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
《青山不老》教案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文情感的理解: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人生的深层感悟,这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表达效果和创作意图。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究问题,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青山不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表达有着很高的热情。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让他们谈谈自己遇到过的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这样的导入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语文技能,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和文学美。
举例:
-在讲解“崎岖”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实际情境描述,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意,并举例说明在课文中是如何描绘山路崎岖的。
在讲授课文重点和难点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表达。我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在活动组织方面,我认识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以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教学重点:了解《青山不老》的故事内容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PPT、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故事: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如“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你们知道传统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吗?”等等。
2. 介绍本课故事的背景:告诉学生本课故事的名字是《青山不老》,是一个讲述了一个男孩通过一场宝剑比赛,最终得到了宝剑的故事。
Step 2 学习新课(15分钟)1. 阅读原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事的原文,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讲解。
2. 细读原文:老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如“男孩是怎样通过宝剑比赛得到宝剑的?”,“为什么男孩会变得年轻?”等等。
Step 3 学习文化知识(15分钟)1. 讲解故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故事中的宝剑和仙草、长寿的象征意义,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 辨析句子中的成语: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Step 4 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小结故事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总结一下故事的内容,并回答问题“故事讲述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2. 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个别或整体询问学生,评价他们对故事和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Step 5 课堂延伸(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喜欢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来分享。
2. 课外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文,或者从家里带来一件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物品进行展示。
Step 6 课堂结束(1分钟)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和鼓励,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16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通过填表格、想想说话等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研读重点段落,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3、通过读写迁移,体现对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媒体出示:人物奇迹张衡杂交水稻詹天佑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茅以升地动仪袁隆平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
2、交流。
(1)出示词语,齐读。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治理风雨同舟归宿劲挺恭敬淤泥荡漾日月同辉领悟风雨同舟(2)理解词语的含义,媒体出示: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
本篇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布局清晰,涉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该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品味经典故事,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技能1.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生能识别和理解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句子结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3.学生能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写出简单的议论文、情景交际等。
思维方法1.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和思想;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思考方式。
情感态度1.对文化传承保持敬仰心态,认为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意义;2.通过文本的语言、句式结构等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思想,进行表达和交际。
教学难点1.神话故事情节复杂,学生对其理解方式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点,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2.通过阅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3.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大,理解难度不同,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共同学习。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该文章及教材,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1. 导入新课(5分钟)采用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了解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感性理解。
提问:1.你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为什么?2.你曾经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它们讲述的是什么?2. 阅读教材(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该文章,了解文章情节和思想内涵,为后续的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以梁衡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3.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完成课文导读中三个问题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同学们上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学习课文,初知“奇迹”快速浏览:老人用15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体会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体现这了不起的奇迹)三、自读自悟,感悟“奇迹”主要围绕“这一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1.批注阅读——这了不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全班交流(图、文、影像结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
)预设一: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
”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理解“肆虐、盘踞”这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
(这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2)作者引用了县志上记载的一段话,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它有什么作用?(3)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我们通过影像再来直观地感受一下。
播放PPT(有配乐)(4)出示PPT:读出画面:小组合作,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感悟环境之恶劣。
那一次,狂风过后,树木断的断,倒的倒,老人……那一次,久逢干旱,老人……那一次,冰霜来袭,老人……那一次,沙尘暴后,老人……(5)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板书)(6)同学们,我们抓住“怪物盘踞”读进去,想开去,老人在恶劣条件下植树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就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山水的描写和赞美;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4.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朗读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形成绿色生活的观念。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如何保护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保护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观点较为片面,缺乏全面思考。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敢大胆提问。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课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仍然不够扎实。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均衡,有的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活动中,加强对每个小组的引导和关注,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预设交流点:(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板书:81岁)(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青山不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让你觉得无论何时都很美丽,仿佛不会变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青山不老》的奥秘。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作者对自然、家乡的热爱;
3.领略文章的抒情、描写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青山不老”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青山不老”、“绿意盎然”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用更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增加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练笔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在模仿文章描写手法时,有的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而有的则稍显生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句子仿写、段落改写等,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肆虐”“盘踞”等。
-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老人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体会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被破坏的山林图片和绿化良好的山林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山林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然后引出课题《青山不老》。
- 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这篇文章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 字词学习- 生字教学: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如“炕”“亩”“械”等,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例如,“炕”字,读音为“kàng”,是北方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可以结合生活中炕的样子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 生词教学:讲解文中的生词,像“肆虐”,原句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让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其“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的意思;再如“盘踞”,文中“这条山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个词表达出的牢固占据的意思。
3. 文章解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院屋,创设情境: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
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
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这就是“奇迹”的意思。
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和理解《青山不老》这篇古诗。
2.能够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3.能够感受到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青山、绿水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真实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2.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2.能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写出与古诗相关的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两分钟时间介绍古诗《青山不老》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深入理解古诗•讲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分段解释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3. 朗读练习•教师先进行一遍朗读,然后逐句、逐段让全班同学朗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内容。
4. 听写练习•将古诗分段,逐句听写。
5. 创作练习•分组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写一篇与青山、绿水相关的篇章。
•鼓励学生写得真实、有感情、有色彩。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古诗内涵。
•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然,多关注身边的青山绿水,懂得爱护自然环境。
五、教学评估•学生个人口头表达•学生小组作品评比•期中考试阶段,将会有一道有关本节课程内容的选择题。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够进入内容,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过程中,集合了朗读、听写和练习创作的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在课下也要多进行创作和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山不老》部编版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章涉及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话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举例:组织学生就“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表达了对老人与环境斗争精神的赞美,教师需引导学生感受这种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青山不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中老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事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环保问题时,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举例,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他们对环保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法了解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环保实际行动的指导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保护环境。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采用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这些知识点,我决定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和阅读任务,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课堂氛围。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并进行相关讲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二、学习课文,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参考: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
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
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渡: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同学们,我们跟着作家梁衡一起去认识这位老人吧!3、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奇迹、宏伟、价值、命运(2)理解字词肆虐、盘踞、归宿、劲挺、淤泥、荡漾(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谁做了什么2.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三、感悟“奇迹”1、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2)交流:(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4)朗读指导:师: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渡: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部编版课题1青山不老1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2.【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教师点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一位81岁老人创造奇迹的事情,学生急于了解这一切,所以能专心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教学()分钟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谁来读一读这些词?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
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2.了解奇迹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课件4】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这就是向学生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长期受益,这也是新课标里要求的。
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
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
(板书:大环境)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课件5】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读懂“县志”记载的事实,可以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了解得更深。
这一事实能烘托出老人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
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
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在了解到晋西北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7】“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8】“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出示【课件9】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恶劣的大环境之后,再来引导学生看看老人面临的小环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老人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全部了解,才能使我们看到一位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老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出示:【课件10】青山是不会老的!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板书内容青山不老大环境恶劣小环境艰苦无私奉献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二、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三、读句子,做练习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___ ________________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