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3aecc90c22590102029d41.png)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https://img.taocdn.com/s3/m/a2e2ead2d15abe23482f4d69.png)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高级社
初级社
互助组
30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17
▲ 1952年党中央提出:“现在就要开始 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 建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18
1953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8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为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是巩固工 农联盟的需要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 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 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29
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88a8df026c85ec3a87c2c5ac.png)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fa4b8fb172ded630b1cb676.png)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014f6c783e0912a2162a34.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始,就确定了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对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将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丰富。
第一,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等认为,这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主要是:(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中,长期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6f5d6127d3240c8447ef1a.png)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4年-1955年夏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秋-1956年
高级形式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二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体
主义 有制
主义 有制
1956
主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失误和偏差?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 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c0ae2fb770bf78a6529542a.png)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 社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 作社, 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 起了“三条驴腿” 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 到一块儿了” 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依靠自己的双手, 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 勇敢地前进。 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 王国藩(支部委员) 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 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 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 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 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 去砍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 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 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开了个豆腐坊。 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 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ed2fa3f01dc281e43af022.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33cb7d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61.png)
教育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教 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谢谢
THANKS
0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HAPTER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群众利益 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缩小 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实现人民当家作 主,增强民主意识和参与度。
CHAPTER
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概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各民主党 派、无党派人士等参与政治协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选举产生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目录
CONTENTS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0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CHAPTER
改造的必要性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充 分发挥,需要将生产资料私有 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革命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 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社会主 义阵营的重要一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a3a3196bd97f192279e9a8.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_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a3eeed6e87101f69f319549.png)
• ①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②党有能力领导农民进入社会主义
•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状况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关系
•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4、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 5、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
• 5、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 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 助合作的道路
• B 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C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 D 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 E 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一)总路线的提出
•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 后)
• (1)过渡时间:15—20年
• (2)过渡条件:只有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 (3)过渡步骤、方式:
• 发展工业 壮大国营经济 国有化资本 主义工商业、集体化个体农业。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 削?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 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6ddf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a.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338-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38-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ad0b1c376baf1ffc4fad83.png)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 的问题。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 政策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和政策。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中国特色 四、、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56年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 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 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 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 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内容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已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胜 利,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和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开 辟了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道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了对农 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为建设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开 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38ebaff524ccbff121842f.png)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概
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6a38dfad51f01dc281f116.png)
中 国 第 一 架 飞 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 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 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 改造。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 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 的集体化。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 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二: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cfbc9c52cc58bd63186bd96.png)
6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 质的社会? 质的社会? 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 、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7
问题之一: 问题之一: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2)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 )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 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 余之间的矛盾。 2、1953年至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盾即是工人阶级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 盾,故不应再将民 族资产阶级称为中 间阶级。 间阶级。”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
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哪些?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本来主要是为
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
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
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