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禁忌
写诗的一些忌讳
写诗的一些忌讳1、忌自造字(词)作者或为了平仄的需要或语句的优美自造除了他自己谁都不懂的字(词)。
中国的文字、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可胡乱拼造。
2、忌生僻字:过于生僻的字应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整首作品的颂读、欣赏效果。
3、忌时间错乱尤其在山水田园作品中,分明写夏天,却出现冬天的景物。
或时在春天而作品的题目是《秋雨》,这会给读者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有些作品譬如离国庆节还有十天半月就写得某一庆祝场面活灵活现,读者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假。
4、忌次序颠倒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把桃花与菊花弄到一起开,或先赏梅后看菊,用现代科学也许能做到,但毕竟不是自然规律。
5、忌拆换成语多数是为了平仄问题,作者将成语调整,如老当益壮改益当老壮,缘木求鱼改求鱼缘木等等。
6、忌冷僻典故为追求高雅深奥,使用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懂的典故,让人望典兴叹,就算再好的作品也使读者兴味索然了。
用典重在化典,要化无痕,化自然。
7、忌闭门造车一首好的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山水田园作品,必须身临其境,勤观察、细琢磨、多推敲。
即景作品可以先记下来,再修整,诗不厌改。
8、忌为写而写一个优秀的作者是应该具有责任心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朋友、对家人,从爱心和责任心出发,无论是褒奖、颂扬、批评、评论都应如此。
否则,为写而写,不会产生好作品的。
有些作者,天天有作品,甚至一天多首,多而欠精,本来一首题材、构思都很好的作品,因为未加推敲、斟酌就匆匆发表了,必显毛糙。
那些流传千古的先贤作品是因为精而好,绝非多。
9、忌自以为是一个好的诗人首先应虚心,听得进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建议,而不是固步自封,老虎屁摸不得。
准备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应该仔细检查、推敲,最好听听诗友吟长的看法。
10、忌不要格律,不讲语法写诗词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与规律,即格律,要按照一定的语言法则,即语法。
有些作品,题目是七绝或七律,但又完全不按格律写,说是格律约束了情感的发挥,既如此,就应该写打油诗或自度诗,好的打油诗也是很有味道的。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禁忌写格律诗,有⼋⼤禁忌:⼀忌孤平;⼆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忌新旧韵乱⽤。
现分别阐述如下:⼀忌孤平:关于孤平已经在前⾯做了解释,⼤家只要按照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和衍⽣的基本格式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所谓尾三连平,也叫尾三平,即句⼦中末尾的三个字同时为平声字。
同理尾三连仄⼤家就很好理解了。
三尾平和三尾仄都是作诗的⼤忌,格律诗在节律设置上早已经克服了这种忌讳,但有些作者在写作时由于疏忽等原因,还是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家⼀定要注意。
三忌换韵:就是在⼀⾸格律诗中只能依照⼀个韵部来写作,不能出现两个韵部的字。
但邻韵是个例外。
四忌失粘:格律诗中的粘是指在格律诗中,第⼆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种相邻的句⼦之间平仄基本要相同。
我们以七绝平起仄收基本格式的第⼆句和第三句为例来看这个问题,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句和第三句的第⼀、第⼆、第三、第四和第六个字的平仄都是对应⼀样的,但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平仄对应却相反,这不是失粘的问题。
这是考虑了整⾸诗押韵和避免三尾平(或三尾仄)等忌讳的需要。
因此粘主要是对⼆、四、六字⽽⾔的,因为这是词节上的关键字,⼀般不能失粘,只有救拗句中可以失粘,但救回来了,就不失粘了。
从这⾥我们同样可以反证明,为什么格律诗的衍⽣基本格式可以存在的合理性了。
现在有⼈会问,在格律诗衍⽣基本格式中,如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什么第⼀、第三个字都可以变换,第五个字就不能随意变换的问题了。
考虑⼀下三尾平(或三尾仄)的问题,⼤家就明⽩中间的原因了。
五忌合掌:合掌就是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诗病的⼀种。
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
⼀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
此为诗家⼤忌。
⽰例《《端午吊屈原》》:汨⽔悠悠载恨深,龙⾈碧粽祭忠魂。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
格律诗创作中的一些禁忌聂笑民格律诗创作中,除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格律规则要求外,还有一些声韵、构思及表达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需要忌讳。
一、忌孤平与三平尾、三仄尾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涵盖于基本格律规则之中的部分。
孤平是个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就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王、启”二家而言,“王力说”的孤平不包括仄脚句,只针对平脚句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式而言,“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启功说”的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这个不分平脚句还是仄脚句,也不管是五言七言,只要两仄夹一平就算。
只是不同位置处宽严有别:越近韵脚处越严格,七言句首第二字处可以不论。
当今诗界广泛认可后者理论。
这里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除外(不忌),但不宜反复出现。
格律诗形成后准确是何时最早提出来“三平尾”之忌讳也确实无从查考说法不一,早期空海的《文镜秘府论·调声》中是可不避的,言三仄尾可救可不救,若救须采用三平尾:“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在当代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中有言“三字脚如果全平或全仄也是非律的”。
即格律诗(律句)的尾三字是忌讳三连平或三连仄的。
二、忌撞韵、挤韵、连韵后人关于声韵的忌讳基本是由沈约的“四声八病”部分摒弃后进一步演绎出来的。
撞韵是指不用韵的那一句(亦称仄脚句)最后一个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韵是指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特别是近韵脚处使用尤为明显。
连韵是指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
今人对“撞挤韵”定义是以相同“韵母”的字为该处“韵”的界定。
但原则上旧韵就不能说“相同韵母”了,这个“韵”只能是就“同韵部的字”而言,按韵部划分,同一韵部的算“同韵”。
有的虽属不同韵部,但今音属同韵母,笔者以为这类情况也该自行判断,按“同韵”避之。
因毕竟所谓的回避“撞挤连韵”的目的都是为了读起来声韵的和谐协调与优美,当以今人读起来不感觉“撞挤连”方为妥当。
格律诗禁忌
10 / 24
加两字不行,七绝减两字不可,这样才符合要求。 (二)可多可少 诗中如果一意分成四句表述,或者四句仍然归于一个意思,说多了 少了都可以。这样的就不算是好的绝句。 (三)可彼可此 就是说特点没说出,诗句放哪里都行。咏梅的句子可以拿来咏菊; 咏山水的诗,可以咏风月。共性是挺强,好像放哪都行,但缺乏个 性,这样的绝句不是好诗。 (四)可上可下 是指在写绝句时是起承转合中,要求起句的“开始”的特点与合句 的“结束”的特点一定要突出,虽然这种绝句格式“起句”与“合 句”的平仄一样,但因句子章法具有特点不同而不能互相换位。因 为七绝仄起押韵的句子,与第四句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诗句 分不出层次,这两句位置可以互换,就是犯了'可上可下"的忌 讳。 八、格律诗的四声八病 四声和八病是两个永明声律说的主要内容,除了具体内容之外,二者 的本质也有所差异,此差异影响了二者价值意义上的深浅程度。 八病说是诗歌界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来源与实践,是对
1 / 24
下联上句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③失 替:要求一句内 2、4、6 字平仄交替。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 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 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 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二、七个尽量避免 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 式中除外。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诗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 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 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 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 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
格律诗中的“禁忌”都有哪些?
格律诗中的“禁忌”都有哪些?正文格律诗要注意的禁忌一、先说押韵的问题1、新旧韵:新旧韵混用的问题只有今天才有,这属于出律,按说不应该提,比如:叔这个字,在古代是入声,今天是平声。
简单说:假如你写的是注明是平水韵,那么你押韵的时候不能用“叔”这个字。
同理,句中的字也是,比如石、失等字,平仄古今不同,混用的话是出律,就不算是律诗了。
这个问题比较特殊,放到第一处讲一下。
2、挤韵:诗句中不是韵脚的地方尽量避免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这样读起来拗口。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仙、安和山是邻韵,如果七个字中再多的话,读起来会非常拗口。
这些细节要注意,尽量避免,但是有好多宽韵是避免不了的。
3、撞韵:就是仄收的那一句,是不用韵的那句,如果最后一个字与诗韵是平仄不同的仄声韵字,就是撞韵,这个可以参看填词用的看词林正韵,例如平水韵的上声三讲、二十二养与三江、七阳里都属于词韵的第二部。
撞韵的诗最著名的有韩愈的这首七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处,撞韵。
4、重韵:格律诗中不能一个字两次押韵。
5、同音韵:同音不同字是允许的,但是还要尽量避免,如果无法避免,就要注意不要连续两个句子押同音韵。
6、单调:尽量阴平(一声)阳平(二声)穿插使用,避免单调,7、凑韵:为了押韵勉强凑合填上一个字,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韵脚,宁可整首诗换韵也不要凑韵。
包括所谓的倒韵(为押韵将两个字的词颠倒使用)也属于凑韵这一类。
8、哑韵:诗作成以后,应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韵脚是否响亮。
其实朗读不仅如此,还能发现其他的声律问题,比如同音字、平仄不合处。
9、同义:简单说花、葩,忧、愁,不要一起使用。
二、其他1、结构雷同尽量避免句式无变化,比如雷同的王维《送张五归山》: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埽荆扉。
四句结构都是二一二。
王维的另一首则有变化: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格律诗创作“十忌”
格律诗创作“十忌”展开全文董闻是律诗要遵循既定的规则。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相对格律诗而言也是如此。
诗之所以称其为诗,就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点。
诗的整体和局部的配合,总的来说就是景+情+意,然后通过起承转合的铺排,来构成诗的全部。
一句话,诗的整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完整、协调、统一,形神兼备。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词,那就是意境。
那么这意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意是诗不可缺失的东西,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诗要有灵魂,这是诗者之共识。
诗要有所表达,不能为诗而诗。
意,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诗者思想的主要体现;意,可明可暗,有内有外。
一部作品可以描写外在的景致,但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愫,这就是意的蕴含。
诗如果无意,就像人缺少了思想和灵魂,这是要不得的!因此诗有诗的原则,主题就是诗的灵魂,文字是你再现思维意识的一种媒介。
关于格律诗的规则及技法,前人的论述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论述,现在我们只说一下简单的十忌,也就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忌失态所谓不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平八稳,要尊重事实。
不失态,简单的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要尊重最基本的事实。
比如,我们写山,就要有山的姿势,写水要有水姿。
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写山或峭拔俊秀,或者巍峨壮观,以及其他对关山势的描写。
但是绝不能把山写成像水一样的流动,或者长条腿跑了。
一句话,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任何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它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实质,包括玄幻都要遵循思维的最基本的逻辑,这是第一个不失态——不脱离原态。
2、忌繁杂诗的特点篇幅短小精炼,体裁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铺垫,所以写的时候要去粗取精,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装进去,更不要凑数!有时候,写的时候词穷了,就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塞进去,这是不行的。
如果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了。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
【诗词学堂】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和写作技巧写格律诗的八大禁忌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今天说说格律诗的写作技巧一、律诗8个句子中,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的平仄选取技巧。
律诗有8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就是8个字。
这8个字的平仄以“4平4仄交叉选用”“3平5仄或5平3仄交叉选用”为佳,不到万不得已时,尽量避免“2平6仄或者6平2仄交叉选用最好不要选用“1平7仄或7平1仄”更不能“8个都是平或者8个都是仄”。
理由是为了格律的和谐。
二、非韵句的四声递用技巧非韵句是指律诗中尾字不押韵的句子。
以律诗的四种格式来分,首句为最后字仄的格式中非韵句有4个,即第1、3、5、7句;四声递用的意思是,非韵句中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在选用上、去、入的仄声时,相邻的仄声字,最好不要在同一个声部里。
比如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选用了去声,那么第三句最后一个字最好不要再选用去声字,你可以选用上声字或者去声字。
同理,凡是相邻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在选声部时都要交错开选用。
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
即使达不到最佳,也要交错开来.三、对仗句的词性位置技巧一首诗中的非韵句最后一个字仄声部的选用最好是按照上、去、入声部这样递进选用这个技巧就是:要注意,诗写时尽量不使用词组。
结合主题,可以在名词(一个字)前,加形容词来增加力度。
另外:颌联和颈联相对应来看,同一位置的字的词性,要避免重复。
举例:颌联:X名词XXX动词X,XXXXXXX。
颈联:X非名XXX非动X,XXXXXXX。
其它位置也同理。
如果相同的位置上使用的词性也相同,就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
这种要求,是为了诗句生动,不至于句式呆板。
所以请大家在读唐诗时注意一下。
这个技巧在五律中更应该值得注意.在对仗句中要避免“合掌”“正对”.先说“合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合掌。
?格律诗中避忌及其他
格律诗中避忌及其他(一)避重字转自百度所谓的重字,指一首诗中有重复的字。
当然,有些重字现象,是不必避免的,有些则是尽量或者必须避免的。
一、叠字不避重字这种现象很常见,也分为两种。
1、叠字为词两个重复的字,组合为词,被称为叠字。
例如两句都用叠字的对联,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杜甫《登高》中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单句中,也有用叠字的诗句,例如杜甫《旅夜书怀》的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重字非词还有一种相连的重复字,并非叠字词,也不避重字。
例如杜甫《卜居》:浣花流【水水】西头。
二、一句之中不避重字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中,提到了两个唐朝诗人喜欢用一种特殊的句法:1、用于散联,不对仗律诗中有所谓的散联,即首联和尾联,因为不需要对仗,所以称之为散联。
杜荀鹤“一句内好用二字相叠”的诗句,喜欢用在散联:〔文星渐见射台星〕,〔非谒朱门谒孔门〕,〔常仰门风继国风〕,〔忽地晴天作雨天〕,〔犹把中才谒上才。
〕皆用于散联。
《韵语阳秋》文星渐见射台星,出自《献长沙王侍郎》第一句:文星渐见射台星,皆仰为霖沃众情。
天泽逼来逢圣主,辞林盛去得书生。
云妆岳色供吟景,月浩湘流递政声。
美化事多难讽诵,未如耕钓口分明。
2、用于对联:双拟对中间的二联必须对仗,因此中间二联为对联,中间这四句,都是对句。
郑谷则喜欢把这种句式用在对句中:〔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身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初尘芸阁辞禅阁,却访支郎是老郎〕,〔谁知野性非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
皆用于对联也。
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出自郑谷《江际》的颔联: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
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
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郑谷的这种对仗方式,在空海的《文镜秘府论》中,专门提到过,叫做双拟对:“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字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填诗词禁忌 写诗词最忌什么
填诗词禁忌写诗词最忌什么今天给各位分享填诗词禁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写诗词最忌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写诗、填词、作对联要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吗?写诗、填词、作对联要严禁三平尾和三仄尾吗?在诗词对联的严格要求下,三平尾、三斜尾不仅不符合韵律要求,还会破坏大声朗读的美感。
用对联写诗词成为禁忌。
在写诗、写词、写对联的过程中,平仄的美感通常是通过交替或对称分布来达到的。
所以在诗词和对联这样比较严格的要求下,三平尾和三仄尾,不但不符合他们的格律要求,反而会破坏朗读时的美感。
成为写诗填词作对联中的大忌。
可以用,但要慎用。
下边是关于三平尾的说法,也可通用于三仄尾。
三平尾并无特别美感,是否用它,全看是否切合诗境。
至于有人特意用三平尾而“追求高古格调”,这个属个人偏好,就不好说了。
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诗词创作刘坡公学诗百法中,绝句四忌是忌讳什么?诗词创作刘坡公学诗百法中,绝句四忌是忌讳什么?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
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的创作由来以久。
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最简单的回旋诗,就是一个诗句从头念到尾,再反着念回来就是一句诗。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
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
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诗词十二忌
诗词十二忌第一忌:忌直。
直来直去的叙述,就失去了含蓄美,没有让人想象与琢磨的余地,内容就白了,经不起品味。
古人有说“凡作人贵直,作诗贵曲”,不无道理,有时候,确实作人不能太直,否则物极必反。
比如:在《恋爱的悲剧》中,鲁迅描述阿Q向吴妈求爱,阿Q跪到地上痴痴地向吴妈说“我要和你睡觉”,惊得吴妈魂飞魄散,傻傻地向赵太爷告屈,赵太爷便狠狠地教训阿Q。
这就是太直了,以致求爱失败。
好比写作诗词一样,不能太直,太直就失去诗的韵味。
例如:儋州版“广安堂杯”诗词征文作品,那大七小蔡铨宪写的《赞祖国青年》诗:青年俊杰有才华,辅国兴家志不垮。
为党红旗飘万代,愿把青春献国家。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性很好,但艺术性不高,没有感人的力量,其主要毛病就是太直。
词句显得有点直白,没有比兴,结构上没有转折,语句标语化、口号化。
这样的诗,思想是好的,但缺乏艺术感染力。
第二忌:忌泛。
不要泛泛而谈,要细致,要让语言精准。
很多人写作诗词的时候,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注重在某一点上加以开掘、发挥,让人读起来,得不到任何启示。
现在以一首诗解剖一下:有一首诗,写祖国人民为国家的统一大业的诗,题为《誓把中华享太平》:台湾中华一个省,统一祖国理分清。
团结起来力量大,誓把中华享太平。
这首诗从多方面描述祖国统一,是没有任何人能阻挡的,祖国人民对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是不动摇的,但写得太泛。
几乎没有那一点可以打动读者,启迪读者。
我们再读一下,古人写的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唐代王昌龄写。
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
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所以,这首古诗使人读起来,字字生动,让人心志激荡。
第三忌:忌平。
叙述要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不要平平淡淡,让人如同嚼蜡,毫无味道可言。
古人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是这样,诗也要如此。
格律诗八大忌
格律诗八大忌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鉴赏古典诗歌2--还原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一、要点解说: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10律诗写作九忌
律诗写作九忌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
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
近体诗大兴于唐,对于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讲究格律,故又称格律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律诗定型于初唐时期,盛唐以后,大盛于世。
《全唐诗》有4.89万余首,仅七言律诗就有9000余首,约占总数1/5。
律诗是一种十分精致的文学架构,它有中国式的平衡对称美,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
整体架构又具有整齐中见差异,参差中见整齐的美。
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
正如胡应麟所说: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
”(《诗薮》)我们学习写作律诗要掌握其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
徐增道:“八句诗,何以名律也?一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为律吕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
”(《而庵说唐诗》)故而,写律诗要遵守基本规则,勿违犯禁忌。
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姜村诗话》)诗歌立意贵集中、创新、深远、真挚。
古人云:“意多乱文”。
一首诗意绪纷乱,等于无意。
比如宋《西昆酬唱集)中的《泪》“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北宋西昆派追求形式美,堆砌词藻典故。
此篇将八种不同的悲苦之泪并列排出——思妇、弃妇、征夫、纤夫、皇后、壮士、悲秋、伤春等多以典故出之,犹如散珠一片,漫散浮泛。
虽然诗中有意象,但立意不明。
在当前律诗创作中,也有注意了诗歌的形象性,忽略立意的现象,如一首写农村的诗歌:“街宽路净早脱贫,院绿楼红景物新。
万木冲天分左右,千花铺地扮冬春。
九龙照壁招商驻,四座牌坊待客临。
合作医疗民受惠,儿童无有辍学人。
”此诗并列八种现象——街路宽、院楼新、万木冲天、千花铺地、照壁招商、牌坊待客、合作医疗,儿童上学。
格律诗诗词用韵十忌
格律诗用韵十忌对于格律诗来说,韵脚就像大厦的基石一样,必须扎实稳固。
不可有半点敷衍和马虎。
要想创作出一首好的格律诗,用韵十忌,应该掌握!一忌落韵,也叫出韵,其实就是不押韵。
也就是在该押韵的地方没押韵或押错了韵。
初学者多犯此忌。
因为格律诗要求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因此所有韵脚的字只能在同一韵部内,不许乱用。
一旦用错,就是落韵。
二忌凑韵,凑韵就是韵脚字与全句意思不相符合。
举例一首:落叶飘飞满地黄,出门散步被窝凉。
尼姑庙里翻经卷,伸手推开那扇墙。
这里边的凉和墙就属于凑韵,因为出门散步和被窝凉不凉根本就没什么关系。
尤其是墙字,和整句意思就更不搭配了,如果是伸手推开那扇门还可以,但门不押韵,就胡乱选个墙,结果弄出笑话了。
三忌重韵,就是在一首诗中,反复用一个字做韵脚。
举例一首:户外忽闻百草香,出门独自赏风光。
春原踏遍归来后,鞋也香来袜也香。
这里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香字。
重复在韵脚上使用两次,这就是重韵,是不允许的。
四忌倒韵,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使用。
如把风雨变成雨风,把花卉变成卉花。
应该注意的是,汉语词汇有的能颠倒,有的不能颠倒。
为了押韵,把不能颠倒的词颠倒过来用,就会闹笑话。
举例一首:一杯浊酒泪沾裳,长夜茫茫独倚窗。
最忆当年关外路,云游四海老湖江。
第四句本来是云游四海老江湖,因湖字不押韵,颠倒过来就是云游四海老湖江,就解决了押韵的问题了,但云游四海老湖江却让人不知所云了!五忌哑韵,哑韵就是读起来不响亮的韵。
清冒春荣《葚原诗说》中说“押韵不宜多用哑韵,如四支、十四盐两韵中多哑字,须择而用之。
”清袁枚《随园诗话》中又说“凡诗,押哑韵而能响者,其人必贵;押险韵而能稳者,其人必安。
”可见,哑韵也不是不能用,但必须是高手才能驾驭。
六忌僻韵,僻韵就是使用生僻字做韵脚。
陷读者于云里雾里。
有些诗人喜欢故弄玄虚,写诗总喜欢用一些生僻字,以彰显自己学问高深。
其实大可不必,你学文不管多么高深,只要没人读你的作品,如何能流传久远?这是一个粉丝为王,读者为尊的时代!还是追求通俗易懂比较好。
格律诗八忌——精选推荐
写格律诗,有八大禁忌一忌孤平;二忌尾三连平(三连仄);三忌换韵;四忌失粘;五忌合掌;六忌重字;七忌直白;八忌新旧韵乱用。
一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孤平为诗家之大忌。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犯孤平的句式,只限在韵脚的句子,就是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的句中(即韵脚句),要注意不要犯孤平,在非韵脚的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的句子,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以一三五不论之说,第三、第五字变为仄声字,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仄”,这样的句式,不是孤平,但是却犯了尾三仄,当然,对于初学者,尾三仄不是太严格,如果能避免,则更好。
《鉴赏古典诗歌2--还原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一、要点解说: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诗词创作及文章撰写的五十个禁忌
诗词创作及文章撰写的五十个禁忌笔者在几十年的写作和编辑生涯中,发现了写诗为文的种种弊端,自己也出现过这些诸多毛病。
同时,也查阅了网上一些资料,就当编辑发现的问题和网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归纳列出如此种种,在今天讲座上,与诸君共矫正之。
一忌:假话、假情、假脸面依赖说假话、抒假情、假崇高、假伟大、假脸面等话语失真和形象失真的方法,以企图崇尚伟大崇高,实则是扭曲了的人生,扭曲了事实的本来面目,造成心理失衡,败坏读者味口。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写作不能靠假情假意博脸面。
诗歌、散文的写作都要讲究真情流露,言真意切,才是打动读者的好诗文。
二忌:大话、大无边际虽然我们也常说,写作无禁忌,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忌讳写诗为文讲大话危言耸听。
然而有的文章则大话连篇,而且大得漫无边际,读来实在令人乏味。
还有的作者以为只有重大题材才能反映重要主题,苦苦找寻身边发生的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有时抓到一件实际上很平常,而自以为“意义重大”的题材,故意唱“高调”,拼命地写,结果写得空洞、贫乏,被编辑“枪毙”。
在写作中,要坚持平实心态,娓娓道来,令读者读来真切,有亲切感。
三忌:空话、空壳无聊在编辑的稿件中,空话之神的确喜闻乐见。
有的整段整段的空话,甚至整篇的空话,把无用的句子淘洗之后,就剩下一副空空的行囊,完全是空壳。
这样的稿子,编辑无法编辑,根本不喜欢,用稿率几乎为零。
要杜绝空话、空壳的毛病,必须话中有物,诗中有像,意中有境。
四忌:无端生事想当然这种文章在新闻文体中,发现过多次,已属屡见不鲜的事了。
当然,在诗歌、散文里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有位作者曾经写过一篇“花生树”的文章,描写得十分逼真,引来省、市专家前去考证,结果是假事实,想当然编造出来的假文章,引来了各方面的批评。
写文章最忌想当然,不管哪种文体,都应反映社会上的客观真实事物,来不得半点虚假。
五忌:重复啰嗦索然乏味重复与排比句的使用是截然不同的,适当的重复是强调,排比句的使用也是突出强调的重要,展示强调的力量。
律诗七禁忌七避免
格律诗(绝)七大禁忌:写格律诗注意的七大禁忌:一忌忌新旧韵混用:二忌孤平;三忌尾三连平(仄);四忌失对、粘、替;五忌合掌;六忌换韵;七忌直白。
一忌新旧韵混用:这是现代的一个规则,是指同一首诗中用韵,或用旧韵(平水韵),或用新韵(中华14新韵),二者只能用其一,不能新旧韵混用。
二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三忌尾三连平(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四忌失对、粘、替:①失对:是要求一联的上句与下句间的有关字,平仄相反。
如果相同了,就是失对。
②失粘:是指要求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间对应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
③失替:要求一句内2、4、6字平仄交替。
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
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七个尽量避免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式中除外。
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里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晕: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七避免押韵单调:要求韵脚平声要阴阳都用,如果出现了皆阴皆阳,会出现阴阳失调。
七律创作中的11种禁忌,你知道几种?
七律创作中的11种禁忌,你知道几种?创作中,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应该尽量注意。
一、首句多入韵及邻韵。
七律的首句入韵为正格,七律的这个特点与五律正好相反,五律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我们看杜甫的《秋兴八首》,每篇均为起句押韵,唐宋七律中也呈现这个特点。
近体诗押韵限制严,即一首诗里,韵字要用属于一韵部里的,否则算出韵,不合格律。
也有用邻韵,称“首雁出群式”“孤雁出群格”。
邻韵的合并有一定规范,可以查阅专门的邻韵表。
二、中二联避免结构合掌。
结构合掌,不是指一联中上下句的合掌,而是指律诗的相邻两联尤其是颔联、颈联这两个对仗联之间的句法结构(语法成分)完全相同。
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
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
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
格律上的诗病是格律诗所独有的,在创作中应该积极规避。
三、四平头、四言一法。
什么是四平头?平头一说,最先是沈约的八病说中的一忌,指声律,如空海《文镜秘府论》所举的“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同是平声宇,属一、六字同调,二、七字也同调,犯了“平头”病。
这在律诗讲粘对中已不存在。
而清人指的“平头”则不是这个意思。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
也称“四言一法”,清人指的”平头””显然不是声律的没有变化,而是一种句式的合掌。
律诗不但要忌讳上下句意思的合掌,还要忌讳上下联句式上的合掌。
四、上尾相邻。
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
上尾就是不押韵的白脚字尾句,若相邻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叫做上尾。
写诗最忌讳的是什么?
写诗最忌讳的是什么?当前喜欢传统诗歌的人越来越多,愿意自己动笔进行诗词创作,抒发性情,描绘感受的人也比比皆是。
我们不禁要问:写诗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写文言诗词,按业内人士、传统说法写诗最忌讳作“衰飒语”。
什么是“衰飒语”,说白了就是丧气话,中国古代特别注意一语成谶的事,就是指“不幸而言中”的事,一句话失当,不好的事情应验了、成真了。
中国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唐代诗人张祜身上的事。
张祜经过扬州,被眼前景色吸引,于是兴高采烈写下一首诗来: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和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写完诗,张祜很得意,叫来酒菜,喝的酩酊大醉。
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他又一次经过扬州,暂时客居这个被他欣赏的地方,这次,他果然就死在扬州了。
人们都说是张祜那首诗一语成谶。
这样的所谓一语成谶的事屡见不鲜,薛涛幼时,其父指院中一梧桐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 薛涛即对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其父听后,愀然久之。
皆因诗中有'送往迎来'之辞。
后薛涛果然沦为名妓。
其实事物发展与自己诗词写作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很多事情纯属巧合,是偶然的,但是一个人思想不阳光,整天想着不吉利的事,难免见诸笔端,这是需要注意的。
另外一方面,在宣传舆论上利用所谓谶言,扰乱人心,比如秦朝末年制造的“始皇帝死而地分”肯定是被秦灭亡的六国贵族制造的玩意儿。
经研究发现,西方人士也很注意避免出现“不吉利”语言,所谓“乌鸦嘴”是也。
我的老师孔凡章先生也就注意、并要求我们写诗不可做“衰飒语”,记得当年北京有位特别喜好诗词的女孩——姑隐其名,她在京交际广泛,尽交名人,什么周汝昌、张中行、陈明强、严文井、钱世明、丁芒等老前辈,普遍对她赏识有加。
一次她作的诗钟被孔先生看到了,诗钟的题目是“电扇”“花生”,她写的是:“入土九秋方结果,生凤一季便蒙尘”当时孔先生指着这联诗钟对我说:怎么能这样写呢?这是作诗的大忌。
写好诗词六宜六忌
写好诗词六宜六忌我认为,写好格律诗至少得有“六宜六忌”。
1宜情志高尚,忌无病呻吟诗言志,志贵高远;诗抒情,情贵笃深。
无高远之志,只能无病呻吟;无深笃之情,只剩风花雪月。
这样的东西,到头来一文不值。
举两个例子: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如今惟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今何在?且办年年使客舟。
——宋·刘过《登多景楼》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望月书怀》这两首,前一首志存高远,后一首骨肉情深,都堪称典范。
情志高尚,前提是品学兼优;而无病呻吟,原因多是学识浅陋。
清代刘庆缃《说诗》云:经淫史癖读书身,千古词人尽学人。
但使胸中无万卷,少陵下笔不能神。
他说得绝对了些,但说写诗须有学识,则是对的。
2宜营造意境,忌诗味寡薄写诗不能下笔直白。
只是直说,只讲逻辑思维,就违反了诗词之道。
一定要精心营造意境。
这又分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两种。
请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这两首堪称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的典范。
两首都是大美之作。
后一首有咏瑟、悼亡、自伤诸说,人们猜了千余年无定论,一直众解纷纭。
前一首人称“古今七律第一”,意境多达14层,“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者。
”(清·胡应麟)意境营造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万万不可粗心。
否则意思虽好,却无诗味。
请看:过兼不及总非中,离却平常不是庸。
庸字莫将容易看,只斯为道用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平
什么是孤平,唐人没有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此说不符合古人作诗的实际情况,在唐诗中,两仄夹一平的例子太多了。
第二种说法是,尾字为平声的句式除尾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虽然除尾字外有两个平声字,但第一字的地位太不重要了,不能算数。
此说有两点不足:第一是不全面,如“平仄仄平仄仄仄”在唐诗中很少出现,应当是为禁忌。
它虽然被第一种理论所涵盖,却没有被这一理论涵盖。
第二是对“平仄仄平仄仄平”的解释有些牵强。
本书把孤平表述为:平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
如果平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这个平声就是孤单的平声了,所以叫“孤平”。
孤平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王氏孤平
清"王士祯《律诗定体》:“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
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13页)王力《汉语诗律学》:“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
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
”(87页)“七言第一字用平声是不中用的,因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
”(100页)
王氏孤平用最简单的话表述就是——以“仄平仄仄平”结尾。
这类孤平共有三种句式: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是最严格的一类禁忌,在唐代格律诗中鲜见,《唐诗三百首》中一处也没有。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
我们曾经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
到了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
(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即使我们有所遗漏,但是,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已经足以证明它是诗人们极力避忌的一种形式。
(103页)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中的王氏孤平并没有“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见附录三《律诗中的王氏孤平举例》。
二、三五同仄
三五同仄特指七言平腰仄尾句式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同时为仄声,包括四种句式:仄仄仄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平仄(后详)
平仄仄平仄平仄(后详)
三五同仄的禁忌程度较为严格,《唐诗三百首》中一处也没有。
三、一三同仄
一三同仄特指五言平腰仄尾句式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同时为仄声,包括两种句式:
仄平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后详)
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
若为仄平仄仄仄,则落调矣。
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的附注中肯定了这一说法。
但是,一三同仄实际上只忌第一、第三字同时为去声。
三字尾
一、三平尾
顾名思义,三平尾就是以三个平声结尾。
三平尾在七言诗中非常少,在五言诗中稍多一些,这是七言诗句的句中格律比五言严格的缘故。
《唐诗三百首》中的下面三处便使用了三平尾:
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
打起黄莺儿金昌绪《春怨》
五言三平尾处于合律与失律的临界状态。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a 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仄平仄’,A式句子变了,末三字成为‘平平平’,二者都是古体诗的标准平仄,尤其是后者,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
”
(92页)此说值得商榷,因为五言三平尾并不是十分稀少,见附录一《三平尾举例》,避之不需极力。
二、三仄尾
三仄尾就是以三个仄声结尾。
实际上,五言三仄尾中只有第三、第四字同时为去声才是禁忌,七言三仄尾中只有第五字为去声才是禁忌。
我们常听说格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吗?这个口诀简洁明快好记,但是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式不适用。
初学者如果仅凭这口诀来作近体诗,定会在平仄上犯规,乃至犯诗家之大忌。
1、在近体诗中的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
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
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
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
可是这种五言的第四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
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
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特拗”,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号“锦鲤翻波”。
例句: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2、大忌之一是“孤平”。
关于孤平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认为犯孤平的句子,特指五言和七言各一种平韵脚句式而言。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成为了“仄平仄仄平”,那么全句除了韵脚之外,便只有第二字是平声了,这种情况叫犯“孤平”。
七言诗与此相似,七言是五言的扩展,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也称犯“孤平”。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一句诗中凡是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不论句中是否另有平声字,都算犯“孤平”。
持第二种说法的同时认为一句诗中凡是两个平声字中间夹一仄声字者,犯“孤仄”。
一般支持第一种看法的居多。
在五言诗中,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称之为“孤平拗救”。
成为“仄平平仄平”
同样,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
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注:()内可平可仄
3、大忌之二是“三平调”也称“三平脚”。
三平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
这种病句出现在下列句式上,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也偶尔见之,但诗律渐细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视为诗之大忌了。
4、“三仄脚”也称“三仄调”。
三仄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
这种句子出现在下列句式上,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
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诗的出句才会出现三仄脚,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但诗尾接连三个短促的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后人作诗没有特别好的诗句,是不轻易用它的。
对初学者来说,应尽量避免三仄脚。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我们最常听说的一句作诗口诀。
它强调的“二四六分明”,因为律句对音节上的字(两字音节的后一字)有严格要求,也就是说,第二、四、六字(五言句是第二、四字)的平仄要确定分明,不容有误。
对一、三、五(五言句的第一、三字)则要宽松些。
实际上,这也只是半合规(律)的口诀。
说它合规,是二四六字除特许变格外,一般是正确的;至于“一三五不论”则不完全正确,因为实际上有的“一三”可不论,有的可半论半不论,“五”则一般要论。
为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声律方面作较深入的探讨。
诗的律句结构须平仄交错,五、七言的律句都有其固定的格式。
这五个或七个字除平仄交错外,还要有一定的节奏。
一般除末字为单字节拍外,其余均由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或称节拍),这样,五言有三个音节,七言有四个音节。
这样的一个二字音节,有个形象的称谓--盒子。
前字称盒盖,后字称盒底。
盒底要求是很严格的,平仄不能更动,也就是口诀中所讲的二四六要平仄分明,不能随意改变;盒盖上的字可活动些,但也不能乱动。
一般越靠近句末要求越严,向前就宽松些。
每句最后一个盒子的盒盖(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须按律句规定不能改变,即“五”都是要论的。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除了――//―(七言的//――//―)这个句式外,一般可以平仄不论。
上面这个特定句型中如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则会犯了“孤平”,这是律诗中的大忌。
因此有的“三”可不论,有的“三”尚须论。
而七言第一字则很宽松,可以平仄不拘。
这就是关于这两句口诀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