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概念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包括土地税(田赋)、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注: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主要是修建大型土木工程,如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2.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差别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秦汉秦汉时代的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①田赋:a.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b.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①秦朝向人民征索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a.汉朝人头税分口赋(儿童税)、算赋(成人税),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成卒三种。
a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b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c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d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④财产税:算缗,又称“算缗钱”,是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财产税。
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
(告缗是鼓励告发算缗不实,打击商人瞒产漏税,是算缗的延伸。
算缗、告缗实际上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概述】赋役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的地税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延续,现在仍然在很多地方被使用着。
这一制度存在于秦朝以前,此后,每一代历朝都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不断地改造、完善,直到清朝末年改为租役站,如此也被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赋役制度的特点】1、赋役是皇帝强制实施的,皇帝有权力明文规定赋役制度,并可控制其形式与范围。
2、赋役分配中,以县官将役留守民家、或另用他人代替其守役,以减少给众成员的负担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家庭分役、共同承担的形式。
3、赋役不仅收取财物,还收取人力,这种三分之一的分配方式,即财物、人力与粮草分配给官府,也即称为“三分役”。
4、赋役制度也引起了贫富阶层的扩散与失衡,造成社会的不公平,而大量贫苦农民成为赋役制度的牺牲品。
【赋役制度的变革】1、秦朝推行的租调法,统一了大量地区的地税,有效地减少了赋役的收税范围。
2、汉朝以后,正式将个别大户的赋役责任转移的农奴,并采取按照年龄计算应实施的赋役时间的方式,最大程度扩大了贵族尊贵的特权。
3、两晋时期,废除贵族对保护农耕活动的限制,而大量р乡村和乡镇等城乡之间设立了许多国营农场,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4、宋代则开始了赋役制度的彻底变革。
除了县城以外,赋役制度还取消了乡下农民赋役的缴纳费用,将所有赋役都标准化,使农民受益不小。
【赋役制度的对历史的影响】1、赋役制度的收税有利于建立财政体系,这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使皇权得到加强。
2、赋役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让贫富穷强更加均衡的发展起来,保障了当前的稳定。
3、赋役制度的实施也使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会更健康发展。
【有关赋役制度的总结】总之,赋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巨大的历史桥梁。
尽管它曾经出现过斗争、矛盾和抗争,但它给当时的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规范使中国社会在劳动分配、和谐发展等方面有了有效的改善,对整个历史演变过程也占据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简述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严格概况。
1、秦汉时期:说出秦汉时期主要的赋役名目。
(1)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直至降到三十税一。
②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2)徭役:有更卒、正卒与戍卒3种。
(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2、隋唐时期:说出隋唐时期的主要赋役制度。
隋唐时期主要赋役制度实施的基础是什么?说出唐朝两税法实施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1)主要赋役制度:①隋朝主要征收租调役。
②唐朝继承,成为租庸调制。
(租,指地租。
调,指绢、布等。
庸,指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2)基础(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3)两税法:①实施: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780年,唐朝废除租庸调,推行两税法。
②具休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主要的赋役有哪些?(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多且重。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实行于北方与南方;另外还有科差(元朝赋税名目之一)。
4、明清时期:(1)明朝:明代主要的赋役有哪些?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是怎么一回事?一条鞭法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①主要的的赋役: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麦实物。
②一条鞭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折成银两,统一征收;③意义:一条鞭法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清朝:清代的赋役有哪些主要主要规定?“摊丁入亩”的实行有何历史意义?①康熙帝时期;1712年,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开始征收固定丁银。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赋制、中唐到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两税法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1夏商周:“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2 春秋战国:鲁国·初税亩3 两汉:★租: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
从景帝二年起基本三十税一★赋:以丁计算☆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120钱/人☆口赋: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20钱/人(赋交钱币)4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户调制)★田租:约二十税一★户调:战乱,人口流动,官府籍簿散失,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
纳绢或布帛(不纳货币,因为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及纺织业兴起)5隋-唐中叶:租庸调制—“输庸代役”/以庸代役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②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6 唐中叶-明中叶:两税法(780杨炎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崩溃—财政收入减少。
财政收入增加,人身依附松弛)特点:①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课税对象由仅有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
②内容:户税和地税—“此外敛者,以枉法论”③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则其税少,资产多则其税多”④时间: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⑤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⑥原则:“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意义:①将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②按照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③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7 明:一条鞭法(1581 张居正)内容:①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亩”(按田亩征收)②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废粮长制③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项目合编起来,确定征收的总数8清: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停止征收新增人头税的基础上,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化: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起先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记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状况都具体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
编户农夫对封建国家担当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记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安排国家驾驭的土地)。
受田农夫每年交纳肯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需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确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肯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记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更的产物,标记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起先变更。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古代赋役制度+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
征收时间
以实物地 租为主
纳钱代役
不定时
夏秋两次 征收
白银
基本定时
征收种类 田租、户调、 徭役
户税、地税
赋役合一 废除人头税
人身控制:严密控制--->逐步松弛; 人头税: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牛耕与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推动农民独立从事农耕,导致井田外 的私田迅速膨胀,井田制因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统治阶级不得不顺应历史潮 流,推行大规模税制改革。
摊 ……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 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
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丁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入 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
认识:赋税制度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古代普遍重视赋役制度的 适时变革。赋役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维系统治的工具。
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重点探究
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
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 离失所,土地兼并严重。
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缴纳赋税, 社会危机严重。
以均田制为基础,隋唐实行了税制改革。
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 收归国有,按人口分配土地,便利税收。
重点探究
岁男子
租
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 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2023浙江
2023天津 2023浙江
2023湖南
2022北京 2021辽宁
2021湖北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1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题31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1)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2)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1)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
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时期制度内容唐前期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唐中期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知识拓展两税法的特点(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
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是最基本的特点。
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这就扩大了纳税面。
3.宋元时期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1)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新增了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科差”4.明清时期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
中国古代的赋役、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1)田赋:秦朝税率极高。
汉初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3)徭役: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1)隋朝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3)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超过正税数倍(2)除征收代役金外,还派发各种徭役(3)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1)明初分为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金花银”(2)明朝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知识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入户籍后,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1.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乡和里。
乡设三老,掌教化。
里设里正。
乡、时期里之外有亭,设亭长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秦汉时期推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10 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
主题10编户齐民——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与社会教化1.编户齐民: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
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对全国人口进行登记。
户籍是政府收取租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
2.赋税徭役:政府无偿地取得田地税及各种捐税,称为赋税。
政府强迫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动,称为徭役。
3.援礼入法:将儒家的道德伦理、等级秩序渗透国家法律中。
4.大索貌阅:隋朝为改变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役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
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
5.租庸调制:租即田租,庸缴纳一定的绢或布代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
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6.两税法:唐朝中后期开始实行的赋税制度。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
7.一条鞭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实行的赋税及徭役制度。
一条鞭法将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8.摊丁入亩: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9.黄册: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册,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
10.鱼鳞图册: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
由于田图状似鱼鳞而得名。
1.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它缓和了阶级矛盾,保证了封建剥削,巩固了封建统治。
2.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3.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
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
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既是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民、佣者、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3、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男丁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4、租庸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役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具体含义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5、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具体含义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
7、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教训,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具体含义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8、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50年的人丁数,做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汇总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高考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知识点
高考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知识点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役:在古代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秦统一后,虽然采取了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的无限搜刮,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直接矛盾日益激化。
(1)秦始皇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是非常残酷的。
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是压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担。
(2)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
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对人民的严刑峻法,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
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沉重的赋税2、沉重的力役3、贫者无立锥之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中国古代赋税和力役: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2、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3、秦朝: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高中历史赋税制度总结
高中历史赋税制度总结赋税制度是国家对个人或单位征收税收的方式和规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赋税制度的总结和相关参考内容。
1. 赋税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商代,经过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变革。
古代社会的赋税主要以实物赋税为主,如田赋、人头税等;随着货币的出现,金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赋税形式。
2. 中国古代的主要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中,中国主要的赋税制度有田赋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互市制度等。
其中田赋制度是最重要的税收方式,通过对土地征税来满足国家的财政需求。
3. 赋税制度的经济作用:赋税制度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赋税可以提供国家的财政收入,用于维持国家政务和社会事业的运转;另一方面,赋税也可以调节财富的分配,促进经济公平和社会稳定。
4. 赋税制度的政治作用:赋税制度在政治领域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赋税,国家可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赋税也可以体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增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5. 赋税制度的问题和变革:古代赋税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赋税标准不公、赋税方式陈旧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被提出来,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唐朝实行了“均输法”来调整田赋制度,宋朝实行了“折归法”和“丁口调查制度”等。
6.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研究》(责任编辑:岳广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责任编辑:许田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国历史赋税制度演变与思考》(责任编辑:王学兰,北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论文选编》(责任编辑:冯继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综上所述,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通过对个人和单位征收税收,国家可以获得财政收入,同时也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稳定。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我国最早的赋税制度)2、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
4、租庸调制(唐朝最为一项完善的赋税制度出现)隋、唐初实行。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回归课本记忆具体内容)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7、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地丁银: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22年,康熙固定丁税;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问题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赋税制度演变的六大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高中历史-2-1-2: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
10. 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③影响: a.彻底改变了历代以人丁和土地为主的二元税制,
代之以单一的土地税,废除人头税;
b.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加了自由劳动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增加财政收入;
①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②内容:以均田制为基础,凡是均田人户,不论授田多少, 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③影响: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府兵制巩固.
7. 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原因:安史之乱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 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内容:按资产交纳户税(征钱),按田亩交纳地税(纳粮),
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作用: a.简化税收,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富人、地主也要征税,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d.地位: 两税法是古代赋税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征税标准 由人丁为主过渡到田亩为主, 减轻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⑥征收对象: 农民→扩展到商人、手工业者等其他阶层;
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矛盾激化,威胁统治; 3、封建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顺应形势进 行改革调整。
总结归纳2: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影响
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3、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力增强。
d.取消人头税,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 但也带来清中后期严重的人地矛盾;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 ①措施:
• 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 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 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 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 要意义
2、汉朝:编户制度
•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 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 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 (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 等
•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 ③影响:
•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 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 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 12、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 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 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 松弛
• 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 关系
•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 发展
• 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 币化
做“庸” • ⑤作用: •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
多荒地开垦出来 •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
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4、唐中后期两税法
• ①原因: • 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
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 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我国最早的赋税制度)
2、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
4、租庸调制(唐朝最为一项完善的赋税制度出现)
隋、唐初实行。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回归课本记忆具体内容)
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7、一条鞭法:
明后期实行,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地丁银: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22年,康熙固定丁税;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问题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赋税制度演变的六大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