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印度尼西亚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印度尼西亚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摘要】国内印度尼西亚专业文学类课程,大部分以提高学生印尼语言水平为首要教学目标,且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如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匮乏、课程设置欠佳、教学方式传统、研究境况不佳、人文精神培养的不足等,本文旨在呼吁改变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专业培养导向,回归大学之本义。

【关键词】印尼语专业;文学课;困境;人文教育

0、前言

印度尼西亚语(以下称印尼语)是国内小语种专业之一,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设有此专业,从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来看,此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以期胜任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目前蓬勃发展的印尼语专业以及印尼语培训的形势来看,社会对印尼语的需求不断提高。印尼语专业文学课课程教学亦存在着种种困境,本文将以个人教学实践为基础,具体阐述印尼语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1、印尼语文学课存在的困境

1.1印尼文学课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印尼语专业师资力量较少,目前在任的教师多以教授语言技能基础课程为主,同时兼任印尼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印尼文学教学和研究人才出现断层,老一辈印尼文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或年迈而几近退休或已退休或离开了我们。如现任印尼文学教授张玉安教授(1957年出生,于北京大学任教)、蔡金城教授(1954年出生,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等,已经退休的梁立基先生(1927年出生,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以及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现已退休的许有年先生。而年轻一代较少从事印尼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其中一个原因[1],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对外工作的开展,对印尼语专业提出的实用性要求与日俱增,教师从事的研究集中在国际关系、跨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因而,印尼文学教学与研究在国内的发展也一度出现艰难期。

印尼语专业在国内只有本科教育,本科生学习印尼语是从零开始,文学课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经过两年基础印尼语的学习,学生的印尼语言水平依然有限,阅读和学习文学史理论和作品原著存在一定困难。对于文学史的学习,阅读原著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应从学生语言水平出发以采用中文教材为主、印尼文原著教材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较好的文学史知识,同时结合印尼文版教材和内容来增强文学史以及文学评论等书籍以增强阅读学习能力。而目前国内印尼语专业文学课程参考教材主要是梁立基先生编写,2003年9月第一次印刷出版的《印度尼西亚文学史》,分上

下册;以及2011年第一次出版和发行的张玉安、唐慧等译的新加坡华人廖裕芳著的《马来古典文学史》。关于印尼文学作品的阅读课的相关教材,各大高校均以原著为主,体裁以长/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文学为主,部分作品的译稿仅供参考[2]。

印尼文版的文学史教材,如阿伊布·罗西迪(ajip rosidi)著的ikhtisar sejarah sastra indonesia(《印尼文学史大纲》),荷兰德欧(a.teeuw)教授编写的sastra baru indonesia(《新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二者以不同的视角介绍了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印尼文学发展状况,以及最近尤迪约诺(yudiono k.s)编写2007年第一次出版的pengantar sejarah sastra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文学史概论》)[3],较为简洁而系统地介绍了印尼20世纪前后至21世纪最初几年,即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学发展状况,且十分难得的是将华人文学应有的地位给予了肯定,但并未作详细的描述。纵观印尼文版的印尼文学史,其不完整性和主观性的特点让渴望了解印尼文学发展的读者们多少有些失望,假如你读过中国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再去阅读印尼现有的印尼文学史,便会有很强烈的同感。

各种文学评论却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去理解印尼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状况,阅读拉赫马特·佐科·波拉多波教授(prof. dr. rachmat djoko pradopo)的kritik sastra indonesia indonesia modern(《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评论》)[4],可以对印尼文学评论

发展作简单而系统的了解,借鉴里面的索引可以引导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印尼文学。有关印尼文学史以及文学评论在中国国内的发展以至出版成册的任务实属必要,以更加丰富和完善印尼本科阶段文学教程。

1.3受以提高语言水平为主要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影响

印尼文学类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阅读,大多高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印尼文学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理解原著的能力及流畅地表达复杂思想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巩固以及提高学生总体印尼语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为日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由此看来,印尼文学类课程的设置最重要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承担着“嫁衣裳”的角色[5]。

印尼语专业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即使经过两年的基础印尼语的学习,但印尼语词汇的积累依然有限,面对整篇的文学作品或者文学史书籍依然有很强的畏难情绪。与此同时,本科生毕业去向以就业为主,多选择与翻译相关的工作岗位,文学在传统观念看来与现实社会的实用性是有些距离的。

笔者认为,印尼文学课的教学不能只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而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文学史以及文学作品的学习,以达到学生能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感受印尼现实社会,体会文学作品背后的印尼文化、观念以及人性。

1.4课程设置中文学史内容的缺省

除了北京大学以外,大部分学校的印尼语专业仅设置了印尼文学作品选读课,而并没有设置印度尼西亚文学史的课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文学课作为必修课程主要设置在第五、六、七三个学期,均为印度尼西亚文学作品选读课。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第五学期以阅读印尼长篇小说为主、第六、七学期以阅读短篇和诗歌为主。学生往往停留在零星而浅显地理解部分作品的故事内容上,而较少对其背景、文化以及人文和文学意义作相应深入的了解。

以笔者拙见,文学史的学习对于理解文学作品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帮助,文学史的内容不能被忽视,且应该安排在第五个学期,让学生首先对印尼文学史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在第六、七两个学期设置印尼文学作品选读,以放大镜的方式拓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印尼文学,真正欣赏和享受学习的过程,引起内心的共鸣,提高阅读和探讨的主动性。国内中文系文学课程多依照此模式,即先安排学习完中国文学史,然后再以分解的方式进行作品阅读。

1.5传统填鸭式教学

印尼文学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探讨作品。比如,采取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读后做课堂对象国语言演说和问答讨论的(下转第212页)(上接第1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