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一、春节的源起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在中国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夏历的春季到来之际庆祝的。
春节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的盛大庆典,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太阳神的习俗。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非常依赖农业收成,因此太阳的运行对于农民们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相信,太阳神一年一度的“复活”代表了新的开始,带来了福气和好运。
因此,为了庆祝太阳神的重生和新的开始,人们开始庆祝春节。
二、传说故事1. 年兽传说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猛兽叫做“年”。
这只猛兽长着一个狮子的头,有一个雄壮的身躯,它躲在深山之中,每逢大年初一就会从山里跑出来吃人。
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光亮和巨响,于是他们开始挂红灯、放鞭炮,并用火把把年兽吓跑。
从那以后,每逢大年初一,人们就用红色的春联、红灯笼和烟花爆竹来驱赶年兽。
2. 大禹治水古代中国有一个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名叫大禹。
相传,很久以前,中国曾遭受着巨大的水患。
洪水泛滥,海水淹没了大片的土地,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
大禹决心治理水患,他耐心地带领人民修筑堤坝、开挖渠道,最终战胜了洪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为了纪念大禹的贡献,人们在春节期间常常唱起《大禹治水》的歌曲,并且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3. 十二生肖故事在中国的农历中,有十二个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相传,这十二个动物曾经参加了一场由玉帝主持的动物竞赛,决定了它们在十二年中的排列顺序。
据说,这个顺序也决定了每个人出生年份所对应的生肖。
而春节正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因此每年的春节都会有一个特定的生肖动物来代表。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传统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下面几个传统习俗:1.初一的拜年:这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祝福,并向长辈行拜年之礼。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便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人们庆祝新年、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来历及相关的传说。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做“夕”的怪兽,它会在冬天出现,带来冷风和寒冷。
人们发现,当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这个怪兽便会被赶走。
因此,人们开始庆祝春天的到来,以驱逐这个怪兽并迎接春节。
二、春节的传说1. 年:夸父追日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做夸父的人,他非常有力量,并且希望能够追上太阳。
他追逐太阳数千里,最终由于过度劳累而死。
为纪念夸父的勇敢和奋斗精神,人们将夸父命名为“年”。
每逢农历年末,人们用年的形象来驱赶问题和不幸,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充满希望和好运。
2. 女娲补天古代的一个传说中提到,天上曾经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用五色土粘在篮子上,制作了一个巨大的彩虹石,用它射击九个太阳,最终将它们射下。
女娲为人们带来了和平与希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女神。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设立女娲的神龛,祈求女娲保佑家庭幸福安康。
3. 老赖神兽—年兽年兽是春节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相传,在每年的春节夜晚,年兽会出现在人们的家门口,吃掉福气和财富。
人们闻讯后纷纷在门口贴上红纸,爆竹声不绝于耳,希望能够吓跑年兽。
年兽一退,人们便开始庆祝新年,迎接福气。
三、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场团圆的盛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1. 合家团圆: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家人会共同吃年夜饭,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2. 烟花爆竹:烟花和爆竹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庆祝新年的来临。
烟花绚丽多彩,爆竹声声,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新的开始和希望,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的来历、传说和相关的文化传统。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也就是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帝舜将农历正月定为年初,《尚书·呂刑》中有“仲春之月,生㞢然”之说。
而商朝时期,春节的盛大庆祝活动已经很普遍。
春节的来历最主要的传说是关于“年”的故事。
相传,古代的中国有一种凶恶的野兽,被称之为“年”。
这个野兽每到农历的腊月晚上,便会从山林中出来伤害人民。
人们无法抵御这个凶猛的野兽,只能躲避。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人们,野兽“年”害怕红色、噪音和火光。
于是,人们开始在村庄中张贴红色的年画,用爆竹噪音驱赶野兽,并燃起火把辟邪。
野兽“年”见到红色的画、听到噪音和火光后,吓得逃走,再也不敢侵袭人们。
自此,人们开始在每年腊月整进行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传说中的胜利。
而这个庆祝活动就演变为了现在的春节。
二、与春节相关的传说1. 年兽的故事年兽是春节的传说中的重要角色。
相传每年除夕夜,年兽都会从深山中出现,到村庄中伤害人们和家畜。
为了防止年兽的侵袭,人们在除夕夜守夜,挂红灯笼,点燃爆竹,这样年兽就会被吓跑。
这也是为什么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的原因。
2. 十二生肖的故事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每个生肖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的传说。
这些生肖相传是上古时代黄帝时代所定的,每个生肖都与特定的年份和人的性格特点相关联。
3. 元宵的故事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种,最有名的是关于汉代时期的帝王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
据说刘备在元宵节那天去祭拜诸葛亮的庙宇,当他点燃烛台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映照在墙壁上,像是与诸葛亮共影。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都会迎来这个喜庆的日子。
那么,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春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1. 起源与传说据历史记载,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早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农历新年的时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这便是春节的最初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丰盛的家庭聚会,人们欢度新年,祈福来年的健康和幸福。
除了这个起源外,春节还与许多传说故事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名叫“年”。
年兽每年在农历除夕夜都会出来吃掉村庄的人和牲畜,给人们带来恐惧。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声音,于是在除夕夜贴红纸,点燃鞭炮,以驱赶年兽。
这就是过年时红纸、灯笼和鞭炮的由来。
2. 春节的习俗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民俗和习惯。
这些习俗和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节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农历除夕夜的晚餐,家人齐聚围坐一桌,辞旧迎新,共享团圆。
年夜饭菜品丰盛多样,象征着来年的幸福和丰收。
(2)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晚辈发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表示祝福和好运。
红包通常用红纸包装,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幸福。
(3)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为了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习俗源于对古代怪兽年兽的传说,如今已演变成为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
(4) 春联、灯笼:春联和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灯笼则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5) 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常常出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
舞狮和舞龙寓意着驱邪和祈福,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快乐。
3. 春节的意义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2023年)春节到了,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他们有红包拿又可以玩烟花,关于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春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春节的起源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
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
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
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
说法一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说法二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传统习俗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

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不少关于新年春节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5个春节来历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来历传说新年起源于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
古人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人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古人重视信仰与祭祀,将黄道中推算出来的立春定为一年之首,在岁首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
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
另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春节的来历传说

春节的来历传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既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又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与之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春节的来历传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令人着迷的故事吧!传说一:击退年兽根据古代的传说,春节最早是为了防御“年兽”的袭击而设立的。
相传,“年兽”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它会在每年的农历除夕降临村庄,吃掉村民和牲畜。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点燃火把、炮竹,制造响声和火光,以驱赶这个恶兽。
而后来,《年兽》一书的作者郭璞以及其他文学家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年兽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这个传说成为了解释春节来历的一个重要故事。
传说二:祭拜女娲另一个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和女娲有关。
相传,在上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经历了无尽的寒冷和食物匮乏。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创造了太阳、月亮、山川和河流等自然事物。
为了纪念女娲,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设立祭坛,燃烧香烛,向女娲祈福。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春节来历的重要一环。
传说三:红包的起源红包袋,作为春节时最受欢迎的礼物之一,也有一个关于它起源的传说。
相传,徐福是一个出生在夏朝的仙人,他在除夕之夜来到人间,给每个孩子发放了一些金币,帮助他们度过贫困的岁月。
自此,人们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都会给孩子们发放红包,以延续这个传统和纪念徐福的善行。
除了以上的传说故事,春节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放鞭炮、贴门神、舞狮子和舞龙等等。
这些活动和传统都是为了庆祝春节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祥和、幸福和顺利。
总结起来,春节的来历传说丰富多样,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无论是击退年兽、祭拜女娲,还是红包的起源,这些传说都成为了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这些传说故事,我们更能感受到春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期待春节的到来,享受这个美好的节日吧!。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为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以下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及传说的介绍。
一、古代神话中的年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年”的凶猛怪兽的威胁下。
每逢腊月底,这只怪兽便会脱离深山,吃光田野里的庄稼,伤害人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和危害。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方法来对抗这只怪兽。
他们发现怪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响声。
于是,人们在房屋门口点燃火把,挂上红纸,放响炮,试图把“年”吓走。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度过了一次次的腊月底,成功地避免了怪兽的袭击。
二、祭祖与驱邪的传统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祭祖。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仪式。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香祭奠,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除了祭祖之外,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的驱邪活动。
人们相信,在新年的时刻,邪恶的力量会增强,所以需要进行一些仪式来驱除恶灵。
比如放鞭炮、打破陶罐、舞狮子龙等,都是为了传递吉祥的信息,辟邪驱灾,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幸福。
三、传说中的年兽在春节的传说中,年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身形庞大,凶猛可怕的动物,名叫“年兽”。
年兽每年都在除夕这一天出来伤害村庄的人畜,给村民带来无尽的恐怖。
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响声和红色,于是便在除夕之夜挂红灯笼、放鞭炮、舞狮子等,试图将年兽吓走。
奇迹发生了,年兽被吓得不敢接近村庄,从此村庄的人们过上了安宁祥和的生活。
四、岁朝传说在春节的习俗中,还有一个与岁朝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岁朝神会从天上前来,询问人们过去一年的表现和心愿。
人们怀着虔诚和感恩的心情,准备奉献给岁朝神一碗汤圆,以示对上天的感激和恳请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来历(一)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
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
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
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
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
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望着泉水出了神。
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
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
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
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
就召集百官。
朝议节令失常之困。
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
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
祖乙就斋素沐浴。
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
苦中加苦。
万年忍不住了。
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
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
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
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
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
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
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
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
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
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
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
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
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
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
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春节的来历(二)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
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
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
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
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节的来历(三)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
活似两盏灯笼。
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
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
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
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
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
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
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
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
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
这是咋回事呢?“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
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
”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
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
“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
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
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
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
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
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
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
几只年跑下山。
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
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
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春节的来历(四)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
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
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
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
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
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
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
”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
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
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
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
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
”“不假?”“不假。
”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
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
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
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
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
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
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