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_以诗为词_莫砺锋

合集下载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奇文共欣赏《中国名诗三百首》莫砺锋先生选析苏轼诗词

奇文共欣赏《中国名诗三百首》莫砺锋先生选析苏轼诗词

奇文共欣赏《中国名诗三百首》莫砺锋先生选析苏轼诗词《中国名诗三百首》是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编写,韩经太教授担任主编,邀请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名家赵敏俐、钱志熙、葛晓音、莫砺锋、张晶、左东岭、蒋寅、张福贵共同撰写。

精选中国文学史上305首经典诗歌,予以详细注释和独到鉴赏,具有视野贯通古今,鉴赏专业独到等优点。

本书的宋代部分是由南京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撰写的。

莫先生共选析宋代诗词60首,选目独具只眼,鉴赏深刻独到,语言流畅邃美。

现摘取其所选析的8首苏轼诗词(5首诗,3首词),供读者欣赏。

《中国名诗三百首》书影莫砺锋先生莫砺锋,194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84年10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程千帆先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出版过《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杜甫诗歌讲演录》《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等重要著作。

莫砺锋先生选析苏轼诗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其父苏洵是古文名家,其母程氏知书达理。

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六年(1061)高中制科。

曾任凤翔府签判、杭州通判,后移知密州、徐州、湖州。

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谤讪新政”罪名被逮入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

次年获释,贬至黄州。

元丰八年(1085)还朝,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等职。

哲宗元祐八年(1093)出知定州,次年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复贬儋州,徽宗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晚年自题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谓慨乎言之。

苏轼公忠体国,在朝勇于进言,在地方勤政爱民,然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其才干。

平生成就主要体现于文艺创作,多才多艺,兼长诸体。

古文与欧阳修齐名,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齐名,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革命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

我们拎“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较之,就很难窥见在发泄力度上的相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划破千堆雪”(《念奴娇》)、“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江城子》)等都远不止就是奇怪的生硬,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法号天风海雨四射”(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为是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

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

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就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此以其名下。

长调在篇章结构、剥词东照宫采上须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够自如地将诗、文、论、诗赋的匠法运用其中。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作者:邢蕊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邢蕊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苏轼的词论散见于其题跋、序引以及宋人所写的词话、笔记等中,言语简约且观念新颖。

以苏轼所作词序为研究对象,能够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窥探出苏轼“以诗为词”观念的具体表现。

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没有泯灭诗词之间的界限,从词需合乐及地位仍然低下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诗词具有明确的区分。

关键词:苏轼词序以诗为词观念区分“以诗为词”是苏轼词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推崇词体,提高词品。

词序以其所具有的叙事抒情功能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展露了作者的思想与理论。

我们在研究苏轼词论时,不能忽视其词序这一能够直接表示词人思想理论的特点。

因此,本文从苏轼所作词序出发,探求其“以诗为词”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包括题序等简单词汇在内的词序。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二十八则词序符合这一标准。

一、以诗为词倾向:以诗作词苏轼在论词时常常以诗为参考对象来衡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善于将词体向诗靠拢。

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点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以诗的方法来作词,其词序可以证明这一点。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①在“建安”句之前,苏轼写到与欧阳修论琴诗的话语,最后两人达成一致都认为韩愈的《听颖诗弹琴》是在听琵琶的情境下写成。

继而作者写到把韩愈的这首诗改造后就交给人去唱了。

这体现出在苏轼的眼里,诗词关系非常紧密,诗经过改造加工后也可以成为词。

换言之,诗在一定情况下能转变为词,诗词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问题,它们之间是互通的。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以其独创的“以诗为词”,以其诗文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为我们讲述了经典的古典文艺诗歌故事。

苏轼擅长于利用通俗俚语来表达他的思想,他的作品通常风格洒脱,情节跌宕起伏,语气优美,慢慢地缓缓流淌,温柔动人,给人一种不朽的浪漫感觉。

苏轼在文体上具有立体感,把诗动态地刻画在体现了自身思想情感的文章中,体现出多维度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文艺风格。

苏轼采用诗歌形式,不拘泥传统,把自己的情感耽误于诗歌之中,在采用简练的凝缩形式中,写出了精彩的文字描绘,有壮观的景象,深刻的含义,丰富的视角,写出的文字经久不衰。

苏轼以其情节变化多端、高度象征性、简洁幽默的语句,多角度、深刻、精辟地描绘社会历史变迁、文化特征、区域不同情况,表达了苏轼独有的文化理念,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

总之,以诗为词的苏轼,以其动人的诗句,朴实的叙述,深刻的意境,活力四射的风格,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理念,给后代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_以诗为词_莫砺锋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_以诗为词_莫砺锋


相对于诗文来说 , 词的编年是相当困难的 。 虽然宋人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傅藻 《东坡纪年录》及清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中已涉及部分苏词的系年 , 但真正对苏词进行全 面编年的工作则从近人朱祖谋编《东坡乐府》才开始 。 其后龙榆生《东坡乐府笺》 、曹树铭 《苏东坡词》又有所补充 。1998 年 , 薛瑞生撰《东坡词编年笺证》出版 , 撰者在卷首代序的 《论苏东坡及其词》中自称 :“余撰是书 , 于编年用力最多 , 搜罗最广 , 费时最长 。” ③ 我对此 书中具体作品的系年并不完全认同(详见下文), 但确实认为它是各种苏词版本中在编年 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种 。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 我根据孔凡礼校点的《 苏轼诗集》卷一至卷 四五和《东坡词编年笺证》中卷一至卷三对可编年的苏诗 、苏词进行每年作品数的比较 , 列 表如下 :
苏轼行迹
舟行出峡 , 适楚 。 三月至汴京 。 十二月离汴至凤翔 。 在凤翔 。 在凤翔 。 在凤翔 。 正月还汴京 。 六月护父丧还蜀 。 在眉山 。 在眉山 。 二月还汴京 。 在汴京 。 七月离汴 , 年底至杭州 。
诗作数量 40 37 13 52 24 44 4 0 0 0 4 11 49
词作数量 0 1 0 0 3 1 0 0 0 0 0 2 6
再如薛书系于嘉 八年(1063)的三首《南歌子》 , 也是很成问题的 。 因为第三首中有 句云 :“老去才都尽 , 归来计未成 。 求田问舍笑豪英 。”苏轼此年年方二十八岁 , 而且刚入仕 途 , 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 怎么会有如此的衰飒之语 ? 薛先生举苏轼作于是年的诗《题宝鸡 县斯飞阁》中“谁使爱官轻去国 , 此身无计老渔樵”两句为证 , 认为这与“老去才都尽” 几句 “意同而趣异耳” ④ , 其实它们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 因为“此身无计老渔樵”是对未来的揣 测之词 , 并没有说眼下自己已经年老 , 而“老去才都尽”几句却是对当下情境的慨叹 , 两者 的语气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尽管薛书中对这三首词的系年花了很多篇幅 , 但是其结论与 词的本意不合 , 故不能成立 。

苏轼的词作具有以下特点

苏轼的词作具有以下特点

苏轼的词作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真挚:苏轼的词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美好的赞美和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性、情感和生命本质的真实情感。

他的词中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家国情怀的真诚情感,不隐瞒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2.以诗入词:苏轼的词作受到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运用了许多诗歌的技巧,如对偶、排比、拟人、比兴等,使得他的词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形成了与晚唐五代以来绮靡婉约的西昆体鲜明对比的豪放风格。

3.多样化的题材:苏轼的词作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风光、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历史故事等等。

他的词中既有对个人情感细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4.豪放与婉约并存:苏轼的词作既有豪放的一面,又有婉约的一面。

他的豪放词风表现了他激昂、奔放的情感和对自由、奔放的追求,而他的婉约词风则表现了他对细腻、柔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5.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词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富有哲理和思想性。

他的词中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综上所述,苏轼的词作具有情感真挚、以诗入词、多样化的题材、豪放与婉约并存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等显著特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1级六班欧秋菊 1140016017【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大家。

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并有着豪迈旷达的相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代、社会地位不同,心灵世界及个人生活经历有别,使得他们的词作在意境开拓的程度、豪放风格以及内心世界等表现方面,又有着不容忽视的鲜明差别。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异同前言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

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称为“苏辛”。

同时,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但因为人生际遇、社会地位等总多因素,两人在感情色彩、思想格调等许多方面又有着许多不同,加之艺术风格的差异,苏辛二人的豪放风格自然迥异。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以积极博大的胸襟、热烈奔放的情感、真挚浓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二人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豪放词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点。

1.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都饱含着热烈奔放的豪情。

不仅为人间生活而高歌,也为建功立业而呐喊;为庙堂宫殿感叹,也为传奇河山吟诵。

是在用生命来谱写豪迈。

自“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一出,世人多以“豪放”品评东坡词。

可见苏词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也常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清人陈延绰《白雨斋词话》谓“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

令我神往”此处就可看出苏轼将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性情襟怀与词作结合做一块,透过词来体会背后的怀抱。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博试题

南京大学文学院考博试题

南大古代文学历年考博专业试题汇编(2000-2009)南京大学2009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评述《毛诗序》的学术论争史。

2.具体论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交叉演进。

3.评价中唐韩孟诗派成就并论述北宋诗坛对其接受状况。

4.评论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语:“诗中之有骚,犹如词中之有贺方回、周美成。

”5.王士禛“神韵说”及其诗歌创作评述。

中国学术史1.先秦诸子流派、著述及思想评述。

2.谈谈中国古典目录的种类。

3.谈谈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与文学艺术之关系。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提到“清儒通释史籍的三部著作”,写出书名、作者并加以评价。

5.评述“新儒学”。

南京大学2008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刘熙载《艺概•赋概》中一段文献(评价屈原离骚和陶渊明赋的)的疏释。

2.魏晋六朝时文体论的发展趋势。

3.唐代社会“任侠”与文学的关系。

4.《四库全书总目》曰:“词中之有吴文英如诗中之有李商隐”,谈谈你的看法。

5.评价姚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学术史1.20世纪出土的简帛文献对于中国学术史的影响。

2.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从七分法到四分法的转变所体现的学术史的变迁。

3.朱熹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影响。

4.论古代社会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5.“国学”的渊源以及你对它的评判。

南京大学2007年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史1.谈谈《诗经》的雅与乐,正与变的关系,说说自己的看法。

2.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说说自己的看法。

|3.评述韩愈与中唐古文运动。

4.说说上述三则材料(略)提到的词“正”与“变”(本色)的关系。

5.谈谈《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对“拟晋唐小说”的超越。

中国学术史1.《四库全书总目》的成就及其在中国学术史的地位。

2.《五经正义》的撰者及在中国思想史的成就与影响。

3.谈谈《史记》与《汉书》的异同点。

4.说说“章(太炎)黄(侃)学派”,具体说说黄侃的学术思想与特点。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提要: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的所谓的传统。

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并影响了词的发展走向。

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对后世的词人诸多方面产生永不衰变的影响。

《四库全书》曾评苏词“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

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苏词风格特征在“宋代词坛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

若就词体之备(长调、小令)格调之全(豪放婉妁)内容之广,比之唐代众体兼备而又独擅其美的杜甫也未尝不可。

清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本文将就东坡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等诸多方面论述苏词对词体发展的伟大贡献。

关键字: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用典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一)从传统来看诗词有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

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

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

所以“词”较之于“诗”应多婉曲。

浅析苏轼的_以诗为词_

浅析苏轼的_以诗为词_

人的看法,商纣违背了天高地卑、男尊女卑 君子观革之象,知天地乃革之大者也,所以 化,在运动和变化中实现变革。自然规律的
和天罚有罪的“天道”。
治历明时”。他虽认识到因革、生克关系,但 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与时偕行、日新月异。《易
在古人看来,天命改易之前往往对不善 并没有将治历明时与政权更迭紧密联系起 传》特别强调时的作用,屡见“×之时大矣
实验是成功的。更有作者描述自己高洁人格的 生动逼真,借咏杨花随风飘坠,委弃尘土,入水 屯堡 500 余处[4]417。女真与朝鲜同为明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流逝的命运,寓托人生漂泊无常的感慨,写出了 朝的藩属,世代遵循对明事大。而后
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 亘古不变的伤逝情感。语言清新自然,音节流美 金崛起,打破了存续 200 多年的东北
体裁形式。
论雅词,还是俗词,总之要写尽人间风花雪月, 标,二是传达用武力去镇压安全隐患
在苏轼的词里,可以看到很多前人根本不 可以说婉约词的大多数词都是纯粹的传统的宋 的决心。
用词来记述描写的人事、情感,如写悼念亡妻, 词。再看苏轼的这首《水龙吟》,这是东坡为和好
东北地区居住着兀良哈蒙古以
作者用《江城子》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友章质夫而作的一首和词。作者将杨花比作思 及女真诸部,其中建州女真又与朝鲜
者先警示,再惩戒,最后才弃之。这也是为什 来。其实这个“治历明时”内中深藏着天命 哉”。“时”这个概念是与天道规律紧密相连
么武王在观兵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时没有立 改易的政治伦理精义,而且具有改元正朔 Βιβλιοθήκη ,是与天文历法密切相关的。“法象莫大乎
即伐纣,直等到纣王剖比干、逐微子、箕子佯 的政治学意义。从本义上讲,“治历明时”就 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广大配天地,变通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

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

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

其内容题材主要有:(1)讴歌报国壮志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

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

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壮志。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谈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论苏轼词》 , 载《 唐宋词名家论稿》 , 第 119 页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 ② 《苏轼词研究》 , 第 151 页 ,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2 年版 。 ③ 《东坡词编年笺 证》 第 23 页 ,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年版 。 按 :下文凡引此书者 , 皆简称《 笺证》 。
宋代年号 嘉 四年 嘉 五年 嘉 六年 嘉 七年 嘉 八年 治平元年 治平二年 治平三年 治平四年 熙宁元年 熙宁二年 熙宁三年 熙宁四年
公元 105 9 106 0 106 1 106 2 106 3 106 4 106 5 106 6 106 7 106 8 106 9 107 0 107 1
苏轼年龄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① 《后山诗话》 。 ②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三三引 。 ③ 《苕溪渔隐丛话》 后集卷二六 。 ④ 《与蔡景繁十四首》 之四 ,《 苏轼文集》 卷五五 , 第 1662 页 , 北京中 华书局 1986 年版 。 按 :下文 凡 引此集者 , 皆简称《 文集》 。 ⑤ 《祭张子野文》 ,《 文集》卷六三 , 第 1943 页 。 ⑥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四二引《 王直方诗话》 。
关键词 苏轼 苏词 苏诗 以诗为词 写作年限 题材走向 风格倾向 词史意 义
在古今学人关于苏词的评说中 ,“以诗为词”无疑是最为流行的一个命题 。 当名列苏 门的陈师道最早以此来评论苏词时 , 这显然是一个带有几分贬义的说法 :“退之以文为诗 , 子瞻以诗为词 ,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 , 虽极天下之工 , 要非本色 。” ① 稍后 , 女词人李清照更 明确地把苏词贬为“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② 。对此 , 南宋初的胡仔大为不满 , 他在引了上述 陈师道之语后反驳说 :“余为后山之言过矣 。 子瞻佳词最多 , 其间杰出者 , 如 ……凡此十余 词 , 皆绝去笔墨畦径间 , 直造古人不到处 , 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若谓以诗为词 , 是大不 然 。” ③ 其实如果苏轼本人听到“以诗为词”这个评语的话 , 他多半不会以为忤的 , 因为在 他看来 , 词本来就是“古人长短句诗” ④ , 他还说张先的词作是 :“微词宛转 , 盖诗之裔 。” ⑤ 而晁补之和张耒两人也曾当着苏轼的面评价其词 :“先生小词似诗 。” ⑥ 到了后代 , 随着苏

相对于诗文来说 , 词的编年是相当困难的 。 虽然宋人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傅藻 《东坡纪年录》及清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中已涉及部分苏词的系年 , 但真正对苏词进行全 面编年的工作则从近人朱祖谋编《东坡乐府》才开始 。 其后龙榆生《东坡乐府笺》 、曹树铭 《苏东坡词》又有所补充 。1998 年 , 薛瑞生撰《东坡词编年笺证》出版 , 撰者在卷首代序的 《论苏东坡及其词》中自称 :“余撰是书 , 于编年用力最多 , 搜罗最广 , 费时最长 。” ③ 我对此 书中具体作品的系年并不完全认同(详见下文), 但确实认为它是各种苏词版本中在编年 方面做得最好的一种 。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 我根据孔凡礼校点的《 苏轼诗集》卷一至卷 四五和《东坡词编年笺证》中卷一至卷三对可编年的苏诗 、苏词进行每年作品数的比较 , 列 表如下 :
2
《中国文化研究》 2002 年夏之卷
轼在词史上地位的凸显 , 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褒扬的角度来阐释“以诗为词”这个命题 , 今人 叶嘉莹教授的观点较有代表性 :“一直到了苏氏的出现 , 才开始用这种合乐而歌的形式 , 来 正式抒写自己的怀抱志意 , 使词之诗化达到了一种高峰的成就 。” ①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 见 , 例如刘石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就认为 :“可惜的是 , 苏轼选择的提高词格 、提高词的地 位的途径 , 并不能使其真正达到目的 , 相反 , 他引诗入词 , 以诗为词 , 循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对词这种文体的破坏 。” ② 我认为 , 上述各种说法都是以苏词或苏轼的 词论为考察对象的 , 但是既然它们对苏词的评论皆集中在“以诗为词”这一点上 , 那么就不 应忽视苏诗这个重要的参照物 。否则的话 , 不但会对苏轼究竟如何“以诗为词”不甚了然 , 而且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命题作出准确的评价 。 本文拟对苏诗与苏词从写作时限 、题材走 向和风格倾向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 希望能对苏轼“以诗为词”这个命题的理解稍作深化 。
苏轼行迹
舟行出峡 , 适楚 。 三月至汴京 。 十二月离汴至凤翔 。 在凤翔 。 在凤翔 。 在凤翔 。 正月还汴京 。 六月护父丧还蜀 。 在眉山 。 在眉山 。 二月还汴京 。 在汴京 。 七月离汴 , 年底至杭州 。
诗作数量 40 37 13 52 24 44 4 0 0 0 4 11 49
词作数量 0 1 0 0 3 1 0 0 0 0 0 2 6
DO I :10.15990/j .cnki .cn11 -3306/g2.2002.02.00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 以诗为词”
1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莫砺锋
提 要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 , 学界论之已详 。 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 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 , 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 。 本文认为 , 只有把苏 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 , 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 的评价 。以此为逻辑的起点 , 本文从写作年限 、题材走向 、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 进行对照 , 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 , 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 , 而 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 。本文的结论是 , 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 有“以诗为词”的倾向 , 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 , 相反 , 苏轼对词体自 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 , 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 导入词体 , 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 , 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 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 , 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