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合集下载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习惯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由此塑造出健康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展现的思想、情感、行为的一种总体特征,而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生活素质,还可以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习惯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习惯的形成与养成、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习惯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习惯是一种在我们身体和脑海中自动形成和坚持下去的行为方式,它由反复的行为形成,并且很难改变。

可以说,人格的形成和习惯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健康、幸福的人生道路,而不良的习惯则会妨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首先,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善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而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长寿和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使身体得到营养和保健,对健康的保护有重要作用。

此外,正直、勤奋、守信、宽容等良好的行为和处世态度也是人格塑造的必要条件。

其次,良好的习惯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成熟和自我意识的提高,从而塑造出积极的人格特质。

例如,忠诚、责任感、坚毅、自信等都是人格中非常重要的优点。

这些优点并不是天生的,通常是在锤炼中培养出来的,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个体保持自律、坚毅和自信,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退缩,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一切。

二、习惯的形成与养成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通常是由于一次或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

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恒心。

下面我们来谈谈习惯的形成与养成。

首先,习惯的形成通常是来自于模仿,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就拿孩子来说,年幼的孩子往往是通过模仿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习惯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另外,环境也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和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成长在一个宽容、正直和包容的环境中,往往会对他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处世习惯。

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

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

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精选5篇)健康人格心理学心得(精选篇1)几年前学过《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后就再也没有碰过,最近拿来仔细阅读,发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将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的一本书,在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介绍了在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园新老师的指导和老教师的提高。

这本书共有十一章,分别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社会性、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做了详细的介绍。

在本书的阅读中,我对于几个对我教学帮助较大的章节做了详细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首先,对于学前儿童的注意这个章节我做了详细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的注意发展的特点,因为我现在带的班是小班幼儿,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小班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发现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应该准备一些色彩鲜明和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这样会扰乱幼儿的注意,可以有层次的出示,不断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受,增强幼儿的喜好程度,延长幼儿的注意时间;在关于幼儿记忆力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的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我的教学活动,同时注意课后的延伸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诵为了复习而复习,虽然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是机械记忆也可以有许多花样帮助幼儿记忆,让幼儿在玩中记忆是让幼儿保持记忆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法;在学前儿童想象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想象的发展,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在公务员的考试中有一道题目,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都没有想出答案,却让儿子一口说了出来,难道是爸爸的学识还没有儿子的高?显然不是,是因为幼儿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而许多成人的想象力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被扼杀了,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死板,可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人类的生活中,人格和心理健康是两个相互关联且不可忽视的方面。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情绪上的良好状态。

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一个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与发展,而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也会对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这种关系,并分析其具体体现和互动作用。

首先,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可以表现为其情绪稳定性、自尊心和自我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和理解等方面。

这些人格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情绪稳定性和自尊心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

另一方面,人格特点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认同和理解,从而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交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持和促进。

其次,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双向的影响关系。

具备健康人格的个体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也能够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

首先,在个体拥有健康人格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遵循一些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例如,他们往往具备适应性强、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减少心理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也能够推动个体的人格发展。

一个心理健康较好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并做出调整和改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促进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良好互动。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对自己的关注和了解,通过反思和自我觉察,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进行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它与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一、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的关系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首先,心理健康对人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通常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如自信、乐观、坚韧等。

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往往容易受到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塑造,使其表现出消极、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人格特征。

其次,人格塑造也对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个积极健康的人格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反,一个人格不健康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受到压力和挫折的打击,从而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

二、培养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为了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感恩心、学会寻找积极因素和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2. 培养自信和坚韧的品质:自信和坚韧是塑造积极健康人格的重要品质。

个体可以通过设立目标、积极面对挑战和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来培养自信和坚韧的品质。

3.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个体应对生活中各种情绪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和寻求社会支持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4. 培养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调整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新环境、寻求新的经验和发展灵活性来提升适应能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策略【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中重要的成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社会的影响和塑造都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

培养自律意识和责任感、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

这些养成策略不仅可以影响孩子的现在,更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基础,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积极、健康。

我们应该共同关注并努力实践这些有效的养成策略,为小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健康人格、养成策略、父母、学校、社会、自律意识、责任感、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心态、共同努力、未来发展、基础。

1. 引言1.1 介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小学生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特征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积极进取的品质。

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特征,如诚实守信、坚毅勇敢、乐观豁达等品质,小学生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健康的人格特征也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压力。

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特征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阐述养成这些习惯和人格的益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对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个人品质和素养,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的成就。

养成这些习惯和人格具有许多益处,首先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关键词】教育;人格;健康人格;全面发展
人格(Personality)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构成人格。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健康人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能力构成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正是由于人的能力和人格的差异,将人与人区别开来。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人格的差异,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使得不同人的能力大小和范围不同。健康人格可以增强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人有生理的需要,如饥择食,渴择饮等,也有社会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人有物质的需要,如住房、交通工具等;也有精神的需要,如受人尊重的需要,求知和求美的需要等。正是在人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动机。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及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儿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2.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3. 心态平衡:保持愉快的心态,情绪稳定,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4. 活泼乐观: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5.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6. 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1. 咬指甲: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 吮吸手指: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应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 屏气发作: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可能出现屏气发作的现象,表现为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等。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 口吃: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 言语发育延迟: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 选择性缄默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帮助。

大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性心理

大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性心理

大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性心理大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性心理9.4.1 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性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说,它包含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美学等。

因此,高职大学生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性科学知识。

面对大量的各种媒体上的性信息,高职大学生要提高自我鉴别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性文化的影响。

许多高职大学生由于受传统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影响,有了性的困惑常常不好意思向家人、老师和医生求助或进行探讨,而压抑自己,或者四处寻找与性相关的书籍,或通过影视媒体的广告,或通过与同学、朋友间隐晦性的交流,获取一些相关的性知识。

但是现在的一些性知识书籍鱼目混珠,广告媒体误导和夸大性信息,同学、朋友的认识也大多带有片面性,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所谓性知识往往是不准确,可能还完全是错误的。

因此要从科学健康的途径获取性知识。

高职大学生应该选择恰当的性知识传授(通过父母、性教育工作者、医生等),或去书店购买正式出版发行的,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有关性知识的图书资料,从科学、健康的途径获取性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坦然面对性的问题。

9.4.2正确把握异性交往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成员的活动,我们一般会感到更愉快,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

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心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力方面。

男、女生的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

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

第二,情感方面。

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与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找寻不到的。

这是因为两性在情感特点上有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重点曾经是“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现在更关心“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

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

1概述对心理学已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格的定义。

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

也许读者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

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

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受人性观、价值取向及方法论的不同而各异。

心理学家从各方面描述健康人格的特征,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描述: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

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

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个具体的特征: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极高的创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

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2中国专家中国的健康人格研究和实践发端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1)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1)

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1)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生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切身相关的。

而教育,则是我们追寻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

陶行知先生的生命教育思想,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更好地成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以期帮助更多的人们理解这一思想体系。

一、生命哲学:认识生命的真谛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真谛,在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里,生命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陶行知曾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做人之美,让心中美好的理想与生命之美相契合。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和生命之美的探求,生命是“返本归真”的,是在不断自我完善与不断探寻生命之美中完成的。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是永不停歇的,可以源源不断地滋养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因此,需要通过深入了解生命的真谛来开启我们的人生之门。

二、教育哲学: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人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培养新时代的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人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提供一个真正的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陶行知主张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在自由中学习和成长。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唤醒学生的天性,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他主张采用完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使人才具备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实际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和行为方式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同样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应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们能够尽早体验和掌握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因此,他主张让学生走出班级,到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去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克服自己的缺点,形成健康、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健康人格心理学

健康人格心理学

健康人格心理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重点曾经是"人性的疾病"(心理疾病)方面,但现在更关心"人性的健康"(心理健康)方面。

研究人性健康的目的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

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已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

也许读者会说,这么多定义,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我们还有希望了解什么是人格吗?其实,那么多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可以统统不管,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

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

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办事凭理智,很稳重,并适当听取合理建议。

而一个不成熟的人,常会感到遇事很难下决心,总希望别人来指点他应该如何行动。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之中,很多学生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健康与积极。

特别是在一些竞争压力大、学习工作内容过分偏重理工、科技类并且缺少人文气息的专业中,经常存在因为心理健康缺少关注而产生心理疾病的学生。

而这些人就是近年来各类校园突发事件(暴力犯罪、自杀等)的“主角”。

这类学生往往在家里人的眼中是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在老师眼中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他们在物质上基本都能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却没有健康的人格。

以复旦大学最“著名”的“林某某投毒案”为例,受害人与嫌疑人均为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从其成绩上来看这两人都十分优秀,但在最终警方的调查结果来看,嫌疑人林某“在精神上是无家可归的”。

从其口供中可以看出,事前他认为自己应该做个“规则制定者”,事后当他恢复冷静却发现自己是错误的、甚至可悲的。

案件发生后,社会上更多的人将矛头指向了为林某求情的复旦学生联名信和校方的监管体制存在的巨大漏洞,却很少有人反思如果能够提前对这类悲剧的主角进行精神关怀和人格教育,如果能让他们在精神上不再“无家可归”,不该发生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

人格的科学定义: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概念区分:(一)人格与个性:这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从差异角度来看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者本质描述,它既表现这个人有力图解释这个人的行为,阐明其心理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仅表达人的独特性,但人格还有整体性的特点;其二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物都有其个性,人自然也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对其他食物和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

(二)人格与性格性格指品行道德和风格,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性格包含于人格之中。

人格是生来具有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

人格的成因:先天、生物遗传因素;后天、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早期环境经验、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进程中,环境不断地影响着人格和行为。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但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并非被动地加以接受,而是能主动地作用与环境,个体与环境的动力交互作用随时随地的进行着。

(一)反应的交互作用是指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议不同的方式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敏感的、神经质的孩子和顺从的、适应性强的孩子对于父母的体贴关怀,其反应是不一样的。

(二)唤起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对他的特异反应。

易哄、爱笑的婴儿比烦躁不安、大哭大叫的婴儿自然会得到父母和周围人们更多的关怀。

(三)超前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主动选择和构建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

人格的研究途径:一、理论研究: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特质理论、认知理论二、实验研究:特殊规律研究策略个案研究:对吉妮书信的分析——内容分析;一般规律研究策略、群体研究三、临床研究:争论:临床研究取向与统计研究取向统计取向:正方:客观、严谨、实证、省时、省力、省钱反方:机械、琐碎、人为、简化、肤浅临床取向:正方:整体、动态、敏感、精细、有意义反方:神秘、粗略、不规范、直觉、不客观人格理论的向度(人性观)1、自由论——决定论: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由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2、理性——非理性: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3、整体论——分析论:行为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健康人格怎样培养心得体会

健康人格怎样培养心得体会

健康人格怎样培养心得体会健康人格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它包括一系列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如正直、善良、自律、乐观等。

养成健康人格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但它能够带给我们更加丰富充实的人生体验。

以下是我从个人实践和体验中总结出的一些培养健康人格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培养健康人格需要正直和诚实。

坦诚和真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信任的基础。

在遇到困境和抉择时,我们应该秉持诚实和正直的原则,不隐瞒真相,不撒谎。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乐于接受反馈和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和道歉。

通过保持诚实,我们能够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与他人建立真诚而稳固的关系。

其次,善良和关爱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品质。

善良是一种温暖和善意的态度,它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上。

我们应该乐于帮助别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的情感和困扰。

这样的行为不仅可以改善他人的生活,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通过付出关爱,我们能够塑造自己内心善良的形象,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自律和坚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

自律是一种对自己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诱惑和困难,比如拖延、浪费时间、不合理的消费等等。

通过自律的训练,我们可以学会克服这些诱惑,坚持秉持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

而且,自律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毅力和耐力,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另外,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培养健康人格也十分重要。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化解压力和消除焦虑。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尽量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通过保持乐观,我们能够建立起积极的情绪与态度,增强我们的抵抗力和适应力。

最后,持续的学习和成长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和成长,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改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性格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性格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性格教育塑造健康人格性格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性格教育是现代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性格教育如何塑造健康人格展开讨论。

健康人格的内涵健康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和特点。

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通常具备自尊、自信、独立、宽容、乐观、坚强、责任心强等优秀品质,他们具备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性格教育对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性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性格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追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其形成独立自主、积极进取、阳光向上的健康人格。

性格教育如何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性格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增强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培养责任心责任心是构建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品质。

性格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引导他们养成承担责任、信守承诺、勇于担当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方式。

培养乐观态度乐观态度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性格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退缩的精神品质,鼓励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

培养宽容包容宽容包容是健康人格必备的品质之一。

性格教育应该指导学生理解他人,尊重差异,学会从宽容中获得智慧与力量。

培养学生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个性特点的能力,增强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友谊互助。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3. 能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4. 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5. 喜欢参加气氛强烈的活动。 26. 做事不沉着,缺乏耐性。 27. 走到哪里都能遵守纪律。 28. 经常感到闷闷不乐。 29. 喜欢坦率,大声地和别人讲话,不喜欢窃窃私语。
30. 疲倦时只要短时间的休息就能恢复过来。
气质类型的诊断
• ①如果某类气质得分明显高出其他三 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类气 质。如果该类气质得分超过20分,则 为典型型;如果该类得分在10~20分 ,则为一般型。 • ②两种气质类型得分接近,其差异低 于3分,而且又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高 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这两种气质的混 合型。
气质类型的诊断
之分。
气质类型——体液说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 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
胆汁质
• 日常生活中,精力旺盛,活动迅速,不易 疲劳;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明显,心境 变化剧烈,热情坦率,语言明朗,埋头工 作,待人真挚,具有外向性;但性情暴躁 ,易于冲动,自制力差,一旦精力耗尽, 情绪一落千丈。
多血质
• 日常生活中,动作迅速敏捷,说话语流快 ,热情活泼,表情丰富,精神振奋;待人 热情亲切,善于交际,易于适应不断变化 的新环境,具有外向性;机智敏感,能迅 速把握新事物;但注意,情感,兴趣容易 转移和变换,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一旦事业失去新异性或遭到挫折,就感到 失望,厌倦,消极。
粘液质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 巴甫洛夫创立
•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不同动物的高级神经 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独特的稳定 的结合,从而构成了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气质的生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行为方式作为人格的外显特征,在给他人的印象中非常重要。

他人给我们的印象,或者我们给他人的印象,首先是从他人的或我们的行为方式中得到的。

健康人格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完整地体现自我的积极、健康的方式。

一、行为及行为方式行为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

具体地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都可以统称为行为方式。

它不仅表现为人的摄食、睡眠等生理活动,也包括人们日常的劳动、工作、娱乐、人际交往等社会性的活动。

人的行为错综复杂。

为了具体研究人类的行为,心理学家建立了行为模式。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1.华生的S→R行为模式:表示一种刺激直接引起某种反应的行为类型,是着重从神经系统来揭示行为的。

S代表刺激;一代表神经系统的作用;R代表反应。

2.托尔曼的S→O→R行为模式:表示一种刺激并非直接引起某种行为,而是刺激通过有机体的中介作用而引起某种反应。

S代表刺激;一代表神经系统的作用;O代表有机体;R代表反应。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态、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不同,因而刺激与反应之间有着不同关系。

人对刺激的反应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同一刺激对不同的人引起相同的行为反应;②同一刺激对不同的人引起不同的行为反应。

这是由于人们的知识修养和知识状态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例如,同一部电影,由于人们的文化素质、欣赏习惯、审美观不同,他们的反应就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完全对立。

3.勒温的B=f(P·E)行为模式:表示人们的行为是个人的人格所处的环境函数。

B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P代表个人的风格;E代表人所处的环境。

这种行为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人的行为是随着个人风格与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行为。

4.黎维特的行为模式:表示人的行为有三个基本概念,即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人的行为达到目标时,人的行为的原因消失,行为的动机也就随着消失,行为也就终止。

人的行为目标可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

一般来说,生理的数量有限,相对说来也比较容易达到;心理的目标不仅数量多,而且受环境与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而变化不定,也容易得到满足。

这种行为的原因与动机是不容易消失的。

二、健康人格及其标准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是适应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的理性追求,个体表现于外、体现于内的整体精神面貌。

健康人格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美的过程。

健康人格本身具有层次之分。

低层次的健康人格是指没有精神障碍,包括没有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

第二层次的健康人格是指不仅没有人格障碍,而且能对来自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刺激做出良好并积极的适应。

这是大多数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的健康人格,它包含着前两层内涵,同时还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等,即达到自我实现。

不同历史时期人格的表现和对健康人格的要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也决定了在建构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不能脱离当今社会实践的基础。

因此,明确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既要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又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综观国内外人格心理学家的论说,当代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准有: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

2.认知客观、准确。

人格健康者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对客观世界有正确的评价;主动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有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3.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中国社会,人格健康者不守旧,敢于创新,敢于变革。

4.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面对快速变化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格健康者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同时,对于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较好的解决能力。

5.道德责任感。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人格中,品德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并处于核心地位。

人格健康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爱人民,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事业、爱情与家庭等方面的关系,表现出诚实正直、热忱勇敢、立志奋斗、谦虚谨慎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谦逊的美好德行等。

6.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人格健康者热爱工作、专注于工作。

他们既注重未来的目标和使命,也重视现在的工作,具有奉献精神。

7.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

人格健康者情绪反应适当,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

8.人际关系融洽。

人格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9.意志坚强可控。

人格健康者具有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坚强品格,有较强的自制力。

10.独立性和自主性。

人格健康者能独立行事,不受别人的暗示,处事果断、坚决。

以上1~4侧重于人格的智能因素,5~8侧重于人格的情感因素,9~10侧重于人格的意志因素。

这十个方面的和谐结合便是健康人格。

三、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特征行为方式是人们评价某人人格是否健康的最直接的表征。

健康人格的行为方式与病态人格的行为方式相对而言,是指人们在适应和改造环境、在日常社会中的表现体现了健康人格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自我人格特点的、有结构的和有规则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型。

1.结构的统一性和规则性。

完整而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处事原则、对事态度和活动方式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内在地由人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所决定。

在此统一体中,各要素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往往在处事原则、对事态度和活动方式与风格上保持一致。

2.对现实的充分感知。

健康人格个体在估计自己的反应和能力或解释周围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的时候,是十分现实、客观和全面的。

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表现一般都有效能感和胜任感,能够按照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熟练地、创造性地从事和完成某些活动。

3.自知之明。

健康人格在行为方式上善于调节自己的动机、行为目标、情感和情绪。

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现状都有某些意识,并从不掩饰自己的重要情感和动机。

4.对行为随意控制的能力。

健康人格在控制和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方面感到相当自信。

偶尔他们也可能凭借冲动、感情行事,但他们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抑制自己侵犯他人的驱力;他们也可能依从或对抗社会准则,这是由人格的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决定的,而不是来自不能控制的冲动。

5.自尊或认可。

健康人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完善的,他们不仅对自我价值有一定的评价,而且能使自己感受到自己被周围的人所接受。

同时,他们并不感到在团体或群体中被他人的观点所压服。

6.建立诚挚关系的能力。

健康人格在其行为方式中体现出一种能够同他人形成密切而融洽的关系的内在力量。

他们对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十分敏感而尊重,不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做出过分的要求。

7.效率和责任。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健康人格对自己能力的大小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充分地、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能力,满怀生活的热情,而不会勉为其难地去满足日常的要求。

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去完成自己的事业。

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敢作敢为,具有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的社会责任。

四、应对(一)什么是应对应对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它包括任何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努力,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或潜意识的、现实倾向的或非现实倾向的。

而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

应对具有如下特征:1.情境性。

任何应对都是对情境中的内、外压力的反应。

应对总是对压力情境做出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必然受到压力情境的调节。

2.过程性。

应对经历了压力源作用、情境压力、认知和评价自己能力等资源、策略选择与应用、适应或不适应性反应等一系列动态的、发展的历程。

3.策略性。

应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不同于压力作用下无意识的本能的防御反应的根本之处,在于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己的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应用应对策略,并在应对过程中调节和控制应对策略。

4.反映性。

应对反映不同于压力反应,这是个体在内外压力作用下有意识地做出的认知、行为努力,即综合的反映活动。

5.中介调节性。

从压力作用到应对反映,受到压力情境、应对策略、人格变量、认知评价变量等若干中介因素的制约调节。

(二)应对的功能及其策略1.应对的功能。

应对的功能可分为三方面:①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称为问题取向的应对;②重新认识压力,以便易于处理压力,称为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③处理由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称为情绪取向的应对。

任何应对方式都是有价值的,它有赖于主客体间建构起来的关系和认知。

评估标准的选择应与应对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较高的接近性、与该应对过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2.应对策略。

(1)积极认识压力。

面对压力,要对其有明确的、积极的、辩证的认识。

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认压力的存在。

生活本身就处于压力之中,回避无济于事,明智的做法是不否认压力也不人为地去设置压力,更不搞压力扩大化。

其次,在思想上接纳压力。

当某事构成压力时,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要坚信事情总有解决方法。

研究表明,只有在一定的压力之下,人们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

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人的认识能力深化、才干得到增长、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

(2)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

情绪定向应对以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为特征,与个体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关。

例如,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到户外散步,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此外,还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有效的慰藉和帮助。

要建立和谐的家庭、社会、朋友和同事关系,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一旦遇到烦恼和不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倾诉和宣泄。

问题定向应对是指应对压力源,即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付诸行动。

面对压力时,要明确压力事件,优先解决当前最大的压力事件,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善于运用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自己寻找和重建曾经失去的自信心,并使之成为应对各种困难的有效手段。

只有把情绪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适时结合起来,才能在情绪正常疏导发泄的同时,及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带来的压力,从而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明确自我效能,调整奋斗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