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d2b0d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c.png)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③。
垂柳阑干④尽日风。
笙歌⑤散⑥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⑦,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
②狼藉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濛濛:今写为“蒙蒙”,指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④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⑤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⑥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⑦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1.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暮春图。
B.词的下片表现出游人去后环境之静谧,反衬此前湖上游乐的盛况。
C.此词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D.词中辞藻华丽,多用修辞,采用细节描写,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D【解析】“辞藻华丽,多用修辞,采用细节描写”有误,全词辞藻清新自然,少用修辞,也主要使用白描的手法。
(2分)
2.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眷恋和赞美之情。
(2分)。
采桑子欧阳修(共10篇)
![采桑子欧阳修(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6fc11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7.png)
采桑子欧阳修(共10篇)采桑子欧阳修(一): 采桑子欧阳修的译文采桑子(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编辑本段注解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垂柳纵横交错依然翠绿,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一阵东风吹来春雨,回到居室放下窗帘,细雨朦胧中,檐下那对燕子已双双归来,正呢喃软语,梳理羽绒.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注释1.群芳:百花.2.帘拢:窗帘.(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注释:1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2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3 涟漪:水的波纹.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三)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听,犹似当年醉里声.赏析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前,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移守扬州,又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在仁宗嘉佑中,很顺利的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加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出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个人的感觉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后的生活.这一期间,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弱病残,更增添他的悲慨.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有因为对新法持有异议,收到王安石的弹劾.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至.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实无华,斩截有力.此词下片成上片意脉,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逐渐变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感情却沉抑.词人一纵酒寻欢来慰藉余生,其中渗透着人生的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更突出豪迈的气概.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里,”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呼应,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此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采桑子欧阳修(二): 欧阳修的采桑子一共有几首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一共十首.每首首句都以西湖好收.采桑子欧阳修(三): 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八): 欧阳修采桑子扩写400字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栏杆外边的垂柳依然翠绿,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一阵东风吹来春雨,回到居室放下窗帘,细雨朦胧中,檐下那对燕子已双双归来,正呢喃软语,梳理羽绒【采桑子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九): 采桑子 (欧阳修)诗词解释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全诗详解原文: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1]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2].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注释:⑴云物:云彩、风物.⑵琼田:传说中的玉田.译文:山清水秀西湖好,水映青山,水中白云飘.天蓝云白山青秀,天地云物共清鲜. 丝竹管弦歌声传,鸥鹭岸边仍闲眠,应是听惯管声,歌声已不惊.风轻水静月皎洁,此夜最易泛画船.皎洁月光映湖面,好似琼玉田一片.如此美景人陶醉,谁还羡,乘鸾升天的神仙.泛舟湖上似仙界,人在舟中是神仙.词牌:【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赏析:1、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景,抓住西湖的特点,对西湖作了描写.开始写道:“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首先,词人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天容水色”描写出了水天一色的景象,突出了西湖水之清澈.“云物俱鲜”就是说天上的云和地下的物都是清新鲜艳的.突出了词句中的“好”.接着写道:“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湖上的“鸥鹭闲眠”中的“眠”表明已经是夜晚.一个“闲”字,表明鸥鹭悠闲自得.“应惯寻常听管弦.”在古代,士大夫们闲游,往往会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特别是词人对西湖的鸥鹭的描写,是一个细节表现,不但表明西湖鸥鹭与人的和谐,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而且暗示出了词人此时的心如同鸥鹭一样“闲适”,也就是说,鸥鹭“闲”,其实就是词人的“心闲”.总之,上片不但表现出词人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而且也间接表现了词人退隐之后悠闲自得的心情.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首先写道:“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虽然西湖之美很多,但词人更感觉夜晚西湖更具魅力.“风清月白偏宜夜”中的“月”就表明了是夜晚了.“白”自然是说月亮很明.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在宽广无际的湖上看去,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词人用此指月光照映下莹莹闪烁的湖水.在这样的境界中,身处其中的人心情自然是心旷神怡,特别有远离尘嚣的轻松之感——一切是那么宁静,一切是那么惬意!所以,词人写道:“谁羡骖鸾,人舟中便是仙.”“ 骖鸾”,《文选·江淹》:“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吕向注:“御鸾鹤而升天汉.” 唐·薛逢《汉武宫词》:“绛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骖鸾.” 宋·邓肃《西江月》:“我欲骖鸾归去.”也就是说,“骖鸾”即驾驭鸾鸟云游(往往指仙人).面对此时此境,身在此景之中的词人,自然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奇思妙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谁还会羡慕驾驭鸾鸟云游人在这西湖舟中已经是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了.可以说,这两句在此是词眼,它不但是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西湖夜晚之景的喜爱,突出了“西湖好”,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词人旷达情怀,极力追求闲情逸致的现实生活及其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艺术上,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含蓄地表现出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在手法上,用典精到,使词意蕴深刻含蓄.同时,在的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有很高的审美艺术性.2、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公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公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公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词的下片写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洁,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云“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同此境界,同此会心.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采桑子欧阳修(十): 采桑子欧阳修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清.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是这一首!不是内首我要翻译!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采桑子欧阳修赏析相见欢。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一)五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一)五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4b59ffa216147916112867.png)
山水田园诗是高考常见的题材之一,近年来颇受命题者青睐。
那么山水田园类诗歌有哪些特点?常见题型有哪些呢?品析炼字和分析意境是考查山水诗的两类主要题型,借景抒情手法是考查山水诗的命题核心点,我们应在备考中给予足够重视。
下面就教你快速赏析山水田园诗,实现山水田园诗轻松提分的梦想。
一、概念解读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二、山水田园诗特点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三、常见意象与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1.①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
注意积累常见意象与寓意。
例如:(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金华义乌市绣湖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5fe5b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6.png)
绣湖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作业检测2024.9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时间120分钟。
请仔细答题!一、诗歌浸润心灵(18分)1.班级举行“诗歌积累”主题展览会,制作了古诗词展板,请完成下列表格。
(9分)古诗词摘抄主题欲为圣明除弊事,①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②______,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寂寂江山摇落处,③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咏叹之意④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⑤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乡之情浩浩汤汤,⑥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日出而林霏开,⑦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⑧______根据理解,在①-⑦处填写恰当的古诗文名句,在⑧处填写恰当的主题词。
2.小李摘抄了两首现代诗歌,请你帮他完成以下问题。
(6分)【甲】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①rùn______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②yè______;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③sǎ______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穆旦《我看》节选【乙】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艾青《手推车》(1)根据拼音,在①-③处填写正确汉字。
(3分)(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题是诗歌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你根据示例完成对【乙】诗的品析。
(3分)示例:【甲】诗人选取了大量春天的景物,如“春风”“青草”“绿潮”等一系列美丽而无雕饰之嫌的意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亲切、柔和之感,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几位同学准备参加校园诗歌读书节,所选书目不恰当的一位是()(3分)A.小瓯参加诗词大会,发现历代唐诗选本很多,于是他选择阅读流传最广的选本——《唐诗三百首》。
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
![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6455d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9.png)
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一、分析高考试题:1、(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2、(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c88d7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b.png)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这种疏淡轻快的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词人欧阳修的安闲自适,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欧阳修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⑴,狼籍残红⑵,飞絮濛濛⑶。
垂柳阑干尽日风⑷。
笙歌散尽游人去⑸,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⑹,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作品介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
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白话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56c250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b.png)
(2)两首词的划线句均写禽鸟惊飞,作用却各不相同,请写出你的理解。
4.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
【小题3】
【解析】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深波, 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寥数笔,营造了一片安谧、恬静的 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下阙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前三 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 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
A.全词以轻快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景。
B.“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平静澄碧。
C.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一幅清丽、恬静的秋景图。
D.下片以动衬静:船动不觉,沙鸟惊飞,衬托出西湖的宇静。
⑵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诗歌赏析。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透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I)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棹”二字委婉写出轻舟的缓慢,暗示词人游览西湖时的从容自得。
B.上片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西湖的无线美好的风光。
《采桑子》阅读与欣赏
![《采桑子》阅读与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e7374b34bd64783e09122bb7.png)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题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发愤苦读。
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中进士甲科,曾任谏官,刚正直言。
累迁擢知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加政事。
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晚年反对青苗法和王安石不合,辞官归隐。
卒赠天子太师,谥文忠,史称他“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也因此屡遭贬谪。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在诗歌创作上反对浮华艳丽的诗风。
诗、词、文均有较高地位和较大成就。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a1588e6c175f0e7cd137c9.png)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欧阳修](https://img.taocdn.com/s3/m/31f3bf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1.png)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6b054e4ce2f0066f53322eb.png)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1)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df17b80029bd64783e2c22.png)
古典诗词鉴赏:欧阳修《采桑子·芳过后西湖好》赏析采桑子·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赏析一】上片描写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7a70a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a.png)
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采桑子①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二:1.你能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么?说说你的依据。
(5分)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
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6分)参考答案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2分)“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2分),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1分)。
2.“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2分)。
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2分),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2分)。
意思对即可。
三1、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2、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
采桑子解析
![采桑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a53cea19e8b8f67c1cb920.png)
采桑子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朱敦儒、欧阳修、冯延巳、晏殊、晏几道、苏轼、吕本中、纳兰容若、毛泽东等相关文学大家先后以采桑子为词牌作诗词。
词牌简介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乐》作《凉下采桑》,属“大簇角”。
此双调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张子野词》入“双调”。
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词牌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作法本调四十二字,前后阕各二十一字,三句。
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
应注意的是:(一)前后阕前两句意思一般都连成一气,第三句可另起一意;也有三句一气贯下的。
(二)后阕前两句一般都要求用对仗,只有个别词作例外,如韦庄词:“暗想玉容何处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南唐)冯延巳《采桑子》《采桑子》冯延巳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
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
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
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
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
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
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
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
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
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
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
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
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
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
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
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83382e80eb6294dc886c8b.png)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温暖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温暖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601-广东省-唐宋词研究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601-广东省-唐宋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d3406483d049649a6658a1.png)
1601-广东省-唐宋词研究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易安体”得名于()的词。
(1分)A:朱敦儒B:朱易安C:李清照D:朱淑真2、李冰若《栩庄漫记》评价()的词如“初日芙蓉春月柳”。
(1分)A:皇甫松B:温庭筠C:韦庄D:白居易3、文学史上“倚声填词”的最早记录是()的《忆江南》。
(1分)A:李隆基B:李白C:刘禹锡D:白居易4、辛弃疾的籍贯是()(1分)A:太原B:合肥C:济南D:临川5、清初的()依据词风的不同,将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
(1分) A:王士祯B:王世贞C:王国维D:吴锡麟6、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歌咏的是()的西湖四季景物。
(1分) A:颍州B:杭州C:惠州D:苏州7、最早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的是()(1分)A:顾从敬B:陈耀文C:邹祗谟D:王士祯8、“诗馀”的名称最迟在()就已出现(1分)A:唐五代B:北宋C:南宋D:明代9、号为“白石道人”的词人是()(1分)A:姜夔B:王沂孙C:蒋捷D:史达祖10、“细美幽约”是()提出的词之体性。
(1分)A:王国维B:缪钺C:况周颐D:胡云翼1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借用比喻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种境界。
(1分) A:一B:二C:三D:四12、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的下一句是()(1分)A:才下眉头、却上心头B:人比黄花瘦C:应是绿肥红瘦D:从今又添,一段新愁13、陆游所作“驿外断桥边”一词的词牌名是()(1分)A:《钗头凤》B:《夜游官》C:《卜算子》D:《诉衷情》14、《龙洲词》的作者是()(1分)A:陈亮B:辛弃疾C:刘过D:刘克庄15、张元干所作的词有()(1分)A:《贺新郎》(梦绕神州路)B:《满江红》(怒发冲冠)C:《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D:《诉衷情》(当年万里)16、辛弃疾《水龙吟》“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的“刘郎”指()(1分) A:刘过B:刘备C:刘邦D:刘克庄17、晏殊和晏几道的关系是()(1分)A:兄弟B:父子C:.师生D:朋友18、正式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举的是()的张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群芳过后②西湖③好,狼藉残红④,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②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③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④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