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站第一节农作物布局

合集下载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大纲

《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生学时:216学时,12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属专业课,为“双带工程”种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作物生产技术包括十章:第一章耕作制度;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三章水稻生产技术;第四章玉米生产技术;第五章棉花生产技术;第六章花生生产技术;第七章大豆生产技术;第八章甘薯生产技术;第九章烟草生产技术;第十章其他农作物生产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作物生产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生产的相关知识;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其主要任务是探讨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生产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作物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基础。

其中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要把课堂讲授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优良品种,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少而精,通过多媒体、幻灯及课外实验等方法,创造认识和动手机会,使同学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理论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及室内实验;栽培技术部分以练为主,辅之以精讲,讲重点及关键技术,并结合科研条件及实习场地条件等尽量增加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突出“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组织能力。

四、考核方式、方法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实践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5%,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25%,实践成果考核占总成绩的50%。

五、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5学时)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了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和科研概况,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目前我国作物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距,明确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让学生感到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农业科技。

《农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第二版)》第1章电子教案-课

《农作物生产技术(北方本)(第二版)》第1章电子教案-课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绪论学时:2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一、农作物(一)农作物的概念1、狭义概念: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2、广义概念: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二)农作物的分类通常最主要的分类法是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来分类。

按照这一方法可将作物分成4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分类:1、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2、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4、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二、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 1 )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

( 2 )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 3 )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大多是露天的农田,其所涉及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

( 4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1 )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1章第一节学时:3班级:1、1教学目标:1、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2、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3、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1、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2、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一章:农作物基础知识1.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农作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农作物的定义、分类、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农作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作物的分类和生长周期,了解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

1.3 教学内容1.3.1 农作物的定义与分类农作物的定义农作物的分类1.3.2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成熟收获1.3.3 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1.4 教学活动1.4.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讲解农作物的定义、分类、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等内容。

1.4.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1.4.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农作物种植的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农作物生长的成功因素。

1.5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章:农作物种植技术2.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农作物种植的技术,包括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基本技术,掌握种子选择和播种的方法,学会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2.3 教学内容2.3.1 种子选择种子质量的判断种子品种的选择2.3.2 播种技术播种时间播种深度播种密度2.3.3 施肥技术肥料的种类和作用施肥时间和方法2.3.4 灌溉技术灌溉的原则和方法灌溉设备的选用2.3.5 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2.4 教学活动2.4.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讲解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2.4.2 学生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或者农田中进行种子选择、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的实验操作。

2.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2.5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作物布局PPT课件

作物布局PPT课件
作物布局
第一节 作物布局概念及设计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概念与意义
(一)作物布局基本概念
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 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
结构: ➢作物种类 ➢品种 ➢面积或比例
配置: ➢作物的田块分布(微观、精细) ➢作物的区域分布(宏观、粗略)
①热量资源 ②水资源 ③光照条件 ④土壤资源条件 ⑤植被环境 ⑥自然灾害
2.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①人口及劳力数量、质量、流动情况等; ②经济状况 ③市场情况 ④农业产业化状况 ⑤区位优势 ⑥政策情况 ⑦科技投入水平
(四)作物生态适宜性、生产适宜性分析
➢根据生产目标、市场、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四)秧田布局
通过育苗移栽,不仅可以节省大 田生长季节,促进复种多熟。 在秧田布局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 问题: •一是秧田的空间布局即具体田 块的确定; •二是秧田的面积的确定。
二、作物布局的方法步骤
(一)生产目标确定
明确目标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经济目标、比如平均亩产值或每亩净收入指标值。 产品目标、比如是生产小麦还是大麦或油菜或蔬菜? 市场目标、比如是当地还是外埠销售?是零售还是批发? 其他目标要求,比如要考虑土地接受废弃物总量是多少?
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导作物布局,凡是生态适应性光的作物 其可种植的范围相对要广泛些,如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很广,所以 热带、亚热带、温带度可以种植,而橡胶、油棕只能在多雨的热 带种植。
(三)布局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原则
表3-2 主要作物产值成本及收入(2003年)
单位:元/亩

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pptx

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pptx
二、作物布局
(五)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 1.内容
– 田间布局 • 小麦田、水稻田、油菜田、棉花田、玉米田……
– 熟制布局 • 小麦——玉米,马铃薯/玉米——后季稻,小麦/ 玉米/甘薯/冬菜,冬菜——秧田——单季稻—— 绿肥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教学单元9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 /子单元2种植制度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Βιβλιοθήκη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作者靳秀丽/2014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教学单元9 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
主要内容
子单元1 土壤耕作
子单元2 种植制度
子单元1 土壤耕作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 二、土壤耕作技术 三、少耕和免耕技术 子单元2 种植制度 一、确定作物布局 二、确定种植方式 三、种植制度制定与调整
南方玉米) – 不适宜区(缺陷很大、产量低而不稳、质量差、投资
巨大、效益低、风险大)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教学单元9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 /子单元2种植制度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 教学资源库
二、作物布局
(五)作物布局的内容和步骤
– (5)生产基地、商品基地确定 • 作物适应、区划适宜、技术保障、条件一致、产前产 后有利
• (7)空间配置(落实计划,计划分解) – 落实地区(县、乡、村) – 落实田块(远、近,肥、瘦) – 落实季节(秋播、春播、夏播) – 落实作物 – 落实品种 – 落实秧田 – 落实熟制(麦稻、麦棉、麦玉米、麦甘薯、麦大豆) – 落实农户
作物生长环境课程 /教学单元9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 /子单元2种植制度
1.内容 – 作物布局 • 村,10多种作物 • 县几十种作物 • 省、国家,上百种作物 • 大农业,农林牧特 – 品种布局 • 若干品种/作物,如水稻:早稻、中稻、晚稻、 籼稻、粳稻、糯稻、香稻……

农作物布局

农作物布局

农作物种植布局
后稷教稼

后稷是四千多年以前上古时期的农业创始人, 他名曰“弃”,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妃姜嫄所生。 尧帝封他为农官,舜帝的封号为后稷,其功勋 与帝王相当。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被尊 为“百谷之神”。后来,人们出于敬仰和爱戴, 便尊称弃为“稷王”。后稷不仅使五谷获取了 丰收,而且懂得了粮食的春播、夏管、秋收、 冬藏,赢得了一套圆满的农事活动经验,他开 创了万古不朽的农耕伟业。后来周族奉他为始 祖,并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民以食为 天,后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帝业的根主, 因此产生了“江山社稷”这一说法。
后稷雕像
农作物布局

影响作物、市场、价格、政策、交通、 社会等。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

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相互转变,抽象在生产 计划落实到具体结构,从而 满足农作物生产 需要。
例:

一般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其 中豆科作物秸秆含氮较多,禾本科作物秸秆含钾较丰富, 作物秸秆可提供的养分约占有机肥总养分的13%~19%, 它可以说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现在已 经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 秸秆中含有水分和糖分较多的是很好的饲料原料,尤其 是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例如秸秆可以作动物饲料, 秸秆氨化处理后,粗蛋白由3%-4%提高到8%左右,有 机物的消化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并含有多种氨基酸, 它可以代替30%-40%的精饲料。还可杀死野草籽,防止 霉变。因此,氨化秸秆喂羊、牛等,效果很好。秸秆也 可以粉碎成草糠,作动物辅助饲料。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10℃积温、 ≥0℃积温、无霜期、界限温度等
喜凉作物 喜温作物 亚热带作物
喜凉作物 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一般需 ≥10℃积温1 500—2 200℃,有的只需900—1 000℃。一 生长盛期适温为15—20℃。 喜凉耐寒型 喜凉耐霜型 喜凉作物在布局中的主要作用,一是作为无霜期较短 的北方和南方山区的主栽作物,二是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 地区冬季复种或填闲作物。
massoniana) 马尾松 (P. massoniana)
年平均温度13 22℃ 年平均温度13—22℃,一13℃时顶端枯 13 22℃, 13℃时顶端枯 要求降水量800nm以上,耐旱,喜红黄壤。 800nm以上 萎。要求降水量800nm以上,耐旱,喜红黄壤。 马尾松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 马尾松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生于海拔 1000米以下山坡,是我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 米以下山坡, 米以下山坡 是我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 经济价值高。 经济价值高。
喜凉耐寒型 黑麦、冬小麦、冬大麦、青稞(裸大麦)。分布在最北。 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 喜凉耐霜型 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胡萝卜、芥菜、芜菁、 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燕麦、亚麻、荞麦、马 铃薯、蚕豆以及箭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等。 生育盛期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15—20℃左右,12一 18℃能正常生长,生物学最低温度(也即适于生长的起点温 度)为2—8℃,不怕霜,可耐短期一5~一8℃低温。
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Procedure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3、分析作物生态适应性 4、划分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 5、确定作物组成 6、确定作物种植区划(配置) 7、可行性分析 值得进一 步研究

3.作物布局

3.作物布局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一)对区域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
包括自给性的需要和商品性的需要两方面, 包括自给性的需要和商品性的需要两方面, 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加工、 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加工、贮藏 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 (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 的选择
• 划分适宜区一般采用主导因素法,选择对作物的生 划分适宜区一般采用主导因素法, 长发育过程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长发育过程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喜温作 物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喜湿作物以水分为主要因素。 物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喜湿作物以水分为主要因素。 或将两个或三个因素叠合, 或将两个或三个因素叠合,或用模糊数学等方法综 合考虑几个因素后确定界限。 合考虑几个因素后确定界限。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一般性的程序
• (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 主要包括:
• • • • • 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重 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春夏收作物> 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 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1、满足社会需求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自给性的需求、 自给性的需求、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国家或地方政府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农产品需求。 国家或地方政府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农产品需求。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的原则
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
作物布局
农学院耕作学与生态学教研室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随着生产的发展,一般是高产作物(如玉米、水稻)、细粮(水稻、 小麦)等比重增加,相对低产的作物(如大豆、谷子)则下降。但要善于 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
四、结构调整
(二)结构的稳定性与层次

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物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是由当
地的自然资源、生产条件、人类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所决定的。

作物结构的稳定性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和多年经验的积累,它有
利于作物与资源环境的相一致,因而提供高产优质的产品,有利于
专业化、区域化,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条件(水利、肥料、种子、技术、劳力)以
及需求(人口、市场、价格等)的变化,结构总是在基本稳定的基础
上不断发展变化的。

实践证明:对种植业的结构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是一项投入少、
见效快的发展路子。
……
1、需求原则
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和 动力,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1)自给性的需求 2)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3 )国家的战略性需求 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必须首先要对农产品的需要进行 全面的预测和分析,使作物的布局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各方面的需要。
根据我国的国情,一般的来说:
6、作物组成确定的方法和过程
(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2) 粮食作物与经济或饲料的比例 (3)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4)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需要量大, 生态适应性好的作物 (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列
8、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需要 (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 (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 (4)肥料、土地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 (5)加工储藏,市场、交通的可行性 (6)科技,农民素质是否 可行 (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

农作学第四章作物布局.ppt

农作学第四章作物布局.ppt
30 — 25~28 25~28
营养生长期
最低
适宜
18~20
25~30
15
25~30
10
25~28
10
25~28
10 0~3 3~5
最低
10~12 10~12 15~16
15 15 12~15 10~12
20~30
5~10 5~20
灌浆期
适宜
20~25 20~25 20~25 20~30 20~25
三、作物布局的设计
8. 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 (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 (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 (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 (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 (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需求
需求 自给性 商品性
食饲燃 国 市 物料料 家 场
自然资源与环境 光热水地土灾 照量分貌壤害
生态适应性
作物布局
结配 构置
经济与科技因素 生劳价市成政科 产力格场本策学 资 料
效益 生产条件&经济发展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农业生产 动力与目的
需求
各类作物组合所需的积温(≥10℃)
作物组合
小麦—谷糜 小麦/玉米 小麦—玉米 小麦—大豆 小麦—水稻 小麦—棉花 小麦—甘薯 稻—稻 绿肥—稻—稻 油菜(大麦)—稻—稻 小麦—稻—稻 甘薯—稻—稻
适宜分布区的积温(℃)
≥10℃
≥0℃
3000~3300 3600~4400 4100~4500 4100~4500 4200~5000 4400~5500 4200~4500 4900~5200 4900~5200 5100~5400 5300~5700 7000~7500

《农作物生产技术》PPT课件

《农作物生产技术》PPT课件

秆粗叶大分蘖少,每株的穗数少而穗大粒多。多穗型秆细
叶小而分蘖多,每株的穗数多而穗小粒少。
②按熟期分类 分为早稻早、中、迟熟,中稻早、中、
迟熟,晚稻早、中、迟熟品种共九个类型。熟期分类在我
国是以各品种在南京的抽穗期为标准的。
h
54
③按株型分类 按茎秆长度可分高、中、矮秆品种。粳稻 偏矮、籼稻偏高。籼稻以短于100cm的为矮秆品种,高于 120cm的为高秆品种,100~120cm的为中秆品种。
南京:4月18~22日播种 6月下旬~7月中旬抽穗:为早稻品种 7月中旬~8月中旬抽穗:为中稻品种 8月下旬~10月下旬抽穗:为晚稻品种
h
49
3. 水稻和陆稻
根据栽培地区土壤水分和生态条件不同,可分水稻(包括浅水 稻、深水稻、浮水稻)和陆稻(又称早稻或坡禾)两个类型。主要区 别在于两者耐旱性的不同。它们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态上的一些差 别,都是两者的耐旱性不同的表现。
I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II: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III: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IV: 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V: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VI: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h
31
第二节 水稻的类型和品种
h
32
一、栽培稻种的起源
栽培稻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属禾本科(
Gramineae)稻属(Oryza)植物。目前世界上栽培
④按杂交稻种和常规稻种分类 杂交稻遗传基础丰富, 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易取得大面积高产稳产。杂交稻需要 制种多种子易混杂或不孕率高,成本也较高。常规稻种不用 制种,有利良种加速繁育,成本较低。现在我国水稻生产是 杂交稻与常规稻并存。
h
39
普通栽培稻
籼亚种 (基本型)
晚季稻 (基本型)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经济学名词
01 定义
03 影响因素
目录
02 布局原则 04 发展前景
基本信息
作物布局亦称“作物配置”。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内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面积比例与区 域配置或田块配置。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复种、轮作、连作、间作、套作等互相。合理的作物布 局以自然条件 (如热量、水分、地貌等)和社会经济条件 (如国家、集体、个人对农产品的需要、人均耕地、水 肥条件等)为依据。它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各类不同农作物,尽管它们有某些共性,但是各自有不同的适生条件。如同是糖料作 物,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长等特点,对热量要求严格,日均温低 于10℃就停止生长,冬季最低温低于0℃可能遭受冻害;甜菜则喜温凉气候,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特性,能耐 -3~-4℃低温,幼苗期和成熟期需水少,土壤耕作层含盐量在0.33~0.65%尚能生长。这表明作物布局深受自然 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作物的不同品种可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也影响作物布局。 再则,各类作物布局与经济技术条件也密切关联。如人口密度大小、劳畜力多寡、种植经营的原有基础、技术装 备程度、交通运输条件、农产品加工工业布局,以至于收购价格等,对物作合理布局都有很大影响。
定义
定义
作物布局是指农作物的地域分布。指农作物在一定的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地域分布,也包括一个生产单位 (如农场)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与田块配置。各种作物都有其生态适应性和技术加工特性,对自然生态条件和 技术经济条件有不同要求,作物布局必须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如热量、水分、光照、土质、地貌等)、社会经济 因素(如人口与劳动力、交通运输、技术加工、市场需要等)及技术进步因素(如品种改良和地膜覆盖推广等) 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做到讲求经济实效,增产增收,并注意合理轮作,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趋利避害,最终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合理的作物布局可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的优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和质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

第一章耕作制度教学目标: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地制度
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 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第一节 农作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局
一、作物布局
1. 定义
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 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 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 安排。即解决种什么 , 种多少,种在什 么地方的问题。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 需求原则
第一章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
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
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种植制度
耕作制度 养地制度
作物布局 复种 间、混、套作 轮作、换茬等 土壤耕作制度 施肥制度 灌溉制度 杂草和病虫害 防治制度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 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 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 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 与种植方式。
是指在一定地区 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 适应的程度。
(2) 生态适应性
(3) 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3. 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 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
(6)生产资料的确保
4、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1)粮食生产立足于 总量平衡,区域优 先发展 (2)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 (3)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 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 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