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汇编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f01c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4.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药学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设备、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案等。
以下是一个关于制备乙醇胺盐酸盐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目的:通过合成实验掌握乙醇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并熟悉盐酸的中和反应原理。
实验原理:乙醇胺盐酸盐是乙醇胺与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得到的盐类,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7NO + HCl → C2H8ClNO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设备:材料:乙醇胺、盐酸、蒸馏水仪器设备:容量瓶、磁力搅拌器、加热板、玻璃棒、漏斗、过滤纸、电子天平、pH计等。
实验步骤:1. 将一个干净的容量瓶贴上标签,称取适量乙醇胺并加入容量瓶中。
2. 使用电子天平称取适量盐酸,缓慢滴加到容量瓶中。
注意避免盐酸的飞溅。
3. 使用磁力搅拌器将容量瓶中的溶液搅拌均匀,直至溶液变得透明。
4. 将容量瓶放置在加热板上,加热溶液至40-50摄氏度,并在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使盐酸充分与乙醇胺反应。
5. 将制得的乙醇胺盐酸盐溶液放置冷却至室温,过滤得到无色的晶体。
6. 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晶体,以去除未反应的溶质和其他杂质。
7. 将洗涤后的晶体在温箱中干燥至一定质量。
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步骤,我们可以成功制得乙醇胺盐酸盐。
通过质量数据和pH计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到乙醇胺盐酸盐的纯度和酸碱性质。
实验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案:优点:制备方法简单,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易获取,并且制得的乙醇胺盐酸盐纯度较高。
缺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盐酸的飞溅以及反应后的溶液的酸性。
改进方案: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盐酸的制备方法,如溶液法或加热法,以提高制备效率和纯度。
总结:通过本次综合设计性实验,我们学习了乙醇胺盐酸盐的制备方法和中和反应原理,并熟悉了实验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掌握了这些实验技术和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药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化学原理。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f747fa03169a4517723a3b3.png)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药理学实验设计1( 实验项目名称:奥美拉唑对抗利血平引起的胃溃疡作用2.国外研究现状: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为研究其发病和治疗机制,国内外业已建立起多种胃溃疡小鼠动物模型,有的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亦被广泛引用。
但研究中存在的突出。
奥美拉唑对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溃疡数和溃疡发生率下降,且呈量效关系。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奥美拉唑钠对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H+受体拮抗剂,表现为起效快,症状消失迅速,用H+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改用本药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3.实验原理 :利血平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性抗高血压药。
用药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遏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相对占优势,结果出现利血平的副作用,引发溃疡,因此在本实验中引用利血平制作小白鼠的胃溃疡模型。
奥美拉唑选择性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起效迅速,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
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故本品抑酸能力强大,有强而持久的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的作用。
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DcAMP)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
显效快,可逆,且无H2受体拮抗剂诱发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本品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对胃黏膜血流量改变不明显,也不影响体温、胃腔温度、动脉血压、静脉血红蛋白、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动脉血pH。
有强而持久的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的作用。
显效快,可逆,且无H2受体拮抗剂诱发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或糜烂性食管炎、佐-埃二氏综合征等,对用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有效。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c14f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6.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设计旨在帮助药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药物研发中的实验设计过程,加强他们在药学实验技术和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1.实验设计任务:设计一套药物研发的实验流程,并进行实验验证。
2.实验步骤:(1)确定实验目的: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化合物,为后续的药物研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制备样品:选择药物研发中常用的抗菌功能基团,合成一批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化合物。
(3)筛选方法:使用常见的抗菌检测方法,如纸片扩散法、盘扩散法等,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抗菌活性筛选,记录抗菌圈直径。
(4)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对筛选的样品进行排序,并找出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5)进一步研究:对表现较好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对比不同结构特点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6)结果分析和展示:整理实验结果,制作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
四、实验要求1.学生需要按照课程要求和实验规定,完成实验设计任务,遵守实验操作规范。
2.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和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
五、实验设备和材料1.实验室基本设备:实验室平台、药品柜、药品电子秤、试剂架等。
2.实验仪器:纸片扩散法、盘扩散法等抗菌实验仪器。
3.实验试剂:化学试剂、培养基、抗菌药剂、培养皿、纸片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设计任务,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药物研发中的实验设计过程,并掌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等相关技能。
他们也能够通过实验结果对不同结构特点的化合物进行排序和筛选,为后续的药物研发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七、实验意义本实验设计旨在帮助药学专业的学生全面锻炼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加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让他们通过实验结果更好地理解抗菌药物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887b93680203d8ce2f248f.png)
【实验简介】本实验综合了实验设 计、统计学、计算机应用、药理学 及毒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以后 学生论文写作和设计打下基础。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测定药物 LD50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了解急性毒 性试验的常规方法。 【实验器材】 小鼠、注射器、普鲁卡因溶液 等。
【实验方法】 1、预试验 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 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 分别按组腹腔注射普鲁卡因溶液,观察出 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死亡 率和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至少应 找出引起20%~80%死亡率)。(参考剂 量:LD100为250mg/kg, LD 0 为 164mg/kg)。
【实验结果计算】 实验完毕后,清点各组死亡鼠数和算出死亡 率(P),按改良寇氏法公式进行计算: LD50= ㏒ -1[Xm –i (∑P – 0.5)] 其中: Xm: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i :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值之差 P:各组动物死亡率,用小数表示(如死亡率 为80%应写成0.80) ∑P:各组动物死亡率 之总和
2、正式试验 在预初验所获得的0%和100% 致死量的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一般选 4~5个剂量),每组10只小鼠,动物的体 重和性别要均匀分配,完成动物分组和剂 量计算后按腹腔注射给药。 3、LD50测定中应观察纪录的项目 ⑴ 实验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药物的 批号,动物品系,来源,性别,体重,给 药方式及剂量、给药时间等。
⑵ 给药后各种反应:潜伏期,中毒现象,开 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末只死亡的时间,死 前的现象,各组死亡的只数等。 ⑶ 尸解及病理切片:对死亡的小鼠及时进行 尸解,观察内脏的变化(心、肝、脾、肺、 肾),记录病变情况。若肉眼可见变化时 则需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结束时对全部存 活动物称体重,尸解,同样观察内脏病变 与中毒死亡鼠比较。当发现有病变时同样 进行病理检查,以比较中毒后病理变化及 下表, 并按公式计算。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5ae96cd08a1284ac8504386.png)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实验一、石菖蒲的镇静作用【目的】1、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学习镇静药物的实验方法。
2、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研究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原理】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的原理:在活动箱内,将一束或几束光线照射到对侧光电感应器上,动物在箱内每活动一次,感应电流发生改变,经过放大装置,使电脉冲驱使继电器启动,通过记录器记录动物活动次数。
地西泮是镇静催眠的代表药。
石菖蒲具有宁心安神作用,其挥发油对中枢有广泛的抑制作用。
本实验以小鼠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观察药物的镇静作用。
【动物】小鼠6只,实验前禁食12h。
【药品】0.05%地西泮溶液,石菖蒲水煎液,生理盐水【主要器材】动物自主活动仪1台,电子称1台,1ml注射器2支,烧杯2杯。
【方法】将6只动物随机分为甲乙丙组,甲组灌胃生理盐水,乙组灌胃石菖蒲水煎液(连续两天),丙组灌胃地西泮1次,0.2ml/10。
给药后1小时各组动物放入小动物自主仪,先适应2分钟,再记录5分钟内小鼠自主活动次数。
【结果】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结果见表1)表1 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组别动物数自主活动次数生理盐水组地西泮组石菖蒲组【注意事项】1、实验室要尽量保持安静,以免惊动动物使自主活动次数增多。
2、实验室温度应在20-25℃之间。
参考文献:[1] 胡锦官,顾健,王志旺.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药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0:19[2] 刘新民.石菖蒲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2.(4):57[3] 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2006,17(6):477-480实验二、石菖蒲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目的】1、学习小鼠跳台原理和操作,正确运用跳台实验仪器对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
2、观察石菖蒲对小鼠记忆获得障碍的疗效作用。
【原理】鼠跳台实验装置由DT-200小鼠跳台测试箱和DT-200小鼠跳台测试仪组成。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eace39b0508763231121275.png)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
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
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
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
药理实验设计性实验报告(3篇)
![药理实验设计性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69dbd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b.png)
第1篇实验名称:药理作用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实验目的:1. 探究某种药物对特定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影响。
2. 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3.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某种药物对特定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影响,并分析其代谢动力学特征。
通过比较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效和药动学参数,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1. 体外细胞培养:细胞株、培养基、试剂等。
2. 体内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药物、生理盐水等。
3. 实验仪器:细胞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实验方法:1. 体外细胞实验:a. 将细胞株接种于培养皿,在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b. 将药物分别以不同浓度处理细胞,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形态、功能的影响。
c.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作用下的细胞因子、受体等指标。
d.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产物。
2. 体内动物实验:a.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b. 实验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c. 观察动物的一般生理状态,记录药物对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d. 收集血液、尿液等样本,通过HPLC检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实验步骤:1. 体外细胞实验:a. 将细胞株接种于培养皿,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b. 分别设置不同药物浓度组,每组设置复孔。
c. 将药物加入培养皿,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功能变化。
d. 收集细胞,通过ELISA检测细胞因子、受体等指标。
e. 收集细胞培养液,通过HPLC检测药物代谢产物。
2. 体内动物实验:a.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b. 实验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c. 观察动物的一般生理状态,记录药物对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d. 收集血液、尿液等样本,通过HPLC检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96ca7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5.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该实验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讨论五个方面对该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对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药学专业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以及通过该实验设计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
本文对药学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的指导与借鉴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生、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讨论、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总结1. 引言1.1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是药学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这种综合性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药学领域的知识,并形成扎实的实验基础。
在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实验设计中,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明确实验目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确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设计方案中,学生需要考虑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材料以及实验操作流程等方面,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验步骤中,学生需要按照设计方案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提高。
2. 正文2.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让药学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药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锻炼其综合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本次设计的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药物的制备、分析和评价过程,培养其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药学综合实验报告设计(3篇)
![药学综合实验报告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b8ae7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0.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药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2. 掌握常用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3. 了解药物质量评价标准。
4. 培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将围绕以下几个内容展开:1. 药物制剂的制备2. 药物质量的评价3. 药物稳定性的研究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原料药: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
- 辅助材料:淀粉、乳糖、硬脂酸镁等。
- 溶剂:水、乙醇等。
2. 实验仪器:- 药物天平- 粉碎机- 过筛器- 搅拌器- 烘箱- 超声波清洗器- 高速离心机- 紫外分光光度计- 粒度分析仪- 热分析仪四、实验步骤1. 药物制剂的制备:- 计算药物制剂的处方量。
- 称取原料药和辅助材料。
- 将原料药和辅助材料混合均匀。
- 制备药物制剂。
2. 药物质量的评价:- 进行外观检查。
- 进行含量测定。
- 进行溶出度测定。
- 进行稳定性试验。
3. 药物稳定性的研究:- 研究药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
- 分析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研究药物与不同药物、食物等相互作用。
- 分析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物制剂的制备结果:- 药物制剂的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符合要求。
2. 药物质量评价结果:- 药物质量评价结果符合相关标准。
3. 药物稳定性研究结果:- 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良好。
4.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结果:- 药物与不同药物、食物等相互作用符合预期。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常用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2. 熟悉了药物质量评价标准。
3. 了解了药物稳定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4. 培养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七、实验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2.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3.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药物制剂的制备、药物质量的评价、药物稳定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药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提高了实验技能。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9039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d.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药学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药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背景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在学习药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实验目标(1)实验选题:根据学生已学的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选定一个药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如药物合成、药效评价、药物制剂等。
(2)实验设计: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流程、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3)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结论的得出。
(5)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四、实验要求1. 学生要遵守实验守则,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保证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2. 学生要学习前沿的药学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同学共同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4. 学生要善于总结和思考,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
五、实验评价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清晰,是否能够准确地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实验守则,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4. 实验设计评价: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课题所涉及的问题。
5. 综合评价: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六、实验意义七、实验总结。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6a375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7.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背景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药学研究和企业实践中取得成功。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名称:药物稳定性研究2.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掌握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变化规律,为合理设计药物储存条件提供实验依据。
3. 实验材料:选择两种常用的药物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准备好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实验条件。
4. 实验步骤:(1) 将药物分装至不同的容器中,并置于不同的温度环境下。
(2) 定期取出样品,进行稳定性测试,记录药物的变化情况。
(3)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四、实验要求1. 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对药物性质的了解、实验条件的准备等。
2. 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学生需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合理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4. 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讨论,理清实验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五、实验意义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药物稳定性的理解,还能提高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实验评价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将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也会评价学生的实验讨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是药学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相信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未来的实践中受益匪浅,为药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2599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1.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药学专业学生通常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而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能够提供学生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知识的实验形式。
这种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一份关于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实验目的本次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为对某种药物的品质进行全面评价。
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药物的理化性质的测定通过实验测定目标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外观、溶解度、熔点、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
2. 药物的质量控制通过实验测试目标药物的含量测定和纯度测定,保证药物的质量达标。
3. 药物的稳定性研究通过实验测试目标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确定药物的最佳保存条件,保障药物的稳定性和长期使用。
4.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通过实验测试目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
5.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通过实验测试目标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对靶细胞或器官的影响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评价药物的临床效果。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药物首先确定实验所需评价的药物,并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试剂和设备。
2. 实验前的准备对实验需要的试剂、设备进行清洗、消毒和校准,并做好实验记录表格的准备。
3.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的测定、质量控制、稳定性研究、生物利用度研究和药效学评价。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5.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实验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ad4f6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b.png)
一、实验名称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中药大黄的泻下作用研究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大黄的泻下作用;2. 掌握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大黄是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大黄酸。
大黄酸能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黄对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探讨大黄的泻下作用机制。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30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2. 实验药品:大黄粉末(100mg/g)、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3. 实验器材:电子秤、灌胃器、试管、量筒、秒表、显微镜等。
五、实验方法1. 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大黄组、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2. 大黄组:灌胃大黄粉末(100mg/kg),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灌胃0.9%氯化钠溶液;3. 灌胃后,观察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4.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2.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10±2)次,泻下量为(2.5±0.5)g;3. 对照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3±1)次,泻下量为(0.5±0.2)g;4. 生理盐水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2±1)次,泻下量为(0.3±0.1)g。
七、实验分析1.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2. 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大黄酸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有关。
八、实验结论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黄酸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有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与文献报道相符;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合理使用实验动物;3. 在实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30ee4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1.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药学专业是以药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包括药物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为主题,介绍一份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基于药理学与制药学知识的综合实验二、实验背景与意义: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药理学和制药学的知识,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的制备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方案,从而加深对药理学和制药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实验内容:(1)选取一种药物,并深入研究其药理学作用机制,如选择一种解热镇痛药,了解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2)设计一种制药方法,制备该药物的制剂,如普通片剂或胶囊剂。
(3)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外观、含量测定和溶解度测试等。
2.实验方法:(1)文献检索:学生需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所选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制药工艺等相关信息。
(2)药物制备:学生需要在实验室中,按照制药技术要求,制备所选药物的制剂。
(3)质量控制:学生需要利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测试,如外观检查、含量测定、溶解度测试等。
(4)数据分析: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器材与药品:1.实验器材:搅拌器、干燥箱、研磨仪、分散机、离心机、容量瓶、分液漏斗等。
2.药品:所选药物原料药及相关辅料。
五、实验评价与展望: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按照规定的结题报告模板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数据及结果进行详细总结和分析。
老师将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内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进行评定。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72481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2.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药学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药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选取与药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实验设计。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题目:根据药学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确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意义的实验题目。
2. 研究相关文献:学生团队成员通过阅读相关的药学文献,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问题和研究方法,为实验设计做好准备。
3. 设定实验目标:根据实验题目和研究现状,确定实验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某种药物的抗菌作用,或者研究某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等。
4. 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团队成员根据实验目标,讨论并确定实验的设计方案。
可以确定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操作流程,确定实验的控制组和实验组等。
5. 实施实验: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团队成员按照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6.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学生团队成员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证意义等。
7. 结果呈现和报告撰写:学生团队成员将实验结果以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和报告撰写。
可以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内容。
四、实验要求:1. 实验设计要合理:实验设计要与实验目标相匹配,确保实验过程能够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
3. 结果分析要科学: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统计原理,确保结果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五、实验评价:1.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有效。
2.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3. 结果分析是否科学、合理。
4. 报告撰写是否完整、准确。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规范。
2. 实验操作要认真,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设备和试剂: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提前准备实验需要的设备和试剂。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75171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b.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药学专业学生通过设计、实施药物稳定性测试方案,掌握药物稳定性测试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药物稳定性测试的法规、标准及文献,提高其实验设计和解决实际药物稳定性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确定药物的质量规格和目标稳定性指标。
2. 了解药物对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设计对应的试验方案。
3. 实施药物稳定性测试,记录数据并分析。
4. 根据测试结果,得出药物稳定性评价,并提出详细的稳定性改进方案。
三、实验步骤根据药物的用途、剂型和使用条件,确定药物的质量规格和目标稳定性指标。
考虑药品的外观、色泽、味道、药效等方面的要求。
药物的稳定性受环境、配方、质量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对应的药物稳定性实验方案。
例如,明确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因素的控制要求。
确定试验所需的试剂和试验设备。
按照设计的药物稳定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测试,并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检测药物的 pH 值、有机蒸汽含量、微生物的含量、物理性状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药物的稳定性问题。
根据药物稳定性测试结果,综合评价药物的稳定性程度,确认是否符合设定的目标稳定性指标。
对于稳定性不足的药物,制定详细的稳定性改进方案,并探讨药物稳定性变化的原因和改进措施,为药品的开发、修改、更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评分要点本实验评分主要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性、数据处理精确性、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必须规范,注意安全。
保持实验室清洁,防止工具和试剂的交叉污染。
2. 实验数据必须准确记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实验过程应注重条理性和系统性,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4. 实验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5. 实验完成后需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清晰明了、逻辑紧密、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fce6bd158f5f61fb736663e.png)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目的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得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的选题与设计。
通过创造性设计一种机能性动物实验(包括动物的病理模型),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实验设计到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动物的各种机能与代谢变化,分析和掌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制,使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相结合。
最终达到提高同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与创新精神。
二、设计性实验完成的基本步骤1.立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的基础或近期将要学的知识,并利用图书馆及其Internet 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小组集体酝酿、讨论确立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创新的药理学实验题目。
但是,要注意动物实验方案不可过大和脱离现实条件,应强调其可操作性。
初步选题后,由带习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初审,然后与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2.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格式每实验小组在立题基础上,认真地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动物实验的设计方案。
设计性实验方案的内容应详细和具可操作性,具体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如下:①题目,班级、设计者;②立题依据(实验的目的、意义,以及拟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③实验动物品种、性别、规格和数量;④实验器材与药品(器材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药品或试剂的名称、规格、剂型和使用量),包括特殊仪器与药品需要;⑤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的进程安排、每个研究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设立的观察指标和指标的检测手段;⑥观察结果的记录表格制作;⑦预期结果;⑧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⑨注明参阅文献。
3.实验准备同学应根据实验的设计方案列出实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药品的预算清单,在实验课前两周提交指导老师。
对一些特殊药品或试剂应列出供应商的公司名称。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c739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2.png)
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药学专业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掌握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实验主题:药物质量控制
2. 实验任务:
a. 选择一种特定的药物,了解该药物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使用情况;
b. 进行药物的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分析;
c. 设计一种合适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案;
d. 根据所设计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三、实验要求
1. 学生应充分了解所选药物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使用情况,对药物的质量控制要求有所了解;
2. 学生应能熟练运用化学、分析等相关知识,设计出合理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应能正确处理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分析所得结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五、实验器材
1. 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
2. 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
3. 实验所需化学品和试剂
4. 个人防护用品
六、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规范操作;
2.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规范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七、实验评价
1.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4.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改进建议的能力。
药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药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a4d2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0.png)
药物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设计一种药物,并对其进行合成和药理性能的测试,以验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实验方法药物设计根据相关研究和文献,本实验选择了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A作为药物的基础结构。
为了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其溶解度,根据化学转化原理,我们引入了含氨基和羟基的官能团B进行改造。
同时,根据药物代谢途径和毒性研究,引入了具有代谢稳定性的官能团C作为可调节的药物释放的控制点。
所设计的药物结构为:A-B-C。
合成路线根据药物设计,所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如下:1. 合成官能团B:将官能团B的原料1和原料2以1:1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器中,在室温下搅拌反应4小时,得到中间产物B1。
2. 合成中间产物A-B:将中间产物B1与化合物A以1:1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器中,在反应温度下进行缓慢搅拌反应24小时,得到中间产物A-B。
3. 合成最终产物A-B-C:将中间产物A-B与化合物C以1:1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器中,在反应温度下进行搅拌反应48小时,得到最终产物A-B-C。
药理性能测试1. 细菌抑制性实验:利用平板法,选取常见细菌菌株进行培养,将制备好的药物溶液滴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计算细菌抑制区域的直径。
2. 溶解度测试:将药物样品粉末加入一系列溶剂中,搅拌均匀后用适量药物取样液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检测,计算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3. 组织相容性实验:将合成药物溶液注射入小白鼠的皮下组织中,观察注射部位的组织状况和病理学变化,评估其组织相容性。
实验结果药物合成经过反应条件的操控和纯化步骤后,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A-B-C。
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得到了理想的化合物结构。
药理性能测试1. 细菌抑制性实验:观察到药物溶液滴在琼脂平板上产生了明显的抑菌区域,抑制直径分别为15mm,18mm,16mm,20mm,表明所设计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2. 溶解度测试: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下:甲醇>乙醇>水>氯仿,表明药物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
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
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
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
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
指标的选定需符合特异性、客观性、重复性、灵敏性、精确性、可行性等原则。
(二)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控制误差和偏倚,药理学实验设计同其它科学研究一样必须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对照、随机和重复原则。
1.对照原则对照是比较的前提。
在生物学实验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为消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必须设立对照组。
对照应符合齐同可比的原则,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非处理因素尽量保持相同,从而使实验误差尽可能缩小。
如实验动物要求种属、性别、年龄相同,体重相近;实验的季节、时间和实验室的温度、湿度也要一致;操作的手法前后要相同等。
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可选用不同的对照形式,常用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正常对照)、实验对照(阴性对照)、标准对照(阳性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组间对照)等。
2.随机原则即所研究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随机的目的是将样本的生物差异平均分配到各组。
实验中凡可能影响结果的一切非研究因素都应随机化处理,使各组样本的条件尽量一致,消除或减小组间人为的误差,从而使处理因素产生的效应更加客观,实验结果更为可靠。
3.重复原则重复是指实验中受试对象的例数或实验次数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它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即重复性和重现性。
若样本量过少,可能把个别现象误认为普遍现象,把偶然或巧合事件当作必然规律,其结论的可靠性差。
如样本过多,不仅增加工作难度,而且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所以,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对样本大小作出科学的估计,以满足统计处理的要求二、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部分:每台面4只小鼠,体温计1只,A、B两种药水(分别为氯丙嗪和生理盐水)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分组、实验步骤,通过实验结果来判断A、B药水各对应的药品并总结实验所用原理,并掌握氯丙嗪的降温特点。
三、临床护理联系:氯丙嗪与阿司匹林在解热方面的异同,联系两药在临床上的不同应用。
实验二利尿药的利尿作用(综合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综合了药理学、外科学(固定、备皮、消毒、手术等)、护理学(静脉注射法)及临床病例分析等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外科手术和外科结的操作,观察呋喃苯胺酸的利尿作用,并通过病例分析,联系其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白兔、注射器、导尿管、解剖台、剪刀、呋喃苯胺酸【实验方法】1.外科基本操作:兔背位固定,耳静脉麻醉后,备皮,局部消毒后,剪开腹部皮肤和肌肉,找到膀胱,将膀胱剪一小口,插入导尿管,用线将膀胱与导尿管结扎在一起(外科结结扎),将原有尿液弃去后,收集尿液10min,记录体积。
2.3.经兔耳静脉注射呋喃苯胺酸1ml,连续收集尿液3次,每次10min,记录体积,分析结果。
观察呋喃苯胺酸的利尿效果。
3.病例分析:a、急性水肿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b、高血压患者或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抢救、治疗与护理。
C、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实验三磺胺嘧啶半衰期的测定(综合性实验,4学时)【实验简介】本实验综合了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计算机、分析化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参与临床药物监测(TDM)打下基础。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通过磺胺嘧啶钠(SD-Na)血浓测定实验,掌握临床药理药物动力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了解药物时量关系曲线的变化及药品说明书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参数,并为临床药物监测(TDM)打下基础。
【实验器材】白兔、注射器、试管、移液管、721分光光度计、肝素、0.5%亚硝酸钠、20%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实验原理】磺胺嘧啶钠在酸性环境下其苯环上的氨基(-NH2)离子化生成铵类化合物(-NH3+),与亚硝酸钠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该化合物在525 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药物浓度成正比。
【实验方法】1、取兔1只,静脉注射1000 U/ml肝素1 ml/kg,并取空白血0.5 ml。
对侧耳缘静脉注射20%SD-Na 2 ml/kg,并准确计时。
分别于给药后5、10、15、20、30、60和90 min 自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侧)取血0.5 ml。
耳缘静脉注射1000 U/ml肝素1 ml/kg,并取空白血0.5 ml。
对侧耳静脉注射20%SD-Na 2 ml/kg,并准确计时。
分别于给药后5、10、15、20、30、60和90 min自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侧)取血0.5 ml。
将血0.2 ml与20%三氯醋酸2 ml、蒸馏水3.8 ml混匀后,2500转/分离心10 min。
取上清3.0 ml,先加0.5%亚硝酸钠1.0 ml,再加0.5%麝香草酚2.0 ml,混匀,于721分光光度计525 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OD525),将光密度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SD-Na血药浓度(mg/ml)。
各样本OD值代入标准曲线回归方程求得值为SD-Na含量(mg),除以血体积0.1 ml,即得SD-Na血药浓度(mg/ml)。
2. 药时曲线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1) 消除速率常数:K (min-1)= - 2.303 B(2) 血浆半衰期:t1/2 (min) = 0.693/K(3) 初始浓度:C0 (mg/ml) = lg-1A(4) 表观分布容积:V d (ml/kg) = D0/C0 (D0为给药剂量)3.临床护理联系:了解决定药物给药间隔的主要因素,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了解药物时量关系曲线的变化及药品说明书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参数。
测定(综合性实验,4学时)实验四普鲁卡因的LD50【实验简介】本实验综合了实验设计、统计学、计算机应用、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学生论文写作和设计打下基础。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测定药物LD50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了解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普鲁卡因溶液等。
【实验方法】1、预试验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分别按组腹腔注射普鲁卡因溶液,观察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死亡率和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至少应找出引起20%~80%死亡率)。
(参考剂量:LD100为250mg/kg, LD 0为164mg/kg)。
2、正式试验在预初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的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一般选4~5个剂量),每组10只小鼠,动物的体重和性别要均匀分配,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按腹腔注射给药。
3、LD50测定中应观察纪录的项目⑴实验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药物的批号,动物品系,来源,性别,体重,给药方式及剂量、给药时间等。
⑵给药后各种反应:潜伏期,中毒现象,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末只死亡的时间,死前的现象,各组死亡的只数等。
⑶尸解及病理切片:对死亡的小鼠及时进行尸解,观察内脏的变化(心、肝、脾、肺、肾),记录病变情况。
若肉眼可见变化时则需进行病理检查。
观察结束时对全部存活动物称体重,尸解,同样观察内脏病变与中毒死亡鼠比较。
当发现有病变时同样进行病理检查,以比较中毒后病理变化及恢复情况。
【实验结果计算】实验完毕后,清点各组死亡鼠数和算出死亡率(P),按改良寇氏法公式进行计算:LD50= ㏒-1[X m–i (∑P–0.5)]其中:X m:最大剂量的对数值i :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值之差P:各组动物死亡率,用小数表示(如死亡率为80%应写成0.80)∑P:各组动物死亡率之总和【实验报告要点】将实验资料填入下表,并按公式计算。
组别动物数剂量对数剂量动物死亡数死亡率LD50(只)(g/kg)(X)(只)(%)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