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金融学》第十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各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

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各目标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二者是正相关的:在经济体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增长,需求增加,为了满足增加的需求量就要加大供给,相应地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需求就会增加,带动就业增长;反之,经济下降,则失业增加。

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之间都有矛盾。

2. 试述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其优缺点。

答案要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3)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对经济的震动太大。

由于整个银行存款规模巨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将会带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巨大变动。

正是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比较猛烈,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不宜作为中央银行凋控货币供给的日常工具,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为了减少这种冲击力,中央银行将被迫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窗口向急需流动性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再贴现率的变动,告示效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如贴现率升高,意味着政府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
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

这对短期市场利率有导向作用。

2)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因而将减少其从中央银行的借款,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缩减,这就导致商业银行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也就减少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缩减,市场利率也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反之亦然。

3)防止金融恐慌。

在发生银行危机时,再贴现是向银行系统提供资金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通过该渠道,银行可以把票据马上换成资金,解决面临的流动性问题。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

再贴现政策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1)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时,不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的多少,取决于商业银行。

因为如果商业银行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政策效果有一定限度。

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所以它的调控效果并不是很好。

3)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
1)主动性强。

中央银行的业务操作目标是调控货币量而不是盈利,所以为了达到操作目的,它可以不计证券交易的价格,即可以用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买进,用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卖出,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较为被动。

2)灵活性高。

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并且买卖数量可多可少;如发现操作方向有误,可立即进行反向操作;如发现力度不够,可随时加大买卖的数量。

3)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较小。

由于这项业务以交易行为出现,不是强制性的,加之中央银行的操作灵活,所以对经济社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比较平缓,不像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样震动很大。

4)影响范围广。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交易对方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直接改变它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如果交易对方是社会公众,则直接改变公众的货币持有量,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

同时,中央银行的操作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供求和价格,进而对整个社会投资和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正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这些优点,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首先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并经常使用。

3.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有哪些分歧?
答案要点:
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凯恩斯学派非常重视利率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作用并不明显,他们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4. 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
答案要点: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的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5.利用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演变过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

答案要点:(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