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_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合集下载

专题三大气的运动规律——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2.20)

专题三大气的运动规律——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2.20)
答案 解析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考点透析
气温影响因素
影响
到达
纬度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 多,气温越高
地面 地势高低 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对流 的太
晴天,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天,
层大 阳辐 天气状况 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单 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
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 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 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 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 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 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
考查角度3 结合区域图、等值线图等考查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1.(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Ⅰ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
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Ⅱ为“陕西 省沿109° 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知识拓展:逆温现象
逆温概念及示意图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 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类型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洋流逆温
知识拓展:逆温现象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 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 气层降温较慢
学地理,买好房
聪明的老鼠
草原犬鼠的天然“空调系统”-- “穿堂风”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带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带解析】

3-3 气温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气温的日变化(一)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后,太阳辐射变强,地面增温,大气温度升高)2.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3.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4.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海陆位置:沿海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原因: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这里可以适当迁移水汽较充足,湿度较大地区日较差会较小。

3.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原因: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保温作用比较强,气温不会太低。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5.注意低纬度的高原,其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大。

原因: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一)海、陆气温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二)气温年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位置。

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考点10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考点10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考点10大气受热过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在这个考点中,我们需要了解大气受热的原因、方式和影响等内容。

本文将以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为背景,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首先,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地球表面吸收和散发能量,形成热平衡的过程。

在太阳辐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之前,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层吸收和散射,约有50%的能量到达地表。

而地表则对太阳辐射能进行三种不同的过程:辐射、传导和对流。

传导是指地表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这种过程特别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传热。

例如,地球表面的高温会通过陆地、海洋等物质形成的热传导路径向下传递热能。

然而,大气层通过传导现象接收到的能量非常有限,通常只占总能量的几个百分点。

对流是指大气层中物质的垂直流动,将能量从地表向上输送并将其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对流是因为热的浮力效应而产生的,从而造成气体的运动。

其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循环,使得能量在大气中形成垂直传递。

上述三种方式中,辐射是最主要的能量传递方式。

地面接收到辐射能后,会放出长波辐射,即地面红外辐射。

而大气层则对这些红外辐射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

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将能量重新辐射到大气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得地表的热能难以散发到太空中,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温度的高低对气温具有直接影响。

太阳短波辐射射入地表后,地表会散发出长波辐射。

地表的温度越高,散发的长波辐射越多,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的热量也越多,从而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层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所以地球不同地方的气温差异也较大。

总结一下,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短波辐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地表对能量进行吸收和散发的过程。

辐射、传导和对流是能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其中辐射是最主要的方式。

地表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气温,地面辐射能量难以散发到太空中造成温室效应,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专题: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共32页

专题: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共32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专题: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高三地理微专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高三地理微专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2.下垫面 (1)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冰雪>裸地>草地>林地 >湿地、水域) (2)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水域>砂石)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3.大气保温作用。 (1)天气状况:阴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晴天晚上 气温低。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
甲 安多
0
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
响路基稳定性。(4分)
拉萨
a
b
(2015•全国卷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
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2.冷空气影响:冷锋、寒潮过境,气温降低。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二)与外界热量交换
3.地形阻挡: ①阻挡暖空气:使气温降低; ②阻挡冷空气:使气温升高。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三)人类活动 1.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 2.区域性:城市热岛效应
图10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4~5题。
一、气温的日变化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 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 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 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大气运动(考向1:大气受热过程)2024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大气运动(考向1:大气受热过程)2024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核心 考点
01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02 大气运动状况与降水 03 气候类型与地理景观 04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知识框架
01
大 气 受 热 过 程
大气受热过程
1. 三种辐射:太阳辐射(短波)、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长波) 2. 三个过程: ①太阳暖大地→②大地暖大气→③大气还大地 3. 两个热源: ①主要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②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4. 两种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
比热容:比热容大, 升温及降温慢
气温变化存在 时间差异
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地形
海拔:随海拔升高,气 温降低
坡向:阳坡热量充足, 阴坡热量低
山脉走向:平行走向利 于气流深入,垂直走向 阻挡效果明显
接收地面辐射量小;空气稀薄,保温能 力弱
阳坡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升温效果 更明显
主要表现为冬季阻挡冷空气南下,屏 障作用显著
4.与降雪时相比,降雪后( ) A.路面温度更高 B.路面最高温滞后 C.气温明显升高
√D.气温日较差增大 5.降雪结束后且路面有积雪时路面温 度基本保持不变,其原因是( )
√A.积雪阻挡了冷空气对地面的影响 B.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C.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D.地面辐射较弱,气温下降快
①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 ②天气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③下垫面 比热容大,温度增幅小;比热容小,增幅大
01 大气受热过程——真题
(2022·浙江)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 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 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
√ 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2020高考地理高频考点训练—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2020高考地理高频考点训练—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高频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19河南八市联考,4—5]太阳光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天气现象之一。

在温度为-20 ℃或更低时,空气中数百万个从高空降落的薄片状冰晶,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呈水平状态降落,日光从地平线附近射出,被冰晶反射的阳光几乎是垂直地面而形成的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在一天中,太阳光柱最可能发生在( )A.正午 B.下午3时C.日落 D.子夜2.太阳光柱发生时,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A.雪花飞舞 B.寒风大作C.阴雨连绵 D.晴朗无风[2019福建龙岩质检,6—7]温度平流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

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冷平流”。

冷暖平流是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3—4题。

3.该日10:00受暖平流影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在冷平流影响下,常出现( )A.霜冻 B.阴雨天气C.气压降低 D.连续性降水[2019山西晋中期末,6—8]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

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 B.荒漠边缘的绿洲C.绿洲中心 D.荒漠中心6.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7.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 B.改善土壤条件C.导致降水增多 D.加剧风力侵蚀[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1—2]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8—9题。

8.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9.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台风影响 B.阴雨天气 C.湿度较大 D.天气晴朗[2019河南周口一模,5—6]下图为北京市2018年10月28日08时至11月2日08时的露点温度及气压变化曲线。

专题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专题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大气状况:CO2等温室气体、水汽等
2.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位置:通过太阳高度、昼长影响太阳辐射量 2.海陆位置与分布:陆地增温、降温速度快于海洋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 4.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平原、谷地 5.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相反 6.地表状况: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 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 )
A.①
B.②
C.③
D.④
例5: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km,片石 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注:片石通风路基 是一种控制热量传输过程的工程措施,它通过改变路基的表面 形状和热传输机理来调整路基的温度状态,达到保护多年冻土 的目的。)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 影响。
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 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 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错过适宜的播 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3分)所以, 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2分)
例9:下图中R 山海拔2180 米,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外观 特征。R 山顶部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主要由砂岩构成
据图文材料简述R山山顶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气温特点:终年温和,(2分)气温年较差小,(2分)昼夜温 差大。(2分) 形成原因: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导致气温年较 差小;(2分)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年 均温低,气温日较差大。(2分)
例10:图甲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中部地区, 年均温在22℃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

2.3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2.3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补充思考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
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
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
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
2.两大作用 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a选择性_吸__收__、散射和b_反__射__。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_太__阳__辐__射__ 的能量。
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参与的物质
主要作用
典例
对流层大气中 水汽和二氧化碳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
的水汽和二氧 吸收_红___外__线, 度的增加而上升,地
4.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 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
C 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考点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大过程 (1) 地 面 的 增 温 : 大 部 分 太 阳 辐 射 透 过 大 气 射 到 地 面 , 使 __地__面___增温。 (2) 大 气 的 增 温 : 主 要 以 _地__面__辐__射__ 的 形 式 向 大 气 传 递 热 量。
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 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
平均__正__午__太__阳__高__度____不同。 (2)_下__垫__面__因素:下垫面状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核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典例探究】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例2(2016·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考点透析】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

(4)烟雾防冻。

(5)温室大棚。

(6)果园铺沙石。

3.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全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4.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天气和气候状况等角度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4)平原与高原:高原地区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考点一_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考点一_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全国卷五年考查情况统计分析与预测全国卷命题点考题统计题型命题分析与预测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13·新课标Ⅰ,36题,22分2013·新课标Ⅱ,6题,4分综合题选择题1.命题规律:全国卷近五年对本专题容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气温、降水、大气运动规律等方面,试题难度中等。

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合题并重。

2.命题趋势:以最新的时事背景为载体,考查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成因。

大气运动与降水2013·新课标Ⅰ,9题,4分2013·新课标Ⅱ,7题,4分2011·大纲全国,9~10题,8分选择题气压带、风带与气候2013·新课标Ⅱ,10~11题,8分2012·新课标全国,37(1)题,10分选择题综合题常见天气系统2015·新课标Ⅱ,4~5题,8分2013·新课标Ⅰ,10题,4分选择题【知识体系构建】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真题领悟]命题角度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的影响因素[2015·新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复习人教大纲版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复习人教大纲版

第五讲大气的热力状况和气温I .必记知识全览(3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必记辐射1 .太阳辐射是___________ 波辐射。

2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是_____________ 。

一、1 .短2 .地面辐射3 .大气逆辐射二、必记规律1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___________ 。

2 •北半球大陆和海洋最高气温分别岀现在 _____________ 月和__________ 。

________ 月,最低气温岀现在月和___________ 月;南半球相反3. 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二、1.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7 8 1 2 3 •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北半球7月份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岀,海洋向低纬凸岀,1月份相反。

H.考点过关过关斩将一马平川考点详解精剖细解入市三分一、基本考点考点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①吸收一一如臭氧吸收紫外线(具有选择性)。

②反射一云层和大颗粒的尘埃(无选择性)。

③散射一一蓝、紫色光易被散射(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具有选择性,大质点则无选择性)。

(2)效果: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案例剖析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考题1 (典型例题分)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A .散射作用B .反射作用C .吸收作用D .折射作用考题1点拨:日岀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主要是由于大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答案:A 总结提示: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有一定的波长,不同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不同波长削弱作用不同,总的来说,对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削弱较少,也就是说对可见光来说,大气几乎是透明的。

. 考点2 .大气的保温效应(1)保温效应①保温原理:一是大气中水汽和CQ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将地面辐射释放热量的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二是大气吸热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的热损失。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高考地理:微专题6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微专题6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知识点1大气受热状况【基础知识】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成】:内容比较简单,请大家参照必修一课本表格进行复习即可。

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自己绘制受热过程示意图,明确各个箭头含义)太阳→→宇宙空间(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选择性 性。

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实例: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实例:树荫下,房间里无阳光照射处仍然明亮。

日出之前天已亮,日落之后天不黑。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农业实践中的应用①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②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温室大棚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存在塑料大棚里面。

削弱作用大气逆辐例1 【2019年江苏卷】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面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全国卷五年考查情况统计分析与预测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的影响因素
[2015新课标I, 37,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 1C〜仁C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C〜—2C。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 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

图 a 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图 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

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8分)
⑶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8分)
1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第一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活动
层”“多年冻结层”①“东北高纬
地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C〜「C” “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C〜—2C”等。

(2)第二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热棒新技术”“主动②降温、冷却路
基、保护冻土”“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一1C〜「C,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C〜1C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
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C,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

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命题探源]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⑸温室大棚:太阳暖、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
4.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
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⑶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南
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对点演练]
题组一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应用
1. 2015年12月14日〜15日,上合组织峰会在CBD如期举行。

会议期间雾霾天气一扫而尽,出现了久违的,一些网民称其为“上合蓝”。

“人努力,天帮忙”,这是早在2014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APEC会议欢迎晚宴致辞中总结出的“APEC蓝”出现的原因,同样也适用于“上合蓝”。

下面左图为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的变化,原因主要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C.③减弱 D •⑤增强
(2)有关雾霾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
C •雾霾加大了气温的日较差
D .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3)雾霾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
生活用品价格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拥堵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第(1)题,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而大气的能见度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

选B。

第⑵题,发
生雾霾天气,空气中既有固体颗粒物,也有充足的水汽,因此,雾霾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也可增强大气逆辐射;由于空气中固体颗粒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增强,因此,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雾霾并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

选A。

第(3)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可
能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可能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但不会影响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正常营业和生活用品的价格。

选D。

答案(1)B (2)A (3)D
题组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读我国某省份某月大雾日数分布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中部地区该月大雾日数较多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洋流
C •纬度
D •土壤
(2)图中市的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岛屿中部,主要原因是( )
A .受冬季风的影响B.受夏季风的影响
C.受海陆风的影响 D .受气流垂直运动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及轮廓可知,该地区为省,且由图中河流流向可以看
出,其中部为山地,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多大雾天气。

选A。

第(2)题,市位
于沿海地区,日出后海洋上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市的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岛屿中部。

选C。

答案(1)A (2)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