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指导书14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监测技能,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掌握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基本环境监测方法;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能够使用水质监测仪进行水质监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

首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方法等。

然后,介绍空气质量监测和水质监测的基本方法,如采样、分析等。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

多媒体资料将展示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和水质监测仪将用于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监测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评估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水环境监测设计方案

水环境监测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水环境监测设计方案学号:姓名:组员:指导老师:目录一、监测背景 (1)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2)三、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四、检测项目的确定 (4)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4)六、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6.1样品的采集方法 (4)6.2样品的保存 (4)七、样品的预处理 (5)7.1水温 (5)7.2 pH (5)7.3 浊度 (5)7.4电导率 (5)7.5 溶解氧 (5)7.6 化学需氧量 (5)7.7 生化需氧量 (6)7.8 高锰酸盐指数 (6)7.9 总磷 (7)7.10总氮 (7)7.11 氨氮 (7)7.12硝酸盐氮 (7)7.13 硫化物 (8)7.14石油类 (8)7.15大肠杆菌群 (8)八、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和实施计划 (8)8.1结果表达 (8)8.2质量保证 (9)8.3实施计划 (9)水环境监测设计方案一、监测背景水是人类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人类习惯于把水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廉价的自然资源,但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正在很多地区相继出现,水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形成威胁。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并不贫乏,但人均净流量较低,且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情况,我们针对三号水体,即南京理工大学七号门外西侧桥向南的中间小桥向南至友谊河转弯处水体,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水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1、南京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

南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

三号水体处于玄武区和白下区交汇处,丰水期为每年六月、七月、八月和九月,枯水期为每年冬季(一月、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其余月份为平水期。

三号水体自北向南汇入秦淮河,秦淮河汇入长江,所以每年长江汛期时,三号水体水位最高。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一、《水处理工程》的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 依据《课程设计任务书》所提出的资料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设计一个污水处理厂,主要包括完成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平面、高程布置图、以巩固和深化《水处理工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由理论与实践结合到技术技能提高的目的;2. 熟悉国家建设工程的基本设计程序以及与我专业相关的步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基本设计程序包括: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有时视工程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将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合并为扩大初步设计)。

3. 学习《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手册》和相关《设计规范》等工具书的应用;4. 提高对工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克服轻视工程设计的倾向。

1)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许多创新课题是由应用的需要提出来的,而创新的价值也往往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际应用这一过程中工程设计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一般是离不开工程设计的; 2)一个工程类理论研究的试验装置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3)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工程设计能力的要求是较高。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深度污水处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设计、计算、绘图方面得到锻炼。

针对一座二级处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对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工艺尺寸进行设计计算,确定活水厂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最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

设计深度一般为初步设计的深度。

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1.总体要求①在设计过程中,要发挥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②本课程设计的重点训练,是污水处理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和总体布置。

③课程设计不要求对设计方案作比较,处理构筑物选型说明,按其技术特征加以说明。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3. 使学生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激发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常见参数的测量;3. 能够分析监测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发现环境问题;4. 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5. 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 教材第3章:环境监测概述- 内容:环境监测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2. 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 教材第4章: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测量技术- 内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监测参数;常见监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3. 环境质量评价- 教材第5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案例分析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教材第6章:环境监测实践操作- 内容: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教材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境保护策略、措施及学生行动指南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第3章)2. 第2周: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第4章)3. 第3周:环境质量评价(第5章)4. 第4周: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第6章)5. 第5周: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第7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知识。

环境水利学课程设计

环境水利学课程设计

环境水利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水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掌握水资源分布、利用及保护的相关知识。

3. 帮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环境保护在水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水利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水利环境保护方案。

2. 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水资源相关数据的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水资源安全,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

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惜水资源,培养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水利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水利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水资源评价方法、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水利学导论2.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分布: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分布特点、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水资源概况3.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利工程与环境4. 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探讨水资源保护策略、节水技术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5.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环境水利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分布第三周: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周: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含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水利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分类;•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水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影响;•能够运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够评估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分类;2.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分类;2.第二课时: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第三课时: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污染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水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处理技术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2.参考书: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视频资料等;4.实验设备:水处理实验装置、水质分析仪器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5359〕承担单位〔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22日〕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是必修课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环境咨询类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环境咨询类岗位的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和清洁生产审核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分析项目的合法性、能够根据导则确定水、气、声等评价工作等级及制定现状监测方案进行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按照导则、标准、法律法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等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环境监测》、《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后续课程有《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各类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具备独立完成环境监测任务的能力。

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完成各类环境监测方案设计;能够通过学习具备各类污染物测定的布点,测定,数据处理与综合评价等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概念、规范、标准等知识,结合有关环境监测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形成和保持挑战自我、用于突破的习惯,具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通过限时设计,培养时间观念、责任意识,具备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工作作风,通过分组完成设计任务,培养科学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习行业技术规范、职业标准,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环境监测行业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常用法规、标准和产业政策对典型建设项目合法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能根据技术导则确定水、大气、声等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制定环境现状调查监测方案,编写现状评价报告,进行简单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能对一些简单的非污染生态影响类的建设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有关文件,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扬州

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扬州

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扬州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水污染的基本概念、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3. 学生能够了解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在扬州地区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水污染控制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3.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水污染控制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2. 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关注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对家乡扬州的热爱,关注区域水环境问题,积极参与水污染控制实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专业知识有限,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水污染基本知识:- 水污染的概念、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水污染概述2. 水污染控制政策与法规:- 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体系- 主要水污染控制措施及其实施-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3. 水污染控制技术:-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扬州地区水污染控制技术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污染控制技术4. 水污染控制实践:- 实地调查:了解扬州地区水污染现状- 小组合作:分析水污染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数据分析:评价水污染控制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污染控制实践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水污染基本知识第二课时:水污染控制政策与法规第三课时:水污染控制技术第四课时:水污染控制实践(实地调查、小组合作、数据分析)第五课时: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在水污染基本知识、政策与法规以及水污染控制技术等内容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性的知识传授。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报告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调查报告/)题目建始红岩寺乡镇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二、设计(调查报告/)主要内容(1)对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气、噪声、水环境进行现状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做评价。

(2)分析预测垃圾填埋场项目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噪声源、大气污染源、地表水等)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3)提出更具参考意义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4)通过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既定性又定量的得出其环境评价结论,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

三、原始资料红岩寺乡镇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建始红岩寺乡镇环境监测报告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周围环境情况(照片)四、要求的设计(调查/)成果完成建始红岩寺乡镇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课程设计文本结构:1.课程设计任务书 2.课程设计目录 3.课程设计正文(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标准;工程分析;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预测;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污染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评价结论。

) 4.致谢 5.附录 6.参考文献五、进程安排设计内容天备注1 搜集资料0.52 设计要求内容的调查 13 设计要求中的环境影响预测 14 设计要求中的环境影响评价 1.55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 1合计 5六、主要参考资料[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6]GB/T14623-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7] GB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8]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9] GB 12523-19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指导教师(签名):20 年月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前言随着全县人口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建始县红岩寺镇的垃圾产量也急剧增加。

水质监测课程设计模板

水质监测课程设计模板

水质监测课程设计模板《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题目:1987年黄河干流小川桥站至新城桥站河段水质分析与评价专业水文水资源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9年5月27日目录一、评价依据................................................... 1 二、水体概况................................................... 1 三、评价资料................................................... 1 四、评价说明 (1)1. 评价参数………………………………………… 12. 评价标准………………………………………… 23. 评价方法………………………………………… 24. 数据处理………………………………………… 2 五、水质评价……………………………………………41.小川桥站................................................... 4 2.新城桥站................................................... 9 六、成果分析 (14)1.小川桥站................................................... 14 2.新城桥站 (14)后附:指导教师评语及设计成绩表一、评价依据《1987年黄河干流循化站至新城站河段水质评价与分析报告书》的编写依据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资源工程系《水质监测与评价》任课教师张尧旺副教授提供的《〈水质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

二、水体概况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 东临渤海, 南至秦岭,北抵阴山, 流域面积75.2万km2。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00km 。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熟悉XX学科的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XX学科的简单分析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领域。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定律1.3 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2.1 XX学科的观察和实验方法2.2 XX学科的数学建模方法2.3 XX学科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领域3.1 XX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3.2 XX学科在工程和技术中的应用3.3 XX学科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XX学科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河南城建学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班级0224091专业环境科学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指导教师袁英贤、陈寒玉环境与市政工程系2012年6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时间及地点1、时间:2012年6月11日--2012年6月22日。

(第18、19周)。

2、地点:河南城建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室(9号A-407)。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1、本次大作业的题目是“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对拟议中的《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进行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由于时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本次大作业以真题真做和假设条件真做的方式,来完成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通过本次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实际工作过程,掌握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工作程序及有关要求。

重点在于最终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方法和编制要点。

3、要求每位同学接到任务书后,各自写出“环境影响评价大纲”,通过老师审核后,按大纲的具体内容、方法要求去认真负责完成实施。

(此内容由老师和同学们在第一天共同制定出来,各位同学可以有自己具体的评价大纲)。

4、按已审定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来实施具体评价任务。

查阅有关资料、监测、收集具体数据及假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和有关的数据。

最后要求每位同学的都必须单独的完成并写出“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5、纪律要求:要按时完成调查资料,认真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处理任务,遵守学校的纪律要求。

按时按要求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同时在课程设计期间注意安全。

三、设计题目和内容1、题目: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内容: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环境影响评价四、设计方法和步骤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1、总论1.1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由来;1.2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1.3编制依据;1.4评价标准;1.5评价范围;1.6评价工作等级;1.7控制与保护目标2、河南城建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2.1平顶山市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气候,经济状况,交通状况,工业,农业现状,地形,地貌,生态状况(附市地图)等。

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课程编码:英文名称: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e学时:20 学分:1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实践类先修课程: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机理教材:张征等.环境评价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一版),ISBN:7-04--7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环境质量及评价是关于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质量变异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的科学,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评价已经具有新的内涵。

环境评价已经成为当今广大环境科学工作者认识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重要科学工作。

环境评价是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环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领域。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分类方法、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和评价技术,具有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主要介绍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评价标准,环境评价的程序及技术,包括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污染源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要素影响的预测与评价技术等。

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属于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对给定材料或者自选材料的综合分析,针对其中的主要环境要素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充分利用相关的理论方法对现有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使学生掌握编写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基本方法。

会简单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根据以下素材编制环评影响报告表评述要点:1)项目污染源分析(项目污染源及污染因子识别)分析不同时期(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源(按环境要素气、水、声、固体废物)特征。

2)针对不同时期(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污染源提出相应对策,并从技术和技术上加以论证。

环境保护和治理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和治理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和治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成因;2.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学生能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解决;2. 学生能运用调查、研究等方法,收集和处理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3. 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2. 学生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课程,旨在通过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对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但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保知识,提高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最终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保护概述2.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环保法律的实践应用;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3. 环境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技术;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治理技术与实践4.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5. 环保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环保小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保实践活动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保护基本概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第二周:环境治理技术;第三周:环境问题案例分析;第四周:环保实践活动。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__指南(征求意见稿)》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__指南(征求意见稿)》

目录1 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2.1水生态监测的重要意义 (2)2.2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3)2.3现行技术规范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 (3)3 国内外相关标准方法研究 (4)3.1国外相关标准及技术现状 (4)3.2国内相关标准及技术现状 (10)3.3本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关系 (14)4 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14)4.1指导思想 (14)4.2基本原则 (15)4.3技术路线 (15)5 标准研究报告 (15)5.1适用范围 (15)5.2规范性引用文件 (16)5.3术语和定义 (16)5.4监测要素 (16)5.5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21)5.6生境调查 (21)5.7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 (23)5.8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24)5.9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5)5.10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8)6 标准实施建议 (46)7 参考文献 (46)《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随着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水华事件等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如何监测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家863计划、“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均安排了不少相关的研究工作。

2011年,环保部开展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试点监测工作,开始尝试进行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及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十二五”水专项课题“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工作。

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需求,以已有水生态监测评价研究成果为基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写了《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指导书与任务书
程冬玲编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1、目的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水文水资源专业专业必修课。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水质监测、水环境评价、水环境预测及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具备了水质监测资料整编、不同水体的水环境评价与水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理论知识。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是继《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据水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监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规范的要求,对不同水体(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监测方案设计、水质现状评价与预测、水污染控制,为水体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全面掌握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方法,了解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的基本程序,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的培养。

2、要求
任课教师提前布置设计的内容与任务,学生集中在课程设计专门教室独立完成,教师全程辅导。

课程设计结束,每位学生提交按规范要求打印的课程设计书一份。

要求设计思路正确,结论可靠,成果质量高。

在设计时应着重理解水环境评价报告内容和各部分间的前后联系与配合关系。

考虑到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故某些方法、环节可允许简化,部分资料和某些中间成果可以在同组学生间相互引用或借用。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并编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设计根据具体水体的实际资料,依据水功能区划、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水质监测规范、水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等文件编写。

1、编制依据
(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14848—93)
(5)《污水排放质量标准》(GB3838—2002)
(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3838—2002)
(7)《环境影响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8)《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规范》(DZ0225-2004)
(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 2.3-93)
2、水质监测方案设设计
(1)污染源的调查
(2)采样断面的布设
(3)采样频次、采样时间
(4)水质参数的选择与参数分析方法的确定
(5)水样采集的准备及水样预处理
(6)水质实验数据
3、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单因素评价
(2)多因素评价
(3)模糊评价
4、水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1)水环境简化
(2)水质参数的选择
(3)水文参数的选取
(4)水环境参数选取
(5)水环境数学模型的选取
5、水污染控制
(1)水功能区划选取
(2)水质参数的选取
(3)水文参数的选取
(4)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5)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6)水污染消减量的计算
6、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1)工程措施
(2)管理措施
三、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的编写
1、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及要求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由封面、设计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程序及不能放在正文部分的图表)构成。

报告排版要求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

2、报告章节内容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水质监测方案
第三章水环境现状评价
第四章水环境预测评价
第五章水环境容量分析
第六章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四、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1)基本资料熟悉与报告大纲编写(1天)
(2)水质监测方案设计(1天)
(3)水质现状评价(1天)
(4)水环境容量计算(1天)
(5)装订(0.5天)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根据考勤、设计成果按五级记分制的方法进行。

在设计期间,考查学生的出勤率、设计态度等方面。

设计成果的检查,着重检查设计书、图表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设计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参考标准如下:优秀:思路清晰、方法正确、结果合理、图表规范;
良好:基本达到上述要求;
中等:能够完成以上内容;
及格:基本完成所要求的内容;
不及格:未达到以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