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 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A.加强军队建设 B.大力发展经济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重视精兵简政 解析:选 D。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 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因此时代要求对此改变,要想改革且不 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 D 项。
【史料实证】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史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 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①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 兵财费。
史料二 以②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 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核心素养
知道北宋的建立,归纳北
时空观念、历史
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理
通过了
解释、史料实证
解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解两宋的政
概括北宋中期的政治改
治和军事,认
历史解释、史料
革,分析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原
识这一时期
实证、唯物史观
5.评价 (1)成效:达到了_富__国___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 字。 (2)不足 ①_强__兵___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论。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特别说明】 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等方面,内容广泛,但富国之法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触动最大。
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

---------------------------------------------------------------最新资料推荐------------------------------------------------------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新)宋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宋朝(公元 960 年公元 1279 年),分为北宋(960 年1125 年)和南宋(1125 年1279 年)两个阶段,历18 帝,国祚 320 年。

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一、宋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1.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分裂,带来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宋朝统治者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政,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北汉。

至此,五代十国的分立割据局面宣告结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统一的朝代。

政府终于可以进行有序的统治、人民也得以安居乐业。

2.在中央设立了二府三司,削弱了宰相权利,加强了皇权。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

1 / 17这样就把原本宰相一人掌握的权力分成政权、军权、财权,由很多人掌握,有效防止了宰相专权。

3.地方上,缩小行政单位,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在地方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由将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这样,地方官的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发展了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⑤2.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相点有()①都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②都有孙权参加③都采用了火攻④都是以少胜多⑤都是军阀之间的斗争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③④⑤3.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 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 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5.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 黄河流域的统一B. 北方政权的更迭C. 少数民族封建化D. 北方民族大融合6.某班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争论,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有()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A. ①②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8.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作品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 《兰亭序》B. 《女史箴图》C. 《水经注》D. 《洛神赋图》9.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3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 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即宋高宗)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的偏安
2.宋金关系
关系
内容
战争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 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历史解释 宋初的统治背景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特点
1.统治背景
(1)社会经济方面:唐末,长安、洛阳屡遭战争破坏,关中经济凋敝不堪,但汴州城 由于交通、漕运的发达,经济得到了发展,各地商人来汴交易者也日益增多。
(2)交通和漕运方面:唐、五代以来,汴州形成水陆交通枢纽,汴河“漕引江、湖, 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州城的地位上升。
和议
(1)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 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
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并立
议和以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 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素养提升
内容
具体措施
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 无权调兵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 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出现,北宋边防空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960年,赵匡胤夺取帝位,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除一小部分留做地方开支外,其余地方赋税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①地方: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路一级分设四监司,互不统属,各自监州。

②中央: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掌财权;枢密院和三衙,分掌调兵权、统兵权。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积极:(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4.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权力、机构众多;抑制武将、重文轻武。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北部:宋辽战争①背景:契丹族建立的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概况: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③结果:宋辽和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3)西北:宋夏战争①概况: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②结果:双方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2.财政危机(1)养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2)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每年送给西夏和辽钱物。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让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结果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4)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宋金和议
内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容 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结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果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北宋时,宋哲宗颁布新的监司资序法,规定:“初除转 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 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 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新课导入:说历史故事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
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 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 罗拜呼万岁。”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太 祖
(1)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赵 匡
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1)根据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2)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积 贫 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 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 负担加重。
宋太宗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辽——契丹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 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 京临横府。
3.变法的内容
项目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青苗法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 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
本付息
政收入
农田水 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经济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北宋建立后,通过战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出任知州;在各路设置转运司;充实中央禁军,拱卫京师。

(2)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上,各路设立“四监司”;各州增设通判。

分权于下,集权于上。

(3)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执掌枢密院;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3.措施: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影响:(1)积极性: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无力抵挡辽与西夏的进攻。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积弱)(1)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北宋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杨家将)辽军南下,澶州之战,缔结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

(庆历和议)2.财政危机(积贫) 三大原因:(1)推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促使军费剧增;(2)分化事权,政府机构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对外以钱财换和平。

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边防压力沉重,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2)庆历新政的失败。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遭到官僚集团的抵制而失败,但是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3)宋神宗锐意改革,大力支持。

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国家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国家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

(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事上——强兵之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置军器监)。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一)政治1.宋朝(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1.农业(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宋朝: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高中历史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4)

高中历史课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4)
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内容
绍兴 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 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 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 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 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 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 两州给金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主要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收入但出现强制贷款的做法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之 处

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③崇文抑武
崇文: 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①考试制度严密 ②录取名额放宽 ③优礼进士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神童诗》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徽宗《五色鹦鹉图》
(三)危机与变法
1.危机 (1)边防压力
原因:积弱 收精兵,换防
守内虚外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素养目标】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宋朝政治“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相互制约”、“崇文抑武,文人治国”等特点。

2、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钱币换和平”等内容,探讨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范仲淹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能够利用历史地图,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加强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思考:解读图片和文字信息,指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一、权谋中的王者之变——太祖建制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

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问题: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1)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梳理: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时代特征】:1、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2、.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与外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

【考情预测】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科举制的发展进程、运作机制、重大影响及其评价;对宋元地方制度的考查会注重宋代地方制度和元代行省制的基本特征、实质及其影响等知识点,多以观点、漫画、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为主。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农业、手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意义和影响等,主要以表格、观点、图片、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可能出现主观题。

3.对这一时期文化史的考查,预计集中在科技发明、书法绘画艺术、程朱理学等方面,尤其会侧重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等,主要从概念、图片和古籍材料等角度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视角】视角一唐宋时选拔高级官吏注重从政经验唐宋时期,科举制虽然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但这些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官员根本没有从政经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为此,唐玄宗时提出京城的官员,必须具有州县做官经历,才能担任中央的高级官员。

宋代进一步形成了具有地方工作经历和行政才能的复合型的士大夫官僚。

07【历史笔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07【历史笔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防弊:强中央集权(一)背景1.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何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何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二)措施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三)影响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1.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长期积弱局面。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过度集权→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二、新弊:危边防财政(一)积弱——边防压力(1)北宋与辽①北宋两次夺取幽云十六州失利;②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岁币”。

(2)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保持帝号;“岁赐”。

(二)积贫——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三、解弊: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二)基本概况: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3.目的:富国强兵4.内容:(三)影响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消极:1.强兵效果并不明显;2. 在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3. 引起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1.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3.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四、循弊:南宋的偏安(一)南宋的建立1.北宋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一轮复习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轮复习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⑴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⑵枢密使与“三衙”分权;
⑶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⑷实行更戍法
抑武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 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罢宿将兵权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 常在一处。”
4.辽夏金的政治制度建设。
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元朝的统一与制度建设。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民族政权 并立,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辽 916-1125年
西夏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金
1206-1368年
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 治理过程实行双轨制,因俗而治。
这样做带来什么效果?
有利于巩固政权,而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 进一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翰林院(仿唐制)
沿用部族 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仿唐州县 制
藩汉分治 因俗而治
一、宋辽夏金元的政权更迭、政治建设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
政治生活:皇帝宫廷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定成期的迁生徙活,习行惯营,居为处政无治常中,心四时
制度建设:(2) 四时捺钵制度
转徙。辽设有五京,但严格来说
史料: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 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 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 史十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每岁正 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 行遣汉人一切公事。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 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两宋时期时代特征

两宋时期时代特征

两宋时代特征政治:1.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交融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完善:官僚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发展经济:1.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2.对外贸易的发展3.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4.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巩固思想:1.理学的形成,儒学变得思变化哲理化文化:世俗化,平民化,科技成就遥遥领先★文化下移文官政治(宋代)原因:政治:重文抑武的政策经济:人身关系逐渐减落、松弛,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选官:科举制不断完善教育:官学,私学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水平,也为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理论:宋明理学让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空前提高,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的精神历史意义:积极性:1.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放自如,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2.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学科学的发展,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甚为发达,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杂多,财政拮据;容易造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官僚制度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中央集权(对地方)1.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成虚衔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护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设四监司,共同与知州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君主专制(皇权)二府三司制:由枢密院(调兵)掌管军政,与三衙(统兵)分权;三司专管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兵将分离、重文抑武。

台谏合一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发展的因素文官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士阶层地位提高;门阀政治影响变小(商品经济冲击庄园经济的结果)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影响①积极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制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高三历史考试中,两宋的历史知识点被认为是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下面将对两宋的历史概况、政治制度、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汇总。

概况两宋时期,北方的陕西、河南等地相继沦陷于外族,南方的江南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其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

1.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建立后,遭受了辽、西夏、金等外族的威胁。

尽管北宋政权处于争霸的背景下,但仍然致力于文化的繁荣和改革的推进。

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

2.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南宋时期,太宗赵构建立了国号为“大宋”的政权,但面临金朝的强大威胁。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有所屈辱,但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代表人物有陆游、杨时等。

政治制度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些独特之处,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徽、钦两地制度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其中,徽州、铜梁、贵州、湖南岳州等地构建了徽、钦两地制度,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自治管理。

2. 科举制度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员行列。

3. 决策机构北宋时期设立了重要的政府机构,如中书省、门下省等。

而南宋时期则设置了枢密院、中书省等机构,辅佐皇帝治理朝政。

军事两宋时期的军事与政治紧密相关,下面是两宋军事的知识点:1. 练兵备战两宋时期重视军事准备和兵员训练,设立兵部和武库,加强防务建设。

2. 城市防御体系两宋时期城市的防御体系较为完善,包括城墙、城楼、护城河等。

南宋时期尤以建立起的秦淮河军事防线而著名。

经济两宋时期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大高峰,下面是两宋经济的知识点:1. 科技进步两宋时期科技蓬勃发展,如造船技术、丝绸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因而
,
南 宋 时 期 在 封 建各 级 官 府 虽 也 有 一 批 中 下 层 出
,
身的士大 夫
另外
,
也 就 形 不成 自 己 独 立 强 大 的 集 团
只能 依 附 于 大 地 主
,


正 是 北 南 宋 政 治 差 别 和 南 宋 没 有 出现 类 似 于 庆 历 新 政 和 王 安 石 变 法 的 变 革 运 动 的根 本 原 因

自上 而 下 地 进 行 必 要 的 调 整
,
,
从 而 恢 复和 发 展 社会
,
以缓 和 阶级 矛 盾
维 持 和 巩 固 自 己 的统 治
依着 两 宋历 史发 展 的进 程
宋朝 的改 革 具
,
有如 下 几方 面值得 注 意 的 特 点
北宋建立后
,
在结 束五代 十国局 面的过 程 中
,
,
,
北 宋 统 治 者 着 重 考 虑 的 问题 有两 个
,
抑制豪强兼 并势 力
由大 官 僚
,

大地
,
稳 定 中 间 阶级


中 下 层 地 主 阶级 和 上 层 农 民
,
缓和 对广 大劳
无情 打 击 变法
动 人 民的剥 削
以巩 固封 建统 治
宋 神 宗逝 世 以 后
元 佑党 人 全 面 否 定新 法

,
加 之 变 法 派 内部 分 裂

,
变 法 派 的 力 量被 大大 削 弱
,
元 丰 时 期 的 改 革 有 了 较 大 的 后 退 这 个 后 退 主要 表 现 在 变 法 派 对 豪 强 兼 并 势 力 的 妥 协 和 退 让
蔡京 集团登 台
则 已是 大 官僚
,

大 地主专政
他 们所 进 行 的 改 革
,
,
当然不能也不 在北 宋 后期
,
可能与熙 丰变法 相提并论

北 宋 末期 的 政 治经 济 发 展 至 南 宋
, ,
政 和 王 安 石变 法 两 次 高 潮 迭 起 的变 法 运 动
集团 将 改革 引 向逆 转
继之以徽宗


蔡京
北 宋 的 历史 正 是 在坚 持 变法 和 反 对 变 法 的 斗 争中演 进 的 且 有 陈亮

而南宋 虽说
有高 宗 朝 的政 治 军 事 改 革 到 孝 宗 朝 的 整 军 和 理 财 改革 的 政 治 主 张
。 。
一是
如 何重 建 中央 集权 的专 制 统 治
使 唐 末 以 来 长 期 存 在 的藩 镇 跋 息 局 面 不 再 继 续 出现
因而
, ,
二是如
何使 赵 宋 王 朝 长 期 巩 固 下 去 来 的政 治制度

、 、
不再 成 为继 五代之 后 的第六 个 短 命 王 朝
,
对 唐 末五 代 以
军 事制 度

大 官僚
大商人集 团的立 场上 来反 对 新 法 了
随着地 位 的 升迁
, ,
王 安 石 变法

期 间 选 拔 了 一 批 拥 护 新 法 的 中下 层 士 大 夫 进 入 中央 官 府
这 些 人也逐渐转
也比

变为大官僚
及至 徽宗

大地主
,
因而 当哲宗 绍圣 绍 述 时
, ,
他 们所 推 行 的 变 法 措 施 已 比 熙 宁 时 期
剖析 了 原 因
总 结 出 两 宋 改 革 的特 点
适 当地
评 价 了 两 宋 改革 的 历 史 作 用

两宋 时期的改革 应的环节 经济
, , ,

两 宋 改革 的 特 点
,
是 宋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对 生 产 关 系 或 上 层 建 筑 的 某 些 与 当 时 的形 势 不 相 适 使 之 适 合社 会 生 产 力的 水 平

, ,
朱熹

叶适 等 一 批 士 大 夫 要 求
以 改变积 弊很 深 的政 治
,
,
但 是 不 仅 没 有 出 现 象 北 宋 中期 那 样 的政 治 变 革 运
而 且 日趋腐 败
这 是 为什么呢

究其 原 因 的
,
,
主 要 是 北 宋 时 期 的 政 治 变 革 运 动 是 由 中 下 层 地 主 士 大 夫 形成 的 改革 力量 发 动
而 南 宋 时 期 则 缺 乏 这 种 改 革 力量
,
北 宋时期 其 所 以能 够 形成 以 中下层 地主士大 夫 阶层 为
,
主的 改 革 力量 占有
取 决 于 两 个 条件

其一
从 经济上 看
,
,
伟 大 的 唐 末 农 民 战争 改 变 了 对 土 地 的
,
占宋 代 总 人 口 的 百 分 之八 十 多 的 农 民 世 族 地 主 阶层进 一步衰 飒 量远逊于大地主
,

随 着 地 位 的变 化
,

政治 上 也开 始趋 于 保守
进 而 加 入 反 变法 派 的行 列
如 曾在 庆 历 新 政 时 期 比 范 仲 淹 的激 进 改 到王安石

革思 想有 过 之而 无 不及 的富 弼
韩琦


文 彦博

欧阳修等 人成 为 既得 利 益者之 后
,
变法 时
,
他 们 便 完全 站 在 大地 主

财 政 制 度 等 作 了重 大 改 革 和 调 整 机构
, ,
亦 即 采 取 了一 系列 诸 如 稍 夺 其
,
制其钱 谷

收 其 精 兵 等 强 化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的 措 施 军 队和 官 宋太祖

特 别 是 对 维 护 和 运 转 中央 集 权 制

, ,
度 的两个重要工具
局面
在 北 宋 时代
,
,
理宗的
端淳
纵 观 宋代 改革 史
北 宋与南宋有很 大 的不 同

改 革一直 是政 治经济生 活 中
到 中期 有 庆 历 新
,
的主 旋 律
从 宋 初 针 对 唐 末 五 代 以 来 弊政 进 行 的 政 治 军 事 方 面 的 重 大 改 革 从 元 佑 更化到 哲 宗 绍圣 绍述
一 些 非 身 份 的庶 族 地 主迅 速 崛 起
而 是 把 土 地 租 给 佃 户和 田 地 甚 少 的 农 民 有 的 则可 以上 升

他 们 的经济地 位很 不稳 定

有的下降
,
,
,
特 别是 商 业 资 本 的 发
,
展和 高利 贷的猖 撅
以 及 国家 摇役 的 沉重 压 力
都是那些 经济
政 治 力量 比 较 薄 弱 的 中 小 地
,
改革压
缩 了 大官 僚 贵 族 阶 层 的 政 治 特 权 中间 阶 层 的 政 治 道 路 主和 大 商 人

,
开 辟 了 以 中 下 层 地 主 阶级 为 主
,
包 括 部 分 上 层 农 民在 内 的
,
因 而 对 这 部 分 人最 有 利
王安 石变法亦如此
以 王 安 石 为 代表 的 变法
派站 在 地 主 阶 级 和 专 制 主 义 统 治 的 广 泛 利 益 的 立 场 上 高 利 贷者 组 成
刁年

月 卷第 刁 期
西 北 师大 学 报
社 会科学 版
,
两宋改革 的特 点及 其历 史作 用

李 华 瑞
〔 内容 提 要 〕
宋 代 是 一 个 充 满 社 会变 革 与 反 变 革 斗 争 的 时 代
,

,
而 北 宋 与 南 宋 又 有 很 大 的不 同


北宋
,
改 革 一 直 是政 治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主 旋 律
, ,
,
在 同 周 围各 族 的 交 往 中
,
,

先挨 契丹 党 项 贵族 的 打
,
,
继 又 被 女 真 族 赶 出 了北 中 国
最后 连 偏
,
被 蒙 古 贵族 的 牧骑 踏 得 粉 碎
,

宋 代 的 农 民 起 义 虽 然未 形 成 全 国 规 模 的

,
大 的 农 民战 争

,
但是 从 宋立 国伊始到 南宋 灭亡
自积 贫 积 弱 局 面 初 露 端 倪

便此 起 彼 伏
,
于 是 到 了庆 历 年 间 就 有针 对 冗 官 的 变 革
,
时 期 又 有 针 对 冗 兵 的 变革 进的

可 以 说 北 宋 时期 的 政 治 经 济 变 革
两 宋 时 期 是 民族 矛 盾 和 阶级 矛 盾 错 综 复杂 交 织 发 展 的 时 代 总是 处 于被 动挨打 的地位 安东南一 隅也不可得
作立 国之 法
,



宋真 宗 以来



,
一 些 强 化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的 政 策 和 措 施
,
转 化成 为 它 的 对 立 面
,

冗兵
,



与 日俱 增
使 宋封 建 国 家 陷于 积 贫积 弱 的 局 势 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