?
A.山东半岛城市群
B.京津翼城市群
C.长三角城市群
D.珠三角城市群
E.成渝与长江中游城市群
正确答案:[BCDE]
用户答案:[BCDE] 得分:15.00
2.根据本讲,我国都市圈的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圈经济的繁荣与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论文关键词:都市圈经济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创新论文内容提要:都市圈经济的飞速繁荣,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的巨大正面作用毋庸置疑。
然而,在都市圈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投资与贸易、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都市圈公共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都市圈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此,政府公共管理体制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该文论述了都市圈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人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阶段后,城市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在经济的集聚作用下,这个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不是全国平推一盘棋,而是形成若干个都市圈。
这个时期形成的都市圈大都以一个或以上的城市为中心,涵盖周围若干个城市。
如南京都市圈就是以南京为中心,涵盖了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江苏和安徽两省,覆盖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8个城市。
参照日本的经验,每个都市圈一般以120公里到15。
公里为半径,所覆盖的面积大概是4万平方公里到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圈内GDP约为1000亿美元。
根据预测,我国到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时候,将有可能形成20个左右的都市圈,其中包括京津都市圈、大齐(大庆、齐齐哈尔)都市圈、沈大(沈阳、大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成渝(成都、重庆)都市圈等。
每个都市圈都是由十几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
除了这“20大都市圈”之外,还有像厦门、昆明、贵阳、西安、兰州等工业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周边地区发生带动作用,可能会形成相应的都市圈。
都市圈经济的飞速繁荣,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的巨大正面作用毋庸置疑。
然而,在都市圈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投资与贸易、资源配置、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都市圈公共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都市圈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此,政府公共管理体制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0所以,研究都市圈经济的繁荣与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都市圈经济发展催生区域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所谓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他领域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内涵:一是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组织、私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二是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市场经济领域、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三是区域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区坷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关系。
①区坷公共管理在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制定政策法规,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符合地方实际、与国家大政方针相配套的区域性政策体系和与国家大法相一致、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地方法规体系;其次是实施区域性整体规划、调节和控制,建立并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适当的投资规模和坚实的环境保护基础;再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的公共问题相对简单,公共事务比较单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人类历史迈人21世纪以后,世界已经全面进人到一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接踵而至的便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市场无界化的高歌猛进。
于是,跨国或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便大量滋生,并呈复杂化、多元化和规模化之态势。
正如加拿大著名政治学教授戴维·卡梅伦所言:“现代生活的性质已经使政府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种管辖范围应径渭分明,部门之间须水泼不进的理论在19世纪或许还有些意义,如今显见着过时了。
不仅在经典联邦国家,管辖权之间的界限逐渐在模糊,政府间讨论、磋商、交流的需求在增长,就是在国家之内和国家之间,公共生活也表现出这种倾向,可唤做‘多方治理’的政府间活动越来越重要了。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圈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既存在着争项目、争投资、争政策的“府际之争”,也存在着地区分割与地区封锁的“府际冲突”。
诚然,竞争和冲突既是客观的,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必要的。
正是因为都市圈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使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环境变迁与环境保护的跨界性、社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地方竞争问题等等。
“特别是在都市圈的建设中,各种跨界公共管理事务的增加,成为伙伴型政府间纵向关系发展的最佳生长点。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所能胜任的。
我们从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太湖蓝藻危机就更能清楚地说明这点。
在太湖这个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周围,上海、苏州、无锡、嘉兴、湖州5个中心城市构成了一条环太湖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工厂林立,工业发达,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太湖流域的这5个市分属于沪、苏、浙3个省市,在环境治理上缺乏一个有效的流域管理机构。
由于长期“市自为战、县自为战”的管理体制,没有一个通畅的地方政府沟通、合作机制。
所以责任不清,导致各方大肆排放污染物,最终污染物超过了湖体的环境容量,终于导致了跨界的大型污染。
因此,都市圈各政府组织基于本身合作的必要性、意愿和专业需求、财政资源和风险分担,以及追求效率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会采取有限合作、适当合作或大型合作等方式来从事跨域或跨界合作以满足其实际需求c0这就要求区域政府做到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
例如,建立政府间平等对话与谈判的协商机制,既能纠正“命令机制”僵硬化的弊端,又能弥补“利益机制”局部化的缺点。
以灵活多变的行政契约、行政协议等方式发展合作关系,追求政府间信息分享、关系交换等目的c0实际上已经有都市圈率先进行了尝试:在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关系的协调中,1992年成立了长三角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后升格为市长级协调组织,并于 1997年更名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2001年又成立了沪苏浙省(市)长座谈会制度。
2004年“泛珠三角论坛”的举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以及区域内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与秘书长协调制度等的建立,也是区域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举措。
二、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阻力分析1.行政区域壁垒的客观存在我国经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各级政府按行政区来组织经济活动,行政区内的经济资源受控于政府的干预,带有很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
当区域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时,各地方政府往往首先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各种壁垒,阻碍经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地方利益。
地方利益的突出特点就是排他性,为了发展本地经济,解决劳动就业,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阻碍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人为地分割要素市场,使区域性的有序竞争的统一市场难以形成,对内开放远远滞后于对外开放。
法国经济学家庞塞特(Sandro Poncet)经过研究就发现,从1987年到1997年,中国省际贸易量呈下降趋势:1987年,省际平均贸易量在GDP总量中占54% ,1992年下降为50% ,1997年下降到38%;中国省际平均贸易量在各省总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1987年为88% ,1992年降为80% ,1997年则降为66%;中国各省平均商品吸收额中,外省生产的商品所占比重1987年为34% ,1992年减为27%,1997年只占20%扩5行政区划壁垒是长期客观存在的,这构成了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最大的直接阻力,实际上是源于体制上的阻力。
2.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由于受到“行政区经济发展”观念的驱使,各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主体,往往热衷于向见效快的行业投资,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重。
举一个例子:长三角地区中14个城市排在前4位的支柱产业均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趋同率达到70%。
而在高新技术领域,长三角地区的“十五”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业为74%。
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容易引起各自为政、低层次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导致经济行为的短视,长此以往将损害都市圈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
这实际上是源于结构上的阻力。
如果各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缺少实质性的整体规划,不能就促进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联动、优化区域社会资源配置达成共识的话,这种结构上的阻力仍将顽强地存在。
3.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地方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与地方政府官员个人的政治升迁挂钩,地方政府往往以投资拉动GDP的增长。
长三角区域内共有开发区199个。
而港口的重复建设更是矛盾重重,南京以下的长江段,已建、在建和待建的万吨以上码头泊位共100多个。
从江阴到南通60公里岸段,有68个万吨级泊位,平均0. 9公里就有一个。
结果是,一方面有的港口设施能力严重过剩,而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投资建设新的港口。
c长此以往,会造成都市圈之间的恶性过度竞争,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这一切都是源于现行的政绩考核指标转嫁的阻力,实际上可归结为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双重阻力。
如果在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不能改革现有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地方政府官员还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地区的全局利益,那么这种阻力也将长期存在。
4.法律制度的缺失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还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务。
然而,我国法律对涉及的有关府际合作尤其是地方政府合作的规定和条例几乎是空白,法律只规定了各级政府管理其辖区范围内的事务,对上级机关在跨域事务中的角色扮演,对于地方政府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分担等问题,根本都没有涉及。
这就容易导致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推诱扯皮、争议不断等情况的出现。
国家如果不尽快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解决跨区域合作与治理及其争端处理的法律法规,这种法律制度上的阻力也仍将存在。
5.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力不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对各地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道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