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中的舆论力量
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水门事件》观后感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
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
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
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
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
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
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
水门事件中的舆论力量
“水门事件”中的新闻媒体07022107 韦德旺1972年6月18日,五个人因为潜入华盛顿特区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
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此事件与总统尼克松有关。
1973年,新闻界将总统尼克松的丑行公诸于众,在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应;1973年初,参议院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水门大厦事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同时通过了三项对尼克松的弹劾。
尼克松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这就是震惊美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水门盗窃案”,在美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引起轩然大波并反响巨大。
1976年4月在美国拍制上映的同名历史剧情片《水门事件》再现了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采用半纪实的手法,以《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水门事件中惊心动魄的追踪报道为主线,讲述两位记者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曲折的经过最终揭露了整个事件的内幕,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从一起毫不起眼的小案件,到引起美国上下乃至总统的关切,最后揭发了总统窃听丑闻事件始末,引发总统下台……《水门事件》用一个相对真实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上世纪最轰动的政治丑闻之一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事件中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真相的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为真相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都让人肃然起敬。
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在“水门事件”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通过他们的深入调查,历尽艰险,终于把潜入水门大厦是为了盗窃这一判断给打翻,抖出了总统尼克松有竞选丑行的事实。
最终把总统尼克松赶下政台。
假如我们不该过分的强调个人在历史中的强大作用,那么我们只能说,在整个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介入与参与对获得事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说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参与和渗入调查的话,事件的真相将会被推迟,甚至会石沉大海。
可以让新闻人引以为豪的是,从那以后,新闻业开始进入了政坛的视线,开始扩大了它的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水门案件法律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发生在1972年。
该事件揭露了美国共和党在总统选举期间非法闯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并试图窃取文件。
水门事件最终导致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辞职,对美国政治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水门事件进行思考,探讨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启示。
二、水门事件中的法律问题1. 侵犯隐私权水门事件中,共和党人非法闯入民主党总部,并试图窃取文件。
这一行为侵犯了民主党的隐私权。
根据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公民有权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
水门事件中的非法闯入行为违反了这一原则,侵犯了民主党的隐私权。
2. 侵犯财产权水门事件中,共和党人试图窃取民主党文件,侵犯了民主党的财产权。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共和党人的行为违反了这一规定,侵犯了民主党的财产权。
3. 腐败与权力滥用水门事件中,共和党人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惜采取非法手段,暴露了腐败和权力滥用的严重问题。
美国宪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公职人员都不得接受外国政府或其代表的贿赂。
水门事件中的共和党人涉嫌接受外国政府的贿赂,违反了这一规定。
4. 刑事责任水门事件中,涉及的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人犯有非法侵入、窃取文件等罪行,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水门事件中的涉案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三、水门事件对现代法治的启示1. 保障公民权利水门事件提醒我们,要始终保障公民的隐私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
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公民权利。
2. 防止权力滥用水门事件暴露了权力滥用的严重问题。
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严格依法治国水门事件表明,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只有严格依法治国,才能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
4. 加强司法独立水门事件中,司法部门对涉案人员进行调查和审判,体现了司法独立的重要性。
尼克松水门桥事件用功利主义分析
尼克松水门桥事件用功利主义分析为了避免因水门事件而陷人无休止的法院调查而导致白宫中高级官员卷入,尼克松多次与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利用亨特与被逮捕入中的古巴入的关系,向公众宣布,古巴人与水门事件有关,这样可以不暴露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与水门事件的瓜葛,避免在政治上蒙受影响,同时使人相信那是美国的古巴侨民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的古巴政策不满而搞的诡计,一箭双雕,削弱民主党的力量c于是,尼克松令其好友雷博佐,叫他把迈阿密的反麦戈文的古巴人动员起来,公开为他们被捕的同胞募集保释金,并通过新闻界大肆宣传~下。
这样一来可以攻击麦戈文的外交政策,二来可使水门事件朝着有利于共和党的方向发展。
此时,尼克松最为担心的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米切尔可能被牵连,事实上,米切尔是预先知道窃听事件的。
绰号为“狡猾的迪克”的尼克松与白宫助理埃利希曼策划让另一知情人、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财务顾问利迪主动坦白,承认自己是水门窃听活动的负责人,这样就可以避免米切尔的卷人。
尼克松表示,只要能在这次大选中获胜,他愿意对利迪进行资助,甚至在大选后对他采取假释或赦免。
1972年6月23日,在尼克松与霍尔德曼谈话中,霍尔德曼提出可求助于中央情报局。
该谈话的录音带后被人们称为“冒烟的枪二“狐狸的尾巴”,最终迫使尼克松做出辞职选择。
米切尔还是被牵扯进去了。
事情是由他夫人马撤引起的。
马撤是一个好激动的人,她不喜欢丈夫从事政治活动。
在水门事件发生后的两周内,马撤曾对新闻界说,她已经向丈夫提出最后通牒,要他立即摆脱政治活动。
她说:“我非常爱我丈夫,但我决不容忍所有那些正在进行的肮脏行径。
”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米切尔的猜疑。
这以后,被水门事件搞得精神疲惫的马撤,竟说她有一本手册,其中详细记载着水门事件的預定步骤,以及她本人了解的全部细节等等在这种情况尼克松别无选择,只能让米切尔辞去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对水门事件的调査是美国联邦调査局自肯尼迪总统遇剌以来规模最大的?次调査。
尼克松水门事件伦理学
尼克松水门事件伦理学理查德·尼克松,是一位公认的外交政策领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
在第一个任职期间,尼克松将美军撤出了越南,逐渐结束了那场使国家陷入分裂的战争。
他制定了新的中国政策,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并且访问了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进行窃听活动,当场被警方逮捕。
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而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已经成为美国政坛丑闻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撰写回忆录已经成为美国历届总统卸任后的一种传统。
位高权重的美国总统,是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一旦披露,往往不乏读者追捧,成为畅销书,由此带来的版税收入也会不菲,何乐不为?不过,对于尼克松而言,撰写回忆录,除了可以把经历变成财富之外,又多了一层为自己辩解的意味。
在尼克松自传——《尼克松回忆录》中,“水门事件”是这本书的很大的一个看点。
这本回忆录分上下册,共7章,洋洋洒洒上百万字,相当厚重,大部分篇幅用于讲述其从政历程,包括其竞选和担任众议员、参议员、副总统和总统的经历,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用于重点讲述“水门事件”的前前后后。
“水门事件”:时也命也运也“一个人活得越长,他就越认识到一切都取决于机会。
任何人哪怕只要回顾一下十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本身毫不重要的、细小的事情,实际上却左右了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
“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这段话来形容尼克松和“水门事件”可谓贴切。
不妨重温一下“水门事件”的缘起。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对水门的评价
对水门的评价
在历史上,水门事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水门事件,它都是美国政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水门事件揭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缺陷和腐败问题。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也暴露了政治家们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丑陋面目。
这一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政府和社会开始反思和改革政治制度,加强了对政治家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了政治腐败的可能性。
其次,水门事件对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尼克松的诚信和领导能力产生了质疑,他的形象和声誉一落千丈。
这一事件也对美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政治家们更加注重形象和声誉的维护,同时也加强了对政治家的道德和伦理标准的约束。
最后,水门事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人们看到了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促使政府和社会更加注重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这一事件也加强了对媒体和舆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媒体和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综上所述,水门事件是美国政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为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机遇。
美国尼克松水门事件读后感
美国尼克松水门事件读后感
你知道吗?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像一场超级狗血的政治闹剧,看完真的是让人忍不住要吐槽一番。
这尼克松啊,本来也是个挺有手段、在政治舞台上有不少作为的人物。
可谁能想到,他就栽在了这么个看似有些愚蠢的水门事件上呢。
你说去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这种事,就跟小偷小摸似的,一点都不光明正大。
这就好比在一场严肃的比赛里,你不遵守规则,还偷偷摸摸搞小动作,这算哪门子事儿呢?
这事儿一爆出来啊,那可真是炸开了锅。
整个美国,上上下下都在议论这件事。
大家都在想,堂堂一个总统,怎么能干出这种事呢?这可不仅仅是窃听那么简单,这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对权力的滥用和对民主制度的不尊重啊。
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家都信任你的团队里,你却背地里搞鬼,那大家肯定就不乐意了,信任这东西一旦崩塌,可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
而且这件事也让我看到了美国所谓民主政治的另一面。
表面上看着各种高大上,什么权力制衡啊,民主监督啊,可真到事儿上了,还是会出现这么大的漏洞。
尼克松可能以为自己能瞒天过海,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这就告诉我们啊,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干了坏事总有被发现的一天。
不过呢,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也算是一个教训吧。
让后来的政治家们都得好好掂量掂量,不能随便去触碰那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要是都像尼克松这么乱来,那整个政治体系不就乱套了吗?水门事件就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权力是需要被约束的,政治可不能搞那些歪门邪道。
电影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观后感电影《水门事件》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政治悬疑片。
片中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水门事件”,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以诺列斯特(Bob Woodward)和伯纳斯坦(Carl Bernstein)两位年轻的《华盛顿邮报》记者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对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政治丑闻进行调查和揭露的过程。
这一舆论风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在1974年面临弹劾和辞职。
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精心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展现了一场神奇的政治斗争和媒体之战。
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刺激的悬疑片,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政治体制和权力的深入探讨。
首先,电影展现了记者的角色与责任。
诺列斯特和伯纳斯坦是坚持真相的勇敢记者,他们在追求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展现了记者应有的责任感和勇气。
他们不怕政治压力,坚定地追查政治丑闻的真相,为公众揭示了尼克松政府的腐败行为。
这种对真相的追求,对于保持政府透明度和公众的知情权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电影揭示了权力垄断的危险。
在电影中,尼克松政府企图利用政治权力掩盖不当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暴露出现代政治体制中权力集中的问题。
尽管尼克松总统是美国最高权力的象征,但他仍然无法逃避法律的制约。
电影向我们表明,无论身份多么高大,任何人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电影中还展示了新闻媒体的力量。
正是《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机构,在政治丑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们的调查报导不仅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也在政治体制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关注,迫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加强权力监督和保障公民权益。
最后,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思。
它提醒人们,政治体制和权力应该受到广泛的监督和制约。
政府的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媒体应当履行对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责,而公民也应当积极参与并质疑政府的行为。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保障权力分立和信息公开,我们才能确保一个公正、透明、民主的社会。
水门事件案例理解
1.尼克松和他的顾问们在水门事件处理过程中,错在哪里?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
但由于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尼克松的处理方式:他没有及时去处理,而是把危机在扩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7点:(1)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首先,从他们的自觉程度来看,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次,从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范围来看,他们的行为在他们所在的政治领域是受到制约的,作为总统和顾问都是不合乎常理的。
(2)在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在1973年3月23日,麦科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
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
这引起了内部矛盾的发生。
并迫使了迪安主动向检察官做了揭露。
这违背了公共关系中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原则,他只顾追求组织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所以他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3)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
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
因为他知道一旦披露真相就会对自身生存发展不利,而他没有及时调整或改变自身的行为。
这一点,他没有考虑到公众意识和协调意识,没能很好的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
(4)在一些对水门事件进行负面报道的记者,尼克松命令属下列出黑名单。
1971年9月9日专事窃听与盗取政敌文件的白宫“铅管工人小组”,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的精神病医生处盗窃资料。
埃尔斯伯格作为国防部前官员,他将国防部的秘密文件透露给媒体,而尼克松在与媒体关系不太好的情况下,他还大喊:“我不是骗子”。
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他忽视了媒体的传播意识。
(5)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美国政治“门”事件中媒体的推动作用
美国政治“门”事件中媒体的推动作用作者:黄孜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摘要: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和拉链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轰动的政治丑闻。
媒体在事件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它主要是通过议程设置来引起大众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形成公众舆论,进而推动事件发展。
本文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媒体是如何推动三个事件发展的。
关键词:政治丑闻;媒体;议程设置作者简介:黄孜隽(1984.12-),女,籍贯:江西南昌,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68-02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后人用“门”事件特指那些有着深远影响的政治丑闻。
但现今人们却有滥用这种说法的趋势。
有人将非政治领域,非轰动性,甚至非丑闻的事件都称作XX门。
本文对“门”事件进行了重新界定。
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规模政治丑闻;2)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3)大量的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
基于以上条件,我选择了三个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和拉链门事件。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影响舆论的重要工具有效地推动了政治社会化,而本文研究的正是三个事件中媒体的推动作用。
一、美国政治“门”事件水门事件是揭露尼克松1972年竞选期间非法行为的政治丑闻。
1972年6月五名男子闯入水门大厦当场被捕。
相关机构立即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一人麦科德是尼克松竞选委员会的安全顾问。
事实上,尼克松一直在从事非法竞选活动。
为了不让事件恶化,尼克松马上开始掩盖行动并暂时平息了风波。
竞选结束后,国会将注意力重新转向水门闯入事件。
73年2月总统竞选调查委员会成立。
3月麦科德坦白事实,并牵连了尼克松手下的高级官员。
5月委员会对调查听证会直播。
听证会中一名白宫助理透露了白宫办公室有一套秘密录音系统。
尼克松拒交录音带,还因此罢免了特别检察官考克斯。
美国水门事件及其政治影响
美国水门事件及其政治影响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是一起具有严重后果和深远影响的政治事件,它发生在1972年至1974年期间。
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导致了许多政府官员的辞职和起诉,对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本文将对水门事件的经过和相关的政治影响进行探讨。
一、事件经过1972年6月17日,五名与尼克松总统竞选团队相关联的人士被捕入狱,因为他们试图在华盛顿特区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进行非法拍摄和监听活动。
这一行动最初被视为孤立事件,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水门事件涉及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后续的调查中,媒体和调查委员会揭露出尼克松政府涉及许多非法行为,包括政治间谍活动、私生活调查、非法竞选资金筹集等等。
这些揭露明确地显示出因为竞选斗争和权力渴望,尼克松政府不惜采取非法手段来获取对手的竞选情报,以及试图掩盖这些非法活动的证据。
二、政治影响1. 尼克松总统辞职面对舆论压力和即将展开的弹劾程序,尼克松在1974年8月9日宣布辞职。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前离任的总统,这一事件使得水门事件成为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一个转折点。
2. 公信力危机水门事件暴露出政府的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美国政府的公信力。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这使得政府机构和官员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需要不断努力以恢复公众对其的信任。
3. 深度改革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水门事件迫使美国政府进行了许多制度上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更加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对政府机构的监管机构的加强和改进。
4. 媒体监督增强水门事件使得媒体在政治监督方面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记者们的深度调查和揭露行动使得公众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政府的运作,并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和负责任。
5. 对政府权力的警惕水门事件的影响使得公众和政治精英更加警觉,不再轻信政府的权力和行动。
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反水门”情绪造就了一个审慎的政府和一个更加负责的政治体系。
总结: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导致了总统的辞职,还对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水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政治丑闻,发生在1972年,是尼克松总统任内的一起事件。
这起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有许多主要原因导致了这一政治丑闻的发生。
本文将针对“水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美国政府的不公正行为是导致“水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尼克松总统的任内,政府在处理一些重要事务时采取了不公正的手段,甚至是违反法律。
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采取种种非法手段来干预选举、操纵媒体、镇压反对派等,这种不公正的行为引发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也为后来“水门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尼克松总统的权力欲望和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水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尼克松总统在任内追求权力和权力保护的欲望极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无视基本的法律和道德。
在政治上,尼克松总统追求绝对的权力和控制,不允许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存在。
在这种权力欲望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驱使下,尼克松总统容忍并甚至鼓励其近身顾问和其他政府高官采取不正当手段,这最终导致了“水门事件”的发生。
美国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水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政府内部存在着各种派别和集团,它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激烈的。
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各派别和集团不择手段地对对手进行攻击和破坏,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这种权力斗争的环境中,尼克松总统及其亲信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地位,采取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手段,这也为“水门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美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是“水门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在这种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政府和政治精英们对于权力和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各种政治阴谋和阴谋活动也愈演愈烈。
这种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为“水门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水门事件”美国新闻业的转折点】什么是美国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美国新闻业的转折点】什么是美国的水门事件【摘要】:对水门事件的一系列报道是美国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放在研究水门事件发生之后美国部分媒体的一系列反映和相关报导上,挖掘水门事件在调查性报导的形成、新闻舆论监督、新闻消息来源隐匿性的特殊贡献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水门事件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新闻消息来源隐匿性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个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的人被值勤警察逮捕。
这便是水门事件的萌发,常被称为水门盗窃案。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以企图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驻地安装窃听器的五名罪犯为题刊登了一篇报道,并在报道中指出窃贼中有前联邦调查局人员。
6月20日,该报又以白宫顾问与窃听嫌疑犯有直接联系为标题,指出夜贼与一位前中央情报局探员有直接联系。
[1]不久,又有两名政府官员因涉案被捕。
此时,邮报的编辑们察觉到水门事件不是一个普通的入门盗窃案,很可能与政府内部密切相关。
1972年下半年,多数媒体并未过多关注水门盗窃案的进展,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少,有被淡忘的危险。
但是,《华盛顿邮报》专门派出两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此事进行调查。
二人本着极其负责的态度对事件进行了全面、琐细的调查、采访工作,不断地将事件的真相一步步揭露。
7月下旬,两人以一张支票为突破口调查出了窃贼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Creep)的联系,随后又证实窃贼的薪水确实由Creep支付。
在以后的调查中,两位记者根据白宫内部线人深喉提供的情报逐步将调查的矛头指向了白宫高级人员,包括尼克松的高级助理霍尔德曼。
1973年1月,《华盛顿邮报》记者证实了水门闯入者与白宫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将水门事件的调查进一步深入。
水门事件成为1973年最大的新闻。
后来窃贼们的供词证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有道理的,并不是缺乏根据的指控和道听途说,两位记者的劳动也终于得到了的承认。
水门事件简述
为求连任出险招1972年初,美国4年一度的总统竞选已开始酝酿,在任的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为了能在白宫再呆上4年,做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行动:他先后出访了北京和莫斯科,又在国内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都使尼克松增添了不少吸引力,他踌躇满志地宣布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竞选连任。
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1701号,还成立了一个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尼克松的亲信约翰·米切尔辞去了司法部长的职务,来担任他实际上早已承担着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主席。
共和党的老对手民主党也在厉兵秣马,要与尼克松一决雌雄。
民主党的候选人麦戈文参议员以越南战争的反对者和激进青年的偶像而颇得人心。
几次民意测验表明,尼克松的声望呈下降趋势。
白宫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官员们心急如焚,一心想改善尼克松在国内的艰难处境,哪怕不择手段。
委员会负责财务工作的戈登·利迪提出潜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和麦戈文竞选办公室偷拍文件、安装窃听器,以刺探民主党竞选的策略和活动情况。
麦戈文的竞选办公室在华盛顿西南一号街,民主党总部设在华盛顿一个豪华的旅馆——水门饭店。
荒唐的是,前司法部长米切尔主席竟然为这一非法的行动方案开了绿灯。
为了尽快付诸行动,利迪立即去找正在白宫工作的霍华德·亨特。
亨特曾长期在中央情报局任职,对搞窃听、搜查住所、偷拆邮件、伪造证件等诸如此类的秘密活动十分内行。
在臭名昭著的“猪湾事件”中,亨特曾代表中央情报局与迈阿密的古巴流亡人员联系。
1970年,亨特从中央情报局负责秘密行动的计划处的高级职位上退休,1971年进入白宫,直接为尼克松服务。
利迪和亨特一拍即合,亨特还非常积极地去把另一名已退休的原中央情报局安全室高级官员詹姆斯·麦科德也拉下水。
麦科德现在是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问题的官员。
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大丑闻就此拉开了序幕。
初次努力未见成效1972年4月12日,利迪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金库中拨给麦科德6.5万美元,麦科德购置了电子监听等设备。
从“水门事件”报道看美国权力对新闻媒体的操控
从“水门事件”报道看美国权力对新闻媒体的操控作者:王晋超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6期摘要:曾被定位为“三流盗窃案”的“水门事件”最终开创了美国总统被迫下野的先例,但这并非仅仅是由于《华盛顿邮报》的追踪报道,其中还夹杂了诸多隐性而又不得不剖析的重要因素,即美国东、西部权势集团的斗争以及美国相关权力机构的广泛参与,正是这三者的有力配合,才使得“水门事件”水落石出。
关键词:水门事件;新闻媒介;权势集团;权力机构中图分类号:G2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62-021972年6月17日爆发了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的政治丑闻,即“水门事件”。
尽管尼克松及其共和党领导班子多次否认其存在“窃听”民主党竞选内幕的行为,但是通过《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不懈追踪报道,最终于1974年8月8日将这一事件的原委呈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深深地轰动了美国乃至全世界。
而这一事件的揭露和发展有赖于美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华盛顿邮报》的不懈挖掘、美国权势集团的争斗以及美国国会和司法部门的参与。
一、新闻媒介的刺激新闻媒介,既是国家发布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大众获得最新报道的重要通道,它是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的中枢与桥梁。
换言之,新闻媒介具有主动性、及时性特点。
就主动性而言,任何事件在发生之前必定会初露端倪,而出色的新闻媒介一般都会紧抓线索,这也就意味着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或者整个机构便会主动出击,努力挖掘事件背后的内幕。
斯蒂尔森·赫钦斯于19世纪70年代创办了美国最具特色的报纸——《华盛顿邮报》,1933年,尤金·迈耶将其买下并制定了几项指导原则:一份报纸的首要使命就是尽量报道能够得到证实的事实真相;份报纸应该报道就其所能了解到的一切有关美国和世界大事的事实真相;为消息的传播者,这份报纸应该遵守一般绅士所遵循的礼仪。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华盛顿邮报》便充当了纰漏这一事件的火车头,在该报头版第二重要位置刊登了一条消息,把有关这次事件的主要人员跟中央情报局联系在了一起。
因此,这一事件当时便成了美国政治的一个焦点,迫使白宫作出回应。
这就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社会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即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或者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就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华盛顿邮报》在美国有一定的公信力,而它所报道的事件也是真实事件。
它对水门事件幕后的披露,制造的舆论,对当时的政坛起到了警示作用。
反映了大众传播的第二个社会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即能够通过媒体的传播,把那些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唤起社会的谴责,把那些不良的行为至于强大的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而且,《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发生时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和报道,解释了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在竞选中的非法活动,使广大公民了解了真相,并对这一现象进行谴责,也体现了大众传媒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同时也使广大公民与政府的联系更加密切,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第三个功能——社会控制中介作用。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情报门”、“虐囚门”等。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
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
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
尼克松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的,尼克松对属下疏于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72年他终于使美国朝野、全民众忍无可忍,最后以阻挠公正、滥用职权、违背宪法等理由把他哄下台。
从福特对水门事件的处理谈美国宪法美国的宪法被公认为是一部当今世界上最为完备和最为民主的一部资本主义的宪法,对这一部有着二百年历史的宪法来说,不得不为其制定者的聪明才智和高瞻远瞩而惊叹。
美国宪法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加以补充和自我完善的,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灵活性。
它强大的生命力令世人叹为观止。
对于这些特性的论述,本文将会作为美国宪法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横截面,既福特总统对“水门事件”的处理,而加以探讨。
1968年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在大选中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当选美国第37任总统。
水门事件
事件经过
导致辞职
详细介绍
起因发展真相
事件果
社会影响
影视作品事件经过
导致辞职
详细介绍
起因发展真相
事件结果
社会影响
影视作品
展开编辑本段事件经过
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大厦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编辑本段导致辞职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之我见摘要:“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水门事件”的过程及影响的论述,进而对我国当前媒体在群众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地方政府如何成为把握舆论导向“掌舵人”及其意义。
一、水门事件1、何为水门事件。
[1]“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指1972年6月17日凌晨,五个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的人被值勤警察逮捕。
这便是水门事件的萌发,常被称为“水门盗窃案”。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2、水门事件经过。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时任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为了竞选连任,利用总统的职权之便,动用了“国家机器”介入选举,以CIA退休干员对竞选对手进行监听,取得了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
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松竞选团队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虽然尼克松随即反驳“这不是我指示的”,并在选举后取得了高票“保卫政权”,但最后在全案被揭弊之后,尼克松为此丑闻垮台,涉案之白宫幕僚长、总统顾问被判监禁,这是史上一场“没格调”的选举,让美国为之“民主倒退”。
回到“监听事件”发生之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脱罪,但随后在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后,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第三任司法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
从电影《水门事件》看新闻和媒体自由
从电影《水门事件》看新闻和媒体自由作者:王苏亮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电影《水门事件》是根据身为“水门事件”的经历者同时也是揭发者的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所写的《总统班底》一书,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无畏强权、不受诱惑,历经艰辛排除万难调查真相,最终揭穿了美国当局政治黑幕的全过程。
通过部电影,我们不仅了解到当年的真相,站在新闻学的角度,该电影也为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关键词:水门事件;新闻媒体;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调查真相,并将获取的相关信息如实地传达给无法充分了解信息的公众。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人的权利,是其手中的利剑,所以在媒体人在行使新闻自由权时也挥动了手中这把名为“权利”的利剑,其受到一定的打压是必然的。
就如同《水门事件》中,两位记者在追踪真相的过程中与强权势力进行了一番较量。
两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新闻媒体自由权利的行使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 新闻与媒体的自由权利所谓新闻自由也被称为新闻自由权,指的是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来保障本国公民的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的自由权利。
简而言之,新闻自由就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传播来实现的民主权利,这些媒介有:报纸、互联网、电视、广播等。
倡导新闻自由的理论最初是以倡导报业自由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的。
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传播自由这四类。
长久以来,由于新闻媒体一直扮演着抨击丑恶的角色,对被抨击者的名誉、隐私都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新闻媒体屡次遭人起诉,被推至风口浪尖。
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担忧,同时也围绕此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新闻媒体自由不是广义上的绝对自由,其自由权利行使的前提是符合实际、满足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连续几年来,有关“新闻法”“舆论监督法”等提案在全国“两会”上被屡次提出。
如何界定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成了摆在公众面前的尖锐问题,确定两者之间的节点,在保证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又能够保证新闻媒体能够充分使用手中的这把利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门事件”中的新闻媒体
07022107 韦德旺
1972年6月18日,五个人因为潜入华盛顿特区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
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此事件与总统尼克松有关。
1973年,新闻界将总统尼克松的丑行公诸于众,在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应;1973年初,参议院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水门大厦事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同时通过了三项对尼克松的弹劾。
尼克松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这就是震惊美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水门盗窃案”,在美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引起轩然大波并反响巨大。
1976年4月在美国拍制上映的同名历史剧情片《水门事件》再现了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采用半纪实的手法,以《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水门事件中惊心动魄的追踪报道为主线,讲述两位记者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曲折的经过最终揭露了整个事件的内幕,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从一起毫不起眼的小案件,到引起美国上下乃至总统的关切,最后揭发了总统窃听丑闻事件始末,引发总统下台……《水门事件》用一个相对真实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上世纪最轰动的政治丑闻之一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事件中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真相的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为真相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都让人肃然起敬。
毫无疑问,新闻媒体在“水门事件”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通过他们的深入调查,历尽艰险,终于把潜入水门大厦是为了盗窃这一判断给打翻,抖出了总统尼克松有竞选丑行的事实。
最终把总统尼克松赶下政台。
假如我们不该过分的强调个人在历史中的强大作用,那么我们只能说,在整个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介入与参与对获得事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说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参与和渗入调查的话,事件的真相将会被推迟,甚至会石沉大海。
可以让新闻人引以为豪的是,从那以后,新闻业开始进入了政坛的视线,开始扩大了它的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除了两位勇敢的记者和伟大的尼克松总统之外,水门事件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那就是“深喉”。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迅速全面的了解并揭露真相,“深喉”功不可没。
用专业一点的新闻术语说,“深喉”即两位记者的新闻来源。
在新闻调查报道中,新闻来源不可或缺,新闻来源的获取为新闻工作者减轻了许多的工作负担,更方便快速的完成新闻任务。
在水门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喉”这独特的新闻来源至关重要,他也是案件最后得以披露的关键之一。
这不虞让我们清楚,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来源的意义有多重大。
整个事件过程中,两位年轻记者步步深入抽丝剥茧的调查与他们专业的新闻素质和过硬的新闻能力分不开。
在成名之前,或者说在成功报道水门事件之前,他们都只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普通记者,但正是这两位普通记者的专业新闻嗅觉和新闻敏感,以及独特的新闻观察力,让他们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原本别人都觉得平常的小事件。
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对媒体,对两位记者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真相挑战着记者的勇气,也挑战了媒体的实力。
不过最终,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了这个喜感的结局。
记者们解开了真相,而新闻也向世人展示了它强大的力量。
“水门事件”,对于尼克松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更确切的说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事件。
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我们却可以看到,“水门事件”对于美国人民和美国政治来说却是非
常重要!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
水门事件考验了新闻媒体对于大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而最终展示了媒体的强大监督功能。
对于华盛顿邮报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来说,也许那应该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职业任务,而也一定是一次梦幻而amazing的人生经历。