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

中医:高脂血症的中医辨治包培荣山东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是指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浓度。
众所周知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痰浊”,“瘀血”的范畴,中医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中医认为正常水平的血脂为血液的膏脂。
膏脂来源于中焦脾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津血的组成部分。
正如清代张志聪注《内经》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精微……益于外则皮肤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
”在生理条件下,膏脂依靠脾的运化,肺的敷布,心的营运,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功能而流行津血之中,对人体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饮食失调、情致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弱等因素均可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失健运、肺失宣肃、肝失疏泄、肾失其气化,导致水谷精微敷布及气血运失常,产生痰浊、瘀血而发为高脂血症。
总之,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因此只有调理脂质代谢过程与高低密度载脂蛋白的病生理状态,才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调脂使之达标才能够阻止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发展。
一、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如下:①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超过 6.22mmol/L;②高甘油三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脂超过2.26mmol/L;③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超过正常值;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是指血中高密度脂蛋白低于1.04mmol/L。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是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对本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的几种辨证分型、症状、病机概要、治法及方药整理如下:(一)脾虚湿胜型症状:食少,便溏或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或虚缓。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高脂血症中医怎么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中医怎么分型辨治 ?近几年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逐渐增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脂血症的危害较为隐匿,并且是全身性和进行性的,尤其是对心脑肾血管的危害比较大,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着较大的联系。
所以高脂血症被很多人成为无形中残害人们健康的杀手,它也是多种疾病的来源。
与此同时此种疾病还比较“狡猾”,因为患有高脂血症之后可能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是非常的明显,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高脂血症将家族性高脂血症排除之外,其他类型的高脂血症会逐渐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等疾病,但是时间并不固定。
高脂血症对患者的影响较大,此种疾病的出现和很多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比如人们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
不管是哪一种病症所导致的高脂血症都很容易给身体甚至生命产生较大危害,所以千万不能忽略。
而在中医方面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非常有效,使用分型辨治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
那么对于患者来说,高脂血症有哪些危害呢?中医怎么分型辨治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1.高脂血症的危害有哪些?(1)增加血液黏稠度高脂血症在发作的时候会促使人们身体当中的血液黏稠度不断的提升,并且导致循环系统微循环灌注受到一定的伤害,从而降低了血液流动的速度。
如果长时间处在此种情况下,可能导致人体当中的红血球变形和电泳的能力逐渐下降。
(2)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脂血症在逐渐发展当中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后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而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与高脂血症的发作有较大的联系,因为在发作的时候会对内冠状动脉产生伤害,酯类物质蛋白在血浆当中移动,血流的速度变慢。
与此同时此类物质在氧化的作用下会在动脉血管皮上不断的沉积,并且长时间的在血管壁上黏附,从而逐渐形成血管硬化。
(3)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伤如果人的身体长时间发生高脂血症,可能导致患者肝脏受到严重的损伤,可能会导致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部分患者的身体还可能会出现肝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甚至损伤肝小叶,久而久之最后演变成肝硬化。
中医谈高血脂的辩证论治

中医谈高血脂的辩证论治高血脂症(俗称高血脂)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发病率高,我国约有9000万人患有高血脂。
高血脂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
高血脂的辩证分型:1、肾虚湿盛型症状:形体肥胖,身体困重,肢软无力,头昏头重,食欲不振,脘闷腹胀,便溏、恶心、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脉弦细式濡缓。
2、痰浊阻滞型主症:形体肥胖,身重乏力,嗜食肥甘厚味,头晕头重,胸闷脘痞,纳呆腹胀,恶心欲呕,咳嗽有痰,舌淡苔厚腻,脉弦滑。
3、气滞血瘀型主症:胸闷憋气,胸痛,痛处固定不移,两肋棒胀或痛,有时放射到头、颈、肩背部的刺痛,头晕头痛,气短,心烦不安,手颤肱麻;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涩。
4、肝肾阴虚型:主症:本型一般形体偏瘦,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少寐多梦,健忘,遗精盗汗,目涩口干,或见咽干口燥,颧红潮热,五心烦热,舌质红少津或苔少,脉细数或沉细而数。
5、脾肾阳虚型主症:体倦乏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形寒肚冷,面色白,腹胀纳呆,食欲不振,尿少浮肿,大便溏薄,月经失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6、单纯型主症:本型患者可无任何自觉不适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血脂增高,多见于体型肥胖者。
高血脂的中医治疗:1、平肝潜阳法:药用:天麻12克,钩藤20克,石决明20克,牛膝15克,益母草20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桑寄生15克,夜交藤20克,茯苓15克,何首乌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手足震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肝火偏盛加龙胆草、丹皮。
2、清热利湿法:药用: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泽泻18克,车前子15克,草决明20克,蔓荆子18克,菊花15克,地龙15克,玉米须50克,虎杖15克,夏枯草20克。
3、温经通阳法:药用:瓜蒌15克,薤白15克,半夏15克,丹参15克,桂枝12克,厚朴12克,苏梗15克,枣仁15克,当归10克,黄芪30克,川芎15克,炙甘草8克。
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质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和治疗方法,在高血脂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与特点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从个体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以症状为中心的治疗方式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注重病因的辨识和辨证分类,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高血脂的治疗中,中医辨证论治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促进气血运行和代谢平衡,从而达到降血脂的效果。
二、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1.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是高血脂的一种常见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胸闷懒言、腹胀便溏、口苦咽干等症状。
治疗方面,可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茵陈蒿、黄柏等,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2.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高血脂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主要表现为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
针对脾胃虚弱,可使用益气健脾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同时建议患者调整饮食,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3. 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高血脂多见于情志不畅,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主要表现为胸胁疼痛、脉弦而细、情绪不稳等症状。
治疗方面,可选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射干等,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三、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能够通过调节血脂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降低胆固醇合成和促进脂肪酸氧化,从而达到降血脂的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中医辨证论治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液微循环等途径对高血脂进行治疗。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脂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

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中医治疗高血脂中医辨证法治疗高血脂2014-10-24 14:27:23康复调理高血脂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那么,对于这类疾病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法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方面治疗高血脂的方法,希望这些简单的中医方能帮助你更好的防治高血脂疾病。
中医治疗高血脂中医治疗高血脂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
一、脾虚湿盛型证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身重困,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当以健脾化湿为治,可选用:苍术、白术、厚朴、陈皮、桂枝、猪苓、泽泻、茯苓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二、气血不足型此类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以及舌淡;脉细弱等。
当以气血双补为治,可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圆肉各1 0克,黄芪15克,大枣5枚,炙甘草5克。
三、痰浊中阻型证见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肢体困重,或见形体丰肥,或闭经,舌苔白腻,脉滑。
当以祛湿化痰为治,可选用:天麻、苍白术、法夏、茯苓、陈皮、泽泻、扁豆、菖蒲各10克,吴萸、甘草各5克。
四、肝肾阴虚型此类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如蝉、五心烦热以及颧红盗汗等。
当以滋补肝肾为治,可选用:枸杞子15克,菊花、生地、熟地、山药、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天麦冬各10克,石斛20克。
五、肝胆湿热型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当以清泄湿热,疏利肝胆为治,可选用:龙胆草、木通、甘草各5克,黄芩、山栀子、泽泻、生地、柴胡、当归、车前草各10克,茵陈15克。
六、肝火上炎型证见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论治高血脂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一遗传有关。
继发性代谢紊乱。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造成高脂血。
凡人体摄入过多,一集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市场均可导致血脂升高。
病因病机。
饮食失当,饮食不节,摄食过多。
或是喜欢吃油腻的甜的味重的。
吃的多饮食进入人体。
输布,滞留血肿。
因而血脂升高。
长期饮食不当,酗酒过渡。
损及脾胃,键运失司。
导致营养不归正华,不能运送到全身,导致生脂浊,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
前者实证。
后者虚中夹实症。
这是不同。
喜静少动,或是生性喜静。
贪睡少动,职业工作。
终日扶案。
多坐少走。
人体气机失于舒畅,气於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
沉积体内。
到血中。
所以血脂升高。
情志刺激。
思虑伤脾。
脾失键运。
或是郁怒伤肝。
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
血脂升高。
平老体衰。
人老则五张六腑皆衰。
以肾为主。
肾主五液。
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
脾主运化。
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
三者皆让脂肪代谢失常。
引起血脂升高。
弱房劳过度,辛劳忧愁。
亦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症状。
血脂高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胸闷。
胆固醇2.9-5.1。
甘油三酯超高脾虚。
瘦人。
腹泻。
吃得多血脂高。
脾虚,运化失常。
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口眼歪斜。
不能说话,肢体麻木。
2.失眠健忘,肢体麻木。
胸闷。
血脂高无症状。
体重高,肥胖。
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津液运化不足。
阴虚燥热。
黄疸肝病。
辨证分型痰浊中阻碍。
证见头晕目眩,头重头痛。
胸闷心悸。
食欲不振,呕恶痰多,肢体昆仲,或形体丰肺,闭经。
舌苔白腻,脉滑。
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健忘失眠。
耳鸣如蝉,咽干口燥。
肋痛。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额红盗汗,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量少。
舌红少苔。
脉细数。
、气滞血瘀。
证见情志抑郁。
易怒。
胸闷而喜太息,胸肋或乳房胀满,走窜疼痛,少腹疼痛。
性情急躁,月经不调。
痛经,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在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仍是高脂血症治疗中的一大难题。
在临床上,我们辨证应用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治疗此病,获得良好效果。
按中医辨证,高脂血症主要有三种证型:气血双虚证证见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食少乏力,心悸怔肿,偶有心前区闷痛感,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为主加生山楂12g,天冬12g,黄芪9g,便秘者加白术12g。
痰瘀阻络证此证多见于嗜食肥甘,体形肥胖者。
证见头昏重胀,时吐痰涎,口苦口黏,胸闷或刺痛,肢麻沉重,舌隐紫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此型应以化痰祛瘀为治则,方用法半夏9g,橘红12g,茯苓12g,瓜蒌仁12g,丹参9g,当归10g,湿热内蕴便秘者加火麻仁9g,大黄6g,肢麻困重者加桂枝6g,川芎9g,血压高者加罗布麻9g,黄柏9g。
肝肾亏虚证证见头昏晕痛,目糊耳鸣,心悸失眠,腰酸肢麻,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滑。
治以滋肾养肝。
方用枸杞子12g,菊花6g,决明子9g,制黄精10g,熟地12g,泽泻9g,牛膝9g。
头痛眩晕较重者加天麻9g,血压高者加桑寄生15g,续断9g,便秘加火麻仁12g,肉苁蓉9g。
在服药期间,若遇胸前区不适加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针刺心俞、内关二穴,针尖斜向脊柱,得气后留针15分钟。
上述方药应坚持长期服用方可获效!此外,老年人在服药的同时,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和软化血管的食物如核桃等,慎用镇静药和止泻药,以防便秘;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突发用力;要平心静气,戒躁戒怒,这些对治疗都大有益处!。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过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肝肾不足、气血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分型辨治。
1.高脂血症的中医分型湿热内蕴型:主要表现为口干苦渴、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头晕、眩晕等症状。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2.湿热内蕴型的辨治清热利湿法: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栀子、泽泻等,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改善湿热内蕴。
祛湿化痰法:以祛湿化痰、通利气机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枳实等,可祛湿化痰、通利气机,促进症状缓解。
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合理改善症状。
3.气滞血瘀型的辨治疏肝理气法: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青皮等,可疏肝理气、舒筋活络,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气滞血瘀的改善。
调和气血法:以调和气血、滋养肝脾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白芍、黄芪等,可调和气血、滋养肝脾,合理改善气滞血瘀。
4.肝肾阴虚型的辨治养肝滋肾法:以养肝滋肾、益精补血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等,可养肝滋肾、益精补血,对肝肾阴虚的症状具有主要作用。
补益肝肾法:以补益肝肾、滋阴润燥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等,可补益肝肾、滋阴润燥,可对肝肾阴虚的症状予以改善。
滋阴润燥法:以滋阴润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玄参、黄芩、生地黄等,可滋阴润燥、清热解毒,促进症状改善。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创2022-06-07 17:10·中医名家祁文强高脂血症或称高血脂、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
当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时,分别称为胆固醇过高症或甘油三酯过高症。
几种血脂或所有血脂成份均增高则称为血脂过高症。
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良好。
我国正常成人空腹时血脂的含量如下:甘油三酯:20~110毫克%;总胆固醇:120~200毫克%;游离脂肪酸:30~70毫克%;胆固醇酯:90~130毫克%;游离脂肪酸:0.2~0.9毫克当量/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血脂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患有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胰腺炎等疾病时,可伴有血脂增高。
近年来更发现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变化是动脉壁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沉积,患者的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的浓度常高于健康人。
对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血脂正常的人群为高。
动物实验也证明,喂饲大量的胆固醇可诱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认为,脂类的代谢失调(血脂的蓄积)是动脉硬化的标志,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促进因素”或“危险因子”,因此,探讨高脂血症的治疗就成为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即是说,及时地纠正高脂血症,有可能减轻或推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冠心病)的发生。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
处方一:白金丸(成药,内含白矾、郁金),每次服6克,每日三次,饭后服,20天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处方二:三七3克,山楂30克,泽泻60克,决明子15克,虎杖30克。
(近年研究证明,泽泻每日用量大于60克方有明显降脂作用)。
服法:水煎服。
处方三:首乌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琥珀10克,当归15克,黄精30克,大枣30克,夜交藤30克。
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观察

世界中医药2015年12月第10卷·940·下肢外侧者,取“委中+厉兑”穴位;丹毒病灶同时涉及下肢内外侧者,取“委中+隐白+厉兑”穴位;常规碘伏棉签消毒各穴位局部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放血,每次每穴位挤出血液3滴(约0.2 ml),然后用干棉签擦去血水,最后再用碘伏棉签消毒放血的穴位处;以上疗法,1次/d。
A、B、C三组均在接受治疗后第5天进行疗效观察。
1.5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愈:患者腿部红、肿、热、痛基本消失,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消失,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基本正常;好转:红肿疼痛减轻,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转,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稍高;无效:局部红、肿、热、痛无明显改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仍较高。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治疗后第5天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A、B组 5 d治愈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5天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有效率均为100%。
表1 三组(接受治疗后第5天)临床疗效比较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愈率(%) 有效率(%) A组 30 16 14 0 53.33★△100B组 30 8 22 0 26.67◆100C组 30 2 28 0 6.67 100注:A组与C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5;A 组与B组比较,△P<0.052.2丹毒病灶缩小50%所需时间、治愈时间比较见表2:A、B组丹毒病灶缩小50%所需时间以及治愈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0.05);A组丹毒病灶缩小50%所需时间以及治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对于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现代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隐患。
传统中医学在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高血压与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一般来说,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型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头痛、耳鸣、面色潮红等症状。
中医治疗实证型高血压的原则是清热降压,常采用草药组方如黄芩、连翘、丹参等具有清热降压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适当进行针灸疗法,如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虚证型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气短等症状。
中医治疗虚证型高血压的原则是益气养阴,常采用草药组方如黄耆、麦冬、首乌藤等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常配合中医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手法可以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
针对高血压的日常调理,中医也提出了一些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建议。
例如,推荐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及心肺功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等。
二、高血脂的辨证与治疗中医认为,高血脂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以及饮食不节造成的。
对于高血脂的辨证,中医可以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型高血脂的特点是血脂升高,患者常伴有烦躁、口苦等症状。
中医治疗实证型高血脂的原则是疏肝理气,常采用草药组方如柴胡、苦参、郁金等能够疏肝理气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推荐患者进行一些有助于降血脂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虚证型高血脂的特点是血脂升高,患者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虚证型高血脂的原则是健脾温阳,常采用草药组方如党参、黄精、肉桂等能够健脾温阳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适当加强锻炼,如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
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浅析

因此可替代开放手术成为单纯性 肾囊肿 的首 选治疗 方式 , 值 得 推 广 应 用 。此 外 , 经 后腹 腔 的 手 术 人 路 为 开 展 肾脏 及 肾 上 腺 微 创 手术治疗奠定 了解剖学基础 。 参考文献
3 3
1 3【 P a  ̄ o n s J K, V a r k a r a k i s I , R h a K,e t a 1 .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a b . d o m i n a l u r o l o g i c l a p a r o s c o p y : l o n i g t u d i n a l f i v e—y e a r a n a l y s i s [ J ] .
『 J ] .U r o l C l i n N o r t h A m, 2 0 0 1 , 2 8 ( 1 G a u r D D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o p e r a t i v e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o s c o p y : u s e f o a n e w d e v i c e l J 】 . J U r o l , 1 9 9 2 , 1 4 8 : 1 1 3 7—1 1 3 8 . 1 5 R a s s w e i l e r J J , S e e ma n n 0,F r e d e T ,e t a 1 .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o s e o — P Y : e x p e i r e n c e w i t h 2 0 0 c a s e s [ J ] . J U r o l , 1 9 9 8 , 1 6 0 ( 4 ) : 1 2 6 5 .
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

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摘要: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现代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中医在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以及中医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一、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病因病机1.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阳上亢、肾阴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都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2. 高血脂的中医病因病机高血脂在中医学中属于“痰湿”、“血瘀”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脂的发生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痰湿内生等因素有关。
饮食过度、缺乏运动、情绪波动等都可以导致高血脂的发生。
二、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1.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钩藤、杜仲、桑寄生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曲池、太阳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等。
2. 高血脂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高血脂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荷叶、泽泻、丹参、决明子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2)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调节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对高血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曲池、太阳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肪代谢,对高血脂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按法、推法等。
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中医预防和调护措施1. 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高限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二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病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中医整体调节机体机能,防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被患者接受。
高脂血症“本”为“虚”中医学认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与现代医学所谓之血脂相类。
若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归正化,从浊生脂聚痰,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而发为本病。
中医理论中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脾气受困,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致痰浊留滞脉中而发为本病;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气血壅滞,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导致膏脂生成与转化的障碍;情志不畅,七情致病,内伤五脏,则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肾主水,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致膏脂转运障碍。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
脾运失常,运化障碍成高脂血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
清代张志聪对膏脂有过详尽的论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可见膏脂源于水谷由中焦气化而来,与津液同源,随津液流行、敷布。
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依赖于脾的运化。
因此,脾运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运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以及湿阻中焦,均可导致脾失健运。
脾气亏虚的主症包括: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宜益气健脾,方选六君子汤加减。
脾阳不足的主症包括: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腹胀食少,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1.痰浊阻滞 身重乏力,形体肥胖,胸闷或痛,纳呆腹胀,咳嗽有痰。
舌红苔腻,脉弦滑。
痰浊阻滞,内蕴肢体,故而肥胖。
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身重乏力,胸闷或痛,脾失健运则纳呆腹胀。
治宜化痰理气,方用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2g,茯苓15g,陈皮、山楂、竹茹各10g,甘草6g,胆星、白术各9g。
咳嗽有痰者,加全瓜蒌12g;胸闷而痛者加丹参12g、薤白10g;纳食不香者加砂仁6g。
2.湿浊困脾 头身沉重,脘腹胀闷,肢体倦怠,纳呆恶心,尿少便溏,甚或浮肿,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苔腻,脉沉缓。
脾主四肢及肌肉,湿浊困脾,故肢体困倦乏力,清阳不展则头身沉重,脘腹胀闷。
治当利湿降浊,方用胃苓汤加减:陈皮、厚朴、苏叶各6g,苍术、猪苓、车前子各10g,茯苓15g,泽泻12g,甘草3g,偏于湿热者加苡仁15g,荷叶10g,偏于寒湿者加藿香或桂枝6g。
3.气滞血瘀 胸闷憋气,胸背疼痛,痛处固定,两胁撑胀或痛。
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
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故胸闷憋气,胸背疼痛,治当祛瘀理气,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山楂、丹参各15g,川芎、赤芍、白芍、桃仁、枳实、牛膝、桔梗、蒲黄各10g,柴胡8g,红花、大黄、甘草各6g。
4.脾肾两虚 体倦乏力,腰酸腿软,耳鸣眼花,月经失调,腹胀纳呆,尿少浮肿,胃冷喜温,舌红或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脾肾两虚,无以温煦肢体、健运水谷、生化气血,故体倦乏力、腰膝酸软、耳鸣眼花、尿少浮肿。
治宜健脾补肾,方用清脂汤加减:何首乌、女贞子、生地各15g,菟丝子、黑芝麻各12g,仙灵脾、杜仲、泽泻、党参、白术各10g。
5.肝肾阴虚 体倦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涩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或数。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故体倦乏力,腰膝酸软,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故头晕耳鸣,目涩口干,阴虚生内热而致五心烦热。
治宜滋养肝肾,方用一贯煎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生地、山药各15g,麦冬12g,当归、沙参、山茱萸、黄精、茯苓各10g,菊花12g,丹皮、川楝各9g,泽泻6g。
高血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作者:欧阳军高血脂症是现代医学病名。
凡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引起人体脂类代谢异常,造成血浆胆固醇、甘油三脂、B脂蛋白成分高于正常时,就形成高血脂症。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痰湿、湿浊及痰瘀所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的辩证原则,进行分类施治,可显其效。
脾阳不摄、痰湿内生临床上常见患者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濡或缓而无力。
治宜温动脾阳,除湿化痰。
方用苓术夏苡汤加减:桂枝12克,云苓21克,白术15克,半夏15克,苡仁21克,藿香12克,陈皮12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1疗程。
痰浊瘀阻、气机不行临床上常见患者形体肥胖,头昏身重,胸脘痞满,恶心欲呕,或伴眩晕肢麻木,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症。
治宜豁痰祛浊,活血宣痹。
方用瓜陈枳姜汤加减:瓜蒌20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2克,泽泻5克,姜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1疗程。
肝阳上亢、迫血妄行高血脂患者多伴见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常见头昏头胀痛、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20克、石决明20克、牛膝 15克,益母草 20克,黄芩 10克,山栀子10克,桑寄生 15克,夜交藤20克,茯苓15克,何首乌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1疗程。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手足震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肝火偏盛加龙胆草、丹皮。
痰热内蕴、上扰心包患者常见头重眩晕,胸闷恶心,时吐痰涎,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宁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2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茯苓 15克,陈皮 10克,生姜 12克,代赭石12克,胆南星 10克,白芥子15克,石菖蒲 15克,泽泻 15克,瓜蒌 15克,甘草 6克。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中医对高血脂的解释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过高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高血脂是由于肝气不舒、脾虚湿浊等原因导致的内在失调所致。
中医治疗高血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调理气血:通过调理气血,增强体内的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目的。
常用药物有当归、黄芪、白术等。
2. 清热解毒:中医认为,高血脂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因此需要清热解毒来消除湿气。
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连翘等。
3. 调理肝气:肝主疏泄,若肝气郁滞,则会影响胆固醇代谢和排泄,进而导致高血脂。
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肝气来缓解这种情况。
常用药物有柴胡、枸杞子、丹参等。
4.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则会导致湿气滞留,从而引发高血脂。
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这种情况。
常用药物有党参、山药、陈皮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高血脂强调的是整体调理,通过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理肝气和调理脾胃等多个方面来达到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目的。
同时,中医也注重预防和保健,建议人们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高限的一种病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二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病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中医整体调节机体机能,防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被患者接受。
高脂血症“本”为“虚”
中医学认为血脂由水谷所化生,与津液同源,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注骨、益髓、泽肤、填充体腔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与现代医学所谓之血脂相类。
若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归正化,从浊生脂聚痰,浸淫脉道,以致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而发为本病。
中医理论中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味,食滞胃肠,脾气受困,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致痰浊留滞脉中而发为本病;好逸恶劳,养尊处优,气血壅滞,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导致膏脂生成与转化的障碍;情志不畅,七情致病,内伤五脏,则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肾主水,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致膏脂转运障碍。
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
脾运失常,运化障碍成高脂血症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
清代张志聪对膏脂有过详尽的论述:“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可见膏脂源于水谷由中焦气化而来,与津液同源,随津液流行、敷布。
水谷化生为精微并输布至全身,均依赖于脾的运化。
因此,脾运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运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致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以及湿阻中焦,均可导致脾失健运。
脾气亏虚的主症包括: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宜益气健脾,方选六君子汤加减。
脾阳不足的主症包括: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腹胀食少,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宜理气健脾、温阳除湿,方选理中丸加减。
湿阻中焦症见:头晕,头重如裹,嗜睡乏力,周身重,口中黏腻,腹满腹胀,食少纳呆呕恶,大便不实或泄泻,舌淡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运脾化湿浊,方选胃苓汤加减。
肝病可致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消化等作用。
肝气冲合条达,则全身气机调畅,血脉运行畅通。
而情志不畅,致肝气郁滞,肝失于疏泄则土气壅滞,脾气运化失常,进而膏脂输布、运化障碍而成高脂血症。
另一方面,如《血证论》中所言:“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也就是说:肝气冲和条达,气机调畅,才能保证血脉运行畅通。
故肝病可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膏脂停于脉中而发病。
肝郁气滞的主症包括:情志抑郁或易怒,喜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选用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四物汤等加减化裁,或于原方中加入柴胡、厚朴、香橼、佛手、枳壳、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疏肝理气、化瘀之品。
肾阳不足,痰浊内蕴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水。
肾中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人年老,肾中阴阳渐衰,则水液失其主宰,疏布失调,津液流行异常,水聚成痰。
肾为水火既济之脏,肾阴亏虚则虚火旺盛,炼液为痰。
肾阳乃人身之少火,一身气机的运行有赖于下元的温煦与蒸腾气化,肾阳不足,致蒸腾无权,气化失司,遂致津液停聚,痰浊内蕴。
另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运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则肾阳亏虚可致脾失健运、痰浊内蕴,继而
发病。
肾阴虚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为主症,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补肾阴,选用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症见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治宜温补肾阳,选用肾气丸、右归丸加减。
“标”是痰浊和瘀血
痰浊和瘀血属人体津血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均为阴邪,直接阻碍了津液、膏脂的运化与输布。
津液停聚而生痰湿,痰湿阻塞脉道,气机受阻,血行不畅而成瘀;血瘀可致液聚成痰,痰聚益助血瘀,血瘀与痰浊,二者同为致病因素,又可互为因果,从而引发高脂血症,进而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均与之有密切关系。
痰湿证多有以下症状: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或形体丰腴,头晕目眩,或口中黏腻,肢体麻木等,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祛痰化湿,升清降浊。
方以二陈汤加减。
痰瘀阻滞证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头痛,胸部憋闷,隐隐作痛,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有瘀斑、白腻或黄腻,脉沉缓涩或弦滑。
治宜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选用二陈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
或于方中配伍半夏、陈皮、薏苡仁、荷梗、泽泻、山楂、丹参、川芎、桃仁等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品。
“固本”不忘“治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通利腑气可通过抑制胰脂酶活性、减少机体对脂质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代表药物有:大黄、草决明、虎杖、枳实等。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如果脾胃运化失司,浊毒不降,腑气不通,则浊脂内留,而引起血脂升高。
另外,研究表明:具有降脂作用的单味中药有百余种之多,如人参、何首乌、冬虫夏草、当归、川芎、红花、丹参、茯苓、三七、没药、血竭、山楂、荷叶、银杏叶、泽泻、柴胡、大黄、陈皮、半夏、黄连、黄芩、葛根、决明子、菊花、水蛭、薤白等,临床都可以选择应用。
中医论治高脂血症从调理肝、脾、肾三脏入手,并注重化痰祛瘀,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组方用药。
肝、脾、肾三脏互相关联: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有助于脾的运化和升清。
而脾的运化,升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升发。
肝脾调和,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正常,则痰湿无以生,病安从来。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肝肾同源,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
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所以,临证遣方用药时需注意:治疗从整体入手,不可孤立地只看肝、脾、肾之中某一脏,而要综观全身脏腑间的相互作用。
如出现脾肾两虚,肝脾不调,肝肾阴虚等症,在治疗时应注意先、后天并补,疏肝不忘实脾以及滋补肝肾之阴。
治疗高脂血症在固本的同时不忘治标,配合应用化痰、祛瘀、通腑等法。
随着对单味中药降脂作用的研究与推广,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不但被医生所接受,患者也逐渐在接受应用单味中药辅助治疗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